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建同志在包容性发展与减贫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第20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我仅代表国务院扶贫办对包容性发展和减贫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满怀信心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中国的减贫事业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十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扶贫事业成效显著,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社会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不断推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开发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的扶贫工作实现了几个重要的转变:

      (一)扶贫标准的内涵实现了从维持生存到促进发展的转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第一次确定扶贫标准,适应当时的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状况,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将对食物的需求作为最基本的测算依据。2008年第一次提高扶贫标准,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方法。2011年,国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最基本的考虑是,按照“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这一新的工作定位,扶贫标准不仅要满足扶贫对象的生存需要,而且要部分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同时,新标准充分考虑了各地的实际,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积极稳妥,鼓舞人心,赢得了国内外各方面的普遍肯定。

      (二)主要任务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转变。《扶贫开发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扶贫开发纲要》规定了十二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以及两个“五年计划”的量化目标。

      (三)基本方针实现了从开发式扶贫向两轮驱动的转变。国家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10年来,10多万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加快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几百万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扶贫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缓解了贫困地区的生态压力;400多万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了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得到发展,实现了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双重目标。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稳定在7500万人左右,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总体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五保供养由财政负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08年以来农村危房改造970万户,安排资金680亿。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机结合, 为农村低收入人口编织起完整的社会安全网。

      (四)工作格局实现了从专项扶贫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转变。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断增加,2008-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859.32亿元,年均增长17.2%,其中 2012年达到332.05亿元,比去年增加60亿元,增长22.1%,增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行业部门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2010年财政综合扶贫投入1618亿元,比上年增加15.7%;2011年财政综合扶贫投入2272亿元,比上年增加40.4%。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东西扶贫协作领域不断拓宽,措施不断强化,定点扶贫实现了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扶贫活动正在逐步壮大。

      (五)区域瞄准实现了从县、村两级向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的转变。国家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在国家指导和协调下,编制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大力度,统筹协调,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同时,原定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支持政策不变,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办法,采取措施,实现重点县总量逐步减少,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支持力度不减。制定实施2011-2015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在群众参与下继续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六)政策措施在普惠农村的基础上实现了向贫困地区、扶贫对象倾斜的转变。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政策对于缓解和防范农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退耕还林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有效解决相结合,累计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口粮田2600多万亩,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同时,减免税收、投资配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优惠政策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农村水利、交通、生态建设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给与特殊安排;支持贫困地区优先开展金融改革试点。2011年以来,教育、科技、民委、国土、交通、铁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旅游等部门在制定本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时,都把推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正处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快速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很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为了进一步推动包容性发展和减贫,中国政府将围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推动贫困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加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缓解并最终消除贫困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政府将完善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的制度安排。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利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加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好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和农村危房改造,积极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政府将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组织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民生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中国政府将着力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着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和组织保障体系,着力动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是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方面。我们将继续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加强国际反贫困领域交流。此次论坛的举办,为我们交流减贫理论和实践,开展减贫项目合作,共享减贫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期待,通过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各国人民获得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进而实现持续繁荣与发展。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