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扶贫开发
【扶贫规划】 编制完成了《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发展规划(修编)》、《贵州省干果(核桃、板栗)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贵州省蔬菜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0—2015年)》、《油茶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0—2015年)》等四个专项规划。另外,还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总体规划》,已报国务院扶贫办进行审查。
【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与使用】 2010年,贵州省扶贫办出台了《关于推进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改革意见》,建立了“竞争入围、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的资金使用机制和“源头控制、程序规范、下管一级、全程监控”的资金监管机制;制定了《关于推进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实行扶贫资金有偿使用。
2010年,贵州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4亿元,同比增长16.1%;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75亿元,同比增长75%。实施56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完成异地扶贫搬迁3万人。
【基础设施完善】 2010年,贵州省完成烟水配套工程140万亩,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0万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2万亩。新增120个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1022个建制村通公路,贵州省96%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5%的建制村通公路,新增解决3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网改造步伐加快,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话和宽带。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7.9万户。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有序开展,“四在农家”典型经验积极推广。
【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 2010年,贵州省有16.5万人完成了雨露计划,占年初计划11.4万人的144%。其中: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了15.0万人、占年初计划的149%,培训后全部实现转产;初级技工(含专项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占年初计划的120%,转移就业1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5%;“雨露计划·圆梦行动” 按每人4000元标准,资助了2000名全日制一本院校录取的农村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试点,经过公示首批合格的资助对象有1013人。
【贫困地区产业化及扶贫龙头企业】 2010年,贵州省扶贫项目区羊存栏273.6万只、牛存栏3.9万头,建成油茶基地13.2万亩、干果水果基地45.9万亩、药材基地18.6万亩、茶叶基地29.5万亩、蔬菜示范基地27万亩,一批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形成了“东油西果南药北茶中蔬面上牛羊”的产业布局雏形。命名认定了100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安排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3000万元,对12个国家级、51个省级、99个地市级扶贫龙头企业进行贴息。
【县为单位、连片开发试点】 2010年,贵州省确定三穗、威宁、盘县、兴仁、石阡为国家级“连片开发”试点县,务川、从江、荔波、大方、印江为省级试点县,各县试点资金均为1200万,从2010年至2012年分三年实施完毕。
【社会扶贫】 2010年,贵州省扶贫办与贵州省委组织部共同组建了53个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赴50个重点县和重点乡驻点工作。争取到社会帮扶资金1.75亿元,其中: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四个对口帮扶城市共投入帮扶资金1.35亿元。另外还启动了“曹德旺曹晖2亿元善款资助项目”贵州项目区“三县五乡”的实施工作,将捐款落实给望谟县、水城县、雷山县的2.43万户贫困农户。
【贫困地区干部培训】 2010年,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222万元,培训扶贫干部13960人。其中,与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省林业厅、省经信委省供销社等11个省级部门联合办班,培训扶贫干部5860人次。
【彩票公益金扶贫】 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首次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100万元,帮助贵州威宁、习水、纳雍3个革命老区县36个贫困村开展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工作。贵州省扶贫办围绕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参与式扶贫”核心,按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操作指南》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贵州省项目村通过群众投票确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设施、村级互助资金项目共431个,覆盖农户31898户,扶持人口13.1万人,整合部门资金7716.05万元。
【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 2010年,贵州省高标准推进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省、地、县均成立了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领导小组,合力推进试点工作。一是围绕威宁县“到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摆脱现有贫困状态;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基本赶上“十一五”末的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到2020年力争基本达到总体小康水平”三大目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人口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治理”四个重点,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三是媒体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威宁违法血站已经关闭,超生现象得到控制,私挖乱采得到遏制,贫困农户得到帮扶,群众满意度提升。
【互助资金】 2010年,贵州省扶贫办在17个县实施了100个贫困村互助金试点工作,安排贫困村互助资金1500万元,同时安排500万元对2010年前已开展贫困村互助金试点工作的100村进行了“以奖代补”。
【两项制度衔接】 2010年,贵州省成立了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贵州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扶贫办召开了贵州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并安排555.3万元作为专项工作经费。为确保真正的贫困户进入扶持范围,“两项制度衔接”领导小组严格按照规定步骤、规定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
【外资扶贫】 2010年,日本政府贷款贵州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已完成两批国内竞争性招标采购项目30个采购包,共计1.6亿元,占累计下达计划数的78.06%。同时,询价采购也有序开展,《询价采购方案》已累计上报106个,投资为1.79亿元。已批复《询价采购方案》84个,投资额为1.06亿元,占累计下达计划数的87.3%。
【扶贫工作措施】 一是着力实施产业扶贫,通过培育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油茶、果药竹“四大产业”,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适时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东油西果南药北茶中蔬面上牛羊”的扶贫产业布局。二是着力推进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探索出了“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山地农业扶贫开发路子。同时,实施“三个一细胞工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对产业规划区域外的贫困户,采取“一户一策、一村一品、一事一议”等方式,把项目落实到村到户。三是着力实施集团帮扶,19位省领导带头实施集团帮扶,构建了党政、部门、社会集中力量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四是着力开展“三项试点”,在贵州省88个县(市、区、特区)全面开展了“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在中央各部委及省、地各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威宁试点”;实施“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开展了资助全日制一本院校录取的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试点。五是着力推动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出台了《关于推进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改革意见》,建立了“竞争入围、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的资金使用机制和“源头控制、程序规范、下管一级、全程监控”的资金监管机制;制定了《关于推进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实行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推动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促进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六是着力强化作风建设,大力推进“三个建设年”活动,积极塑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贵州扶贫精神,加强领导干部、中层干部、职工队伍的执行力建设,全系统干事创业、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局面正在形成。
【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2001年以来,贵州省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省委、省政府从贵州省情出发,一是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把“三农”工作作为贵州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贵州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作出了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两个《决定》”(《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黔党发〔2001〕16号)、《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黔党发〔2003〕11号));三是颁布了“三个政策法规文件”(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贵州省扶贫资金审计条例》、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扶贫办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督管理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103号)和《省扶贫办等部门关于推进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改革工作的意见》(黔府办发〔2010〕77号)),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扶贫开发进程。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创了扶贫开发的新局面。据统计,2001—2010年,贵州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8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5.6亿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20.8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6.6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4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6.5亿元、扶贫贴息贷款134.5亿元、利用外资4.8亿元,实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11万多个,加快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贫困群众基本素质,结束了贵州省农村总体贫困的历史,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