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扶贫开发

      【概况】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全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现辖17个省辖市、105个县(市、区),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94.5万人。

      安徽省现有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10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6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省内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含沿淮行蓄洪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深山区及江淮分水岭等地区。2009年底全省有贫困人口250.6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7.1%。从县域分布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有贫困人口万159.23人,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63.5%,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134.52万人,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53.66%。从地区分布看,皖北和沿淮3个市6个县有贫困人口97.37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8.84%;皖西大别山区有贫困人口73.6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29.36%。

      2009年,安徽省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到68.6亿元。无为、颍上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凤台县2009年财政收入跻身全省十强,舒城、泾县、临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歙县、绩溪2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9年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十强。

      2009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96.55万人,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55.09万人,净减少贫困人口41.5万人,减幅达到14.2%。其中,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净减少贫困人口24.6万人,减幅13.4%;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净减少贫困人口16.9万人,减幅15.6%.

      据对全省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0户农户抽样调查,2009年安徽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68元,比2008年增收472元,增长14.3%,扣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15.0%,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7.2个百分点,与全省农民收入差距缩小,由2008年的906元减少到736元,减少了170元。

      【扶贫资金投入】  2009年,安徽省共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8.8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1亿元、比2008年增加1.6亿元,省财政配套扶贫资金5973万元、比2008年增加393万元,市县财政配套扶贫资金1280万元;投入扶贫贷款97317万元,比2008年增加46317万元。

      【整村推进】  全省安排整村推进村608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14个(“三个确保”村305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4个。到2009年底,全省累计完成3428个整村推进村的规划任务,其中,“三个确保”村820个。

      【移民扶贫】  2009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30.12万元,实施扶贫移民4055户,平均每户补助9445元(含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扶贫培训】  全省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约3052.5万元,培训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4.17万余人,转移3.48万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20.06万人次,培训村级干部1.13万人次。

      【产业化扶贫】  会同安徽省财政厅认定79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全省国家级、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达99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支持扶贫龙头企业,2009年安排贴息资金2346.5万元,投放贴息贷款78317万元(其中由农业银行实施的20000万元),涉及项目114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安排贴息资金950万元,投放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9000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了1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扶贫互助资金】  共投入互助资金试点资金6208.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439.7万元、农户入社资金534万元、其它资金234.6万元;新建资金互助社332个,新入社农户14655户。截至2009年底,全省30个重点县(区)共发展资金互助组织1662个,覆盖62339户,其中贫困户24060户;互助资金总额达到15408.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3700万元、农户入社资金1284.6万元、市县配套资金171.5万元、其他资金252.4万元,累计发放资金13768万元,扶持农户33411户。

      【连片开发扶贫】  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下达安徽省2个试点指标,在宿松、霍邱两个县开展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预计可整合资金5000万元以上。省级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安排1000万元资金分别在长丰、绩溪、临泉3个县进行了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工作,探索新的扶贫方式。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   2009年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3438公里,建成独立桥涵347座,新增基本农田1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370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40万人,解决3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易地扶贫搬迁1.6万人。

      2009年,全省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108所、33666.4平方米;扶贫助学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91.11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子女6863人继续完成学业;新建改建农村医疗卫生、村计划生育用房478处、55966平方米,添置了必要的医疗设备。

      【行业扶贫】贯彻落实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积极推进行业扶贫。

    1.建立行业部门扶贫开发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扶贫开发工作职责,要求有关部门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各行业各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时要向贫困地区、扶贫对象重点倾斜,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等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年要将扶贫开发责任落实情况报告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 推进扶贫资源整合。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为载体,按照“扶贫搭台、部门唱戏、综合开发、共同推进”的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以整村推进工程为平台,严格按照整村推进“8+1”标准履行职责,涉及的道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培训等社会事业由各职能部门优先安排。

      【社会扶贫】  继续坚持定点、对口、结对帮扶等制度,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调整、充实省直对口帮扶单位,由2008年的230家增加到2009年的245家;配合省委组织部选派第四批31名省直机关优秀处级干部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挂职;实施医疗援助阳光工程项目,为30家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总投入1600万元,其中中华慈善总会援助5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各类社会帮扶资金达6.7亿元,其中直接帮扶资金1.5亿元、引进项目资金5.2亿元。

      【扶贫工作措施】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重大战略部署,安徽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出台多项政策措施。

    1. 出台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意见。2009年8月11日出台《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皖发(2009)21号),提出全省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全覆盖,即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和扶贫对象全覆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重点实施“552”扶贫行动计划,即主攻“五个重点区域”,把皖北地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皖南深山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优先地带,集中力量,合力攻坚,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重点予以支持;突出“五项重点工作”,把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社会扶贫和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平台,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明确目标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目标,力争5年实现200万扶贫对象脱贫。为强化省有关部门的扶贫开发责任,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分工方案的通知》(厅〔2009〕51号),把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2. 推进扶贫贴息贷款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放开贴息贷款的承贷金融机构,改变过去扶贫贷款只有1家金融机构承贷的局面;突出扶持重点,注重扶贫成效,重点支持重点县和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同时对非重点县贫困村给予一定的支持;改进贴息方式,规范申报程序,扶贫资金的放大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明确部门责任,强化资金管理,扶贫资金的效益得到提高。

    3. 实施“雨露计划”两个延伸。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雨露计划”工作的通知》(皖扶办字〔2009〕35号),进一步规范和调整“雨露计划”的内容,实行“雨露计划”两个延伸,即由短期培训向职业教育延伸,由务工技能培训向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延伸,把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和本科)纳入“雨露计划”,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为规范教育资助工作,安徽省扶贫办和安徽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安徽省“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行动”实施办法(试行)》(皖扶办字〔2009〕36号),对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实施方法等方面作了规定。

    4.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并落实重点县(区)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考核办法,把扶贫开发成效列入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并记入档案,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之一。调整充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31家增加到45家。市、县两级全面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及工作机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加强扶贫机构建设,稳定机构,加强力量,提高工作水平;各市和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设立扶贫开发工作机构或明确一个部门兼抓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履行行业部门扶贫职责。落实干部待遇,对长期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工作的党政主要负责人,继续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皖发〔1999〕17号)的有关规定。

    5. 推行“U盘工作法”。发挥U盘的可靠、便携、容量大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困难与挑战】  安徽省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形成了沿淮地区和皖南皖西山库区二个特殊的生态脆弱地区,受南北气候交汇影响,自然灾害频繁,有三分之二的年份受灾,非涝即旱,脱贫人口对灾害的承受能力相对较低,极易返贫,贫困人口大进大出。

      皖北地区处淮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抗灾能力脆弱,受淮河洪涝灾害影响至深,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地处国内两大暴雨中心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华东地区的天然氧吧,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国家建设多个水库,淹没大量农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扶贫的难度大。全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2010年扶贫工作展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201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和皖发〔2009〕21号、厅〔2009〕51号文件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开拓式扶贫的方针,推进“552”扶贫行动计划,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实行行政区域和扶贫对象扶贫开发政策全覆盖;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帮助扶贫对象增加收入、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实行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构建行业扶贫、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参与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为统筹城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10年,对500个左右重点村的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全面完成“三个确保”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力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争取全年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全年转移培训、教育资助人数4万人,培训农业实用技术15万人次。

      (安徽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赵荣凯)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