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
【扶贫规划】 广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由总规划和边境地区扶贫开发、大石山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及产业化扶贫开发等四个专项规划构成。根据广西的实际,广西“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工作目标是:开展“五三五”扶贫攻坚战,即到2015年,用5年的时间,对3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一是大石山区、高寒山区、边境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二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包括:对特殊类型地区实施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加快整体脱贫步伐;“整村推进”完善工作;创新扶贫移民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农户的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实施“雨露计划”,从单纯的技能培训转向全方位就业促进;贫困农户特色优势产业的布局和覆盖;进一步探索城乡统筹扶贫开发。“十二五”扶贫开发保障措施:坚持“四到县”管理,即资金到县、权力到县、任务到县、责任到县,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完善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和分配机制;实现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明确行业扶贫任务,把任务落实到行业;大力动员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帮扶到村到户;加强扶贫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劳动力的综合能力;大力推行参与式扶贫;加强扶贫领导机构和自身系统建设。
【扶贫资金投入使用】 2010年,广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为9.81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8亿元(不含以工代赈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2亿元(不含大中型水库村屯基础设施大会战资金2亿元);自治区直、中央直属驻桂帮扶单位直接投入扶贫资金(含物资折款)5953.90万元,引进各类资金2.2亿元,为帮扶村协调整合有关部门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贷款3.06亿元;中央直属蹲点挂职单位直接投入扶贫资金2017万元(含物资折款),引进各类资金2.96亿元;广东省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向广西提供无偿资金及捐物资折款3884.69万元。
财政扶贫资金具体投入使用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项目安排资金5.98亿元,占60.99%;扶贫产业开发投入资金1.24亿元(含科技扶贫项目500万元和灾后恢复生产426万元),占12.69%;投入异地安置巩固完善和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共3200万元,占3.26%;投入“雨露计划”实施4500万元,占4.59%;安排社区主导与扶贫机制创新试点资金共440万元,占0.45%;安排项目管理费(含自治区扶贫事业费)3590万元,占3.66%。
2010年,中央下达和自治区财政安排扶贫贷款贴息资金8767.4万元,实际发放扶贫项目贷款115227万元,扶持123个企业123个项目,带动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扶贫到户贷款实施县达88个县(市、区),项目覆盖3752个贫困村,共扶持12.7万多户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自治区还引进国际组织优惠贷款5034.1万元和赠款3011.37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村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10年底,自治区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修建屯级道路2801条,5549千米,30.6万户共154.4万人直接受益。安排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共7073处,其中:建成人畜饮水池614个,3.26万立方米,铺设管道835千米,新建家庭水柜6211座,小型集中供水862处,解决饮水不安全或困难28.9万人。在异地安置村屯新(改、扩)建村屯道路78条303千米,住宅区道路硬化17.2千米,人饮工程44处,供电项目5处,新建桥梁2处18延米。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整村推进】 自治区第三批116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于2009年正式启动,实施期为两年,2010年底完成目标任务。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第三批贫困村整村推进完成投资13.5亿元(不含群众自筹),平均每村投入116万元,新修通村屯道路5654千米,20户以上自然屯通路率由2008年的60.5%提高到91.3 %,提高了30.8个百分点。新建沼气池1万座,沼气池入户率由2008年的29.7%提高到 34.6 %,提高了4.9 个百分点。解决了24.5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53.6万亩。修建村委会办公用房15624平方米、文化培训室3115.5平方米、卫生室3103.02平方米,维修改造村级小学危房24027平方米。培训贫困村群众230.63万人。
【贫困地区干部培训】 2010年,自治区安排扶贫干部培训经费400万元,计划培训干部0.28万人,实际完成培训0.676万人(含区党委组织部“村两委”干部大培训142.1万元,0.396人),超额完成培训计划。
【劳动技术培训】 安排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1000万元,计划培训20万人(次),实际完成23.6万人(次),完成计划的118%。其中试点县(市、区)15个,培训16699人,村骨干培训6928人。通过培训大多数群众对农业实用技术有了进一步掌握,科技培训确实给贫困农户带来了实惠。安排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2900万元,培训贫困村劳动力2.97万人,完成计划的100%,其中大石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0.74万人,非大石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1.41万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短期培训0.82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8%,就业率95%以上。据调查,受资助的学生思想稳定,安心学习。输出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月工资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扶贫效益和社会效益。
【贫困地区产业化及扶贫龙头企业】 2010年自治区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大力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水果、桑树、甘蔗、茶叶、烤烟和牛、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共扩种特色优势产业25.59万亩,完成特色优势产业低产改造7.11万亩,饲养家禽42.82万羽(只),家畜5.72万头,项目覆盖2016个贫困村187871户。此外,利用扶贫贴息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共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1.5亿多元,扶贫项目贷款11.4亿多元,直接扶持12.7万户贫困农户和123个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生产。据统计,产业扶贫助推贫困农户增收明显,2010年广西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高于全区2.84%。
【移民扶贫】 2010年,自治区下达扶贫补助资金1700万元,第一批巩固完善项目计划于2010年8月3日下达,投入10个市38个县(区)115个项目,总投入1117.6万元,受益农户6383户。第二批巩固完善项目计划于2010年11月17日下达,投入10个市41个县(区)98个项目,总投入810.98万元,受益农户6633户。
【县为单位、连片开发试点】 2010年,自治区选择了环江、凤山、平果、田林、忻城、天等6县为“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以下简称连片开发)试点县。项目规划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产业开发、生态建设、科技培训等5大类,规划项目总投入2.7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00万元,自治区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29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3亿元,群众自筹3988.32万元。扶持项目种植业6.02 万亩、养殖业11.3万头(只)、基本农田建设250亩、修建道路393.2千米、小型水利(含人畜饮水)567项、沼气池415座、修建校舍15座、村级文化活动室26座、村级医疗室16座、培训农民16025人。截至2010年11月30日,6个试点县累计完成投入1.5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经过近半年的项目实施,试点县道路、水利、沼气池、文化卫生、培训等项目进展顺利,试点区域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步改观。据统计,6个试点县项目区共有1.2万户直接获益,有1万户贫困户得到扶持,项目区原来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2010年试点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300元以上。
【社会扶贫】 2010年,自治区在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和广东帮扶广西等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大扶贫格局,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内定点帮扶自治区的9个中直机关单位、138个自治区直和中直驻桂单位及各市、县定点帮扶单位共引进各类资金6000多万元、直接投入2000多万元扶持贫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广东省帮扶广西实施的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其中2009年启动的示范村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基本完成;2010年启动的23个示范村均已完成项目进度的70%以上。三是积极组织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的爱心包裹捐赠活动,自治区共捐赠爱心包裹15619个,总金额188.78万元,其中学生型爱心包裹15368个,学校型爱心包裹351件。四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牵线,安排给自治区的4000万元曹德旺曹晖扶贫善款已全部拨付到那坡、隆林、东兰等3个项目县19400户受助农户的专用存折,大部分受助农户已领取善款用于发展生产、支付儿女学费和改善居住条件等,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外资扶贫取得新进展。2010年,自治区利用国际组织优惠贷款和赠款扶持贫困村开展建设,利用世界银行优惠贷款5034.1万元,在桂西北6个贫困县实施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世界宣明会、香港乐施会、国际行动援助等非政府组织共向自治区提供赠款3011.37万元。此外,自治区还成功地承办了“南太平洋岛国及亚洲国家扶贫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第四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重大国际扶贫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革命老区发展】 自治区共有109个县(市、区),其中有革命老区乡镇的县(市、区)有95个,占87.16%,自治区1235个乡镇(其中含38个街道办,1个农场)中,属革命老区乡镇的有772个(其中含街道办10个,农场1个),占62.51%。各市目前已划定的革命老区村8363个,占57.1%。2010年,中央安排广西老区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
【灾后恢复重建】 2010年,自治区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555.5万元,修复贫困村灾后水毁道路、桥梁、水利渠道、山塘小水库、小码头、挡土墙等项目共693处,恢复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毁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转。
【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 2009年至2010年,投入11.3亿元,开展“离边境线3-20公里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10—2011年,投入23亿元,开展桂西北6市30个县(市、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其中,2010年已完成和正在实施计划的3个大会战具体情况如下:
“离边境线3-20公里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于2009年7月份启动,截至2010年12月底,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占计划投资额94.6%,计划安排的9类47422个项目(调整后的项目数),除土地整理项目仍有少部分未动工外,其他大部分项目均已竣工验收。通过大会战,边境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吃饭难、行路难、喝水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
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于2008年9月开始实施,大会战计划建设19类52087个项目,计划投资1.41亿元。截至2010年6月底,所有项目已全面完成,实际完成投资1.53亿元,比原计划投资增加1.18亿元,建设项目58394个,比原计划增加6307个。通过大会战,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乡村道路项目覆盖611个行政村,790个屯,近45万群众享受到汽车到达家门口的便利,基本解决了项目所在地百姓乘车难、农产品运输难的状况,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村村通公路”规划目标;30多万人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县城、水库防洪能力得到加强;完成茅草房改造7940户,使贫困户住进了稳固明亮的水泥砖房,近4万贫困群众的人居条件得到了改善;新建农村沼气池43931座,沼气入户率达到55.95%高于广西平均水平6.95个百分点。
桂西北6市30个县(市、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目前正在实施当中,实施年限为2年,计划新建家庭水柜6万个,新建扩网工程180多处,建设自流引水工程1500多处,建设提水工程650多处,建设引蓄结合工程500多处。通过大会战,全面解决因干旱需要送水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20万人以上,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以上,使大石山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互助资金试点】 从2007年始,自治区先后在百色、河池、柳州、南宁、桂林、崇左、来宾、贺州、梧州等9个市的37个县210个村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2010年,中央投放广西贫困村互助试点资金1125万元,在上林、龙胜、资源、蒙山、田东、平果、靖西、那坡、乐业、西林、南丹、天峨、东兰、巴马、都安、大化、忻城等17个县中的75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此外,自治区在罗城、融水县的彩票公益金项目中各安排15个试点村,使2010年自治区互助资金试点村达105个。截至2010年12月底,105个试点村中已有65个村完成了贫困村互助协会的登记注册工作。在已开展试点的210个贫困村中,已建立扶贫互助协会144个,组建互助小组1356个,提出申请加入互助协会的农户12263户,其中贫困户7090户,筹措互助资金总额达3312.02万元,累计向农户发放借款810.39万元,累计借款人次2658人(次),其中,到期借款200.45万元,累计还款额200.45万元,还款率为100%。贫困村互助资金农户借款,绝大部分都用于种、养业的发展,且所投入的项目,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据2010年部分试点村的调查,借款农户所实施的项目人均增收都在300元以上。
【两项制度衔接】 2010年,自治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扩大到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7市的2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0年底,27个试点县全部完成了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县登记表、行政村登记表的填报,完成了贫困农户的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录入贫困农户39.73万户132.64万人,其中扶贫户15.57万户57.78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43.57%;扶贫低保户12.79万户47.03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35.46%;低保户8.52万户24.62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18.56%;五保户2.85万户3.20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2.41%。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交叉检查组对广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给予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部署周密,县级领导亲自指挥,村级宣传发动深入,各项保障措施有力,操作程序规范到位”的高度评价。
【外资扶贫】 2010年,自治区外资扶贫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1. 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截至2010年9月30日,广西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共完成投资29913万元,占项目中期调整后的总目标93.26%。
2. 社区主导与扶贫机制创新试点项目。2010年,11个试点县22个第三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已通过三轮项目的竞选,共有302个扶贫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总投资2176.04万元。
3. 国际非政府组织扶贫合作项目。截至2010年10月底,国际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援助资金共计2888万元。其中,世界宣明会1971万元,国际行动援助504万元,香港乐施会333万元,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等组织援助80万元。
4. 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为加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自治区经与世界银行及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多轮商谈,已初步达成在世行第四期扶贫项目实施区域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5个少数民族县开展“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的合作意向。项目覆盖62个行政村641个自然村,直接受益人口10519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3409人,占98.3%。
【扶贫协作】 2010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全国扶贫协作优势产业推介暨招商引资洽谈会”,通过洽谈会,广西各市、县与参会企业共签订了37个项目约34亿元的意向合作协议,截至2010年底,已有27家企业组团赴有关市县进行项目前期考察,12家企业与有关市县签订正式投资合同,投资金额达7.5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531万元。
【经验做法】 一、早谋划、早部署、力争工作主动。一是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二是提前做好项目准备;三是预先安排资金,不误生产、施工季节。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实施整村推进。明确各级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到每一个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把财政扶贫资金、广东省的帮扶资金、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境外帮扶资金等集中投入使用。三、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整村推进贫困村的验收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使扶贫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把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对接起来,夯实增收基础;三是抓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增加农户的收入。五、紧紧瞄准最弱势的区域和群体,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六、加强“四到县”管理和透明扶贫项目的实施。七、采取大会战的方式,集中解决连片特殊、特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困难问题。八、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