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甘肃省东西扶贫协作

      【概述】  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东西扶贫协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瞄准新任务,拓展新领域,探索新举措,天津对口帮扶甘肃各项工作朝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目标不断迈进,取得积极进展。

      2010年,天津市共向甘肃省援助资金、物资4100万元,其中市财政落实年度对口支援资金2000万元;为甘肃省医疗卫生系统和扶贫系统培训管理干部100余人次;两地实现互访370余人次,其中省部级互访3人次。先后召开了天津市对口支援与东西合作工作会议、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总结对口帮扶工作成果、经验,传达贯彻中央会议精神,部署帮扶任务。

      为纪念天津和甘肃结成对口帮扶关系14周年,同时感谢天津市对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的舟曲人民的支援,甘肃省特派出优秀剧目《丝路花雨》来津演出两场,充分体现了两地人民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

      【扶贫工作机制】  结合实际情况,天津市进一步强化了组织机构,将原市对口支援与服务参与西部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重新整合,成立了高规格的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高丽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栋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史莲喜,副市长李文喜任副组长,14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合作交流办,为对口支援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各区县、部门也各自明确工作机构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构筑了立体工作网络,夯实了工作基础,有效促进了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开展。

      【政策与措施】  随着对口支援资金量和项目数的不断增长,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口支援资金项目管理,天津市纪检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和市合作交流办等单位联合起草了《天津市对口支援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天津市对口支援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对口支援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用以指导对口支援工作。

      【重点帮扶藏区】  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完善天津、甘肃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发〔2010〕51号)要求,经与甘肃方面协商,天津市每年帮扶甘肃资金将重点用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5·12”汶川地震后,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天津市筹集了830万元捐赠甘肃省地震灾区,利用其中480万元在受灾较为严重的卓尼、临潭、舟曲、迭部、夏河5个扶贫重点县,实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蔬菜产业项目,新建标准型日光温室2000座,其中日光温室1800座,塑料大棚200座。项目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甘南州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好评。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天津市再次捐助2000万元,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援舟曲人民的生产生活。

      为进一步摸清甘肃藏区贫困现状,2010年11月19日至25日,天津市派出调研工作组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分析当地的优势和劣势,寻找扶贫突破口,为后来的扶贫方针政策打好基础。

      【项目帮扶】  2010年的年度对口帮扶项目,主要围绕整村整流域片带开发建设、产业化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天津市14个对口帮扶结对区县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和对口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支援,落实了一批帮扶项目,使结对帮扶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由于市区两级政府的有效示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而全市的对口支援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用好对口帮扶资金,选准帮扶项目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按照“东扶西联” 的帮扶思路,“津甘”双方本着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立足于解决当地贫困群众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认真筛选项目,逐一考察论证,确保帮扶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2010年,天津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项目的建设促进了甘肃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和条件较好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着重改善了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教育扶贫】  2003年,天津市与甘肃省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2006年,为了加大合作力度,加快合作步伐,天津市教委和甘肃省教育厅联合签署了《天津市教委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加大对口支援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备忘录》、《万名中职学生培养培训计划》,利用天津市职教资源和就业优势,用3年时间,共同培养甘肃1万名贫困地区学生。同时,天津市教委决定拨出200万元,为甘肃省在津学习的每个学生一次性补贴200元,帮助他们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业并顺利就业。目前已有3万名甘肃学生在天津市就读职业学校。

      此外,天津市还与甘肃省的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互派教师、干部等方面的工作交流,并在各院校开展半工半读及弹性学制,积极探索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利用天津市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每年为临夏地区中职院校培养20名专业教师。

      【人才培训扶贫】  天津市着眼构筑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多层次开展人力资源培训。针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水平低下、新医改政策宣传薄弱的现状,邀请天津市卫生局专业处室负责人以及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单位的专家授课,并组织学员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考察学习,天津市根据自己特点形成的区级医疗服务体系及其成熟顺畅的运营机制,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培训采取在津学习和到兄弟省市考察、课堂教学与实地观摩、专题研讨与共性问题解析相结合的方式,收到良好效果。学员们普遍反映,培训课题选得精准,实地考察针对性强,为大家提供了新的理念,开辟了新的思维领域,《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满意率达100%。培训工作顺应了“大扶贫”思路,符合新时期合作交流工作职能,进一步推进了天津与甘肃多层次全方位的友好关系。

      【劳动力转移】  天津市和甘肃省积极推进两地劳务合作,促进甘肃省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自2009年两省市签订《加强劳务输转与培训合作协议书》以来,兰州、武威等12个市州和省有色金属高级技工学校等12所技工学校,分别与天津万科物业服务公司等12家大型用工企业及天津市工业技师学院等12所技工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2010年“津洽会”期间,天津市各区县人力社保局,以及富士康、狗不理等众多知名企业与甘肃省市县劳务部门和10所技工学校开展新一轮劳务对接。两省市人力社保部门在天津还共同举行了“甘肃省在天津优秀务工人员表彰会”,对50名优秀务工人员进行表彰。

      天津已成为甘肃重要的跨省劳务输出地区,甘肃也成为天津市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库。天津市在津建立了劳务输转基地和劳务输转培训基地,加大了“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力度。

      天津市在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吸纳甘肃省务工人员的同时,还确保他们在天津工作稳定。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天津市不少企业效益也相应下降,在用工减少的情形下,天津市吸纳甘肃务工人员的企业和劳务输转基地,均承诺不裁减甘肃籍劳务人员,让他们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目前,甘肃省在津务工人员已达10万,广泛分布于机械制造、电子加工、餐饮和家政服务等各个行业,成为许多企业的生力军。

      【社会扶贫】  在工作中,天津市注重发挥全市各部门优势,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努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为期3年的天津甘肃医院省际对口支援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首批来自天津市17家医院22个专业的50位专家进驻甘肃10所县级医院,开展帮扶工作,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受援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根据两省市签订的对口帮扶协议,天津市的支援医院还将分期、分批免费接收受援医院医护人员来津进修学习。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援建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希望小学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自2009年天津电台滨海广播、文艺广播联合天津市民委、天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为了远方的呼唤——援建甘肃广河希望小学添砖加瓦行动”以来,共募集善款50万元,用于修建国家级贫困县甘肃临夏广河的回族和东乡族小学的教学楼。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甘肃省劳务办还在甘肃共同举办了“天津甘肃劳务合作与职业培训对接会”,双方签订了《人力资源供给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了开发区与甘肃省人力资源供给合作长效机制,搭建了天津市企业与甘肃省劳务输出基地及培训学校的对接平台。

      同时,天津市妇联、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教委等单位和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口帮扶工作,在指导甘肃妇女来津就业并提供免费培训、募集抗灾救灾物资、选派志愿者赴甘肃贫困地区工作和教育支援、教师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市范围内逐渐形成社会各界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网络体系和工作机制。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