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定点扶贫
【概述】 2012年,铁道部(编者注: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撤销铁道部,本文所称“铁道部”为撤销前的铁道部)积极配合宁夏、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扶贫开发纲要和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组织兰州、乌鲁木齐铁路局继续做好对固原市原州区和和田县3个乡的定点扶贫工作,在推进生态移民村建设、深化特色产业扶贫开发、落实教育扶贫举措、规范扶贫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共投入定点扶贫资金1074.6万元,其中原州区500万元、和田县574.6万元(含2011年度结余);实施扶贫项目14个,其中原州区6个、和田县8个,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发展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局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原州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792元,比2011年增长了14.4%;2012年减少贫困人口1.44万人。和田县拉依喀乡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4902元,比2011年增长了10.9%,2012年减少贫困人口0.12万人;色格孜库勒乡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3729元,比2011年增长了7%,2012年减少贫困人口0.1万人;朗如乡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3574元,比2011年增长了5.7%,2012年减少贫困人口0.09万人。
【秦巴山片区】 2012年,铁道部认真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片区联系工作的部署要求,适应秦巴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科技部一起扎实推进调查研究、联系沟通、督促指导三项任务,推动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联系工作有序实施。
为深入做好联系秦巴山片区的工作,探索联系扶贫与定点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方式,铁道部主动向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申请,从秦巴山片区6省市增加一些贫困县作为新的定点帮扶点。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等8部委《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铁道部除继续做好原有2个帮扶点的定点扶贫工作外,还做好秦巴山片区内河南省栾川县、湖北省丹江口市、重庆市云阳县、四川省苍溪县、陕西省勉县、甘肃省西和县6个新增帮扶点的定点扶贫工作。2012年11月以来,已专门召开两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定点扶贫工作,确定了“铁路扶贫点增加,扶贫资金总量不减少”原则,决定从帮扶县所在地的铁路车务站段、建设指挥部选派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开展挂职扶贫。组织有关铁路局,加大联系扶贫与定点扶贫工作融合力度,积极与帮扶县协调沟通,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扶贫需求,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秦巴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
【原州区生态移民村建设】 2012年,铁道部投入340万元与原州区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捆绑,在原州区三营镇建成了由316户搬迁户组成的“金轮村”。共建移民住房316套,每户院落占地600平方米,其中一半面积用于种植或养殖,每户房屋3间、使用面积54平方米,1间客厅、1间卧室、1间分隔为厨房和洗浴室,为每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解决村民的生计问题,为每户村民新建面积600平方米的蔬菜温室1座,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同时,为“金轮村”建设了村部活动中心(兼村委会办公室)和幼儿园、超市、文化广场各1处,硬化、绿化道路6千米,形成了欣欣向荣、文明整洁、积极向上的新农村,初步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在推进“金轮村”移民村建设的同时,投入资金90万元用于头营镇三和村“三个确保”重点村建设,整修道路4千米,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为村民配发基础母羊988只,配备铡草机253台;投入20万元在河川乡康沟村修建漫水桥,从根本上解决了沿途4个村200余户1000人过河难的问题。
【和田县产业扶贫】 2012年,铁道部结合和田县自然条件和传统产业优势,继续帮助贫困户大力发展种植业和传统手工业,推进开发式扶贫和滚动式发展。累计投资7895万元,实施和田县核桃深加工工程建设,乌鲁木齐铁路局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对项目可研、工程招标、建设组织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使其成为“交钥匙”工程。2012年,顺利完成了核桃深加工工程建设,并于3月30日正式交付和田县经营。在抓好核桃深加工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和田县特色产业扶贫开发投入,先后投入扶贫资金340万元,援助色格孜库勒乡新建1000亩红枣滴灌基地和枣苗,以及相关机井等配套设施,为郎如乡新建1000亩核桃滴灌基地并配发核桃苗。投入85.5万元,为色格孜库勒乡实施葡萄立架改造300苗,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投入122万元,为拉依喀乡新建现代化的地毯编织厂,引进半自动流水地毯编织机,并投入9万元为300户农民采购地毯编制架进行补助,在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多年来持续产业扶贫的带动下,和田特色种植业和地毯编织业得到长足发展,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民增收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当地“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工作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扶贫】 2012年,铁道部坚持“扶贫先扶智”,继续实施教育扶贫项目。在原州区,为重点贫困村和生态移民村农民开办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班15期,共有3100人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致富能力。投入20万元资助新入学的100名贫困大学生,为这些家庭减轻了负担。在和田县,投入近30万元,为郎如乡高山牧民配备了100套马背便携式太阳能发电设备,使屯垦祖国边陲的牧民用上了电;为解决部分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的问题,继续对两个乡2011年考取大中专院校的100名贫困户子女给予学费资助,资助10万元。通过持续教育扶贫投入,当地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教育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扶贫项目监管】 铁道部对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管理极为重视,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制度办法,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使用安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质量优良。有关铁路局认真制定执行各项扶贫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中的监管,做好项目验收评估,做到了一个项目、一项制度、一套资料。成立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的项目验收评估小组,对项目管理、进度及质量、项目覆盖范围、资金管理和使用、项目效益等进行全面评估验收,肯定取得的成效,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今后实施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使扶贫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发挥挂职扶贫干部的作用,指导挂职扶贫干部搞好协调沟通,参与帮扶项目的调研、启动和实施工作,加强日常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和工程验收,使项目实施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定点扶贫工作回顾】 从2002年开始,铁道部承担对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新疆自治区和田县3个乡的定点扶贫工作。11年来,铁道部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组织有关部门和兰州、乌鲁木齐铁路局负责同志以及参加扶贫工作的同志785人次深入原州区和和田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扶贫需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定点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98亿元,实施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生态移民村建设等项目200个。经过铁道部的对口帮扶和贫困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原州区和和田县3个乡的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一是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原州区的贫困人口数由2001年末的22.4万人下降到2012年末的10.8万人,减幅51.8%,贫困发生面率由58.5%下降到32.7%;和田县3个乡的贫困人口数由2001年末的4.2万人下降到2012年末的3.1万人,减幅26.2%,3703名绝对贫困人口数全部消除,贫困发生面率由72.9%下降到60%;贫困发生面最低的年份为2009年,贫困人口0.7万人,贫困发生面14.3%。两地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原州区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927元提高到2012年的4792元,增长了4.2倍。和田县3个乡的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01年的938元提高到2012年的4299元,增长了3.6倍。
三是地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原州区的GDP由2001年的5.8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67.87亿元,增长了10.6倍。和田县3个乡的GDP由2001年的0.67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19亿元,增长了2.3倍。原州区和和田县3个乡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单一的农业经济模式开始向农、工、商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转变。
与此同时,铁道部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积极发挥铁路行业建设扶贫、运输扶贫等方面的优势。紧密围绕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加大运力倾斜力度,因地制宜制定和落实支持、帮扶政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铁路建设方面:2002年以来建成投产了库车西至俄霍布拉克铁路支线、精伊霍铁路北疆线扩能、兰新线红柳河至阿拉山口电化、乌准线小黄山至五彩湾、太原中卫银川铁路、喀什至和田铁路、哈密至罗布泊铁路、既有兰新铁路电化、哈密枢纽南环线、银川站改造、包兰线惠农至银川段增建第二线等项目,兰新第二双线、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增建二线、乌鲁木齐新客站、霍尔果斯口岸站等在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铁路运输方面:宁夏、新疆自治区,铁路客货运量实现大幅度增长。2012年,宁夏自治区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8467万吨,比2001年增加6340万吨,年均增长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535万人,比2001年增加285万人,年均增长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12年,新疆自治区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6840万吨,比2001年增加2885万吨,年均增长4.6%,其中南疆线完成2365万吨,年均增长17%;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2125万人,比2001年增加1197万人,年均增长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铁道部办公厅 戴飞翔)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