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在第十七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召开本届“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借此机会,我十分高兴向大家介绍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扶贫开发方面的主要做法、初步成效以及今后扶贫开发的初步设想。

    一、 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是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总体实现小康、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历程,也是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专项计划推动扶贫、开发与救助两轮驱动推动扶贫等不同时期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按照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到2007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479万,贫困发生率为1.6%。2008年,中国政府决定实行新的扶贫标准。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这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是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的。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03年以来,中国逐步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

      中国扶贫开发新阶段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制度安排上,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轮驱动”。低保维持生存,开发促进发展;二是在扶贫对象瞄准上,过去主要瞄准绝对贫困人口,现在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三是在奋斗目标上,过去重点解决温饱,现在重点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

    二、 应对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不利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冲击和影响,扶贫开发工作也因此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减少,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增幅显著回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的现象,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劳务收入增幅大幅下降。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扶贫重点县增长7.6%,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六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打工收入减少,反映出贫困人口收入的脆弱性。

      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幅明显下降。由于国内国际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幅明显回落。2009年上半年,中国畜产品价格同比下降12.7%。一些农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如畜产品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0.9%,苹果汁出口金额同比下降55.9%。陕西的苹果、新疆的棉花、广西的食糖等西部特色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受此影响,全国扶贫重点县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2个百分点,落差大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扶贫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放缓。受市场需求下降影响,贫困地区部分龙头企业产品出现滞销,生产运营困难,降低了对劳动力和原材料需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进程有所减缓。加上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生产经营效益下降,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出现波动,优势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应对方针,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配合运用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以全面应对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应对政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通过扩大政府投资,促进了贫困人口就业。中国政府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了相当部分涉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进一步改善了那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且有效地带动了一部分低技能劳动人口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据调查,2009年二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比一季度增长了2.6%。2009年上半年,国家扶贫重点县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虽然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了12.8%的较高增长水平,当地务工收入增幅更高,达到18.4%。中国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创造就业机会,产生了明显效果。

      通过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部分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户度过难关提供了帮助。如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支持,有利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和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通过产业规划和专项扶贫,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机会,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振兴劳动密集产业和轻工业,相关产业发展将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关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在稳定就业的各项政策作用下,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很多就业政策措施着眼于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减贫工作创造了条件。全国各级扶贫开发机构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力度,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对遏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下滑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7.47%,同期,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9.04%,高于全国1.57个百分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实施,2009年第二季度全国农民现金收入增长8.1%,重点县增长9.5%,扣除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一次性补贴因素,重点县仍增长8.7%。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出现了再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可能。当然,由于经济复苏还需要一个过程,对当前出现的有利迹象,尚需谨慎对待,不可盲目乐观。

      总的来看,到目前,中国农村及贫困地区就业形势趋于好转,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企业生产经营日渐恢复,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减贫事业发展态势较为平稳。

    三、 中国扶贫开发的挑战与展望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扶贫开发仍将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贫困规模大。2008年中国政府新的扶贫标准提高到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2%。其次是贫困程度深。一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欠缺,贫困人口比例高达30-40%,其中有的地方要通过易地搬迁才能解决问题。人畜混居、茅草屋、溜索等现象依然存在,地方病严重困扰,扶贫工作难度大,成本高。第三是返贫问题突出。贫困村自然灾害发生率是其它地区的5倍,异常地质和气候灾害主要影响也在贫困地区。社会性、市场性、政策性致贫因素也在增加,工程移民、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项目,都可能产生新的贫困问题。第四是发展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3.1:1,2008年扩大到3.3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第五是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还很大。国际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部分重点县资源优势受到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下降,贫困人口抗击冲击的能力很差。总之,传统因素和新增致贫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

      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扶贫开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政府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促进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扶贫开发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重点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着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利条件。

      总体上,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进入了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的新局面。

      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着力完善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新十年《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

      努力落实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并形成制度。

      继续推进农村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区域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扎实推进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扶贫和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努力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继续开展反贫困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社会合作,引进、借鉴国际成功减贫经验,推动国内扶贫机制创新。围绕南南合作,充分发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中国扶贫开发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我们将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携手共进,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