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台湾工作办公室定点扶贫

      【概况】  2002年以来,国务院台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台办”)扶贫工作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在办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办人员的关心支持下,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根据定点扶贫对象的实际,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采取思想上帮、工作上带、技术上教、资金上扶等措施,不断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定点扶贫工作措施】1.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制。中央台办领导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在对台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与对台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成立了以主任陈云林为组长、常务副主任郑立中为副组长,各局、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陈云林主任要求“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把扶贫工作抓紧抓好”。在每年年初的工作计划中统筹安排部署,在主任办公会上专题研究扶贫工作,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随时进行研究检查,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年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确保了扶贫工作和扶贫项目的落实。每逢甘肃省广河县有关干部来京汇报扶贫工作情况,中央台办领导都拨冗听取汇报,并就工作计划进行详细研究,给予具体指导。几年来,无论办领导班子成员如何变动,但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丝毫没有变,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所有办领导都挤出时间亲赴广河县实地考察扶贫工作,慰问干部群众,并针对广河县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此外,选派优秀干部到广河县挂职锻炼,随时随地开展帮扶工作,架起了“台办与广河、台商与广河”两道沟通联系的桥梁,发挥了联络员、宣传员、技术员的作用。

    2. 抓住根本,开阔工作思路。近年来,中央台办对广河扶贫工作的一大特点是指导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思路上下功夫,从发展规划上使实劲,把宏观发展战略与具体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把解决劳动力出路和人才培训结合起来,打好脱贫致富的基础。结合广河县情,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发展生态型农业,壮大贸易加工产业,建设民族特色生态型的城镇。明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即“规划指导,基础先行,产业推进,城乡统筹,联动发展”。确立“小县大城关,乡村块状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基本工作原则;确立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思想,以北区带动城关,发展民族文化,发挥市场优势,创建民族品牌,建设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西北名城。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龙头企业带动农牧业的结构调整,切实使农牧民增产、增收。

      【引资扶贫】中央台办贯彻“扶真贫、真扶贫、办实事、办好事”的指导原则,在直接投资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发挥工作优势,宣传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政策,有实力、有意愿的台商推介广河县,洽谈扶贫引资,并派专人陪同赴广河县实地考察。截至2008年,共组织10批台商100多人赴广河县考察,组织广河县机关人员赴福建、浙江考察。几年来,共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的大小项目近100个。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工程、未来工程、饮水工程,帮助广河县解决基础薄弱、上学难、吃水难等问题,真正达到了“富裕一方土地、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

      【“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小康进程的基础性工作。在水利建设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防洪保安工程、农业灌溉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筹措资金300多万元,新建各类电灌站7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开展三甲集镇5户险段治理工程,切实提高该地区抵御洪水的能力,有效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农业发展。协调水利部,争取立项和资金,协助开展漳河治理工程。通过不懈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广河县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广河县城北改造工程是广河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龙头项目,对推动广河县全面建设、早日脱贫致富有推进作用。中央台办在实地了解工程情况的基础上,协助广河县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推动城北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上马、展开。协调福州市台资企业协会、漳州市台资企业协会等11名台商与广河县签定了《广河县三甲集临园房地产开发协议书》、《滨河北路住宅小区开发协议书》,加大广河县城区建设的步伐,尽快改变落后、破旧的面貌。

      【“未来工程”实施】由于受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广河历史上是一个教育比较落后的县份,95年,全县考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仅有19人,校舍危房比例高达61%,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6%,特别是女童入学率仅有48%。中央台办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兴教育”的工作思路,优先帮助解决教育方面的难题,自行出资,协调台商王永庆、长荣集团等多家台资企业解决资金1450多万元,修建初中1所,小学34所,幼儿园1所,职业培训中心1所,解决了近2万名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同时,中央台办投资70万元为2所中学、2所小学购置了电脑;协调华亭电力有限公司投资10万元为贫困山区小学购置桌凳1000套;协调旺旺集团为县第一幼儿园、六乡镇3000多名学生发放保健食品,改善了教育条件,激发了受益学生刻苦学习摆脱贫困的决心,促进了广河县“普九”工作的开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饮水”工程实施】。广河县干旱缺水,“吃水、灌水、治水”问题亟待解决。为帮助广河县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中央台办长期对其进行资金支持。2002年以来,共投资、引资200多万元,兴建饮水工程5处,解决10469人、6760头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此外,为解决广河县北部山区居民饮水困难问题,中央台办与台湾慈济基金会积极协调,为广河县修建“慈济水窖”提供建设资金。2008年已完成水窖2013眼,总计花费241.56万元。此项目解决了广河县水泉村、南山村、黑山村、小洼沟村2000多户、1万多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产业化扶贫】广河县气候、土壤十分适合马铃薯生长。我办有关人员赴广河县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当地马铃薯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落后,产量较低,广河县马铃薯的种植仍有很大的潜力。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台办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联系,帮助广河县引进了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小麦套种马铃薯技术和10个最新的马铃薯改良品种,并在试验田培育检验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进行推广。这些先进技术,改进马铃薯的品质,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平均亩产达到2500公斤,脱毒马铃薯产量高达3500公斤。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当地农户种植销售马铃薯的积极性,全县逐渐形成以马铃薯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同时,在我办的积极奔走下,台湾顶新集团的顶峰公司与广河县雪峰公司合作,在广河县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淀粉的雪峰淀粉厂,确保马铃薯的销售和加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广河县从以马铃薯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业经济逐步向以马铃薯种植和加工并重的方向过渡。这不仅使广河县摆脱了单一发展低效益农业的旧有经济模式,为广河县尝试发展新型农业、最终建立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规模农业种植体系奠定了基础。

      【劳务输出扶贫】广河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力浪费情况严重。当地人口又以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守土恋家情结根深蒂固,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愿外出打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中央台办本着“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多次在广河县进行劳务输出观念教育,促使当地群众转变观念,树立劳务经济就是项目经济的思想,为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联系福建省劳动力短缺地区的台资企业,为广河县进行大规模劳务输出寻找出路,搭建劳务输出的平台。福建省青禄鞋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国宏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招收广河县15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务工,不仅增加这些务工人员的收入,还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在为打工所在的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家乡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务院台湾工作办公室)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