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扶贫
【概况】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3月13日,至2009年是20周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成为拥有5亿多元总资产,年均筹资额超过3亿元,年均受益人口50多万的全国性大型公益组织。至2009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共筹措并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资30多亿元,累计实施扶贫项目200余项,受益贫困人口超过920万,并于2007年被民政部评为5A级基金会。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而扶贫基金会是民间社团组织,主要任务是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因此,扶贫基金会是国家扶贫开发的有益和有效的补充。在项目选择上,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重点地选择少数社会影响大、效果好的项目,认真负责地抓下去,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创建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与国际接轨,提升基金会的公信力,以项目的高质量和优化的品牌效应,促进筹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2000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秉承“继承、改革、发展、创新”的方针,在品牌项目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和工作,建立完整、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和一系列操作方法,建立了由200余名专职人员和500余名兼职人员组成的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逐渐聚焦实施小额信贷项目、母婴平安120项目、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紧急救援项目、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等援助型项目。其中小额信贷项目、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紧急救援项目等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公益品牌项目。
【扶贫工作回顾】80年代中期,随着大多数中国人温饱问题的解决,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然而,仅靠政府的力量扶贫,若要完成在20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十分艰巨。为了开辟从民间筹集资金开展扶贫的渠道,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并在民政部注册登记,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一个没有基金的基金会。”这是首任会长项南对扶贫基金会初创时期的形象描述。农业部拨给10万元启动资金,基金会就挂牌办公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一个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基金会,募集扶贫资金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
会长项南当时刚从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退下来,凭借他在海外华侨中间的影响和感召力,基金会的工作迅速、健康地开展起来。此后,广交朋友,加强联络,争取海内外各界人士对扶贫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成为基金会不断拓宽募资渠道的主要方式。
10年中,扶贫基金会通过召开研讨会、组团出访、邀请回访、与海内外享有声望的人士交往等多种方式,与海外的60多个非政府组织及其驻华机构建立了经常的联系。
1994年,国家颁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配合这一计划的实施,中国扶贫基金会于1994年7月和1995年1月两次召开扶贫行动大会,向社会发出《大家都来参加扶贫行动》的倡议。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创始之初的10年中,先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累计提供资金和物资6亿多元,使16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受益。实施的扶贫项目强调增强农户自力更生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户得到一次资助、可以长期受益。当时实施的主要扶贫项目有:东西部干部交流、贫困地区干部培训、新闻扶贫、科技扶贫、教育及医疗设施援建、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等。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政府制订了新世纪前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另一方面,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发展,募捐市场也逐渐告别过去的垄断性和半垄断性,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继承发扬好的传统和作风,改革机构管理体制,增强机构能力,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是摆在扶贫基金会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小额信贷项目】这个项目是在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的特点建立起来的。2001年,国务院扶贫办下发文件(国开办函(2001)25号),同意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小额信贷扶贫的试点单位,由此确认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实施小额信贷项目的合法地位。
小额信贷项目目标:第一、为真正的穷人提供资金支持;第二、提高穷人的自立和自我发展能力;第三、实现项目操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群体是:贫困地区农村中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穷人(尤其是妇女)。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已经成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实施的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质量最高的项目。2009年,项目覆盖了福建、山西、贵州、辽宁、河北、湖南、海南、吉林、内蒙、江西、四川等12省(区、市)26个县(市);累计发放贷款6.967亿多元、184674笔;受益人口88.85万人;拖欠超过30天以上的风险贷款率仅为0.96%。
小额信贷项目根据农户不同的生产、经营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整贷零还”、“整贷整还”、“按月等额还款”、“城镇贷款”和“个人贷款”等贷款产品,贷款额度在1000元~30000元之间。同时,小额信贷项目还为客户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包括开展有关法律常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培训以及信息服务等。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小额信贷项目专门成立“5.12小额信贷基金”,投入2600万元项目资金,在地震灾区开展项目。2009年,项目已经在绵竹、德阳、什邡进行试点,计划在3年内陆续推广到北川县和汶川县等地。
【母婴平安120项目】项目是针对我国农村特别困难地区群众卫生健康保障缺乏的现状而设立。在我国农村,母婴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城市,特别是我国西部特困地区母婴死亡率更高。妇女因生孩子造成死亡,带给其家庭的将是灭顶之灾,婴儿死亡对家庭也是沉重的打击。
扶贫基金会与贫困县共同筹集资金,建立产前检查、紧急救援、分类补贴和人员培训四个支持系统,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在县一级成立急救中心,并在条件较好的建制镇成立分中心。急救中心设中心主任、县中心由基金会配备救护车1辆,设专职司机。每个村配备1名妇保员,通过项目培训,使其具备产前检查、新法接生的能力。由妇保员对项目区的孕妇进行登记,并进行产前检查(3个月一次),一旦发现有高危孕产妇,在产期到来之前,即用救护车接到急救中心抢救。对于住在不能通车的山区的产妇,事前在村子里组织担架队,把产妇抬到公路边,再转送到医院。
项目鼓励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并对其进行现金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危难程度为200元~2000元不等。项目从2000年正式推出,已在云南玉龙(原丽江)、德钦,福建政和、屏南、长汀,重庆黔江、城口,宁夏隆德和安徽绩溪等6省(市/区)12县/区正式实施。项目累计筹集资金6978万元,受益人口9.8万人,抢救危机危重产妇253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项目区内母婴死亡率明显下降,母婴平安水平提高。项目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多次进行采访报导。
随着国家在公共卫生方面投入力度的加大,母婴平安120项目及时提出“走进藏区•走进非洲”的目标,并且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
【紧急救援项目】紧急救援项目于2002年设立,至2009年已运行8年。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是导致贫困人口生产和生活重新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紧急救援项目作为政府灾害救援的补充,在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救援上发挥着作用。
项目目标:一是减轻贫困灾民的疾苦与不安,提升灾害响应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二是倡导和推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之间在灾害救援领域的合作,提升救援相关各方的能力建设和网络建设。
项目实施8年来,对南方水灾、台风、印尼海啸、青海雪灾、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灾害作出了积极响应,累计筹集救援资金和物资价值6.19亿元,救援地区覆盖川、新、蒙、陕、滇、渝、鄂、粤、桂、豫、皖、闽、湘、京、宁、黑、甘、黔、青、晋、辽、赣等22个省(市/区),逾310万灾民受益。
2008年,紧急救援项目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共募集资金物资 3.35亿元,惠及11省125县约173.4万人,为缓解灾区群众的疾苦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两次紧急救援受到得到了政府部门、媒体、受援群众和社会公众的积极评价。紧急救援项目被评为“2008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于2002年9月启动,是国内设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大学生援助公益项目之一。项目目标:一是动员社会力量,为特困大学生提供帮助。将社会关爱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实现成才梦想;二是组建受助大学生互助组织——自强社,通过自助、助人、拼搏、服务社会,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三是建立受助学生、捐助人和社会的互动网络和平台,用关爱、知识、人才,共铸时代新长城。目标群体:经济特困、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为应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宏观政策变化,2007年以来,新长城项目又推出“新长城-特困高中生自强班项目”,通过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建立自强班,资助每班50~70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中生三年的全部生活和部分学费、住宿费。
新长城项目实施7年来,共覆盖全国31省/市452所大学、76所中学,募集善款1.5亿元,累计资助7.2万人次。在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还通过组织系列活动等方式,强化受助学生自强自立与传承关爱的人文精神。
据2006年新长城项目客户满意度抽样调查显示,组织、单位捐赠者对项目的满意度为100%(其中很满意为69%,满意为31%);公众个人捐赠者对项目的满意度为98.7%(其中很满意为56.4%,满意为42.3%)。受援大学生对项目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8%;96%的受援高校对项目资金拨付速度表示满意,并评价该项目“设计科学、管理模式合理规范”。
2005年11月,新长城项目获得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2006年9月,新长城项目在首届“社会公益示范工程”评选表彰活动中被评为“十佳示范项目”。
【“爱心包裹”项目】2009年,在继续做精做强特困大学生自强、高中“自强班”项目管理,扩大高中“自强班”项目规模的同时,推出“爱心包裹”5.12汶川地震灾区小学生“六一”关爱行动。项目筹集善款1.3亿多元,资助范围覆盖汶川地震灾区1783所小学校,受益学生达116万人。
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以“中国NGO组织的创新之作,它在2009年引发的平民慈善浪潮,见证了中国民间慈善热情的日益高涨”为由名列第三。2010年1月22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益时报》社等机构联合开展的2009公益推动力评选活动公布2009年度“十大公益新闻”。“爱心包裹”项目又以[“爱心包裹”裹挟“平民慈善”]为题名列第四。公布上榜理由对其作了说明:4月26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以小额、便捷、透明和一对一的特点吸引普通民众参与。3个月间90多万人次参与、筹款过亿。这一惊人成绩让慈善的全民属性再次得以展示,也再次激发慈善机构的创新意识:中国民众缺乏的不是爱心,而是表达传递爱心的合适平台。”
【天使工程】贫困的产生与疾病是分不开的。为了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提高西部地区人口享受医疗保健和提高医疗质量水平,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2年推出天使工程扶贫项目。项目对西部地区的医院(重点是县、乡镇医院)院长、副院长和管理骨干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为西部地区培养一批懂管理、懂财务、懂电脑管理的干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配套支持医院的办公设备,提高西部医院的管理运用能力。帮助西部医院建立信息系统和相配合的电脑、打印机、服务器和各种管理软件,加强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财务管理、现金管理、药品管理等,降低管理费用、减轻病人的医疗费用,使贫困人口从中受益。针对西部地区医疗普通存在医疗设备短缺、落后、陈旧、老化的情况,天使工程还开展了医疗设备资助项目,组织发动生产医院器械的企业和公司,向西部地区的医院捐赠新的医疗设备,并负责安装、维修等方面的服务,为西部地区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从2002~2007年底,天使工程累计筹集资金和物资1.43亿元,其中物资1.02亿元,项目资金3625万元;培训经费410万元;共举办20期医院院长和管理干部管理知识训练班,培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3006位院长及业务骨干;为269家贫困地区医院安装了信息管理系统及远程会诊系统;为139家贫困地区医院提供了医疗设备援助。项目还组织了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家赴宁夏、河北、广西、四川、山西等贫困地区进行扶贫义诊。
【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社区综合发展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从20世纪90年代起设立的项目,以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囗素质和受助者生存能力为目标。21世纪后,逐渐形成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发展、技能培训三大类项目。
教育扶贫项目:民生银行建校项目、欧盟商会建校项目、大中华国际集团建校项目、诺基亚建校项目、杨童舒建校项目和伊斯兰国际救援组织援建的宁夏海原“女生之家综合楼”项目、上海丽婴房援建云南景洪“泰生楼”项目、贫困小学生救助项目等。
卫生扶贫项目:中国、荷兰政府双边合作的ORET项目、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援助浙江龙泉小梅镇卫生院项目。
社区发展项目:四川大凉山安居工程、宁夏同心县农村综合发展项目、江铃-溪桥工程、 新加坡连援组织资助的云南省马龙县和宁洱县的综合发展项目和四川乐至人畜饮水项目、德国米苏尔基金会资助的四川省凉山综合发展项目等。
培训就业项目于2004年9月启动,先后在湖南、四川、重庆、江西、福建等省培训并安置2000多名农村青年就业。
综合项目实施以来,共投放资金、物资 1.95 亿元,项目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区)的104个贫困县,97.6万人口从中受益。受援群体已覆盖我国27个省(市/区)100多个县的乡村贫困社区。共募集款物2.29亿元,106.4万人口从中受益。
【地震灾区孤儿救助项目】2008年正式启动地震灾区孤儿救助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于5.12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即同搜狐网发出了救助灾区孤儿的倡议;5月15日组织了3名灾区孤儿到京,在搜狐网制作节目,向社会发出“关爱灾区孤儿”的呼吁,截至2008年底,已同汶川等26个灾区县签订孤儿助养协议,完成结对救助3183名孤儿。至2009年年底,“孤儿助养”项目历经一年多的涵养,正式脱离母体开始自立,并定名为“有爱·有家——孤儿助养”项目。
【搭建爱心平台】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社会急剧转型期,社会财富急速增加,但分配因分化而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引起冲突与不和谐。社会财富在经过市场第一次、政府第二次分配之后,需要非营利组织公平的三次分配加以调节和引导,以创建分配和谐,引导财富持续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作为一家以传递慈善爱心、服务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为宗旨的公益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深感自身力量的微薄,因此当自行操作的品牌扶贫项目取得一定成绩,赢得一定社会影响之后,决定推行“虚实结合、两翼齐飞”策略,通过搭建爱心平台,联合同道,培育草根组织,开发志愿资源来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惠及更多的疾苦人群。
在这一阶段,中国扶贫基金会陆续推出“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系列公益活动”、“促进公民社会发育系列项目”等倡导型项目,以动员更多的先富人群和非营利组织加入公益行动,培育共同理念,推动三次分配与社会和谐。
【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2001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在北京召开“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这是中国首次由NGO组织发起、组织的国际会议。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中国170家非政府非营利组织250多人出席。
在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召开之际,中国扶贫基金会出版了由10册专著组成的《中国社会扶贫研究丛书》,并在6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44篇优秀论文编辑成书,作为大会论文集。
大会围绕7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包括:NGO的角色和面临的贫困挑战、NGO的内部管理和能力建设、NGO内部的评价体系和行为、NGO的扶贫模式和实践、NGO扶贫的国际比较、NGO的国际合作与交流、NGO的外部环境等。
大会发表了《中国NGO反贫困北京宣言》,倡议全世界致力于扶贫事业的人士和非政府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全球扶贫事业的发展。
【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2005年10月1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并组织的“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启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并为“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启动揭幕。作为“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的首家联合发起单位,中国民生银行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3100万元,设立“民生教育扶贫基金”。
“扶贫中国行”活动具体包括招募千名爱心志愿者和百家爱心企业及社会富裕人群深入到百县、千村、万户,在真切体验贫困的同时,开展贫困家庭生存状况调查,形成相关调查报告。同时发动新闻媒体,对贫困地区现状和贫困家庭生存状况进行宣传报道,尤其是对贫困地区人民反贫困的奋斗精神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掀起和形成关注贫困、消除贫困、共创和谐的热潮。
这些活动得到40多家中央国家机关的支持,并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2300多家企业和相关单位、32000人次参与和支持。活动还得到篮球明星姚明,奥运冠军邓亚萍、刘翔,航天英雄杨利伟,著名歌手那英、孙楠等200多位名人明星参与和支持。募得善款支持了小额信贷、母婴平安、新长城、紧急救援等扶贫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第44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世界的消除贫困工作,并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扶贫工作。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中国扶贫基金会成功举办七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总共评选出70名扶贫状元、80名扶贫贡献奖获得者,对推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同联合国“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名称相接轨,将“扶贫状元”的奖项名称更为“中国消除贫困奖”,并在“奖项设置、评选标准、候选人推荐方法、评选程序与办法”等方面进行调整,经过2年的准备,于2004、2006年成功举办了第一、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特发来贺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颁奖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促进公民社会发育系列项目】非营利组织的成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推动中国草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先后实施以下项目:
2005年,与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和民政部共同主办并开展“中国发展市场”项目。项目以“支持创新,扩大服务,惠及穷人”为主题,以中国的民间组织为对象,为他们的发展创意和创新项目提供赠款。项目共收到项目申请975份,从中评选出31个项目予以资助。
与亚洲开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和江西省扶贫办合作在江西开展 “NGO实施政府村级扶贫规划的试点”项目,于2006年正式实施,项目分两批共招标9家NGO组织,参与实施江西省3个贫困县6个乡镇26个贫困村的村级规划工作,项目总投资规模270万美元。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通过规范程序招标向NGO组织购买服务,标志着政府服务购买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试点。
2006年,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了“NPO自律行动”。该行动通过自愿签约、制定标准、独立评估、披露信息等具体举措,向社会证明NPO的运作效率、效益和公信力。已经发布《自律准则》、并对3家发起单位开展了试评估工作。
2007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成功组织实施由欧盟资助的“NGO能力建设项目”,完成对56个草根NGO机构102人的培训。项目建立的“中国NGO互动网”(www.ingo.org.cn)旨在搭建不同类型NGO之间的经验共享平台。经过2年多的运行,网站逐步形成在线交流、NGO官方论坛、资料下载等特色。截至2009年底,聚集在该平台下的注册会员有5727人(2008年2057人);网站总页面流量859多万次,月最高访问量88万次,日均近3万人次;注册NGO116家,并为其提供展示、宣传与推广其机构、项目的独立网络空间。
【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化】中国扶贫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社会同发展,与中国公益事业同成长。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迎来20岁生日踏上第三个十年发展征程之际,又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发展的加快,中国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世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和形象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机构治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做工作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出“向国际化、筹资型基金会转变”的发展战略,既要开展国际筹资和国际援助,也要推行公众筹资和培育草根NGO,从而进一步扩大机构影响,惠及更多弱势群体。
2000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加强了走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不仅与国际组织、机构和企业在中国扶贫领域开展合作和交流,并且探索走出国门承担国际义务。2005年1月7日,与国际美慈组织合作向印尼海啸灾区捐赠4438万美元的药品;2005年8~9月,与国际美慈组织一起发起援助中美两国台风和飓风灾区人民的活动;2005年11月,与伊斯兰救援国际组织一起开展巴基斯坦地震灾后需求调研,并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物资。
2007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提出“向筹资型基金会转变和国际化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品牌项目—“母婴平安120”于2007年率先对非洲国家几内亚比绍共和国进行援助,首批价值400万元的援助物资已于2008年3月运抵几内亚比绍。
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了对援助苏丹的可行性调研。
2009年10月,由执行副会长何道峰率领秘书长杨青海等5人组成的项目考察组完成了对苏丹的实地考察。考察内容涵盖定位救援项目、合作伙伴及合作模式等项内容。之后,相继确定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化发展的3年工作规划、近期发展目标以及对苏丹的具体援助项目等。
2009年12月1日,国际发展部正式成立。12月11日,援助苏丹的第一批物资启运,并于2010年1月抵达苏丹。该批物资将分别捐赠给12家苏丹妇幼保健医院及苏丹返乡难民。
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在其它人道主义援救领域,以国际合作筹款、国际救援、国际交流等方式开展多项工作。2009年6月,作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官方合作伙伴,参与由其和TNT、帝斯曼集团共同举办的2009“终结饥饿-行走天地间”慈善义走活动。在中国大陆地区举行的该项活动是全球慈善义走活动的重要部分,旨在为早日结束儿童饥饿问题募集款项,同时呼吁各界对儿童饥饿及营养不良问题的重视。在中国开展的义走活动所募集到的款项用于WFP在柬埔寨的“学校供膳”项目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实施的“营养餐”项目。2009年8月14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与新浪网发出莫拉克台风救援的募捐倡议,并通过搜狐网、百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社会呼吁,筹集专项资金,开展莫拉克台风救援工作。作为首家响应莫拉克台风救援的全国性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再次强化了在国际救灾领域的形象。
未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探索将以非洲和周边国家为基点,与国内外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援助工作。
【公益筹资活动】实现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筹资型基金会转变”的战略,推动筹资模式的转变是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与手机运营商、服务商合作搭建短信捐平台,通过与银行合作搭建月捐平台,与已有的银行捐款、邮局捐款、现场捐款、网上捐款、现场募捐、募捐箱等形式一起,以及公众捐款热线的开通,基本完善了公众筹资平台,使公众能够比较方便地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
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举行了各项公益筹资活动,尤其是抗震救灾活动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公众通过已经搭建的各种渠道捐款达67.5万笔,捐赠金额达4836万元。
2009年,继续依托各项援助型项目搭建的平台,通过举办捐助人与受益人爱心见面会、组织捐赠人到项目区考察、寻访等系列活动,让捐助者、志愿人员、社会精英、受益人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互动,制造感动,采取行动。提出“人人可公益”、“共享欢乐人生”的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开展了“扶贫中国行”10699999全民公益行动;推出公益产品-“心基金”人人可公益个人模型、企业模型、明星模型和高校模型等多个示范模型;推出了集渠道、推广、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欢乐人生网。
在2009年4月1日举行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2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捐赠文化,牢固树立‘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积极搭建现代化的公益管理服务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公益事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等领导先后出席了有关活动。
【“社会组织5.12行动论坛暨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围绕行业与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主题,2009年8月12日,“中国NPO自律行动”的主要成员——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及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等21家知名社会组织共同主办了“社会组织5.12行动论坛暨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并取得成果。
为及时总结NGO组织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灾害救援经验,为中国NGO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以及今后中国的灾害救援提供思考与行动指南,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并委托一批机构和专家,实施了总课题为“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地震社会响应研究”的项目,研究成果正式出版了《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NGO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等7部著作,并在该论坛上重点发布。
在社会组织5.12行动论坛上,邓国胜、萧延中等专家就“灾害紧急救援”、“过渡安置阶段”、“灾后重建阶段”、“参与、合作、可持续性”、“救灾捐款管理机制分析”、“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觉醒”、“全球救灾经验”等7个课题进行了报告,并由50余位特邀嘉宾进行了互动评论。与会人员还就“公益合作新模式”、“灾后重建项目的可持续性”、“透明、公信力、捐赠者权益”、“公益创投及社会企业”、“NGO的救灾能力建设”、“特殊人群的援助” 6个主题开展了讨论。我会何道峰执行副会长以《理想在世俗的泥泞中演进》为题作论坛总结报告。
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内的144家社会组织参加了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
为推动草根NGO发展,培育高效的NGO产业链,大会特别设计并举行公益项目招标信息发布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南都基金会等7个公益组织发布了公益项目招标信息。
“社会组织5•12行动论坛暨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并被媒体誉为2009年公益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盛会之一。当人们回顾、观察2009年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时,该论坛暨展示会再次受到高度关注,在2010年1月21日举行的“首届北京大学公民社会发展论坛”上,被列为“2009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十大事件”20个备选事件之一;评价这一“联合21家知名社会组织参与主办,全国各地150余家社会组织、80余家企业、50余位专家学者、10余家国际机构和近百家媒体参与的盛会,除了经验交流,还达成了众多公益项目的合作,是中国的社会领域一项标志性的事件。民间组织的活动能量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益时报》社等机构联合开展的2009公益推动力评选活动中,5.12论坛再次以[首次公益“广交会”在京举办]为题名列年度“十大公益新闻”。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