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贫开发
【概况】 河南省地处华夏腹地,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因辖境大部分在黄河以南而得名。河南省是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烟叶主产区,粮棉油和畜牧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也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石油、天然气、煤、有色金属的储量丰富;还是重要的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加工工业基地。河南省同时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省会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枢纽。
2009年,河南省有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3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13个,有565个重点乡、1043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黄淮滩区及滞洪区、豫西深石山区、平原传统农区、艾滋病高发区等5大区域。2001年以来,有72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中2009年脱贫约110万人。按照河南省确定的新的扶贫标准(人均年收入1500元),2009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约500万人。无论是从贫困人口数量还是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上看,河南在全国仍是一个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省份。
【扶贫工作回顾】 河南省1986年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扶贫和九十年代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基本解决农村温饱问题。新世纪以来,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制定了《河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3~2010年)》,确定了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和贫困村。
2003至2006年,80%以上的扶贫资金集中投入整村推进,完成了全省农村D级危房改造,探索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小额到户贷款、村级互助资金等扶贫新举措,开辟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新途径。
2007年以来,在搞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同时,开展连片开发试点,探索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小额到户贷款、村级互助资金工作力度,全面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2001年至2009年,全省共有6626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有72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仅2009年一年,全省按照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基本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4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970元增加到4320元,增长幅度8.8%。
【扶贫资金项目投入】 2009年,河南省筹集落实各类扶贫开发资金35.9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41亿元,省级财政资金1.52亿元,市级财政资金1.48亿元,县级财政资金2.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0.41亿元(项目信贷资金5.33亿元,到户信贷资金5.08亿元),部门资金9.3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3.61亿元。
【整村推进】 2009年,共完成146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较2008年增加了46.4%。其中“三个确保”革命老区重点村828个,较2008年增加78.1%。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6626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还有3804个贫困村未实施整村推进。其中24个革命老区重点县未实施整村推进的806个贫困村,将全部列入2010年整村推进计划。
【扶贫培训】 2009年,河南省各级财政投入扶贫培训资金近1亿元,培训贫困地区农民20.26万人,安排就业18.76万人,分别占全年20万人培训任务的101.3%和18万转移就业目标任务的104.2%,可增加农民收入7.5亿元以上。
【产业化扶贫】 2009年,河南省投入3250万元的财政贴息资金实施产业化扶贫。其中:投入1600万元贴息资金,吸引金融部门投放贷款5.33亿元,扶持扶贫龙头项目76个,其中国家扶贫龙头企业1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52家,辐射带动贫困村1330个、贫困人口128.73万人,直接吸纳2.29万贫困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1.1万元以上。投入165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吸引金融部门投放小额到户贷款5.08亿元,扶持2.86万多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
【移民扶贫】 2009年,共投入移民扶贫资金6658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2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0647万元,整合部门资金650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2232万元,建设移民扶贫安置新村(小区、点)124个,安置搬迁贫困群众6232户、25765人,分别占计划的129.8%和128.8%。一般安置户平均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000元,对其中的低收入贫困户和特困户实行了差别化扶持政策,提高了补助标准。
【科技扶贫】 采用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和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增强劳动者的科技意识。2008年,全省投入科技扶贫资金3300万元,安排科技项目131个(其中国家级科技扶贫项目1个),直接扶持232个贫困村3万多贫困户。组织省、市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1000多名专家,深入贫困乡、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对贫困群众进行农业技术培训16.5万多人次,有效提升了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带动20多万农民群众发展致富产业。
【世行贷款扶贫项目实施】 世行贷款第五期扶贫项目涉及河南省5市10个县,利用世行贷款5544万美元,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中央财政先导工程资金360万元、省财政配套63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381万元,已按计划拨付到县,处于组织实施阶段。
【社会扶贫】 1.定点扶贫。2009年,共有15个中直单位在河南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投入和引进资金6000多万元。省、市、县三级共组织4900个机关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帮扶3700个贫困村,直接投入扶持资金约2.5亿元,帮助引进资金4亿多元。
2.企业参与扶贫。全省共有448家民营企业与476个贫困村开展了共建,共建项目429个,共投资8787.3万元。
3.军队参与扶贫开发。河南省军区在全区部署实施了以扶贫帮困、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共建立帮扶贫困村联系点171个,资助困难学生1178名,帮带烈军属2261人,帮建农村医疗卫生室197所。
【扶贫工作措施】 1.探索连片开发新机制。在继续实施2008年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9年在沈丘县和淅川县安排2个国家级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连片开发”模式逐步形成。
2.探索移民扶贫差别化扶持机制。2009年下发《关于搬迁扶贫中对贫困群众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的若干意见》,区别贫困程度,对搬迁户实行不同标准的补贴,较好解决了贫困人口“搬得了”的问题。
3.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2009年在宜阳、滑县、商城、泌阳四个县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完成对扶贫对象的识别和登记造册,为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
4.探索参与式扶贫新模式。完成兰考、宁陵两县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试点工作,为参与式扶贫模式的拓展积累了经验。
5.创新合作机制。利用建国60周年表彰先进之机,集中表彰一批参与扶贫开发成绩突出、影响较大的企业和企业家,和河南省工商联共同推动“村企共建”活动更加扎实有效开展,进一步营造了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6.创新帮扶机制。2009年全省共安排“三支一扶”工作队员1000人,其中,专项扶贫工作人员126人。河南省扶贫办积极与组织部门沟通衔接,实现了全省10430个贫困村每个村都有1名大学生村官。
7.创新激励机制。对2009年扶贫开发成效突出的10个县分别奖励项目资金100万元,用于2010年整村推进,调动了市县的积极性。
【困难与挑战】 2009年,河南省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效,但是由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巨大变化,既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虽然农村人均收入有较快增加、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按照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标准,2009年底,河南有低收入贫困人口324万;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5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在8%左右,高于中部其它省份。另外由于致贫因素多而复杂,脱贫的脆弱性比较明显,脱贫与因灾返贫交织,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
2.一些产粮大县正逐渐成为贫困人口的聚集区。统计监测表明,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近年来,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向粮食主产区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其中人均纯收入排全省后30位的县中,有25个是平原农区县。
3.革命老区、深石山区、黄淮滩区和艾滋病贫困群体扶贫任务仍然繁重。截至2009年底,国定革命老区贫困村,还有806个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经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划入老区范围的贫困村,有2198个未实施整村推进。另外,深石山区、黄淮滩区和划定的一些军事禁区群众的脱贫问题难度加大;450多万农村残疾人和相当数量的艾滋病贫困群众帮扶任务也非常繁重。
4.各级投入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各级都增加了扶贫投入,但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低于GDP和总体投资增长水平。河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要求,2010年必须完成16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按国务院扶贫办每个村投入不低于50万元的要求,仅此一项就需资金8亿元,供需矛盾突出。
5.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产生的后发影响不可忽视。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造成河南省63.2万农民工返乡,占外出务工总数的16.7%。虽有好转,但仍有近30万农民工未能外出。即使没有返乡,农民工月均收入比2008年同期也减少200元左右。加之农产品价格下滑、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等多种因素,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造成严重冲击的后发影响应予以高度关注。
【2010年扶贫工作展望】 2010年,河南省扶贫开发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16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完成“雨露计划”劳动力培训转移20万人,完成5000户、20000人深、石山区贫困农民的搬迁扶贫任务。通过各种扶贫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全省再解决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1.加大整村推进力度。2010年要高标准完成16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统筹各方面资金、资源向整村推进村投入。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等各项扶贫措施都集中向这1600个村倾斜,确保整村推进村投入不低于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标准。
2.积极稳妥推进搬迁扶贫。要科学编制搬迁扶贫规划,尊重贫困农民意愿,统筹帮扶资源,加大搬迁力度。全面推行差别化扶持政策,把真正贫困人口作为扶持重点。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搬迁。注重解决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把增收项目、劳动力就业与搬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3.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支持“两后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突出抓好中长期培训,扩大“金蓝领”班招生规模。放宽“雨露计划”培训对象年龄。实行定单培训、定岗培训。推行培训券管理方式,培训经费通过“培训券”方式直补给参训农民。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雨露计划”特色品牌。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建立进出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提高稳定就业率。
4.继续搞好科技扶贫和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在1600个整村推进村和搬迁扶贫村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小额信贷扶贫措施。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要提前发布贴息政策,让有扶贫带动作用的企业进入贴息项目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提前与2010年要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进行对接。充分发挥扶贫专家评估组的作用,严格项目评审,确保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扶贫效益。
5.抓好互助资金扶贫试点、社会扶贫以及外资扶贫工作。在抓好以往试点、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同时,2010年通过省市县三级筹措资金,争取再增加一批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进一步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问题,带动贫困地区群众收入较快增加。要研究落实具体措施,推动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村企共建”、科研院校和军队扶贫、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扶贫,总结各类典型经验,实现社会扶贫的新突破。加快世行五期扶贫项目规划论证,完成项目谈判、转贷及年度计划实施工作。在扶贫项目中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项目建设由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管理。
6.抓好基础工作和重要问题的研究落实工作。2010年要抓好扶贫统计评价和监测体系、建档立卡、建立旬报制度、建立健全项目评审机制、完善扶贫开发绩效考评和奖惩激励机制和扶贫工作宣传等几项基础性工作。同时还要抓好新时期扶贫纲要和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完成河南省2011~2020年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扩大试点工作。力争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河南省扶贫办综合处 陈仁辉)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