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扶贫

      【企业概况】   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9年5月,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2001年3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东西部结合首家在西部地区上市的企业。公司现有总股本29120万股,总资产近15亿元。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财务管理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的发展战略,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依托多年来形成的信誉、市场、技术、管理等优势,同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相结合,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的道路,重点发展化工、矿产能源、绿色产业、国际贸易、港口物流等产业,主导产品碳酸钡、碳酸锶和电解二氧化锰的年产量分别达30万吨、13万吨和4万吨,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公司通过努力先后获得了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4年“贵州省环境友好企业”、2007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公司是一家具有40多年无机盐生产历史、技术储备雄厚、市场网络广泛的前化工部重点企业,多年积蓄的力量在西部广阔的舞台上释放后,直接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升级。红星的开发使得当地资源性产品附加值提升10倍,其中用于高档陶瓷、液晶、等离子面板的高纯产品,价值又提升10倍以上。红星的产业链在不断向高技术、精细化、高附加值延伸,同行业、上下游行业企业也随之不断聚集到西部,形成了产业群,从而带动了所在地相关产业的升级。

      “十二五”期间,公司总部计划投资4亿元,用于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核心技术产业化建设。相关的新材料工业园已经全面投入建设,必将对所在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生极大拉动,并带动智力资源和相关高技术产业向当地聚集,创造更多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从而实现扶贫手段从自然资源开发向智力资源开发的转型。

      【企业扶贫回顾】   公司从青岛到西部创业已有18年历史,其间从一个举步维艰的东部老国企,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碳酸钡生产企业,亚洲最大的碳酸锶生产企业,世界第三大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在公司带动下,钡盐产业也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贵州省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公司是全国首家东西部结合并在西部上市的公司,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视察红星公司,称赞红星为“东西部结合的典范,取得了1+1>2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红星公司在东部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资源匮乏、大宗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经营每况愈下。在中央关于扩大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对口援助、开展扶贫帮扶等一系列政策指引下,红星将发展的目光投向西部。公司的创业者奔赴川、陕、渝、黔、桂、滇等省、市进行实地考察,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论证,决定实施“西进战略”,到西部建立新厂,把红星多年的信誉、人才、市场、技术和管理优势同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1. 红星公司的投资,促进了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18年来,公司在贵州镇宁、玉屏、松桃、桐梓、重庆大足、铜梁、陕西紫阳等地陆续建成生产企业7家,进出口企业1家,旅游开发企业1家,冷水渔业养殖企业1家。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上缴税收12亿元,年产值从创建之初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超过10亿元,增长了945%。在西部的出口创汇从零增长到2010年的4000万美元。拉动直接、间接就业1万3千人,职工人均年收入从5800元增长到2010年的2.6万元,增长了348%。红星公司所投资的西部地方,有40%以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有40%以上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一半的项目被列为扶贫项目,红星所投资的大部分企业上缴的税收都占到当地(县级)工业税收的20%以上,其中部分地方更占到一半以上。

    2. 红星公司的西进战略,同样使青岛的老国企焕发新生。红星到西部投资,带动了产业转移,同时也盘活了青岛老企业的国有资产。据统计,红星的国有资产已累计增值30亿元,增值29倍,青岛老企业因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1000余名待岗职工也得到了优厚安置。2001年,红星发展顺利在上交所上市,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东部的资本运营职能和产业运作能力,促进了其在青岛的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了其在东部的研究开发、港口物流、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的主业方向,顺应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潮流。

      【企业扶贫项目及成果】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艰苦研发,2010年红星已顺利从资源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产业涉及钡基新材料、电动汽车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环保脱硫等行业,并陆续取得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29项、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产品已进入国际前沿市场。

      2010年公司立足已建立的强势行业基础,紧跟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瞻性行业,整合钡锶锰盐的产业优势,新建了4万吨/年专用氢氧化钡、4万吨/年高纯氯化钡、1万吨/年高纯碳酸钡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以科技创新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以项目开发带动对口帮扶工作。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5216万元、纳税总额8194万元。

      【扶贫工作措施】  1.投资模式,始终贯穿节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主线。红星公司在西部投资的4家核心企业,全部都是通过收购当地破产企业改造而成,尽管操作上要比建立全新企业复杂,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非常显著。从经济效益上看,这种模式盘活了破产企业存量资产,同时也降低了投资成本,减少了浪费和重复建设;从社会效益上看,投资所在地通常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很少,原破产企业的职工被吸收到新企业中来,减轻了社会负担,有助于稳定;从环境效益上看,尽可能地利用破产企业已经占用、无法复耕的土地,缓解了经济增长与保护土地的矛盾。

    2.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产业人才。由于地处偏远,90年代中期公司从周边农村招聘的员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许多人一发工资便旷工数天,直至将工资花完再返回岗位,有的未经通报便请家里的老人顶替自己上岗。经过10多年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该批职工中许多人已走上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并帮带出了一大批生产骨干、技术标兵和管理人才。通过实践红星公司认识到,投资能够为偏远地区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开拓眼界、提升人的价值的最有效方式。企业所在地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在镇宁县建厂之后当地便有“一人进红星,全家齐脱贫”之说。近几年来,红星公司也为当地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建学校、修公路、安装闭路电视、通电、接自来水、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等等,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和周边社区的和谐发展。

    3. 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红星公司在西部各企业的平均环保投入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在“三废”治理方面执行比国家现行“三废”排放更加严格的标准。通过不断研发,公司在玉屏工厂建成了全球首创的锰钡循环经济工业示范项目。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座环境清幽,绿树成阴,令国内外同行羡慕的“花园式工厂”,部分工厂绿化覆盖率已经超过了40%。

      公司在环保方面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周边群众的认可,国家环保总局有3位副局长先后视察过红星公司,肯定了企业把环保工作放在首位,视为“企业第一生命”的做法。2002年公司作为首批创建“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企业”的代表,参加了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共同举办的“中美工业污染预防和能源效益合作项目高级圆桌会议”,并作了发言。2004年公司获得“贵州省环境友好企业”称号,这在化工企业中尚属首次。

      (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