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

      【吴向东】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副组长。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按照中宣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吴向东挂职到中宣部定点扶贫县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原耀县)任区委副书记,分管宣传思想、扶贫和科、教、文、卫等项工作。吴向东在耀州区挂职扶贫虽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他凭着对扶贫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脚踏实地多办好事实事,认真负责地完成扶贫任务,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赢得干部群众的好评。

    1. 调查研究,明晰工作思路。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是中宣部的扶贫联系点。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条件低下,群众生活水平不高。2003年底,全区仍有5090户、2.3万贫困人口。吴向东到耀州区后,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他一上任就从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入手,在来耀州区的最初一两个月里,集中走访了全区13个乡镇、一些重点部门和企业,详细了解情况,吃透实情,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他总结前几任扶贫人员的工作经验,协助区委、区政府确定“开发当地资源,广开致富门路,搞好基础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的开放开发式扶贫思路,明确扶贫工作的3个重点,即把着眼点放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上,把着重点放在帮助贫困乡、村、户脱贫上,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贫困乡、村、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上,为搞好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发挥优势,开展文化扶贫。“提高素质、开发智力”既是扶贫工作的一项治本措施,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中宣部开展扶贫工作的显著优势。一年来,吴向东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文化教育扶贫,为耀州区人民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一是联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先后多次为耀州区捐赠300余台电脑,价值150余万元。这批电脑被分送到全区14个乡镇、街道、57个党政部门和6所学校,推动耀州区干部群众有机会使用和掌握现代科技成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通过多方联系,组织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部赴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组织与当地党政部门对口座谈,使领导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增强加快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联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福建厦门市电视台,为耀州区援助价值95万元的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及采、编、播设备,促进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丰富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联系浙江慈溪市委出资10万元,资助耀州区对宣传文化事业设备进行了更新;五是纳入“百县千乡文化工程”,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出资200万元在耀州区建设一座县级文化中心;六是联系上海市和江苏张家港市2家企业,共出资60万元为耀州区的山区乡村援建2所希望小学,又联系后续资金1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组织山区教师到江苏培训学习。吴向东在离任后的几年时间里,依然惦念着希望小学的建设使用情况。这些智力扶贫项目的落实,对全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3. 立足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吴向东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挂职期间,在吃透区情的基础上,围绕已初步形成的果、牧、药、菜和水泥、煤炭、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牵线搭桥,争取项目和资金,帮助区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后进。经过多方面联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耀州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立项,争取到资金450万元。同时,他还主动赴沿海发达地区为耀州区的发展招商引资,寻求合作,组织耀州区农村富余劳力到福建广东打工就业,收到良好效果。

    4. 尽职尽责,立足岗位促发展。吴向东在耀州区挂职期间,注重将自己所学知识融入分管工作,配合区委主要领导抓大事、议大事、谋大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促进了本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分管副书记,他经常深入分管部门、企业现场办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农村、社区、企业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他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工作中多次主动请缨。照金煤矿技改项目是区上2004年确定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对提升耀州区煤炭产业整体水平至关重要,但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项目立项批准一度遇到巨大困难,银行对技改项目心有疑虑,贷款困难,资金短缺,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已投资上亿元的工程面临生死考验。得知这一情况,吴向东和照金煤矿负责人一道冒着严寒,驱车赶往北京寻求支持。在中宣部领导的支持下,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帮助照金煤矿解决了资金难题。2008年,照金煤矿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已顺利实施并投入使用,2007年企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销售产值达到2.42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4.8倍、4.6倍。

      2008年12月,吴向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胡国栋】  中央统战部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扶贫办主任。2000年春,胡国栋作为中央统战部扶贫工作组组长到贵州省赫章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挂任中共赫章县委副书记。2001年底,扶贫工作组完成扶贫工作任务,他返回中央统战部工作,任中央统战部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联系中央统战部定点帮扶赫章县扶贫开发事宜至今。

      胡国栋到赫章挂职期间,正值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结束,新阶段扶贫开发计划正在编制中。为立足县情,准确把握赫章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和贫困现状,谋划工作思路,确定帮扶措施,2000年春,他率领扶贫工作组一到赫章,就立即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乡、村开展贫困调查,每到一个乡镇,胡国栋都认真地听取乡、村干部汇报,详细记录基层干部反映的各种情况,并深入农户问寒问暖,捐钱捐物。在不到2个月时间里,工作组就跑遍全县27个乡镇,上百个贫困村。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帮扶工作的切入点,提出工作思路,制订完善帮扶方案,并及时向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作了汇报,整个工作得到中央统战部高度重视,为帮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完成前期调查、综合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胡国栋及工作组人员围绕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贫困乡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群众增收难等主要困难和问题,经过酝酿和组织相关部门反复论证,编制完成了《定点帮扶项目规划》、《定点帮扶项目实施方案》等工作计划。为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抓好帮扶项目建设落实,帮助贫困农户尽快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胡国栋又把规划建设项目按照投资规模大小、迫切建设程度进行分类,一般性的项目,县里能自行解决建设资金的,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县里不能解决的,他和工作组 同志怀揣项目建设申请报告,跑地区、跑省里向有关部门求援;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急需解决资金进行建设的重大项目,就及时找部领导汇报,争取部里帮助协调解决。他还利用统一战线与社会各界交往多、联系广的优势,帮助县里争取项目和资金,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县里讲学、开展干部培训,传授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干部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在统战部领导的关怀下,胡国栋和工作小组全体人员经过努力,一批项目在赫章县实施:

      一是212省道赫章过境段41公里改造工程,326国道赫章段87公里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完成;二是2000年,经过多方协调,赫章挤进全国174个,全省9个退耕还林示范县。2000和2001年2年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万亩,荒山造林2万亩,直接受益人口8000多户;三是涉及粮食安全、山区综合开发、教育、卫生、小额信贷等几个领域共26个子项目的第一期爱德基金会山区综合发展项目在赫章县镇乡顺利实施。其中爱德基金会无偿援助702.1万元。直接受益人口6881户,30017万人;四是2004年,已挂职回京的胡国栋带领赫章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南京爱德基金会进行磋商和协调,最终促成总投资1653.8万元,爱德基金会直接投资737.5万元的爱德基金会第二期山区综合发展项目落户赫章。在项目实施期间,由于赫章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胡国栋多次亲临贵阳,找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协调,帮助解决配套资金。多次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南京爱德基金会汇报和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项目的完成。使项目区结构乡3964户,15950人受益;五是胡国栋亲自参与协调香港嘉道理基金会贷款110万元,在赫章财神、安乐、结构等乡镇实施贷款养牛,使360户农户受益;六是2000年至2001年两年间,胡国栋亲自参与协调并组织实施了赫章县2449户极贫户建房项目,共计投资997.6万元,覆盖全县27个乡镇,422个村,使2449户极贫户户均住房面积从原来的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50.99平方米,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七是香港谭兆慈善基金项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胡国栋在赫章县挂职期间,始终不忘贫困山区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胡国栋积极协调香港谭兆慈善基金项目建设的朱明、双坪、雉街等17所816万元谭兆初级中、小学学校建设。

      胡国栋挂职期间,带领工作组先后共筹措资金2850万元,建设帮扶项目32个,完成县际公路升级改造128公里,新建乡村公路120公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6个乡、75个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农村4.25万人、2.8万头畜饮水困难。实施贫困户住房工程2500户,新建农村中小学22所,建成教学楼面积1800平方米。扶持400户贫困户养牛802头。这些项目的建成,改变了赫章农村贫困面貌,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推动了定点帮扶工作。

      为了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执政能力,学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及管理经念,在部里的支持下,他经过与苏州方面积极联系,在苏州组织开展了赫章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对赫章县27个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部分县直部门负责人进行为期15天的学习轮训,共办培训班2期,培训干部100人次,为谋划赫章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积蓄了能量。输出1人,脱贫1户,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增加贫困农户家庭收入,是部领导从赫章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的要在定点帮扶工作中不断深化和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措施。

      2年来,统战部先后筹措资金80万元,专项用于帮助赫章县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由胡国栋具体落实。胡国栋接受任务后,及时同县里进行沟通,并做了大量工作调研,他提出整合资源、转变方式、系统培训、强化技能的培训方式,坚持走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人才化的培训路子,以技能培训促进素质提高,以素质提高带动劳务经济发展。为了抓好落实,他不辞劳苦,多次到贵阳找有关部门联系,考察培训学校,协商联合办学方案,最后,经过反复考察筛选,与贵州省建材学校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在该校开设赫章县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试点班,每年面向赫章县招生200名高中毕业返乡务农的贫困学生到校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实习时间为一年,培训结束,经统一考试、考核合格,颁发学员职业技能证书或特种职业技能证书,并联系用工单位安排就业,保证学员输出就业率达80%以上。学员培训期间所需培训费、生活费等全部由中央统战部场专项资金解决。培训班开班以来,共培训学员386人,其中:毕业输出学员186人,在校培训200人。

      胡国栋不仅带来资金和项目,而且带来中央统战部机关优良的工作作风。挂职期间,他热心扶贫开发事业,认真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和蔼对人,关心群众疾苦,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受基层干部和群众好评。

      2008年12月,胡国栋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宋绍泰】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秘书局专项财务处副调研员。宋绍泰于2006年至2008年被派往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定点扶贫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挂职锻炼,任副旗长,分管卫生、文体广电、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事务、红十字会、残联、司法等工作。宋绍泰模范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贯彻落实扶贫政策和办领导指示精神,坚持以解决贫困地区实际问题为重点,克服诸多困难,落实有关重大投资项目,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1.深入基层,迅速转变工作角色。科右中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属国家级贫困旗(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该同志并没有被这种艰苦环境所影响,相反非常珍惜这次为贫困地区群众办实事的机会,按照工作职责要求,自觉转换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克服各种困难,主动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为尽快适应环境,迅速进入角色,他刚一上任就跑遍了全旗16个苏木(镇),到53个嘎查(村),几十家贫困户调研,主动与当地政府领导、群众沟通,掌握大量经济社会发展和分管工作开展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上级部门工作到基层工作,从发达城市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从家庭生活到“单身”生活的转变,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谦虚学习,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宋绍泰挂职后,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知识领域、新的工作环境,克服短期“做客”心理,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在实践中干,在实践中学,注重总结和积累,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到科右中旗挂职伊始,该同志以了解科右中旗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及其措施、政府工作运行机制为重点,拓宽视野,深化了对科右中旗的认识。一是查阅了《科右中旗年鉴》和近几年旗委、旗政府的工作报告、调研报告和统计资料等材料。通过学习,逐渐了解科右中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还阅读了有关内蒙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著,力求兼收并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通过积极参加旗委扩大会议、旗政府常务会议、旗长办公会议和旗委、旗政府召开的各类专题会议,加深了解了旗委、旗政府的决策程序、信息反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机制;三是抱着全面学习态度,虚心向旗委、旗政府班子成员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通过学习,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在较短时间内,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宋绍泰还结合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向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上报了科右中旗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3.认真履职,稳步推进分管工作。宋绍泰挂职锻炼期间,工作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强,紧紧围绕旗委中心工作,协助旗长抓大事、议大事、谋大事,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抓工作、促落实,以创新的思路抓重点、促全盘,尽心竭力地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分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卫生工作迈出新步伐。以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护质量,从缓解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拓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二是推进建设科尔沁文化大旗工作。2007年成功举办全旗500人四胡大型专场演奏会。这是科右中旗历史上规模空前,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超大型群众活动。科右中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四胡之乡”、“安代舞之乡”、“乌力格尔之乡”的荣誉称号。同时,进一步完善该旗图什业图赛马场的附属设施建设,配套兴建蒙古包群,优化周边环境,加快了“马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事活动,科尔沁马术俱乐部先后在云南大理三月街赛马大会、“比利保罗杯”全国速度马锦标赛和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中获得多项冠军;三是计生工作成效显著。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总体目标,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一票否认”制,推动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四是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科右中旗红十字会连续两次获“自治区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是进一步加强残联工作。对需要辅助工具的残疾人进行调查,按残疾人的需求,发放用品用具。协调劳动就业部门免费培训425名残疾人,帮助66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六是民族宗教事业有了新发展。在对科右中旗的基督教家庭聚会点开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依法加强了对宗教工作的管理,从而保证了宗教界的稳定。在2007年第二届那达幕大会时成功组织了大型的祭敖包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宗教三级网络建设;七是参加科右中旗“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参与制定《科右中旗普法第五个五年规划》。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社区、嘎查(村)和学校进行宣讲,举办了多场法律知识讲座,加强了对法制宣传重点对象的宣传培训力度;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期间,宋绍泰参与制定60周年大庆兴安盟分会场庆祝活动方案,组织开展青年歌手大赛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5次,收到良好效果。

      4.尽心尽责,全力落实扶贫项目。宋绍泰牢记扶贫工作使命,把锻炼提高自己同服务基层结合起来,立足自身优势,帮助旗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科右中旗总人口中83.17%为蒙古族,是蒙古族比例全国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为满足广大蒙古族群众收听收看本民族语的广播电视,宋绍泰协调国家民委经济计划司,推进科右中旗蒙古语广播电视播控中心建设取得进展。为进一步丰富和改善当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条件,他向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申请购置10台电脑,用于科右中旗科尔沁宣传文化中心大楼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到贫困户走访,他了解到许多孩子考上大学却读不起书。为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圆大学梦,在办领导的支持下,他协调对外宣传办公室直属单位五洲传播出版社,拨款30万元经费,成立科右中旗“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会”。在实地调研中,宋绍泰了解到,该旗土地沙化严重,全旗沙地面积已达1000万亩,且每年以3至5万亩的速度推进。土地沙化已严重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治理沙地,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为此,他和旗林业局等一班人,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搜集大量关于土地沙化的信息,并及时向办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2007年8月,在外宣办王国庆副主任亲自出面协调下,宋绍泰带领科右中旗工作人员到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反映沙地治理工作,通过多次的协调、沟通,国家林业局对科右中旗沙化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并于2007年底,专门下拨575万元经费,用于沙地治理。国家林业局表示:今后还将把科右中旗防风治沙列入规划,继续支持。

      5.严于律己,树立扶贫干部良好形象。宋绍泰在挂职期间始终牢记中央外宣办领导的嘱托和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加强学习,注意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身边人员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注重加强实践锻炼,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注重改进作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上求实,工作上抓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真挚的感情全力投入到工作中。科右中旗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有“一年两季风,一季刮半年”之说。“人在科右中旗,就要做当地人,干当地事,珍惜组织上给我的难得挂职机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宋绍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科右中旗挂职工作期间,他发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协调上下各方面关系,认真履行本职工作,满腔热情为群众服务。挂职期间,正逢他的孩子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刻,但宋绍泰并没有因此事影响工作,更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2008年5月18日,他父亲在老家病危。因路途遥远,在得到消息后,也未能在父亲临终前见上一面。当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一致认为宋绍泰的表现体现了中央外宣办干部的良好风貌和思想素质水平。

      2008年12月,宋绍泰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郭尚明】  现任中央编译局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央编译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郭尚明自1997年开始从事扶贫开发工作。多年来,他注重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中央编译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的扶贫开发工作计划,不断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关心贫困群众的疾苦、为定点扶贫县的发展献计献策,解决帮扶点的实际困难。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郭尚明认真负责,勇挑重担,利用业余时间强化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结合工作实际,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为贫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受到编译局及帮扶县干部群众的好评。

      1.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郭尚明重视对贫困地区的调查研究,他经常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1997年至1998年郭尚明在河北省易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书记期间,经常下到农村,找村上的干部谈心,帮助他们理路子、出点子,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任中央编译局扶贫办副主任后,他先后几十次到河北省唐县、易县进行考察,与县委县政府及县扶贫局的负责人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当地情况,通报中央有关扶贫政策和中央编译局的扶贫计划。通过在河北省唐县的调查研究,郭尚明深深感到,基础设施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的基础。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改善基础设施是村民最想、最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大事。在资金投向上,他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因地制宜实行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的精神,明确了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目标。几年来,中央编译局每年都拨出资金帮助齐家佐乡北庄子村解决扬水站和蓄水池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夯实了发展经济、稳定脱贫的基础。

      在对唐县北庄子村的帮扶工作基本完成后,郭尚明又协助领导调研考察,并把唐县杨家庵村作为第二批重点帮扶对象。2009年,中央编译局先后投入资金8万余元,并协助有关部门投入部分资金,帮助该村修通一条长约2公里,宽约5米的水泥路,解决了困扰该村祖祖辈辈的行路难问题,也使村民的果实、农产品能及时外运,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当地村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在路边立刻有“中央编译局重点帮扶工程-民心路”几个大字的纪念碑,这是对编译局帮扶工作的感激,也是对郭尚明帮扶工作的肯定。

      2.及时反馈信息,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唐县北庄子村有300亩坡岗旱地,迫切需要建造一座扬水站。郭尚明了解情况后,立即向局扶贫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中央编译局仔细研究后决定,在2008年捐赠款物的基础上,再捐赠3台水泵和90000元资金,不但基本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问题,还使3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据当地有关部门测算,每亩地可增收300多公斤,同时,为北庄子村发展畜、牧、林、果及食用菌的种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5年,郭尚明通过调研发现,唐县是“河北省食用菌之乡”,那里的土质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食用菌。他及时建议当地贫困户种植平菇、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等。当时建一个食用菌大棚需资金3000余元,当年可收入5000元左右,效益可观。在郭尚明调研的基础上,中央编译局先后出资6万多元,选择了北店头乡贫困户,建造20多个食用菌大棚,改善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北店头乡中同村地处山区,经常停电,严重制约了食用菌种植,也影响学生上课,给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郭尚明把情况向局里汇报后,局里很快捐出120千伏的发电机组一套,水泵5台。既解决了群众的用电困难,又为中同村农业产业化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注重教育扶贫,搞好助学助教工作。治穷先治愚,教育要先行。郭尚明关心老区的教育工作,多次到河北省易县黄石塘中学和唐县四城涧小学走访慰问,发挥中直机关的优势,主动协调帮扶办学。在中央编译局的帮扶下,黄石塘中学如今已成为易县一流学校,黄石塘中学还成立了“希望之星班”;在此基础上,中央编译局决定把唐县四城涧小学作为局里的帮扶学校,每年除捐助部分款项外,还有计划地捐赠电脑、图书、书架、桌椅及文体用品,以改善其办学条件。在中央编译局捐赠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上,黄石塘中学成立多媒体示范教学课,成为唐县农村小学中第一家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

      郭尚明积极与机关团总支联系,组织中央编译局青年团员40余人次与唐县四城涧小学开展联谊活动,向该小学捐赠1000多册图书,团员青年分组分班与小学生一起举行“我的理想”、“奥运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郭尚明注意发挥中央编译局自身优势,开展文化信息帮扶,协同当地政府帮助北庄子村建全支部班子,推广科学技术,转变脱贫观念,提高致富能力,引导村民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该村的农作物和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对该村下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多年来,郭尚明时刻把贫困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关爱无私洒向革命老区,为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不懈的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称赞。每到春节前,郭尚明都陪同局领导到唐县开展座谈、调研、慰问等活动,为最贫困的群众送去面粉、大米、食油和现金等物资,使他们过上了祥和欢乐的春节。

      郭尚明2005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定点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薛朝华】  男,汉族,中共党员,系中国日报社资产管理部副主任、纪委委员、团委专职

      副书记。2002年7月至今,中国日报社作为东乡县的定点帮扶单位,选派薛朝华到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挂职任县长助理,开展帮扶工作已有6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薛朝华就在东乡这一片黄土地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默默奉献,忘我工作,表现出很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关心东乡贫困群众疾苦,为东乡人民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好事。

      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列扶贫重点县。全县27万多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之说。

      薛朝华从到东乡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全县25个乡镇,全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县情,理清思路,思考帮扶途径,确定帮扶总体方向与具体措施,并写出调查报告呈交报社领导及有关县领导。在全面掌握基层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中国日报、中国日报网及其它媒体将东乡贫困现状介绍给外界,宣传东乡的优势资源及发展潜力。在薛朝华的积极联系协调和呼吁宣传下,6年来共计为东乡争取落实各类帮扶资金近1000万元。

    1. 争取报社各级领导对东乡县的关心与支持。在薛朝华的努力下,中国日报社成立包括总编辑、副总编、财务部等主要负责人在内的扶贫领导小组,并成立扶贫办公室。6年来,中国日报社原总编辑朱英璜,现任总编辑朱灵就到东乡县实地考察访问7人次。副总编辑等厅级领导到县28余人次,处级干部12余次。他本人更是经常性蹲点,仅2003年就在东乡县实地工作近7个月。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每次都写出工作汇报,及时将东乡县情况向报社领导及县领导汇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中国日报社各级领导也经常主动关心和支持东乡县的各项工作。中国日报社与东乡县之间经常互动交流,信息共享,增进双方友谊,加快了东乡县的思想脱贫。

    2. 东乡县脱贫离不开国家部委的帮助与支持。薛朝华在京帮助协调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交通部等重要部委,积极申请资金帮助解决东乡实际困难。2006年,他通过协调国家财政部、甘肃省财政厅等有关单位,争取资金160余万元,兴建东乡族民俗博物馆,为解救东乡民族文物,保存东乡民俗文化做了贡献。同时,他也向各部门经常呈交情况调查报告。给教育部呈交过6份,给财政部呈交过10余份调查报告。

    3. 教育对于落实地区的重大意义。薛朝华利用媒体优势,广泛宣传,积极争取,投身于教育事业。在他的努力下,2003年华侨刘国烈和郑自治先生分别出资25万元修建奴土坪希望小学和中国日报读者第一希望小学,并购置120套课桌凳、教师用的办公桌椅、床、书柜、电教设备及师生供暖设备。2004年日本大使馆利民援助项目投资67.7万元援助修建汪集乡独立初中教学楼;中国日报社捐资10万元修建赵家乡石头沟学校。2005年由香港、丹麦、德国、日本、美国等慈善人士捐款27万元修建中国日报记者第二希望小学。中国日报社与社会各届人士捐资22万元修建中报希望小学教学楼。2007年香港半山区与台北东升扶轮社捐资26万元修建石山小学。美亚琪有限公司与韩国伊革思儿共同捐资35万元修建白家小学。此外,他开展捐助活动给东乡民族中学捐助电脑60台,中报希望小学20台,各类教育设备10多万元。这些学校的修建,解决了当地儿童入学难的实际问题,也为东乡“普九”工作的完成作出了努力。

      为从根本上帮助当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针对东乡县穷、民穷教育投入不足的实际,在薛朝华的争取下,中国日报社干部职工自发捐款,并争取外界人士参与。由于他在教育扶贫方面的努力,许多国内外爱心人士打电话询问东乡有关情况,不少人出资捐助当地学生。北京周本华、刘道义夫妇在2004年7月捐出10000元,交由薛朝华帮助联系捐助当地学生。经与县教育局商定,这10000元用于解决汪集乡瓦子岭小学、大树乡南阳瓦小学学生与学校的全部开支。周本华、刘道义夫妇先后捐出20000余元于用于东乡的教育事业。对于每次的开支明细(发票、开支说明等)薛朝华都及时寄送到捐助者手中。仅周本华、刘道义两位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老师就3次向报社写信表达了对中国日报及薛朝华扶贫工作的肯定和满意。他还为县城第二幼儿园送去价值4000元的儿童玩具。

      几年来,薛朝华想办法筹集款项全部负担了中报希望小学、奴土坪希望小学、中国日报社读者第一希望小学、瓦子岭小学、南阳洼小学等10余所小学的办公经费、学费、学习用品等各项开支,累计救助学生达4万人(次),涉及全县25个乡镇中的16个,救助金额达30余万元。

    4. 注重宣传东乡,宣传甘肃。为让外界更深入地了解东乡,他整理提供有关资料,在中国日报设立专版,宣传东乡,让世界了解东乡,为今后的扶贫项目争取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他在中国日报上每月定期定时报道东乡、介绍东乡的优势产业、自然资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内容,提高了东乡民族的知名度。仅广告版面累计投入就达上百万元。6年多来,薛朝华撰写30多篇宣传报道,组织4批次青年记者采访报道东乡及甘肃省其它地方。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日报每个月固定在广告版面上刊发东乡县县情介绍。县里如遇有重大扶贫新闻或有关社帮助筹款的新闻,中国日报都是及时刊登,让外界能多了解一些东乡。比如2004年6月全球扶贫大会期间,中国日报在26、27日两天用4个专版详细介绍了东乡县的县情。2006年临夏州州庆时,中国日报用8个专版详细介绍了临夏州与东乡县。

      他多次组织中国日报青年记者参观考察东乡。2004年10月他组织报社6名青年赴东乡进行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扶贫帮教和新闻采访活动,促进了报社青年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培养青年人艰苦奋斗的作风。2007年8月,他组织3名报社青年包括1名印度籍外籍员工采访东乡县、临夏州、兰州市、敦煌市,仅在中国日报就刊发报道20余篇。

      在报社各部门及和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在他的带领和安排下,这些青年记者发扬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的精神,深入农家,走访各乡镇,有关单位,比较全面深入采访和了解东乡县的扶贫、水利、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取得很好效果。活动既锻炼了报社青年人的综合能力和意志品质,丰富了阅历,增强了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增进了报社同东乡的感情,而且通过这些青年的所见所闻,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人了解东乡,热爱东乡。

      薛朝华把东乡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情系东乡,矢志帮扶,无私奉献,以提高当地教育水平为己任,获得报社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

      2003年、2005年、2007年薛朝华均被中国日报社评为报社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中国日报社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甘肃扶贫办评为中央驻甘单位定点帮扶先进个人;2008年12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守慎】  中国科协科普部基层处副调研员。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作为中国科协第12届吕梁科技扶贫团成员,在吕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工作期间,履行科技扶贫的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吕梁科技扶贫工作。

      1.调查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吕梁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在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和目标。贫困山区南北5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基本确定,即临县、石楼沿黄河流域的红枣产业;兴县北部寒冷山地的绒山羊产业;岚县、方山县的马铃薯产业。张守慎注重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好科技扶贫工作。

      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摸清情况,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先后走访6个县的29个乡镇、几十个行政村和自然村,30多所中小学校、职业中学向当地干部群众了解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和农民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科协吕梁科技扶贫5年计划(草案)。《计划》结合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结合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的工作要求,提出了面向4个重点人群开展科技扶贫的整体工作思路、工作方针,措施和办法。

      2.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解决问题。张守慎在工作中发挥科协所属团体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优势,以学会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通过引进智力和技术资源,帮助当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①  发挥科协智力资源优势,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通过中国林学会组织山西省林科院红枣种植专家、枣树病虫害专家、品种改良专家推广枣树矮化密植技术,建立“红枣矮化密植基地”,对临县和石楼的红枣产区枣农进行技术培训。2006年共举办3期技术培训班,培训枣农200余人。通过面授和发放文字资料,帮助枣农解决红枣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栽培等有关问题。帮助临县红枣协会在中国农技协网站上开辟红枣信息网页,建立红枣天气预警系统,为枣农提供信息服务。

      通过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组织全国优质绒山羊养殖企业辽宁省盖县绒山羊养殖场的有关专家和山西省农大的畜牧兽医专家来兴县开展科技帮扶,深入当地农民家庭和吉昌绒山羊养殖场了解绒山羊的饲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岚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山区条件和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计划用五年时间将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把岚县建成全省最大的脱毒种薯基地,产量达到6亿斤,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张守慎通过中国作物学会为岚县农业生产部门联系中国农科院的马铃薯专家制定项目规划,建立“脱毒种薯”、“模式化种植”基地,为在岚县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在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上,提出“一县一业”的指导思想。在农业发展方向上提出“支持最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产业”,造福更多的农民群众。在对待小额资助项目上,改变过去“给小钱,不还钱”的做法,提出无偿贷款方式,农民得到项目支持,一年后要将本金返还,用于下面的农民项目申请,以此杜绝了项目资金的流逝。

    ②  面向青少年人群,开展科技扶贫,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山西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完成1所科普示范小学的建设,在吕梁贫困山区的11所小学各修建起一个2.4长的校园科普橱窗,提供科普挂图,把科普知识直接送到青少年的手中。在6所小校建科普图书室,为“四八小学”等6所小学捐赠21台彩色电视机和DVD。制定了“大手拉小手”、“走出大山”等多种培训计划。引进近资金80万开展科教扶贫和救助失学儿童活动。组织吕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12名优秀学生和教师来北京参加六一活动。通过中国营养学会引进资金40万元,在贫困山区的小学开展“送营养工程”和“科普图书室进校园工程”。组织中国科协机关、事业单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捐助10名特困家庭的小学生,帮助孩子们完成小学教育。引进中国民生银行38万元资金,对岚县石桥小学和方山县后则沟的2所小学进行改扩建工程等。工作中勇于探索,在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建“三室一栏”(科学工作室、科普图书室、计算机教室和科普宣传栏),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在开展的“送营养工程”中提出“按个送、论斤结算”和“先送后结”的管理办法。在捐助10名特困生的活动中,提出由校方开具“三联收据”的办法,做到捐助工作透明,公正。在对待赞助单位上采“榜上留名”的做法,把公益事业热心人们为老区人民做的好事留在榜上,此举得到赞助单位的欢迎。

    ③  面向农民群众开展科技帮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根据吕梁山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改善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先后为临县、兴县、岚县和石楼4县的4个科普示范乡镇的农民培训教室配备影像设备,即,1台34寸的彩电和DVD,1台联想台式电脑,建立农民培训教室,解决了这些乡镇有农民培训教室但缺乏设备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通过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组织一批农村科普光盘,帮助当地乡镇政府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二是2006年在贫困山区南北5县的电视台开辟科普大棚车栏目;在县中心广场修建起三组6米长、用不锈钢制作的科普画廊,定期提供科普挂图。支持吕梁市科协修建科普宣传栏,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协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医疗专家在临县、兴县开展工作调研和医疗义诊等活动,深入乡村卫生院开展妇幼疾病防治,帮助学会拟定医疗扶贫计划,捐赠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械,培训乡镇医疗院的医务人员。

    ④  面向领导干部公务员开展科技帮扶,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的科学素质。邀请中国科学院赵忠贤院士、科技部前副部长韩德勤和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等专家为吕梁市县两级领导和市直机关干部作高水平的科技讲座,反响很大,受到吕梁市干部群众的好评。扶贫团和中国科协农函大共同组织邀请韩国专家来吕梁传授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实践及经验,吕梁市4套班子领导和市直机关干部群众400多人聆听了韩国专家报告。

      针对“十一五”期间推进新农村建设,传统农业如何改变经营模式和转变增长方式,如何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等重要问题,协调中国科协管理干部学院组织吕梁贫困5县的县乡(镇)两级干部(包括部分平川县干部)38人进行培训,并赴四川资阳、乐山考察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和支部+协会工作。

    ⑤  抓科协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基层科技科普服务能力。中国科协在吕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基层科协组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科协组织经费十分有限,科普工作能力较弱,难以发挥作用。

      帮助基层科协组织提高自身科普工作能力,为吕梁市科协提供电脑、支持吕梁市科协开展“站栏员”建设。2006年争取到中国科协科普资源的支持,为吕梁市科协调配(以赠送形式)科普大篷车1辆。同时,还争取到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金支持,以匹配经费的方式为吕梁市全部所属13个县市科协都配备了科普服务车,为县级科协配备新、旧电脑各1台。为吕梁市科协提供培训教室全套设备,为吕梁市科协提供彩色喷绘机、复印机使吕梁市、县两级科协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服务能力走在全省科协系统的前列。协调石楼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协科普专项经费。市、县两级科协工作条件得以改善,服务设施与能力得到加强,工作体系和工作质量得到了保障,今天的吕梁市、县两级科协,工作全部实现电脑化,下乡有了“腿儿”,工作经费有保障。吕梁市、县两级科协的工作增添了活力,也从客观上支持了吕梁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

      扶贫期间连续2年协助吕梁市科协开展吕梁科普日活动,协调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支持吕梁市、县科协开展科普工作。

      3.克服困难做好扶贫工作。吕梁扶贫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年是调查研究阶段,第二年是实施阶段。2006年到2007年 是张守慎在吕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年,又是孩子考高中的一年。 在孩子考高中和做好扶贫工作上张守慎选择了后者。张守慎联系到民生银行40万元的经费支持,带着民生银行的人员到岚县和方山两个县开展小学改扩建调查,最后选定岚县的石桥小学和方山县的后则沟小学作为改扩建的小学。争取到中国营养学会的40万经费支持在两所小学开展“送营养工程”。先后带领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民生银行等单位深入基层开展送温暖工作,围绕“四个重点人群”做了大量的工作。

      面向青少年人群开展科技帮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为在5个县选出开展科普进校园的第一批小学,自已不畏路途遥远,深入到5个县的小学进行学生筛选甄别工作。兴县是晋绥革命老区,也是5个县中最远的一个县。兴县的国土面积在全国县市中最大,兴县县城距离张守慎所在的离石市有130公里,他们要去的贺家汇小学,离县城又有60多里山路,平常很难有机会去。兴县教育局希望中国科协能够照顾到身处大山深处的小学,于是自己亲自开车前往,当汽车行驶在蜿蜒的高山时,自己的心也紧张起来,山高路陡,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千古之恨,但是,张守慎知道扶贫工作体现着党对边远地区的群众的关怀,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如果没有人去,那所开展的扶贫工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工作。 2007年张守慎去3个乡镇的10名特困生家庭了解情况,回到驻地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白天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村,晚上回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在吕梁开夜车、走山路已习以为常。当张守慎来到边远的学校、农村,见到那里的老师、同学和农民群众时,边远学校师生和弄民群众把他的到来看作是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心,这让张守慎感到莫大的鼓舞。 2年的时间里张守慎跑遍了吕梁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先后打造1所科普示范小学、在2个县的2所小学开展“送鸡蛋工程”在4个县的14所小学建立科普宣传栏、在6所小学建立科普图书室、向7所小学捐赠21台电视机和DVD。在3个县的4个乡镇的农民培训教室提供电视机和DVD,开展农民素质培训。跑遍了5个县的30个乡镇,近百个村子等等,所有这一切凝聚了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4.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自身素质,自觉遵守各项纪律。下去挂职让张守慎深入地了解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更加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使他的思想得到一次很好的净化。同时,基层锻炼使他有机会进行换位思考,对自己从事的基层科普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过去张守慎做基层科普工作,更多的是办公室里面的工作,下来后他看到了贫困地区基层的实际情况,使他对所从事的基层科普工作有了重新的认识。下来工作也是一次心灵的升华,是对自己党性的一次考验。

    ①  淡泊名利、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张守慎刚下来时,可以说没有“名分”,直到一年后挂职吕梁市政府副秘书长。在一年的时间中,经常要下去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在基层工作的都知道,没有职务没有“名分”,开展工作的难度。自己抛开名利,克服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埋头工作,掌握到许多第一手材料。

    ②  摆正位置,搞好团结。中国科协在吕梁开展科技扶贫,虽然在政府挂职,但是许多工作离不开当地基层组织和科协的支持。因此,尊重当地干部、不凌驾基层组织和地方科协头上,遇事与他们认真研究,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在扶贫团里自己尊重团长,主动承担各项工作,注意搞好团结。

    ③  自觉遵守组织纪律,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长期在外扶贫,远离单位、远离家人,也照顾不了家里。自己第一要克服家庭困难;第二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组织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扶贫期间,自己廉洁自律,作风正派,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2008年12月,张守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郭  勇】  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2003年郭勇主持工作以来,主管全盟的智力支边扶贫工作。他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党和国家在多党合作、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政策,关心贫困群众疾苦,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1.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河北省广宗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民盟中央定点扶贫县。为准确把握定点扶贫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郭勇经过深入广宗县调查研究,与广宗县党政领导座谈,进行调研摸底,对广宗县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横亘广宗全境的百里沙带不适宜农业耕作、工业企业少而且小是广宗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先生说过“广宗县的发展要沙里淘金”。既然沙土地制约了广宗县农业经济发展,可否因地制宜利用沙荒地搞些工业企业,把沙荒地从制约广宗发展农业的劣势转化为发展工业的优势呢?这个想法与广宗县委县政府不谋而合,自2005年6月,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与广宗县共同规划,由县里制定优惠政策,拿出4000亩沙荒地开发“城东工业园”。在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与广宗县的共同努力下,工业园现已初具规模。中共广宗县委书记毕振水同志对此的评价是: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在广宗的扶贫工作是“使真劲,真使劲”。

      在探索扶贫新模式的同时,郭勇和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没有放弃原有的工作阵地。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2005年6月,民盟中央向广宗县东召乡后魏村希望小学赠送了价值3万元的200套课桌椅。2006年4月,为改善当地棉花品种单一的状况,民盟中央为广宗县南琵琶张村赠送价值15000元的优质棉种1000斤,推广新品种每亩可提高籽棉单产100斤,每亩增收300元。2006年7月,民盟中央、民盟河北省委出资为张村打了2眼深水井,扩大水浇地面积600亩,对该村的抗旱保收发挥了作用。

      为增加农民收入,郭勇主动联系湖南农大的盟员专家,在广宗县推广国家农业部“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135保健养猪技术”,并向广宗县南琵琶村贫困户赠送了价值2万元的100头猪崽。2007年,郭勇又联系促成了河北康隆牧业有限公司引进“135保健养猪饲料”的加工技术。项目总投资400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万吨,辐射一个规模化养猪厂和800余农户。该项目已于2007年9月建成投产,对推动当地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007年9月,在郭勇协调下,民盟中央和民盟河北省委组织5名盟员农业专家到广宗县进行科技帮扶活动,分别就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农村村务和财务管理、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问题、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和“135保健养猪”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了培训,1000余名村镇干部及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2.挂职锻炼,为促进毕节试验区建设献计出力。2006年6月至2007年8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安排郭勇到贵州毕节地区挂职任行署副专员。郭勇要求自己不怕艰苦、不讲条件,多做实事、多做贡献,不遗余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2007年初,中共毕节地委、行政公署交给郭勇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他推进20多年来毕节地区反复申报却一直未能通过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这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立项工作。郭勇深知这3个投资总额约300亿元的项目对改变毕节落后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感受到地委和行署给予的期望和信任,通协调和努力,终于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同志的关注和支持。成思危亲自约请铁道部和交通部主要领导沟通,并将有关文件批给有关部委处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很快复函表示:“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已将织金至叙永铁路列入《铁路“十一五”规划》,铁道部将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发挥各方优势,根据沿线经济发展,运输需要等,抓紧研究线路走向方案,技术标准,建设资金等,争取‘十一五’ 期间开工建设。”其后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也复函表示:“为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同意贵州省建设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遵义至毕节段。”并承诺加快前期工作,“具备开工建设条件即列入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年度预算和投资计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支持该路建设”。国家民航总局也同意把毕节支线机场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初步确定2008年动工,向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献礼。

      郭勇在挂职期间注重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为毕节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力,主动争取领导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初,他利用在北京出差的机会向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汇报了毕节地区织金县大新桥和金沙县胜天两地农户急需解决人畜饮水和防洪灌溉的实际情况,2位领导联名致信水利部长汪恕诚。水利部高度重视,决定2007年上马金沙胜天水库,2008年上马织金大新桥水库,截至2008年底,总投资2亿元的水利建设项目已经落实。

      郭勇受行署主要领导的委托协助分管招商引资工作后,成功引进温州民营企业-中国长城电器集团,该集团2006年在赫章县投资2亿元,2007年董事会决定再追加投资3亿元;2007年初又成功引入国有上市公司-西部矿业集团,2007年5月毕节地区行署与西部矿业集团在西宁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及该集团在赫章县建设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框架协议,2008年已投入1.5亿元。

      3.多方奔走,全力为贫困地区协调重大项目。2007年,经过挂职锻炼又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后,郭勇发自内心地希望能够为贫困地区多作些事情。他利用各种机会,整合各类资源,为贫困地区引进重大项目奔走呼吁。经过郭勇的努力已落实的扶贫项目有:

      2007年10月,通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为毕节武警支队争取训练场建设项目 600万元。2008年8月,在张梅颖的协调下,计划投资2.1亿元,设计里程96.1公里的甘肃定西至临洮公路项目得以顺利立项,该项目将在交通运输部2009年年度投资计划中予以安排。定临公路作为一项惠及定西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它的施工建设对促进定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维护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以及完善区域路网都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香港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在贵州全省捐建14个多媒体教室,总价值为760万元,这些配备了先进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的多媒体,将把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贵州。

      落实慈溪育才学校董事长沈宏邦(盟员)捐资100万元资助贵州雷山和甘肃定西两地进行农村师资培训。

      另外,近年来郭勇特别注重帮助呼吁和协调能从体制、机制上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造血功能的重大项目。在毕节试验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村镇银行,这2个项目都是在厉以宁先生的建议下,郭勇争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帮助协调促进的,被形象地称为“披金挂银”。这2个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加快毕节农村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融资环境,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为毕节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试验区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08年9月19日,总资本5000万元的“毕节发展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总资本15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也将在年内落户毕节试验区,为试验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8年12月,郭勇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贾  俊】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华耐集团董事,北京市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6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万全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农民的出生背景,注定了他一生最关切、最热心的公益事业就是农民的脱贫致富。

      1985年,贾俊中学毕业后在本村小学作了一名民办教师。1993年,兄弟3人携手进入建筑陶瓷经销领域,经过15年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拥有120家自营店、220家加盟店的全国最大建筑陶瓷销售连锁企业。1999年,成立北京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贾俊担任总经理。经过9年的努力拼博,目前华耐农业公司已跻身国内蔬菜种子行业增长势头最强劲的行列。2006年5月,华耐农业公司成为落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昌平园的唯-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农民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经营宗旨。由于出身农民家庭,贾俊一直殷切的关心着我国的“三农”问题,并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扶贫济困事业。

      随着民进中央定点扶贫工作的深入而扎实地推进,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的领导们也增多了对各会员的启发和宣传工作。身为民进会员的贾俊,更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民进中央组织的定点扶贫工作中。

      2001年,民进中央启动了“种子扶贫工程”,贾俊积极响应,向贵州省蒲安县农民赠送价值近2万元的优良蔬菜种子,推动了当地蔬菜种植业的发展。

      农民穷,农村落后,原因在于找不到致富的突破口,找不到合适的项目。2004年,贾俊与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赵会,一同到河北省滦平县长山峪镇做扶贫工作调研,帮助当地农民寻找致富项目。他们对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种植条件做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并与当地各级干部群众共同探讨,最终确定甘蓝为当地的首选蔬菜种植品种。鉴于以前农民缺乏大规模种植甘蓝的技术,他专门向专家请教,选择适合此地种植的甘蓝品种。还聘请专业的技术员对农户进行全程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对育苗、定植和采收等关键环节,更是倍加关注。贾俊曾和技术员10余次亲临现场,手把手地教乡亲们栽培和管理技术。最后,十几位示范种植户的50多亩甘蓝喜获丰收,每亩的产值都在2000元以上。

      扶贫工作贵在坚持,难在长效。2005年,贾俊与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领导吴宁华、黎长华再次到滦平县调研。为使当地蔬菜种植业健康持续发展,决定帮助滦平县付营子乡凡西营村的农民建立品种试验基地。他们选择白菜、黄瓜、甘蓝、菜花、洋葱、菠菜、番茄、胡萝卜、西芹等10余种蔬菜,多达50余个品种进行试种,每个品种的试种面积都在80平方米以上。为了能够确保试种过程的成功,贾俊把有一定种植技术且比较细心的农民作为试种户,向农民耐心讲解建立品种试验基地的目的。他除了出资租地、提供试种种子,还为试种户提供工资补贴,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农民对试种的疑虑,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试种和品种的调整,最终筛选出越冬黄瓜和越夏番茄等适合当地种植且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品种。

      2006年,贾俊与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领导李红、韩江湖再次到滦平县付营子乡邢家沟门村进行实地考察。正是通过这次调查,民进中央把邢家沟门村确定为了定点帮扶村。邢家沟门村是一个山区村,这里的山清水秀、民情淳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但是这里交通极其不便,村间都是羊肠小道,汽车根本无法通行。考察队一行人徒步走遍整个村庄,走访20几户农民。因为自然条件所限,这里的村民没有可以用来大面积耕种的土地。只有找到一个适合这里发展的项目,才能够真正的摘掉这里贫穷落后的帽子。他们经过走访以及实地考察,筛选出种植杏树、养猪以及饲养山地柴鸡几种方案。又经过与当地各级领导一起对上述方案进行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饲养“山地柴鸡”这一方案。这样既满足了柴鸡的生长习性,也克服了山地不能发展农业这个难题。贾俊出资为当地的农民购买了10000余只种鸡,就此,这里的人们就开始了“山地柴鸡”的饲养。

      就在贾俊和民进中央的领导再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成群结队的小鸡在绿油油的山坡上闲庭信步,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乡亲们为表达对民进中央的感谢,送柴鸡蛋给他们,也正是这些柴鸡蛋,使这里的人们迈出走向富裕之路的第一步。

      2007年,贾俊与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一同参加了民进中央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参与讨论了当地“嫁接水果”项目的可行性,并出资10万元作为该项目的启动资金。

      此外,贾俊在2007年还与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及22位专家一同参加了在甘肃省酒泉市召开的“河西走廊发展研讨会”。河西走廊的东北部民勤县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年降水量仅110毫米,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贾俊会后多次前往民勤地区了解情况。针对沙漠化日趋严重的问题,他找到了专门研究抗干旱、抗逆、节水农作物的专家,挑选出了一大批适合干旱少雨的地区生长的西甜瓜品种,并在民勤县收成乡布点试种和推广。2008年,此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如果试验成功,将为该地区农民找到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农村的希望和未来在教育”,贾俊出身贫困,深识农村孩子求知的渴望。多年来,他把帮助农村贫困孩子求学,作为了自己的一项工作职责,组织和参与多项社会助学活动。

      2003年,华耐集团在张家口市出资成立了民进华耐助学基金,帮助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来圆他们的大学梦。截至2008年,贾俊每次都坚持亲自带队,每年历时15天,共行程10000多公里,走访了200多个自然村,22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了解每一名贫困学生的情况,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2008年,华耐集团共出资60余万元,已连续资助贫困大学生60多名,改变了这些寒门学子的人生轨迹。作为集团董事,贾俊是这一助学活动的倡导者和负责人。资助寒门学子迈入大学校门,已成为华耐集团回报社会的一项长期事业。

      虽然他离开家乡多年,但贾俊一刻也没有忘记家乡人民的贫困。出资给学校捐赠教学用具,改造村里道路,改善水利设施等等,只要村里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输血不如造血”,贾俊为让乡亲们能尽快致富,发展高效农业,先后在村里搞了10多个蔬菜品种的试验和示范。为解决蔬菜的销售问题,他还把蔬菜收购商请到村里,发展“订单蔬菜”。在他的努力下,乡亲们种菜得到了效益,想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他又主动到万全县扶贫办帮助村里协调到水利配套资金10多万元。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从此改变了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进一步加快了乡亲们的致富脚步。

      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贾俊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成贵博士、北京农学院徐健博士、北京市民进社会服务部部长李勃生等国内知名专家与村干部召开研讨会,共同规划张家口市万全县新开口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考虑村里的长远发展规划,并在张家口市民进的支持下,完成了村里第一个科学规划。

      贾俊一直积极参与着河北省张北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工作。同时,他也在为能够把张北县占海乡头号村确定为民进中央的定点扶贫对象做着不懈的努力。2008年,他几次邀请民进中央的领导到张北县做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工作。

      作为贫困助学活动的传播者和组织者,2005年在他的宣传和精心组织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专家们共与张北县的33名贫困小学生建立一对一的“结对帮扶”。这些帮助对孩子们来说可能就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孩子、家长、老师都十分感动,纷纷寄来了感谢信,来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孩子们还定期的向帮助他们的叔叔阿姨们汇报学习成绩,优异的学习成绩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报答。截至2008年,结对帮扶的孩子已经增加到43名。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专家们觉得能够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来帮助这些孩子们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又组织党支部的成员为三号乡小学建立爱心图书馆,改善了孩子们的读书条件。

      2006年贾俊还组织农科院的专家们到张北县“送科技下乡”,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

      2008年12月,贾俊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宋建平】  现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信访处调研员。宋建平2006年7月,经人口计生委推荐,下派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挂职工作,任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工作期间,他主动接受领导,虚心学习基层,积极开展工作,热情帮助同志,为挂职县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为推动当地人口计生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1.珍惜挂职锻炼机会,抓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能直接深入基层、面对群众,是一次难得的好机遇,宋建平深知这一点,他在接到下派通知后和在阜南县工作期间,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他经常对挂职县的领导和同事们说:“我来这里挂职锻炼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锻炼,提高处理问题和应变能力,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和领导才能。因此,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巧于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挂职期间的注意力所在。”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一是注重学习学习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从宏观上了解和掌握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省、市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定,抓好在基层的贯彻落实,科学制定县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把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上来;二是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宋建平认为,基层的干部在他们负责的工作范围内能独当一面,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方法和经验,在他们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从他们身上,宋建平既学到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之重要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之难,同时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学会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以更加勤奋敬业的精神、更加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开展工作。通过学习,宋建平进一步加深对党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提高了对中央提出的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认识。

      2.倾心融入新的环境,转变角色打牢工作基础。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县里,工作跨度较大,工作环境、内容都有着很大不同,特别是农村工作更加辛苦,宋建平刚到阜南县时,县里考虑到他在工作和生活上不习惯,准备为他购置好一点的生活用品,并在伙食上给予特殊照顾,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把适应工作环境当做在基层挂职的当务之急,在满怀一腔热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身心都放到了融入新的环境、融入新的岗位上来。为尽快熟悉环境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主动随同县、乡镇领导到农村调查走访,经常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到乡镇调研,有时还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民意。在挂职工作期间,他跑遍县里所有的乡镇,深入了解了农村的计划生育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自己在县里讨论计划生育工作时更加有了发言权,提出很多既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适用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实际的建议。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宋建平逐渐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对阜阳市的计划生育情况有更加清楚的了解,以便于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他还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计划生育半年和年终检查,在检查中,他一方面注意研究政府和计生部门制定的检查方案、项目、内容,一方面注重了解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对一些意见、建议及时进行记录,在适当时候提出,对计划生育检查工作进行改进和提高。同时,在和基层干部的接触中,他注重学习他们的优秀之处,主动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与共事,使他更加坚定做好挂职工作的信心,为他不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3.端正态度认真工作,多方努力推动计生事业。工作态度决定着工作效率。在一般人看来,挂职锻炼只是挂挂而已,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可做;也有的人认为,挂职没有必要那么认真投入。而宋建平认为,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有所收益,只有务求实效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崇尚实干才能有所建树。在实际工作中,他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创新思路、抓落实,在人口计生系统内部,在业务上带好队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好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他为保障工作正常运行,按照县里的职责分工配合分管领导开展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他遵守省市县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做到自觉服从安排,积极投身工作,负责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没有向县里提出除工作之外的特殊要求,没有任何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的行为。他积极做好协调工作,搞好扶贫。阜南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而且人口150多万,计划生育经费紧张,为使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更好的开展工作,他积极协调安徽省药具站为阜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解决医疗器械,省药具站免费下拨1万多元的手术器械;还协调广东省1家企业为县服务站免费捐助了1台价值12万元的妇科治疗仪。

      4.加强研究勤于思考,顾全大局提出合理建议。安徽省的计划生育考核制度,对控制人口,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宋建平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考核结果的使用方面,有一个全省设“笼子”的问题,这样的考核结果使用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于是,宋建平积极向上级说明情况,建议设立一个或几类科学的标准,只要各县市达到标准就不要再用设“笼子”的办法了,在检查中如果发现弄虚作假问题,就要一票否决,这样可以杜绝弄虚作假问题,使各地不再为每年的计划生育“迎检”工作花更多的心思。事实证明,此项建议对于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宋建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1名挂职干部对工作的积极与热忱,在国家机关和基层之间搭起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基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8年12月,宋建平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昭文】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张昭文从1998年以来一直兼任教育部扶贫办主任,分管教育对口帮扶工作。他对教育扶贫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发展,通过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努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他积极协调部内财务司、发展规划司、办公厅等有关司局和单位落实教育部对河北省武邑、青龙、涞源3个县的定点扶贫工作经费,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3个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所在地市都处在先进行列。

      每年春节前,把慰问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农户和困难教师纳入教育部春节慰问计划,协调有关单位落实慰问经费和慰问人员,赴3个县慰问贫困农户和困难教师,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怀,教育部领导对定点帮扶县教师、群众的关爱。另外,他要求把慰问与扶贫结合起来,每县选择60个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帮助其转移就业并实现家庭脱贫。

      为支持定点扶贫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近2年,他联系争取美国滋根基金会为涞源县和青龙县每年提供农民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经费10万元,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2007年在安排教育系统实施“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项目时,协调有关部门为3个定点扶贫县安排1300名学员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为学员每人补贴培训经费300元,参训学员经过培训,基本上掌握转移就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

      为支持定点扶贫县培养农村人才,张昭文积极争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点延伸到3个县,并为教学点捐赠教学光盘、图书等,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高等层次的管理和技术教育,为农村建设培训“留的住、用的上”的基层管理干部和农民技术人才,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张昭文还参与了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对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地区、四川南充等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工作。

      2008年12月,张昭文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邹永宏】  民政部人事司党群工作处调研员。邹永宏现任民政部人事司党群工作处调研员。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遵照民政部党组和江西省委组织部的安排,到江西省遂川县挂任县委副书记职务。挂职期间,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主动工作,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完成了定点扶贫任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1. 热爱扶贫事业,积极适应当地工作。邹永宏热爱扶贫事业。他坚持以虚心学习,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适应基层党委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主动地熟悉情况。刚报到时的一段时间,吉安市委还没正式下任职通知,他利用这个机会,抓紧时间学习有关文件和材料。通过阅读《遂川县志》,对全县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等情况作了初步了解;通过翻阅干部名册,掌握县4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和乡镇场主要领导的个人基本情况,便于今后工作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开展一些协调工作;研读有关全县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文件资料,明确全县当年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利用各种机会,及时走访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4套班子,公、检、法系统,武装部,驻县武警中队等机构以及县直单位各部门,了解情况,熟悉人员。工作之余,经常到社区、学校、企业、商贸市场开展调研,或到一些居民、村民家中去走访、慰问,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本地的民间风俗,生活习惯。他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和2个林场,300多个行政村,走访200多户村民,对全县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生活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增加了对农村、农民的感情,坚定了想方设法为农民办一点好事,办一点实事的愿望。同时,还对全县2个儿童福利院,29个敬老院、光荣院多次进行了解调研,走访慰问了老红军、老干部、复转军人、军烈属及特困群众,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弱势群体手中,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2. 推动科学发展,主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遂川县人多地少,土地贫脊,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尽快摆脱贫困,邹永宏自觉地融入全县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一是在争取资金项目上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多次陪同县里主要领导到省直机关单位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走访,争取资金项目;二是在加强与县外单位的联系上尽其所能,多做贡献。邀请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史清琪率领的一些知名企业家在县里考察调研,邀请北京市丰台区领导到遂川考察调研,协调争取扶贫资金10万余元;邀请国外收养组织——美国儿童天地广阔公司到县福利院考察,为县综合福利院建设争取资金;三是督促、协调分管部门妥善安排工作,合理调度人员,积极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所分管的县民政局引进资金1800万元,兴办了恒基碳酸钙有限责任公司,并成功落户县工业园区;分管的县工商联、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完成了县委、县政府规定的各300万元引资任务。

    3. 认真履行职责,推进分管工作。挂职期间,邹永宏分管民政和群团工作。在民政工作方面,一是协助抓好县综合福利院建设,完成了建设规划,立项审批,资金筹集,选址征地,一些建筑物拆迁,建址地上的坟墓迁移等工作;二是抓好困难户建房工作。按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要求,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专款为40户特困群众(无房户)建设住房;三是抓好民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民政资金的管理、审批和发放制度;邀请了20多位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低保监督员,确保低保金、特困户救助金的发放公平公开,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到位及时;四是推进殡葬改革工作。通过发放宣传单、写标语,出墙报等方式进行宣传,更新群众观念,同时成立执法队,加强执法,确保殡葬改革工作顺利圆满。

      在群团工作方面,围绕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动群团组织广泛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以“欢庆六一,关注朝阳”为主题,举办“健康 快乐 成长”广场文艺晚会。注意发挥工商联作用,为民营企业服务。协调工商联组织16名县民营企业家到香港、澳门考察,并与香港、澳门的商会进行联谊,加强县工商联与外部的沟通,开阔了民营企业家的眼界,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加了工商联内部的凝聚力。开展帮扶活动。开展了为残疾人送温暖“三下乡”活动,组织医务、科技人员到乡村进行义诊,发放宣传单,提供农业科技、卫生医疗、法律等咨询和服务,为特困残疾人送温暖,深受农民欢迎,江西日报、江西卫视均进行了报道。

    4. 坚持党性锻炼,树立挂职干部良好形象。邹永宏注重加强党性锻炼,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工作中,他注意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及时熟悉县情、乡情,体会到贫困地区人民的疾苦,感受到农民和困难企业职工生活的艰辛和艰难,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强化了党的宗旨意识,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参加各类会议,虚心向当地领导学习,感受到红土地上所蕴含的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强烈渴望和勃勃生机,感受到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也从当地干部身上学到了驾驭和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领导艺术。他经常翻山越岭,进村入户,步行到贫困户家走访调研,看到一些困难群众生活艰难,了解到一些家庭贫困的状况和遭遇,常满含泪水,禁不住自己掏钱来给他们以微薄的帮助(如给共同村一残疾人200元,给碧州镇一贫困学生600元)。他尊重领导,关心同志,勤政廉洁,热心为基层群众服务。在完成工作任务上,热情高,干劲足,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示了中央国家机关挂职干部的良好风貌。

      2008年12月,邹永宏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舒国发】  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资产监督管理处处长。2003年12月,时任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规划技术处副处长舒国发受司法部的委派,来到四川巴山深处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昌县挂职任副县长。一年多来,平昌的山山水水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记载了他忙碌的身影。

      平昌县位居川陕革命苏区腹心地带,是我国早期无产阶段革命家刘伯坚烈士的故乡。长期的区位劣势和资源制约,造就了农业大县、工业强县、财政穷县的基本县情,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的上老区人民依然贫穷。上任开始,舒国发通过深入的调查、走访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确定了坚持重点扶贫而不搞全面均衡式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而不搞救济式扶贫、坚持多方位扶贫而不仅仅依靠司法部补助资金扶贫的工作思路。在依靠司法部帮扶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其它部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重点帮扶“司法、教育”两个系统,扶持“笔山、驷马、龙岗”3个乡镇,走出具有特色的扶贫之路。

      法制是保障。舒国发把“夯实司法建设基础,保障贫弱群体权利”作为扶贫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着力推动基层司法所建设和县法律援助中心建设。2004年1月,他放弃回河北唐山与父母团聚的机会,几次赴司法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争取平昌县基层司法所建立立项及筹建资金。回到平昌,他与县司法局的负责人一道,研究基层司法所的组建工作。从司法所布局到办公设备的配置,从人员编制到经费安排,他都一项项亲自过问和协调,亲自督促落实。同时加强司法部捐助的20万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保证了基层司法所的成功建设。他积极争取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捐赠一些办公器材,改善基层司法所的办公条件。2004年5月,全县司法所正式成立,推动了基层法律工作的开展。

      贫弱群体权利如何保障?舒国发一直挂念在心头。他多方协调成立县法律援助中心。当得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组织的“中国优秀学子法律援助爱心行动”项目正式启动,他立即请求司法部有关领导给予支持。该项目特地派遣1名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到平昌进行为期2年的法律援助,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为其提供了工作经费,并为县法律援助中心解决了2万元的办公经费。2007年,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案件61件,追回损失120多万元。大家都说“法律援助中心是弱势群众的家”。

      2004年5月2日,上海律协负责人来笔山镇为上海律师希望小学挂牌,他趁机召集上海律协有关人员和县司法局一班人参加联谊活动,促成上海律师协会与县司法局结成帮扶对子,使县司法局能够享受上海律协组织的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律师事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他还争取法制日报社无偿为平昌赠送2005年度《法律日报》80份,争取法律出版社捐助法律读本150种750套。

      他协调云南小龙潭煤矿捐资10万元援建龙岗中心小学;争取中煤重庆设计研究院捐资5万元,援建笔山镇栀子村希望小学。当他协调中煤集团捐助的5万元资金到位时,栀子村的老百姓被感动了,自发修建了到学校的800米机耕道,出生于栀子村的一位建筑老板零利润承包了该校修建工程,市县也匹配了相应的危房改造资金。为了加强工程进度和保证工程质量,他多次冒雨前往该校为工程建设想办法、出主意。2004年末,栀子小学全面竣工,昔日屋破人稀的村校又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2004年3月 舒国发来到笔山小学检查指导工作,得知全县共有4600多名学生家境贫寒,迫切需要社会大家庭的支援和帮助。他下决心要为贫困学生家庭做点什么。2003年6月上旬,在中国扶贫信息网的帮助下,舒国发来到北京交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东方财经日语大学与有关人员商讨筹集衣物事谊。6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他顶着30多度的高温,亲自在大学校园张贴海报。由于联系紧密,工作扎实,3所大学的学生们被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捐被褥、衣服、鞋、包、帽等共计6250件。除71条被褥用于解决五保户家庭外,其余物资于2003年9月全部分发到笔山、龙岗、驷马的1400多名贫困学生家庭,送去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004年9月,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袭击了平昌的大多数地区。洪灾发生的第二天,舒国发就将灾情照片迅速寄给了中国扶贫信息网等多家在京单位。中国扶贫信息网、中国政法大学、石油大学、斐思态广告公司、灵狮广告公司等单位的师生、员工们,满含对灾区人民的同情,捐赠被褥衣物等3624件,现金5000元,为平昌望京、大寨2个乡镇受灾群众送去了心灵上的慰藉。

      经济要发展,需要项目带动,需要资金扶持。舒国发先后到国家发改委、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部门,汇报平昌县2004年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工作。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及深加工等6个项目引起国家发改委、中国老促会的高度重视,并专门提供了农业加工项目建议书样本,要求平昌抓紧项目准备,并通过省发改委按程序上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扶持。2009年平昌加紧项目编制工作。在舒国发的倡导下,建立了平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在平昌与中国老促会之间、与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了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为平昌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他还协调中国扶贫信息网把平昌列为“手挽手”劳务扶贫项目单位,为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难、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开辟了新的渠道。

      2008年12月,舒国发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王振刚】  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综合处主任科员。王振刚具体负责环境保护部定点扶贫工作。他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司长、处长等各级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定点扶贫工作方面主动协调、多出主意、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在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实际困难等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定点扶贫任务,为环境保护部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1. 推动建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不断完善部内组织协调机制。① 建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领导重视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根本保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多年来,坚持由一位部领导主抓定点扶贫工作。已经形成“三个一”的制度,即部领导每年带队调研一次、每年听取两定点扶贫县汇报一次和每年就扶贫工作召开专题会研究一次的工作制度。2002年以来,历次分管该项工作的局长解振华、副局长祝光耀、副局长王心芳、副局长王玉庆等多次带队赴2个定点扶贫县调研。2008年,环保总局改为环境保护部后,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部长周建在听取两定点扶贫县汇报后,明确指示定点扶贫工作要谋划长远,并重点考虑两县“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项目;

    ②  完善部内组织协调机制。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和主动性,推动定点扶贫工作全面推进。王振刚结合环境保护部实际,提出建立了部内组织协调机制的建议。现在环境保护部已经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总体要求是: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要挖掘潜力,在资金、物质、项目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为扶贫工作出力。

      2009年,环境保护部定点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已经建立,扶贫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 出谋划策、积极协调,坚持为定点扶贫县办实事,并取得成效。1992年,国务院确定环境保护部定点扶贫河北省围场县,该县位于承德市最北部,是承德市面积最大的县,辖7个镇、30个乡。近些年来,围场县坚持实施“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开放带动战略,促使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丰富的旅游、马铃薯、时差蔬菜、林业、畜牧业、矿产业等优势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02年增加了河北省隆化县,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献身的地方,辖10镇15乡,该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矿产资源、水资源、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两县经济相对落后,急需从多方面、从多角度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

    ①  结合当地实情,组织专家,提出两县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的建议。根据2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王振刚在具体承担扶贫工作任务时,通过组织专家,分别提出指导性意见。一是围场在发展经济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打生态牌,生态立县,生态兴县;要科学制定相关规划,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规划建设和发展;要对大量分散的小淀粉厂实行关停整合;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注意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合理布局,比例适当。围场靠近北京,坝上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制定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吃、住、游、行等各环节;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景区软硬件建设和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数量与质量的结合;发展农家游是一方向,加大宣传力度;二是隆化发展经济中,要发挥矿产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利用、旅游业开发3个方面的优势。在矿产开发上,要严格规范,提高开发企业准入门槛,尤其是环保准入门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农产品加工上,要有市场意识,注重开发有机、天然食品,引进高水平的龙头企业。隆化有旅游资源,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并加强宣传。

    ②  结合环境保护部职能,积极推动加大培训力度和生态保护建设。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从2县领导干部环保方面的培训开始,分别将2县领导和环保局长列入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地市级党政领导干部环保知识培训班和地市级环保局长岗位培训班的培训计划中,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其参加,促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将推动2县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协调有关部门指导2县深化生态示范创建工作。2009年围场县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隆化县已经通过考核验收和公示;指导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支持隆化茅荆坝自然保护区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③  发挥中央部门优势,协调争取项目经费。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资金渠道,积极建议加大对两县的环保项目扶持力度。2002年以来,累计投入近2500万元;捐赠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视机、文件柜、办公桌椅、复印机等设备近750件套。特别是近两年来,针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危害群众安全突出环境问题加大支持力度,围场小淀粉治理和隆化尾矿砂治理共投入1200万元,保障了区域环境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④  结合“文化扶贫 送报下乡”活动,不断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在中宣部等部门倡导“文化扶贫 送报下乡”活动以来,王振刚积极响应,多方协调,从2004年以来,以部名义坚持为两县政府、镇政府、村委会订《农民日报》。此事多次获得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等4家单位颁发的“文化扶贫 送报下乡”成就奖、功勋奖。

      在环境保护部领导的重视下,在司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王振刚的努力下,环境保护部定点扶贫工作得到2县所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赞誉。2008年6月,河北省委、省政府评选环境保护部为国家机关先进帮扶单位。

      2008年12月,王振刚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邱  雁】  男,1969年2月出生,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技术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2006年9月至今,邱雁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委派,赴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挂职担任广灵县政府副县长。他热爱扶贫事业,长期扎根基层,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主动,出色完成总局的定点扶贫任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1. 爱岗敬业,扎根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是晋北革命老区之一,这里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条件艰苦。全县1283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中,70%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和边山峪口洪积扇区,全县18万人口中有16万是农村人口。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只有640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6元。邱雁来到广灵县后,克服生活条件差、饮食习惯不适应等困难,迅速深入到各有关部门、学校、医院、企业了解情况,进村入户走访座谈,亲临现场实地调研,向总局扶贫领导小组汇报情况,主动与县领导和有关人员沟通,协助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定点扶贫工作思路,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    

      邱雁在2年多的挂职扶贫期间,扎根贫困地区,心系贫困群众,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执行总局的扶贫工作计划,走遍全县所有9个乡镇和大部分村庄,完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研报告》和全县劳务输出状况、全县特困家庭状况及全县教育总体情况3个专题调研报告,在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帮扶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组织乡镇干部培训考察、推进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协调总局医疗队义诊送药、开展安全法规知识宣传及帮助指导企业安全技术整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总局布置和县里交办的各项任务。

    2. 真抓实干,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为引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更新观念,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邱雁积极与县领导沟通,协调县委组织部门,配合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9月举办定点扶贫县乡镇干部培训班,邀请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及农业部有关专家授课并组织考察。广灵县25名乡镇书记、乡镇长参加了培训考察。通过听取专家讲座、座谈交流和参观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学习了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过去没想到的致富路子也都亲眼见到了,发展信心和决心也更足了。这些经过培训考察的乡镇干部,如今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后,邱雁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一起带领县科教局和城建局有关人员对全县中小学校舍危房情况进行仔细检查,发现广灵县加斗初中校舍危房数量多、危险程度重,对学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县委、县政府根据检查情况和危房鉴定结果,决定新建加斗初中教学楼。但由于县财政困难,经多方筹措后仍有1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邱雁主动向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情况并提出援建加斗初中教学楼建议,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经研究后批准了该援建项目,调整了2008年的扶贫计划并增加了扶贫资金,专门拨付100万元用于援建加斗初中教学楼,解决了县里建校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使加斗初中教学楼及时开工建设,为加斗乡702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广灵县农村劳动力55108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34974人,富余劳动力20134人。尽管当地农村生活并不富裕,但由于贫困农村封闭保守,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无所事事,当地群众仅满足于有口饭吃和守家在地,再穷也不愿外出务工。针对这种情况,邱雁带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员深入乡镇村庄,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摆脱贫困、增加收入、适应社会发展的意义,发放相关资料,介绍社会和城市用工信息和维权知识,帮助老百姓转变思想观念。在总局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帮助下,邱雁组织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职业介绍所,联系、协调“中安之家”连锁酒店公司北京分公司到广灵县招聘工作人员。2007年6月,“中安之家”连锁酒店公司经过对各乡镇组织前来的应聘者进行考察和面试,录用了30名人员到北京公司工作。这批被录用的人员表现良好,得到被录用人员满意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这些人的家庭条件得到改善,在县里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推进了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

      邱雁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乡镇和企业宣传安全生产知识,推进安全文化建设。2008年3月开始,他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并联系聘请有关专家,指导、帮助广灵县化肥厂进行安全技术整改,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使化肥厂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通过省、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验收,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使全县第一家国有改制企业完成改制工作并重新开始生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让300多名放假在家的困难职工重新上岗工作。

    3. 体察民情,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为帮助贫困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妇女增收脱贫,邱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组织县有关部门,联系北京鼎立实公司,自2008年3月开始在广灵县实施安全防护手套加工扶贫项目,由总局资助安全防护手套加工设备,县政府提供加工场地和基本生产条件,在县里成立安全防护手套培训加工基地,组织贫困家庭妇女通过学习技术和加工劳动增加收入,由北京鼎立实公司到县里免费培训技术、提供加工原料并全部收购产品。 2008年7月,第一批参加项目的学员已经完成技术培训并转入生产,总局已投入20多万元为通过技术培训的40名女工配备了加工设备,每人每月收入500~1000元,这些人的家庭条件得到了改善。安全防护手套扶贫项目培训加工基地的规模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之中。

      针对广灵县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邱雁配合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联系煤炭总医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医疗扶贫队,于2007年8月到广灵县开展医疗扶贫活动。医疗队深入乡镇、村庄、县敬老院及卧床病人家中为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义诊、送药。诊治患者571人次,做B超检查140人,心电图检查95人,发放药品2万余元。邱雁还协调县民政局和各乡镇,对全县特困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在春节等重要节日到特困户家中看望慰问,2年来共看望慰问特困家庭200户,发放慰问金4万余元,送去总局及扶贫队员对特困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4. 无私奉献,深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欢迎。邱雁的爱人在外地工作,并患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还处于药物治疗和康复阶段,女儿9岁刚上小学三年级。他的母亲患病长期卧床不起,在老家由2个姐姐照料。他克服家庭存在的困难,毅然接受到贫困地区扶贫任务,积极开展扶贫工作。2008年7月初,邱雁的母亲病情加重,当时邱雁正在县里忙着组织总局援建的加斗初中教学楼开工和安全防护手套扶贫项目由技术培训转入加工生产工作,7月10日邱雁才匆忙赶回老家时,母亲已在前一天病故。料理完老人的后事,邱雁又忍着悲痛赶回县里继续开展扶贫工作。他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感动了县里的领导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带动和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他心系群众、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务实作风,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5. 清正廉洁,自觉树立扶贫干部良好形象。邱雁在挂职扶贫期间,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到县直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考察调研,还是去乡镇农村开展工作,他都轻车简从,尽量赶回县里食堂就餐。有时到偏远地区办事实在赶不回去,他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工作午餐,决不接受宴请。在援建学校的规划和建设施工过程中,多次拒绝县某些工程公司和工程队的送礼和宴请,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按程序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经常到现场检查监督工程建设,把好建筑材料和工程质量关。邱雁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公道正派,作风扎实,树立了扶贫队员和挂职干部的良好形象。

      2008年12月,邱雁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杨万山】  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轻工纺织品处副处长。2008年3月,鉴于杨万山的积极要求,总局派他作为扶贫干部,到甘肃礼县挂职副县长的职务。这已经是他继到西藏地区挂职之后的第二次赴外地挂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罕见的8级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地区。地震波及甘肃省南部地区,这里成为除四川省汶川地区之外的第二大重灾区。位于天水地区的总局对口扶贫县——礼县,也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是杨万山,沉着勇敢、忘我奉献,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礼县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以一个质检人的勇气与无私,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个质检总局曾经投入过大量心血,多少质检人曾经倾注过热情的地方,在这个距离震中汶川仅400余公里的小城里,冒着生命的危险,默默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1. 没日没夜的40个小时。5月12日,杨万山在礼县开展扶贫工作已经近2个月时间了。下午2点多,他像往日一样拖着疲惫的身子在自己的房间内工作着。忽然,他感觉到一阵剧烈的振颤,接着,又是一阵剧烈的振颤,办公桌在抖动,文件柜在抖动,屋顶上的灯也在剧烈抖动。 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地震。他立刻赶到县委,与其他县领导会合,并分头迅速赶赴学校、车站、宾馆、施工地点、看守所、武警部队、医院等场所,了解受灾情况,维护社会稳定在第一时间火速察看了县里重要部门和设施受灾情况之后,他便立刻静下了心,与县里领导一起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分析当前面临的紧急问题,部署县里的抗震救灾工作。

      对于杨万山来说,这个夜晚注定是个白天。距县城40公里的上坪乡,因灾情通讯中断,一直未能上报情况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及时掌握那里的情况,杨万山不顾身体疲劳,山路艰难,连夜出发,赶到那里。

      上坪乡地处高原,那里的夜晚异常寒冷。在留守乡干部的陪同下,杨万山逐户敲开受灾群众的家门,安排他们立即搬离危房,防止因不断出现的余震而受伤。在对这里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统计,并耐心细致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后,他又连夜返回,参加了第二天召开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结束后,按照任务分工,杨万山又不眠不休,奔赴崖城乡了解情况,并部署解决一处危及群众的地质灾害。直到14日,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杨万山才有了喘口气的机会,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连续40个小时没有睡觉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万山就这样一直奔波着。他来到一个又一个受灾村庄,察看危房,安抚群众,分配受灾物资,劝说受灾群众住进安全的帐篷。他赶往一个又一个出现地质灾害危险的地方,带领大家一起,把危险降到最低。他提出一个又一个重建建议,为礼县的未来殚精竭虑。十几天时间里,礼县的9个乡镇——洮坪乡、上坪乡、肖良乡、雷坝乡、龙林乡、崖城乡、石桥镇、永兴乡、王坝乡,数十个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 送上质检人无私的爱。当地震发生后通讯刚刚畅通,杨万山立刻向总局扶贫办有关领导口头汇报了当地的灾情。等到具体地震损失统计出来后,他又立刻给总局发来了书面传真。

      杨万山关于礼县灾情的汇报牵动着总局领导的心,总局立即组织捐款,并很快将10万元捐款汇到了总局在礼县的扶贫账户上。接到汇款后,杨万山马上行动,立即代表总局购买棉被等生活用品并携现金慰问受灾群众,特别是死难者家属和孤寡老人。他还发起了总局先后在礼县挂职的28名干部,共同为礼县灾区捐款1万元。不久,总局副局长支树平又前来这里慰问,并代表国家质检总局再次为礼县捐款20万元,为解决礼县人民的生活困难发挥了巨大作用。

      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礼县的各种救灾物资极度缺乏。作为礼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募捐组副组长,杨万山可谓不辱使命。

      为了解决礼县最紧缺的帐篷问题,杨万山发动自己的个人关系,在国家全面控制帐篷发运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宁波贝来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为礼县捐赠2000顶帐篷和2000个睡袋。当这批物资于5月20日运抵礼县时,当地人大声欢呼,称赞为质检人的“雪中送炭”。

      帮助山区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共度难关成为了他需要攻克的另一个山头。为了灾难中饱受创伤的孩子门,他又联系到嘉兴一家玩具企业,为礼县争取到了捐赠玩具一万个。当这些玩具送到受灾孩子们的手里的时候,当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把玩着这些可能是他们生平中第一个玩具的时候,杨万山早已忘却了什么是疲劳。走在回到自己住处的路上,他不禁笑了,笑过之后,眼泪却又不禁流了下来。

      连续的奔波,不停的工作,杨万山在体力上已经严重超支了,他睡眠不足,身心疲惫。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件事依旧牵挂着他的心,让他难以释怀。当看到王坝乡佐家小学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时,他心痛不已。在听说王坝乡佐家小学一位老师在房屋倒塌的最后一刻,救出一个吓坏了的孩子,学校里没有一个师生伤亡时,他下决心,再也不能让老师孩子们经历那样的恐怖。教育事业是总局历年来帮扶礼县的重点。地震后,据了解,质检总局在礼县建设的学校无一所倒塌,仅部分学校出现裂缝。但这次地震对礼县的学校造成了很大损毁,很多校舍已经成了危房。为此,他先后与海尔集团、华测公司、苏州金龙、名硕电脑等公司联系,寻求资助。他的倡议,得到这些公司的积极响应,他们就提供资金用于礼县重建受灾学校的事宜进行沟通和协商。2008年5月31日,华测公司来到礼县,就拟建希望小学的地点进行考察,并当场捐赠了300套课桌椅和文具。

    3. 蹲点救灾一丝不苟。连日的劳累并没有压垮杨万山挺起的脊梁,忠诚的灵魂在此刻得到充分的写照。根据陇南市万名干部下灾区要求,杨万山蹲点石桥镇钟紫村负责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钟紫村受灾严重,他和乡干部、村干部以及各组组长一户户勘查受灾情况,散发救灾帐篷和食品、水,敦促危房户在帐篷内休息,在室外做饭,以免在余震中受伤。

      钟紫村的路并不好走,山路险峻崎岖,他坚持步行走到每家每户。经过详细了解和调查,最后确定17户重灾户,准备给与适当建房补贴;对于最困难的8户,安排砖、水泥、钢筋,立刻启动建房,以渡过雨季和冬季。很多群众深受感动,凝重的眼神期盼着杨万山能吃点什么,哪怕是一口水。“绝不能吃百姓的任何东西”。饿了拿起一块方便面就啃,渴了就拿出自带的矿泉水喝。如今,带过去的3大箱方便面已经被他吃完了。

      在钟紫村,杨万山遇到一家特困户。这家的男人在外多年未归,女的在家带着3个孩子,孩子们长期失学,地震中房子也倒塌了。“十几岁的孩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看起来只有7岁左右。那一刻,我再次流下了眼泪”。为帮扶这户人家走出困境,他3次走访说服孩子们去上学,并切实帮助她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再苦不能苦了老人”。当获悉钟紫村有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84岁孤寡老人生病时,他当即自己掏钱请医生来为其看病,并多次到帐篷里看望她,发动村里的党员群众优先给她建房。

      灾后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到了。这天,他又一次来到钟紫村的村学。那里有51个孩子,原本已经破烂不堪的校舍现在成了危房,孩子们只能在帐篷里上课。他给孩子们带来了书包和文具,并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踢足球,教他们用电脑,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

      在钟紫村老百姓的心里,杨万山的名字已经被铸造成了一尊雕像,很大,也很清晰,被人们深深地放在心底,也屹立在这地震灾区之中。

      2008年12月,杨万山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李兴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扶贫办副主任。李兴文自1995年2月从事扶贫工作以来,先后在辽宁义县和山西宁武县挂职扶贫;1995年2月至2001年,先后任辽宁省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和锦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并分管全市扶贫工作;2001年6月至2008年任山西省宁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前后近12年,共为2县争取到项目资金(包括贴息贷款)2790万元,争取到个人及有关单位捐款14万元和价值近8万元的扶贫物资,资助贫困失学儿童近50人;建希望图书馆1个,资助建立1所希望小学的部分项目。 李兴文从事中央国家机关扶贫工作近12年,是中央国家机关挂职扶贫时间最长的人,为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单位的扶贫任务,他勤恳、兢业、尽职尽责。

    1. 从实际出发,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李兴文到基层后自1995年2月至5·1节前,一天家未回,整个蹲在县里,全县23个乡镇,在主管农业的县长杨自宏陪同下走遍全乡,把可能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做了记录和整理,并准备详尽的资料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他仅下乡3个月就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李兴文感到义县的贫困问题,除了自然条件和历史遗留因素影响外,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是该县要着重解决的最紧迫问题,而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和县乡两级的财政困难最主要的是要抓影响这两个问题的最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调查和分析,李兴文认为义县是个农业大县,玉米制种是全县的主导产业,39万亩的制种田和得天独厚的制种条件,包括水、土、耕地之间自然形成的隔离带,都是全国其他县和地区所不能相比的,特别是其玉米种子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但使种地的农民直接得到实惠,还可以使乡镇政府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管理费用,县财政也能从县几个种籽公司的运筹中得到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为此他多次来往于北京与义县之间到农业部农业司种籽处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国种籽管理站做工作,请来农业部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全国玉米种籽管理站站长陶汝汉及计财处副处长梁正华,农业部农业司种籽处处长陈友权共同到义县考察种籽生产情况,并将义县确定为全国玉米种籽生产基地,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决定为义县种籽公司和锦州市种籽公司各给予1100万的种籽工程贴息贷款,用于购买生产设备和建设基地 。这一举措促进了义县的玉米种籽生产,成为最受义县人民欢迎的一件大事。仅此一项就在几年内为义县农民和乡镇创造了可观收入,人均收入由不足800元达到1900元左右。促进了义县的经济发展,使得义县尽快达到脱贫要求,2年中甩掉贫困的帽子,并在1997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脱贫致富先进县。

    2. 想方设法,利用现有条件和财力把扶贫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为尽快解决当地群众的脱贫问题,李兴文在义县扶贫的时候,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他首先想到是能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上3、5户做个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由示范户在贫困户的脱贫方面起个表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辽西山区的特点,他决定在义县头道河乡找上3户农民,每户帮他们买上十几只小尾寒羊,以点带面促进山区养羊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这3户通过养羊,收入有了提高,有的户甚至发展到几十只羊,基本上摆脱了贫困的状况。

      在义县扶贫期间,他根据单位资金少的特点,(盖希望小学需20万资金),在一个小学里集中找上20~30个失学的儿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司局长以上的干部每人包一个学生,建成实质性的发展中心帮助的希望小学,并给学校买了电视,为了建立希望图书馆,中心全体干部捐书5000册,还捐赠部分现金。并请中心党委书记刘中一题写义县希望图书馆馆名,由中心党委和办公厅的领导带队亲自开车送到义县,使该校成了发展研究中心关心的一个热点。

      为了搞好义县和宁武县的扶贫工作,他根据单位的特点,注意发挥单位整体优势,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智力扶贫上,先后聘请 国内外知名学者赴2县做报告和出主意,为2个县的发展和2个县所在地区取得经济发展做了很好的谋划。

      在智力扶贫的思想指导下,他带领县和乡镇主要领导赴江苏华西村,锡山市,河南南街村,焦作市及北京通县、延庆等地参观和考察,特别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未来前景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学习,以及与这些地区主要领导的座谈,听他们所介绍的经验,使县乡两级干部受到很大的触动和教育,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振作了精神,产生了尽快改变自己落后面貌的决心和找到实现这个目的具体的做法,这种智力扶贫的作用在实践当中起到重大作用,如张家堡乡党委书记张久祥从华西村归来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带领全乡老百姓战天斗地向荒山要效益,将昔日荒凉的沟沟坡坡建成花果满山的果园。他带领全乡人民发展生产,改变了当地农民的贫困现状,使全乡人均收入达到1900元左右(2000年)。在李兴文12年的扶贫工作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想方设法,利用可以争取到的财力和可能,把扶贫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3. 竭尽全力争取资金和广泛联系,为扶贫县脱贫做出实际工作。12年来,李兴文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先后为辽宁义县种籽公司和锦州市种籽公司各争取到1100万元的农业部玉米种籽工程的贴息贷款的额度;为山西省宁武县国土资源局争取到国土资源部1690万元的土地平整项目资金,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其他部门争取到十几万资金的捐款和书刊、微机、办公桌椅、文件柜及打印机、复印机、桑塔那小汽车、3吨叶面复合肥。帮助建立一个饲料厂,特别是帮助2个县与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多个部委。如农业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交通部、水利部、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等部委;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大专院校,建立了联系。

      在他为2县争取资金和项目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如到义县的开始,他为了帮助义县争取到外商的投资,他赶印了一些县里招商的政策和县情介绍的小册子到北京参加北京市政府举办的外商、台商招商会,没有参会的资金,不能为县里单独设置招商会的展台,他就背着书包,装着小册子,逐个穿梭于各个展台之间,向外商发小册子和宣传两县的情况,并促成台湾中小企业协会负责人陈金章先生赴锦州和义县考察当地市情、县情并创办了台资企业2家。为争取到国家有关部委和有关大公司的投资项目,他先后请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全国种籽管理站站长陶汝汉,北京商品交易所董事长乔刚,中华股份制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效良,国家科委企事业项目办负责人,国家计委机电投资公司经理曹文春,北京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领导,北京运能有限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保双等赴锦州、义县、宁武考察和投资,并促成了一些项目和资金投入的形成,这些都对促进2县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他办的这些实事,深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10年来在李兴文的努力和和安排下,中心主要领导孙尚清、刘中一、王梦奎、陈清泰、张玉台、鲁志强、陈锡文、李建阁、谢伏瞻等积极与辽宁和山西2省,锦州和忻州2市主要领导沟通,请他们重点支持扶贫工作。2省的书记、省长、常务副省长和2市的书记、市长等,多次到2县考察并指导扶贫工作并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2县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表现了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干部应有素质。2006年7月7日宁武县发生因宁武县东寨县东寨村村民王二文私藏炸药引起火灾引发爆炸的恶性案件。爆炸造成49人死亡,30人受伤,在宁武县、沂州市,山西省乃至全国造成很大影响。 当时李兴文正在东寨镇下乡,住在离爆炸地点2公里左右 一种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对突发事件的敏锐的观察力促使他在5分钟后赶到现场,当时现场一片混乱,作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李兴文是第一个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立即组织抢救伤员,保护现场,控制犯罪嫌疑人和扑灭火灾工作,一个共产党员高度责任感,一个国务院发展中心扶贫干部的使命感,使他忘记安危和恐惧,到正在着火的房间里查看有无可以抢救的受伤人员并到公路上拦截汽车抢救伤员,组织群众参加抢救队,特别是东寨村民张树强在看到自己弟弟一家3口全部死亡的情况下,在他的说服下用自己开来的汽车抢救活着的村民,村民李八斤、孙桂平、孙桂虎、康信宽等人,不顾自己安危抢救伤员,在20到30分钟内将伤员全部送往医院。然后,用铲车将正在着火地方木料铲到其他宽敞的地方使火势得到控制,由于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事态得到控制。为事后的处理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总之,在中心党组和扶贫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李兴文以身作则,不畏艰苦,12年来,是在单位现有的资金和物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辽宁义县及山西省宁武县扶贫任务,和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

      2008年12月,李兴文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惠双民】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博士。2006年惠双民赴国家行政学院定点扶贫云南省大关县挂职副县长,具体负责联系扶贫并协助有关教育工作。他挂职期间,贯彻党和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政策、方针,全面落实学院“扶贫先扶智”理念,工作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开拓创新,严以律己,甘于奉献,为当地群众带去实惠,为地方发展带去思路,在学院与大关之间架起一条有效沟通的桥梁,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干部群众的好评,为学院扶贫工作的开展作出突出贡献。

      惠双民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大关县期间,他深入边远农村,走遍全县7个乡镇,开展调研。经过深入调研,在学院前期派驻挂职扶贫干部工作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和学院工作特点,向学院党委提交“国家行政学院大关县扶贫建议书”和“国家行政学院‘十一五’单项扶贫建议书”,提出学院定点扶贫工作的思路与政策建议。该建议书为当年及之后学院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在大关县全县扶贫工作会议上做题为“现代市场经济与扶贫开发”专题讲座,提出大关县脱贫发展的工作思路:战略部署“3个三”,市场经济的脱贫发展方式——企业+农户和专业化市场发展以及经营扶贫的开发理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关县的环境、区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大关县未来的愿景、目标与信心:30年愿景-青山绿水秀珍城、以及阶段目标、十百千万工程和两极发展战略。这些思考和建议振奋了大关干部群众脱贫发展的希望和信心,鼓舞了干部群众改变家乡面貌的斗志和精神。

      2006年7月22日上午9时,云南省大关县发生5.1级地震,惠双民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并于当日迅速向学院汇报了地震发生情况,向学院传回地震灾情报告,提交“关于学院挂钩扶贫救灾建议书”,为学院支持大关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参考。按照学院的指示,惠双民深夜赶往企业和市场,采购抗震救灾物资:7000公斤国家一级大米、260床优质棉被、100件优质双人蚊帐,合计总金额51020元物资。在第一时间为灾区群众送去来自国家行政学院,来自北京的救灾物资,让受灾群众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鼓舞和振奋了当地干部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在挂职扶贫工作中,惠双民注重深入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避免“水上漂”,他逐步形成并总结一套独特的挂职扶贫的问题关注和脱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深入调研,形成思路,交流观点,解决问题;二是积极参与,影响决策,培养干部,有所作为;三是分析现政,总结扶贫,重理思路,开拓新径;四是选择项目,培育企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五是扶持干部,帮带群众,参与市场,自主发展。

      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惠双民开展了从教育到医疗、从干部培训到大学生圆梦大学、从乡村医生培训到希望小学建设、从修筑笔架山游人道路到开发生态养殖扶贫项目、从在学院建立扶贫培训基地到帮助大关第一中学、职业高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和助学贷款基金等,开展多方面富有成效的扶贫工作项目。

    ①  解决全县唯一一所民办七色花幼儿园办学许可证问题。支持七色花幼儿园,也就是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政府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引导社会自主就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协助政府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②  通过为大关教育系统中小学校长作题为“关于教育与改革的思考”讲座,提升了中小学校长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思路,同时也使得他多年关于教育的思考得以在大关教育界施行。

    ③  建议并促成政府采取贴息贷款方式,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大学第一年入学困难问题,引导社会关注和建立社会基金扶贫扶智,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考得上大学,上得去大学,提出“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上不了学”、“帮扶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大学,就是帮扶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口号。

    ④  圆梦大学,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牵线学院张志和教授无偿资助大关县天星镇贫困家庭学生莫仕会圆梦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5,000元,4年共计20,000元(该项扶助从2006年启动,目前进展效果非常好,张志和教授每年秋季开学前及时将扶助款打入莫仕会同学账户,莫仕会同学定期向张教授汇报学习情况);联系团中央有关部门,得到希望工程支持,帮助大关县翠华镇贫困家庭学生杜兴平圆梦西南政法大学,4,000元;惠双民用自己扶贫挂职享受的学院补助,无偿捐赠5,000元帮助大关县上高桥乡范智同学圆梦云南大理学院;惠双民博士将大关县政府扶贫奖励的800元,加上个人的200元,合计1,000元捐助大关县悦乐镇大坪村龙坪小学贫困一年级小学生王兰舟继续学校学习。

    ⑤  倡导并率先捐资推动成立大关县一中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惠双民捐赠1,000元,国家行政学院先后2次捐资、注资共100,000元,大关县县委书记、副书记等领导各捐赠1,000元,感召财兴盛集团董事长郑宣明捐赠10,000元,财政拨款5万元,推动全县乡镇企业捐资助学。同时还建议并推动建立大关职中学生助学贷款基金。

    ⑥  推动学院机关服务中心建立支持扶贫大关县职业高中实习基地,从2007年开始每年为大关县职业高中免费培训20名酒店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现在正在实习的是第二期20名的大关县职业高中学员。

    ⑦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大关县举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专题讲座:由张志和、胡冶岩、周绍朋、张孝德、张占斌、魏宏、李雪峰等7位教授分别就社会文化、公共管理、区域县域经济、法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专题讲座。学院派专家教授千里迢迢赴大关,送干部培训到基层,在云南省引起强烈反响。

    ⑧  争取到云南省财政厅60万元资金,做好百姓关注的3个项目-大关县悦乐镇大坪村龙坪小学建设项目,20万元;大关县乡村医生“天使再造计划”项目,20万元;大关县笔架山游人登山道路项目,20万元。其中,小学项目邀请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教授、北京构易建筑设计公司杜孝民副总、李嘉诚基金会文化论坛李彦华女士一行来大关实地考察,义务为龙坪小学提供融“生态、环保、节能、乡土文化与现代公共服务”理念的校园规划和校舍建筑设计;实施的大关县乡村医生“天使再造计划”项目,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对全县乡村医生分三期进行为期1个月的业务与医德培训以及临床实习,全部食宿资料免费,为大关县农村居民创造了更好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修建大关县文化标志景观笔架山游人道路,为大关旅游产业开发和民众休闲、金海百姓脱贫发展提供便利和支持。

    ⑨  争取到云南省扶贫办50万扶贫资金,做好生态乌骨鸡养殖项目。该项目为国家行政学院挂牌扶贫项目基地——乌蒙生态乌骨鸡养殖项目,目前项目运转良好。

    ⑩  基于对惠双民敬业与人品的信任,全国各地网民向大关县中小学捐赠衣物文具100多包,达4000多件,计人民币10万元之多。全部捐赠以惠双民博士为受赠托管人,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惠双民在大关县挂职扶贫期间,由于不服当地水土气候,先后患上湿疹、胃病、重症皮肤过敏等疾病。尽管如此,他克服困难,仍坚持工作,完成了学院委派的挂职扶贫工作任务。在他离开挂职扶贫大关县临行前,当地六位70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其中包括一位全国劳模,联合起来,分两次,私人付钱,为惠双民饯行,由衷感谢国家行政学院派了一位好干部、好教师,感谢惠双民对大关人民的深情厚意、扶贫奉献,敬仰他的品格修养。

      惠双民在扶贫期间,牢记学院的嘱托和要求,始终坚持严格履行国家行政学院对挂职干部的廉政约束,未在当地财政报销1分钱。调研工作期间一概不公款吃喝,只在学校食堂或机关食堂工作用餐,餐后严格按标准付费;对于重视教育的领导或教育教学管理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坚持自己付费,以示敬谢;在县委食堂用餐坚持简单,节俭,不浪费,维护政府公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他始终以一个公务人员的生活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了国家行政学院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

      2008年12月,惠双民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吴瑾冰(女)】  甘肃省地震局办公室主任。吴瑾冰负责中国地震局定点扶贫工作10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落实中国地震局和甘肃省扶贫工作安排部署,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扶贫事业,以定点帮扶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为目标,拓宽帮扶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帮扶重点项目,为甘肃省永靖县扶贫帮教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1. 调查研究,确定目标。甘肃省永靖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全县总人口20多万,总耕地面积低于总面积的25%,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县。为了准确把握全县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吴瑾冰带领扶贫工作人员深入乡镇、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对县乡村经济发展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改善学校基础条件等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她良好工作作风,务实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参与扶贫开发的干部动真情、动真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2.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① 实施农村整体推进。吴瑾冰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甘肃省农村整体推进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参与农村整体推进工作,她带领扶贫工作人员深入中国地震局负责的永靖县陈井镇木场、仁和和张家沟3个自然村,与村干部一起共谋群众增产增收、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尽快使群众富裕起来。项目确定实施后,她多次深入这3个自然村实地查看养种植、拓宽道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的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使3000多村民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水,马铃薯、百合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小尾寒羊发展到5000多只,1800多村民掌握了养殖、种植、计算机、农机维修技能,3个自然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其中,木场村被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树为农村整村推进样板村。

    ②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永靖县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全县200多所中小学校大部分校舍建于70年代,年久失修,多数已成危房。永靖县委、县政府利用各种财政渠道对学校进行重建改造,同时请各扶贫单位对学校的重建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吴瑾冰按照永靖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实地走访20多所学校,并与县扶贫办共同协商,拟定了中国地震局一年建设或维修改造一所学校的计划,集中有限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先后修建刘家塬中心小学、岘塬小学、陈井镇小学、沟滩小学、太极镇中学等多所学校,使适龄学生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读书学习,其中沟滩小学被中国地震局命名“晨光希望小学”。同时,按照计划定点支教永靖第九中学,先后投资建成2个计算机教学室,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各1个,1个教师活动室,1个远程教学室,2个标准篮球,经过多年努力,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升学率逐年上升。

    ③  实施保护母亲河工程。按照国家实施保护母亲河战略部署和永靖县委、县政府总体规划要求,经中国地震局同意在刘家峡水库西侧龙汇山植树造林,有效防止库区周边水土流失。在工作中,吴瑾冰倾注大量的心血,从规划的拟订、林地的选址、上水设备的配套、树苗的选配、栽种的组织等工作事无巨细,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第一批植树360亩,经过补栽和灌溉,林木长势良好,成为永靖县退耕还林较为成功的典型,林区被永靖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减灾林”。在此基础上,吴瑾冰又与县扶贫办一起实地勘选林地,编写可行性报告,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中国地震局对实施方案给予肯定,决定将“减灾林”再扩大1000亩,新种植的林苗长势喜人,她的工作得到中国地震局和永靖县委、县政府和扶贫办的肯定。

    ④  时刻牵挂群众生活和学生学习。作为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员,吴瑾冰和其他扶贫工作人员一样,时刻牵挂着永靖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一年永靖县连续100天无降雨,人畜饮水困难,春播无法正常进行,扶贫工作组组织购买60台手压水泵送到永靖抗旱第一线,以解燃眉之急。动员全体职工献爱心,每年为永靖县贫困群众捐助衣物、棉被2000多件。重要节日组织购买大米、面粉及其他副食品,直接送到贫困户和特困户家中。每逢儿童节、教师节,组织购买学习、生活、文体用品慰问学生、老师及困难学生家庭,先后慰问1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每次活动,吴瑾冰都亲自参加,永靖县的干部职工对她都十分熟悉,亲切地称为吴大姐。

    3. 廉洁奉公,甘于奉献。兰州市距永靖县70多公里,且道路畅通,吴瑾冰每次与永靖县政府商议工作,她都轻车简从,坚持不给永靖县政府添麻烦,办完事即刻返回。近年来随着中国地震局扶贫经费的增加,手中的钱多了,但是她从来不乱花1分钱,足额将扶贫经费拨付永靖县扶贫办,来往账目清请楚楚。永靖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称赞她是“真扶贫,扶真贫,廉洁奉公,严于律已的好干部、好党员”。

      2008年12月,吴瑾冰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桂凤(女)】  中共党员,汉族,吉林通化人,现任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局对口扶贫办公室主任。分管国家粮食局机关后勤、党群工作、扶贫开发和行业发展交流工作。

      张桂凤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女扶贫领导干部,她对贫困地区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分管国家粮食局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她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中央编译局对口扶贫县-四川省金阳县的实际困难,为中央编译局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贡献。

      为准确了解对口扶贫地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2000年9月至今,她不顾自己身患多种疾病,不畏帮扶地区山高路险、环境恶劣,多次带队深入扶贫一线调研考察,设计项目,有时高原反映使她头痛难忍,整夜无法入睡,她坐卧着休息,第二天又带队工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她对金阳县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她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中央编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人员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科学合理的确定了中央编译局扶贫工作的目标、规模、重点及实施程序。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扶贫工作的有关要求,她坚持扶贫、扶智的方针,进一步将中央编译局对口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向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中来。几年来,她多方协调,动用各种关系寻找项目资金,在她的带领下,中央编译局有数多人深入四川凉山州金阳县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先后为金阳县修建了粮库2座;建设移民新村4个;修建小水电站1座;土豆生产技术实验室1个;建设小学教学楼2座,其中申请日本援助项目1个;建通村公路1条;举办青花椒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山区农民231人;建设村级防洪水堤坝1座;建设土豆加工厂1个;为高寒山区小学发送60箱练习册6000本、羊毛衫80箱4000余套、办公椅子313个;维修4个老学校校舍;捐赠计算机78台,建设计算机教室4间;每年为乡镇干部订购《农民日报》50份;并帮助100多名贫困女学生上学,资助800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等,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做出了贡献,得到贫困地区群众和各级干部的赞扬。张桂凤清正自律、廉洁奉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帮扶工作中她无私奉献,深受帮扶地区人民的欢迎。

      2008年12月,张桂凤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司德鹏】  现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原国防科工委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自2001年开始具体负责扶贫工作至今,司德鹏以高度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民之心,辛勤工作,投入到定点扶贫工作中,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得到定点扶贫县、乡、村各级政府、部门、学校、村民的爱戴。

    1. “扶贫”先“扶智”。为贯彻落实科工委“教育为主,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兼顾经济发展”扶贫工作指导思想,司德鹏率领扶贫办探索扶贫工作新路子,结合实际提出“扶贫、扶智、扶项目”的工作思路,并在扶贫工作中予以实践,成效显著。

    ①  开展师资培训。教师素质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提高定点扶贫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从2005年起,司德鹏倡导并组织举办每年一期的“援建学校教师培训班”。他亲自到西安、汉中等地联系、邀请资深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专家,采取学员试讲、专家点评、课堂示范、问题解答等教学形式,系统讲授了小学素质教育基本方法,教育心理学,怎样当好班主任,新的课程改革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型结构”、“数学课堂设计”等内容,还组织了拓展训练、大型航空企业参观等活动。截至2007年,共有20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班开阔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视野,为他们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创造了学习的机会,也使援建学校硬件建设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保证了教育扶贫方面持续出成效、出实效,受到当地政府和援建学校的高度肯定。

    ②  协调组织落实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在着重支持基础教育的同时,原科工委决定出资50万元支持当地发展职业教育,在委党组领导下,司德鹏带领扶贫办积极协调陕西省发改委,申请苏陕扶贫援建资金30万元,共同扩建宁强县职业高中教学楼,解决了12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的上课问题,学校招生每年增加400名。

    ③  组织开展“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为了解决援建地贫困儿童失学问题,司德鹏积极倡导和组织机关、委属单位开展“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活动以“个人自愿捐赠,扶贫办牵线落实”的方式,每年每人120元至300元不等,对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捐资助学。5年来,直属机关干部共400多人次参加了“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累计捐资5万余元。捐资助学活动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了贫困学生,也使机关职工受到教育。这种捐资助学的热情感染着机关和委属单位的干部职工,许多人纷纷要求增加帮扶学生的名额。

    ④  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为发挥地方军工企业积极性,共同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司德鹏协调汉中军工企业的附属学校与包扶村学习开展“以观摩研讨教学、捐赠文具教材等为主要内容”的“手拉手”活动,累计捐赠文具、书包15000余件,图书10000余册。

      几年来,原国防科工委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硬件上,新建中心小学5所,改扩建村级小学6所,进一步改善定点扶贫村的办学条件;软件上,通过“扶贫、扶智”计划,扶贫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对口帮扶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宁强县黄坝驿乡科航希望小学全县会考成绩由原来的小学第12名、初中第6名提高到第2名、初中第3名,宁强县阳平关镇国防科工希望小学的教学成绩连续几年都使全镇第1名、全县第6名,略阳县白雀寺乡中心小学的教学成绩提高到了全县第6名。2004年以来,包扶学校的师生中共有人次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并有11名教师获得市、县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2. “扶贫”要“扶项目”。司德鹏与扶贫办干部主动与定点扶贫县、乡、村有关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市场调研,走访村民征求意见,根据各村自然条件和农民的意愿,引导农民发展养殖种植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①  引导发展黑河乌骨鸡养殖业。他与有关人员对当地自然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后,与和平村共同确立一条“将行政组织与自然散养结合起来,走养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和平村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养鸡协会,利用黑河乌骨鸡的资源优势,吸收散养农户入会,协会在种鸡孵化、疫病防治、市场销售等方面给予统筹指导和帮助,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促进了和平村黑河乌骨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经过2年多的发展,黑河乌骨鸡的养殖数量达到30000只,收入达60万元。

    ②  引导发展种植业。引导农民发挥地缘优势,种植天麻、茶、板栗、烤烟等农业经济作物。略阳县中坝村新栽杜仲5万株、发展天麻4300窝;5间桥村建茶园200亩、杜仲500亩;累计种植烤烟100亩、板栗300亩。

      通过养殖种植项目的推广,不仅转变了农民的观念、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扶贫项目的推广,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和赞扬。

    3. 动真情、真扶贫。司德鹏具体负责原科工委的定点扶贫工作,每年都要多次深入扶贫县村,深入扶贫项目现场,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与县乡两级政府探讨扶贫开发工作,适时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

    ①  加强扶贫项目管理。本着对农民负责、对扶贫资金负责、对捐助人负责的态度,他与扶贫办干部不厌其烦、细心周到地将个人捐资和物品发放到帮扶对象个人,并帮助建立和保持助学双方个人的通信联系;严格管理师资培训班,坚持聘请高水平授课教师,严格确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保证培训质量。

    ②  严把扶贫援建项目质量关。司德鹏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严格按照工作规程申报、论证、审批、实施和管理项目计划,严把项目立项关和工程质量关。为确保扶贫工程质量,落实工程进展,司德鹏多次与当地军工单位扶贫办联系,提出要求,并多次专赴扶贫建设工程工地对工程进展、施工中的建设监理、资金使用等方面情况进行检查,指出现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2003年,夏季雨量多,学校扶贫建设项目面临任务重、进度紧,为确保工程质量,他多次反复强调教育设施安全性,要好事办好、造福子孙后代,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并多次与当地县、镇政府领导联系,请他们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从施工各个环节,加强监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工程进度。促进了工程建设规范化,确保了在陕扶贫项目的质量

    ③  拓宽扶贫投入渠道。为进一步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司德鹏与扶贫办干部开展扶贫宣传工作,使扶贫开发投入从机关拓展到委属单位,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军工项目审核中心首批捐赠扶贫款5万元用于希望小学建设;信息中心向希望小学捐赠图书3540册,并购置新书架,完善后的图书室现有图书8705册,使学校达到学生人均图书20册、教师人均40册的国家“普九”标准。

    4. 大爱无疆,上善若水。司德鹏在工作中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领导,生活中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者。在他的同事和朋友中都知道司书记有个干女儿-个湖南省张家界大山里的普通女孩。2005年,一个偶然机会、一次不经意的谈话,司书记得知她因家中贫困无钱不能继续读书,决定资助她上学,每年为其支付6000元学费和生活费,一直到她大学毕业。小女孩很争气,如愿考取了张家界旅游学院大专班。2006年春节,这个小姑娘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全家人的感激之情,依据家乡的规矩来到北京“认亲”,司书记和老伴陪她游览北京城、参观北京高校、购买衣物用品,最后将她送上回乡的列车。从此,司书记就多了很多的牵挂: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给“女儿”打电话询问一下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次出差到湖南,同事们都知道司书记一定要看看“女儿”,为她买一些衣物、食品,给一些零用钱。看到“父女”俩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大家都为这种超越“血缘”的浓浓亲情所感动,更为司书记这种的无私博爱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2008年12月,司德鹏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文锦】  国家邮政局中国货运邮政航空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文锦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受国家邮政局委派,任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副区长、国家邮政局第五任扶贫组组长,与国家邮政局信息技术局章传强一起负责商州区和洛南县两地的扶贫工作。

      工作期间,张文锦认真贯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邮政局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以解决贫困农村的实际困难为己任,以改善广大贫困村群众基础设施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交通和教育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交通、饮水、教育等一批扶贫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使当地贫困现状有所改善,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高度称赞和一致好评。

    1. 商州区、洛南县扶贫工作概况。商州、洛南是陕西省商洛市人口最多的两个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山大沟深,“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这里典型的写照,贫困面相当大。商州区重点贫困村205个,贫困人口17.8万,占总人口的32.9%;洛南县贫困村175个,贫困人口5.7万,占总人口的12.4%。两地可耕地面积少,退耕还林压力很大,除城关镇外,农民居住相当分散,特别是一些偏远山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两地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但结构单一。农林土特产丰富,但质量不高、规模不大。

      2003年,在张文锦的努力下,国家邮政局共投入扶贫资金174.5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35个(商州21个,洛南14个)及10个科技等扶贫项目。其中通村道路14条91公里,受益32个村,受益群众达2.9万余人;桥梁7座180延米,受益9村,受益群众达8000余人;人饮工程9处,受益为9个村4800余人;新建邮政希望小学3所,修缮小学2所,购置课桌椅856套,捐赠新电脑6台;定额救助53名贫困中小学生,全额救助54名贫困小学生,贷款方式救助15名贫困大学生。

      在商州、洛南两地扶贫局的协助下,他还聘请农、林、牧、药等部门的专家,深入农村举办科技培训23期,受训人员达到5000余人次。同时,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为商州、洛南120多个贫困村订阅“陕西农村报”,在农村继续推广“叶面肥”鼓励他们利用科技知识、科技产品增产、增收。另外,他通过联系陕西省邮政信息技术局,对商州区30个乡(镇)团干及两所邮政希望小学的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电脑知识培训,使这些教师基本掌握了电脑的一般操作。

    2. 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把扶贫工作推到第一线”,不搞面子工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八七攻坚计划》的有关精神,国家邮政局各级领导始终要求每年选派的挂职扶贫干部,要把握 “真扶贫,扶真贫,把扶贫工作推到第一线”的原则。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张文锦始终牢记这一原则,非常重视在边远贫困山村下功夫,把扶贫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选择项目上,杜绝面子工程、人情工程;只做雪中送碳、不搞锦上添花;始终坚持 “帮贫不帮富,扶勤不扶懒,扶主不扶被,务实不务虚,多数人受益”的原则。

      到达商洛后,张文锦在与当地政府领导、扶贫局领导座谈讨论的同时,多次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对当地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急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参加区政府常务例会,参政议政,以便随时掌握区县的工作重点。为不给村民添麻烦,他每次下乡都是带几个肉夹馍和一壶白开水;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当地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人员都非常配合、积极工作,一起围绕商洛、洛南2地的实际情况和贫困现状,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和全年扶贫工作规划。

      为使扶贫项目真正做到项目扶持准确,资金使用正确,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实处,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他们运用“排、考、问、核”等手段,对于每一个项目都要严格审查核实。在项目考察中注意做到:在学校项目上要准确掌握在校学生人数和学校有无并转可能,防止过度投资或重复投资;在人饮项目上要准确掌握水源的水质和水量是否符合项目要求,防止出现因饮水而发生的地方病;在道路项目上坚持认真测量、勘察,详细计算工程量,防止虚报、瞒报。

      在总结前几任工作的基础上,他们根据2地申报材料,筛选出77个项目,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行程3000多公里,足至29个乡镇、68个行政村,跋山涉水、走村入户,逐个去实地考察、论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3. 分阶段、分步骤督促扶贫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在确定扶贫项目的同时,张文锦和当地扶贫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扶贫项目的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

      在实际工作中,他坚持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同时,为调动地方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张文锦吸纳他们一起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分工,发挥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工作合力,落实责任,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加强日常的监督和检查,促进度,保质量;另一方面,则严格按照各类项目验收的标准,搞好项目验收。对桥及学校的验收,坚持以质检部门的意见为准;饮水项目,经水保站的专家确认项目质量符合标准后,他们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或者逐户验收的方法来进行;道路项目验收时,坚持做到全程测量,检查路面的平整度,检查护链、护堤的修建是否符合标准。 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坚决要求他们返工和修正,所有扶贫项目的验收情况与扶贫资金挂钩。同时,完善资金支付手续,在项目实施工程中,按照3、3、4的报账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分阶段检查、验收,坚持做到不开工不支付,不达到要求不支付,增大对项目实施的控制力度;报账时必须要有税务部门统一的发票,并变原先项目报销两方签字的规定为四方签字,即项目村负责人、项目乡镇负责人、群众监督人、国家邮政局扶贫组负责人;对物料的报销,要有购买物料的入库、出库凭证。加强监督,杜绝漏洞。

      项目验收工作是很艰辛的,比如验收自流饮水工程,他们首先要爬山到每个水源去验收蓄水池、调节池,然后到随机抽取的村民家里去查验;旱窖项目,分布广,验收难度大,但是为对村民负责,为对扶贫工作负责,他们采用分组方式,逐户验收。验收工作,一天下来要走5个多小时的山路,有时饭都来不及吃,但当看到村民发自内心的笑脸时,每个人都感觉到这份工作的可贵。

    4. 面对“非典”和8.28特大洪水,坚守工作岗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非典”期间,为减少对扶贫项目的影响,张文锦人在北京,心系商州,把扶贫工作为己任,与两地扶贫局始终保持热线联系。在“非典”尚未解禁的情况下,由于放心不下商州、洛南的扶贫项目,张文锦不顾家人的劝阻,想方设法、冲过层层关卡回到商洛。虽然由于疫情的严重,刚刚到达的商洛的张文锦就被隔离起来了,但他仍然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扶贫项目的工作进展,不停的对工作的进度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了扶贫工作的进度。

      2003年陕西省雨水特别频繁,尤其是“8.28”洪水更是给他们的扶贫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从8月28日晚至9月8日,商州区、洛南县连续11天遭受暴雨袭击,洪水、滑坡、泥石流多灾并发,2县损失非常严重。在“8.28”洪水发生的当天,张文锦正好带着救助款,从商州前往洛南去参加全县贫困大学生捐助会。出发前,雨已经下得很大,道路已经被冲毁但张文锦仍然坚定地说:“我们今天一定要想办法过去,否则,没法向国家邮政局的领导和50万邮政职工交待,我们是受他们的重托来的,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将钱交到孩子们手中。”最后,他们在当地干部的引导下,绕道200多公里,楞是从河南省进入到洛南县境内,及时把救助款送到了贫困大学生手中。

      在抗击5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工作中,张文锦一方面参加区县的救灾紧急会议,同各位区县领导一样带队深入到各个受灾点,了解灾情、组织自救;同时注意对前4年邮政的扶贫项目进行调查,对受灾严重的项目,他到现场进行考察,并制定修复办法。另一方面,及时向国家邮政局扶贫组及邮政航空公司汇报灾情,争取物资援助。

    5. 立足商洛实际,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体制,编制标准化工组流程。自1999年至2002年,国家邮政局每年都采取助学贷款的方式救助3、4名大学生。而2003年商州、洛南高考成绩出奇的好,扶贫组助学贷款的消息一发布,就马上收到了好几十份申请,经过认真的调查至少有十几名考生面临着交不起5、6千元的学费,准备放弃那弥足珍贵的录取通知书,回家务农。怎么办?如何用同往年一样的多资金,救助超过往年3、4倍的大学生?张文锦没有退缩,他指导扶贫局和区团委的干部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测算,很快拿出一个新的救助办法。把过去救助资金一次性全部打入希望办的做法,变为只拨付当年需支付的金额,余额按每年规定的额度,依次拨付。此办法最大好处就是,在救助学生数增加,救助资金不增加的情况下,利用已偿还的金额,减少了国家邮政局的投入,同时督促扶贫干部与希望办协作,将还款的事情做好。当还款金额达到一定的额度后,既使不再投入资金,救助仍能继续进行下去。使2003年救助大学生总数达到前4年救助的总和。

      在商洛工作一段时间后,张文锦发现,邮政各级领导对扶贫工作十分关心,扶贫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派驻干部每年轮换,总需要一个较长的工作交接周期。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工作要从零开始、缺乏连续性。他就根据在航空公司编写标准化工作的程序的经验,希望能将所有扶贫工作变成一本手册,使新来的干部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都一目了然,少走弯路、迅速进入状态。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张文锦在不断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健全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先后编写《邮政希望小学建设步骤》、《国家邮政局在商扶贫项目实施细则》、《国家邮政局扶贫设备管理办法》,并搜集到“市区部分建筑材料信息价”等,编写出《国家邮政局在商扶贫工作参考手册》等。为后续的扶贫干部留下宝贵的扶贫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在商州、洛南扶贫的一年工作时间里,张文锦出色完成国家邮政局交给的扶贫工作任务,并创造性地将各项工作推进到新的高度。工作中,他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深厚友谊,受到上级领导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

      2008年12月,张文锦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  望(女)】  国家外国专家局机关党委调研员。张望从事扶贫工作6年。对扶贫工作非常热爱。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勤于思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在局机关党委领导下,张望积极主动工作,每年为四川省屏山县在深圳举办一期乡镇长培训班。经专家局机关党委参与组织5期,为开阔农民的眼界,转变农民的思想作了工作。同时送屏山县的县长、县技术干部出国参加培训,并为他们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2009年已经有几十名干参加出国培训。

    1. 送报下乡活动是文化扶贫的有效形式之一。自2004年以来,在张望的协调下,每年中央编译局为屏山县农民订阅《农民日报》100多份,合计资金10万元。深得农民的欢迎。屏山县扶贫办干部反映,送《农民日报》下乡,就是给农民送去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是帮助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好渠道。

      张望主动联系清华大学,促成屏山的远程教育,建立远程教育基地。可以说,教学站为屏山县广大干部、教师和群众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了支持屏山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2009年中央编译局还为屏山购买了2套远程教育设备,设备已在试运行中。建立远程教育这一个项目为中央编译局扶贫争取到5万元的资金援助。

      参与组织扶贫捐助活动。近年来专家局机关为屏山捐助了几千衣服,许多衣服都是经张望和大家的手一包一包打起来的。其中克服了许多困难,不怕脏不怕累,一心想得的是屏山的老百姓。

    2. 根据的工作特点,开展项目扶贫工作。在中央编译局连续几年的支持下,经过张望的努力,先后为屏山引进百喜草项目、黑核桃项目、波尔山羊项目、荷兰达兰猪项目等。2006年,屏山的种猪场实现销售收入73.6万元,利润14.78万元。达兰猪项目已被公认为是屏山地区促进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县委县政府和乡镇领导已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屏山的达兰猪品牌。为解决屏山县锦屏镇天仙村生产的食用菌、茶叶、萝卜和梨等农副产品运输困难的问题,外专局与宜宾市政府、屏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共同承担解决天仙村的道路修建,外专局出资30万元。2007年7月一条长约4公里、宽4.5米、厚18~20公分的水泥道路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8年12月,张望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高晓辉】  1974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汉族、中级经济师,200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是中国保监会引进海外的第一个留学生。2002年7月到中国保监会工作,现为中国保监会中介部制度处副调研员。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以下简称察右中旗)是国务院指定中国保监会的定点扶贫县,根据组织上的安排,2006年10月高晓辉被派往察右中旗帮助地方政府工作,任旗长助理、副旗长。在察右中旗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扶贫工作,并且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慰问贫困群众,确定扶贫方向,协调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成绩,赢得扶贫单位的赞扬。

    1. 努力学习 严以律己 树立挂职干部好形象。察右中旗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半农半牧旗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农牧民的生活较为贫困。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高晓辉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下发的各种文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同时也利用开会的机会,向旗里的干部群众讲一些国家对金融方面的政策。

      作为一名年轻的挂职扶贫干部,高晓辉在努力当好对口扶贫工作的“联络员”的同时,讲大局、讲团结,认真处理好个人与领导集体之间、与其他政府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当好正职“配角”的同时,主动大胆开展工作。在工作、生活中,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构筑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工作作风严谨,生活朴素,严以律己,不搞特殊化,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

    2. 脚踏实地 深入调研 确定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初到察右中旗,为寻找工作的着力点和准入点,高晓辉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与农民交谈,与乡干部交谈,看一看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听一听农牧民所最关心的问题;问一问农民最希望要的扶贫项目是哪一些,以便自己在扶贫工作上少走些弯路。通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确定了保监会的扶贫资金使用方向。

    ①  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发展喷灌圈建设。察右中旗连续多年遭受了以旱灾为主的严重自然灾害,农牧民深受旱灾之苦,2008年仍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由于连年干旱,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产量低而不稳。为了增强农民抵御旱灾的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必须加快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他经过调查研究和旗政府领导的反复沟通,确定了发展喷灌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高晓辉跑遍全旗各个乡镇,田间地头多次留下他的身影,“民以食为天”,察右中旗的部分地区连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都不具备,农民何以安居乐业。高晓辉多次向保监会领导汇报,协调资金,经请示保监会同意,决定用保监会扶贫资金30万元,资助察右中旗10个贫困村完成10套喷灌圈建设,解决了察右中旗近千亩良田的浇水问题,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

    ②  筹措资金20万元,通过保险扶贫,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事业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拓展,政府积极利用保险扶贫的方式变事后救灾为事前通过市场手段有效化解风险,增加贫困农牧民及贫困学生抵御意外灾害的能力,保障贫困农牧民和贫困学生的利益。

      一是发展农业保险,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面向农民的保障能力建设的需要,是保障农民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的需要,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需要。察右中旗是自然灾害特别是雹灾和洪灾的多发地区,根据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要求,为确保贫困农牧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高晓辉认为投保农业险非常必要,经过认真调研,并经过与旗领导及保险公司的反复论证,最终对中旗优质小麦主产区的4000亩小麦进行保险,因雹灾、洪水、风灾和霜冻而导致经济损失,每亩最高赔付金额2000元;二是为体现对贫困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在高晓辉在保监会的支持下,为察右中旗的1500名高一、高二贫困学生的购买人身意外险,同时对2007年考入大学的优秀贫困学生100名,为其交纳上大学期间的人身意外险保费。增强贫困学生抵御意外风险所带来的伤害,保障贫困学生的利益。

    3. “捐资助学 回馈社会”,建设保险中介希望小学。高晓辉走访农牧民贫困户,察右中旗的贫困状况使他感到震惊。近几年,经过保监会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工作,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情况特别是当地的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据初步统计,全旗现有单亲少儿和孤儿1008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贫困,当地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离异或者常年不归,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对于这一弱势群体,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但由于地方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贫困面大,所作出的帮扶只是杯水车薪。孤儿、单亲少儿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又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再加上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导致每年均有大量的学生辍学。虽然当地行政教育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一些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办学条件级差,仍有大量孤儿和单亲少儿进不了学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孩子们不可避免地重复着父母的老路,几乎没有摆脱贫困的希望。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为了使贫困学生重新返回校园,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在高晓辉的倡导和精心组织下,在保监会中介部领导的支持下,2007年初,在全行业开展了“捐资助学 回馈社会”大型公益活动,号召保险中介行业向察右中旗的贫困学生捐款。活动一开始,得到全行业的积极响应,在一个月时间里,保监会机关、全国各地保监局、全国各地的保险中介公司和部分保险公司共捐款50多万元,重新建设察右中旗乌苏图镇中心小学。宽敞的教室,全新的校园,温馨的校舍,崭新的桌椅,现代化的微机室和教学设施,全校500多名师生开心地笑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在高晓辉的建议下。保监会机关干部还救助了几十名贫困学生,为其解决了以后学习的后顾之忧。学校共占地100多亩,是察右中旗最好的小学,解决了周边6个乡镇的小孩子们上学问题,使农村孩子们能够在与城镇学生一样在漂亮温暖设施齐备的学校内接受良好教育。

      此次活动成为了保险业第一次向社会展示队伍素质和精神面貌的契机,达到了凝聚人心、增进团结、奉献爱心的目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高晓辉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为此他付出大量的精力,整半年他没有回过家,克服生活、工作上的困难。在学校的建设期间,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往返于学校和县城之间,往返一次要100多公里,将近2个小时。累了,就在车上睡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他这种兢业和任劳任怨的精神打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

      活动得到了旗委旗政府的支持。学校落成后,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加有意义,乌苏图镇中心小学已经正式更名为“保险中介希望小学”,并且举行盛大的揭牌仪式。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此次善举,还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树碑立传,碑名为“思源碑”,碑文如下:保险共济,情系民生;慷慨解囊,助学育人;励德思源,拳拳之心;百姓树碑,天地永存。

    4. 深入基层慰问贫困群众 ,协调保监会捐赠办公自动化设施。察右中旗连续几年遭受严重冰冻、干旱等自然灾害,贫困农牧民生活非常困难,在冬季,高晓辉积极协调5万元扶贫慰问金,为300户特困户购买煤碳75吨,面粉300袋,用于对特困群众进行越冬补贴及春节慰问。在慰问中,他冒着严寒深入农村贫困户家中,带去中国保监会对中旗特困群众的关心与厚爱,使他们过一个祥和愉快的春节。

      中旗的办公条件简陋,办公自动化设施落极其后,办公室工作人员是4、5人共用1台电脑,致使办公效率低下。高晓辉协调中国保监会,为中旗捐赠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并且亲自帮助安装调试,改善办公条件,提高了中旗办公效率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高晓辉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扶贫工作,用自己的行动架起了保监会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把保监会的爱心传递到内蒙古察右中旗的广大干部群众和贫困儿童身边。

      2008年12月,高晓辉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吉新明】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产处副处长。2005年8月,吉新明被派到贫困落后的吉林省通榆县扶贫。3年来,他与通榆县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扶贫开发工作上,结合农发行业务范围和工作特点为通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入资金近1.5亿元,推动了通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功地帮助3个贫困村、1万人口摆脱了贫困,为贫困群众开辟出一条通往脱贫致富的道路。2006年,县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按吉林省委要求,下派挂职的副县长也参加选举,他以满票当选。

    1. 为经济发展凝心聚力。3年来,吉新明发挥自己在京工作期间联系广泛、信息资源较多的优势,先后多次进京跑省争取扶贫资金,在支持和帮助县政府研究项目、联系项目、落实项目上,倾注很多心血,通过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为通榆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针对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吉新明先后组织制定了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扶贫项目申报制度、扶贫资金项目终身承包保责任制等六项制度和一个规定,规范了扶贫开发工作,有效避免了违规违纪现象发生。面对通榆县扶贫项目分散,重点不突出的现状,他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地区优势,筛选排序,科学论证,组织建立了通榆县扶贫项目储备库,为今后扶贫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为解决贫困户脱贫后容易返贫的问题,吉新明通过扶助典型贫困户确定发展方向和确立主导产业,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建立了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他先后多次主动带领县农业局、民政局的负责人到国家农业部、中国慈善总会等部门帮助联系争取项目和资金,积极向省扶贫办汇报和协调,帮助争取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同时,协助做好来通榆项目投资方的接待和项目推荐工作,为通榆县引进外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政府支持。吉新明不仅在宏观经济运作上谋划长远,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本地企业贷款难上。解决了制约通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的资金问题。

      为加强对企业的扶持服务,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吉新明在走访通榆县榆香公司、新域公司等12个粮棉油购销和加工企业后,提出并确立引领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倡导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扶贫工作思路。一方面,他为企业经营和改制出谋划策,与企业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另一方面,从建立农户与收购加工企业的利益联结关系入手,动员乡(镇)村和农户组建多种协会和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积极推进“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他的积极指导和帮助下,2008年,通榆县订单农业发展到165万亩,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发展到107个,域内外参与“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32户。益发合大豆蛋白公司是通榆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纳税大户,每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但产能一直得不到发挥,急需资金进行扩产改造。吉新明主动找企业领导研究解决办法,积极协调总行贷款6700万元,解决了该公司扩产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飞牛公司是通榆县1户较大的农产品收购加工龙头企业,经营通榆县的主要农产品-葵花,年收购加工量达2万吨,占通榆葵花产量的40%以上,带动农户近2万户,为“4050”贫困下岗职工家庭安置500多个就业岗位,对当地农民的脱贫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但企业在收购旺季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收购需要。吉新明协调农业发展银行,为该公司贷款2000万元,解决了该公司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保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产生大的波动,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2. 为教育事业倾情奉献。“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这是吉新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通榆教育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他的心。在开展调研过程中,他每到乡镇,都与当地的党委政府和学校师生谈及教育,详细询问教育的发展情况,为条件落后的学校争取帮扶资金,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给更多濒临辍学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使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县教育局的协助下,他选择6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作为扶助对象,号召总行机关干部职工捐款共计12万元,及时解决了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学费问题,使他们顺利走进大学校园。他亲自挑选了2名学生作为帮扶对象,个人出资3600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把边昭镇靠山希望小学作为自己的“教育扶助点”,多次到扶助点调研,协调总行为学校捐赠了24台电脑和1.1万元电脑安装配套资金,建成了微机室,并在每年教师节为学校师生送去教学和学习用品。为解决通榆县第八中学校舍年久失修的问题,他又积极与总行沟通,争取到校舍改造资金50万元,使学生们有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3. 为群众脱贫殚精竭虑。吉新明能够克服爱人在远郊工作上班早下班晚,老人年纪大不在身边,孩子小上学无人照料等家庭实际困难安心扶贫工作。在通榆县吃的是政府食堂的大锅饭,住的是办公室,他并不觉得苦;经常深入到贫困村屯和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和基层干部群众广交朋友,积极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他觉得是最大的快乐。

    吉新明到通榆县任挂职副县长后,协助分管副县长具体抓扶贫工作。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工作角色定位,他认真学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扶贫政策和总行党委的工作部署,了解前期驻点扶贫干部工作进展情况,准确掌握定点扶贫政策和指导具体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换人不断线,保持扶贫工作的连续性。他累计参加省、市、县政府组织的涉及农业和扶贫方面的工作会议及专业会议多达百余次,详细地了解和掌握了全县的经济特点、政府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重点。3年来,他坚持先调研后决策,先后深入到全县22个乡镇(场)和80多个贫困村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通榆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和各乡镇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分析了贫困原因,主持召开多个部门参加的座谈会30多次,与县扶贫办、县劳动就业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牧业局等政府工作部门共同讨论研究扶贫措施,广泛征求部门意见,商讨脱贫办法,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脱贫致富的意见和建议,把中央确定的整体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扶贫工作方针落到了实处。在他的努力下,《通榆县“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规划》顺利完成并下发执行,成为通榆县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工作中,他经常带领扶贫办同事走访贫困户和特困户,协调有关部门捐款捐物,帮助解决特困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3年来,共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126个,款物合计40多万元。为帮助贫困群众拓宽信息来源,掌握市场行情,本着扶贫先扶智的原则,吉新明协调总行为通榆县69个贫困村订阅了2005~2008年《农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农村版,宣传了国家的扶贫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丰富的致富、供求信息。

    2008年12月,吉新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俊峰】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股改办处长。2004至2005年,张俊峰根据农总行的安排,到河北省武强县挂职政府副县长,开展定点扶贫。挂职期间,他能够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把扶贫工作当作为民服务的课堂,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勤恳工作,推动了当地扶贫工作的深入,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1.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做好扶贫工作的能力。 扶贫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履行好为当地办好事、办实事的使命,张俊峰能够加强学习,积极主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一是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认真研究农村经济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二是学习中央领导对新世纪扶贫工作的有关要求,深刻领会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不断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溶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三是切实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做好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经常带着问题下乡村,与农户和企业访谈,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想办法认真解决。同时,指导分管部门转变作风,推动扶贫工作科学发展和有效推进,武强县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得到了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全省52个贫困县介绍推广武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做法。用工作和发展成果向先进性教育活动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2. 深入基层,做好科学谋划,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武强县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8.7万。由于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条件和地理环境较差。1985年和1994年两次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2004年全县尚有78个村列为贫困村、涉及15619户、65470人。繁重的脱贫任务需要对整体工作和阶段目标科学谋划、缜密研究、有的放矢。张俊峰一到任,就深入全县6个乡镇走访调研,全面听取工作汇报并查看重点扶贫村,从各方面了解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在此基础上走访县直经济管理部门,并通过对县内化工、食品、乐器、线缆4大特色行业的20余家骨干企业多层面、多角度的调查了解,摸清全县经济状况和贫困乡村的总体情况,组织制定《农总行2004~2005年度帮扶武强工作方案》《武强县2004~2005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计划》。提出了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为扶贫思路;提出了加强乡村二级扶贫开发工作,完善乡村扶贫规划、工作制度,建立县乡村户企业上下协调联动的扶贫开发机制的工作思路和加大对武强工业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帮扶力度,加大对贫困村办实事力度三项重点工作。

      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用扶贫开发工作统揽相关工作,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到各部门、乡镇村走访,张俊峰提出了县直各部门申请项目、资金要与全县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相结合的思路。县计划局的北大洼万亩基本农田改造项目,县国土局的7800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县农开办的82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善了4个乡镇16个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5年是武强县实施第二批42个贫困村脱贫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做好42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在逐村搞好调研的基础上,张俊峰组织制定《武强县二期扶贫开发三年规划》和《武强县2005年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3年规划确定每年为一个贫困村办一件实事,为30%贫困户定1个产业扶贫项目,免费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30名的总体工作目标;年度计划则将项目、资金一并安排到每个村,细化到可以解决多少贫困户、多人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的量化,增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扑下身子办事,扎实工作。 按照国家扶贫办确定的整体推进、产业化扶贫、科技培训“一体两翼”指导方针,结合武强实际,开展扶贫工作。

    ①  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贫困户脱贫的带动作用。多渠道协调和筹措资金,支持武强县金音乐器有限公司、津武玻璃纤维公司、鱼香面业公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820名。组织联系天津荣达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深加工项目,带动了全县1万亩裸地菜种植。

    ②  抓好周转畜、周转禽、周转棚项目实施工作。在周转畜项目中探索了放母还犊、买母送仔、带资入股、基地统管模式,靠经济手段制约、靠利益机制联结,尊重农民意愿,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猪则猪,收到很好成效。使3800户贫困家庭都有了可靠的产业脱贫项目,该做法在2004年12月9日原国家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到武强县指导扶贫工作时得到肯定。在周转棚项目中,指导街关镇洛湾村组建蔬菜生产合作社,负责组织指导贫困户进行蔬菜生产,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每棚扶贫办公室提供种子资金2000元,一年后收回支持下一批农户。利用馨康养殖公司被列为全国扶贫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实施周转鸭项目。一个养鸭户每养1000只鸭向公司交1.5万元押金,其中公司为养鸭户担保贷款1万元,支持扶贫2500元资金,养鸭户个人出资2500元,企业为农户提供鸭苗并负责回收,一年后由企业负责收回扶贫资金并支持下一个贫困户。实施当年馨康养殖公司已与1000户贫困户签订了养殖合同。

    ③  切实做好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本领。通过县职教中心、扶贫培训中心、石家庄烹饪协会技校、衡水南苑中专技校实施了“千人扶贫转移培训计划”,免费培训电焊工、厨师、计算机操作等3个专业的贫困户劳动力960个,通过12家重点骨干企业岗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吸纳贫困户劳动力1800多人,通过开展小本创业计划有231人开始出村经商。累计转移贫困户劳动力3000余人。

    ④  精选项目,最大程度上发挥好定点扶贫资金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一是利用农总行的扶贫资金,投资50万元,完成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容纳300名学生的北代乡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二是组织武强县乡镇长、经委主任、县直农业部门、经济管理部门、重点骨干企业厂长先后共50人,分别到农总行长春培训学院、天津培训学院举办乡镇长和企业管理人员EMBA两期培训班。通过培训,对提高武强县直部门领导干部、乡镇长和企业厂长经理的素质,开拓视野,丰富理论知识起到了较好作用,得到参训人员及县委政府的认可;三是组织捐款近2万余元、电脑6台,购买文具300余套,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00余名。同时,针对基层农民缺书少报,难以及时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和致富信息的情况,及时向总行汇报,总行先后出资6万余元,为乡村群众订阅《农民日报》200份、《河北农民报》238份。

    4. 严格自律,清正廉洁,清清白白做人。张俊峰扶贫期间,能够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廉洁自律和反腐败的各项要求,坚决做到廉洁自律,敢于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在工作中,不摆花架子,不打官腔,不给基层添麻烦,始终做到严格自律,清正廉洁,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2004年以来,张俊峰先后被授予河北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和衡水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王文华】  交通银行兰州分行扶贫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8月,交通银行总行专程到天祝县考察扶贫工作之后,决定先期投资305万元,开工建设天祝县县城达隆路大桥。为了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总行抽调兰州分行王文华长驻天祝县指导开展帮扶工作。

      200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相继确定交通银行总行定点扶贫天祝藏族自治县。短短六个多年头里,交通银行斥资1400多万元支持天祝县经济社会发展,修学校、建医院、架桥梁、筑道路、兴科技、扶产业,扶贫济困,广播爱心,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助推了全县扶贫开发事业。

      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幅员面积7149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错综复杂, 生存条件严酷。全县有藏、汉、土、回、蒙古等16个民族,总人口22.6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占比为79.5%;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 37.8 %,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3%。新一轮扶贫开发之初,有贫困人口10.6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

      王文华深感责任重大,稍事安排家中事务后,就奔赴远在140多公里外的天祝县, 立即投入大桥工程建设。5、6月的天祝高原寒风料峭,初来乍到的他根本不适应气候水土,可他从未叫苦叫累,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全身心地扑在大桥建设工地上,协调工程建设各方面力量,抓质量,赶进度。2004年6月24日,为解决城乡3.1万居民的生产生活之困,城乡居民期盼了数十年、几代人的大桥终于建成通车。这座大桥的建成,是天祝县自建政以来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扶贫帮扶工程,方便了庄浪河东西两岸数万居民生产生活,也是架在藏区人民心中的爱心之桥。

      在抓好大桥建设的同时,他抽出时间,在县扶贫办干部的陪同下,先后跑遍了全县大部分贫困乡镇,对贫困乡村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走访了解,征求意见。他拟定了《2004~2008年帮扶项目规划》和《2004~2008年科技培训规划》,理清帮扶思路,明确帮扶工作目标。随后陆续实施了学校、县第二人民医院、乡村道路建设、农牧民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等一系列项目。

      2004年,由交通银行投资91.5万元天祝县打柴沟深沟小学开工建设,为不影响学生秋季正常开学,他进住现场,忙碌在工地,亲自督促指导,很快1座设施齐全、漂亮宽敞、条件一流的农村标准化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砖木结构教室、宿舍共964.32平方米,并配套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240多套和5万多元的电脑和部分学习、文体用品,生均校舍面积达到4. 5平方米。硬件条件的改善,稳定了教师队伍,促进了该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广大师生和农牧民群众欢欣鼓舞。

      天祝县医疗卫生条件差,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群众正常的就医看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详细考察论证后,他会同当地政府向总行汇报反映困难,争取立项。2006年天祝县第二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楼获准总行立项帮扶,投入资金196万元,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医院建成后开设了门类齐全的科室和业务用房,购置配备了病床、办公桌椅。并筹措资金3.6万元,选派该院10名医生分期到武威市人民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进修培训。在该院修建当中,为了抓好工程质量,不耽误工程进度,节省往返县城时间和费用,他自始至终驻守在施工现场,租用了医院隔壁旅社2间狭窄简陋的房屋充作办公室和宿舍。房屋阴暗潮湿,蚊蝇乱飞;为了取暖吃饭,还要自己生火做饭,烟薰火燎,一日三餐将就应付。他对这一切全然不顾,毫无怨言,硬是坚持了150多个日日夜夜,会同相关单位,严把工程质量关,直至医院顺利竣工交付。该院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当地10万多人口看病就医困难,改善了当地医疗服务条件,为推动服务区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创造了必要条件,也在藏族同胞心中树起又一座丰碑。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他深知物质帮扶仅仅解决眼前之困,要加快藏族同胞脱贫步伐,更重要的还是要实施智力扶贫和精神扶贫。受当地严酷的自然条件所限,灾害频繁,许多牧民因没有养殖暖棚,短饲少料,一场暴风雪,往往使牧民们辛苦饲养的牲畜一夜间冻死冻伤,牧民们只能怀抱死去的牛羊嚎陶大哭。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他又把扶贫的目光瞄准了科技培训和依靠科技、开发脱贫增收产业上。牛家毛措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户,在王文华的支持鼓励下,通过参加交行科技培训掌握了暖棚养殖技术,并建起自己的暖棚养殖场。如今,牛家毛措利用自家的暖棚养殖牛羊,养殖效益比过去翻了一番。 结合天祝县的农牧业实际,他会同天祝县扶贫、农、林、水、牧、教育、科技、劳动、妇联等部门,研究拟定了《2004~2008年农牧民科技培训规划》,上报总行争取支持,连续5年共投入资金111万元,组织、聘请有关技术人员,以集中授课和实际操作、现场指导、发放科技书、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先后举办90期科技培训班,培训骨干3075人次,培训农牧民3.65万人次,印发科技培训材料1.2万多册。内容涉及暖棚养殖,红提葡萄、食用菌日光温室栽培、劳务技能、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及生产经营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向县妇联投资10万元,培训输转保姆200名,还为县职教中心100名贫困学生人均捐助助学金1000元,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天祝县气候冷凉,自然隔离条件好,污染少,发展特色种养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高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日光温室果蔬、食用菌生产方兴未艾。他通过深入调研、算账对比和市场分析,认准这是一个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项目”。在总行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56万元,2007、2008年先后实施了红提葡萄和食用菌栽培两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红提葡萄、双孢菇栽培日光温室400座,为受益村贫困群众户均建成一座日光温室,每户均年可增收1~1.5万元。通过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当地贫困群众560多户。为提升科技培训和示范基地的水平和档次,他还通过积极联系,聘请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提葡萄协会理事常永义教授,甘肃省农科院教授、食用菌栽培专家张桂香常年担任红提葡萄、食用菌产业技术顾问,定期不定期“问诊把脉”,为推动当地产业开发、加快群众脱贫步伐架上了“引擎”。

      天祝县农牧民群众祖祖辈辈习惯于依靠焚烧薪材、秸杆、牲畜粪便烧水做饭。传统的生活方式不但使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他一次次走访县乡干部,一次次进村入户,一次次请教专家学者,寻找良策。天祝县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光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太阳能前景广阔。在他的努力下,太阳灶推广项目很快得到总行立项实施。2005年以来,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先后给12个乡镇的146个自然村的农牧民赠送太阳灶13690台,热水壶1640只,价值达224万元。1台太阳灶可抵顶1亩左右灌木林的薪柴量,每年可为农牧户减少开支800多元。这一举措在帮助群众改进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解决了能源短缺的问题,有效遏制了对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向良性化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天祝县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种自然灾害,不少农牧民饱而返饥、暖而又寒。他时常为那些口粮不够、生活断顿的群众唏嘘不已。碰上这样的牧民他忍不住就要掏自己的腰包,几年来他个人捐款3000元。为解决部分群众生活燃眉之急,每逢元旦、春节,他都组织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先后为2400户特困户和五保户捐赠面粉3000袋、大米700袋,价值26多万元。在他的建议下,2007年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7万元,为敬老院老人购置40套桌椅,90袋面粉,毛毯198条,衣料400米,捐款6000元。经他介绍,还从贫困家庭招收45名青年到兰州分行从事保安工作,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也让青年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为保证扶贫项目的有效实施,王文华在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中都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严管项目,慎用资金,专款专用,从不乱花一分钱,“扶贫款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8年12月,王文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宝喜】  男,汉族,1961年5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贵州航空工业

      集团贵州华阳电工有限公司群工办主任兼离退休办主任、公司纪委委员。

      张宝喜于1997年就投入科技对口扶贫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关心贫困地区和群众,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10-多年如一日热爱扶贫事业,熟悉对口扶贫县的情况,为贫困地区的发展献计献策,为贫困山区群众排忧解难,完成了中国一航、贵航集团和本单位交给的对口扶贫工作,深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赞誉。

    1.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八七”扶贫工作计划和贵州省委关于“军工支农,党建扶农”的号召,使扶贫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让贫困村民得到实惠。在中国一航直接领导下,贵航集团组成4个扶贫协作组分别对贵州省安顺市所属4个贫困县进行对口扶贫,张宝喜所在单位负责对安顺市关岭县进行扶贫,单位党政领导在接到务任后,进行专题研究和到关岭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指派张宝喜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张宝喜接到任务后,与关岭县政府、县扶贫办取得联系,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该县扶贫工作进行调研、考察,落实扶贫项目。由于中国一航、贵航集团的扶贫资金是由每位航空职工捐献和部分企业捐赠而来,资金额度有限,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就要求要做到用最少的资金,办最大实效的事,让贫困村民得到实惠,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十几年来,张宝喜共组织实施完成3个黑山羊养殖试范村建设(果支、干二盘、法郎村);关岭县板贵乡300亩花椒基地建设;永林镇安隆希望小学和鲁辉希望小学建设;岭岗、鸡场坪等村寨的近30公里乡村公路建设和坡贡乡紫光桥的建设;八德、田坝等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范村建设。使用资金共计约贰佰万元(不含当地政府投入资金),无一差错,在村民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了严守纪律,团结同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2. 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改变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使村民们脱贫致富。关岭县板贵乡石磨化和水土统失相当严重,当地村民非常贫穷,每年靠到他乡帮工或种包米过生活。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扶贫协作组进过调研考察后决定在此投资七万元,试种花椒300亩。项目确定后,由于当地村民沒有种过花椒,此项目没有人愿意实施,张宝喜就亲自找乡领导谈,找村干部谈,向他们宣传种花椒好处、种花椒后可能得到的利益和向他们讲清楚调研考察情况,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经过多次的游说,当地部分村民同意试试。为了确保试种成功,张宝喜在得到本单位领导和贵航领导同意后,出台一个特殊政策,即村民们种活一棵花椒,奖励0.5元。经过3年的努力,300亩花椒基地成功了,首先试种的村民致富了,在事实面前,当地干部群众积极要求种花椒,关岭县政府马上做出决定:花椒为板贵乡支柱产业。现在,板贵乡的花椒种植面积以达到30000亩,并完成花椒的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关岭板贵花椒远销云、贵、川3省,当地农民以基本脱贫致富,同时也保护了水土流失和改善了石磨化进成。

    3. 热爱扶贫事业,熟悉扶贫县的基本情况,为关岭县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10多年来,张宝喜在努力作好扶贫工作的同时,虚心向他们学习,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理环境,积极向该县、局等部门献计献策,把企业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传授给他们,与他们交朋友,得到当地政府、干部群众地好评和欢迎。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他们办实事,积极与贵航高级技工学校联系,为该县高考落榜学生找出路,现在在该校读书的学生近20人,他们都学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将会为社会、企业及家乡做出贡献,同时为贵航高级技工学校扩大生源,在关岭县开班作努力,现正在洽谈中。还为该县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出国研修项目正洽谈办理。

      张宝喜最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名航空工业的普通干部、普通党员,能十几年如一日,把社会扶贫当做一件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动真情、办实事。当看到贵州大山区、花江大峡谷之畔的板贵乡农民,盖上新房,买了摩托车,人们真应该记住这位普通干部、普通党员的身影和他高尚的情怀。

      2008年12月,张宝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牛连启】  1951年11月出生,天津市人,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毕业,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黑龙江省呼盟阿荣旗长安公社插队,水利电力部、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华南电力技术开发服务公司、北京海淀能源电子技术开发、华电南方开发(集团)公司等单位担任重要职务。1992年调华能工作,先后任华能南方开发公司经理部经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扶贫工作小组组长、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扶贫办公室主任。2008年3月10日,牛连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57岁。

      1998年5月,牛连启主动请缨,来到榆林市榆阳区挂职扶贫。榆林地处陕蒙交界,北临毛乌素沙漠,南接黄土高原,干旱少雨,风起沙动。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全市12个区、县至今还都没有摘掉贫困帽子。

      “扶贫不是施舍,要扶志。给农民支持,最好就是给他们提供技术。”在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老牛清楚地认识到: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除了经济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是受先进技术普及程度的制约,要以解决温饱、增加收入为目标,以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为重点,将华能有限的扶贫资金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的启动资金使用,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1. 创新发展,产业扶持与生态保护同步建设。在当时的陕北,农民靠天吃饭,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是放养的几只羊。青黄不接的春天,刚刚发芽的沙草被饥饿的山羊连根吃掉,草滩变沙丘,北部沙漠不断南延。沙进人退,国家“封沙禁牧”的政策屡禁不止,政府只能采取禁养的办法来挽救濒危的生态环境。

      “咱们把羊圈起来养,不行吗?”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当地群众摇头否定:“种地不够人吃,拿什么喂羊?”中原农业地区农作物秸秆青贮养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专家认为风沙草滩地区不具备高秆作物生长条件;玉米青贮的最佳时机在谷穗未完全成熟期,势必影响粮食产量;青贮的秸秆口感发酸,羊不适应,农民担心收益受影响,不愿接受舍饲喂养的方式。

      面对一连串的难题,牛连启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外行变内行。利用地膜和穴播技术,他成功地引进了专家认为不可能在陕北生长的青贮玉米品种,和技术人员先后试验了4、5种窖形,设计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圆角马槽形青贮窖池,使秸秆青贮技术终于落户陕北农家。

      饲料问题的解决,使原来由于营养不足无法养殖的高产绒山羊,得以在陕北生长繁殖,单只羊子产值翻倍增长。料多、畜多、肥多、高产,养羊产业迅速壮大。2003年,陕北白绒山羊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优良新品种。

      2008年,在华能定点扶贫的榆阳、横山、靖边3县区,羊子存栏数量已达400 多万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近3000 元,贫困人口减少了11万。青贮品种的玉米种植面积几十万亩,同时辐射到榆林12 个县区,推动了榆林市畜牧业快速发展。

      据林业部门抽样调查,榆林平均植被恢复率达91%,沙蒿、沙柳生长平均增加20%,冠幅增加23.1%,天然植被迅速繁衍。舍饲技术的推广,使得当地羊肥草长,为陕北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建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2. 科技扶贫,引进、开发、培训、补贴服务到户。从饲料加工入手,在与农机所专家联手研制出多功能粉碎机之后,牛连启又把目光转向了农业种植机械。针对实行土地承包后,农村生产作业改以家庭为单位的现状,开发出农户所需的双沟覆膜机、穴播机等多项农业机械,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其中双沟覆膜机、粉碎机等2 个产品进入农业部《国家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产品目录》,其他7 个农机产品进入《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产品目录》。老牛本人也先后获得国家、陕西省和榆林市的科技进步奖。

      “普及推广新技术,农民也要受到激励。”对资金投入量大的良种引进和农机设备项目,牛连启配合政府部门,采取“华能资金补一点,群众自己筹一点”的办法,1元钱办5、6元钱的事,创新了扶持方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提前7 年就享受到了良种和农机补贴。

      为让农民掌握种植和养殖先进技术,牛连启自己编写教材,制作卷轴示图。搭便车、骑摩托,履涧梁、过草滩,游走高原沟壑。饮清水、啃干粮,田间地头、羊舍猪圈遍布课堂。耳林乡现场会上,讲解完秸秆青贮舍饲养羊的好处,看到老乡们半信半疑,随手抓起一块丢到嘴里,吧唧着嘴儿说:“谁家的羊要是不吃,我老牛全吃!”一句话引得哄堂大笑。

      生动直观的图片,浅显幽默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的“牛氏教学法”深受农民欢迎。

      为了提高农作物经济价值,牛连启利用在京之便,从农科所、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先后引进了玉米、绿豆、大成谷、脱毒马铃薯等多个新品种。2008年,陕北小杂粮已创出品牌,远销海内外。

    3. 情系民生,真心为民,心存大家。横山、靖边2县山区极度缺水,看到当地村民要到7、8里外驮水吃,牛连启难过地落泪:“真没想到老区群众还这么苦。”

      白于山区的贫困村民现在还记得,酸菜窝窝头他能吃饱;土炕他能睡得香;山区草堆上,他与村民促膝长谈;毛乌素沙梁上,他躺着和大伙交心。

      争取到本单位资金支持后,通过多方运作在两县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挖水窖、打深井,建水塔、集中供水,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相结合,解决了27 个乡镇64 个村,5000 多户和63500 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有了水,牛连启又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种植,每家每户的小菜棚,让农民一年四季吃到新鲜蔬菜,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以资助优秀特困生的形式,老牛倡议发起“栋梁工程”,帮助公司职工与贫困学生结对子,使252 名原本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的高中生得到援助,其中大部分考上大学。已经大学毕业的李彦华说,牛伯伯回北京时,经常把他们几个榆林在京学生聚到一起,关心大家的生活和学习。买书送衣,鼓励她“不要比其他,要比学习”,帮助她树立自信心,度过了最初的心灵困境。

      榆阳区林站1名干部患重症到北京医治,老牛帮他找医院、挂号、找大夫,为他们出主意,做病人和家属的思想工作。在病人病危后,他又找车把病人送回。

      耳林乡干部为农户在内蒙古购良种羊,由于经验不足,谈判搁浅。牛连启闻听此事,当晚从北京乘坐火车换客车长途跋涉,几经辗转,到旗上已是第二天下午。谈妥了合同,又马不停蹄地赶赴140 公里外的牧场。清晨,他亲自把关挑选、装卸。深夜,他颠簸300多公里,护送120 只种羊安全返乡。

      10年来,牛连启多次用自己的出差补助为贫困户购买种公羊,甚至拿看病的钱购买科学养羊书籍赠送贫困户。在当地群众看来,生活的简陋随意,与他局级干部身份很不相称,可老牛认为:“扶贫干部就该吃苦,这样的条件,比贫困户可强多了呢。”老牛去榆林,基本都是乘长途客车往返,榆林发北京的长途车司机,都认得这位从北京来的领导。

    4. 魂系高原,人生价值在黄土高坡升华。2006年3月,头痛难忍的牛连启入院检查,被诊断为脑神经瘤破裂出血,必须接受开颅手术。出院后,经过半年化疗,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公司领导安排他疗养休息,可他没住两天就跑回来上班,“好多事呢,都耽误半年了。”

      2006年8月,戴着“加压帽”的牛连启,忍着病痛,瞒着家人,亲自将单位更新下来的一批电脑和2部车护送到榆林。11月下旬,自知病情已不可逆,西安扶贫工作座谈会后,他执意转道榆林,细心筹划好新一年的扶贫项目,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片汗洒十载的热土。

    2007  年初,随着病情日益加重,牛连启双目失明,经常在头痛发作时,神志不清。病床上,他总跟家人说:“病好了还要去榆林。”清醒的时候,家人问他:“你怕死吗?”他说:“怕,我还有很多事没做完。”再问他:“你活着都为别人,你值得吗?”他回答:“值得,我实现了人生价值。”陕北榆林的山山水水、黄土高坡的父老乡亲,让他牵挂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0年间,牛连启跑遍了3个县区6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组织实施10多个扶贫项目,70多万人从中受益。

      2004年,牛连启被评为“中国首届消除贫困奖”“奋斗奖”候选人奖;2005年被榆林市授予该市第一位“荣誉市民”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管方明】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审计部业务主管。在“八七扶贫攻坚”和“新时期定点扶贫开发”中,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均将苍溪县确定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定点扶贫县。方明接受组织委派,于1999年2月初至2001年3月和2007年2月先后来到苍溪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分别担任县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和政府副县长职务,分管县科技、物价、精神文明、红心奇异果研究所,同时协管县扶贫开发和科协工作。其间他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扶贫政策和省、市的文件,深入了解当地的贫困状况,有重点的扎实组织定点扶贫项目实施。

      四川苍溪是一块绿色的土地,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全县辖39个乡镇、总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万,系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

      在挂职扶贫期间,方明积极筹措单位帮扶资金150余万元(含抗震救灾资金50万元),按照《年度定点帮扶实施方案》,开展整村推进工作,援建苍溪县歧坪镇曙光村、岳东镇青龙村、龙王镇田家村、白鹤乡白马村、东青镇寨山村、河地乡高坪村等6条18.1公里村道公路和对4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培训。由于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6个村以及附近村社2万多贫困农民的交通运输难题,仅农产品运销一项即可使这些农户人增加收入100元,同时缓解400个建卡贫困户的贫困现状,使其当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方明在下乡调研中,发现边远乡镇的农民因经济贫乏,连最基本的卫生医疗保健条件都很难达到,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发挥自身优势,多次亲自到国家计生委汇报、衔接,争取到了“新农村、新家庭健康促进项目”,将在贫困地区普及卫生保健常识,预防卫生疾病中起到明显的作用。同时,积极与农业部联系,促成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建设”项目,2007年“新农村、新家庭健康促进项目”项目已经专家评审通过,总投入400万元,还有北京“东方银龄远程教育”项目已完成考察论证。通过主动接洽,以上项目已基本落实,涉及项目资金500余万元。

      方明2007年初与科技部门的干部职工一道,科学谋划,精心准备,全面完成了2005~2007年度科技进步考核的资料申报,通过了广元市的初评(位列全市第一名),被广元市科技局以“全国科普示范县”上报四川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并于2007年9月28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牵头开展院地合作,与武汉植物园达成科研合作协议,签定《红肉猕猴桃着色稳定性研究》科研项目合作协议书。着手升级改造红心奇异果研究所,牵头组织制定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向县委提交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速推进猕猴桃领军产业大发展》的建议。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完成专利申请4件;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了永宁镇荞子坝、白桥镇白桥坝红心果核心示范园。

      方明具体牵头负责四川省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5个多月的共同努力,四川省文明县城顺利通过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检查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团队建设,深化对校园环境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组织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和特殊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项调研成果。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按照“户办工程建家,三村(绿色产业富村,文明创建兴村,依法治理管村)建设惠民”的模式,新建生态家园户办工程户2380户,新启动建设生态家园新村49个,深入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文明素质不断改善和提高。

      “5.12”地震发生时,他正在下乡调研扶贫开发工作,突然感到地动山摇,便预感到一场可怕的灾害已经降临。越是危难时刻,越需要镇定,于是他停止调研,要求沿途乡镇政府立刻组织人员救灾;同时,将了解的具体情况及时上报县里。在接到立即启动全县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紧急命令后,方明感到肩上的重任,冒着余震的危险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战斗中,与大家一起疏散惊慌人群、抢救受伤群众,及时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集团公司在第一时间为苍溪捐出了首批赈灾资金50万元 ,自己也向受灾群众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在余震不断中,方明除按时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值班外,同时,还与县地震办同志一起及时发布余震震情信息(印发一些地震的小常识知识)、科学引导群众避震防灾等日常工作,保证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首脑机关作用的正常发挥。根据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充实基层抗震救灾领导力量的需要,所有县级领导干部分别负责一个乡镇的抗震救灾工作,他负责距离县城西部22公里、拥有10886人的禅林乡。 在震后14小时他就带着县委、县政府的重托迅速奔赴禅林乡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到灾区第一线看望受灾群众。首先,抢修因地震中断的电力、通讯和交通线路;其次,利用半个月时间对危房和危险建筑物进行了安全鉴定和排危;第三,组织完成了“双抢”任务(抢收:小麦和油菜;抢种水稻和花生),争取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由于震后禅林乡很多公路,汽车无法通行,就只有走路前行,脚都磨起了泡,却一步不能停。两个月来,先后10多次奔赴禅林乡,主持召开全乡党员干部大会,走遍了全乡12个村、79个组,走访了全乡的150户塌房户。 为了能保证救灾资金物资真正落实到最需要的受灾群众手中,方明和禅林乡的党政领导班子决心要把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为彻底扭转党群、干群关系的突破点。制定严格政策,认真做好核实、调查、评议、公示和发放“五关”程序,认真组织好资金的安排使用工作,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和感激。

      由于灾害的发生,市场物价成为影响着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方明得知县城滨江路,人群聚居点的方便面、矿泉水等商品被恶意涨价的消息后,及时成立由县物价局牵头的,县监察局、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和公安局组成的震后市场物价监督领导小组,紧急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保持市场物价稳定的紧急通知》,发布政府公告,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开通2部举报电话。两个月来,先后查处趁灾囤积居奇、擅自涨价、价外加价行为32起,其中现场纠正和告诫22起,行政处罚9起,治安拘留1人。通过采取果断措施,全县市场物价很快回落到震前水平,商品供求稳定,人心逐步安定,经济秩序井然有序,工作成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县地震办挂靠在县科技局,地震发生后,县地震办为县委、县政府提供震情信息,对突如其来地震灾害提供一些应对的科学知识。方明组织科技局、科协、地震办连夜印发《地震救灾和抢救指导手册》2万本、地震知识宣传传单10万余张,出动抗震科普宣传车200多次,开辟抗震科普宣传栏80多个,使广大群众逐步克服了恐惧心理,避免了因防震方法不当而导致新的伤亡发生。根据全县灾后重建的工作安排,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方明同志牵头,负责全县灾后恢复重建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该项规划涉及范围广,是整个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龙头,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6月14日完成,任务相当艰巨。为确保科学、准确地搞好用地规划,为全县灾后恢复重建起好头、奠好基,他迅即召集国土、农业、建设等相关部门详细部署了用地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了编制框架,抽调专业技术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在整个过程中,起草文件,参与调研,收集资料,把关审核。为确保规划的准确、科学、适用,他先后多次到编制工作组,组织研究。深入县城和部分重点乡镇走访调查,要求他们在规划编制上遵循客观实际和听取群众意见,既要突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又要注重体现发展性和战略性。为加快编制进度和赶时间,一起加班加点工作,他们白天编写,他就晚上审核,饿了吃桶方便面,累了在办公桌上打个盹。6月13日晚熬了一个通宵审核定稿,眼睛都严重充血,嘴上都是泡,但是他高质量地完成长达56页1.8万余字的《苍溪县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在震情基本稳定后,方明按照全县“两手抓、三转变”工作思路(一手抓防震,一手抓恢复重建;从抗震向救灾,从安定人心向自救;从避险向恢复生产转变)。工作上,服从于全县抗震救灾工作大局。同时,还要做好分管本部门的本职工作,不断推进全县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落实好各项工作。先后完成市级知识产权促进行动试点企业的推荐,开展红心果科研合作,组织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推荐和省“金桥工程”立项申报,启动了商品明码标价县城推广和乡镇试点工作,开展抗震救灾文明公约宣传和“苍溪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规划指导文明单位(村)创建和确认工作,宣传了苍溪县“全省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李楠等一批抗震救灾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在负责禅林乡的工作中,坚持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划发展思路,坚持“发展目标不变、发展任务不减”的目标不动摇,高起点、高规格规划恢复产业和基础建设,以经济更快发展的实效最大限度地弥补震灾损失。目前,禅林乡工作面貌发生很大改观,大碧村投资20万元的集雨节灌项目、年出栏1200头的生态畜牧养殖小区项目全面建成,完成了长达6.7公里的通乡油路,浴水等4村通村公路建设积极推进,青山村2000亩早熟梨基地、浴水村1000亩蚕桑基地、松林村15000只肉兔养殖基地结合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抓紧规划和实施。2008年7月底,禅林乡是全县第一个完成县政府合作医疗工作目标的乡镇,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20万元。通过方明的不懈努力,展示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心系老区,全力帮扶的奉献精神,给苍溪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8年12月,管方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施敏华】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部门经理。施敏华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在集团公司的扶贫工作中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自觉规范自己的行动,关心贫困群众的疾苦,特别是在集团公司的产业化扶贫工作中,深入扶贫第一线,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集团公司的产业化扶贫工作,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和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扶贫工作出发,顾全大局,做好调查研究,完成集团公司产业化扶贫的前期工作。2006年初国家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集团公司决定将产业化扶贫与之对接,在扶贫对口点郧县建设蚕桑基地,扶持郧县发展蚕桑产业。当时施敏华所在公司及部门业务工作繁忙,工作压力也很大,自身家庭条件也不允许其长期在外工作。对于集团公司的决定,施敏华顾全大局,在扶贫工作需要时能挺身而出,安排好部门工作及家庭后,只身前往鄂西北山区。在申报“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前期4个月中,前往湖北省郧县8次,充分了解和摸清了郧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地政府对蚕桑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及时向集团公司汇报,为集团公司产业化扶贫工作以及建设蚕桑基地提供了决策依据。以此同时,还南下山东、江苏、浙江、四川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联络基地建设协作单位和配套蚕种场,为蚕桑基地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并完成和编制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和编制了“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申报材料,而这些材料大多都是在休息日和深夜完成,在这过程中,在他的意识中没有了工作和休息的概念,完成这项工作成了他的全部。

    2. 工作主动,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在项目建设中及时向集团及公司领导汇报基地建设情况,使基地建设有序进行。在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郧县蚕桑基地项目立项后,受公司委派,施敏华只身前往郧县基地,组织进行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与郧县政府就基地建设内容进行不间断地沟通,得到县政府的支持和协调,组织成立了从县、镇到村的项目建设专班,他带领包括技术专家在内的一班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项目建设计划,将建设内容分解落实到项目镇、村及农户,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设工作,并根据当地扶贫工作的情况,将有关的贫困村、户纳入蚕桑基地建设范围,使基地建设和扶贫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过程中,由于山区通讯联络不畅,基地与公司建立一套联络机制,每3天以电话或书面的方式作一次详细汇报,遇急事或突发事情及时汇报,使公司领导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基地建设一线的动态情况,及时决策,及时指示,及时解决建设中的问题。施敏华同志在基地一线克服了许多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困难,历经4个多月,走遍了大部分基地项目实施的5个镇、34个村,了解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基地建设得以有序进行。

    3. 结合当地实际,为产业化扶贫发展献计献策,为贫苦群众排忧解难。结合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施敏华在基地建设中提出了梯级发展的思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针对郧县蚕桑产业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他提出了将基地建设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梯级建设:一是以有规模、有基础的刘洞 、白浪两镇作为发展建设的重点,并在2镇分别建设了核心示范园;二是以有一定桑园面积和基础的城关、胡家营两镇作为次重点,建设示范区;三是选择其它5个乡镇立地条件好、土壤较肥沃的村作为新发展的示范点,以点带面进行推广示范,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当地农户种养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他积极组织专家给蚕农进行技术培训及辅导,配合基地建设编印了《郧县蚕业简讯》内部资料8期,20000多份,分发到每个养蚕农户,通过《简讯》将桑树栽植与管理、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治、方格蔟使用方法等配套技术传递到农户,使栽桑养蚕科学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提高蚕农的种养水平和科技素质;结合现场培训还编印了“东桑西移”工程培训教材《栽桑养蚕实用技术手册》;为规范种养编写《亩桑产茧150公斤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基地生产标准;还分发《种桑养蚕技术》、《管好桑园多养蚕》和《大棚养蚕新技术》等技术光盘到村,并由郧县电视台安排时间段集中连续播放,通知蚕农及时收看。对基地建设重点镇刘洞、白浪及南化、城关等基地镇进行了10余次蚕农现场种养技术培训,参加人员达2000多人。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蚕桑种养技术培训(培训面达到了80%以上),使新发展的种养户初步了解和掌握种桑养蚕知识。分发的资料受到蚕农的欢迎,成了抢手货,现场培训场场爆满,场面感人。当地干部和蚕农纷纷表示,这些种桑养蚕的技术给他们的生产排了忧、解了难,也为他们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团结和关心同志,清正廉洁。“东桑西移”工程郧县蚕桑基地的建设,时间短,建设内容多,任务重。施敏华团结项目部一班人,不辞辛苦,务实工作。在基地建设的4个月时间里,他放弃节假日,精心组织,连续工作。白天落实项目实施内容,与当地政府沟通和交流,下乡、村及农户了解情况,常常是自己驾车来回200多公里的山路;为了真正使农户掌握种桑养蚕技术,常常连续组织举办几场上百人参加的技术培训,到农户家去辅导,下桑园田间分析病虫害;在高温的气候下常常是湿透衣服满身泥,山区乡镇生活条件较差,有时一个星期下来也洗不了澡;为了赶路,有时随身携带干粮和水。晚上作计划,组织及书写材料和报告,一天常常工作15个小时以上,在整个项目建设中,书写材料文字达10万多字。4个月的连续工作,他头上增添了白发,体重下降了六斤。 由于当地没有桑苗,基地建设所种桑苗都需从浙江购买调运,他带队前往,在那里驻扎1个月。当时产地桑苗供应紧张,鱼目混珠。他动脑筋,想办法,在泥泞的苗地、供应商的苗堆里,带领其他人员不间段地抽样检查,一次次地拒绝供应商们的吃请,使采购的540万珠桑苗有效苗达到了95%以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堪称奇迹。他扎实、务实、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得到湖北省商务厅、当地政府及农户的普遍赞誉。2006年底项目建设一次性通过了湖北省商务厅组织的达标验收,并得到很高的评价,他所在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在当年也被评为湖北省“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实施先进承担单位,郧县政府给集团公司写来感谢信,肯定了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和施敏华的表现,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5. 热心扶贫事业,努力使项目建设发挥出良好效益。通过蚕桑基地项目建设,使郧县政府和农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为夯实蚕桑基地基础,使项目建设发挥出良好的效益,在2007年春夏养蚕季节到来时,施敏华组织专家在郧县基地开展种桑养蚕技术宣传月活动,针对农户在种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辅导,排除病虫害给基地蚕农带来的隐患,为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为基地建设向工业加工、完善产业链条出谋划策。

      2006年施敏华得到所在公司的特别嘉奖;2007年所在部门获得了公司先进集体;2008获得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王晓梅(女)】  中共党员,现任长沙矿冶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管院党建、群工、纪检、扶贫等多项工作。王晓梅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熟悉定点扶贫工作,自2002年长沙矿冶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对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进行定点扶贫以来,她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定点扶贫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张守慎院结合实际,不断总结和探索定点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她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研究院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坚持把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党委工作重点,全面提供各种保障。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是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是提升社会形象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王晓梅深知张守慎院作为中央企业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始终将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切实做到了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物质上支持。

    ①  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王晓梅是一个大局观念和政治责任感很强、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在很多场合,她经常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国家的企业,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不能掉以轻信,这是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对社会的态度,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她说到做到。工作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她经常参加院扶贫办内部对定点扶贫工作的总结分析会,近距离听取每一位工作人员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大家一同就如何提高定点扶贫工作效果进行研究,在思想上给予大家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不仅极大地调动了院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为院定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多有益指导。

      万事开头难。6年前,院里正式开始定点扶贫工作时,一些职工不理解,认为研究院改制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后,每一分钱都是职工辛勤付出的结果,院领导“拿钱送人情”是不对的。面对职工的质疑,王晓梅认识到只有认真做好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统一思想,赢得大家的支持,定点扶贫工作才能够进一步顺利开展。为此,她多次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切实做好对广大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为大家讲清楚张守慎院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大家尽快转变观念,共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她注重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要求院宣传部门尽可能把花垣县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多种形式告诉大家,让大家全方位了解贫困群众的艰苦生活,提高了广大职工扶贫帮困的热情。几年来,通过持续不断地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广大职工对研究院开展定点扶贫的深远意义有了进一步明确认识,对院定点扶贫工作更加支持,对党委领导更加信任,院定点扶贫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②  在组织上给予完备保证。健全的领导机构,是定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组织保证。2003年以来,王晓梅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从建立健全定点扶贫工作的各级领导机构入手,加大对定点扶贫工作具体领导和指导,在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工作部门督促指导,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明确工作职责,研究院成立了院级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她亲自任组长,主要负责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具体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给予扶贫工作具体指导。

      近年来,院各级组织扶贫组织每年年初都会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在总结上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对下步扶贫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使扶贫工作始终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总结。工作中,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为研究院定点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③  在物质上给予支持。院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王晓梅始终如一的支持。在资金上,她要求财务部门从院行政经费中设立扶贫专项,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每年扶贫工作的各项经费开支;在人员上,不仅为扶贫办配备了秘书和专门工作人员,而且对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使大家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在用车上,即使院车辆紧张,但只要扶贫办开展相关工作有需要,她都责成相关部门全力配合保证车辆到位。正是因为王晓梅同志对扶贫工作的高度关心和关注,才使研究院扶贫办每年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年内定点工作任务,工作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2. 探索定点扶贫工作的最佳方式,出色完成院各项定点扶贫任务。寻找和探索最适合、最有效、最能从根本上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方法是王晓梅主管张守慎院定点扶贫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六年来,她边工作边研究,逐步理清思路,使研究院由最初的“科技扶贫”自然向“教育扶贫”过渡,较好地完成了国务院扶贫办交给研究院的各项任务。

    ①  “科技扶贫”为院定点扶贫工作打开思路。2003年,在王晓梅的带领下,院扶贫领导小组经过研究和集体审议,决定把“科技扶贫”作为院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自身在选矿、采矿、冶金等方面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优势,为花垣县产业发展、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在实施“科技扶贫”的两年多里,研究院一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先后为花垣县提供了近20万元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另一方面针对花垣县锰矿等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利用研究院在选矿、采矿、冶金等方面的科研优势,为花垣县有关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支持,并指导企业依托市场和技术开发,实现锌、锰产品的深加工,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花垣县电解锰产量一年内翻了一番,电解锌产量提高了50%。此外,研究院指导花垣县相关部门抓好企业工业污染的治理,对浮选厂、冶炼厂进行环保整治,实现了限期达标排放。同时联系科研院校,对该县锰渣和锌尾砂进行综合治理,使其变废为宝。

    ②  “教育扶贫”成为研究院开展定点扶贫的主要方式。随着“科技扶贫”的深入开展,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由于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后,企业始终处于创业发展阶段,自身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无法满足花垣县在资金上的大量要求,这一点成为了研究院定点扶贫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的瓶颈。面对这一现状,王晓梅认为院应该重新定位扶贫思路,争取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贫困地区最需要的地方。因此她一方面组织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工作人员在总结以往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工作发展方向重新思考。另一方面她积极与花垣县有关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寻找深入发展定点扶贫工作的好方法、好途径。

      经过多方沟通和研究,2006年,院与花垣县政府就扶助该县教育事业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备忘录。按照备忘录的规定,今后院扶贫工作正式确定为教育扶贫。至此,从花垣县的娃娃抓起,使花垣县运用知识的力量摆脱贫困,为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提供支持,这一思路成为指导院扶贫工作的总方向。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研究院按照“教育扶贫”的思路,先后对花垣县边城小学和振动光彩小学的258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两年中共提供给教育经费40.04万元。此项教育扶贫工作,在花垣县、学校和贫困学生中产生了影响。

    3. 团结同志、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为广大职工做出表率。作为院党委书记,王晓梅分管的任务多、范围广、工作量大,肩上的胆子也很重,平时很少有时间休息。但她并没有因此减少对扶贫工作的关心,一直努力尽自己所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①  争取行政领导的支持。王晓梅善于团结班子成员,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事都与大家商量,在班子成员中享有较高威信。尽管开展扶贫工作意义重大,对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很大帮助,但她始终不忘主动与行政领导沟通,经常交换对定点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意见,同时在扶贫资金上,积极争取行政方面的大力支持。在她的努力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商扶贫大计,为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上的双重保障。

    ②  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由于工作繁忙,王晓梅不能经常去花垣县看望和慰问受助学生和家长,但她心里始终惦记着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每个学期都会派扶贫办的干部前往花垣县为受助的贫困学生送去生活费和学习用品等,并要求扶贫办干部对贫困学生的生活给与高度关注。工作人员每次从花垣县回来,她都会亲自听取情况汇报。2007年,在扶贫办干部与花垣县领导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以前备忘录签定每人每年600元钱的助学标准难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费开支。当她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行政领导沟通,并做出批示按照当地生活标准,将学生的生活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800元。及时的资金补给为孩子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很多学生和家长纷纷来信,向院领导的善举表示由衷的感谢。

      2008年 8月,为了加强与受助学生的交流,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她责成扶贫办邀请花垣县部分学生来研究院进行学习交流。本来她打算与孩子们见见面,好好交流一番,但就在孩子们来的头一天,因为工作她出差了,走之前她特别叮嘱扶贫办干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不要忘记为他们准备小礼物。几天的学习交流,这些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们时刻沉浸在无限温馨与关爱中,大家决心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好心的叔叔阿姨们和一直关心着他们的“王奶奶”。

    ③  带头参与和支持扶贫工作。鉴于花垣县贫困学生较多的现状,王晓梅注意发挥基层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作用,一方面亲自与各子公司负责人进行沟通,表达院党委对扶贫工作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希望,并动员大家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在她的动员下,研究院6家经济效益较好、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来,进一步壮大了教育扶贫的力量。另一方面她带头在职工中开展“一对一”扶贫帮困活动,调动全院职工真情助困、奉献爱心的热情,最终在她的身体力行下,全院58名干部职工报名参加了“一对一”扶贫帮困活动。近2年,正是由于研究院有效吸纳和整合各方面力量,才使扶助范围不断扩大,从而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安心读书的经济保证。

      研究院开展的定点扶贫工作倾注了王晓梅大量的心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相信着未来的日子里,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必将在王晓梅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实效。

      2008年12月,王晓梅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高尚升】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办公室秘书处处长。高尚升于2002年10月18日至2005年7月在河北省万全县挂职扶贫,任县委副书记,主抓扶贫开发工作。在挂职期间,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在招商引资、教育卫生、劳务输出等多方面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为万全县的扶贫开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定点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获张家口市政府记二等功两次,获万全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一次。高尚升回公司后,兼任总公司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继续关心、支持扶贫开发工作。

    1. 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为了解万全县的整体情况,理清工作思路,高尚升上任后,利用3个月的时间,深入到11个乡镇、50多个贫困村、200多个农户了解社情民情,同时到县工矿企业、学校和医院等单位调研,分析制约本县经济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客观上看主要是资源缺乏,工业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水浇地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2001年底统计,全县22万人口,财政收入仅2300万元,全县172个行政村中有101个贫困村,贫困人口4万多人。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文化教育水平低。针对这一现实,他认为首先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起,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其他各项扶贫工作。这一想法,在与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沟通后,写出调研报告,逐步实施。随即,经多次联系,从中央党校请来教授,义务为万全县400余名科局级以上干部讲课,传授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市场意识和自张守慎发展意识;同时,分4次组织县乡镇和村干部,110人次赴北京、河南、山东、江浙等地考察见学,先后参观了山西忻州黑白花奶牛养殖基地、青岛农产品加工厂,以及从贫困村发展到年人均收入在20多万元的河南省刘庄村、村办油漆厂和化工厂,年产值达2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的浙江五一村,通过参观学习,使万全县的干部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经验,开拓了思路,增强了信心。一些干部说,发展脱贫有了路子,看到了样子,关键看今后自己怎么干了。

    2. 走开发式扶贫之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在扶贫工作思路上,按照上级要求,高尚升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走开发式扶贫之路。在工作安排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①  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一是为加快万全经济快速发展,利用万全县地下大储量褐煤资源,多次联系北京大的投资公司和科研单位,寻求合作伙伴,2005年有关科研单位已对煤田气化工程进行了考察论证,通过市政府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该项目预计需投资200亿元,如果启动将会对万全县经济起到重大影响;二是依托已有的县液压油缸厂和矿山机械厂2个万全县的经济支柱企业牵线搭桥,精心运作,扩展规模。现液压油缸厂与中铁昆明机械厂已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行技术交流和项目运作;万全矿山机械厂技术改造后生产的新型矿山机械,已用在十六局和十八局的施工工地上;三是促使中国铁建机关、中铁建海外公司、北京怡生园山庄、山东青岛农产品加工厂等单位与万全县村龙头企业穗康玉米公司建立市场供需关系,使农产品深加工走出新路,促进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

    ②  强化教育、文体、卫生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在教育方面,从各方争取资金8万元,为学校购电脑5台、购桌椅250套、修校舍1座,奖励优秀学生20名。2004年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请22名师生,利用暑假为万全县4所中学的学生进行外语教学,用3天时间对全县137名外语老师集中培训,且建立长期的帮教关系,每年的寒暑假派师生到万全县执教。在文体方面,通过与总公司工会领导及有关部门多次联系,利用礼堂拆迁的机会,争取到价值60万元的5部放映机,1台价值30万元的大型变电器及一些文体器材,高尚升同志亲自拆装、一路跟车押运,送交到县广播局和体育局。同时,开展“科技电影进农村,助农走上致富路”活动,先后组织了50多部种、养、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科普影片,分组分片包干,巡回播映700余场次,解决不少农户的增收难题,受到普遍欢迎。在医疗卫生方面,重点扶持县医院,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高尚升到万全县医院调研时了解到,该医院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医生水平差,百姓看病很不方便。高尚升同志十分着急,通过多次与中铁建总医院联系,并争得总公司领导同意,从总医院选派个人素质高、技术全面的内科主任医师康达丽(老年心脑血管专家)和外科主任医师孔晓川带薪到万全县医院挂职一年,任县医院副院长,在一年的帮扶工作中,诊治心脑血管病人500余例,做大型外科手术60例,为万全县医院创收40余万元,培养医务人员20名。促进了县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方便了百姓就近看病,实现了治病救人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并从原中铁建总医院请国家著名肛肠科专家李恒爽到万全县医院免费培训肛肠科医生1名。此外,还争取到总价值达200万元的医疗器械捐赠给县医院,聘请医疗专家到县医院义诊,为县医院培训医务工作者。如今的万全县医院,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了改善。

    ③  多方筹集资金,扶持本土经济发展。一是资助县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公司投资18万元,资助乡镇企业垣昊肉食品加工厂,购置设备,提高加工能力,带动了周边畜牧业发展。筹资13.5万元,为定点扶贫村太师庄村建造了无塔给水设施,解决了全村人畜用水问题。筹资30万元用于农村修路和建沼气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排忧解难,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先后帮助垣昊肉食品加工厂销售牛羊肉70吨,为穗康玉米公司销售粘玉米3000箱。2003年,万全县旧堡乡柳沟村黄杏丰收,却因“非典”疫情,黄杏卖不出去,村民看着树上挂满沉甸甸的黄杏发愁。高尚升同志得知情况后,不顾个人安危,跑遍北京的岳各庄、新发地、大钟寺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北京、河北的果脯加工厂,印发宣传材料100份,帮助销售鲜杏12吨,解决了许多农户的燃眉之急;三是为贫困村民捐款、捐物。动员总公司机关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北方工业大学捐款、捐物共3次,衣物6卡车,用捐款购买粮油2卡车分送到贫困村民手中。并争取3万元为60个特困户购买冬季取暖用煤。

    ④  面向北京等地组织劳务输出。高尚升到县劳动局调研了解到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群众收入结构单一,脱贫致富无门路,年轻人宁愿在家呆着,也不外出打工。高尚升同志心想,如果1户有1人外出打工,全家的生活便能得到改善。便带领有关人员与用工单位中铁建海外公司、北京中铁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北京牵手家政服务公司、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家口市对外劳务工程公司等单位联系,建立用工关系,打开用工通道,同时发动县妇联和共青团的力量,走村串户逐个动员,对参加动员工作的人员给予交通补助和奖励,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提供交通费用,3年输出劳务1500余人。外出务工大门打开后,现在全县已有6000人以上在外打工,百姓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3. 严格要求自己,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高尚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具体的,关键是在于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和落实。三年来,他按照上级要求,模范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指示、方针、政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深受扶贫县干部群众的欢迎。

      3年来,他从县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维护县委、县政府班子的团结,敬业爱民,上下关系融洽。 2003年,村民陈永干活时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摔成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因家里穷,住不了院,高尚升从北京请专家免费给他手术,从下午4点做到凌晨12点,一直守候在手术室门口,连晚饭都没吃;他去的最多地方是农村,为农民建水塔、建学校、修路,解决很多困难,看到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便把自己的钱掏给人家;他常说,“自己也是农村出身,能体会到老百姓的不易”。

      高尚升回京后,总公司安排他兼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仍然为扶贫开发努力工作,每年安排两次到帮扶单位调研,指导新任扶贫干部的工作,接待万全、尚义县委、政府以及省市扶贫办的同志们,为他们在京办事提供条件。并注意总结定点扶贫工作经验,及时上报扶贫信息。

      高尚升作为共产党员,没有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企业全体干部职工的重托,为万全县的经济发展及贫困人民的脱贫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12月,高尚升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向南】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副主任。2004年以来,中国有色集团决定由办公厅负责扶贫工作,具体事务由办公厅副主任张向南主抓。张向南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热爱扶贫事业,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工作积极主动,动真情,扶真贫,推进中国有色集团将扶贫项目直接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了经验。张向南扎实有效的扶贫工作使中国有色集团在2007年获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真情扶贫”奖牌,获得云南省和梁河县等各个方面的赞誉。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色集团)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主要业务为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建筑工程、相关贸易及服务,是率先“走出去”和拥有海外有色金属资源最多的中国企业。自2001年开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中国有色集团启动定点扶贫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梁河县的工作,在“资源报国”的同时加大“扶贫报国”的力度。

    1. 加强汇报沟通,使领导层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并形成明确的扶贫开发指导思想。张向南注重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地向集团公司领导,特别是担任扶贫领导小组组长的主管领导汇报、反馈,积极推动集团公司形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共识,使扶贫开发工作成为党政联席会议重点讨论的议程之一。中国有色集团逐渐明确了扶贫工作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注重实效,实现双赢”。

      张向南把办公厅的扶贫开发落实情况,作为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来巩固和加强。一切好的想法和构思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他多次召集有关人员仔细协商和反复讨论扶贫方案和具体措施,结合集团公司的情况和梁河当地的状况制定详细的扶贫规划,研究落实具体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使扶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决落实中央扶贫工作的相关指示和精神,保证扶贫工作质量。

    2. 多次深入实地调研,熟悉情况,突出重点搞扶贫。张向南认为:“定点扶贫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寻找恰当的着力点切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为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张向南多次陪同相关领导组成定点扶贫工作队,深入梁河县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他与当地政府领导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基层群众进行沟通,走访多个基层乡镇、贫困户及困难职工,在与困难人群的接触中详细了解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有色集团与梁河县方面形成扶贫工作“定期联系”、“定期通报”制度,使交流沟通更为通畅。通过加强与梁河方面的沟通和联系,中国有色集团为梁河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3. 找准工作重点,加强组织协调,狠抓教育扶贫。张向南在调研中发现,素质型贫困是制约梁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基础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人才匮乏。经过他与扶贫开发小组同事的反复推敲,中国有色集团把“扶贫先扶智、扶智先育人”作为突破点,支持梁河县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主要工作重点是:加快建设勐竜村希望小学。

      中国有色集团在梁河县小厂乡勐竜村贫困村捐资建设一所希望小学,计划总投资75万元,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顺利结束,完成投资45万元,其中,中国有色集团投入35万元,建成综合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632.3平方米,解决了277名师生在危房上课的问题,并先后为希望小学捐献了6台电脑和100床棉被。2007年,希望小学的第二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中国有色集团再次投资了30万元,希望小学所需的所有建设经费已全部到位。

    4. 着眼长远扶贫,创新扶贫思路,探索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经过这些年的定点扶贫工作,张向南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扶贫经验。进入“十一五”以来,他以及中国有色集团扶贫开发小组的同事以这些经验为依托,把目光放得更远,扶贫工作有了更新的思路。

      中国有色集团已经确定了今后开发式扶贫的方向,以提高梁河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工作重点,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倡导的新农村建设,发挥自身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切实帮助梁河农村脱贫致富。将“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委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使扶贫事业更扎实、更稳健。

      几年的扶贫工作,使张向南与梁河人民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他表示,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注意总结扶贫开发经验,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扶贫开发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定点扶贫效果,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力量。

      2008年12月,张向南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宋连奎】  首钢总公司经协办(扶贫办)主任。2002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和首钢总公司安排,宋连奎负责定点扶贫河北省阳原县工作, 2004年被首钢总公司任命为经协办(扶贫办)主任,2005年6月到阳原县挂职扶贫至今。7年来,首钢扶贫阳原近百个项目的立项申请、工程总结和验收报告,无一不是他亲手草拟和审定的;7年来,他内引外联,为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引进工商业项目,开展劳务输出……。每一件事、一个项目,他都认真贯彻落实。

    1. 为贫困群众谋利益,是定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宋连奎第一次来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阳原。当他走进一个个贫困村,亲眼目睹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依然被贫困所包围时,他的眼圈湿润了,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在许多个不眠之夜中,他认识到,对口帮扶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两个大局”思想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此,他便走上了用真心了解阳原,用真情帮扶阳原,“让千家万户得益、让千家万户致富”的艰难跋涉之路。7年中,他走遍了阳原的大部分贫困乡村、学校、医疗单位、厂矿企业,阳原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为群众的疾苦心急如焚,为阳原的贫困牵肠挂肚。经过细致调研,他立足县情,从实际出发,把定点扶贫与整村推进、发展县域经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先后撰写《阳原贫困状况及对策》等调研报告。这些材料为对口扶贫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也给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002~2007年的6年间,首钢总公司在阳原直接投入扶贫资金累计449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阳原乡村公路建设,修建乡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开发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发展养殖、种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46个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返贫问题,2006年3月,他数十次往返首钢医院与阳原县,宋连奎的执著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痛苦感动了院领导,也得到首钢总公司领导的支持,决定向阳原县医院捐赠130万元的医疗设备。设备搬运那天,为了给阳原节省开支,他找来设备部备件处、调配中心的同事、朋友和技术人员拆装医疗设备。由于设备较重,靠人力无法装车,他不知道他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好话,先后动用了汽车、吊车、天车、刹车,但从拆装设备到设备安全上车,整整一天时间,他却“抠”的硬是没花1分钱。之后的几年,他又从首钢医院为阳原争取到评估残值为8.8万元的3200X光胃肠照相机1台,原值70余万元的HX—902型国产碎石机和ED150型X机各1台。

      在主管扶贫和挂职扶贫期间,他先后联系北京首钢女子篮球队到阳原贫困村体验生活,为贫困小学捐赠书包、文具;联系首钢篮球俱乐部到贫困村小学慰问,向阳原中小学捐赠电脑、桌椅折款近3万元;联系首钢机关和下属单位累计向阳原中小学捐赠电脑95台;两次联系首钢艺术团到阳原慰问演出,特别是“中国阳原首届皮毛节暨皮毛大市场开业”庆典之际,首钢艺术团到阳原义演,为阳原节省费用近20万元。宋连奎的“触角”还伸到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北京6971厂,动员该厂向阳原贫困村桥梁水小学捐赠现金,以及电脑、打字机、桌椅、体育器材折款共计1.6万元。

    2. 为贫困山区谋发展,是挂职扶贫干部的神圣职责。宋连奎知道,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关键还是要变“输血”为“造血”,所以他更加致力于为阳原县域经济的发展奔与呼。他的笔记本中有这样一段话:“阳原县地处京、津、晋、蒙之间,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传统皮毛加工业是带动阳原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为此,他动员朋友为发展阳原这一优势出主意。2005年9月17日正是中秋节前一天,正在哈尔滨开会的他接到包头市一位同学的电话:“你托我为阳原县皮毛想出路的事有了着落,香港一置业集团有在国内投资建设皮毛大市场的意向,请你速到包头试一试”。放下电话,激动不已的他一边忙着与会务组请假,一边订购返程车票。 中秋节当天,宋连奎到了包头市,在中秋团圆之夜,他却独自一人穿梭在包头市的大街小巷,找朋友,托关系,想方设法接近香港昌升置业集团诸位老总。在他的努力和争取下,香港昌升置业集团副总匡尚拥等人在他的陪同下,先后到阳原考察皮毛行业状况,并决定投资近3.2亿元人民币,在阳原建设占地402亩的“中国阳原皮毛大市场”。该项目占地402亩,建设规模23万平方米,市场以生产、加工、销售皮毛制品为主。市场建成启动后,市场内生产企业年产值可达50亿元,市场内交易额可达30亿元,市场可提供30000个就业岗位,人均收入2000元,解决500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008年“中国阳原皮毛大市场”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一个集休闲、娱乐、商贸、经营为一体的大市场已经成为阳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这次成功,宋连奎没有松懈,而是继续为阳原的事奔忙着,2005年,他引进北京民营资本在阳原投资建起了“阳原县思成铁合金有限公司”, 建设年产720吨钼铁项目。此项目年产值为8784万元,实现税金253.7万元。2007年在他的协调与帮助下,该公司又进行技改扩建,使月产量在原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90吨,同时增加就业人员30多人。2006年,他为阳原县揣骨疃镇争取的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京张水资源合作项目”资金100万元。他多次组织阳原劳动力向首钢、乃至北京地区输出,2008年促成首钢矿业公司在阳原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首批为阳原输出农民工110人。

    3. 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是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你既是首钢派住阳原的扶贫干部,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到了阳原就代表着党的形象、首钢的形象,一定要把党的优良传统和首钢人的精神风貌带到阳原去”。首钢领导的嘱托让他难以忘记,激励着他的一言一行。他在阳原挂职一年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阳原百姓有口皆碑。

      2005年10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点钟,他审阅完首钢2005年度扶持阳原扶贫开发重点村9个项目申报材料后,决定再度到东城镇核实六马坊至虎头梁道路建设项目。下午1时多,他正沿着山路缓缓而行时,发现1辆满载柴草的马车翻在路边,1对夫妇蹲在车旁唉声叹气。他立即停下车来,招呼随行人员,一齐动手将车拉起,又重新把柴草装在长上。那对眼含泪花的夫妇,望着这位讲普通话、身上沾满柴草的外地人,尽管没见过但却从别人讲述中反应了过来:“北京来的宋县长”。然而,此时的宋连奎早已悄然离去了。

      宋连奎以阳原为家,经常住在阳原,同事们见他日夜操劳,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好心请他到外面饭店吃一顿,可总是被他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掉,也只是去刀削面馆,炸上一碟辣椒,要上一碟咸菜,吃上一碗面条。然而,阳原县的干部群众到了北京,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找到他,他总是跑前跑后,帮忙办了事,还要请上一顿饭。他对人和蔼可亲,但办事却坚持原则。挂职扶贫期间,首钢安排到阳原扶贫资金228万元,他从考察项目到监督项目实施,从验收项目到拨付项目资金,始终一丝不苟。这几年,曾有许多人找到他,想通过他的关系承揽首钢的零部件加工,或向首钢推销一些产品,凡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他都会全力支持,但是只图个人利益,同群众利益毫无关联的,他却坚决一件也不办。

      2007年,阳原县委、县政府按照阳原县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奖励他一笔奖金,但他考虑到阳原的贫困状况,主动捐资20万元,购置28台“联想”商务电脑、50套桌椅及全套网络设备,为阳原县揣骨疃镇中心小学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教室。

      阳原的干部群众都知道首钢来的宋县长。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阳原县级各套班子都收到基层同样一条建议:希望每一位县领导都做宋连奎那样的干部。

      为了表彰宋连奎的先进事迹,2005年、2007年分别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 “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5月张家口市人民政府为他记二等功。2007年,获阳原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特别奖”;2008年12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张宏彦】  空军工程大学政治部办公室副营职干事。张宏彦分管群众工作以来,按照校党委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与略阳县接官亭镇亮马台村定点扶贫工作。针对扶贫点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提出援建学校设想,得到校党委的支持,筹措45万元援建一所蓝天小学,并组织学校官兵开展结对助学活动,使该县300余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协调筹集30万元为亮马台村建起一座“军民连心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协调组织官兵深入扶贫点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为扶贫点开办实用技能培训班,普及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组织官兵成立“军烈属扶助小组”、“爱心小分队”,长期帮扶军烈属、伤残军人和孤寡老人,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其扶贫事迹先后被全国《双拥》杂志、《空军报》等军地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2008年12月,张宏彦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李  强】  武警部队内蒙古总队兴安盟支队政治处副主任。李强任武警内蒙古总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3年来,根据自治区部署和总队扶贫规划,常驻兴安盟科右中旗巴扎拉嘎苏木查干宝浩嘎查,开展定点扶贫。发挥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协调成立文化夜校,传播新知识、新风尚,引导农牧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先后4次聘请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地方高校农牧专家,为村民开办种植和养殖技术讲座30多场。先后争取地方资金57万元、协调总队拨款95万余元,帮助农牧民打配套深水井2眼,小灌井20眼,修建浸水桥1座,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发动推行“每户有1名外出打工人员”的劳务输出计划,为村民找到一条畜牧养殖与外出打工相结合的脱贫致富路子。协调聘请内蒙古林业厅专家对当地土壤结构进行分析,筹措11万余元资金,种植杏树1万余株、杨树6万株和防沙生态林490亩,不仅起到了防沙效果,树木长成后每年能带来40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自治区确定的人均2亩经济林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帮扶的83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元增长到1200元,牧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草原上的扶贫‘孺子牛’”。

      2008年12月,李强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