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扶贫开发

      【概况】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262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83.18万人,占总人口的67.8%。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54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为442.4万人(国家统计局抽样监测数),贫困面为21.3%。全省有国定扶贫工作重点县43个,省定重点县3个,“三西”县6个,重点县和有扶贫工作任务的县、市、区达70个,占全省86个县市(区)的80.4%;重点乡926个,占乡镇的59.9%;重点村8825个,占行政村的49.3%。

      2009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围绕扶贫开发《纲要》目标,抓整村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和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等项工作,以促进重点县农民增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等为目标,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并取得了新的进展。2009年,51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6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减贫40万人。

      【扶贫资金投入】  2009年财政扶贫资金总量达到14.08亿元。其中,省扶贫办为主管理的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共计10.95亿元,较2008年增加2.26亿元,增长26%。中央下达资金10.24亿元,较上年增长28%。省级配套财政扶贫资金0.71亿元。截至2009年底,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已全部下达。

      【整村推进】  2009年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项目村596个(含灾后重建试点村26个)。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实现“三个确保”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2009年已全面完成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地区整村推进任务。150个革命老区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革命老区 “三个确保”整村推进已完成任务量的61%。

      【特困移民扶贫】  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极干早区、南部高寒阴湿区、边(偏)远山(林)区和各类移民区是甘肃省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2009年以来,按照分类指导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的出台了《关于实施特殊政策加大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河西特困移民扶持工作力度的意见》等专项措施。同时,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主要方式,加大了地震灾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及庆阳革命老区的投入力度。

      2009年河西特困移民扶贫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启动。同时,领导小组协调整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农牧厅、省交通厅、省国土资源厅等16个厅(办)相关项目资金,使特困移民扶持整合资金总量达亿元以上,酒泉市11个移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1522元,较上年增加138元,同比增长10%。

      【扶贫培训】  兰州分院干部培训1366人,其中,培训整村推进村干部920人、贫困地区基层党员398人,参加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县长研修班48人。全省共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8.1万人,其中:贫困户“两后生”培训和普通技能培训7.8万人,完成了新增“两后生”3万人的培训任务;省扶贫办项目中心牵头,会同省妇联组织的北京富平学校甘肃“陇原妹”家政服务培训2000人;海外劳务输转技能培训960人;安排省外劳务移民1.9万人。全年完成贫困地区乡村干部科技培训近万人,安排科技示范户1.13万户,农民技术员培训40余万人次。完成了全国贫困地区培训中心委托甘肃省庄浪等四县的新型肥料推广项目。

      【产业化扶贫】  新增马铃薯基地9.8万亩、中药材5.8万亩、日光温室1.2万座;新增牧草10.6万亩,引牛3.8万头,产业化扶贫项目规模有较大幅度增加。扶持100家龙头企业,带动了50多万贫困农户。

      【灾后重建及基础建设】  2009年,甘肃省开展的贫困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第一、二批试点村94%以上重建住房已完成规划目标,第一批试点村基础设施、增收项目等建设任务已完成。第三批12个试点村的选点和项目规划已完成。全省已完成了自愿移民1万户、4万多人口的摸底登记,并经两次以上征求意见和审核。

      2009年,贫困地区全年新修梯田1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6.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0.66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10万亩任务。

      【社会帮扶】  2009年,主动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国家部委30个部门和天津市联系协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省级及中央在甘202个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络和对市州县的指导、督查工作。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新增加中国银监会、中国电监会2个大型央企帮扶甘肃省,使中央国家机关帮扶部门增加到30个;甘肃省、天津市新阶段东西扶贫协作战略合作《协议》和加强东西协作《纪要》签约。甘肃省已组织有关市州60名卫生系统干部在天津参加了“2009天津.西部地区卫生系统管理干部研修班”培训。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的为庆祝建国60周年制作的专题电视片《攻坚》制作完成并播出,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困难与挑战】  1.贫困程度深,发展后劲不足。甘肃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2008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5%,财政收入(大口径)占全国的0.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贫困发生率为21.3%,与全国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拉大的趋势。51个重点县贫困乡村集中的县中,至2009年有12.3%的行政村不通车、10.7%的行政村没有学校、40.6%的行政村没有正规卫生所,7~15岁儿童贫困失(辍)学率达7.3%,劳动力中文盲占15.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

      2.农村贫困面大,收入水平低。甘肃省扶贫和统计部门建档立卡的实际在册贫困人口为680.5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8.2%。其中,绝对贫困(低保对象)人口174.2万人,占贫困人口的25.6%;低收入人口506.3万人,占74.4%。相当一部分困难程度接近于重点县贫困地区多年未得到扶贫资金的扶持,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扶贫工作对象的分布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河西五市(祁连山浅山区、移民点)贫困人口为69.4万人,占10.2%;中部兰州、白银、定西干旱区贫困人口为155.2万人,占22.8%;南部陇南、天水贫困人口为197.4万人,占29%;东部庆阳革命老区和平凉贫困人口为128.6万人,占18.9%;临夏、甘南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为129.9万人,占19.1%。

      3.投入严重不足,矛盾突出。目前甘肃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六大特殊贫困类型区域”,即: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极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边(偏)远山(林)区和各类移民点,扶贫工作对象的80%以上集中在这些地区。据调查,这些地区的扶贫成本比西部其他省高出约25~35%。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只能安排一些最突出的村组道路、人饮、农田整治、居住条件改善等项目,生态环境改善、连片开发等区域带动项目基本无钱安排。

      4.脱贫稳定性差,返贫率高。由于贫困量大面宽、投入有限,贫困地区兴办的特色增收产业普遍规模小、品质低、商品转化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极易受各类市场风险的冲击。一些扶贫龙头企业虽都以贫困地区农畜产品为基本原料来源,但绝大多数也都是粗加工水平,其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现有贫困乡、村大多都集中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极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偏远山区等一些自然环境更恶劣、自然灾害更频繁地区,灾害对贫困户的影响是一般户的5倍,扶贫、返贫恶性循环问题非常突出。全省常年返贫人口在80万左右,特殊年景返贫人口达200万人以上。

      【2010年扶贫工作展望】  1.以“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为目标,继续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促进农民增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目标,继续把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林果、瓜菜作为支持重点,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结合,落实投入,扶持贫困乡村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品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2010年要统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互助资金等,加大产业化扶贫投入力度,帮助解决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户产业发展中的困难,探索产业化扶贫持续发挥效益的途径。坚持扶优扶大,在每个重点县选择1~2个具有带动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实施集中扶持战略。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确保贫困农户在产业化过程中最大受益。

      2.加快基础条件建设和贫困村灾后重建步伐,统筹整村推进与区域连片开发。突出推进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安全饮水、行政村道路、农户沼气、灾后恢复重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以及通电、通路等各项建设,力争完成梯田建设10万亩、省外移民2万人任务。继续坚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基本方式,实施520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革命老区“三个确保”任务。探索以区域规划为基础的联片开发扶贫模式,以整体最优为原则,点、面、线结合,连片推动区域扶贫开发。

      3.实施专项举措,突出推进特困片带扶贫难点攻坚。继续推进河西特困移民综合扶贫发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以《关于实施特殊政策加大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精神为指导,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全面落实,推动民族地区扶贫难点攻坚。坚持普惠与特惠结合对革命老区特困片带实行新的倾斜扶持政策,推动以绒山羊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和老区基本条件改善。

      4.实施科技智力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继续组织实施好以“两后生”培训为主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内新招收“两后生”3万人,着重提高稳定就业率,提高务工收入水平。依靠扶贫科技示范,发展增收产业。推广双垄沟播技术150万亩。着重认真研究科技示范等方面的新内容、新项目,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力量,力争在科技扶贫工作方面有新部署,新进步。

      5.重视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试点经验的总结和应用,全面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工作。2010年,全面开展“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建立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确立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51个重点县贫困人口重新建档立卡,对贫困人口、农村“低保”人口实行动态管理,为落实扶贫“应扶尽扶”、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开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四分之一以下农村贫困人口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6.动员各方力量,做好社会帮扶工作。加强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开展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驻军等的对口定点帮扶工作。对国家定点对口帮扶、省属对口定点帮扶等,进行总结经验,建立检查、考核、考评机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贫困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等优势,借助对口帮扶,鼓励、引导省内外企业、有关经济组织到贫困乡、村投资,开发资源、兴办企业,辐射和带动贫困地区就业和增收产业的发展。

      7.开展调查研究,面向“十二五”和下一个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谋划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从扶贫工作的基本点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科学编制“十二五”和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8.以制度完善、配套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新设立的各类“特扶”专项资金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专项管理办法,以利于使用监督。每年要组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扶贫重点项目实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集中开展检查、监督。各级扶贫部门应主动开展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促进各项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对各级扶贫干部的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制度管理教育,增强自律意识。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