首届10•17论坛背景报告(五) 青年参与扶贫案例报告
青年参与扶贫案例报告
2014年10月17日被确定为第一个 “中国扶贫日”, 必将以“社会扶贫元年”载入中国扶贫史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青年的数量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青年代表着未来,中国青年的发展不仅对中国未来,也必然对世界未来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中国扶贫开发事业更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减贫事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有梦想的青年参与。
青年论坛旨在号召中国青年行动起来,鼓励并带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这一伟大事业,用创新思维参与扶贫社会实践,用责任和担当推动中国扶贫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青年数量和布局决定了青年是扶贫开发的生力军
青年一词在全世界范围有不同的含义,但都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更。目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联合会分别把15-24岁、18-44岁、16-34岁、15-34岁、15-28岁、18-40岁的人界定为青年人。按照这些标准,以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为基数,中国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都占了很高的比重,比如: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统计局和青年联合会的标准,青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都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新标准,中国青年人口几乎占全国总人口中的一半。因此,仅从青年人口数量上看,青年群体都应该是包括扶贫开发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生力军。
中国主要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年龄(岁) |
15-17 |
18-19 |
20-24 |
25-29 |
30-34 |
35-39 |
40-44 |
占总人口比重(%) |
4.31 |
3.18 |
9.56 |
7.58 |
7.29 |
8.86 |
9.36 |
资料来源: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
青年划分标准和中国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青年划分标准 |
联合国 |
世界卫生组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中国国家统计局 |
共青团 |
青年联合会 |
15-24 |
18-44 |
16-34 |
15-34 |
15-28 |
18-40 |
|
占总人口比重(%) |
17.05 |
46.73 |
30.57 |
31.92 |
23.16 |
38.53 |
资料来源: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
从区域布局看,就2000 年而言,全世界占青年总人口85%的9亿青年,生活在发展中地区和国家。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人口的增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口占世界青年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中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把对青年人的划分标准,结合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核算,农村青年人口为3.0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2%;城市青年人口为2.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镇级青年人口为1.3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从农村脱贫致富和提高发展潜力角度看,人才和智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广大青年则是人才和智力最为集中的人群,占全国22%的农村青年应该是带领农民致富的劳动主体和人才智力基础,占全国25%的城镇青年是加快农村发展的人才智力储备和新生力量。同时,只有把青年视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到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才能改变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和城市人才智力资源仍然毫无节制地流入、人才需求呈极度饱和状态、大量人力资源闲置,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却面临人才外流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只有当广大青年成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才能建立人才资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的优化配置导向,才能最终抓住扶贫开发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二)青年的特征决定了青年是扶贫开发的突击队
首先,青年人最富有朝气,富有梦想,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浓浓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先生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梁启超先生振聋发聩的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都令无数爱国青年不懈奋斗,把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作为己任。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更是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到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扶贫攻坚运动中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博士后扶贫工程”等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青年参与扶贫开发的动人画面,成为当前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其次,青年体力旺盛、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知识广博、视野广远,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地理、自然、生态条件差异以及人口个体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才、资源、产业区域配置不合理的集中体现。因此,消除贫困必须以一种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在政策、产业、科技、人才、教育、管理、营销、就业和创业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扶贫改革和创新前列。从一个个大学生村官独具匠心的创业计划到博士后扶贫工程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探索,以及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脱贫致富经验、青年科技人员对扶贫规律探索和扶贫方式创新的建言献策、各类青年组织扶贫济困活动等,无不体现出青年群体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在扶贫领域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必将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和突击队。
(三)扶贫开发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消除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迫近,扶贫攻坚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日渐突显,国家在扶贫领域和贫困地区一定会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这也为广大青年参与扶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肩负振兴中华光荣使命的跨世纪一代青年,有责任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为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缩小地区间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服务实践中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青年参与农村扶贫攻坚,首先是为青年提供了直接接触农村群众、了解农村贫困现状的机会,通过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现状和存在问题,才能激发青年人通过参与扶贫开发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来自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城市青年,平时主要是通过书本及媒体间接得到有关农村贫困群众的信息,难有深刻印象,更难以触发直接行动。近年来,很多博士、博士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挂职锻炼,目光首先聚焦在经济发达区域,一些大学生村官和扶贫志愿者也更愿意到经济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说,这种只在形式上参与扶贫活动,而不愿意从内心深处感悟贫困群众疾苦、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艰苦创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很难在扶贫攻坚行动中获得成长机会和扶贫效果的。广大青年只有把理想、兴趣和行动真正投入到扶贫领域,才能通过扶贫为自身创造更多成长和发展机遇。
其次,广大青年在参与扶贫攻坚过程中,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检验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很多青年都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与扶贫攻坚,这就直接架起了知识与实践连接的桥梁。同时,青年在扶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增长知识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全面提高素质。随着城市人力资源过度竞争状况加剧,主动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经受锻炼,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成才,一定能够发挥青年人才独特的竞争比较优势,获得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人生发展的新的机遇。
二、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寄予厚望,激励青年承担更多扶贫责任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回顾历史,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并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建设目标;江泽民同志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则未来发展就有希望”,并提出“四个统一”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并提出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四个新一代”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人寄予的厚望。
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会见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青年朋友代表,中国大学生和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代表、中国青年创业奖获得者、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优秀青年代表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当前,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扶贫开发已经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广大青年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要回顾青年参与社会责任的光荣传统,讨论新时期在扶贫开发领域有关“扶贫与中国梦,扶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贫理论话语,扶贫理论政策研究前沿问题,扶贫青年志愿者,青年扶贫行动”等职责使命,用“中国梦、小康梦”作为当代青年爱国报国的精神纽带,激发出投身扶贫开发事业的激情和责任。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厚望和建设目标,尤其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五点希望”,要深刻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核心灵魂,练就过硬本领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牢固根基,勇于创新创造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时代要求,矢志艰苦奋斗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精神支柱,锤炼高尚品格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立身之本。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共圆“小康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三、青年论坛对青年参与扶贫开发的倡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到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和缩小发展差距。未来的扶贫将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不断调整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模式。
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扶贫改革和创新前列。广大青年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有责任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为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缩小地区间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服务实践中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当前,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扶贫开发已经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扶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位中国青年都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努力奋斗着,朝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步步靠近,但同时,时代也赋予了青年新的人生内涵:去帮助贫困的人们,去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们深知,贫困落后地区的老百姓都有一个梦,一个现实且迫切的“中国梦”,那就是“脱贫致富”;我们也深信每一位青年人才内心都有一个能将我们所学、所做变为现实的热情与渴望。广大青年要用“中国梦、小康梦”作为当代青年爱国报国的精神纽带,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知识、智力、科研成果注入到贫困落后地区,在扶贫开发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把扶贫开发的“小康梦”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但任何的彷徨犹豫,不如亲身投入,立即行动,共同努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爱心去传承文明、用真情去奉献社会、用行动去实现诺言。
扶贫者,人恒爱之;济困者,行善积德。让我们一起,聚全国青年之力,行扶贫脱困之实,实现扶贫梦,描画小康梦,共圆中国梦!
值此中国第一个“扶贫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有志于中国扶贫事业的广大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这一伟大工程中来,共同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力!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
一、“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组织部门统一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两委”其他职务的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生事物。
党中央关于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的重要决策,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从事扶贫开发工作创设了崭新的契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贫困地区之所以难以脱贫,除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以外,关键在于人才匮乏,尤其在基层组织中缺少有知识、有能力、有眼光、有胆识的创业带头人。要加快改变贫困村落后的面貌,从根本上让农民脱贫致富,必须首先做好人才引进和扶持培养这篇大文章。党中央决策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从源头上解决了贫困村推进脱贫开发事业的难题。
2010年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胡富国会长等老会长审时度势,提出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放在开展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这方面来。一致认为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不仅需要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部门大力推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应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紧扣扶贫开发这一主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村官工作这一战略行动中。并由此确定,把扶持的对象定位为贫困村大学生村官,以村官培训为基础,以支持村官创业为纽带,在培训的基础上,考察选取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努力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构想最终定名为“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作为本届五年内(2010-2015)的一项重点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从“建立专项基金、组织村官培训和支持村官创业”等三个方面,本着“添砖加瓦、辅助支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为中央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做一些协会力所能及的工作。
村官工程实施四年以来,在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的有力指导下,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地方主管部门的鼎力相助,开启了社会组织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新篇章,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为贫困村脱贫事业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习近平、俞正声、刘云山、刘延东、汪洋、赵乐际、吴邦国、贾庆林等中央领导都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二、“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实施的现状和成效
协会“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主要从组织村官培训、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村官创业、开拓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组织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
从2011年5月至2014年9月,共举办了14期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全国24个省(市区)650个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涉及24个民族的近2800名在贫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接受了协会的培训。
在培训对象上,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村官任职村必须是新十年扶贫规划中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贫困村,其中革命老区的大学生村官优先推荐,大学生“村官”在本村内任有实职(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等),任职时间一年以上,本人有当好村官的坚定信念,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任职村的班子情况和村风、民风相对较好。有可发展的路子和一定的可开发利用资源,群众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愿望。所有学员都由所在县组织部、扶贫办共同推荐,省组织部、扶贫办审核,确保学员的素质。
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培训班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方针、政策,选择特殊群体,采取特殊方式,安排特殊内容,选择特殊环境,组织的专题培训。学员们一致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的特殊群体,是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政策执行者,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既要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事业,更要融入所在的村子。
二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邀请老英模和老领导以及有关专家,进行党史、理想信念、中华孝道、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教育。安排到革命圣地延安、西柏坡缅怀革命前辈丰功伟绩,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问题。
三是充分体现扶贫宗旨。通过进行创业专题培训,邀请企业家和农业专家,进行企业家创业精神、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农村合作组织运营管理等专题授课,使学员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现代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切实增强了融入农村、服务农民,带领村民建设共富家园的信心。
四是探索到基层培训、到发达地区培训模式。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培训班选择在基层。贴近实践,贴近村官的工作环境,广受学员欢迎。为协会今后到基层办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班选择在沿海发达地区举办,探索在发达地区培训大学生村官的模式。针对大学生村官履行村官职责开展村官创业,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成功理念和经验,带动贫困村落后面貌的改变,实现共同富裕。
五是探索举办专题性培训的模式。协会与新加坡连援组织在重庆举办两期饮水项目培训班。对贵州、重庆、云南等地有项目需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培训,为饮水项目的进一步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又组织部分项目实施较好的村官赴新加坡进行交流学习,使大家开阔国际视野。这也为协会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培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培训方式上,注重了三个结合,高端讲座与课堂互动交流相结合,案例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回村发展相结合。为搞好第一个结合,协会设定了理想信念、党史和革命斗争史、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廉政建设等5个方面的专题讲座,设定了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解析、三农政策、农业产业化等3个专题课程,从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和著名高校等权威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和部委领导给学员授课,并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学员们普遍反映这种高端讲座与交流都是第一次亲历,不仅内容清新丰富,而且感召力特强,每听一次课心灵都受到洗礼和震撼,思想境界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为搞好第二个结合,协会邀请了靠艰苦创业、科学管理带领群众走向富裕的优秀企业家、著名劳动模范给学员介绍发展经历和工作感悟。与典型示范密切结合,协会还特意安排学员到产业基地参观考察,学员们亲眼目睹了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新思维所产生的累累硕果。生动切实的案例教学倍受学员欢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辉煌业绩,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创业热情,坚定了他们立足农村,奉献才智的信心和决心。为搞好第三个结合,协会把学习活动适当延伸,鼓励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撰写学习心得,相互交流,同时引导学员充分结合任职村实际探讨今后的创业路子和发展方向。每期培训,协会老会长们都多次到学员中问候看望,促膝谈心,关爱有加,令学员们十分感动。
2、设立“星火扶贫创业基金”
2011年5月,协会向民政部申请设立与工程配套的“星火扶贫创业基金”,并获批准。基金的设立,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募集各类社会资金,集中支持村官创业和带动贫困村脱贫发展,奠定了合法规范的运作平台。基金设立以后,协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胡富国、郭东坡、田瑞章、谷永江、温克刚、李宝库等老会长亲自出面与企业家交谈,获得了企业家们的积极响应。在各方踊跃支持下,协会会员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星火扶贫创业基金”捐赠4200万。胡富国会长多次强调,企业家的捐赠,不是政府的钱,也不是国家计划,不管捐赠多少,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是大义之举,都体现出他们高尚的慈善理念和自觉的社会责任,协会社团组织,开展像“村官工程”这样大的活动,没有企业家的支持,将一事无成。在资金陆续到位的同时,协会制订了严格的《星火扶贫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使用和监管作了严格规定,确保了该项基金落户准确、管理规范、使用专一。
3、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协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山西省、重庆市、陕西省榆林市作为试点省市区,将种植、养殖、加工和特色产业开发等产业类项目作为支持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严把项目审批关。制定了明确的项目申报条件,即项目申报人为参加协会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的学员;项目申报人所在村为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每村限一个项目;项目有明确的实施单位;项目有一定的开发资源和建设条件,符合群众的迫切需求,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带动效应;项目需经村“两委”集体讨论通过,并征得村民的普遍认同;项目建设内容和申请支持资金规模相对合理,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同时还制定了具体的项目评审办法,组建了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大学生村官申报项目,需要先通过村两委集体研究,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形成《项目申请报告》,由县扶贫部门进行考察论证,向省级扶贫部门提出推荐意见。省级扶贫部门综合审核后,向协会提出总体推荐意见。协会组织项目专家,对推荐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综合评审,最终报协会会长办公会审批,审批通过的项目,在协会官网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注重实地考察。对各地申报的村官创业项目,协会都要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论证。2012年5月,由协会老会长们亲自带队,分赴山西、重庆、陕西等省(市区),考察了近100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考察后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实地考察不但确保了项目评审的公开公正,还帮助村官进行了项目前瞻性评估,提前排除潜在风险,增大了成功系数。
三是落实项目资金。大学生村官在贫困村创业,最缺的就是资金。项目扶持资金的及时到位,不但可以解燃眉之急,还能提升村官在当地群众中的威信。项目扶持资金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拨付的基金,二是由当地扶贫部门拨付的配套资金。2012年7月,协会评审通过了94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8月初,即把2800万元的支持基金全部拨付有关省市扶贫办。大学生村官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到县扶贫办进行报账,以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
四是搞好地方对接和跟踪监管。协会支持的村官创业项目大都地处偏远,且点面分散,其推进实施主要应由当地扶贫部门督导检查。因此抓好地方对接是保障项目圆满成功的重要一环。协会在进行项目实地考察时,十分重视与当地政府和扶贫部门的联系,并将其对项目的支持态度列入评审内容。项目审批通过后,协会又与当地扶贫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支持监管责任。随后,协会又确定了各项目联系人和联系调度方式,为每个项目建立了监管档案,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产生效益情况随时跟踪了解。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实施的“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不仅在国内引发了热烈反响,而且引起了国外一些慈善组织的特别关注。2012年,协会与新加坡连氏援助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以协会“村官工程”为平台,通过“连援捐助、地方配套、村官主导、村民参与”的方式,到2015年投入3000万元,解决100个贫困村的村民饮水困难问题,同时为一批大学生村官的锻炼成长提供难得的机会和平台。目前项目已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等7省(市区)42个贫困村实施。项目总投资2788万元,连援援助1055万元,受益村民达到7万多人。
项目实施过程中,协会与连援组织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形成一种“依托村官工程、深入实地考察,发挥地方作用,规范实施流程”饮水项目工作模式,建立一套“事前培训、项目申报、实地勘察、项目评审、资金拨付、项目报告、竣工验收”工作程序,规范明确了双方职责。贫困村人畜饮水项目紧紧依托村官工程平台,由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项目申报,协会与连援组织共同实施项目考察,实地查看水源点、村民饮水现状,与大学生村官、村民座谈,与扶贫部门、水利部门协商实施方案,从项目的紧迫性、可行性及扶贫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估,支持确实有需要和有条件实施的项目。在项目评审上,建立了由协会、连援组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两位国内水利专家共五个人组成的饮水项目评审组,制定严格的量化评审标准,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可信性,做一个成一个,确确实实帮助解决贫困村人畜饮水困难。同时充分发挥县级扶贫办和水利部门的作用,资金按进度由协会拨付到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统一安排。项目的方案和施工都由县水利部门负责。资金不足部分由县扶贫办协调解决,村民积极进行投工投劳。连援、协会、县扶贫办、县水利部门、大学生村官、村民六方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协会“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的典型代表
代表人物(一):贵州大学生村官胡一茂
在苗山圆梦的人
2007年的6月28日和8月3日,这两个日子注定永远铭刻在胡一茂心底。
2007年6月28日,胡一茂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美术系,也给美好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开始了年轻人的人生梦。8月3日,怀揣着对广阔西部的美好憧憬以及多年来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深深热爱,胡一茂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贵州,开始了他的志愿服务生涯。6年以后,志愿服务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是他梦想的开始,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圆梦的轨迹。
初梦
刚来到工作岗位时,胡一茂身上还带着一股浓浓的学生气,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当他第一次背起选票箱,和同事徒步爬上高坪境内最远的自然村寨——王卡村青杠坡的时候,他被大自然的景色迷住了。来回6个多小时,当同事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他还沉浸在贵州如画一般的美景中,感叹贵州的山水太美了,气候太好了。美术专业出身的他,一度想把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画出来。同时,那里的贫困景象也深深触动了他。此后,他便积极主动地利用下乡的机会,争取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岁月如梭,转眼三年的志愿服务快结束了。“我就这样回去了吗?这三年,虽然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从内心来说更像是一名观光客,基层教会我很多很多知识,而我真真为基层群众做的却很少很少。”胡一茂这样问自己。尤其是在每次下乡中,看到有的群众家里面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唯一的一个铁炉子,但是他们却非常的淳朴,可以把家里面过年才舍得吃的腌肉拿出来招待他们;下队走累了,老乡从怀里拿出一块粑粑递给他,说:“孩子,就怕你走不动,特意给你带的”。每每想起这些,还有很多类似的感动,是他来贵州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那一刻,胡一茂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的户口迁到高坪镇,“我要继续留在贵州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在这里还有很多我未了的心愿”。
筑梦
2010年,胡一茂作为大学生村官被选聘到高坪镇,按上级文件要求,本来是把他分配在镇政府驻地高坪司村的。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要比王卡村好得多。他对于王卡的第一印象,是源于王卡村支部书记王元平。王元平是个非常耿直的苗家汉子,他对胡一茂讲了很多关于王卡的事情,同时也诚恳地讲自己文化不高,又不会打字、上网查阅资料,希望胡一茂能够到村里去帮忙。后来,他们通过频繁的接触,彼此交换对王卡发展的很多意见。王元平的诚恳和朴实打动了胡一茂。于是,胡一茂主动向镇领导申请到最偏远的王卡村去任职,担任支书助理。这样,他成了一名村官。选择王卡,注定要与寂寞作伴,与贫穷抗争。在这里,需要的是少一些年少轻狂,多几分实干拼搏。从西部计划到三支一扶,再到大学生村官,称呼有了变化,但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没有变;“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信念没有变。
进村工作后,胡一茂深知自己已不再是处处受人“关照”的大学生,而是必须扛起“村官”这一称呼赋予他的责任。他感觉到这时的他,可能也是王卡群众的一个圆梦人。所以必须迅速转变角色,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一整套工作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掘苗族本土文艺、传承苗族文化等等。
他了解到王卡地区土质、气候、光照、湿度非常适宜种植生姜,并且当地苗族群众有种植生姜的传统,王卡生姜品质上乘,名声远播。他决定以发展生姜产业作为助民增收的突破口。做给群众看,不如带着群众干,他做通了几位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毅然以支部的名义共同筹资承包了10亩土地,投入资金5万元,发动群众投入连片土地30余亩,建成了近50亩生姜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同时,组织人员到长顺县引进2.5吨优质生姜种进行品种改良。从土地承包、农家肥购运、土地翻犁、生姜播种到田间管理,他都要亲力亲为,认真对待。对于一个从未深入田间劳作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尝试。通过基地建设,最重要的是给群众做示范,改变群众的种植观念,逐步吸收科学的种植方式,通过辐射带动,在王卡地区形成产业规模,让农业科技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刚刚开始动员群众种姜的时候,他还和村里多年的种姜大户王德训打了一个赌。王德训说:“我种了一辈子的姜,还用你来教?你们那种搞法得到吃?”,胡一茂说:“老王,你敢和我打赌吗?你用两块地种姜,一块按你的老品种、老种法,另一块地,我送新姜种给你,你按我的新法种,看看秋天我们谁的收成好。”
收姜季节到了,胡一茂赢了。种植基地一亩可以收到五千多斤生姜。党员干部信心倍增,群众热情高涨,老把式服了。
2011年,胡一茂又自筹资金10万余元,登记注册了“王卡苗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王卡生姜种植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切实为农户解决了一系列的困难,为王卡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逐步将王卡生姜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基地建设初期,由于缺乏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加上旱灾等,曾经出现几近绝收,挫伤积极性的局面。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群众安慰胡一茂说:“小胡,今年大家种姜亏了,我们不怪你,只怪老天爷,大家出门打工,也要把种子钱还了,来年还跟着你种姜”。这话听的胡一茂打心底里温暖。
王卡现在已逐步形成“传统农业保稳定(玉米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保民生+经济作物(生姜种植)促发展”的适合王卡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路子。2013年,争取到贵州省乡镇特色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依托项目支持,继续将王卡生姜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合作社的建设和41户贫困户,实现全年生姜、大蒜种植260亩,这41户贫困户将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常年种植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将使苗族同胞早日脱贫致富。
2010年12月,王卡村民委员会第八届换届选举,凭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胡一茂高票当选为王卡村委主任。这是王卡有史以来第一次接纳外乡人当家作主。面对党员、群众的拥戴,胡一茂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更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把村里的工作越做越好,全心全意地为王卡村全体村民服务,才能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旱灾时节,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全村唯一个水源点提前断流,全村2000多人只能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其中,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力群体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胡一茂组织焊了一台水箱,用拖拉机每天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亲自为孤寡老人挑水,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群众抗旱自救,探寻新的水源,维修年久失修的水池5个,更换输水管道2000米。市政府专门赠送了一台抗旱水车支援,找不到驾驶员,胡一茂就自己充当驾驶员,每天坚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这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2011年,旱灾使全村农业生产几乎是绝收,村、支两委一方面积极争取救助,认真走访贫困户,做到了全年救灾物资发放零疑问、零争议、零上访,保障了群众平稳地度过困难时期。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做好小季补种,大季抢种的工作,努力挽回上年的损失。为了维护全村安定团结,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村、支两委的干部发挥了党员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每一个党员至少要联系一户困难群众,联系一个空巢或孤寡老人,联系一个留守儿童,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小困难不出户、不出组,大困难及时反应到组织,及时解决困难。形成过度时期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村寨风气,全年无因灾害造成重大事故。
胡一茂也时常牵挂着学校教育,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三年来多方筹集基金26000余元,主要用于王卡本地考取大学以及高中的贫困学生,让这些孩子在刻苦读书之余不再为考取读不起而发愁。2012年,已帮助一名苗族女孩顺利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建立王卡小学爱心激励基金,主要用于留守儿童教育、隔代厌学激励教育、家庭突发事件造成入学困难的临时救助。
胡一茂深知,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就是尊重群众,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村里面每年都精心的准备正月十七斗牛节、三月三对山歌、七月半、杀鱼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以王卡小花苗文化为代表的王卡本土民族舞蹈“跳月”,在“多彩贵州” 舞蹈大赛原生态组中,获得全州二等奖,全省三等奖。
将苗族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激情引导到日常生产建设中来,助推全村经济的建设,以充足的经济给养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促使全面各项事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2012年8月,王卡村第一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上寨通组、联户道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工。施工前,为了让群众真正理解这一政策,胡一茂经常在组上开会到凌晨一点多。会场上,群众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意见多建议少。最主要的还是牢骚和不满。“我们家没有得到低保,谁家得,谁家投工投劳。”“他们家人在外面打工,危房改造又拿到补贴,凭什么我们家出苦力,把寨子里的路修好好的,让他们赚钱回来有好路走。”类似于这样的声音很多,大会开成了牢骚大会,开成了不满的大会。
开展工作不顺利,镇领导王洪也非常的着急,他们仔细分析了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和群众外出打工的矛盾。王卡一半以上的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如果群众完全在家投工投劳,那么一家人一年的经济收入就没有了;不投工投劳,路又修不下去。显然,这是矛盾的。作为基层干部,应该体谅群众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了解决矛盾,胡一茂拿出了“以资抵劳”、“以工换工”、“轮流排班”等方案,再一次深入到组上做工作,一遍不成功就两边,两遍不成功就三遍,直到群众接受为止。胡一茂每天带着群众一起干,不断给群众加油鼓劲。没有沙石。就组织加工,施工缺水,就到峡谷对面的开阳县去拉。这一干,就是半年多,
一天,一名30多岁的男子来到村委办公室,他叫王德坤。眼前的王德坤,头发很久都没修剪了,灰扑扑的夹克印着泥迹,油亮的黑裤子,看上去很久没换洗了,脚上穿着一双半旧的高筒水鞋带着很多泥巴,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户口本,说是找胡一茂打证明。胡一茂简单了解了他家的基本情况后,决定第二天再去他家实地去看看。
王德坤家恰恰就住在修路的上寨组。第二天,胡一茂来到王德坤家,王德坤的房屋只修到顶,不漏雨,门窗也还没安装,只是用几块木板和塑料布临时挡雨,屋内的墙壁还裸露着青砖。王德坤讲:“年前打工回家盖房子,赚来的钱已经用完了,房子还没修好,粮食也没有了,马上春耕又到了,想和信用社申请一万元的贷款,要村里面出证明才行。”胡一茂说:“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你家房子修的进度,贷款的事情我可以帮你,但是贷款的钱,最好暂时还是不要用来修房子了,春耕到了,你先买些种子、肥料啥的,先把地里的事情忙完了,给妻子、小孩留点钱生活,再去打工。赚到钱,来年再回来做装修。但是,话说回来了,我帮了你的忙,你也要帮帮我的忙,寨子里的劳力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你能不能晚点再走,等路修好了你再走”。王德坤答应了,当天下午,胡一茂就看到王德坤带着几个弟兄在卸水泥。
上寨组不论晴天还是雨天,一年四季都要穿水筒鞋,是整个王卡村最脏最差的寨子。现在,村民们穿着拖鞋就可以串门了。目前,王卡村第二条水泥路——花涯通组道路硬化已经启动。王卡新寨通组、联户道理硬化也有望启动,胡一茂说:“我们村、支两委班子要力争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全村六个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圆梦
每当很多人问到胡一茂:“为什么你坚持要在王卡这个偏远山村工作”时,他的回答是:“虽然我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带给王卡带来太多的变化,但在,我和众多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热心人的共同努力下,看着她一天天在变化着,我心里由衷地感到踏实、高兴。”
2012年11月底,胡一茂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的第四期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回来后,也更坚定了他选择农村,献身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信念,他说:“当时选择基层服务、选择农村是正确,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就是关注贫困农村,帮助大学村官成长就是帮助贫困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远的战略计划,更是我们当代有志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我珍惜这个平台,也希望能用好这个平台争取多为村里的群众多做些事情。”此时的胡一茂,已经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大学生村官了,经过不断磨练,已经渐渐的成长为一个把王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的领路人。回首这三年来的工作和生活,似乎胡一茂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筑一个梦,筑一个群众生活富足,全村社会安定团结的梦。这个梦,已逐步梦想成真。而此时的胡一茂还将继续圆一个梦,圆一个小康梦。可是,目前的王卡还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扶贫帮困、改善农村弱势力群体任重而道远。胡一茂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还需要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关注贫困农村,关注农村弱势力群体,王卡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梦”。
代表人物(二):西藏大学生村官王东海
王东海和他的雪域高原
他的名字叫王东海,2009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带着梦想与激情来到了西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在任期间担任日喀则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党支部副书记。提起为啥来西藏,王东海说:“大学期间,我就对西藏的自然风情、民俗宗教很着迷。一来到这儿,我便陶醉在高原美景之中,更是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感动。”
困难篇——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
切村平均海拔4100米,气候属干旱气候,半农半牧。全村61户400人耕种着560亩田地,2012年末粮食总产量179200斤,全村牲畜总存栏量为1144头(只、匹),人均拥有牲畜2.8头(只、匹),年人均收入2418.14元,劳务输出165人次。
第一次踏上西藏时,王东海高原反应强烈,足足有30秒的时间,眼前一片黑暗,等能看见时,身上全是汗,像洗了澡一样。虽然初进藏有些不适,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动不已,村民为了迎接这位汉族村官,家家户户送上寓意“吉祥”的哈达,还杀了两只羊为他接风,全体村民狂欢2天。然而热闹的欢迎仪式过后,等待他的却是接踵而来的难题,地势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语言又有障碍,工作打不开局面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想起了群众隆重的欢迎仪式和满怀期待的目光,想起当初选择村官路时下过的决心,王东海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儿事!”。
第一个难题就是没电、没网、没信号。没有电和电脑,写工作简报,就得靠手写。没有信号,想家的时候,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他就要步行一公里到半山腰上给爸妈打电话,而且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总是报喜不报忧。那时候,王东海最亲密的朋友就是他的竹笛(7级),当笛声响起,熟悉的曲调悠扬婉转,述说着心事,也传递着温暖。
面临的另一大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切村的干部群众没有人会讲普通话,王东海就下定决心学藏语。专门准备了笔记本,用谐音写出音标。比如:学习藏语“你好”时,根据发音,在笔记本上写下“公康木桑”。同时,在村里主动与群众进行简单的藏语交流,遇到绕口不懂的藏语就及时向乡里的藏族干部虚心请教。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年后,王东海已经能用藏语与村民顺利交流了。
第三个难题就是高寒缺氧,饮食不便。从河南老家到青藏高原,海拔一下子上升了4000多米,刚到的几个月,王东海头痛难忍,寝食不安,高原反应强烈。此外,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商店、馒头店等店子,买东西要到30公里外的县城去买,王东海做饭极不方便,经常只能吃泡面。据统计,王东海三年共吃泡面986桶/袋。
奋斗篇——当好村民领路人,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我到底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王东海在不断地思考,极力想摆脱心理、环境与工作上的困扰与不适应。
第一、创建农民劳务输出合作社。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让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王东海说服群众,整合帕当乡切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致富能手,以切实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11月,王东海带领全村有技术的农牧民群众共同出资成立了帕当乡切村劳务输出合作社,注册资金80万元,目前合作社成员55名,年接手工程资金100万元,人均增收740.7元,直接解决35名贫困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
第二、开办馒头店和蔬菜店。以前,整个帕当乡没有一家馒头店,村民需要从几十里外买馒头,而且一次就一大口袋,放的时候长了影响口感不说,还不利于健康。为何不开一家馒头店呢?王东海和村里党员一起商议好后,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王东海贷款3万元,带领两名贫困党员开起了“党员惠民馒头店”。目前馒头店月盈利近8000元,按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俩贫困党员阿旺洛桑和白玛曲宗将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2012年11月王东海获得了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称号,王东海用资助的项目资金又在全乡开了第一家“党员惠民蔬菜店”, 彻底改变全乡干部群众吃菜难的问题。目前,“党员惠民蔬菜店”月盈利2000元。
第三、开发建设民俗旅游村。帕当乡萨达村是另外一个让王东海牵挂的村子。萨达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大多数村民只能外出打工,加之思想观念落后,增收渠道单一,是全乡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村。王东海深入走访调研后发现,萨达村位于三县交界处,318国道旁边,交通便利。并且有着优良的草场、林木和湿地资源,也是藏戏重要分布区,民风淳朴独特,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另外,萨达村位于卡热圣山脚下,每年转山群众、旅游游客达数千人,开发前景良好。王东海随即完成项目报告,提交上级部门,请求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前期投入25万资金已经获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到时候,萨达村将作为帕当乡与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进一步促进全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四、追求幸福路,奶牛助致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所有人共同的梦想。对于老百姓来讲,为他们排忧解难送温暖,他们就会感到幸福;让他们精神更加满足一点,物质更加富裕一点,幸福感就会更强烈一点。
帕当乡有优质的牧场,清新的空气,甘洌的水质,发展奶牛养殖大有可为。2012年7月24日-25日,王东海受邀参加了在山西省五台山召开的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工作座谈会暨“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座谈会。通过演讲,王东海的事迹深深打动着在座领导和企业家的心。爱心企业家、怀真(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怀真就是其中被深深打动的一位,他当场便表示要给予王东海10万元的创业资金,用来扶持王东海致富村民的事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表示给予30万元支持王东海的奶牛项目。实际上,王东海已经帮助村里试点养殖了11头黑白花奶牛,奶牛的成长及产奶情况良好,这给了王东海极大的信心,他计划接下来引进更多的优质奶牛,把奶牛养殖打造成切村致富的示范项目。
“得意”篇——驱车解民忧,千里送天葬
现实工作中,王东海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多为百姓做点事。他不怕琐事、累事,就怕没事。记得刚到村里时,为村里配发的轻型货车让王东海有了施展才能的余地。王东海喜欢叫这辆金杯130为“宝马”。因为村里没有人会开车,一直苦于不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王东海终于有了机会。这辆车三年来不仅无数次帮村民拉牛、拉牧草,还拉村民看病、上学。村周边还有四、五个村庄,情况相类,也是有车没人会开,因此王东海也经常开车为周边村的村民帮忙。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开车来服务村民这种事情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在切村等其他村的村民眼里,王东海是做事做到他们心坎里去了,他把最大的实惠带给了村民。自从村民知道王东海会开车后,他就开始忙起来了,有时一个星期有三四天都在外面开车,早出晚归。
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重病,在她生前的一个月里,王东海和村里的几个党员干部轮流照顾着她。王东海几乎天天都会去探望,有一次甚至帮老人买了身新衣服送了过去。一天夜里凌晨两点钟,老人终于放下俗事,了无遗憾的西去了。按当地的习俗,人故去后要进行天葬,然而天葬的地点在拉萨,驱车过去有近800里的路程。王东海小心驾着车往拉萨堆龙天葬台驶去。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道路湿滑。更危险的是人呼出的水蒸气,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很快就会附在玻璃上变成水雾,要不停的去擦拭干净,否则根本看不清前路。忍着困乏,王东海小心翼翼的驾着车,颠簸了7个小时后,终于到了天葬台。
天葬台,灵魂升天的圣洁场所,死与生的轮回之地。生命的意义在这里最容易禅悟:活着时,好好活,活得精彩;死去,才能安心去,用最轻盈的灵魂欢快的投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
每次王东海眼睁睁看着一具尸体成为一堆白骨时,王东海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深刻了。
行者无疆
尽管王东海将一切付出都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老百姓的反应和组织的认可给予王东海充分肯定。“东海,你是外地人,能来王东海们这做村官不容易,没有糌粑吃了、没有青稞酒喝了告诉王东海们,王东海们给你送到家里去。”,“东海,冬天来了,房间冷的话把火给燃上,没牛粪了说一声”,“东海,今天王东海们家儿子结婚,一定要过来坐坐,热闹热闹。”……每当听到这些话语的时候,王东海就在心里想:“这里的群众太朴实,王东海做的一切都是本职工作,群众却给王东海这么多的关心关怀,让王东海感到自己不把群众事情办好,真对不起他们。”
做村官三年,能做到群众这样对王东海,王东海总结有三点:
第一,做村官,不能急,也不能理想化。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一个帮忙,村民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
第二,多深入群众,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刻想着农牧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保持同百姓的血肉联系。
第三,干事创业,不能总是待在办公室或被政府借调,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干对百姓有益的事,创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业。
王东海的故事还有很多,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精彩发生;所有的故事里面,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一颗执著的心,一股带领村民奔向更美好明天的愿望。因为这些,王东海收获了荣誉:王东海以优异的工作实绩和良好的群众口碑不仅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还荣获了2011年度大学生村官十大新闻人物、2012中国十佳“村民贴心人”、 2012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称号等荣誉称号等荣誉称号,曾先后受到李源潮部长、韩长赋部长、以及李金华和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的事迹也被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日喀则报》、中国西藏网、大学生村官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荣誉是奋进路上汗水浇灌出的鲜花,那是属于过去的勋章。美丽的高原,永远让王东海牵挂,3年过去了,他发现再也无法离开西藏这个地方。美丽的高原,西藏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最清澈的青春,正适合在这里绽放。
由于王东海三年来的出色表现,目前他已经被破格提拔为仁布县德吉林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委员,新的岗位带来了新的热情,三年的经验给予他的是更成熟地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技能和方法。继续扎根西藏,踏实工作,就是他接下来的生活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支持博士后扶贫工程”
一、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支持博士后扶贫工程的背景和意义
(一)博士后扶贫工程启动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在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六年时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显得特别重要而紧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近三年积极推进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中切身体会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发展、扶贫开发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贫困地区的农村及其贫困人口要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希望,但难度很大。面对这种情况,协会需要思考并回答的问题是,作为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扶贫开发协会如何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更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优势,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为未来六年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作出哪些新的贡献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思考,我们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是观念落后、文化落后、知识落后。因此,“扶贫必须先扶人先扶智”,向农业、农村、农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打造“中国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为此,我们联合广大博士后启动博士后扶贫工程,全力打造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和以大学生村官为代表的基层扶贫人才所形成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积极探索以“梯次人才增强扶贫能量,协同创新助推全面小康”为核心的扶贫改革之路。
(二)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的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事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肩负确保贫困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公平分享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之重任,需要在扶贫改革中不断加强以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等为主的“造血”式扶贫能力建设,探索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的新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
近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积极探寻扶贫改革之路,围绕造血式扶贫能力建设,先后与国内多家博士后设站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博士后科技扶贫行”活动和打造“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等形式,探索和总结高端人才与扶贫结合的新模式,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博士后这一高端人才群体多学科、多元化、综合性知识体系和智力优势,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决定以协会为主体联合多家博士后设站单位组建并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并以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思想,探索出一条激发、唤醒、整合和引领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博士后扶贫工程的开展,有利于在人才扶贫上形成“大学生村官抓落实,博士后做后援做支撑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在科技扶贫上形成“打破文理界限、消除部门分割、需求推动研发、项目真正落地”的创新型科技扶贫开发模式;在产业扶贫上探索出一条“资源集合利用、科技集成创新、项目集中布局、人才集群服务”的“四集”型产业扶贫之路;在教育扶贫上打造成为“需求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通过博士后这一高端群体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性贯彻落实“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活动,持续塑造和提升“高端人才服务于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品牌形象。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既是深化扶贫改革的成果,也是协同创新的结晶,通过总结和推广这一创新型扶贫开发模式,可以为完善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提供依据,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的主要工作及业务范围
目前,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各学科、各领域博士后500多名,由院士、博导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近30名,初步完成“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和“科研院校联盟”的建立,在扶贫开发领域的需求满足能力和资源动用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提升博士后扶贫开发服务能力。博士后扶贫工程预计两年内达到博士后1000名、专家成员100名的人才服务规模,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300家,科研院校联盟100家,为我国开发性扶贫事业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的核心工作是以“集中精力抓好几个试点、做好几项工程、总结几套模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和发展瓶颈”等不同贫困和相对落后原因,以博士后在贫困区域挂职为抓手,结合博士后优势,整合相关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科研院校扶贫联盟、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和“产业促进中心”等,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0个博士后扶贫开发试点。按照“一手抓服务,一手抓自主”总体发展思路,在试点区域一方面以“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为纽带抓人才、科技、金融等集团式服务,另一方面以“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为抓手打造全产业链扶贫能力建设,全面打通“政、产、学、研、用、金、介、市场”等扶贫开发相关环节。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推广以博士后为核心的梯次人才“造血”式扶贫开发模式和经验。
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以“抓好几个试点、做好几项工程、总结几套模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和发展瓶颈”等不同贫困和相对落后原因,结合博士后优势,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总结和推广以博士后为核心的人才“造血”式扶贫开发模式和经验。
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的具体业务范围如下:
1、充分利用博士后这一高端人才群体多学科、多元化、综合性知识体系和智力优势,探索可持续扶贫开发新模式;
2、在扶贫改革中不断加强以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信息扶贫等为主的“造血”式扶贫能力建设和长效运行机制;
3、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支持,拓宽扶贫资金、技术等支持渠道,支持扶贫开发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区域发展;
4、逐步完善“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和“科研院校联盟”的建立,在扶贫开发领域的需求满足能力和资源动用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提升博士后扶贫开发服务能力;
5、围绕扶贫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扶贫政策、国内外先进扶贫模式和扶贫经验等主题,与相关博士后设站单位合作设立博士后扶贫大讲堂,以推动我国扶贫领域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推广,提高博士后群体从事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扶贫开发水平;
6、推动博士后到贫困地区挂职,探索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全力打造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和以大学生村官为代表的基层扶贫人才构成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增强贫困地区人才扶贫能力。
7、在贫困区域建立博士后扶贫工作站、博士后产业促进中心、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体系,为不同模式的推广提供示范。
8、借鉴国际反贫困经验,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扶贫开发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9、组织开展宣传、策划、调研、培训、咨询等活动;
10、接受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有关组织委托的其他业务。
博士后扶贫工程作为协同创新产生的新生事物,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寻扶贫改革之路的有益探索。为了把博士后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程。
第一项工程:博士后扶贫大讲堂(智力扶贫工程)
1、以博士后为主体,联合相关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组织等有关扶贫主体,围绕扶贫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扶贫政策、国内外先进扶贫模式和扶贫经验等主题,与相关博士后设站单位合作设立博士后扶贫大讲堂,以推动我国扶贫领域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推广,提高博士后群体从事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扶贫开发水平。
2、把博士后扶贫大讲堂搬到基层、办到田间,通过政策宣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扶贫经验成果展示等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撑。
3、在“中国扶贫杂志”上开设博士后扶贫专栏,介绍博士后扶贫理论研究成果、扶贫心得和典型案例。同时,记录、剪辑和汇编博士后扶贫大讲堂影视教材,通过在网站开设远程扶贫教育栏目,提高教育扶贫效率、降低扶贫教育成本。
第二项工程: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人才扶贫工程)
1、借鉴我国农村科技特派员先进经验,推动博士后到贫困地区挂职,探索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全力打造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和以大学生村官为代表的基层扶贫人才构成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增强贫困地区人才扶贫能力。
2、以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抓手,采集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急需的人才、科技、金融信息,博士后扶贫工程组织相关博士后提供相关问题解决方案。
3、以特派员所服务的贫困地区老百姓收入增长水平为评价依据,评估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绩效,作为年度“全国十佳优秀扶贫博士后”评选和落实博士后任职根据。
第三项工程: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信息扶贫工程)
1、借鉴电子商务模式,把博士后的人才信息、科技成果信息、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信息,在协会网站上开设虚拟“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促进相关资源高效配置。
2、借鉴连锁超市模式,把贫困地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在“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实体店或“博士后爱心扶贫专柜”中进行销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农民收入。博士后的主要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注入到贫困地区,提高、完善产品品质并做好品牌塑造和管理工作。
第四项工程: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产业扶贫工程)
1、针对“发展不足、发展不当、瓶颈约束”等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在博士后扶贫工程前期试点打造基础上,结合协会“百村千户”调研,在全国贫困区域遴选和打造十大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探索和总结针对性扶贫模式、扶贫经验和长效运行机制,为不同模式的推广提供示范。
2、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通过建设和完善产业扶贫联盟、科研院校扶贫联盟和产业促进中心,全面提升博士后扶贫工程需求满足能力和资源动用能力,向博士后协同创新基地提供包括人才支持、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科技孵化、产业转移和提升等综合服务。
第五项工程: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金融扶贫工程)
1、依托博士后扶贫工程产业联盟和协会会员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成立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
2、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通过优化“人才、科技、资本、企业”持股比例,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协会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一)抓人才团队:形成跨学科、跨领域扶贫集团军
随着协会博士后工程中心在博士后挂职、扶贫课题研究以及扶贫项目遴选等工作的全面推展,中心对广大博士后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心共发展各学科、各领域博士后530名。随着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在试点区域产业促进中心和工作点的搭建,除北京市外的其它省份加入扶贫队伍的博士后人数也将大幅增加。预计再经过一两年努力,可为“百名优秀博士后扶贫人物”评选奠定基础,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同时,跨学科跨领域博士后扶贫团队将为贫困地区青年工作者提供包括“人才库、技术库、项目库”等多种资源支持,
(二)精选扶贫项目:增强产业扶贫示范带动能力
围绕广大贫困地区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如何销”等核心问题,经过中心广大博士后“自荐、推荐、评估、遴选”等形式和环节,逐步凝炼聚焦到几个兼具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扶贫农业项目。在项目示范推广中不断探索“农民身份职业化”、“农民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和“增强扶贫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影响可持续扶贫效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致力于推广的农业项目工程包括:
1、博士后“粮丰工程”项目代表――Y两优9918单季再生稻
单季再生稻具有四省(省种、省工、省肥、省秧田)、三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因增产、省工、省肥、省药,既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形势,也是一个生态有机品种。该项目一是符合国家种子安全和粮食安全战略。种子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该品种的成功推广,将为粮食生产闯出一条提质、保量与增收并重的新路子;二是可显著提高扶贫效果。如果国家级贫困县推广1000万亩Y两优9918再生稻,则农民一年可创造160亿元以上的纯收入。能让贫困地区老百姓迅速脱贫,减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三是经济效益明显,易于推广。该品种可从增产、省时省力、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等方面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目前,该品种已经在湖南的临湘县、桃江县、赫山区、南县、祁东县、宜章县等地开展了再生稻种植技术的研究推广。
2、博士后“安全食品工程”项目代表――油牡丹、树莓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广大贫困山区种植。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对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意义重大;二是适宜在广大贫困地区种植,不与粮争地,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我国目前还有6亿亩宜林地,6400多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如果能种6000万亩,保守估计可以替代一半以上进口食用油,而且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生态油、放心油和健康油;三是经济效益显著。种植一季油用牡丹可30年不倒茬,农民每亩可创收万元以上。
树莓在我国被视为一种中药材,近年来又被誉为“第四代健康水果”。在美国,红树莓被视为癌症克星,人们赞誉它为植物界的“红宝石”。树莓既适合成片集约经营,也适合农家庭院和山边荒坡零散种植。既可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在贫困地区推广又能成为很好的扶贫项目。目前,这两个品种正在河南省太行山扶贫片区和承德市燕太扶贫片区推广。
3、博士后“牧业安全工程”项目代表――水培草、菌草、能源草
这三个项目从精饮料、粗饮料、能源三个方面为我国草食性动物提供绿色、安全饮料解决方案,不但大大节约草料成本还可提高奶或肉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推广可以完全或大部分替代精饮料,尤其是西部地区,该项目推广可以解决越冬牛羊缺乏饲草而导致牛羊损失问题。目前,博士后绿色安全牧业改造工程正在河南、陕西、山西等贫困地区试验性推广。
(三)凝练扶贫研究课题:为扶贫改革和创新建言献策
博士后在扶贫领域的最大优势是人才和智力优势,针对当前我国扶贫过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广大博士后认真思考和论证,决定组织和资助相关领域博士后重点研究“社会资源协同创新扶贫模式和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和“大学生村官工程发展路径和模式研究”两大课题。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博士后智力优势,为国家扶贫政策献计献策。
(四)建复合人才体系:助推大学生村官工程深入开展
1、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学生村官培训要进一步提高系统性和实用性。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基本目标是围绕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干什么、怎么干、怎么销”以及“农民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核心问题,教会大学生村官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果经过培训的大学生村官仍然不知道培育什么产业,如何发展和提升当地主导产业,那么这样的培训效果无疑是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提供系统性、实用性培训内容,如何“以培训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增强对培训需求”,就成为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必须重视的工作。
第二,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获取先进实用科技和项目信息渠道不畅。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以打造示范推广试点,是推动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但大学生村官创业不仅仅需要一定量的项目启动资金,更需要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和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好项目,而目前凭借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资源协调能力仍无法满足对多种必须资源的需要,陷入“无资金、无科技、无项目”的尴尬境地。因此,未来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必须打通科技、资金、项目等获取渠道,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获得实质性效果。
第三,大学生村官分散经营难以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当前,即使同一区域的大学生村官所发展的产业项目也并不一样,正是由于项目不同,使得大学生村官通过联合以获得产业化发展所必须的规模化优势难以形成。如果有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项目同时在同一区域的多个大学生村官辖区内进行推广,其规模化程度就能满足企业介入的条件,并能通过市场化倒逼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更能促使同一区域的大学生村官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未来推动大学生村官产业发展,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一方面促使大学生村官走向联合;另一方面,引入其它主体与大学生村官联合体共同打造示范工程。
2、博士后工程助推大学生村官工程深入开展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形成复合人才体系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创新性品牌效应。博士后和大学生村官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的典型代表,二者结合形成的复合人才体系对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既能解决大学生村官缺乏科技和项目支撑,也能促进博士后工程项目顺利落地,同时,在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没有合适突破口的政治形势下,二者形成的复合人才扶贫体系无疑为大学生村官工程继续深入开展提供了着力点和突破口,相信随着二者结合形成的示范点的不断落地,其模式和经验一定能够得到中央组织部门、扶贫部门和社会各届的认可。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和创业工程继续深入开展。针对大学生村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培训方面,广大博士后及其导师群体完全可以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订系统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案,组织不同学科博士后、专家参与培训,并通过培训把广大博士后评选出的科学技术和农业项目向大学生村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项目孵化;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通过集中精力打造几个博士后工程与大学生村官联合示范项目,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技术、项目瓶颈,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走向联合,从而从更大范围上实现示范推广效应,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规模经济条件。
共青团“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一、“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背景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长期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措施。这项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和定期轮换的方式,动员和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贫困地区开展为期半年至2年的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接力机制。 扶贫接力计划从1996年9月开始试点。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和4个副省级城市实施了这项计划,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6810多人,受援县近160个。 扶贫接力计划实施几年来,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锻炼了一批青年,带动了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扶贫接力计划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的积极行动,抓住了扶贫的根本和长远,为贫困地区注入了自我发展的活力,为形成青年人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有序流动的机制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一)实施时间和范围
从2001年开始,以定期轮换的方式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派遣青年志愿者,从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根据不同情况,志愿者在贫困地区的服务时间一般为半年至2年。派遣青年志愿者主要采取就近就便的方式,以支援本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为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辽宁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副省级城市以及在京各系统单位以支援对口扶贫省(区)为主。
(二)招募对象与方式
志愿者主要从大中城市中招募。应募者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一般在20-45岁之间,有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够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确系受援地区需要的专门人才,年龄、学历可适当放宽。
在招募中应坚持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拔、统一培训派遣的基本原则。招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社会招募,通过新闻媒体和其它形式发布招募启事,举办招募说明会,开展各种宣传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二是组织招募,各地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有关规定,通过组织系统开展动员、选拔工作。
(三)组织管理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由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相关部委共同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团中央负责落实。各省(区、市)文明办、团委、人事厅(局)、西部办按照相应职责在本地区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各省(区、市)团组织负责落实。
招募单位负责向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受援地的县级团委在用人单位的协助下,负责青年志愿者的日常管理。
志愿者完成服务任务后,派出志愿者的省(区、市)团组织根据受援地的县级团委及用人单位的意见统一颁发《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服务鉴定书》,记入志愿者个人档案,作为落实各种保障政策的主要依据。
(四)政策保障
(1)鼓励通过考试录用成为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参加扶贫接力计划,把参加扶贫接力计划作为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一个渠道,服务期1至2年的,视同下基层锻炼,按有关规定对待。
(2)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大中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期间保留工资、待遇不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销假期探亲往返受援地的交通费。
(3)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含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服务期间计算工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计算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间,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原单位同等资历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完成1年服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可以不经过见习期直接转正。
(4)参加扶贫接力计划并在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按照国办发〔2001〕14号文件《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的有关规定,领取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5)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作为实施西部人才开发规划的具体措施,适用西部人才开发规划的有关政策规定。
(6)把实施扶贫接力计划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规划,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五)资金落实与管理
扶贫接力计划所需资金采取社会募集与党政支持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在继续加大社会募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争取社会各方面资金的同时,鼓励各地从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和其它相关资金中划拨部分资金予以支持。
社会募集的资金须汇入省级(含副省级城市)以上团委指定的银行帐号,根据捐助者的要求和项目实施情况统一划拨。资金使用应严格遵守有关财务制度,尊重捐助者的意愿,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二、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情况
自从1998年1月26日中央领导对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作出重要批示以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有关部委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在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弘扬时代新风、培养教育青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共青团组织通过青年志愿者方式长期参与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办法,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定期轮换,支教每期服务期限一般为一年,支医每期服务期限一般为半年,形成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
团中央从1996年开始试点,成功地实施了"静乐项目"和"百色项目",积累了有益的经验。1998年4月,根据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央文明办、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的意见》,借鉴并推广试点经验,标志着这项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1998年7月,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有关政策的意见》,1999年6月,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同时,团中央与卫生部、农业部也分别下发了《关于招募城市青年卫生技术人员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意见》和《关于招募青年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围绕招募对象、实施范围、组织管理、工龄计算、工资待遇、人事档案及户口关系、生活补贴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文件的及时出台,为扶贫接力计划的顺利实施发挥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作用。
三年来,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规模逐年扩大,实施质量不断提高。在近20万踊跃报名的城市青年中共招募选派了6810人参加扶贫接力计划,受援国家级贫困县近160个,受益人群超过百万,参与省份达30个,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广大青年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二)主要项目和工作模式
目前,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初步形成了包括支教、支医两大支柱项目及支科、支农两项试点项目的实施体系,并形成了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跨省区市对口支援两种工作模式。
在支教扶贫领域,从1998年6月开始,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目前已有全国33所重点高校推荐的免试研究生赴27个国定贫困县从事为期一年的教育工作,首届101名研究生已经圆满完成服务任务,回校继续学业,第二届131名研究生志愿者已经奔赴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服务,目前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在组建之中。今年,以研究生支教团为龙头,全国参与支教扶贫的青年志愿者达到了2310人。在支医扶贫领域,从去年开始在安徽、湖北等地进行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试点工作,今年4月团中央、卫生部联合在部分省区市推广,目前共已派遣300多名青年卫生志愿者到贫困县开展卫生医疗服务,全国青年卫生志愿者西部服务团正在青海、新疆等地贫困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服务,预计今年年底参与卫生扶贫的青年志愿者将突破500名。
从跨省区市对口支援情况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辽宁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副省级城市都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这项工作,仅深圳市今年就有4200余人应募竞争21个在贵州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服务岗位。从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情况看,绝大部分没有对口扶贫任务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省内扶贫工作,其中四川团省委今年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等8家党政部门制定了《关于实施四川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的意见》,动员组织200多青年志愿者前往省内老少边穷地区支教,作为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精神的具体措施。安徽团省委与卫生厅联合发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今年共已派遣了74名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省内20个贫困县的24个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支医扶贫工作。
(三)社会影响及作用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广泛实施,不仅缓解了中西部贫困地区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方面人才缺乏的困难,促进了当地教育、医疗、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青年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努力传播现代观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也起到了文明使者的作用。广大青年志愿者们在服务期内,克服了气候、饮食、语言等困难,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艰苦环境中经受了锻炼,砥砺了品格,增长了才干,素质得到了提高。
从事支教工作的青年志愿者每周带课平均在12节以上,他们克服了教学设施落后的困难,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参加支医工作的青年志愿者在医疗仪器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精湛的技术,深入乡村,抢救了许多危难险重的病人,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奇迹"和"第一",减少了"因病致贫、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参加农业和科技扶贫的青年志愿者在整个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中占的比例虽然不高,但他们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扶贫接力计划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吸引了国外青年朋友们的关注和参与。2000年3月,来自新加坡的华裔教师林贞吟前往青海大通支教,她成为第一个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外国志愿者。今年8月,来自马来西亚的青年志愿者何佩彬到甘肃榆中参加扶贫接力计划。林贞吟在支教扶贫的半年中,不但与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一起圆满完成了英语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任务,还在离开大通之前,出资8000元建立了奖学金。回到新加坡后,她积极宣传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并接受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的采访,在新加坡引起巨大轰动。许多新加坡青年纷纷来信询问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有关事宜,并提出申请参加扶贫接力计划。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小鹰计划案例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
形成背景
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有责任感的公民——特别是青年公民——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青年人需要了解国情和民情,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培养奉献精神、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既具备学于人民的谦虚态度,又有服务人民的热情和理想。然而,传统大学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忽略能力、价值观的培养,当代大部分年轻人与中国国情存在认知断层;传统的大学教育不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实操能力,导致其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社会对公益事业关注度和参与度低,社会部门存在社会企业家精神和领导力的巨大缺口。
主要做法
小鹰计划是友成基金会发起的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旨在发现和支持具有远大志向和天下襟怀的青年,通过深入基层完成为期一年的社会公益实践和有计划的传统文化熏习,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磨炼心智,涵养正气,开始一场超越自我的人生体验,成长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跨界领袖型人才。
项目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跨界领袖型人才
为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E.A.G.L.E
E-探索精神(Exploration)
A-行动力(Action)
G-团队合作(Group)
L-领导力(Leadership)
E-韧性和持久力(Endurance)
项目模块
1)基层实践:1+N+ 行动研究
--小鹰学员将参与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合作机构发起的基层公益实践项目,小鹰计划会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和意愿匹配到相应的项目点中。项目实践方向包括农村社区营造、农村小额信贷、民族地区减贫与文化保护、教育与科技扶贫以及社会企业等。
--小鹰计划鼓励和支持学员在识别社区需求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和实施其他小型公益项目,称为N 项目。
--每名小鹰都要对一年的实践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反思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行动研究论文,并在毕业时进行论文答辩。
2)参与式教学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小鹰计划”将提供多次培训课程。课程藉由讲座、案例教学、嘉宾演讲、NGO 分享、营会、小组工作坊等参与式教学的方式,提供个人修养、公益理念、能力建设、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开拓学生视野,突破思维框架。
3)陪伴成长
为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成长,每位学员将配备一名发展导师、一名学术导师和一名基层实践督导老师。发展导师由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企业家、公益领袖、政府官员、学者等)担任,为志愿者提供成长指导;学术导师为学术研究机构教授,提供行动研究与基层调研指导;实践督导老师均为合作机构资深人士,提供基层实践工作指导。
往届导师
汤敏先生, 国务院参事;前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志武先生,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吴伯凡先生,《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冬吴相对论”主持人
杜晓山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小额信贷之父”
廖晓义女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首个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澳大利亚“苏菲环境大奖”的中国人
主要成效
三年来,从 2000多名申请者 中累计选拔83名 来自剑桥、港中文、北大、浙大、 同济等海内外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企业、政府及公益组织的优秀员工。2011-2014年,小鹰计划志愿者实践地点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海南、广西、内蒙古、湖北、湖南、河南、河北等十余省二十余个地区。
友成小鹰计划基层实践往届项目点
国务院扶贫办与世界银行合作的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CDD)
重庆巫溪乐和家园(留守儿童)
贵州地扪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湖北建始综合农协(社区营造)
湖南娄底慈善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发动)
呼和浩特市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常青义教、科技扶贫)
友成四川雅安驿站(灾后生计重建)
重庆血友病康复协会(病人帮扶)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乡村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民族地区减贫与文化保护)
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社区营造及扶贫)
部分小鹰学员自主开展的N 项目
1、社区沼气池与垃圾棚修建及环保宣讲。
2、“悦读”乡村阅读项目
3、“小宇宙”留守儿童项目
4、“云聚四方,友爱拍卖”项目
5、“网聚亲情” ——留守儿童与家长视频项目
部分小鹰学员的行动研究论文
《权力运作的底层风格——西县CDD 项目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与沟通惯习》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
《公益机构参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行动研究》
《从“长青义教”到“义教长青”——探索创新性支教新模式的行动研究报告》
合作机构对小鹰计划的评价
“友成基金会连续两年为我们提供了四位小鹰学员,他们体现了很强的综合素质。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帮助基层组织提高水平,推进农业的发展。”
—— 杨团,农禾之家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不能不说友成基金会的小鹰计划不但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创举,也是中国公益的育种孵化器。
—— 彭茂琳,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会长,重庆剪爱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往小鹰心语
我在大学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那时候经商会有些急功近利,也有青年人的浮躁,但是感受到真实的农村、深入地做公益后,得到一种价值观的冲击。这一年首先收获的是平静,使我能够更多的看到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情。第二个就是收获了很多的朋友,还有老师的支持和关注。
------朱晓明
2011 届小鹰,现就职于新浪微博校园部,并挂职于团中央。
这一年是接地气的生活、放空自己的流浪,我利用空余时间走遍西南28 个少数民族的40 余个村寨,也开展了自己的公益项目,是值得一辈子回忆的经历。这一年是一份真正的在农村生活和体验,真正在基层工作,真正了解农村的经济生态,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希望对中国社会有一些推动的青年人来说,这样的一种基础教育是必须的,这也是我来参与小鹰计划的原动力。
--李宏伟
2011 届小鹰,现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这一年我们选择了遵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贡献了一个社会中渺小个人的力量,就像一只猫一样进行了英雄式的冒险,最终获得了成长。现在做公益的人可能都比较急,想快一点看到成果,但小鹰计划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公益项目,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我希望它能够坚持下来,以后会成为一项伟大的事业。
--张二伟
2012 届小鹰,现创业中
我们并不生活在真空中,整个潮流在前进,作为现时代青年的一员,作为小鹰志愿者,我认为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扛起社会责任,做一个通情、专注、热爱生命的人。很庆幸我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请一定要相信,我们真的有能力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然后再把世界变成我们的。
--赵山卉
2012 届小鹰,现就职于香港苗圃行动
很多年轻人来自于农村,却不了解农村;生活在城市,却不理解城市。之前从农村到城市,参加小鹰计划,再次回到农村。我认为我们小鹰要有一个“新三农思想”:生活农村化,思维农民化,知识农业化。
--陈晨
2013 届小鹰,小鹰期间发起了“我们益家人,我们全家福”项目,并在上海举办影展。
经验启示
小鹰计划借鉴美国和平队、Teach for America 等国内外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由麦肯锡咨询有限公司参与设计,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AHA社会创新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发、整合成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采用项目支持和导师指导两种支持模式。
小鹰计划为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解国情和民情,培养实操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渠道。因合作机构均为在乡村工作的一线公益组织,小鹰计划学员也参与了当地的发展,为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提供了有效服务,同时为这些亟需人才的组织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友成与一批理念相同的公益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定期沟通和联席会议的模式,与合作伙伴一起培养有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人。
同时,小鹰计划也为各学员提供海内外交流及项目资助的机会,2012年曾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培训,并常年支持学员参加MAD创不同年会、春晖论坛、哈佛种子班等。对于学员的优秀N项目,小鹰计划帮助联系各项资助,致力于为学员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创业咖啡案例
创业咖啡是友成基金会于2011年发起,旨在启蒙大学生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在培养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关注和解决扶贫、济困、助残等社会问题。创业咖啡通过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开设社会创业网络学分课,将友成的社会资源引入课堂,将北大的教育资源分享给社会,扩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及创业视野。预计至2014年底,创业咖啡将为超过230名老师提供创业师资培训,为超过30000名学员提供创业启蒙课程,支持近20个大学生或青年创业实践项目。
在创业咖啡的开展进程中,通过社会创业启蒙教育、创业实践种子基金支持,参加创业咖啡的学生发起了许多创新扶贫理论、弘扬公益慈善精神的公益项目,类型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青年的扶贫精神及创新能力。这些扶贫项目包括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校园兼职机会、开展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贫困地区土特产打开电子商务销售通路等等,由武汉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北恩施等高校或地区的大学生或青年发起并实施,参加项目的大学生及青年一方面深入校园、挖掘学校里的公益创业和扶贫机会,一方面走进社会,与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地区农户打成一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案例形成背景
主要做法
创业咖啡项目基于广大高校老师及学生的需求及资源条件,结合已经基本成熟的线下创业学分课模式,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线上课程模式,以极高的资源使用效率,已经开展了3年。
创业咖啡为合作学校提供一套完整的、同时服务老师及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在线课程及线下活动、师资培训、种子基金、高校论坛。课程内容方面,创业咖啡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共同研发了一门2学分、30学时的全校本科生通选课“企业家培育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涵盖视野、专题、案例、实训四个模块,邀请公益创业者、商业创业者、投资人、学者、培训师等社会专业人士对相应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及精彩讲授,构成课程的线上部分。此部分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符合学生兴趣及求知需求。此线上部分内容还会通过创业咖啡的MOOC(大规模在线公开课)平台提供给全社会对创业感兴趣的人。
辅导及带领方面,创业咖啡与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Aha社会创新学院等领先的创业创新培训机构合作,为高校老师提供师资培训,使参训老师基本具备在学校开展创业咖啡课程、带领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并完成期末商业计划书的能力。创业咖啡几乎每节课都会有线下环节,此环节不直播,由各开课老师参考创业咖啡提供的教学活动方案及课件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以参与式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能力。
参加过创业咖啡课程的学员,均有资格申请创业咖啡与合作伙伴提供的种子基金。以2013年为例,12个青年创业项目共申请到了33万元的社会企业实践种子基金,由创业咖啡与合作伙伴星展银行和SAP中国提供。
每年第四季度,创业咖啡还与合作伙伴开展青年创业及教育主题的高校论坛,为高校、企业、教师、学生、创业者、投资人、媒体、政府等合作方提供跨界交流的沟通合作平台。2014年10月,创业咖啡将与宜信公司在北京大学开展高校论坛。
初步成效
预计截至2014年底,创业咖啡将为超过230名老师提供创业师资培训,为超过30000名学员提供创业启蒙课程,支持近20个大学生或青年创业实践项目。同时,通过接触及参与创业咖啡,超过150所高校的领导老师接触到了在线教育的创新理念及案例、社会企业创业教育等创新内容,打开了高校老师的社会视野,为促进校企互动做出了贡献。
获得创业咖啡种子基金的创业项目中,有一批公益创业类项目,如武汉大学学员发起的标高咖啡厅项目、“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系学员发起的瑞丰社工事务所的“陪伴有你”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校园兼职机会、开展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贫困地区土特产打开电子商务销售通路等等,由武汉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北恩施等高校或地区的大学生或青年发起并实施,参加项目的大学生及青年一方面深入校园、挖掘学校里的公益创业和扶贫机会,一方面走进社会,与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地区农户打成一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验启示
创业咖啡通过与各合作方的紧密合作,运用技术手段,回应了广大二三线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让社会企业等新公益理念深入人心。创业咖啡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对大学生的求知需求保持敏感,对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应用保持敏感,结合实际国情及各方诉求,拓宽公益扶贫视野,创新公益项目设计,运用技术手段,切实回应并解决社会问题。
【本背景报告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委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张继承博士及其团队完成。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提供了案例(四)、(五)
首届10·17论坛背景报告(五)
青年参与扶贫案例报告
10·17论坛秘书处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2014.10.16 北京
目录
二、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寄予厚望,激励青年承担更多扶贫责任 6
青年参与扶贫案例报告
2014年10月17日被确定为第一个 “中国扶贫日”, 必将以“社会扶贫元年”载入中国扶贫史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青年的数量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青年代表着未来,中国青年的发展不仅对中国未来,也必然对世界未来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中国扶贫开发事业更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减贫事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有梦想的青年参与。
青年论坛旨在号召中国青年行动起来,鼓励并带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这一伟大事业,用创新思维参与扶贫社会实践,用责任和担当推动中国扶贫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青年数量和布局决定了青年是扶贫开发的生力军
青年一词在全世界范围有不同的含义,但都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更。目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联合会分别把15-24岁、18-44岁、16-34岁、15-34岁、15-28岁、18-40岁的人界定为青年人。按照这些标准,以我国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为基数,中国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都占了很高的比重,比如: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统计局和青年联合会的标准,青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都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新标准,中国青年人口几乎占全国总人口中的一半。因此,仅从青年人口数量上看,青年群体都应该是包括扶贫开发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生力军。
中国主要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年龄(岁) |
15-17 |
18-19 |
20-24 |
25-29 |
30-34 |
35-39 |
40-44 |
占总人口比重(%) |
4.31 |
3.18 |
9.56 |
7.58 |
7.29 |
8.86 |
9.36 |
资料来源: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
青年划分标准和中国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青年划分标准 |
联合国 |
世界卫生组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中国国家统计局 |
共青团 |
青年联合会 |
15-24 |
18-44 |
16-34 |
15-34 |
15-28 |
18-40 |
|
占总人口比重(%) |
17.05 |
46.73 |
30.57 |
31.92 |
23.16 |
38.53 |
资料来源: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
从区域布局看,就2000 年而言,全世界占青年总人口85%的9亿青年,生活在发展中地区和国家。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人口的增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口占世界青年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中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把对青年人的划分标准,结合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核算,农村青年人口为3.0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2%;城市青年人口为2.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镇级青年人口为1.3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从农村脱贫致富和提高发展潜力角度看,人才和智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广大青年则是人才和智力最为集中的人群,占全国22%的农村青年应该是带领农民致富的劳动主体和人才智力基础,占全国25%的城镇青年是加快农村发展的人才智力储备和新生力量。同时,只有把青年视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到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才能改变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和城市人才智力资源仍然毫无节制地流入、人才需求呈极度饱和状态、大量人力资源闲置,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却面临人才外流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只有当广大青年成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才能建立人才资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的优化配置导向,才能最终抓住扶贫开发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二)青年的特征决定了青年是扶贫开发的突击队
首先,青年人最富有朝气,富有梦想,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浓浓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先生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梁启超先生振聋发聩的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都令无数爱国青年不懈奋斗,把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作为己任。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更是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到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扶贫攻坚运动中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博士后扶贫工程”等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青年参与扶贫开发的动人画面,成为当前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其次,青年体力旺盛、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知识广博、视野广远,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地理、自然、生态条件差异以及人口个体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才、资源、产业区域配置不合理的集中体现。因此,消除贫困必须以一种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在政策、产业、科技、人才、教育、管理、营销、就业和创业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扶贫改革和创新前列。从一个个大学生村官独具匠心的创业计划到博士后扶贫工程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探索,以及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脱贫致富经验、青年科技人员对扶贫规律探索和扶贫方式创新的建言献策、各类青年组织扶贫济困活动等,无不体现出青年群体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在扶贫领域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必将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和突击队。
(三)扶贫开发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消除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迫近,扶贫攻坚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日渐突显,国家在扶贫领域和贫困地区一定会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这也为广大青年参与扶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肩负振兴中华光荣使命的跨世纪一代青年,有责任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为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缩小地区间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服务实践中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青年参与农村扶贫攻坚,首先是为青年提供了直接接触农村群众、了解农村贫困现状的机会,通过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现状和存在问题,才能激发青年人通过参与扶贫开发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来自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城市青年,平时主要是通过书本及媒体间接得到有关农村贫困群众的信息,难有深刻印象,更难以触发直接行动。近年来,很多博士、博士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挂职锻炼,目光首先聚焦在经济发达区域,一些大学生村官和扶贫志愿者也更愿意到经济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说,这种只在形式上参与扶贫活动,而不愿意从内心深处感悟贫困群众疾苦、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艰苦创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很难在扶贫攻坚行动中获得成长机会和扶贫效果的。广大青年只有把理想、兴趣和行动真正投入到扶贫领域,才能通过扶贫为自身创造更多成长和发展机遇。
其次,广大青年在参与扶贫攻坚过程中,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检验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很多青年都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与扶贫攻坚,这就直接架起了知识与实践连接的桥梁。同时,青年在扶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增长知识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全面提高素质。随着城市人力资源过度竞争状况加剧,主动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经受锻炼,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成才,一定能够发挥青年人才独特的竞争比较优势,获得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人生发展的新的机遇。
二、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寄予厚望,激励青年承担更多扶贫责任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回顾历史,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并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建设目标;江泽民同志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则未来发展就有希望”,并提出“四个统一”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并提出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四个新一代”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人寄予的厚望。
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会见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青年朋友代表,中国大学生和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代表、中国青年创业奖获得者、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优秀青年代表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当前,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扶贫开发已经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广大青年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要回顾青年参与社会责任的光荣传统,讨论新时期在扶贫开发领域有关“扶贫与中国梦,扶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贫理论话语,扶贫理论政策研究前沿问题,扶贫青年志愿者,青年扶贫行动”等职责使命,用“中国梦、小康梦”作为当代青年爱国报国的精神纽带,激发出投身扶贫开发事业的激情和责任。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厚望和建设目标,尤其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五点希望”,要深刻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核心灵魂,练就过硬本领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牢固根基,勇于创新创造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时代要求,矢志艰苦奋斗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精神支柱,锤炼高尚品格是青年参与扶贫攻坚的立身之本。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共圆“小康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三、青年论坛对青年参与扶贫开发的倡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到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和缩小发展差距。未来的扶贫将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不断调整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模式。
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扶贫改革和创新前列。广大青年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有责任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为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缩小地区间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服务实践中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当前,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扶贫开发已经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扶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位中国青年都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努力奋斗着,朝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步步靠近,但同时,时代也赋予了青年新的人生内涵:去帮助贫困的人们,去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们深知,贫困落后地区的老百姓都有一个梦,一个现实且迫切的“中国梦”,那就是“脱贫致富”;我们也深信每一位青年人才内心都有一个能将我们所学、所做变为现实的热情与渴望。广大青年要用“中国梦、小康梦”作为当代青年爱国报国的精神纽带,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知识、智力、科研成果注入到贫困落后地区,在扶贫开发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把扶贫开发的“小康梦”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但任何的彷徨犹豫,不如亲身投入,立即行动,共同努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爱心去传承文明、用真情去奉献社会、用行动去实现诺言。
扶贫者,人恒爱之;济困者,行善积德。让我们一起,聚全国青年之力,行扶贫脱困之实,实现扶贫梦,描画小康梦,共圆中国梦!
值此中国第一个“扶贫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有志于中国扶贫事业的广大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这一伟大工程中来,共同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力!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
一、“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组织部门统一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两委”其他职务的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生事物。
党中央关于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的重要决策,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从事扶贫开发工作创设了崭新的契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贫困地区之所以难以脱贫,除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以外,关键在于人才匮乏,尤其在基层组织中缺少有知识、有能力、有眼光、有胆识的创业带头人。要加快改变贫困村落后的面貌,从根本上让农民脱贫致富,必须首先做好人才引进和扶持培养这篇大文章。党中央决策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从源头上解决了贫困村推进脱贫开发事业的难题。
2010年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胡富国会长等老会长审时度势,提出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放在开展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这方面来。一致认为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不仅需要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部门大力推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应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紧扣扶贫开发这一主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村官工作这一战略行动中。并由此确定,把扶持的对象定位为贫困村大学生村官,以村官培训为基础,以支持村官创业为纽带,在培训的基础上,考察选取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努力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构想最终定名为“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作为本届五年内(2010-2015)的一项重点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从“建立专项基金、组织村官培训和支持村官创业”等三个方面,本着“添砖加瓦、辅助支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为中央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做一些协会力所能及的工作。
村官工程实施四年以来,在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的有力指导下,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地方主管部门的鼎力相助,开启了社会组织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新篇章,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为贫困村脱贫事业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习近平、俞正声、刘云山、刘延东、汪洋、赵乐际、吴邦国、贾庆林等中央领导都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二、“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实施的现状和成效
协会“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主要从组织村官培训、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村官创业、开拓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组织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
从2011年5月至2014年9月,共举办了14期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全国24个省(市区)650个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涉及24个民族的近2800名在贫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接受了协会的培训。
在培训对象上,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村官任职村必须是新十年扶贫规划中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贫困村,其中革命老区的大学生村官优先推荐,大学生“村官”在本村内任有实职(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等),任职时间一年以上,本人有当好村官的坚定信念,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任职村的班子情况和村风、民风相对较好。有可发展的路子和一定的可开发利用资源,群众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愿望。所有学员都由所在县组织部、扶贫办共同推荐,省组织部、扶贫办审核,确保学员的素质。
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培训班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方针、政策,选择特殊群体,采取特殊方式,安排特殊内容,选择特殊环境,组织的专题培训。学员们一致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的特殊群体,是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政策执行者,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既要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事业,更要融入所在的村子。
二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邀请老英模和老领导以及有关专家,进行党史、理想信念、中华孝道、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教育。安排到革命圣地延安、西柏坡缅怀革命前辈丰功伟绩,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问题。
三是充分体现扶贫宗旨。通过进行创业专题培训,邀请企业家和农业专家,进行企业家创业精神、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农村合作组织运营管理等专题授课,使学员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现代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切实增强了融入农村、服务农民,带领村民建设共富家园的信心。
四是探索到基层培训、到发达地区培训模式。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培训班选择在基层。贴近实践,贴近村官的工作环境,广受学员欢迎。为协会今后到基层办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班选择在沿海发达地区举办,探索在发达地区培训大学生村官的模式。针对大学生村官履行村官职责开展村官创业,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成功理念和经验,带动贫困村落后面貌的改变,实现共同富裕。
五是探索举办专题性培训的模式。协会与新加坡连援组织在重庆举办两期饮水项目培训班。对贵州、重庆、云南等地有项目需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培训,为饮水项目的进一步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又组织部分项目实施较好的村官赴新加坡进行交流学习,使大家开阔国际视野。这也为协会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培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培训方式上,注重了三个结合,高端讲座与课堂互动交流相结合,案例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回村发展相结合。为搞好第一个结合,协会设定了理想信念、党史和革命斗争史、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廉政建设等5个方面的专题讲座,设定了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解析、三农政策、农业产业化等3个专题课程,从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和著名高校等权威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和部委领导给学员授课,并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学员们普遍反映这种高端讲座与交流都是第一次亲历,不仅内容清新丰富,而且感召力特强,每听一次课心灵都受到洗礼和震撼,思想境界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为搞好第二个结合,协会邀请了靠艰苦创业、科学管理带领群众走向富裕的优秀企业家、著名劳动模范给学员介绍发展经历和工作感悟。与典型示范密切结合,协会还特意安排学员到产业基地参观考察,学员们亲眼目睹了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新思维所产生的累累硕果。生动切实的案例教学倍受学员欢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辉煌业绩,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创业热情,坚定了他们立足农村,奉献才智的信心和决心。为搞好第三个结合,协会把学习活动适当延伸,鼓励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撰写学习心得,相互交流,同时引导学员充分结合任职村实际探讨今后的创业路子和发展方向。每期培训,协会老会长们都多次到学员中问候看望,促膝谈心,关爱有加,令学员们十分感动。
2、设立“星火扶贫创业基金”
2011年5月,协会向民政部申请设立与工程配套的“星火扶贫创业基金”,并获批准。基金的设立,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募集各类社会资金,集中支持村官创业和带动贫困村脱贫发展,奠定了合法规范的运作平台。基金设立以后,协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胡富国、郭东坡、田瑞章、谷永江、温克刚、李宝库等老会长亲自出面与企业家交谈,获得了企业家们的积极响应。在各方踊跃支持下,协会会员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星火扶贫创业基金”捐赠4200万。胡富国会长多次强调,企业家的捐赠,不是政府的钱,也不是国家计划,不管捐赠多少,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是大义之举,都体现出他们高尚的慈善理念和自觉的社会责任,协会社团组织,开展像“村官工程”这样大的活动,没有企业家的支持,将一事无成。在资金陆续到位的同时,协会制订了严格的《星火扶贫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使用和监管作了严格规定,确保了该项基金落户准确、管理规范、使用专一。
3、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协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山西省、重庆市、陕西省榆林市作为试点省市区,将种植、养殖、加工和特色产业开发等产业类项目作为支持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严把项目审批关。制定了明确的项目申报条件,即项目申报人为参加协会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的学员;项目申报人所在村为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每村限一个项目;项目有明确的实施单位;项目有一定的开发资源和建设条件,符合群众的迫切需求,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带动效应;项目需经村“两委”集体讨论通过,并征得村民的普遍认同;项目建设内容和申请支持资金规模相对合理,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同时还制定了具体的项目评审办法,组建了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大学生村官申报项目,需要先通过村两委集体研究,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形成《项目申请报告》,由县扶贫部门进行考察论证,向省级扶贫部门提出推荐意见。省级扶贫部门综合审核后,向协会提出总体推荐意见。协会组织项目专家,对推荐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综合评审,最终报协会会长办公会审批,审批通过的项目,在协会官网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注重实地考察。对各地申报的村官创业项目,协会都要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论证。2012年5月,由协会老会长们亲自带队,分赴山西、重庆、陕西等省(市区),考察了近100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考察后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实地考察不但确保了项目评审的公开公正,还帮助村官进行了项目前瞻性评估,提前排除潜在风险,增大了成功系数。
三是落实项目资金。大学生村官在贫困村创业,最缺的就是资金。项目扶持资金的及时到位,不但可以解燃眉之急,还能提升村官在当地群众中的威信。项目扶持资金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拨付的基金,二是由当地扶贫部门拨付的配套资金。2012年7月,协会评审通过了94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8月初,即把2800万元的支持基金全部拨付有关省市扶贫办。大学生村官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到县扶贫办进行报账,以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
四是搞好地方对接和跟踪监管。协会支持的村官创业项目大都地处偏远,且点面分散,其推进实施主要应由当地扶贫部门督导检查。因此抓好地方对接是保障项目圆满成功的重要一环。协会在进行项目实地考察时,十分重视与当地政府和扶贫部门的联系,并将其对项目的支持态度列入评审内容。项目审批通过后,协会又与当地扶贫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支持监管责任。随后,协会又确定了各项目联系人和联系调度方式,为每个项目建立了监管档案,对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产生效益情况随时跟踪了解。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实施的“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不仅在国内引发了热烈反响,而且引起了国外一些慈善组织的特别关注。2012年,协会与新加坡连氏援助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以协会“村官工程”为平台,通过“连援捐助、地方配套、村官主导、村民参与”的方式,到2015年投入3000万元,解决100个贫困村的村民饮水困难问题,同时为一批大学生村官的锻炼成长提供难得的机会和平台。目前项目已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等7省(市区)42个贫困村实施。项目总投资2788万元,连援援助1055万元,受益村民达到7万多人。
项目实施过程中,协会与连援组织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形成一种“依托村官工程、深入实地考察,发挥地方作用,规范实施流程”饮水项目工作模式,建立一套“事前培训、项目申报、实地勘察、项目评审、资金拨付、项目报告、竣工验收”工作程序,规范明确了双方职责。贫困村人畜饮水项目紧紧依托村官工程平台,由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项目申报,协会与连援组织共同实施项目考察,实地查看水源点、村民饮水现状,与大学生村官、村民座谈,与扶贫部门、水利部门协商实施方案,从项目的紧迫性、可行性及扶贫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估,支持确实有需要和有条件实施的项目。在项目评审上,建立了由协会、连援组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两位国内水利专家共五个人组成的饮水项目评审组,制定严格的量化评审标准,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可信性,做一个成一个,确确实实帮助解决贫困村人畜饮水困难。同时充分发挥县级扶贫办和水利部门的作用,资金按进度由协会拨付到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统一安排。项目的方案和施工都由县水利部门负责。资金不足部分由县扶贫办协调解决,村民积极进行投工投劳。连援、协会、县扶贫办、县水利部门、大学生村官、村民六方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协会“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的典型代表
代表人物(一):贵州大学生村官胡一茂
在苗山圆梦的人
2007年的6月28日和8月3日,这两个日子注定永远铭刻在胡一茂心底。
2007年6月28日,胡一茂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美术系,也给美好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开始了年轻人的人生梦。8月3日,怀揣着对广阔西部的美好憧憬以及多年来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深深热爱,胡一茂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贵州,开始了他的志愿服务生涯。6年以后,志愿服务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是他梦想的开始,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圆梦的轨迹。
初梦
刚来到工作岗位时,胡一茂身上还带着一股浓浓的学生气,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当他第一次背起选票箱,和同事徒步爬上高坪境内最远的自然村寨——王卡村青杠坡的时候,他被大自然的景色迷住了。来回6个多小时,当同事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他还沉浸在贵州如画一般的美景中,感叹贵州的山水太美了,气候太好了。美术专业出身的他,一度想把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画出来。同时,那里的贫困景象也深深触动了他。此后,他便积极主动地利用下乡的机会,争取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岁月如梭,转眼三年的志愿服务快结束了。“我就这样回去了吗?这三年,虽然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从内心来说更像是一名观光客,基层教会我很多很多知识,而我真真为基层群众做的却很少很少。”胡一茂这样问自己。尤其是在每次下乡中,看到有的群众家里面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唯一的一个铁炉子,但是他们却非常的淳朴,可以把家里面过年才舍得吃的腌肉拿出来招待他们;下队走累了,老乡从怀里拿出一块粑粑递给他,说:“孩子,就怕你走不动,特意给你带的”。每每想起这些,还有很多类似的感动,是他来贵州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那一刻,胡一茂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的户口迁到高坪镇,“我要继续留在贵州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在这里还有很多我未了的心愿”。
筑梦
2010年,胡一茂作为大学生村官被选聘到高坪镇,按上级文件要求,本来是把他分配在镇政府驻地高坪司村的。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要比王卡村好得多。他对于王卡的第一印象,是源于王卡村支部书记王元平。王元平是个非常耿直的苗家汉子,他对胡一茂讲了很多关于王卡的事情,同时也诚恳地讲自己文化不高,又不会打字、上网查阅资料,希望胡一茂能够到村里去帮忙。后来,他们通过频繁的接触,彼此交换对王卡发展的很多意见。王元平的诚恳和朴实打动了胡一茂。于是,胡一茂主动向镇领导申请到最偏远的王卡村去任职,担任支书助理。这样,他成了一名村官。选择王卡,注定要与寂寞作伴,与贫穷抗争。在这里,需要的是少一些年少轻狂,多几分实干拼搏。从西部计划到三支一扶,再到大学生村官,称呼有了变化,但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没有变;“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信念没有变。
进村工作后,胡一茂深知自己已不再是处处受人“关照”的大学生,而是必须扛起“村官”这一称呼赋予他的责任。他感觉到这时的他,可能也是王卡群众的一个圆梦人。所以必须迅速转变角色,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一整套工作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掘苗族本土文艺、传承苗族文化等等。
他了解到王卡地区土质、气候、光照、湿度非常适宜种植生姜,并且当地苗族群众有种植生姜的传统,王卡生姜品质上乘,名声远播。他决定以发展生姜产业作为助民增收的突破口。做给群众看,不如带着群众干,他做通了几位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毅然以支部的名义共同筹资承包了10亩土地,投入资金5万元,发动群众投入连片土地30余亩,建成了近50亩生姜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同时,组织人员到长顺县引进2.5吨优质生姜种进行品种改良。从土地承包、农家肥购运、土地翻犁、生姜播种到田间管理,他都要亲力亲为,认真对待。对于一个从未深入田间劳作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尝试。通过基地建设,最重要的是给群众做示范,改变群众的种植观念,逐步吸收科学的种植方式,通过辐射带动,在王卡地区形成产业规模,让农业科技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刚刚开始动员群众种姜的时候,他还和村里多年的种姜大户王德训打了一个赌。王德训说:“我种了一辈子的姜,还用你来教?你们那种搞法得到吃?”,胡一茂说:“老王,你敢和我打赌吗?你用两块地种姜,一块按你的老品种、老种法,另一块地,我送新姜种给你,你按我的新法种,看看秋天我们谁的收成好。”
收姜季节到了,胡一茂赢了。种植基地一亩可以收到五千多斤生姜。党员干部信心倍增,群众热情高涨,老把式服了。
2011年,胡一茂又自筹资金10万余元,登记注册了“王卡苗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王卡生姜种植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切实为农户解决了一系列的困难,为王卡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逐步将王卡生姜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基地建设初期,由于缺乏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加上旱灾等,曾经出现几近绝收,挫伤积极性的局面。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群众安慰胡一茂说:“小胡,今年大家种姜亏了,我们不怪你,只怪老天爷,大家出门打工,也要把种子钱还了,来年还跟着你种姜”。这话听的胡一茂打心底里温暖。
王卡现在已逐步形成“传统农业保稳定(玉米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保民生+经济作物(生姜种植)促发展”的适合王卡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路子。2013年,争取到贵州省乡镇特色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依托项目支持,继续将王卡生姜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合作社的建设和41户贫困户,实现全年生姜、大蒜种植260亩,这41户贫困户将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常年种植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将使苗族同胞早日脱贫致富。
2010年12月,王卡村民委员会第八届换届选举,凭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胡一茂高票当选为王卡村委主任。这是王卡有史以来第一次接纳外乡人当家作主。面对党员、群众的拥戴,胡一茂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更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把村里的工作越做越好,全心全意地为王卡村全体村民服务,才能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旱灾时节,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全村唯一个水源点提前断流,全村2000多人只能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其中,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力群体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胡一茂组织焊了一台水箱,用拖拉机每天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亲自为孤寡老人挑水,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群众抗旱自救,探寻新的水源,维修年久失修的水池5个,更换输水管道2000米。市政府专门赠送了一台抗旱水车支援,找不到驾驶员,胡一茂就自己充当驾驶员,每天坚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这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2011年,旱灾使全村农业生产几乎是绝收,村、支两委一方面积极争取救助,认真走访贫困户,做到了全年救灾物资发放零疑问、零争议、零上访,保障了群众平稳地度过困难时期。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做好小季补种,大季抢种的工作,努力挽回上年的损失。为了维护全村安定团结,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村、支两委的干部发挥了党员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每一个党员至少要联系一户困难群众,联系一个空巢或孤寡老人,联系一个留守儿童,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小困难不出户、不出组,大困难及时反应到组织,及时解决困难。形成过度时期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村寨风气,全年无因灾害造成重大事故。
胡一茂也时常牵挂着学校教育,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三年来多方筹集基金26000余元,主要用于王卡本地考取大学以及高中的贫困学生,让这些孩子在刻苦读书之余不再为考取读不起而发愁。2012年,已帮助一名苗族女孩顺利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建立王卡小学爱心激励基金,主要用于留守儿童教育、隔代厌学激励教育、家庭突发事件造成入学困难的临时救助。
胡一茂深知,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就是尊重群众,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村里面每年都精心的准备正月十七斗牛节、三月三对山歌、七月半、杀鱼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以王卡小花苗文化为代表的王卡本土民族舞蹈“跳月”,在“多彩贵州” 舞蹈大赛原生态组中,获得全州二等奖,全省三等奖。
将苗族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激情引导到日常生产建设中来,助推全村经济的建设,以充足的经济给养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促使全面各项事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2012年8月,王卡村第一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上寨通组、联户道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工。施工前,为了让群众真正理解这一政策,胡一茂经常在组上开会到凌晨一点多。会场上,群众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意见多建议少。最主要的还是牢骚和不满。“我们家没有得到低保,谁家得,谁家投工投劳。”“他们家人在外面打工,危房改造又拿到补贴,凭什么我们家出苦力,把寨子里的路修好好的,让他们赚钱回来有好路走。”类似于这样的声音很多,大会开成了牢骚大会,开成了不满的大会。
开展工作不顺利,镇领导王洪也非常的着急,他们仔细分析了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和群众外出打工的矛盾。王卡一半以上的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如果群众完全在家投工投劳,那么一家人一年的经济收入就没有了;不投工投劳,路又修不下去。显然,这是矛盾的。作为基层干部,应该体谅群众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了解决矛盾,胡一茂拿出了“以资抵劳”、“以工换工”、“轮流排班”等方案,再一次深入到组上做工作,一遍不成功就两边,两遍不成功就三遍,直到群众接受为止。胡一茂每天带着群众一起干,不断给群众加油鼓劲。没有沙石。就组织加工,施工缺水,就到峡谷对面的开阳县去拉。这一干,就是半年多,
一天,一名30多岁的男子来到村委办公室,他叫王德坤。眼前的王德坤,头发很久都没修剪了,灰扑扑的夹克印着泥迹,油亮的黑裤子,看上去很久没换洗了,脚上穿着一双半旧的高筒水鞋带着很多泥巴,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户口本,说是找胡一茂打证明。胡一茂简单了解了他家的基本情况后,决定第二天再去他家实地去看看。
王德坤家恰恰就住在修路的上寨组。第二天,胡一茂来到王德坤家,王德坤的房屋只修到顶,不漏雨,门窗也还没安装,只是用几块木板和塑料布临时挡雨,屋内的墙壁还裸露着青砖。王德坤讲:“年前打工回家盖房子,赚来的钱已经用完了,房子还没修好,粮食也没有了,马上春耕又到了,想和信用社申请一万元的贷款,要村里面出证明才行。”胡一茂说:“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你家房子修的进度,贷款的事情我可以帮你,但是贷款的钱,最好暂时还是不要用来修房子了,春耕到了,你先买些种子、肥料啥的,先把地里的事情忙完了,给妻子、小孩留点钱生活,再去打工。赚到钱,来年再回来做装修。但是,话说回来了,我帮了你的忙,你也要帮帮我的忙,寨子里的劳力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你能不能晚点再走,等路修好了你再走”。王德坤答应了,当天下午,胡一茂就看到王德坤带着几个弟兄在卸水泥。
上寨组不论晴天还是雨天,一年四季都要穿水筒鞋,是整个王卡村最脏最差的寨子。现在,村民们穿着拖鞋就可以串门了。目前,王卡村第二条水泥路——花涯通组道路硬化已经启动。王卡新寨通组、联户道理硬化也有望启动,胡一茂说:“我们村、支两委班子要力争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全村六个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圆梦
每当很多人问到胡一茂:“为什么你坚持要在王卡这个偏远山村工作”时,他的回答是:“虽然我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带给王卡带来太多的变化,但在,我和众多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热心人的共同努力下,看着她一天天在变化着,我心里由衷地感到踏实、高兴。”
2012年11月底,胡一茂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的第四期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回来后,也更坚定了他选择农村,献身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信念,他说:“当时选择基层服务、选择农村是正确,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就是关注贫困农村,帮助大学村官成长就是帮助贫困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远的战略计划,更是我们当代有志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我珍惜这个平台,也希望能用好这个平台争取多为村里的群众多做些事情。”此时的胡一茂,已经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大学生村官了,经过不断磨练,已经渐渐的成长为一个把王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的领路人。回首这三年来的工作和生活,似乎胡一茂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筑一个梦,筑一个群众生活富足,全村社会安定团结的梦。这个梦,已逐步梦想成真。而此时的胡一茂还将继续圆一个梦,圆一个小康梦。可是,目前的王卡还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扶贫帮困、改善农村弱势力群体任重而道远。胡一茂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还需要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关注贫困农村,关注农村弱势力群体,王卡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梦”。
代表人物(二):西藏大学生村官王东海
王东海和他的雪域高原
他的名字叫王东海,2009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带着梦想与激情来到了西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在任期间担任日喀则仁布县帕当乡切村党支部副书记。提起为啥来西藏,王东海说:“大学期间,我就对西藏的自然风情、民俗宗教很着迷。一来到这儿,我便陶醉在高原美景之中,更是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感动。”
困难篇——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
切村平均海拔4100米,气候属干旱气候,半农半牧。全村61户400人耕种着560亩田地,2012年末粮食总产量179200斤,全村牲畜总存栏量为1144头(只、匹),人均拥有牲畜2.8头(只、匹),年人均收入2418.14元,劳务输出165人次。
第一次踏上西藏时,王东海高原反应强烈,足足有30秒的时间,眼前一片黑暗,等能看见时,身上全是汗,像洗了澡一样。虽然初进藏有些不适,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动不已,村民为了迎接这位汉族村官,家家户户送上寓意“吉祥”的哈达,还杀了两只羊为他接风,全体村民狂欢2天。然而热闹的欢迎仪式过后,等待他的却是接踵而来的难题,地势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语言又有障碍,工作打不开局面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想起了群众隆重的欢迎仪式和满怀期待的目光,想起当初选择村官路时下过的决心,王东海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儿事!”。
第一个难题就是没电、没网、没信号。没有电和电脑,写工作简报,就得靠手写。没有信号,想家的时候,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他就要步行一公里到半山腰上给爸妈打电话,而且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总是报喜不报忧。那时候,王东海最亲密的朋友就是他的竹笛(7级),当笛声响起,熟悉的曲调悠扬婉转,述说着心事,也传递着温暖。
面临的另一大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切村的干部群众没有人会讲普通话,王东海就下定决心学藏语。专门准备了笔记本,用谐音写出音标。比如:学习藏语“你好”时,根据发音,在笔记本上写下“公康木桑”。同时,在村里主动与群众进行简单的藏语交流,遇到绕口不懂的藏语就及时向乡里的藏族干部虚心请教。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年后,王东海已经能用藏语与村民顺利交流了。
第三个难题就是高寒缺氧,饮食不便。从河南老家到青藏高原,海拔一下子上升了4000多米,刚到的几个月,王东海头痛难忍,寝食不安,高原反应强烈。此外,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商店、馒头店等店子,买东西要到30公里外的县城去买,王东海做饭极不方便,经常只能吃泡面。据统计,王东海三年共吃泡面986桶/袋。
奋斗篇——当好村民领路人,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我到底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王东海在不断地思考,极力想摆脱心理、环境与工作上的困扰与不适应。
第一、创建农民劳务输出合作社。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让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王东海说服群众,整合帕当乡切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致富能手,以切实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11月,王东海带领全村有技术的农牧民群众共同出资成立了帕当乡切村劳务输出合作社,注册资金80万元,目前合作社成员55名,年接手工程资金100万元,人均增收740.7元,直接解决35名贫困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
第二、开办馒头店和蔬菜店。以前,整个帕当乡没有一家馒头店,村民需要从几十里外买馒头,而且一次就一大口袋,放的时候长了影响口感不说,还不利于健康。为何不开一家馒头店呢?王东海和村里党员一起商议好后,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王东海贷款3万元,带领两名贫困党员开起了“党员惠民馒头店”。目前馒头店月盈利近8000元,按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俩贫困党员阿旺洛桑和白玛曲宗将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2012年11月王东海获得了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称号,王东海用资助的项目资金又在全乡开了第一家“党员惠民蔬菜店”, 彻底改变全乡干部群众吃菜难的问题。目前,“党员惠民蔬菜店”月盈利2000元。
第三、开发建设民俗旅游村。帕当乡萨达村是另外一个让王东海牵挂的村子。萨达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大多数村民只能外出打工,加之思想观念落后,增收渠道单一,是全乡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村。王东海深入走访调研后发现,萨达村位于三县交界处,318国道旁边,交通便利。并且有着优良的草场、林木和湿地资源,也是藏戏重要分布区,民风淳朴独特,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另外,萨达村位于卡热圣山脚下,每年转山群众、旅游游客达数千人,开发前景良好。王东海随即完成项目报告,提交上级部门,请求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前期投入25万资金已经获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到时候,萨达村将作为帕当乡与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进一步促进全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四、追求幸福路,奶牛助致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所有人共同的梦想。对于老百姓来讲,为他们排忧解难送温暖,他们就会感到幸福;让他们精神更加满足一点,物质更加富裕一点,幸福感就会更强烈一点。
帕当乡有优质的牧场,清新的空气,甘洌的水质,发展奶牛养殖大有可为。2012年7月24日-25日,王东海受邀参加了在山西省五台山召开的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工作座谈会暨“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座谈会。通过演讲,王东海的事迹深深打动着在座领导和企业家的心。爱心企业家、怀真(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怀真就是其中被深深打动的一位,他当场便表示要给予王东海10万元的创业资金,用来扶持王东海致富村民的事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表示给予30万元支持王东海的奶牛项目。实际上,王东海已经帮助村里试点养殖了11头黑白花奶牛,奶牛的成长及产奶情况良好,这给了王东海极大的信心,他计划接下来引进更多的优质奶牛,把奶牛养殖打造成切村致富的示范项目。
“得意”篇——驱车解民忧,千里送天葬
现实工作中,王东海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多为百姓做点事。他不怕琐事、累事,就怕没事。记得刚到村里时,为村里配发的轻型货车让王东海有了施展才能的余地。王东海喜欢叫这辆金杯130为“宝马”。因为村里没有人会开车,一直苦于不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王东海终于有了机会。这辆车三年来不仅无数次帮村民拉牛、拉牧草,还拉村民看病、上学。村周边还有四、五个村庄,情况相类,也是有车没人会开,因此王东海也经常开车为周边村的村民帮忙。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开车来服务村民这种事情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在切村等其他村的村民眼里,王东海是做事做到他们心坎里去了,他把最大的实惠带给了村民。自从村民知道王东海会开车后,他就开始忙起来了,有时一个星期有三四天都在外面开车,早出晚归。
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重病,在她生前的一个月里,王东海和村里的几个党员干部轮流照顾着她。王东海几乎天天都会去探望,有一次甚至帮老人买了身新衣服送了过去。一天夜里凌晨两点钟,老人终于放下俗事,了无遗憾的西去了。按当地的习俗,人故去后要进行天葬,然而天葬的地点在拉萨,驱车过去有近800里的路程。王东海小心驾着车往拉萨堆龙天葬台驶去。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道路湿滑。更危险的是人呼出的水蒸气,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很快就会附在玻璃上变成水雾,要不停的去擦拭干净,否则根本看不清前路。忍着困乏,王东海小心翼翼的驾着车,颠簸了7个小时后,终于到了天葬台。
天葬台,灵魂升天的圣洁场所,死与生的轮回之地。生命的意义在这里最容易禅悟:活着时,好好活,活得精彩;死去,才能安心去,用最轻盈的灵魂欢快的投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
每次王东海眼睁睁看着一具尸体成为一堆白骨时,王东海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深刻了。
行者无疆
尽管王东海将一切付出都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老百姓的反应和组织的认可给予王东海充分肯定。“东海,你是外地人,能来王东海们这做村官不容易,没有糌粑吃了、没有青稞酒喝了告诉王东海们,王东海们给你送到家里去。”,“东海,冬天来了,房间冷的话把火给燃上,没牛粪了说一声”,“东海,今天王东海们家儿子结婚,一定要过来坐坐,热闹热闹。”……每当听到这些话语的时候,王东海就在心里想:“这里的群众太朴实,王东海做的一切都是本职工作,群众却给王东海这么多的关心关怀,让王东海感到自己不把群众事情办好,真对不起他们。”
做村官三年,能做到群众这样对王东海,王东海总结有三点:
第一,做村官,不能急,也不能理想化。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一个帮忙,村民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
第二,多深入群众,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刻想着农牧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保持同百姓的血肉联系。
第三,干事创业,不能总是待在办公室或被政府借调,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干对百姓有益的事,创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业。
王东海的故事还有很多,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精彩发生;所有的故事里面,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一颗执著的心,一股带领村民奔向更美好明天的愿望。因为这些,王东海收获了荣誉:王东海以优异的工作实绩和良好的群众口碑不仅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还荣获了2011年度大学生村官十大新闻人物、2012中国十佳“村民贴心人”、 2012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称号等荣誉称号等荣誉称号,曾先后受到李源潮部长、韩长赋部长、以及李金华和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的事迹也被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日喀则报》、中国西藏网、大学生村官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荣誉是奋进路上汗水浇灌出的鲜花,那是属于过去的勋章。美丽的高原,永远让王东海牵挂,3年过去了,他发现再也无法离开西藏这个地方。美丽的高原,西藏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最清澈的青春,正适合在这里绽放。
由于王东海三年来的出色表现,目前他已经被破格提拔为仁布县德吉林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委员,新的岗位带来了新的热情,三年的经验给予他的是更成熟地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技能和方法。继续扎根西藏,踏实工作,就是他接下来的生活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支持博士后扶贫工程”
一、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支持博士后扶贫工程的背景和意义
(一)博士后扶贫工程启动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在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六年时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显得特别重要而紧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近三年积极推进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中切身体会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发展、扶贫开发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贫困地区的农村及其贫困人口要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希望,但难度很大。面对这种情况,协会需要思考并回答的问题是,作为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扶贫开发协会如何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更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优势,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为未来六年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作出哪些新的贡献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思考,我们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是观念落后、文化落后、知识落后。因此,“扶贫必须先扶人先扶智”,向农业、农村、农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打造“中国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为此,我们联合广大博士后启动博士后扶贫工程,全力打造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和以大学生村官为代表的基层扶贫人才所形成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积极探索以“梯次人才增强扶贫能量,协同创新助推全面小康”为核心的扶贫改革之路。
(二)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的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事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肩负确保贫困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公平分享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之重任,需要在扶贫改革中不断加强以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等为主的“造血”式扶贫能力建设,探索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的新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
近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积极探寻扶贫改革之路,围绕造血式扶贫能力建设,先后与国内多家博士后设站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博士后科技扶贫行”活动和打造“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等形式,探索和总结高端人才与扶贫结合的新模式,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博士后这一高端人才群体多学科、多元化、综合性知识体系和智力优势,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决定以协会为主体联合多家博士后设站单位组建并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并以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思想,探索出一条激发、唤醒、整合和引领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博士后扶贫工程的开展,有利于在人才扶贫上形成“大学生村官抓落实,博士后做后援做支撑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在科技扶贫上形成“打破文理界限、消除部门分割、需求推动研发、项目真正落地”的创新型科技扶贫开发模式;在产业扶贫上探索出一条“资源集合利用、科技集成创新、项目集中布局、人才集群服务”的“四集”型产业扶贫之路;在教育扶贫上打造成为“需求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通过博士后这一高端群体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性贯彻落实“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活动,持续塑造和提升“高端人才服务于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品牌形象。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既是深化扶贫改革的成果,也是协同创新的结晶,通过总结和推广这一创新型扶贫开发模式,可以为完善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提供依据,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的主要工作及业务范围
目前,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各学科、各领域博士后500多名,由院士、博导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近30名,初步完成“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和“科研院校联盟”的建立,在扶贫开发领域的需求满足能力和资源动用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提升博士后扶贫开发服务能力。博士后扶贫工程预计两年内达到博士后1000名、专家成员100名的人才服务规模,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300家,科研院校联盟100家,为我国开发性扶贫事业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的核心工作是以“集中精力抓好几个试点、做好几项工程、总结几套模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和发展瓶颈”等不同贫困和相对落后原因,以博士后在贫困区域挂职为抓手,结合博士后优势,整合相关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科研院校扶贫联盟、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和“产业促进中心”等,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0个博士后扶贫开发试点。按照“一手抓服务,一手抓自主”总体发展思路,在试点区域一方面以“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为纽带抓人才、科技、金融等集团式服务,另一方面以“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为抓手打造全产业链扶贫能力建设,全面打通“政、产、学、研、用、金、介、市场”等扶贫开发相关环节。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推广以博士后为核心的梯次人才“造血”式扶贫开发模式和经验。
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以“抓好几个试点、做好几项工程、总结几套模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和发展瓶颈”等不同贫困和相对落后原因,结合博士后优势,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总结和推广以博士后为核心的人才“造血”式扶贫开发模式和经验。
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的具体业务范围如下:
1、充分利用博士后这一高端人才群体多学科、多元化、综合性知识体系和智力优势,探索可持续扶贫开发新模式;
2、在扶贫改革中不断加强以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信息扶贫等为主的“造血”式扶贫能力建设和长效运行机制;
3、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支持,拓宽扶贫资金、技术等支持渠道,支持扶贫开发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区域发展;
4、逐步完善“博士后产业扶贫联盟”和“科研院校联盟”的建立,在扶贫开发领域的需求满足能力和资源动用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提升博士后扶贫开发服务能力;
5、围绕扶贫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扶贫政策、国内外先进扶贫模式和扶贫经验等主题,与相关博士后设站单位合作设立博士后扶贫大讲堂,以推动我国扶贫领域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推广,提高博士后群体从事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扶贫开发水平;
6、推动博士后到贫困地区挂职,探索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全力打造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和以大学生村官为代表的基层扶贫人才构成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增强贫困地区人才扶贫能力。
7、在贫困区域建立博士后扶贫工作站、博士后产业促进中心、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体系,为不同模式的推广提供示范。
8、借鉴国际反贫困经验,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扶贫开发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9、组织开展宣传、策划、调研、培训、咨询等活动;
10、接受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有关组织委托的其他业务。
博士后扶贫工程作为协同创新产生的新生事物,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寻扶贫改革之路的有益探索。为了把博士后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程。
第一项工程:博士后扶贫大讲堂(智力扶贫工程)
1、以博士后为主体,联合相关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组织等有关扶贫主体,围绕扶贫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扶贫政策、国内外先进扶贫模式和扶贫经验等主题,与相关博士后设站单位合作设立博士后扶贫大讲堂,以推动我国扶贫领域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推广,提高博士后群体从事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扶贫开发水平。
2、把博士后扶贫大讲堂搬到基层、办到田间,通过政策宣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扶贫经验成果展示等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撑。
3、在“中国扶贫杂志”上开设博士后扶贫专栏,介绍博士后扶贫理论研究成果、扶贫心得和典型案例。同时,记录、剪辑和汇编博士后扶贫大讲堂影视教材,通过在网站开设远程扶贫教育栏目,提高教育扶贫效率、降低扶贫教育成本。
第二项工程: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人才扶贫工程)
1、借鉴我国农村科技特派员先进经验,推动博士后到贫困地区挂职,探索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全力打造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和以大学生村官为代表的基层扶贫人才构成的复合梯次人才扶贫体系,增强贫困地区人才扶贫能力。
2、以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抓手,采集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急需的人才、科技、金融信息,博士后扶贫工程组织相关博士后提供相关问题解决方案。
3、以特派员所服务的贫困地区老百姓收入增长水平为评价依据,评估博士后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绩效,作为年度“全国十佳优秀扶贫博士后”评选和落实博士后任职根据。
第三项工程: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信息扶贫工程)
1、借鉴电子商务模式,把博士后的人才信息、科技成果信息、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信息,在协会网站上开设虚拟“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促进相关资源高效配置。
2、借鉴连锁超市模式,把贫困地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在“博士后爱心扶贫超市”实体店或“博士后爱心扶贫专柜”中进行销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农民收入。博士后的主要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注入到贫困地区,提高、完善产品品质并做好品牌塑造和管理工作。
第四项工程: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产业扶贫工程)
1、针对“发展不足、发展不当、瓶颈约束”等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在博士后扶贫工程前期试点打造基础上,结合协会“百村千户”调研,在全国贫困区域遴选和打造十大博士后扶贫协同创新基地。探索和总结针对性扶贫模式、扶贫经验和长效运行机制,为不同模式的推广提供示范。
2、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通过建设和完善产业扶贫联盟、科研院校扶贫联盟和产业促进中心,全面提升博士后扶贫工程需求满足能力和资源动用能力,向博士后协同创新基地提供包括人才支持、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科技孵化、产业转移和提升等综合服务。
第五项工程: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金融扶贫工程)
1、依托博士后扶贫工程产业联盟和协会会员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成立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
2、博士后扶贫投资基金通过优化“人才、科技、资本、企业”持股比例,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协会开展博士后扶贫工程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一)抓人才团队:形成跨学科、跨领域扶贫集团军
随着协会博士后工程中心在博士后挂职、扶贫课题研究以及扶贫项目遴选等工作的全面推展,中心对广大博士后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心共发展各学科、各领域博士后530名。随着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在试点区域产业促进中心和工作点的搭建,除北京市外的其它省份加入扶贫队伍的博士后人数也将大幅增加。预计再经过一两年努力,可为“百名优秀博士后扶贫人物”评选奠定基础,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同时,跨学科跨领域博士后扶贫团队将为贫困地区青年工作者提供包括“人才库、技术库、项目库”等多种资源支持,
(二)精选扶贫项目:增强产业扶贫示范带动能力
围绕广大贫困地区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如何销”等核心问题,经过中心广大博士后“自荐、推荐、评估、遴选”等形式和环节,逐步凝炼聚焦到几个兼具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扶贫农业项目。在项目示范推广中不断探索“农民身份职业化”、“农民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和“增强扶贫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影响可持续扶贫效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致力于推广的农业项目工程包括:
1、博士后“粮丰工程”项目代表――Y两优9918单季再生稻
单季再生稻具有四省(省种、省工、省肥、省秧田)、三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因增产、省工、省肥、省药,既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形势,也是一个生态有机品种。该项目一是符合国家种子安全和粮食安全战略。种子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该品种的成功推广,将为粮食生产闯出一条提质、保量与增收并重的新路子;二是可显著提高扶贫效果。如果国家级贫困县推广1000万亩Y两优9918再生稻,则农民一年可创造160亿元以上的纯收入。能让贫困地区老百姓迅速脱贫,减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三是经济效益明显,易于推广。该品种可从增产、省时省力、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等方面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目前,该品种已经在湖南的临湘县、桃江县、赫山区、南县、祁东县、宜章县等地开展了再生稻种植技术的研究推广。
2、博士后“安全食品工程”项目代表――油牡丹、树莓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广大贫困山区种植。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对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意义重大;二是适宜在广大贫困地区种植,不与粮争地,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我国目前还有6亿亩宜林地,6400多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如果能种6000万亩,保守估计可以替代一半以上进口食用油,而且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生态油、放心油和健康油;三是经济效益显著。种植一季油用牡丹可30年不倒茬,农民每亩可创收万元以上。
树莓在我国被视为一种中药材,近年来又被誉为“第四代健康水果”。在美国,红树莓被视为癌症克星,人们赞誉它为植物界的“红宝石”。树莓既适合成片集约经营,也适合农家庭院和山边荒坡零散种植。既可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在贫困地区推广又能成为很好的扶贫项目。目前,这两个品种正在河南省太行山扶贫片区和承德市燕太扶贫片区推广。
3、博士后“牧业安全工程”项目代表――水培草、菌草、能源草
这三个项目从精饮料、粗饮料、能源三个方面为我国草食性动物提供绿色、安全饮料解决方案,不但大大节约草料成本还可提高奶或肉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推广可以完全或大部分替代精饮料,尤其是西部地区,该项目推广可以解决越冬牛羊缺乏饲草而导致牛羊损失问题。目前,博士后绿色安全牧业改造工程正在河南、陕西、山西等贫困地区试验性推广。
(三)凝练扶贫研究课题:为扶贫改革和创新建言献策
博士后在扶贫领域的最大优势是人才和智力优势,针对当前我国扶贫过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广大博士后认真思考和论证,决定组织和资助相关领域博士后重点研究“社会资源协同创新扶贫模式和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和“大学生村官工程发展路径和模式研究”两大课题。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博士后智力优势,为国家扶贫政策献计献策。
(四)建复合人才体系:助推大学生村官工程深入开展
1、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学生村官培训要进一步提高系统性和实用性。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基本目标是围绕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干什么、怎么干、怎么销”以及“农民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核心问题,教会大学生村官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果经过培训的大学生村官仍然不知道培育什么产业,如何发展和提升当地主导产业,那么这样的培训效果无疑是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提供系统性、实用性培训内容,如何“以培训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增强对培训需求”,就成为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必须重视的工作。
第二,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获取先进实用科技和项目信息渠道不畅。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以打造示范推广试点,是推动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但大学生村官创业不仅仅需要一定量的项目启动资金,更需要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和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好项目,而目前凭借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资源协调能力仍无法满足对多种必须资源的需要,陷入“无资金、无科技、无项目”的尴尬境地。因此,未来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必须打通科技、资金、项目等获取渠道,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获得实质性效果。
第三,大学生村官分散经营难以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当前,即使同一区域的大学生村官所发展的产业项目也并不一样,正是由于项目不同,使得大学生村官通过联合以获得产业化发展所必须的规模化优势难以形成。如果有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项目同时在同一区域的多个大学生村官辖区内进行推广,其规模化程度就能满足企业介入的条件,并能通过市场化倒逼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更能促使同一区域的大学生村官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未来推动大学生村官产业发展,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一方面促使大学生村官走向联合;另一方面,引入其它主体与大学生村官联合体共同打造示范工程。
2、博士后工程助推大学生村官工程深入开展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形成复合人才体系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创新性品牌效应。博士后和大学生村官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的典型代表,二者结合形成的复合人才体系对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既能解决大学生村官缺乏科技和项目支撑,也能促进博士后工程项目顺利落地,同时,在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没有合适突破口的政治形势下,二者形成的复合人才扶贫体系无疑为大学生村官工程继续深入开展提供了着力点和突破口,相信随着二者结合形成的示范点的不断落地,其模式和经验一定能够得到中央组织部门、扶贫部门和社会各届的认可。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和创业工程继续深入开展。针对大学生村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培训方面,广大博士后及其导师群体完全可以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订系统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案,组织不同学科博士后、专家参与培训,并通过培训把广大博士后评选出的科学技术和农业项目向大学生村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项目孵化;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通过集中精力打造几个博士后工程与大学生村官联合示范项目,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技术、项目瓶颈,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村官走向联合,从而从更大范围上实现示范推广效应,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规模经济条件。
共青团“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一、“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背景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长期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措施。这项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和定期轮换的方式,动员和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贫困地区开展为期半年至2年的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接力机制。 扶贫接力计划从1996年9月开始试点。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和4个副省级城市实施了这项计划,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6810多人,受援县近160个。 扶贫接力计划实施几年来,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锻炼了一批青年,带动了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扶贫接力计划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的积极行动,抓住了扶贫的根本和长远,为贫困地区注入了自我发展的活力,为形成青年人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有序流动的机制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一)实施时间和范围
从2001年开始,以定期轮换的方式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派遣青年志愿者,从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根据不同情况,志愿者在贫困地区的服务时间一般为半年至2年。派遣青年志愿者主要采取就近就便的方式,以支援本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为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辽宁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副省级城市以及在京各系统单位以支援对口扶贫省(区)为主。
(二)招募对象与方式
志愿者主要从大中城市中招募。应募者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一般在20-45岁之间,有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够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确系受援地区需要的专门人才,年龄、学历可适当放宽。
在招募中应坚持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拔、统一培训派遣的基本原则。招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社会招募,通过新闻媒体和其它形式发布招募启事,举办招募说明会,开展各种宣传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二是组织招募,各地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有关规定,通过组织系统开展动员、选拔工作。
(三)组织管理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由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相关部委共同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团中央负责落实。各省(区、市)文明办、团委、人事厅(局)、西部办按照相应职责在本地区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各省(区、市)团组织负责落实。
招募单位负责向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受援地的县级团委在用人单位的协助下,负责青年志愿者的日常管理。
志愿者完成服务任务后,派出志愿者的省(区、市)团组织根据受援地的县级团委及用人单位的意见统一颁发《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服务鉴定书》,记入志愿者个人档案,作为落实各种保障政策的主要依据。
(四)政策保障
(1)鼓励通过考试录用成为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参加扶贫接力计划,把参加扶贫接力计划作为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一个渠道,服务期1至2年的,视同下基层锻炼,按有关规定对待。
(2)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大中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期间保留工资、待遇不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销假期探亲往返受援地的交通费。
(3)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含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服务期间计算工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计算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间,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原单位同等资历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完成1年服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可以不经过见习期直接转正。
(4)参加扶贫接力计划并在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按照国办发〔2001〕14号文件《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的有关规定,领取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5)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作为实施西部人才开发规划的具体措施,适用西部人才开发规划的有关政策规定。
(6)把实施扶贫接力计划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规划,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五)资金落实与管理
扶贫接力计划所需资金采取社会募集与党政支持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在继续加大社会募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争取社会各方面资金的同时,鼓励各地从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和其它相关资金中划拨部分资金予以支持。
社会募集的资金须汇入省级(含副省级城市)以上团委指定的银行帐号,根据捐助者的要求和项目实施情况统一划拨。资金使用应严格遵守有关财务制度,尊重捐助者的意愿,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二、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情况
自从1998年1月26日中央领导对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作出重要批示以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有关部委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在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弘扬时代新风、培养教育青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共青团组织通过青年志愿者方式长期参与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办法,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定期轮换,支教每期服务期限一般为一年,支医每期服务期限一般为半年,形成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
团中央从1996年开始试点,成功地实施了"静乐项目"和"百色项目",积累了有益的经验。1998年4月,根据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央文明办、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的意见》,借鉴并推广试点经验,标志着这项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1998年7月,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有关政策的意见》,1999年6月,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同时,团中央与卫生部、农业部也分别下发了《关于招募城市青年卫生技术人员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意见》和《关于招募青年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围绕招募对象、实施范围、组织管理、工龄计算、工资待遇、人事档案及户口关系、生活补贴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文件的及时出台,为扶贫接力计划的顺利实施发挥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作用。
三年来,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规模逐年扩大,实施质量不断提高。在近20万踊跃报名的城市青年中共招募选派了6810人参加扶贫接力计划,受援国家级贫困县近160个,受益人群超过百万,参与省份达30个,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广大青年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二)主要项目和工作模式
目前,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初步形成了包括支教、支医两大支柱项目及支科、支农两项试点项目的实施体系,并形成了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跨省区市对口支援两种工作模式。
在支教扶贫领域,从1998年6月开始,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目前已有全国33所重点高校推荐的免试研究生赴27个国定贫困县从事为期一年的教育工作,首届101名研究生已经圆满完成服务任务,回校继续学业,第二届131名研究生志愿者已经奔赴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服务,目前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在组建之中。今年,以研究生支教团为龙头,全国参与支教扶贫的青年志愿者达到了2310人。在支医扶贫领域,从去年开始在安徽、湖北等地进行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试点工作,今年4月团中央、卫生部联合在部分省区市推广,目前共已派遣300多名青年卫生志愿者到贫困县开展卫生医疗服务,全国青年卫生志愿者西部服务团正在青海、新疆等地贫困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服务,预计今年年底参与卫生扶贫的青年志愿者将突破500名。
从跨省区市对口支援情况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辽宁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副省级城市都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这项工作,仅深圳市今年就有4200余人应募竞争21个在贵州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服务岗位。从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情况看,绝大部分没有对口扶贫任务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省内扶贫工作,其中四川团省委今年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等8家党政部门制定了《关于实施四川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的意见》,动员组织200多青年志愿者前往省内老少边穷地区支教,作为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精神的具体措施。安徽团省委与卫生厅联合发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今年共已派遣了74名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省内20个贫困县的24个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支医扶贫工作。
(三)社会影响及作用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广泛实施,不仅缓解了中西部贫困地区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方面人才缺乏的困难,促进了当地教育、医疗、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青年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努力传播现代观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也起到了文明使者的作用。广大青年志愿者们在服务期内,克服了气候、饮食、语言等困难,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艰苦环境中经受了锻炼,砥砺了品格,增长了才干,素质得到了提高。
从事支教工作的青年志愿者每周带课平均在12节以上,他们克服了教学设施落后的困难,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参加支医工作的青年志愿者在医疗仪器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精湛的技术,深入乡村,抢救了许多危难险重的病人,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奇迹"和"第一",减少了"因病致贫、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参加农业和科技扶贫的青年志愿者在整个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中占的比例虽然不高,但他们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扶贫接力计划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吸引了国外青年朋友们的关注和参与。2000年3月,来自新加坡的华裔教师林贞吟前往青海大通支教,她成为第一个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外国志愿者。今年8月,来自马来西亚的青年志愿者何佩彬到甘肃榆中参加扶贫接力计划。林贞吟在支教扶贫的半年中,不但与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一起圆满完成了英语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任务,还在离开大通之前,出资8000元建立了奖学金。回到新加坡后,她积极宣传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并接受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的采访,在新加坡引起巨大轰动。许多新加坡青年纷纷来信询问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有关事宜,并提出申请参加扶贫接力计划。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小鹰计划案例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
形成背景
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有责任感的公民——特别是青年公民——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青年人需要了解国情和民情,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培养奉献精神、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既具备学于人民的谦虚态度,又有服务人民的热情和理想。然而,传统大学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忽略能力、价值观的培养,当代大部分年轻人与中国国情存在认知断层;传统的大学教育不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实操能力,导致其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社会对公益事业关注度和参与度低,社会部门存在社会企业家精神和领导力的巨大缺口。
主要做法
小鹰计划是友成基金会发起的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旨在发现和支持具有远大志向和天下襟怀的青年,通过深入基层完成为期一年的社会公益实践和有计划的传统文化熏习,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磨炼心智,涵养正气,开始一场超越自我的人生体验,成长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跨界领袖型人才。
项目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跨界领袖型人才
为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E.A.G.L.E
E-探索精神(Exploration)
A-行动力(Action)
G-团队合作(Group)
L-领导力(Leadership)
E-韧性和持久力(Endurance)
项目模块
1)基层实践:1+N+ 行动研究
--小鹰学员将参与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合作机构发起的基层公益实践项目,小鹰计划会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和意愿匹配到相应的项目点中。项目实践方向包括农村社区营造、农村小额信贷、民族地区减贫与文化保护、教育与科技扶贫以及社会企业等。
--小鹰计划鼓励和支持学员在识别社区需求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和实施其他小型公益项目,称为N 项目。
--每名小鹰都要对一年的实践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反思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行动研究论文,并在毕业时进行论文答辩。
2)参与式教学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小鹰计划”将提供多次培训课程。课程藉由讲座、案例教学、嘉宾演讲、NGO 分享、营会、小组工作坊等参与式教学的方式,提供个人修养、公益理念、能力建设、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开拓学生视野,突破思维框架。
3)陪伴成长
为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成长,每位学员将配备一名发展导师、一名学术导师和一名基层实践督导老师。发展导师由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企业家、公益领袖、政府官员、学者等)担任,为志愿者提供成长指导;学术导师为学术研究机构教授,提供行动研究与基层调研指导;实践督导老师均为合作机构资深人士,提供基层实践工作指导。
往届导师
汤敏先生, 国务院参事;前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志武先生,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吴伯凡先生,《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冬吴相对论”主持人
杜晓山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小额信贷之父”
廖晓义女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首个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澳大利亚“苏菲环境大奖”的中国人
主要成效
三年来,从 2000多名申请者 中累计选拔83名 来自剑桥、港中文、北大、浙大、 同济等海内外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企业、政府及公益组织的优秀员工。2011-2014年,小鹰计划志愿者实践地点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海南、广西、内蒙古、湖北、湖南、河南、河北等十余省二十余个地区。
友成小鹰计划基层实践往届项目点
国务院扶贫办与世界银行合作的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CDD)
重庆巫溪乐和家园(留守儿童)
贵州地扪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湖北建始综合农协(社区营造)
湖南娄底慈善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发动)
呼和浩特市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常青义教、科技扶贫)
友成四川雅安驿站(灾后生计重建)
重庆血友病康复协会(病人帮扶)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乡村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民族地区减贫与文化保护)
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社区营造及扶贫)
部分小鹰学员自主开展的N 项目
1、社区沼气池与垃圾棚修建及环保宣讲。
2、“悦读”乡村阅读项目
3、“小宇宙”留守儿童项目
4、“云聚四方,友爱拍卖”项目
5、“网聚亲情” ——留守儿童与家长视频项目
部分小鹰学员的行动研究论文
《权力运作的底层风格——西县CDD 项目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与沟通惯习》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
《公益机构参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行动研究》
《从“长青义教”到“义教长青”——探索创新性支教新模式的行动研究报告》
合作机构对小鹰计划的评价
“友成基金会连续两年为我们提供了四位小鹰学员,他们体现了很强的综合素质。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帮助基层组织提高水平,推进农业的发展。”
—— 杨团,农禾之家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不能不说友成基金会的小鹰计划不但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创举,也是中国公益的育种孵化器。
—— 彭茂琳,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会长,重庆剪爱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往小鹰心语
我在大学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那时候经商会有些急功近利,也有青年人的浮躁,但是感受到真实的农村、深入地做公益后,得到一种价值观的冲击。这一年首先收获的是平静,使我能够更多的看到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情。第二个就是收获了很多的朋友,还有老师的支持和关注。
------朱晓明
2011 届小鹰,现就职于新浪微博校园部,并挂职于团中央。
这一年是接地气的生活、放空自己的流浪,我利用空余时间走遍西南28 个少数民族的40 余个村寨,也开展了自己的公益项目,是值得一辈子回忆的经历。这一年是一份真正的在农村生活和体验,真正在基层工作,真正了解农村的经济生态,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希望对中国社会有一些推动的青年人来说,这样的一种基础教育是必须的,这也是我来参与小鹰计划的原动力。
--李宏伟
2011 届小鹰,现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这一年我们选择了遵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贡献了一个社会中渺小个人的力量,就像一只猫一样进行了英雄式的冒险,最终获得了成长。现在做公益的人可能都比较急,想快一点看到成果,但小鹰计划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公益项目,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我希望它能够坚持下来,以后会成为一项伟大的事业。
--张二伟
2012 届小鹰,现创业中
我们并不生活在真空中,整个潮流在前进,作为现时代青年的一员,作为小鹰志愿者,我认为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扛起社会责任,做一个通情、专注、热爱生命的人。很庆幸我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请一定要相信,我们真的有能力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然后再把世界变成我们的。
--赵山卉
2012 届小鹰,现就职于香港苗圃行动
很多年轻人来自于农村,却不了解农村;生活在城市,却不理解城市。之前从农村到城市,参加小鹰计划,再次回到农村。我认为我们小鹰要有一个“新三农思想”:生活农村化,思维农民化,知识农业化。--陈晨
2013 届小鹰,小鹰期间发起了“我们益家人,我们全家福”项目,并在上海举办影展。
经验启示
小鹰计划借鉴美国和平队、Teach for America 等国内外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由麦肯锡咨询有限公司参与设计,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AHA社会创新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发、整合成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采用项目支持和导师指导两种支持模式。
小鹰计划为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解国情和民情,培养实操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渠道。因合作机构均为在乡村工作的一线公益组织,小鹰计划学员也参与了当地的发展,为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提供了有效服务,同时为这些亟需人才的组织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友成与一批理念相同的公益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定期沟通和联席会议的模式,与合作伙伴一起培养有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人。
同时,小鹰计划也为各学员提供海内外交流及项目资助的机会,2012年曾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培训,并常年支持学员参加MAD创不同年会、春晖论坛、哈佛种子班等。对于学员的优秀N项目,小鹰计划帮助联系各项资助,致力于为学员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年参与扶贫案例(五):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创业咖啡案例
创业咖啡是友成基金会于2011年发起,旨在启蒙大学生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在培养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关注和解决扶贫、济困、助残等社会问题。创业咖啡通过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开设社会创业网络学分课,将友成的社会资源引入课堂,将北大的教育资源分享给社会,扩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及创业视野。预计至2014年底,创业咖啡将为超过230名老师提供创业师资培训,为超过30000名学员提供创业启蒙课程,支持近20个大学生或青年创业实践项目。
在创业咖啡的开展进程中,通过社会创业启蒙教育、创业实践种子基金支持,参加创业咖啡的学生发起了许多创新扶贫理论、弘扬公益慈善精神的公益项目,类型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青年的扶贫精神及创新能力。这些扶贫项目包括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校园兼职机会、开展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贫困地区土特产打开电子商务销售通路等等,由武汉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北恩施等高校或地区的大学生或青年发起并实施,参加项目的大学生及青年一方面深入校园、挖掘学校里的公益创业和扶贫机会,一方面走进社会,与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地区农户打成一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案例形成背景
主要做法
创业咖啡项目基于广大高校老师及学生的需求及资源条件,结合已经基本成熟的线下创业学分课模式,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线上课程模式,以极高的资源使用效率,已经开展了3年。
创业咖啡为合作学校提供一套完整的、同时服务老师及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在线课程及线下活动、师资培训、种子基金、高校论坛。课程内容方面,创业咖啡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共同研发了一门2学分、30学时的全校本科生通选课“企业家培育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涵盖视野、专题、案例、实训四个模块,邀请公益创业者、商业创业者、投资人、学者、培训师等社会专业人士对相应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及精彩讲授,构成课程的线上部分。此部分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符合学生兴趣及求知需求。此线上部分内容还会通过创业咖啡的MOOC(大规模在线公开课)平台提供给全社会对创业感兴趣的人。
辅导及带领方面,创业咖啡与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Aha社会创新学院等领先的创业创新培训机构合作,为高校老师提供师资培训,使参训老师基本具备在学校开展创业咖啡课程、带领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并完成期末商业计划书的能力。创业咖啡几乎每节课都会有线下环节,此环节不直播,由各开课老师参考创业咖啡提供的教学活动方案及课件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以参与式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能力。
参加过创业咖啡课程的学员,均有资格申请创业咖啡与合作伙伴提供的种子基金。以2013年为例,12个青年创业项目共申请到了33万元的社会企业实践种子基金,由创业咖啡与合作伙伴星展银行和SAP中国提供。
每年第四季度,创业咖啡还与合作伙伴开展青年创业及教育主题的高校论坛,为高校、企业、教师、学生、创业者、投资人、媒体、政府等合作方提供跨界交流的沟通合作平台。2014年10月,创业咖啡将与宜信公司在北京大学开展高校论坛。
初步成效
预计截至2014年底,创业咖啡将为超过230名老师提供创业师资培训,为超过30000名学员提供创业启蒙课程,支持近20个大学生或青年创业实践项目。同时,通过接触及参与创业咖啡,超过150所高校的领导老师接触到了在线教育的创新理念及案例、社会企业创业教育等创新内容,打开了高校老师的社会视野,为促进校企互动做出了贡献。
获得创业咖啡种子基金的创业项目中,有一批公益创业类项目,如武汉大学学员发起的标高咖啡厅项目、“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系学员发起的瑞丰社工事务所的“陪伴有你”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校园兼职机会、开展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贫困地区土特产打开电子商务销售通路等等,由武汉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北恩施等高校或地区的大学生或青年发起并实施,参加项目的大学生及青年一方面深入校园、挖掘学校里的公益创业和扶贫机会,一方面走进社会,与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地区农户打成一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验启示
创业咖啡通过与各合作方的紧密合作,运用技术手段,回应了广大二三线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让社会企业等新公益理念深入人心。创业咖啡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对大学生的求知需求保持敏感,对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应用保持敏感,结合实际国情及各方诉求,拓宽公益扶贫视野,创新公益项目设计,运用技术手段,切实回应并解决社会问题。
【本背景报告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委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张继承博士及其团队完成。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提供了案例(四)、(五))】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