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专项扶贫——重点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2012年,全国共搬迁30万户、121万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1亿元。
1、 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征求了各省(区、市)扶贫办(局)的意见,充实了规划内容,为规划的顺利出台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组织召开“全国扶贫搬迁工作与政策专题研讨会”。 为扎实推进扶贫搬迁工作,2012年12月27日至28日,国务院扶贫办在浙江省衢州市召开了“全国扶贫搬迁工作与政策专题研讨会”,来自 19个省(区、市)扶贫办的分管副主任、业务处长,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有关专家,以及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政策法规司有关领导共50余人与会。会议分为现场考察、交流发言和专家解读三个环节,浙江、江西、宁夏、陕西、甘肃五省区代表在会上作了重点交流发言。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同志总结讲话。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整村推进】1.概述。2011—2012年,全国共启动实施了15057个贫困村和西藏80个贫困乡镇的整村推进。截止2012年底,已完成787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西藏80个贫困乡镇的整乡推进。已启动的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均总投入约33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3万元。主要实施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等4大类项目。
2.《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
为实现“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加强对整村推进工作的指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总体要求,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林业局等11部门,历时两年,编制完成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1)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工作历经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成立由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任组长、发改委地区司、财政部农业司有关领导为副组长,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等9个部门有关同志为成员的规划编制协调小组。组织人员赴有关省(区、市)调研,对前十年的整村推进工作进行总结;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听取省(区、市)同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2010年12月,印发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规划提纲,并于2010年12月、2011年6月先后两次举办规划编制工作培训班,指导中西部22个省(区、市)自下而上编制本省规划。
第二阶段:文本起草阶段。2011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的通知》,根据《纲要》精神布置规划编制工作,要求有关省(区、市)按照要求编制省级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扶贫办汇总形成国家规划。截至2011年12月底,22个省(区、市)均完成了本省规划并报送国务院扶贫办。2012年1月,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人员集中汇总数据,起草规划文本,2月底形成了规划草案。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先后征求了规划编制协调小组成员单位、22个省(区、市)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意见。2012年4月6日、18日,分别以会议和书面形式征求规划编制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意见,根据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5月12日,又书面征求22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国家机关22个有关部门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第四阶段:专家论证阶段。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2012年6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召开《规划》专家论证会。专家组认为:《规划》编制过程符合程序,依据充分,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根据论证会上专家所提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6月13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办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送审稿。
第五阶段:规划报批阶段。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扶贫办将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林业局等12部门联合会签的规划送审稿上报国务院审批,8月15日,国务院批复规划。
第六阶段:规划印发、公布阶段。2012年9月11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国开办发〔2012〕67号)以国务院扶贫办等12个规划编制部门名义印发至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在国务院扶贫办官方网站上全文公布了《规划》内容和纳入规划的贫困村名单,并要求有关省区市将本省纳入规划的贫困村名单在省政府网或省扶贫网站上向社会公布。截止2012年底,各省已将本省纳入规划的贫困村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规划》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除前言外,分5章15节。
第一章“基本形势”。主要介绍整村推进工作前十年取得的成绩,分析“十二五”整村推进面临的困难和有利条件。
第二章“总体思路”。明确了“十二五”整村推进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户持续增收为目标,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坚持整村推进与片区扶贫攻坚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治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统筹兼顾、持续发展;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先难后易。
第三章“规划区概况”。主要介绍了中西部21个省(区、市)的30000个贫困村和西藏200个贫困乡镇的具体分布和贫困状况。
第四章“目标任务”。明确了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建设标准。
总体目标: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贫困村(乡)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为目标,确保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乡)的水、电、路、气、房和社区环境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具体目标:主要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事业建设”四个方面体现。
建设任务:《规划》通过4个专栏汇总形成4大类17项具体的建设任务。《规划》对整村推进的建设标准和费用预算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建设标准: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部门规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各地根据建设实际,采取“典型设计”方式确定建设标准。
费用预算:执行行业建设标准的项目,按照国家建设定额进行费用预算,并结合当地建设实际,对原材料、人工费用等进行适当调整。执行“典型设计”的项目,依据建设地各项费用实际需要进行估算。
第五章“保障措施”。《规划》提出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四是强化管理监督;五是做好考核评估。
3.组织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全国各省(区、市)贫困村分布情况图”课题研究。为配合编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2012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研究所开展“全国各省(区、市)贫困村分布情况图”课题研究。该课题将全国22个省(区、市)纳入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的30000个贫困村和西藏200个乡镇(西藏实行的是整乡推进),按照分解到各县的贫困村数分别以省为单位标注到图上。课题成果作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的附图,与《规划》一起印发各省(区、市)。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产业扶贫】1.制订出台《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推动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7部分,主要包括:
(1)目的和意义
连片特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中的难点,编制片区产业扶贫规划有利于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扶贫对象受益的关系,促进扶贫对象脱贫致富;有利于把产业扶贫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引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投放;有利于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合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有利于探索针对扶贫对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
通过产业扶贫规划的实施,使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一户一项增收项目,大幅提升其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收入增幅总体上高于该县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为实现扶贫对象的大幅度减少和收入翻番夯实基础。
(2)依据、范围和期限
依据。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依据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及分省实施规划,与行业部门“十二五”规划及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
范围。片区产业扶贫规划的范围与片区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一致。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产业扶贫规划的编制工作可参照本《指导意见》,由各省(区、市)自行安排。
期限。片区产业扶贫规划的期限与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期限相一致。
(3)基本原则
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③突出重点,完善机制;
④科技先导,提升能力;
⑤生态建设,持续发展;
⑥防范风险,稳步推进。
(4)产业选择和区域布局
把与扶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族特色传统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作为重点。要与农业、林业、旅游等行业部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有效衔接,根据贫困村分布和资源状况,选择种、养、加的品种或乡村旅游业的类别。
要最大限度覆盖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重点布局在贫困村和扶贫对象相对集中的区域,坚持村为基础,连片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区域性扶贫特色优势产业。
(5)建设内容
以扶贫对象广泛参与的产业发展环节为重点,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建设内容。
①产业基地建设;
②配套设施建设;
③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④扶贫对象能力建设;
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资金来源和投资规模测算
财政资金: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部门资金以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中央到省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原则上应达到“两个70%”:每个片区县70%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其中直接用于支持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要争取达到70%。
信贷资金:包括扶贫贴息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主要用于扶贫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
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包括群众银行贷款和其它渠道筹资,主要用于基地建设相关的小型配套设施。
其它:社会扶贫各项投入。
财政资金按每年递增15%测算,信贷资金按财政资金投资来源的5倍测算,群众自筹和社会扶贫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测定。
(7)工作要求和组织领导(略)
2.组织召开连片特困地区马铃薯种薯产业研讨会。2012年8月16—17日,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省农牧厅、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协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渭源县委、渭源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连片特困地区马铃薯种薯产业研讨会”在甘肃省渭源县成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有关人员,国际马铃薯中心外籍专家,11个马铃薯主产区省区市扶贫办(局)分管副主任、业务处长,以及片区内马铃薯主产县扶贫办主任等250余人。会议分现场观摩、交流发言、专家演讲、招商引资洽谈签约等环节。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海波司长主持会议并总结讲话。
3.组织召开深化扶贫金融合作工作会议。2012年4月19—20日,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广西桂林联合召开“深化扶贫金融合作工作会议”,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有关人员,各省(区、市)扶贫办分管领导和负责扶贫金融合作项目人员,各省(区、市)申报第四批扶贫金融合作项目企业代表,中国进出口银行所属分支机构有关负责同志共100余人与会。会议对2008年以来的扶贫金融合作工作进行了深入总结,并开展了相关业务培训。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出席会议并讲话。
4.组织召开中国产业扶贫·肉牛发展峰会。2012年7月26—27日,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民委、国务院三峡办、中国农科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市丰都县联合举办中国产业扶贫·肉牛发展峰会。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国务院三峡办、中国农科院、重庆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26个省(区、市)扶贫办、重庆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专家500多人参加了会议。此次峰会的目的是总结交流各地产业扶贫的经验,考察学习丰都县发展肉牛产业的成功做法,深入探讨新时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出席峰会并讲话。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雨露计划】2012年,全国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雨露计划投入16.5亿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7.2亿元,完成转移就业培训105万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5亿元,培训210万人次;致富带头人及其他各类培训资金1.9亿元,培训43万人次;投入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资金4.9亿元,上半年在全国100个县开展,补助资金1.7亿元,补助贫困家庭学生21万人,下半年试点扩大到203个县,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3.2亿元,计划补助学生46万人。
2010和2011两年,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扶贫对象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生,由2011年的24.71%上升到2012年的26.07%,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继续开展“雨露计划·腾飞工程”。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妇联作为主办单位,继续联合开展“雨露计划·腾飞工程――中西部地区万名应用人才助学行动”,长沙环球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此项活动的承办单位。
开展“雨露计划·扬帆工程”。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共青团中央作为主办单位,联合开展“雨露计划·扬帆工程――中西部地区万名应用人才助学行动”,长沙环球职业教育集团、陕西振华学院作为此项活动的承办单位。
继续实施“黔深雨露直通车”试点。2012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纳雍、大方、织金、赫章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招生500人(其中与威宁县职高联合办学招生50人),送深圳市携创技校进行学习。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革命老区建设】1.积极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原有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项目基础上,新增3.75亿元资金,在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福建、广东、江西原中央苏区,四川、陕西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及甘肃庆阳革命老区的62个县,开展扶贫开发创新试点。试点项目按照公平性、公益性、生产性、集中资金投入和地方自主选择项目的原则,支持小型的、生产性的公益设施建设。该试点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贫试点推广到了东部著名革命老区。
2.稳步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项目。201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安排资金5.25亿元,在全国19个省(区、市)的35个贫困革命老区县的353个村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试点,规划建设9864个基础设施分项目、12557个环境与公共服务分项目和8038个产业发展分项目。
3.组织召开“全国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交流暨研讨会”。2012年9月19日至21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了“全国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交流暨研讨会”,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扶贫办(局)的分管副主任、业务处长共100多人与会,总结交流老区扶贫开发经验和做法。会议对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王国良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4.申请连片特困地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2012年6月4日,国务院扶贫办致函财政部(《关于报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申报书的函》(国开办函〔2012〕75号)),提出2013至2015年度关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申请。2012年12月24日,财政部复函(财综函〔2012〕79号):经请示国务院同意,2013年至2015年,财政部拟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4亿元,支持实施连片特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县开展交通、水利和环境改善等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试点】1、 新疆边境扶贫试点。2012年,按照《新疆边境扶贫扩大试点工作指南》的要求和计划,试点工作以边境一线为重点,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深入实施《新疆边境扶贫扩大试点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1)资金项目运行和《规划》实施总体进展
2010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新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把边境扶贫试点工作扩大至新疆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2012年是边境扶贫实施《规划》的第二年。2010—2012年三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共向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安排各类扶贫资金191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6亿元,包括边境扶贫试点专项资金5.1亿元,边境扶贫项目298个;行业扶贫资金126亿元;援疆扶贫资金45.1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3亿元。
2012年,国家和自治区安排下达边境扶贫试点项目资金1.7亿元,安排项目136个,其中畜牧类63个,农业类21个,水利类4个,家庭手工类2个,交通类1个,民居建设等其他类45个。项目落地125个边境贫困村,其中2012年度整村推进边境贫困村55个,巩固提高整村推进边境贫困村70个。截至11月底,已拨付试点资金1.7亿元,拨付率100%;实际报账资金16952万元,报账率99.7%。启动项目136个,启动率100%;竣工项目136个,竣工率100%;验收项目130个,验收率96%。直接扶持边境地区贫困户1.95万户8.2万人,间接受益贫困户3.1万户13.1万人。
从2012年边境扶贫试点资金的杠杆作用情况看, 当年投入的边境扶贫试点资金1.7亿元,共带动其他资金投入75.5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1亿元,行业扶贫资金47.1亿元,社会扶贫资金1.3亿元,援疆扶贫资金21亿元,边境扶贫资金放大系数(资金总额/试点资金)为44.4,放大效应明显。随着各类项目的实施和建成,新疆边境扶贫进程加快,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边民群众民生明显改善,贫困程度明显缓解。
(2)试点成效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快速增长。2012年,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5元,比上年增加1075元,增长25.8%。边境一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17元,比上年增加508元,增长12%。守边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898元,比上年增加418元,增长21.7%;抵边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653元,比上年增加437元,增长15.7%。
当年减贫计划超额完成任务。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2012年当年实际越过扶贫标准的人口2.3万户9.6万人(含边境一线1.6万户6.8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06%和104%;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8.4%下降到2012年的35.8%,下降幅度为2.6%。其中和田县、叶城县、塔什库尔干县、乌恰县、阿合奇县、察布查尔县、托里县、裕民县八个县(市)超额完成年度减贫计划。
边境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大改善。2012年,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共解决22个边境贫困村通水、21个贫困村通电、30个贫困村通油路、11个贫困村通电话、8个贫困村通广播电视、13个贫困村通信息、8个贫困村通暖气、17个贫困村通邮、16个贫困村通客运班车的问题,边境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的明显改善。
边民“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当年为75处牧民安居点边民修建安居房5237套,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建设规模比上年增加近11万平方米。双语幼儿入园率从2011年的39.5%提高到51.2%,初中升高中的学生比重从36.7%提高到52.4%。23个边境贫困村新建卫生室, 28个边境贫困村新建文化室,20个边境贫困村新建双语学前教育场所。万人乡级医院医师拥有量从2011年的9.4个增加到10.4个。172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5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边民持续增收能力增强。2012年,当年新建棚圈4223座、饲草料基地19100亩、人工草场7000亩,购买小畜22800只(头)、大畜2218只(峰),扶持115户边民发展刺绣家庭手工业,扶持1348户边民发展庭院经济,实施节水灌溉5400亩,种植高原雪菊2466亩、沙棘11000亩、马铃薯5700亩、甘草2000亩、锁阳500亩,有46.9万名边境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实现转移就业,增收渠道得到拓宽,边民素质技能有大幅提高。
边境县(市)区域经济加快发展。2012年,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一产总产值为107.3亿元,同比增长16.3%;二产总产值为123.2亿元,同比增长14.7%;三产总产值为99.3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42.4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611元,较2011年增加434元,同比增长36.8%。
2.四川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
(1)工作总体进展
截至2012年12月底,试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9.79亿元,资金综合到位率101.76%,其中:省以上资金65.60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9.4%;市州县落实资金10.50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61.8%;农户自筹13.51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5.2%;其他1752.11万元,占计划投资的8%;共开工建设35个大项目118子项目,工程综合完成率81%。
(2)专题运行情况
彝家新寨专题:已落实资金25.64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1.9%,其中:省以上资金10.04亿元,占计划的105%,市(州)、县以上资金23.60亿元,占计划的97%,农户自筹13.07亿元,占计划的99%,其他资金1698.91万元。
计划建设296个彝家新寨,综合完成率61%,其中,住房建设25141户,目前完成建设23440户,占计划的93.2%,剩余1711户正在加紧施工。296个彝家新寨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内道路,工程完成60%。安全饮水95000人、农村沼气7000口,均已全面完成。入户用电项目,凉山州已完成8017户,乐山市完成5494户,综合完成率达到60%。
特色产业发展专题:已落实资金2.9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0.3%,其中:省以上资金2.72亿元,占计划的116%,农户自筹2709.33万元,占计划的84%。
种植业,除苹果产业基地建设1万亩完成任务80%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完成任务70%,其他实施项目均已基本完成。林果业,退耕还林、森林优育、青花椒和核桃种植等项目,乐山市已完成。畜牧业,乐山市已完成计划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凉山州除省现代畜牧业彝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国家退牧还草建设50万亩,完成总任务的50%,其余项目均全面完成。
艾滋病防治和卫生工作专题:已落实资金1.9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285.23%,全部为省以上资金。
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招聘15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训,已安排69人进入各高校就读。完成100名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到省培训。妇幼卫生工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已初见成效,对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艾滋病病毒筛查、检测,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影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综合提高医疗水平,各项医疗基础设施正强力推进。艾滋病防治,开展艾滋病治疗CD4检测5348人次,建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10个,延伸点69个,累计治疗病人10182人;开展针具交换工作,发放注射器35969只,回收31074只。
禁毒、戒毒专题:已落实资金2091.5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4.37%,其中:省以上资金1047万元,占计划的157%,市(州)、县资金991.33万元,占计划的55%,其他资金53.20万元。
完成投资2091.53万元,用于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堵源截流、禁毒严打、禁毒情报信息化建设、禁吸戒毒、预防宣传教育、缉毒装备维修,基础设施维修等方面。破获各类毒品案件519起,缴获海洛因47.2公斤,鸦片及鸦片原浆5.25公斤,抓获犯罪人员558名。
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专题:已落实资金1.93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4.68%,其中:省以上资金1.73亿元,占计划的117%,市(州)、县资金2048.27万元,占计划的26%。
投入资金5339万元,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31所,建设面积达32151平方米。投入705万元用于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全面完成培训1400名教师的任务。投入1562万元为21所学校建设439套1562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127467名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补助问题。为3186名新增寄宿生提供免费卧具,为45所学校建设小农牧场,为27所中小学开通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的直播、录播和植入式教学全面完成。全面启动18206平方米的职业教育校舍建设工作, 购买教学实训设备150台(套)。8.中职资助及免学费。共为12409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除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
劳务培训专题:已落实资金1671.57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87.71%,全部为省以上资金671.57万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培训完成7385人;劳务品牌计划完成2528人;工会技能计划培训已完成642人;劳务扶贫计划培训已完成7054人。
公路建设专题:已落实资金52.41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6.5%,其中:省以上资金45.42亿元,占计划的91%,市(州)、县资金6.99亿元,占计划的269%。
高速公路:雅安至泸沽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丽江至攀枝花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干线公路:S103线马边至美姑界公路,主体工程基本完成。S306线金口河至白熊沟公路、 S307线泸盐路雷波县城至雷波坪头公路、307线泸盐路昭觉县城至雷波坪头公路、 S307线盐源大金河至平川镇公路、S208线甘洛县城至越西中所5个项目正在加快实施。S208线昭觉庆恒至金阳县城公路,正在进行施工招标,预计2013年初启动建设。农村公路: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42.1公里,通村公路115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264.7公里。、
水利建设专题:已落实资金3.91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75.56%,其中:省以上资金2.91亿元、占计划的158%,市(州)、县资金832万元,占计划的497%,农户自筹1644万元,占计划的596%。
盐源县龙塘水库工程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工作。建设渠道150公里,水窖、水池、山坪塘58处,建设堤防护岸60公里,解决农村饮水13.1万人饮水,包括彝家新寨9.5万人。其他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社会保障专题:已落实资金1620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6%,其中:中央资金570万元,占计划的38%,省级资金1050万元,占计划的100%。
农村、城市低保和医疗救助均超额完成任务。乐山市完成五保集中供养敬老院、救助站和殡仪馆各一个,凉山州10个五保集中供养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救助站、殡仪馆资金已到位均在开工建设中。
现代文明新生活专题:已落实资金3815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1%,其中:省以上资金3733万元,占计划的62.8%,市(州)县资金82万元,占计划的23%。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5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2340场、农家书屋633个(含彝家新寨89个)和其他文化设施建设均全部完成。全民健身项目正在进一步实施中,提升凉山州彝语广播电视节目译制能力项目尚未实施。
3.贵州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
(1)工作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道326、省道102改造及县道升级改造、乡镇连接线、运煤专线和旅游专线等建设,完成村村通油路建设,积极推进毕威高速、威水高速、威昭高速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型灌区节水配套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四大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成县域220kV、110kV、35kV配套电网建设,全面提升供电能力;推进无线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工程,继续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四位一体”全覆盖,稳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
产业化扶贫。继续实施好1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万担优质烟叶基地、100万亩的经果林基地“五个百万”工程;围绕草海旅游核心资源,打造“环草海生态旅游圈”,建成湿地生态旅游观光景区,推进草海国际养生基地、银龙幸福小镇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出系列化生态旅游和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以乌撒古城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区。
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精品提炼工程和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加快乌撒古镇巴迪鲁旺、穆卡拉玛幸福小镇、丽阿娜民族风情园等民族文化核心示范园建设,推进县、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群众需求相符、与现代科技相融、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健全信息化网络、基层工作网络和专业服务网络“三个网络”。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改进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公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快推进“平安和谐四区”建设,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和“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工作机制。
深化威宁试点。全面推进“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实践,初步积累了解放思想、提升素质,引领特困片区全面发展;综合治理、优化环境,促进特困片区协调发展;吃透县情、科学规划,推进特困片区开发扶贫;因地制宜、培植产业,拉动特困片区持续发展;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实现特困片区突破发展;加强党建、夯实基础,推动特困片区跨越发展的六条经验。
(2)试点成效
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95.2亿元,同比增长17%(可比价);完成财政总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35.7%;完成财政总支出48亿元,同比增长17.1%;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98.85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15亿元,同比增长46.49 %;固定资产投资达132亿元,同比增长78.13%;工业总产值达71亿元,同比增长44.8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0亿元,同比增长1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31亿元,同比增长6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999元,同比增长26.99%元;期内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00元,同比增长30.28%。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继续推进“减贫摘帽”,在迤那、海拉等乡镇探索创新了党建扶贫、集团帮扶的新模式,贫困人口收入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26个重点贫困乡镇中有16个实现“减贫摘帽”。到目前,按1196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按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县减贫9.12万人。
基础设施有效突破。投资1.27亿元、长11.85公里的环城公路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投资5.6亿元、长20.6公里的毕威高速公路威宁段已建成通车。投资2.9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4个,解决6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35个乡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集镇有线电视全覆盖。投资15.45亿元的15个输变电工程、投资10.25亿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即将完工,结束了偏远农户无电的历史;供电量预计达6.7亿度,同比增长6.26%。
生态建设效果明显。完成石漠化治理63.99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从每年每平方公里4125吨减少到2896吨。完成各类营造林64.4万亩,有林地面积从315万亩增加到3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2%。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草海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已批复。
民生问题不断解决。全面完成55597户农村危房竣工并搬迁入住,对11896户危旧房进行全部拆除;新增“四在农家”建设3540户,全县“四在农家”达64434户;城乡民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48.18万人,参保率达90.81%,实现60周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实施“3个15万元”兴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全县城镇新增就业有望突破6万人;实现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目标,县乡医疗技术人员达1690名,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59%。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现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38.48%、85.51%、48.28%;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由2009年的70.98%上升到今年的93.53%;2012年度人口出生率为8.21‰,同比2011年下降0.8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4‰,同比2011年下降0.57个千分点,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态势。
党建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县“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96.5%,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干部廉政金保证制度,收缴廉政保证金429万元;着力构建思想道德、预警纠错和党纪国法“三道防线”;完善县级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推进“三访”活动常态化。
4.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扶贫试点
(1)工作进展
2012年试点工作在安定区、渭源县、陇西县、临洮县、通渭县等5县(区)18个乡镇的32个重点村实施,共引进原原种300万粒,新建一级种扩繁基地10717亩,投资建设马铃薯种质资源库1座、马铃薯成果展览馆1个、马铃薯质量检测中心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原原种繁育日光温室20座,马铃薯种植实用技术培训2100人次等,扶持贫困户4000户。
(2)试点成效
初步解决了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化程度低的问题。定西市上依托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壮大旱农中心、爱兰公司、凯凯快繁中心和渭河源公司等种薯企业,一手抓适应本地种植的陇薯3号、新大坪等优质品种的脱毒繁育,一手抓大西洋、夏波蒂等专用化程度高的市场紧缺品种的脱毒扩繁,努力提高脱毒种薯的生产能力。共引进和投放原原种1.29亿粒,建成原种繁育网棚1.19万亩,生产脱毒原种2.38万吨,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应用率由2006年的20%提高到2012年的60%。同时,积极向新疆、青海、云南、四川、内蒙古、宁夏等省提供陇薯3号、陇薯5号等马铃薯原原种1.09亿粒、原种5350吨、一级种薯9300吨,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初步解决了马铃薯原种到一级种扩繁难的问题。全市7县区共建一级种薯基地32.32万亩,生产一级脱毒种薯64.64万吨;建二级脱毒种薯基地53万亩,二级种产量达到87万吨。马铃薯良种应用率由2006年的67%提高到2012年的95%。
初步解决了贫困群众增收难的问题。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680元,较2006年净增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有13.32万户贫困家庭人均种植马铃薯1亩以上,贫困户人均实现纯收入650元以上,占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2012年,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有4个县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安定区超过了100万亩,跨入中国马铃薯种植大县行列;鲜薯总产量500万吨以上;实际加工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8.7万吨;各类贮藏窖(库)达到93万眼(座),实际贮藏能力达到306万吨;外销量达99.3万吨。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初步解决贫困群众吃饭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为定西农村人口稳定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贫困地区区域特色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5.宁夏中部干旱带产业扶贫试点
项目名称:宁夏中部干旱带肉牛养殖提质增效示范村项目。
实施范围:在各县(市、区)申报的基础上,经自治区扶贫办组织有关县(区)扶贫办、农牧局和宁夏夏华肉食品有限公司考察,共选择确定27个有一定肉牛养殖基础的贫困村为2012年中部干旱带肉牛养殖提质增效示范村,其中同心县5个,海原县6个,红寺堡区4个,中宁县3个,沙坡头区3个,原州区4个,西吉县2个。
项目内容:中央试点资金主要帮助示范村解决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关键环节,扶持的内容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基础母牛补栏6888头,每头帮助2000元;肉牛养殖示范村合作社建档立卡登录设备每村一套;对贫困户进行良种繁育免费服务;支持贫困村冷配和技术服务点建设;支持青贮池建设示范;在享受国家农机购机补贴的基础上,对贫困村、贫困户购买铡草机、割草机加大支持力度;对肉牛养殖示范村统一采购发放、开展营养矿物质舔砖示范;对肉牛养殖示范村开展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在夏华公司进行实地培训培训,每村2人,时间14天;开展肉牛养殖提质增效示范户千人培训计划,其中同心县150人,海原县200人,红寺堡区100人,中宁县100人,沙坡头区100人,原州区200人,西吉县150人。
项目进展:一是各试点县(区)全面摸清了试点示范村肉牛养殖基本情况,为试点村采购配备了电脑等建档立卡登录设备,对养殖户肉牛养殖情况建档立卡;二是试点村肉牛养殖合作社普遍建立和完善;三是冷配改良服务点全面建立和完善,青贮池建设示范全面完成,良种良法推广普及率提高;四是对 27个试点示范村36名合作社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
6.云南富宁瑶族支系山瑶群众聚居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
(1)工作进展
为彻底解决山瑶群众的困难生活,云南省按照“搬家、种树、办教育”扶持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县城集镇安置、县内易地安置、就近就地安置”三种扶持模式,全力推进山瑶扶持发展工作。截止2012年底,各类补助资金已到位3.17亿元,占各类补助资金3.24亿元的97.85%,其中:发改部门到位6934万元,教育部门到位9456万元,扶贫部门到位714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民委部门到位946.2万元,水利部门到位1426万元,交通运输部门到位1205万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到位1038万元,农业部门到位430万元,林业部门到位239万元,文化部门到位48万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到位40万元,国土资源部门到位100万元,民政部门到位989.48万元,广播电视部门到位85万元,科技部门到位80万元,卫生部门到位24万元,州、县自筹到位1000万元,上海援助到位54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温饱工程、产业发展、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民生保障6大工程初见成效,山瑶聚居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2)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投入住房、饮水、用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895.8万元,建成安居房460户,那岗安置点86户430人全部搬迁入住;新修和改造山瑶进村公路10条54公里;建成小水窖124口、安装饮水管道123.5千米;架设输电线路1.4公里,正在实施18个村小组农网改造,山瑶地区群众的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能力建设项目。继续巩固好县第一小学山瑶班,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给予每人每月补助20元、30元、50元生活费,就读职高的每人每月补助150元生活费,就读大学的除每人一次性补助3000元以外,本科的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专科的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的标准,按时足额将生活补助费发放到山瑶学生手中。投资5345万元,实施归朝民族中学、县职业中学、县民族中学、洞波中学等山瑶学校建设,完善山瑶地区中心完小食堂、宿舍等建设,抓好山瑶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增收致富项目。2012年,共开展各类培训111期5747人。多渠道安置山瑶群众就业,引导山瑶群众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协调永鑫糖厂、富嘉油茶厂等县内企业吸纳山瑶群众就业80余人。积极鼓励山瑶群众参与甘蔗、油茶等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拓宽山瑶群众增收渠道。投入180万元,在山瑶地区实施坡地改梯地1000亩、集雨补灌2000亩,完善山瑶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作物种植单位产量和经济收入。
民生保障项目。将符合条件的8394名生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城镇和农村低保范围,1至12月份共发放低保金1035.4万元,同时由县级财政安排部分资金,并整合民政部门专项补助共52.76万元,为山瑶群众缴纳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确保山瑶群众医疗保险政策100%覆盖。投资100万元,建设二类敬老院一所,改善山瑶孤寡老人集中供养条件;投资24万元,建设村级卫生室4所,进一步缓解山瑶群众看病难问题。
(3)试点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山瑶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实现规划目标。具体体现在:一是人均耕地有所提高。通过实施山瑶外迁安置,实行集体土地流转, 2012年山瑶群众人均耕地1亩,人均有粮320公斤,分别比扶持前增加了0.13亩145公斤;二是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以来,山瑶地区共发展油茶种植面积4950亩,甘蔗6450亩,核桃137亩,对外输出转移就业1120人,向县内企业输送830余人,拓宽了山瑶群众的收入渠道。2012年,山瑶群众人均纯收入3135元,比试点前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465元。三是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山瑶群众收入增加了,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大部分山瑶群众逐步使用上家用电器,电视、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85%和60%。四是人口素质有了明显变化。通过在集镇、县城设置“山瑶班”集中办学,全县1698名山瑶在校学生实现了免费入学。目前,在校山瑶大学生有23人,高中36人,初中409人,小学1315人。五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共架设人畜饮水管道125公里,建小水窖783口,解决了5216人的饮水困难;完成砂石路、进村路建设134.2公里;改造乡村公路45.2公里,硬化村内道路81200平方米,6504名山瑶群众受益。建成山瑶群众安居房或危房改造1624户97440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山瑶村寨群众的住房难问题。共架设杆线140公里,完成31个村小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电价从农网改造前的2.5元/度下降到0.43元/度,实现城乡同价。六是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建成二类敬老院设2所1340平方米,将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8394人山瑶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自缴部分由财政统缴,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建成一批村卫生室,实现每个项目村都有1个卫生室和1名乡村医生,山瑶群众新农合参合率为100%。
7.四川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
(1)总体情况
2008年以来,试点工作以规划为引领,投入近55亿元资金(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6.7亿元、发改委投入易地搬迁资金8亿元,省州配套7.48亿元,还整合了交通、水利、国土、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部门的行业资金超过10亿元。当地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近20亿元),综合治理贫困和大骨节病问题,通过“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结构调整、卫生防治、科技攻关”等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易地育人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24亿元。完成11个县、94个易地育人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16万平方米。将病区2.64万名5周岁以上儿童全部转入非病区寄宿制学校就读,有效地阻断病因链,控制新发病例出现。
易地搬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新建农村住房153万平方米,病区10个县、293个村、17136户完成了易地搬迁。
更换粮食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49亿元。2007—2011年,累计为病区14.46万人(含病区2.64万名学龄儿童)供应大米7569万公斤。
饮水安全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33亿元。统筹实施供水工程和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完成了399个病区村饮水工程,修建供水工程513处,解决了病区12.6万人贫困群众的饮水问题。
社会保障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将38040名Ⅰ、Ⅱ度患者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成20个Ⅲ度患者集中供养中心,将3144名Ⅲ度患者实行集中供养;将41184名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并资助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移民安置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3.64亿元(含群众自筹4.53亿元)。在604个村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新建住房49.81万平方米、改房53.06万平方米,完成“五改三建”5.56万户,修建村内道路1984公里,新建315个村务活动室,建设村民活动中心4.59万平方米。贫困村基础设施、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结构调整项目:累计投入资金8.43亿元(含群众自筹3.95亿元)。建成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原马铃薯、优质青稞等产业27.94万亩,建成种植业基地38个,栽培中低温食用菌262万袋;建道地中药材5.04万亩;购买牲畜6.06万头(只),引进良种公畜958头,新建棚圈81.38万平方米、改良点559个、养殖业基地69个;完成人工种草7.34万亩,扶贫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卫生防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建成大骨节病监测点58个,建立健全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大骨节病监测体系,为及时发现大骨节病致病危险因素提供了技术保障。
科技攻关项目:累计投入资金0.30亿元。建立了多因素多基因病因模式,规范化早期诊断干预、内外科和中西医治疗方案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2)试点成效
一是有效阻断了疾病的蔓延。阿坝州58个监测点100%达到控制标准,其中86.21%的村达到消除水平,4.12万大骨节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特别是采取易地育人措施,使儿童新发病例(临床检测阳性率)降至为0,病区两万多名儿童彻底摆脱了大骨节病的威胁。
二是农牧民人均收入实现了翻番。2011年,阿坝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3元,比2007年增长了一倍。2008至2011年,贫困人口由34.4万人下降到20.9万人,年均减少近4.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9.6%下降到29.8%,试点区减贫成效明显。
三是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先后投入了近37亿元开发建设住房等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完成了294个病区村易地搬迁、60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以及一大批水、电、路、气、房等配套项目,贫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易地搬迁的病区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是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开展试点,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战胜病魔和脱贫致富的信心,自觉地投入到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工作中。基层组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进一步形成。
(3)巩固提升
2012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报告对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和四川省政府于9月20—21日在阿坝召开了试点工作总结验收会议,确定从2013年到2015年,用三年时间对试点工作做进一步的巩固提升。
一是促进379个病区村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病群众的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实现扶贫由“输血”方式向“造血”方式的成功转型。
二是在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病区群众口粮仍不能自给期间,以2013—2015年为过渡期,继续对病区村152133人(含易地育人学生25133人)实行口粮更换。
三是完成379个病区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灾抗灾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病区村公共服务水平、抗灾减灾能力和村民能力素质,提升农村饮水水质。
四是对40327名大骨节病患者分类实施集中供养、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和新农合补助,生活医疗质量能长期得到保障。
五是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含5岁以上学前儿童)25133人实现长期易地就学,巩固率100%。
六是病区村儿童X线检测平均阳性率总体控制在1%以内,全面控制大骨节病新发。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贫困地区干部培训】2012年,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和扶贫系统干部培训工作主要围绕国家关于“三农”和扶贫开发等工作的方针、政策,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区域发展等内容开展。全年共举办22期培训班,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各级各类干部2300人次。
一、 培训新做法
抓好需求调研。既做好培训班学员需求信息反馈的整理和分析,也加强培训前期需求调研,征求学员最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努力实现组织要求、岗位和个人需求三结合。
选准培训内容。加强对考察点的筛选和剖析,注重对案例教学点的分析和总结。考察中,组织当地政府有关人员、扶贫户以及培训学员开展座谈。结合考察内容,邀请有关专家从理论层面进行讲解、分析。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相结合,逐步实现课程设置模块化、类别化、科学化。
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县长教县长”的教学方式,开展县级党政干部培训。发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县委书记进行授课。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完善效果评估。在发放评估问卷和召开总结会的基础上邀请部分省培训中心主任测评。组织部分省扶贫办培训中心主任全程参与培训活动,进行观摩与测评。在培训结束后对课程设置、培训效果等进行评估。
二、 培训体系建设
(一)建设扶贫培训的师资队伍。注重提高扶贫系统内部师资水平,各省扶贫培训机构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实现资源共享。重视利用扶贫系统外培训资源,主动与各级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联系合作,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师资方面的优势。
(二)开发扶贫培训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基于工作需要的扶贫培训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核心理论、国际经验、国内经验以及相关的辅助性内容。根据扶贫培训课程体系的要求,组织编写了一批高质量的扶贫培训基础性、理论性教材,同时收集和整理案例教材。
(三)完善培训工作手段。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建立符合扶贫工作需要的培训考核评估体系。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进行教学评估,主要检验教学效果,评价老师教学水平。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培训对实际工作产生的影响。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贫困地区灾害应对工作】1.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情况
根据2011年7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常务会议关于在国家《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扶贫部分)编纂任务基本完成后,适时启动《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以下简称志书)编纂工作的要求,2011年9月28日,志书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纂工作室较好完成了志书编纂工作任务。志书全面反映了扶贫系统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国务院扶贫办独立主持编纂的第一部志书。
(1)志书编纂过程
志书编纂主要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整理资料。2011年9月28日,志书编纂工作室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编纂工作室即着手搜集整理汶川特大地震扶贫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关资料。由于志书新增“先进模范”一篇,编纂工作室会后即向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扶贫办(局)发出《关于报送汶川特大地震扶贫系统抗震救灾志编纂所需先进模范材料的通知》(国开办司函[2011]125号),要求三省报送有关材料。截至2011年11月底,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毕。
第二阶段:撰写和修改初稿。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底,按照志书编纂任务分工,全体编纂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牺牲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集中精力撰写初稿,到2012年2月底,初步完成了35万余字的志书初稿。初稿完成后,编纂工作室先后三次组织编纂工作室全体编纂人员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审查修改,对初稿进行查漏补缺、核对核实、审改校对。经过修改完善,至5月底,志书文稿由原来的35万余字删减至20余万字(4篇、10章、27节)。
第三阶段:统稿润色。2012年6—9月,编纂工作室将修改后的志书初稿分送有关领导、专家和志书编纂顾问,进行统稿润色,最后由编纂工作室主任将统稿意见汇总审定,形成志书征求意见稿。
第四阶段:征求意见。2012年10—12月,编纂工作室将志书征求意见稿印送国务院扶贫办机关各司、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办主管的4个社团,征求对志书文稿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共提出3大类44条修改意见。经甄别核实,本着能采纳尽量采纳的原则,编纂工作室采纳了其中的36条意见建议,形成了志书送审稿。
第五阶段:付印出版。2012年年底,编纂工作室将经国务院扶贫办常务会议审定的《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送审稿)》交付中国工人出版社,预计2013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2)志书记述范围、结构与内容。《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民政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地震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通知》(民发[2008]105号)确定的极重灾区、重灾区(共51县)为准。其中“抗震救灾”和“先进模范”两篇记述范围不局限于此例。
志书设置题记、序言、凡例、总述、大事记、4篇专志、附录、编后记、图照,为全书组成部分。大事记主要记述国务院扶贫办在组织领导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重要事件和史实;4篇专志共10章、27节,分别客观记述贫困地区灾情、抗震救灾、贫困村灾后重建,扶贫系统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附录一收录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发表的指导扶贫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附录二收录国务院扶贫办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出台的主要政策文件;图照为生动、直观反映国务院扶贫办领导指导抗震救灾和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场景。
2.完成2012年贫困地区灾情分析报告。开展2011—2012年度全国贫困地区灾情调查,通过纵向、横向收集灾情和汇总分析,形成了《2012年贫困地区自然灾害情况分析报告》,为分配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下步有效开展灾害应对工作提供了依据。
3.开展青海玉树和甘肃舟曲灾后恢复重建中期评估。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组织有关专家对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开展中期评估,并完成中期评估报告。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两项制度衔接】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采取一次识别或分次识别、分批扶持的办法,开展新一轮贫困识别。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扶贫资金与扶贫资金管理】2012年中央和各省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以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突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努力提高效益。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稳步增长。2012年,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共计496.6亿元,比上年增加123.6亿元,增长33.1%。其中:中央安排332亿元,增加60亿元,增幅为22.1%;省级安排164.5亿元,增加63.6亿元,增幅62.4%。此外,拓宽扶贫投入来源,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9亿元。
集中投入,突出重点。按照新《纲要》要求,各类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工作和重点扶持对象。
1.从资金投向区域看,重点用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部分重点用于片区。据各省上报数据,2012年中央、省级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县的扶贫资金总量为332亿元,约占上报资金投入总量的68.4%。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片区县和重点县268亿元,占中央扶贫资金投入的82%。新增部分用于片区的比例占累计新增总量(以2010年为基数)的81.7%。
2.从资金投向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新《纲要》要求,各地加大了对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调整资金使用结构。2012年,中央和省级资金中直接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为212.3亿元,约占总投入的50%;用于农田水利、村级道路、人畜饮水、沼气等能源项目、危房或住房改造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163.4亿元,约占总投入的38.3%。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以上两方面的资金分别为159.7亿元和119.7亿元,占上报中央投入总量的51%和38.3%。
3. 从资金支持重点工作看,继续开展贫困村整村推进、能力建设、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扶贫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扶贫试点。紧紧围绕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推进各项扶贫重点工作。2012年,用于整村推进、雨露计划和移民扶贫三项重点工作的资金为267.1亿元,占上报资金总量的57.3%;用于开展科技扶贫、互助资金、连片开发、边境扶贫、灾后恢复重建等各类试点的资金96.5亿元,占上报资金总量的20.7%。
4.加大扶贫资金到户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机制。各地认真贯彻新《纲要》要求,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资金规模,充分利用扶贫开发政策与低保制度有效衔接成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落实到户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
创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28个省(区、市)共计1286个县1.79万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互助资金总规模44.9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34亿元,省级专项财政扶贫资金23.89亿元,农户交纳互助金和其他资金9.55亿元。入社农户166.68万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27.8%,入社贫困户90.99万户,占贫困户的54.6%,累计发放借款76.3亿元,其中贫困户发放借款42.56亿元,占发放借款总额的55.7%;累计借款160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借款91.5万人次,占57.3%。为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完成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减贫影响研究》和《互助资金试点绩效评估与运行规律研究》课题研究。总体看,试点工作已从固点扩面阶段转入巩固提升阶段,互助资金运作日趋规范、管理更加有序、风险意识增强、农户增收明显,为缓解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户贷款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2.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整村推进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各地根据国家“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要求,以整村推进规划为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已启动的整村推进村整合资金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比例约为2倍,村均投入达到334万元。2010—2012年,在整村推进基础上实行连片开发,每个试点县投入1000—12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引导,通过资金和政策整合、机制创新,吸引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及配套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连片开发的规模优势为资源整合搭建了平台,一些地方整合资金的比例达到1:5—1:8,提高了扶贫投入水平。
3.财政贴息引导扶贫贷款,扩大扶贫资金的乘数效应。2012年是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第五年,改革以来,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贷款到户比例明显提高,并在促进承贷金融机构多元化、调动地方积极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2012年,中央、地方共安排贴息资金17亿元,实际引导发放贷款538亿元,比2008年改革之初增长了3.3倍。其中,到户贷款和项目贷款发放规模分别为241.6亿元和296.4亿元。
加强扶贫资金监管。通过各项措施,努力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回查全程资金项目跟踪监管体系,做到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确保扶贫资金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
1.加强制度建设。各地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要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完善防控工作流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2. 发挥规划统筹作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做好调研,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扶贫规划。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六盘山等14个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等,安排项目使用资金,避免和防止违规安排项目,减少浪费。
3. 阳光操作扩大监督。深入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要求各省所有扶贫项目都要在当地日报等主要媒体上公告,加强宣传,扩大公告公示内容和范围,确保资金使用、项目安排公开、公平、公正、规范,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4.强化绩效评价。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继续对各省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考评,并强化了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和运用。通过考评,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规范了资金使用,强化了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资金拨付和项目实施进度加快,并在加大直接扶持到户规模、推进特色产业连片开发、引导片区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扶贫开发形势任务变化,修订完善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和办法。
5.强化监督检查。坚持群众参与,将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2011年11月—2012年4月,审计署对中央转移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了审计调查,结合审计署提出的反馈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管等方面的初步整改意见。通过审计,在促进完善扶贫资金制度建设和强化监管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总的看,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资金使用和投向更加规范,监管措施不断强化。从近年来审计署、国务院纠风办、财政部监察办等部门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的多次重点检查、抽查情况看,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主流是好的,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