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贫开发基本经验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实践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促进扶贫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道路,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中国促进发展、减少贫困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统筹城乡,实施反哺政策,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实行了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对农村全面实施反哺政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2007年,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了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的新格局。2004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扭转了《纲要》实施前三年减慢和徘徊的局面。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和工作力度。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机构,制定规划。中国政府制定过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过2001到2010年的纲要;二是划定区域,从18片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到592个县,又从592个县进一步落实到15万个贫困村;三是明确标准,就是1986年第一次确定国家贫困标准为206元,2000年又提出低收入标准865元,2009年实施新的扶贫标准1196元;四是财政支持,贷款扶持。2001-2009年,中央政府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17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并通过财政贴息调动了近千亿元扶贫贷款。

      政府主导包括四种形式,就是专项扶贫、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行业扶贫。这四种形式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专项扶贫工作是1986年开始的,同时也开展了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工作,到目前是272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了481个重点县。1994年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实行东西扶贫协作,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要求,先富带后富。目前有15个沿海的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的11个不发达的省区的状况。2002年十六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提出来以后,各部门对贫困地区投入逐年增加,陆续形成了行业扶贫。

      三是坚持社会参与,促进国际合作,凝聚减贫与发展的强大合力。动员军队和武警、共青团、妇联、各民主党派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扶贫活动。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的参与,不仅增加了扶贫资源,而且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扶贫外交的特殊作用。

      四是坚持自力更生,提高组织程度,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发展活力。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献计献策,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式整村推进普遍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从2006年的319个发展到2009年的9003个,获得信贷扶贫资金支持的农户从2001年的152万户增加到197万户。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

      五是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2009年,国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了扶贫政策。不断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东部各省在继续关注少量连片贫困问题的同时,将工作重点转向提高低收入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努力缓解内部发展差距,为全国扶贫开发探索了新路子。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