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定点扶贫
【概况】 2002年,贵州省思南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国家的安排,由新华通讯社(以下简称“新华社”)对思南进行定点帮扶。新华社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迅速建立起了定点扶贫工作领导机制,由一位社领导分管,社办公厅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社人事局干部处具体负责挂职干部的选派和管理。党组专门召开会议,制定了新华社的扶贫原则,即:发挥新华社优势,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突出智力扶贫,注重实效。几年来,新华社坚持选派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到思南县驻点挂职扶贫。
历届扶贫工作队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智力扶贫为重点,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帮扶思南县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思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思南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初显成效,为全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省、地及中央领导好评,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2年以来,新华社社长、副社长、秘书长等领导先后到思南进行调研考察,指导扶贫工作。2002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到思南调研时,对新华社帮扶思南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远程教育】 2002年以来,新华社扶贫工作队结合思南县情,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人、财、物三方面的投入,运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党建扶贫、学校教育和农技知识培训,使思南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成功起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2年9月到2008年8月,新华社扶贫工作队在思南县共投入各类设备折合人民币400多万元。为了解决好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自2003年以来,新华社从技术局选派工程师到思南,先后举办9期远程教育站点操作人员培训班,共计培训1600多人次。
2002年9月,新华社投入2套卫星数据接收设备,分别在邵家桥中学和孙家坝中学建成思南县第一批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003年2月,在邵家桥和孙家坝中学建起了电脑网络教室。2004年9月,为思南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投入县级匹配资金9万元。2004年10月,为凉水井中学、双龙中学、鹦鹉溪小学建起了电脑培训室,为思南第三中学、思南民族中学补充了部分电脑,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2005年,扶贫工作队为县远教办添置新电脑、光盘复制机等办公设备,在县委党校开通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站。在全县推行了“一校帮一村”、“一师帮一户”和“小手牵大手,老幼同进步”活动,同时要求各站点学校做到“一机三用”,即远程教育电脑上课学生用,课余老师用,节假日农村干部群众用,取得较明显的成效,受到省、地两级远教办的肯定。
2006年,为鹦鹉溪小学、双龙中学、思南民族中学更换了已不能使用的电脑,为东华民族中学、许家坝镇三溪中学建起了电脑培训室,为部分县直机关配备了办公电脑;投入25台彩色电视机到许家坝,帮助建立镇村之间的视频会议系统;为塘头镇文化服务中心投入字幕机、编辑机、自动播出系统等,完善该镇远程教育专用电视频道的编辑和播出设备。
2007年,为县远程教育中心配备了电视采录、编辑和播出设备,提升县远程教育电视节目的质量;配置了课件制作和播放系统,帮助思南制作地方性教学课件,增强了教育资源的实用性;为塘头镇和许家坝镇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多通道字幕机、非编系统等设备,为思南县自主开发和制作远程教育乡土教学课件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地提升了全县远程教育有线电视节目的质量;同时帮助胡家湾、张家寨、瓮溪镇3所小学建起了电脑培训室。
2008年,第五批扶贫工作队在调研的基础上,调整思路,根据信息化高速路的发展趋势,建立了思南县远程教育网站,并建立了远程教育资源库。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功能,实现“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宗旨,扶贫工作队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投入近20万元的设备,帮助县人民医院开通了现代远程医疗系统,并和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在思南县乡镇医院和县医院之间建立二级远程医疗系统。这一举措为提高思南县的整体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务人员再教育、再培训问题提供了新的平台。
2003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在新华社的帮扶下,思南县现代远程教育各站点的建设水准有很大提高。截至2008年,思南县共建成党校系统远程教育C级站1个、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个、乡镇站点27个、村级站点550个,覆盖100%的乡镇和行政村,基本完成了站点建设任务。
【扶贫宣传】 6年来,历届新华社扶贫工作队结合县情,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和职能优势,多形式、多途径加强思南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思南的知名度,为思南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为思南打造文化旅游大县作出积极贡献。
2002年,第一批扶贫工作队针对思南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的“创建文化强县、打造乌江品牌”的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写入了思南县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扶贫工作队在调研基础上撰写了3篇调研稿,在新华社内参刊物上刊登后,引起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3年,第二批扶贫工作队联系并协助贵州分社采写了反映思南模范村干部王维余事迹的内参报道。文章发表后,时任贵州省长石秀诗和3位副省长先后批示,对王维余给予高度评价,并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王维余学习。在同年召开的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新华社介绍了智力扶贫的情况,受到回良玉的高度肯定,认为新华社扶贫工作严谨、扎实,体现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华建敏也在大会上称赞新华社的扶贫经验值得其他部委借鉴。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扶贫工作队参与组织筹备了首届《中国思南土家花灯艺术节》活动,邀请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领导、专家光临艺术节,使该项活动取得成功。
2005年9月和11月,第三届扶贫工作队协调新华社贵州分社两次到思南进行采访,编写的关于思南远教工作和思南扶贫情况的2篇文章在内参清样刊登后,受到刘云山的重视并作批示,不久,《贵州日报》和《光明日报》均派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扩大了思南的影响。
2007年8月,第四届扶贫工作队邀请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到思南县集体采风,对思南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集中推介,《人民文学》还将思南县确定为《人民文学》的三大创作基地之一。9月,邀请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孝德教授专程到思南举办县域经济发展系列专题讲座,对全县科级以上干部进行集中培训,获得大家的好评。
【清廉扶贫】 新华社历届扶贫工作队在思南工作期间,服从领导,服务大局,廉洁奉公,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展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新华人的精神风貌,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2002年,扶贫工作队得知思南遭遇特大洪灾,立即回京募集资金20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和生产自救。2007年,扶贫工作队在得知许家坝镇13岁少年冉伟身患白血病无力医治后,自我解囊资助1万元,并多方呼吁为其募捐10多万元,挽救患者生命。为改变思南体育设施极为落后的现状,扶贫工作队与北京李宁公司联系,促成该公司对思南进行帮扶,李宁公司先后捐助思南体育服装及器材近20万元,并筹资在塘头镇援建一所希望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扶贫工作队的干部率先向灾区人民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并在思南成功举办“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干部挂职扶贫】建立干部挂职扶贫制度以来,新华社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选派干部工作,并对扶贫挂职干部给予工作、生活上的支持和关心。每年,新华社办公厅、人事局和扶贫干部派出部门都会到思南县了解扶贫情况,慰问扶贫干部。每逢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不仅会向不能归家的干部表示慰问,还会向挂职干部家属致以节日的问候。每一批扶贫工作队归社,都会组织由社领导主持的新老挂职干部座谈会,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并制作专题宣传橱窗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截至2008,新华社共向思南派出五批扶贫工作队,已有8人克服困难,发挥新华社记者的优势,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了大量实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努力,完成扶贫工作。通过挂职锻炼,中青年干部也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磨炼了意志,升华了思想,增长了才干。这一制度也已成为新华社培养锻炼中青年干部的重要举措之一。2008年,第五批2位扶贫干部仍然战斗在扶贫挂职工作岗位上。
(新华通讯社)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