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甘肃省东西扶贫协作
【概况】1996年,中央确定天津市对口帮扶甘肃省。自1996年以来,全市对口帮扶甘肃省的资金、物资总计3.0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51亿元,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54亿元(5.12地震后,为甘肃地震灾区捐资捐物累计5364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0余个。建设整村推进村20个,新修梯田10万多亩,建集雨水窑1000多眼;新建、修缮120多所希望小学,天津市100所中小学对口支教定西、天水、陇南100所学校,并支援大量微机、图书、教学仪器;新建、改造卫生所200个;捐赠衣被2500万件。两地实现高层互访40余次,全市14个区县与甘肃省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市的13个县结为帮扶对子,组织了230批次各级团组互访,考察交流。安排200多名甘肃科级以上干部在天津挂职锻炼。培训各类干部上万人次。签订50多项合作协议。
多年来,津甘双方通过签订《关于进一步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加强全方位经济合作的会谈纪要》和《2003~2007年天津市与甘肃省东西扶贫协作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东西扶贫协作工作重点。结合津甘发展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东扶西联”、“帮强扶弱”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新思路,成功实施一批让贫困地区直接受益的帮扶项目,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十年间,津甘双方按照《2003~2007年天津市与甘肃省东西扶贫协作五年规划》、《关于新阶段津甘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会谈纪要(2008~2013年)》精神,立足天津实际,着眼甘肃发展,以整村推进为主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发展龙头企业为主开展产业化建设、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开展人才智力支持;以“东扶西联、帮强抚弱”为主线,以结对帮扶动员社会参与,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的东西扶贫协作新路子。财政帮扶资金从2003-2005年的每年1000万元,增至2006-2007的1500万元,又从2008开始每年增加到2000万元,用于帮助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
【整村推进规划实施】2009年,从编制整村推进规划入手,使整村推进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天津市规划设计部门无偿为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柏林村和陇南市西和县晚家峡做出发展规划。规划执行期间,用于整村推进和产业发展的资金超过对口帮扶总资金的一半以上。帮助发展中药材和经济林种植、第二代日光温室等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发展小尾寒羊等家畜养殖,通过“周转羊”“周转畜”使资金滚动发展,部分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
【企业扶贫】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开展企业合作,探索适应甘肃特色、符合甘肃特点的企业合作新路子。2004年,促成“天津大红碗食品有限公司”在甘肃静宁投资2300万元,建成大红碗(静宁)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后,吸纳静宁职工358人。同时,拉动了与食品相关的产业,如面粉业、食品包装业、脱水蔬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红碗静宁公司每年除上缴税金外,拉动地方经济的投入在2500万元以上。产品在西北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天津中新药业”、“天士力集团”等制药龙头企业分别与甘肃省岷县、漳县签订了中药材生产、加工的合作协议,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建立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既扶持产业发展,又增加了就业,促进了增收。2008年,天津陶陶集团又在酒泉投资1.6亿元,进行矿产品资源开发利用。2009年,促成天津市福建商会会员企业在甘肃省敦煌市投资5亿元,建设敦煌石材工业园项目,探索出一条产业开发与对口支援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太阳能发电系统项目】在帮扶甘肃省较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同时,结合甘肃省较贫困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2004、2005年连续2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花园乡实施了太阳能发电系统项目,结束了当地不通电的历史。该项目由天津津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投入财政帮扶资金70多万元。在海拔3200米的崎岖山道上,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交通不便和高寒缺氧等诸多困难,历时近半个月,太阳能发电系统正式安装成功,使世代没有见过电灯的村民终于见到了光明。
【培训扶贫】本着培养适用人才目标,天津市于2001年投入资金对口帮扶“津陇信息化教育中心”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在教育、管理、科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截至2009年底,共培训教师、管理人员和农业技术人才上万人次。本着促进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和收入目标,开展甘肃省劳务输转和就业指导工作,甘肃在津首次设立的6个劳务输转和培训基地挂牌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在津务工人员近10万人,分布在纺织、服装、建筑、电子、餐饮等各个行业,年创劳务收入5.6亿元。仅美克家私天津公司就有甘肃籍员工3000多名,占总员工人数的1/4,其中很多员工已经成长为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在津安家落户。
【教育扶贫】多年来,天津市各区县、有关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和甘肃对口县开展一系列“手拉手”助学支教活动,共捐助资金约1000万元及大批电教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学习用具;资助5000多名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共有346名教师完成了在甘肃支教两年的任务。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派出18个讲学团到甘肃巡回讲学,参加讲学专家近百名,走遍甘肃省8个市地,巡回讲学100多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部印发的《天津市组织暑期巡回讲学团赴甘巡回讲学》的简报上批示“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提倡”,对讲学团的工作给予肯定。
【经济与技术交流合作】1.利用载体优势搭平台。津甘双方利用每年的“兰洽会”和“津洽会”、“融洽会”等平台开展合作,签订一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合作项目40余个,投资额近20亿元。如敦煌市利用“津洽会”平台开展旅游项目推介,天津市100多家单位的近300人参加,促进了甘肃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酒泉市利用“融博会”机会,与在津参会的全国金融领域知名企业(单位)进行接触,借机宣传酒泉。此外,定西市、天水市等借助各种经贸平台优势,开展与天津市相关行业和部门的接触,进一步扩大了甘肃省在津的影响。
2.利用科技优势促增收。天津市农科院为天水市赠送价值20万元的蔬菜良种的同时,签订了长期进行技术合作的协议。天津农科院玉米种子在天水的覆盖率达90%。通过合作,增加天水农民的致富门路,加速了天津市科技成果在甘肃的普及和推广。借助天津设施农业起步早、经验多的优势,帮助当地开展蔬菜大棚、花卉基地、果蔬保鲜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附加值的技术支持,不仅促进当地龙头企业发展,还形成了龙头特色产品和品牌,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适时协助甘肃省及各地州市在天津召开大型招商项目推介会和信息发布会,加大宣传力度。
3.利用网络优势广覆盖。利用天津市帮扶资金在甘肃省天水市建立“津陇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项目,该项目利用网络开展远程人才培训,除完成对周边教师和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培训外,还利用教学资源服务社会,支持当地经济建设。2009年,开办中小学班主任和教师专业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073人,其中573名教师获得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清华伟新教育高中新课标(远程)培训结业证书》。面向社会培训各类人员1078人。这种智力帮扶新模式使原有传统培训能力成倍增长,辐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截至2009年,通过远程网络覆盖培训教学、专业技术人员上万人次。
4.利用政策优势促合作。每年安排专项帮扶资金,用于鼓励和引导天津企业到甘肃投资兴业。 如“天津家世界”在甘肃省投资8000万元,建成6个连锁超市,对于促进甘肃商贸流通业、商品零售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对口扶贫】多年来,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的组织推动下,全市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口帮扶甘肃省的工作。
1.天津市河东区。在落实对口帮扶工作中,河东区区委、区政府动员社会各界援助岷县扶贫资金、物资150万元,捐献衣被58万件。在岷县遭受雹灾、震灾后,河东区及时为岷县伸出援助之手,利用专列将救灾物资紧急运往灾区,共救助3.3万户近19万灾民。
2.天津市和平区。先后4次为通渭县捐资,建成了100眼蓄水窖,解决了500余人、600余头家畜的饮水困难。建成通和希望小学,招收学生568名,缓解了县城适龄儿童入学困难;资助通渭二中和县职校改善了办学条件。购置了80马力推土机两台;建设了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成高效节能二代温室100座、塑料大棚100个。为通渭县捐赠价值50万元的医疗器械。积极利用商贸区优势,先后多次召开“通渭县地方产品销售洽谈会”,帮助通渭县在津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天津滨江商厦无偿为通渭县“飞天”地毯提供销售专柜。并协调安排18名通渭县医务人员到天津市一中心医院、天和医院等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多学科进修。
3.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留学人员联谊会赴定西市安定区考察期间,向天津希望小学捐赠了部分体育设施,向贫困户捐赠了资金和治疗仪,并建立了长期帮扶关系。
4.天津市民政局。每年为甘肃省募集物资、衣被活动已形成惯例和制度;特别是在“5·12”地震后,发扬连续奋战作风,紧急支援甘肃地震灾区70车皮价值5364万元的物资。
5.天津市妇联。招收甘肃妇女来津从事家政服务,实现劳务脱贫并建立劳务输转培训基地。2006年天津市家政服务公司接收初次来津甘肃服务人员3129人,初次来津人员全部免费培训,介绍并签订用工合同6271份,合同履约率达90%。截至2009年,天津市家政服务公司共接收甘肃省妇女来津培训就业近3万人。
6.农工党天津市委会。为甘肃省捐赠约80万元的物资。组织医学专家进行扶贫义诊,300多名患者得到了无偿诊治;举办了甘肃省重点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来自甘肃省43个市县95名学员在津进行了为期6天的培训;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单位长期为通渭县人民医院免费进修医疗人员。
7.民进天津市委员会。自2001年以来,连续4年以不同的形式为甘肃省平凉市、定西市、会宁县共4所小学校的221名贫困学生进行了援助,共捐助价值25万元的资金和学习用品。2005年,承办了甘肃省4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106位小学校长来津培训的任务。培训期间,重点考察了天津市7所重点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学员们都表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8.天津市的部分知名企业家和普通市民。天津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捐资50万元,建成彭阳希望小学;天津梦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静捐资30万元,资助敦煌、漳县两地共21名学生来津完成初一至初三阶段的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新立信用社副主任何学良,多年来共资助通渭县锦屏小学63名贫困学生15万元,并将部分优秀生接到天津,带他们参观北京天安门、天津滨海新区等,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何学良也被中共通渭县委授予“杰出志愿者”称号。
【东西协作扶贫宣传】2009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赴甘肃采访历时12天,行程4500公里,采访区域平均海拔2500米,累积采访素材近百盘,策划播出《为了西部的孩子》栏目,成为在天津广播电台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引起全市各界的强烈反响。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还联合《天津电视台》等5家媒体,举办《为了祖国的西部》报道活动。全社会关心支持甘肃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
【东西协作扶贫工作措施】1.重视高层互访。天津市党政领导先后20余次赴甘肃省考察访问,增进互信,促进交流,共商合作,共谋发展。2009年4月,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率甘肃省党政代表团来津考察访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等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与代表团畅谈发展。两省市共同签署了新阶段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东西扶贫协作纪要和进一步加大教育合作交流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商务领域合作、口岸合作、区域合作、劳务输转和培训合作、加大文化合作交流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卫生合作交流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旅游合作交流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等8个方面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了津甘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关系。
2.重视组织完善。在原对口支援和西部开发2个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强化为“天津市对口支援与服务参与西部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大到47家。领导小组组长由每届政府1名副市长担任。全市各委办局、各区县根据各自实际,明确了相应的工作部门,加强统一领导,落实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专职机构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根据工作计划扎实做好帮扶工作。天津市14个区县与甘肃省13个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结对帮扶合作。
3.重视整体推进。为落实国务院扶贫办有关对口支援工作任务,天津市每年都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会议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传达中央有关对口支援工作精神,总结对口帮扶工作,部署工作任务。全市各区县、委办局和各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全市性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合作工作蓬勃开展。
4.重视典型引路。每年的“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选择3至4家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做典型发言。在每年的全市性合作交流工作会议上,都表彰一批对口支援先进单位和对口支援先进个人。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有40家单位、30名个人被评为天津市对口支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2009年,全市先后有14家单位和10名个人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