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扶贫开发
【概况】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和长江上游,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700多万,辖21个市(州),有53个少数民族定居,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四川省是西部内陆农业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缓解农村贫困,一直坚持把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并取得一定成效。进入新阶段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浙江省和各省(市、区)的关心和支持下,四川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重点开展了新村、移民、教育、卫生、牧区,以及产业、劳务扶贫工程。
2009年投入中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0.68亿元,社会扶贫帮扶资金投入达66.4亿元。实施扶贫新村工程932个、为年度计划的100%,发展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22.63万户、为年度计划的226.30%,建设村道1010.20公里、为年度计划的168.37%,新修沼气池6.09万口、为年度计划的121.80%,劳务扶贫培训6.82万人、为年度计划的113.67%。扶持农村93.54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年度计划的116.93%。原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
【扶贫工作回顾】 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和带全省各族人民,为缓解贫困、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进行了努力,四川农村扶贫取得巨大成就。2001年至2008年,低收入贫困人口下降491.97万人,建设扶贫新村8145个,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62元、增长2.36倍,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228元、增长1.78倍,为四川省建设发展和全国扶贫事业作出贡献。四川省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创新的扶贫“阳光工程”、“大扶贫”战略、扶贫互助社、扶贫连片开发、新村“竞争入围”、扶贫“首扶制度”等经验,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特别是仪陇县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试点、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分别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的肯定,在全国引起较好反响。
【扶贫开发重点工程】 1.新村扶贫工程。把新村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样板工程,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扶贫工程专项资金及其它涉农资金向新村倾斜,全年实施扶贫新村932个,确保了进入规划盘子的扶贫新村当年启动、当年实施、当年见效。
2. 劳务扶贫工程。针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农民工返乡、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更弱的特点,加大强化培训、就地就业力度,促进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完成劳务扶贫培训6.82万人,为年度计划的113.67%。
3. 产业扶贫工程。各地提前谋划产业项目,提前垫支,鼓励群众发展产业,扶持规模化农业产业项目。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亿元推进产业扶贫,覆盖贫困户22.63万户、为年度计划的226.30%,有力带动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 村道扶贫工程。各地加强资金整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全年建设村道1010.20公里、为年度计划的168.37%。
5. 沼气扶贫工程。各地努力克服因新建成本增高、补助标准偏低群众建沼气池积极性不高等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全年新修沼气池6.09万口,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扶贫开发试点】 1.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争取国家专项扶贫资金总量达6.34亿元,创试点以来历史新高。及时召开联席会和协调会,编制审批下达年度计划,及早下达资金,制发了《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工作报告、统计监测、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组织督促检查、调研指导,确保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这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09年5月中旬,国务院扶贫办范小建主任赴阿坝州调研,对试点工作给予肯定,11月在《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结》上批示:“不到两年时间,能够做到防病治病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所增长,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很不容易。”
2. 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召开全省连片扶贫试点现场会议,深入总结了推广连片扶贫开发试点经验,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进一步扩大通江县、广安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成果,把连片扶贫开发从2个扩大到盐源县、高县等18个县19个片区,形成了规模优势。同时,做好“攀枝花二滩库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准备工作。
3. 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抓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和灾区灾后扶贫工作,探索出“一个好班子、一个好规划、一个好机制”的成功经验。5月,国务院扶贫办在广元市召开的“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工作暨培训会议”,对四川省经验予以推广。年底,全省重灾区2516个受灾贫困村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农户住房重建基本完成,村内基础设施、农户产业发展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实施。
4. 贫困村扶贫互助社试点。全省807个贫困村成立了扶贫互助社,资金总额1.44亿元,12.20万农户入社,其中贫困户3.60万户。原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省委农办深入旺苍、安岳等县调研,撰写的《四川省发展贫困村扶贫互助社的新探索》一文“做法与经验”部分被中农办《农村要情》(第28期)摘发,省委书记刘奇葆作出了“这种扶贫方式很好,请继续总结、完善和推广”的肯定性批示。
5. 巴中革命老区试点。为加大老区的扶贫力度,省政府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巴中市作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试点,下发了《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提出和确定了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工作举措。到年底,试点中的通江县沙溪—瓦室、巴州区上八庙—青木两个片区已投入各类项目资金9771.2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4.50%。
6. 广安水淹区试点。按照“聚合资源、整体联动、连片开发、梯次推进”的扶贫思路,继续推进水淹区扶贫开发工作,并顺利完成各项试点任务。
【社会扶贫】 全省社会扶贫帮扶资金达66.4亿元,其中无偿投入达9亿多元,引进资金57.4亿多元。
1. 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全年22家中央国家机关、182家省级机关、7800家市县机关赴定点县、定点单位开展扶贫帮扶的干部达1780人,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近40亿元,项目15305个,下派干部9451人,定点帮扶贫困村7350个,培训人数达60万人。
2. 东西对口帮扶。浙江省7市47县区和33个省级对口扶贫协作单位到位援助资金3620万元,企业协作投资11.4亿多元、吸收就业2817人、实现税收1934万元,劳务培训4479人次、输出农民工9275人次。阿坝州和杭州市结为对口扶贫协作对子。
3. 社会各界扶贫。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省扶贫基金会、省扶贫开发协会等扶贫社团,主动发挥优势,组织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扶贫济困活动。全年共为贫困地区募集资金5000多万元、引进资金3亿多元。500多家民营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扶贫新村800多个,各级扶贫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发展产业基地,投入资金达14.4亿元,带动246万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人均增收513元。
【扶贫国际合作】 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支持的第四期扶贫项目继续有序实施。截至2009年9月,累计完成投资2.99亿元,占调整后目标的81.95%。项目覆盖四川省平昌、马边、屏山、叙永、越西和美姑6个项目县86个乡(镇)519个村全部实施了项目活动,累计覆盖农户88.31万户次,工作成效受到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检查团的肯定。中泰华威国际投资公司支持开展的南充农村贫困社区综合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已到位捐赠资金500万元人民币。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CDD)、世界银行第五期技术援助项目旺苍县互助资金试点等项目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取得较好成效。
【扶贫工作措施】 1.党政重视,组织领导到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心系贫困群众,多次深入巴中、古叙等革命老区,凉山、甘孜、阿坝等民族地区,以及广元等地震灾区考察调研扶贫工作,解决难点、重点、热点问题。省里先后召开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广安水淹区、巴中革命老区专题会议,以及全省连片扶贫开发现场会等,对扶贫工作作出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工作组织领导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2. 健全制度,自身管理到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扶贫系统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成效,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强化责任意识、改进工作方法、优化组合力量、提高能力水平”的效能建设总体要求,抓制度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自身建设有了较大提高。原省扶贫办制定了《关于精减文件提高质量的通知》、《机关行政效能办文办事程序》等,机关办事效率有了进一步提高;启动扶贫干部培训工作,全年举办扶贫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500余人;实施机关财务内部预算制度等,强化了机关财务管理。
3. 强化调研,舆论宣传到位。2009年为全省扶贫系统调研活动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级扶贫办撰写了有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原省扶贫办完成了《新阶段四川农村扶贫开发对策研究(2011~2020年)》、《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政策研究》等多个调研课题。恢复了《四川扶贫》,新办《下月重点工作》、《扶贫要情通报》等内刊;开通省委、省政府网络信息报送系统、机关公文网上传送系统;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扶贫成果,在9月“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第五场聚焦扶贫开发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农村扶贫开发成就辉煌》。完成《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送审稿,完成《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扶贫办资料长篇》编写工作,做好全国《汶川特大地震扶贫系统抗震救灾志》准备工作。
【困难与挑战】 四川农村扶贫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进一步消除贫困的难度加大,扶贫任务还很艰巨、繁重。从贫困问题本身看:按照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四川省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万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占全国592个县、14.8万个村的6.08与6.76%。全省181个市(县、区)中有160个有扶贫任务,扶贫任务相当繁重。2008年底,全省农村有绝对贫困人口178.55万人,低收入人口241.03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高原区、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还处于“原始的贫困”状态。同时,贫困的传递性凸显,区域性突出,隐性化较强,返贫问题重,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多年的扶贫成果毁于一旦,全省又出现许多新的因灾致贫户。
【2010年工作展望】 2010年,四川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的有效衔接,创新扶贫机制,瞄准贫困人口,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增收放在重要位置。
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整村推进的“万村扶贫”任务;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贫困农民就业;推进产业化扶贫,探索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方式,提升产业扶贫水平;搞好移民扶贫,加快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综合治理和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扶贫开发步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打好扶贫攻坚总体战。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扶持80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启动新村扶贫931个,开展劳务扶贫培训6万人,实施产业扶贫覆盖贫困农户20万户。继续推进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连片扶贫开发、贫困村扶贫互助社、中央彩票公益金等试点工作,并抓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水库淹没区扶贫开发,争取国家对四川省地震灾区贫困村、多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的更多支持。检查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加强措施促进完成目标任务;深入调查评估工作成效,搞好扶贫成果宣传,总结分析成功经验、问题教训。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扶贫办出台的相关意见,结合省情研究制定未来十年扶贫规划和“十二五”扶贫相关规划。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