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定点扶贫
【概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局”)按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精神,于1995年与湖南省桑植县结成定点帮扶对子,2006年新开辟河北省崇礼县为知识产权局第二个扶贫点,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开扶贫工作。
知识产权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坚持“立足长远、教育先行、发挥优势、科技扶贫”的扶贫思想,走具有知识产权特色的开发式扶贫之路。通过明确发展方向,明晰工作思路,完善扶贫规划,提高贫苦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当地人民从解决温饱逐渐向脱贫致富转变,开拓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新局面。
知识产权局本着“真扶贫,扶真贫”工作方针,做好扶贫工作,在希望工程、扶贫支教、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多个方面,开展扶贫项目累计190多个,投入资金、物资累计1700余万元,为贫困地区人民做了实事,取得明显的成效,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从精神面貌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定点扶贫工作措施】 知识产权局党组和局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专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常设专门办事机构扶贫办公室。在局党组和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局扶贫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每年年底,扶贫办公室经过科学调研,细致论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下一年度扶贫项目方案,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扶贫办公室还将本年度的扶贫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项目方案,及时按要求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公室。
党组书记、局长田力普,中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局党组成员、局扶贫领导小组组长邢胜才,高度重视中央部署和要求,多次下乡实地检查,对扶贫工作进行指导,并强调知识产权局扶贫工作要结合自身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优势,立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好扶贫工作计划、方案、措施,将“真扶贫,扶真贫”工作方针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坚持下去。
主管扶贫工作的领导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扶贫工作。强调,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稳步改变扶贫模式,转变贫困地区等、靠、要思想,物质上给予一定支持,更要开展智力扶贫。对于开展不错、效益较好的扶贫项目,可以适当的提出回报要求,将资金就地安排给其它扶贫项目,实现再投资,以先富带后进,实现扶贫的可持续开展。对于一些开展比较好的技术项目要推广,如桑植的椪柑、崇礼的滴灌技术作为示范在全县推广。还强调了对智力扶贫、专利扶贫工作的推进,就知识产权局组织桑植县、崇礼县乡村干部培训学习交流提出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扶贫工作中去,为当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搞好扶贫工作打下了基础。
【新扶贫模式探索】 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扶贫政策和定点地区经济发展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发挥部门优势,突出行业特点,走出了一条产业特色化、项目品牌化的可持续扶贫之路。
在扶贫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坚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粗放型扶贫为可持续扶贫,并坚定地加以实施。结合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工作优势,推进科技扶贫,注重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贫困地区的发展、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新的专利技术、提高贫困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把握扶贫重点区域和领域,推广先进技术,创新科技扶贫的机制和模式,成为推动桑植、崇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的过程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一体化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拓宽了路子、丰富了点子、挖掘了金子。
【生态环境建设扶贫】 知识产权局在桑植县探索和推动椪柑示范园、生态养殖村等产业扶贫模式,拓宽致富新思路,提高了桑植人民自我发展能力。结合桑植县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长期调研和探索,帮助桑植县廖家村镇政府建成4块椪柑示范园,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局优质椪柑示范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局还结合自身优势,着眼制定品牌战略,帮助培管公司注册了“双华”商标,拓展国内外市场。该模式产生的良好效益,一次就带动基地周边2400个农户发展水果产业6500亩。坚持“扶持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产业扶贫思路,让当地政府、当地农民尝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甜头,促使桑植县走上以果立县、以果富县的生态农业之路。
知识产权局还在五道水镇土溪洞村创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农村生态循环模式。既改善了土溪洞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周围农户发展生态养殖和种植的热情。同时,还扶持土溪洞村建立和发展了养殖业协会组织。在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土溪洞村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争取在3年内创建生态养殖示范村,在5年内完成120个示范户的建设,户年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以上,建成张家界市集富裕、文明、民主、生态于一体的旅游生态示范村。
【产业化扶贫】利用蔬菜大棚项目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打造产业经济品牌项目,确定了帮助崇礼人民脱贫致富的主体思路。崇礼县狮子沟乡三号村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帮扶的重点村,一直都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多年来当地蔬菜大棚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经调研,扶持三号村农户新建120个蔬菜大棚,以促进三号村支柱产业规模化发展。按照每个蔬菜大棚平均纯收入4000元计算,120个蔬菜大棚2008年可为三号村村民增加收入48万元。蔬菜大棚以及节水灌溉配套工程、蔬菜储藏恒温库,已经初步勾勒出蔬菜产业化生产的美好蓝图。同时,知识产权局想办法,定措施,发挥崇礼离北京比较近的地缘优势,争取为其果蔬营销打开市场。
【教育扶贫】知识产权局先后在桑植县修建了河口、西坪、龙协坪等24所中小学,向学校和县各委、办、局捐赠电脑260台,网络服务器1台,激光打印机9台。贫困山区的娃娃们终于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汲取信息社会的能量。在河口乡,当地小学因援建的计算机教室而入学率大幅上升,与之交界的湖北老乡也把孩子送到该校读书,县里的干部计算机培训中心也落户这所小学校。
知识产权局协助崇礼县教育局建立教育信息网,出资为其购买服务器和楼层交换机,使崇礼拥有了现代化的远程教育。仅在2007年,知识产权局就为崇礼县教育系统捐赠了价值100多万元的图书,向18位贫困学生助学捐款1.3万余元,并组织当地学校的青年骨干来北京参加培训。知识产权局还精心选派支教人员常驻崇礼县,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家庭的子女返乡上学。
【干部挂职扶贫】党组书记、局长田力普做出指示,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要按国家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要求,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寻求扶贫工作的不断创新,把扶贫工作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扶贫工作和青年干部人才的培养锻炼结合起来。截至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派出扶贫挂职干部39人。通过扶贫工作锻炼,他们在工作、生活、思想作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取得长足进步,很多人都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通过扶贫,扶贫干部们既锻炼了工作能力,增长了工作才干,塑造了良好的机关公务员形象,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机关作风的提升。
【扶贫成果宣传】在局党组和局领导的关心下,成功举办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十四年工作展”和“扶贫工作专题报告会”,向全局职工全面系统地汇报展示了知识产权局扶贫至今取得的各项扶贫成果,也使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对扶贫工作的认识与了解、理解和支持。在2007年桑植人民遭受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时,在局党组和局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宣传到位,组织得力,2天内,募捐到50万元救灾专款,第一时间汇给桑植县委县政府。在桑植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用实际行动及时支援了当地灾后生产重建工作。
知识产权局还成功策划并组织了阳光卫视对局长田力普的扶贫工作专访,并在阳光卫视《投资中国》栏目中滚动播出,在中央国家机关、社会上取得良好的反响和效果。张家界日报专门在头版头条以《中国式扶贫--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革命老区桑植县扶贫纪实》为题目进行了大篇幅的写实报道,从中国常规式扶贫、中国探索式扶贫、中国创新式扶贫、世界感动式扶贫4个方面对知识产权局的扶贫工作进行了翔实解读。《中国扶贫与就业》杂志全文转载,影响广泛,反响很好。《扶贫开发》杂志以《播洒阳光的使者》为题对知识产权局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办公室)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