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项扶贫——重点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是新阶段专项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层面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国务院扶贫办配合开展。针对 “十二五”时期以来各地搬迁规模急剧加大,速度逐步加快的现实状况,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按照摸清情况、理清思路、建立制度的思路开展工作。

    1.项目开展情况。2013年,全国有22个省(区、市)开展各类搬迁项目。“十二五”期间,各省(区、市)计划搬迁1020万人、253万户。2013年,共搬迁29.9万户、118.1万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6亿元。

    2.组织开展专题调研。面对扶贫搬迁工作的新形势,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了两次专题调研。20136月,由副主任王国良带队,江西、甘肃等省扶贫办分管领导参加,国务院扶贫办组成联合调研组到秦巴山片区腹地的安康、汉中2个市,先后在紫阳、平利、西乡、洋县、城固5县的12个乡镇,深入调研2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和原居住地,了解搬迁户生产生活,查看迁入地产业发展,与特困群众交流谈心,全面考察了陕南的大规模移民搬迁。201311月中旬,按照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贵州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的工作要求,由副主任王国良带队,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部、住建部、新华社贵州分社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到贵州省铜仁市、黔东南州和黔南州的6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实地调研坚持迁出地和迁入地对应走访原则,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通过座谈、走访、入户问卷调查等途径,掌握了规划制定、搬迁户选择、安置点选址、资金筹措、建设标准、补助方式、后扶产业发展措施等各个关键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调研报告。

    3.研究起草《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初稿)》。在全面总结、深入分析2013年扶贫搬迁形势和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两办文件的新精神,以强化精准扶贫导向、稳妥有序做好扶贫搬迁工作为核心,起草了《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初稿)》。

    4.组织召开扶贫搬迁交流研讨会。在对扶贫搬迁工作深入研究基础上,为研究起草指导各省(区、市)扶贫部门进一步做好扶贫搬迁的工作意见,201312月,在江西省修水县召开了扶贫搬迁工作交流研讨会。20个有扶贫搬迁工作任务的省(区、市)扶贫办分管领导和业务处长参加,交流本省扶贫搬迁经验、做法。会议全面了解了各省(区、市)扶贫部门进一步做好扶贫搬迁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讨论了《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初稿)》。(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整村推进】整村推进是专项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国务院扶贫办牵头制定的第一个国家级专项扶贫规划,于20128月报国务院批准。2013年,坚持以《规划》为抓手,在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标准化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了完善的监督测评方案,推进项目实施过程的公开度、透明度,为整村推进更好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项目开展情况。2013年,全国共实施了1.2万个纳入规划贫困村和西藏120个贫困乡镇的整村推进,投入资金370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6亿元。主要实施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4大类项目。

    2.向社会公布纳入《规划》的贫困村。20132月,在国务院扶贫办网站公布了各省(区、市)纳入《规划》的30000个贫困村和200个贫困乡镇名单,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日常管理监测系统。20133月起,经研究拟定系统框架,设计监测表格,开发建立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日常管理监测系统,在反复修改完善、选点试运行基础上,10月举办了系统填报培训班,对纳入《规划》的30000个贫困村和200个贫困乡镇的年度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网上填报统计。信息监测平台的建立,对于建立规范有效的整村推进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省普遍反映,监测系统指标设计符合实际,操作简便,方便了项目的日常管理。

    4.开展“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实施中期测评试点。印发了“十二五”整村推进中期测评试点工作方案,指导湖北、宁夏2个省(区)先行试点开展中期测评。(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产业扶贫】1.开拓创新,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依据《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做好产业扶贫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3628,国务院扶贫办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了省级产业扶贫规划编制、汇总培训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编制片区产业扶贫规划。全国21个省(区、市)扶贫办的相关领导与专家汇集西宁,交流产业扶贫规划编制的做法、经验,共商产业扶贫大计。本次培训紧紧围绕省级产业扶贫规划编制,以专家讲座、分组讨论等形式,为参会人员有针对性地讲解,培训了片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内容。青海省扶贫办和贵州省扶贫办分别介绍了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和产业扶贫规划编制情况。

    2013年下半年,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专家团队,对分省产业扶贫规划进行汇总分析,规范扶贫产业的汇总科目和名称、初步提出连片特困地区优势特色扶贫主导产业的确定标准和方法。

    2.强化对扶贫龙头企业的管理。根据201211月国务院扶贫办常务会议对扶贫龙头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对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指导发展中心起草了《关于扶贫龙头企业调整和管理的意见》。

    3.推动与金融部门的合作。4,起草了国务院扶贫办与家国开发银行开展扶贫金融合作工作的《框架协议》,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扶贫金融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327),破解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

     51415日,由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举行的“全国开发性金融扶贫经验交流会”在贵州省铜仁市召开。会议旨在向全国21个省、区、市总结推广在贵州探索成功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会议提出,把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银行金融资金和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黏合剂”,以财政扶贫资金为“药引子”,按照“杠杆”原理,撬动金融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有效引导、吸纳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4.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28个省(区、市)1407个县19397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互助资金总规模45.1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1.54亿元,省级专项财政扶贫资金22.79亿元,农户缴纳互助金和其他资金11.5亿元。试点村农户623.16万户,其中贫困户240.03万户。其中加入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户191.46万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30.72%,加入农村资金互助社贫困户98.88万户,占贫困户的41.2%。累计发放借款88.73亿元,其中向贫困户发放借款48.19亿元,占发放借款总额的54.31%;累计借款204.48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借款116.24万人次,占56.85%;累计占用费收入5.35亿元;累计还款69.05亿元;累计逾期借款37651笔,逾期金额2.17亿元,逾期率为2.45%;累计损失金额2522万元。互助资金借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加工、商业及运输业和其它,分别占比43.62%41.32%3.16%4.26%8.25%。为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总体来看,试点工作已从固点扩面阶段转入巩固提升阶段,互助资金运作日趋规范、管理更加有序、风险意识增强、农户增收明显,为缓解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户贷款难发挥了作用。

    5.财政贴息引导扶贫贷款,扩大扶贫资金的乘数效应。2013年是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第6年,改革以来,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贷款到户比例明显提高,并在促进承贷金融机构多元化、调动地方积极性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中央、地方共安排贴息资金20.96亿元,实际引导发放贷款903.1亿元。其中,到户贷款和项目贷款发放规模分别为448.9亿元和454.2亿元。(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雨露计划】2013年,结合改革创新,雨露计划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完成2012-2013学年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任务。除西藏自治区以外,中西部其他21个省(区、市)均参与试点。全学年各省实际安排试点县203个,计划安排补助资金6.9亿元,计划补助46万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分学期进行补助。其中,2013年春季学期计划安排3.68亿元,实际落实补助资金3.36亿元,共补助贫困家庭学生43.1万人,落实中央安排的补助资金3.3亿元。

    2.试点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建立。雨露计划信息服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研发完成,并已在河北省武强县、湖北省罗田县、甘肃省永靖县3个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进行了试用,效果良好。此项工作为在全部试点县推广使用积累了经验,目前该系统已在20个试点县试用。

    3.雨露计划面上工作全面推进。全年雨露计划相关工作总投入达到17亿元。除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资助以外,中西部扶贫部门资助贫困家庭职业教育在校学生26万人次;完成转移就业培训75万人,转移率达到90%以上;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任务230万人次;创业培训(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培训)13万人次。

    4.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雨露计划。继续与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开展“雨露计划·扬帆工程”、“雨露计划·腾飞工程”等助学活动。探索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的新模式,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进一步扩大“黔深直通车”项目规模,招收贵州贫困家庭学生到深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革命老区建设】1.启动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为探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新模式,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扶贫对象脱贫增收,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共同开展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县在片区内未实施彩票公益金项目的革命老区县中择优择贫遴选产生,项目内容包括村组道路、机耕路、集中供水点、灌溉蓄水池、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点等小型公益性设施。2013年,共在7个省(区、市)的24个项目县实施了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亿元,县均投入1250万元。

    2.继续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2013年,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75亿元,继续在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福建、广东、江西原中央苏区,四川、陕西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及甘肃庆阳革命老区的68个县开展扶贫开发创新试点。试点项目按照公平性、公益性、生产性、集中资金投入和地方自主选择项目的原则,支持小型的、生产性的公益设施建设。

    3.稳步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项目。2013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安排资金5.25亿元,在全国11个省的42个贫困革命老区县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试点。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金,群众决策、政府支持,公平竞争、公开公示四项原则,重点开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三大类项目。

    4.按时完成领导交办事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20137月分别对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全国革命老区调研情况汇报》做出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明确要求,国务院扶贫办研究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结合新的扶贫举措,提出促进老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工作意见报国务院。遵照中央领导批示,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报李克强总理的报告后,11月上旬,起草了报汪洋副总理的《关于支持贫困革命老区加快脱贫致富有关情况的报告》,结合新的扶贫举措,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村的帮扶力度,推进老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继续做好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项目,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老区扶贫开发等工作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试点】1.燕山——太行山片区阜平试点。20121229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对加快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于131日向栗战书、回良玉上报了《关于贯彻落实总书记习近平考察河北阜平县重要指示精神支持阜平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提出:把阜平县作为燕山——太行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1个试点。经与有关部门沟通,名称确定为“燕山——太行山片区阜平试点”。建议成立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直对口帮扶单位)、国家开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燕山——太行山区片区联系单位)、国务院扶贫办等13个部委组成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中央领导批示同意了这一建议,试点工作正式展开。

    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完成。阜平县把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作为确保试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由河北省发改委、河北省扶贫办牵头,编制完成了《燕山——太行山片区阜平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规划明确了“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目标任务,对阜平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项目安排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部署。以《实施规划》为指导,编制完成了28个行业专项规划和乡村两级规划。

    富民产业迅速起步。重点打造以核桃、大枣“两种”和肉牛、肉羊“两养”为重点,以其他种养产业为补充的富民产业发展格局。

    核桃产业:春季投资2.8亿元,开发荒山4万亩,整理坡岗次地2.2万亩,栽植核桃2.7万亩107万株。秋季以平阳、王林口、台峪、大台4个乡镇的4个村为试点,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3.7万亩荒山、耕地进行流转,高标准土地整治,预计明年春节前完成。随着市场运作模式的成熟,核桃基地及农业综合开发将呈现加快推进的态势。

    大枣产业:将农口项目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投资3700万元完成大枣基地整地1万亩和无公害标准化管理5万亩,全县大枣产量达到9.4万吨。

    肉牛养殖:新建养殖场8个,建成省级良种繁育场1个,新增存栏540头,农户散养新增3800头,全县肉牛养殖发展到1.86万头。

    肉羊养殖:新建养殖场74个,建成省级肉羊良种示范场1个,新增存栏肉羊1.5万只,全县肉羊养殖发展到22.8万只。

    统筹发展其他种养项目:发展山地花生3万亩、山地中药材7028亩、蔬菜大棚67栋。新建肉鸡大棚120个,柴鸡养殖场32个,水貂养殖场102个。甲鱼养殖水面达到2500亩,蜜蜂达到4.58万箱,生猪养殖年底出栏达到4.87万头。

    经统计部门初步分析测算,2013年农民收入增加主要体现在果树改良、养殖业扩大规模、设施蔬菜增收、中药材种植、旅游服务业、劳动力转移、低保提标扩面等方面,以上共计增收1.2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34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996元,同比增长22.5%。全年将有柳树底等10个村794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住房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将改善农村居住和生存条件作为重要任务。

    危房改造:全县13667户危房改造任务,计划分3年完成。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按新建户2.8万元、修缮户0.9万元的补贴标准,2013年完成了4000户危房改造任务。

    移民搬迁:20122013年度完成搬迁8243321人。20132014年度规划搬迁4381669人,2013年已完成搬迁88358人,签订搬迁协议144752人。

    交通设施:完成县乡道改造47.9公里,通自然村公路215公里和154个村主街道硬化。

    水利设施:解决105个村85700名农村居民和36所学校8500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高效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完成实施方案报批。

    电力设施:新增配电变压器18台,完成4.35公里10千伏线路新建任务和112个村安全用电改造任务。

    通信设施:建成开通移动基站118座,联通基站29座,电信基站10座,实现全县行政村无线信号全覆盖。架设有线电视光缆526公里,新发展用户4000户。

    农村面貌:投资516万元编制完成154个村村庄规划。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修建垃圾池1339个,初步建立起农村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长效机制。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有效加强。坚持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优先发展,提升保障水平。

    教育事业:把发展教育培养好下一代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逐步加强学前教育,谋划建设6所幼儿园,已完成各项手续。发展义务教育,谋划建设13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已完成相关前期工作,有7所通过社会援建和上级支持解决了资金问题;投资1800万元的阜平中学综合办公楼、投资350万元的农行大道小学建成投用;骆驼湾村教学点恢复重建工程完工。注重抓好职业教育,县职教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示范校;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重庆长安、比亚迪公司联合建成梦翔汽车培训基地,招生800名,在校企对接培养实用人才助推扶贫上进行了成功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76名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23名专职职教教师;保定市派出145名优秀教师来阜平支教,团中央派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16名研究生志愿者来阜助教,为全县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卫生事业:在改善硬件、提升软件上下工夫,突出解决群众就医看病问题。完成中医院迁建项目、疾控中心建设项目、8所乡镇卫生院和13所卫生院周转房建设前期手续。完成41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引进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9名,大学生村医8名;保定市向阜平13所乡镇卫生院派驻31名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帮扶,全县医师队伍得到加强。

    文体事业:完成县图书馆软硬件建设,县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基本完成,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主体工程。

    民生保障:新农合参合160858人,参合率96.0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19975人,年度参保率为93%。农村低保实现提标扩面,补贴标准由原来的人均每月补差60元提高到110元,享受面由2012年底的7908人增加到34864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进一步推进。坚持富民强县“两手抓”。根据统计部门测算,2013年,全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38亿元,同比增长18.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0.7%。省级经济开发区顺利批复。2013年共谋划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16项。沙河治理商贸综合开发项目、河北名舍生态休闲度假村项目、中电投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和保定英利30兆瓦光伏发电4个市重点项目推进。聘请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编制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聘请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聘请北京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阜平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2.甘肃省积石山县羊产业扶贫试点。为了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2月在甘肃临夏考察扶贫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0134月在甘肃积石山县调研时提出的“要对积石山县发展羊产业给予指导”的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先后两次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到实地开展调研,并于20136月向中央领导上报了《关于积石山县养羊产业调研情况的报告》,提出了“从2013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临夏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0万元,重点支持东乡县和积石山县发展羊产业,并在积石山县开展羊产业发展试点的建议”。汪洋副总理于73日批示同意,并要求“作为试点,争取取得经验推动面上工作”,这是中央领导首次就扶贫专项试点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20138月临夏州政府在国务院扶贫办和甘肃省扶贫办的指导下,制定了《积石山县养羊产业扶贫试点工作方案》启动了试点工作。

    完善组织领导:为确保积石山县羊产业扶贫实施项目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县扶贫办、财政局、畜牧局、发改局、审计局、项目乡镇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各部门职责,靠实各部门责任,分工负责扶贫项目的综合协调、规划指导、督导检查、资金监管、宣传报道等工作。项目实施乡镇也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推进试点工作的合力,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抓,责任到人,项目到户。

    明确实施范围:6个乡50个行政村,即刘集乡崔家、高李、河崖、刘集、陶家、团结、肖家、阳洼8个村500户贫困户,柳沟乡樊家沟、尕集、柳沟、马家、上坪、斜套、阳山、袁家、张郭家9个村673户贫困户,吹麻滩镇方家、后沟、后阳洼、林坪、前岭、前庄、石家坟7个村386户贫困户,寨子沟乡曹姚、地合、东坪寺、尕马家、侯家坪、麻沟、磨沟、善家、瓦窑沟、阳洼庄、寨子沟11个村568户贫困户,关家川乡白家沟、杓家、关集、何家、李家山、芦家庄、宁家、张谢家、赵家湾9个村539户贫困户,小关乡大茨滩、大寺、尕阴洼、唐藏、吴家堡、小关6个村498户贫困户。

    多方筹措资金:2013年羊产业扶贫规划总投资1.7917亿元,其中羊产业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共计投放羊只12980只,其中基础母羊12656只,公羊324只。

    各乡分配情况为:刘集乡投资318万元,投放羊只2050只,其中基础母羊2000只,公羊50只;柳沟乡投资415.2万元,投放羊只2762只,其中基础母羊2692只,公羊70只;吹麻滩镇投资245.8万元,投放羊只1584只,其中基础母羊1544只,公羊40只;寨子沟乡投资361.9万元,投放羊只2332只,其中基础母羊2272只,公羊60只;关家川乡投资342.3万元,投放羊只2210只,其中基础母羊2156只,公羊54只;小关乡投资316.8万元,投放羊只2042只,其中基础母羊1992只,公羊50只。

    确定建设内容:建设乡镇示范性养殖场6个,每个占地10亩,羊存栏500只,年出栏1000只;每场建设资金100万,其中整合财政补助10万元,双联贷款60万元,业主自筹10万元,信贷20万元,每场建设标准化暖棚50个。

    建设村标准化养殖场50个,每场占地5亩以上,羊存栏300只,年出栏600只。每场建设资金25万元,其中整合财政补助3万元,双联贷款10万元,业主自筹5万元,信贷7万元,每场建设标准暖棚30个。

    建设村联户养殖小区6个乡共50个,每场占地10亩,建棚30个,入住农户30户,每户养羊50只以上,小区存栏母羊1500只,年出栏2000只以上,每个小区需资金60万元,其中整合财政补助3万元,双联贷款30万元,互助基金2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7万元。

    贫困户养羊6个乡50个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164户,每户投入基础母羊4只,每只1530元,需资金6120元,每户羊棚建设2000元,每10户投公羊1只,每只1960元,每户投资196元,总计每户资金8316元,其中专项资金6316元,互助资金2000元。

    3.新疆边境扶贫试点。2013年,国家和自治区下达边境扶贫试点项目资金1.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安排1亿元,自治区配套7000万元,实施边境扶贫项目96个,其中住房类16个、畜牧类46个,农业类8个,水利类5个,安全饮水2个、电力2个、家庭手工类2个,畜牧饮水1个、林业类1个、其他类13个。截至2013年底,拨付试点资金1.7亿元,拨付率为100%;实际报账资金16360万元,报账率为96.2%。竣工项目96个,竣工率为100%,直接扶持边境地区贫困户1.43万户,共8.2万人。2013年投入的边境扶贫专项资金共带动其他资金投入63.8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4.7亿元,行业扶贫资金19.4亿元,社会扶贫资金2.2亿元,援疆扶贫资金19.5亿元,边境扶贫资金放大系数(资金总额/试点资金)为37.5,放大效应明显。按照《边境扶贫开发监测评价体系》设定的两个层次、10个类别、41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表明,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2013年总体进度达到75%,边境一线目标任务完成率达到77.5%,二三线达到72.6%,均超过规划预期20%的年均进度,超额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3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6.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14.2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146.2亿元,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23.4亿元,同比增长24.3%,边境扶贫投入引导产业结构趋于优化。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当年地方财政收入41.6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4元,基本同2012年持平。

    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比2012年增加765元,增长14.6%。其中,边境一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004元,比2012年增加1287元,增长27.3%,高于边境县(市)平均水平;守边户人均收入达到4762元,比2012年增加1864元,增长64.3%,为2010年实施边境扶贫以来增幅之最;抵边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979元,比2012年增加1326元,增长36.3%

    超额完成减贫脱贫任务。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2013年实际越过扶贫标准的人口2.6万户10.8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05%103%;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55%下降至2013年的37%,下降幅度为18%,比全区平均水平快9%。塔什库尔干县、阿克陶县、乌恰县、阿合奇县、察布查尔县、托里县、裕民县、伊吾县8个县(市)均超额完成年度减贫计划。

    边境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13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整村推进促使边境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当年解决了43个贫困村通水、28个贫困村通电、28个贫困村通油路、32个贫困村通电话、30个贫困村通广播电视、16个贫困村通信息、44个贫困村通暖气、23个贫困村通邮、36个贫困村通客运班车的问题。边境一线地区农户使用安全饮用水率达到73%,农户居室外道路硬化率达到42%,农户通电率达到98.4%,饮食用清洁能源农户比重达到14.8%,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达到26.6%,其中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较2012年提高14.5%,边民文明生活程度大幅度提高。

    边民人均居住面积扩大。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2013年新建住房34813户,户均住房面积达到76平方米,其中守边户户均61平方米,抵边户户均68平方米,分别较2012年户均增加8平方米、19平方米,是2010年实施边境扶贫以来增幅最多的一年。

    社会保障覆盖率提升。2013年全区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171万人;新农保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65万人增加到81万人,增长24.6%;巩固提高保证万人乡级医院医师拥有量10.4个,万人图书室(文化站)拥有量4.5个,万人体育场拥有量1.2座。当年新增37个贫困村新建文化室,39个新建卫生室, 43个新建双语学前教育场所,新建27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7个新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新建惠农超市36个,是全区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3年新建惠农超市总数的24.3%

    4.四川省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2013年,项目共完成投资638640.285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21.4%,其中:省以上资金396296.295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21.84%;市()、县资金64558.33 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21%;农户自筹115473.91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09.2%;其他(贷款)62311.75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49.2%;共开工建设35个大项目,工程综合完成率为85%

    ①彝家新寨专题。已落实资金246137.21万元,占计划投资223060.6万元的110.3%,其中:省以上资金105166.17万元,占计划投资101194.97万元的103.9%;市(州)、县资金29226.41万元,占计划投资19649.5万元的144.1%;农户自筹资金111744.63万元,占计划投资102216.13万元的109.32%;计划建设251个彝家新寨,综合完成率为95%,其中,住房建设22063户,2013年完成建设24729户,占计划的112%251个彝家新寨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内道路,完成总工程量的95%;安全饮水114700人、农村沼气7000口,均已全面完成;入户用电项目,凉山州已完成3410户,乐山市完成3560户,综合完成率达到60%

    特色产业发展专题。已落实资金38088.515万元,占计划投资32967万元的115%,其中:省以上资金34192.485万元,市(州)、县资金1191万元,农户自筹资金2669.28万元。

    种植业方面:民族地区增粮增收示范工程、病虫害防治、良种补贴、国家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试点、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已完成实施。投资苹果、脐橙基地各100万元;完成茶园基地建设600亩,苗圃30亩。

    林业方面:退耕还林、森林优育、青花椒和核桃种植等项目均已全面完成。

    养殖业方面:已完成计划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0个、草原生态保护奖励项目,退牧还草等项目全面完成。

    艾滋病防治和卫生工作专题。已落实资金8124.4万元,占计划投资8010.96万元的101%,全部为省以上资金。

    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县级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急救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周转房等建设367个,为12个县妇幼保健院配置设备120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93个(注:村卫生投资资金已在彝家新寨建设专题中统计,此处不再重复统计)。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招聘194名专业人员,充实基层卫生系统,已安排406人定向医学生进入各高校就读,完成286名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培训。

    妇幼卫生工作:补助21140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对新生婴儿进行艾滋病病毒筛查59636人次,梅毒、乙肝检测51274人次和50455人次,降低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影响。

    艾滋病防治:加大防艾队伍建设,成立艾滋病防治局,拥有专兼职人员79名,县市疾控中心设立艾滋病防治科,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369名,乡镇卫生院950名,村医3267名;凉山州7656名成人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正在治疗的5649人,占治疗人数的74.7%242名儿童艾滋病患者,正在治疗的206名。

    禁毒、戒毒专题。已落实资金3568.1万元计划,占计划投资1350.5万元的264.2%,其中:省以上资金2598.5万元,占计划投资1000万元的260%,市(州)、县资金969.6万元,占计划投资350.5万元的276.6%

    落实投资3568.1万元,用于戒毒人员生活保障、尿检、禁毒缉毒装备,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堵源截流、禁毒严打、禁毒情报信息化建设、预防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维修等方面。破获各类毒品案件1094起,抓获嫌疑人1208名,缴获毒品海洛因163.53千克,冰毒类毒品10.96千克,打掉制、贩毒团伙26个,打击了毒品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专题。已落实资金20978.53万元,占计划投资25595万元的82%,其中:省以上资金17734.53万元,占计划投资16354万元的108.4%,市(州)、县资金2579万元,其他资金665万元。

    义务教育项目建设:校舍建设,新(改)建学校面积61680平方米、教师周转房18037平方米,均已全面启动;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配备,投入774万元用于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2013年各项设备的采购任务基本完成;培训教师3000人次;为127522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扩)建校舍27823平方米;为12370名职业教育学生免除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

    劳务培训专题。已落实资金1000.54万元,占计划投资1010.5万元的99%,其中:省以上资金991.24万元,占计划投资1010.5万元的98.2%,市(州)、县资金9.3万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7385人;劳务品牌完成2564人;工会技能培训完成613人;劳务扶贫培训完成1300人;阳光工程培训721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056人。

    ⑦公路建设专题。已落实资金284364.3万元,占计划投资201400万元的141.2%,其中:省以上资金198878万元,占计划投资143900万元的138.2%,市(州)、县资金25715.3万元,占计划投资17500万元的147%,农户自筹资金1163万元,占计划投资116万元的100%,其他资金1760万元,占计划投资1760万元的100%

    高速公路:丽江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的100%,路面工程的95%,交安工程的95%,路滑工程的90%

    干线公路: S306线金口河至白熊沟公路、 S307线雷波县城至雷波坪头公路,S307线盐源大金河至平川镇公路、S208线甘洛县城至越西中所4个项目已全部建成;307线昭觉县城至雷波坪头公路、 S208线昭觉庆恒至金阳县城公路,正在实施。

    农村公路: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231千米,通村水泥路(油路)669千米。

    水利建设专题。已落实资金24572万元,占计划投资22298110.2%,其中:省以上资金19153万元,占计划投资16879万元的113.5%,市(州)、县资金2496万元,占计划投资2496万元的100%,农户自筹1163万元,占计划投资1163万元的100%,其他资金1760万元,占计划投资1760万元的100%

    加快推进盐源县龙塘水库及灌区工程及喜德县米市水库项目前期工作。解决农村饮水11.79万人安全饮水。新(改)建渠道63.9千米,水窖、山坪塘530处,饮水堰闸2处,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1.6万亩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加快江河堤防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建成堤防护岸18千米,综合治理河床40千米;完成盐源县庙子坪电站扩容前期工作;批复治理水土保持工程14.7平方千米;建成喜德县水产良种场50亩。

    社会保障专题。已落实资金5118万元,占计划投资4460万元的114.7%,其中:省以上资金4210万元,占计划投资3930万元的107%,市州县资金828万元,占计划投资530万元的156%,其他资金90万元(注:该90万元在计划中没有安排,为新增投入)

    农村、城市低保和医疗救助均超额完成任务。完成新(改)建敬老院10所、救助站2座、殡仪馆2座、老年人活动中心2所,进一步完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社会福利机构。

    现代文明新生活专题。已落实资金12985.94万元,占计划投资11698.14万元的111%,其中:省以上资金12075.71万元,占计划投资11077.11万元的109%,市(州)、县资金910万元,占计划投资621.03万元的146.5%

    有效保证13个县级“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常运转,建设3座彝区未成年人心理指导中心。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2004场;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23708套;建成961座村广播站;有效保证甘洛、越西、布拖、盐源、金口河图书馆,峨边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有序运转;完成4个县少数民族健身工程,配套彝家新寨体育设施;建成484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

    5.贵州威宁县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

    “减贫摘帽”工作有序推进。云贵乡、哲觉镇通过2012年度“减贫摘帽”省级验收,迤那镇、么站镇顺利通过省级“减贫摘帽”复查,受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表彰。2013年“减贫摘帽”的乡镇是雪山镇、黑石头镇,基础工作已准备就绪,等待上级检查验收。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末威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61元,2013年通过生态畜牧业、种植业等一系列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预计人均可增长826元,达到5687元,扶贫在全县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将在17%左右。

    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解决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和热点入手。投入中央专项资金933.6万元建房生态移民178套。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的盐仓大路村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完成。迤那镇莲花村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向省扶贫办争取到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实施效果初见成效。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12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8.3万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净减少贫困人口15.9万人,是历年来减贫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一年。

    贫困乡村群众的基本素质得到快速提升。通过举办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培训班、劳动力转移培训、黔深雨露直通车、雨露计划等等形式多样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促使贫困乡村的群众基本素质得到了快速提高,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在本领。

    贫困乡村扶贫产业得到稳定发展。经过“威宁试点”带动,扶贫资金的支持,逐步培育起了核桃产业四旁地种植4.3466万亩,规范化种植8.45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7460亩,养能繁母羊5680只,种公羊284只;能繁母牛924头;中药材产业以哲觉、黑石头主体,辐射带动千户农户建设规范化中药材基地。

    马铃薯产业按照“建立种薯扩繁体系,做好基地示范带动”的要求,强化原种扩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种植水平,实现单季向多季、常规向特色、晚熟向早熟转变,完成种薯集中扩繁基地万亩以上;支持建设精品苹果基地3个。

    “威宁经验”获得业内赞誉。2013年以来,威宁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扶贫成就显著,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对此,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推荐下,河北、河南、陕西等10个县,省内50个县扶贫办陆续来威宁考察学习扶贫开发工作,并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创建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区。根据省打造“5100”工程的要求,结合县委、政府的部署,以“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创建马铃薯、中药材、蔬菜、核桃、经果林等一批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全面启动了草海卯关大苗核桃示范基地、麻乍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中水精品苹果基地5个扶贫示范点创建工作。

    6.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试点。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给定西市安排马铃薯产业扶贫试点项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安定区、渭源县、漳县3县(区)12个乡镇的25个重点村实施。

    按照《实施方案》,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计划,投资900万元,投放原原种1.8亿粒,建成原种繁育基地4.5万亩,扶持贫困户3600户;投资20万元,从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引进最新主栽品种150份,对筛选出的新品种马铃薯规范种植1000亩;投资60万元,对全市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检测与防治和防治培训;投资20万元,全市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培训400人次。2013年,已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提升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能力。定西市上依托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壮大渭源县田源泽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渭源县庆丰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渭源县陇欣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市农科院、爱兰种薯公司、凯凯快繁中心和百泉种薯公司等种薯企业,一手抓适应本地种植的陇薯3号、新大坪、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品种的原种繁育,努力提高原种扩繁能力;一手抓马铃薯近两年高发的晚疫病等病虫害防治及技术推广。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900万元补贴资金建原种繁育基地4.5万亩,按亩均产量1500千克计算,可生产6750万千克原种,可供45万亩一级种生产基地用种能有效带动定西市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快速的提高马铃薯良种化程度。

    提高马铃薯原原种到原种繁育的能力和积极性。为解决因马铃薯原种繁育投资大、成本高而造成的从原原种到原种扩繁难的问题,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探索建立了按种植原原种200/亩的标准补贴到种薯繁育企业的项目运作机制,既适当降低了种薯生产企业繁育原种的成本,鼓励贫困群众进行原种繁育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原种的能力,有效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种薯扩繁的积极性。马铃薯良种应用率由2006年的67%提高到2013年的95%以上。

    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和增收能力。通过项目扶持,全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2013年达750元左右,较2006年净增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有13.32万户贫困家庭人均种植马铃薯1亩以上,种植区贫困户从马铃薯产业中人均实现纯收入750元以上,占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同时,马铃薯作为定西市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其产业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2013年,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有4个县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安定区超过了100万亩,跨入中国马铃薯种植大县行列;鲜薯总产量500万吨以上;实际加工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8.7万吨;各类贮藏窖(库)达到93万眼(座),实际贮藏能力达到306万吨;外销量达99.3万吨。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初步解决贫困群众吃饭问题发挥了作用,而且也为定西农村人口稳定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有效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2013年引进、培育示范马铃薯新品种中,青薯9号和同薯23号等,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其中:青薯9号平均亩产达到1920千克,较对照增产17.7%,亩增收340元,新增纯收益28.9万元;同薯23号平均亩产1967.4千克,较对照增产20.6%,亩增收324元,新增纯收益11.34万元,2个新品种示范应用累计新增纯收益40.24万元。在早上市的马铃薯栽培及原种扩繁基地推广应用“黑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安定、临洮示范推广黑膜覆盖,较常规种植亩增收达300元以上,新增纯收益180万元。通过引进、培育新品种,使定西市的马铃薯原种达到多元化。2013年,从引进的新品种中,继续开展田间筛选试验研究,进一步发掘出了7个优秀品种,暂定名称分别为定()1号至7号,这些品种在满足高产要求的基础上,都具有较好的品相,且能满足不同薯品市场需求,具有较好大田推广应用前景。

    7.宁夏中部干旱带专项扶贫试点。2013年度中部干旱带试点项目为5·30扶贫到户养养殖示范村建设项目,在各县(市、区)申报的基础上,经自治区扶贫办审核,以“十二五”第二批500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为主,共选择确定45个有一定肉牛、肉羊养殖基础和条件的贫困村为2013年中部干旱带5·30扶贫到户养殖示范村,其中同心县9个,海原县8个,盐池县6个,红寺堡区4个,沙坡头区3个,中宁县2个,原州区4个,彭阳县5个,西吉县4个。

    2012年度中部干旱带项目实施成效显著的同心县窑山管委李家山村、海原县李俊乡红星村、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原州区张易镇黄堡村、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村,各以奖代补4万元。

    项目实施期20137月至20146月。2013年中部干旱带肉牛5·30扶贫到户养殖示范村建设项目,以贫困户良种基础母牛、基础母羊补栏和科学养殖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参与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程度,全面提升贫困村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水平。项目实施坚持瞄准贫困农户,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宜牛则牛、宜羊则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推广良种良法,通过牛羊产业扩量、提质、增效,持续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经过项目扶持、政策支持和23年的发展,具备养殖条件、适合发展养殖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养牛户肉牛养殖由2013年的12头牛发展到5头以上,其中基础母牛2头以上,养羊户肉羊养殖由2013年的510只发展到30只以上,其中基础母羊10只以上,或既养牛又养羊的混合养殖户养殖规模达到30只羊单位以上。养殖户家庭年养殖业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人均养殖业收入7000元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实现率先脱贫致富目标。

    推广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合作社带动、中卫夏华肉食品公司企业加基地联农户模式,促进贫困地区牛羊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支持贫困村及其养殖合作社与宁夏夏华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帮助解决制约贫困村养殖业发展的资金、技术、销售等瓶颈和关键问题,增加贫困村良种基础母牛、母羊存栏量,推广科技饲养技术,提高经营能力,力争通过23年的发展,项目村成为所在县(区)良种基础母牛、母羊和育肥牛、羊的商品供应地,逐步建成高档肉牛繁育示范村。项目计划下达后,由县区组织项目村落实项目内容,其中:落实基础母牛补栏2331头,基础母羊补栏12706只,圈棚453座,养殖机械169台,青贮池92座,种公羊43只,贷款贴息224万元。2013年,项目进展顺利,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已经全面完成,各县(区)利用冬闲的时机,春节前将全面完成2000多人的培训任务。

    8.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20129月,阿坝试点工作五年规划验收总结大会召开,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巩固提升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制定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方案(20132015年)》全面启动了试点巩固提升工作。

    加强统筹协调,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方案。根据《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方案(20132015年)》,省扶贫移民局、财政厅认真指导阿坝州编制2013年度巩固提升计划方案。阿坝州试点办牵头,组织发改、教育、卫生等部门在摸清底数、核实相关数据、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编制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工作2013年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方案》,8月,阿坝州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各县并报省扶贫移民局和财政厅备案。

    确保投入到位,全额下达项目资金。财政厅、省扶贫移民局分别于620日(川财农〔2013140号)、815日(川财农〔2013224号)下达阿坝州2013年巩固提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576万元和38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00万元,占总投入的65.04%;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376万元,占总投入的34.96%。阿坝州分别于7月、9月、12月分三批次将15376万元资金全额下达到项目县和项目实施部门。

    加强项目审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为组织实施好2013年度巩固提升项目建设,落实计划方案,阿坝州试点办召开13个县试点办主任和业务人员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培训会。为确保产业培育项目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8月组织农业、畜牧、科技、旅游、财政、扶贫移民等部门的相关专家对92个产业培育项目进行了评审。通过评审,13个项目县产业培育项目选择布局合理,资金安排重点突出,建设内容切实可行。阿坝州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县编制上报的年度实施方案给予了批复,并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县,实行年度目标考核,督促各县组织实施。

    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巩固提升工作。根据2013年度计划方案,巩固提升项目建设涉及5个方面:更换粮食项目:安排资金7492.53万元,完成116418名病区群众(供应粮食1332.972万千克)及26411名易地育人学生(供应粮食75.399万千克)对象核实、登记造册等基础工作,已下达供应计划,各县正在组织实施。

    社会保障项目:安排资金100万元,分类完成40327名大骨节病患者的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及医疗救助对象核实、登记造册等基础工作,生活补助补差正在陆续兑现中。

    卫生防治项目:安排资金393.62万元,分类对40327名大骨节病患者实施对症治疗。

    产业培育项目:安排资金7200万元,启动92个项目,其中,养殖业项目48个,开工率为100%,完成率为40%;种植业项目38个,因错过种植季节,完成前期准备工作,2014年开春后实施;乡村旅游业项目6个,开工率为100%,完成率为45%

    成果宣传项目:筹集资金189.85万元,拍摄制作试点典型案例片《嬗变》,以简洁、清晰、直观方式展示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病区在产业发展上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竖立各类宣传、公告公示牌22个;印发宣传资料1000册;发布各类信息60余条,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提前安排部署,为2014年工作早作准备。根据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14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财农〔2013303号)精神,阿坝州编制完成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成果巩固提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4年项目计划方案》,上报财政厅、省扶贫移民局备案。经省政府研究同意,财政厅、省扶贫移民局(川财农〔2013400号)于12月初提前下达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成果巩固提升第一批资金10338万元,为2014年巩固提升工作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奠定了基础。(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贫困地区干部培训】2013年,共举办各类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班近30期,培训各级扶贫系统干部和重点县党政领导干部2700多人次。

    1.培训渠道不断拓宽。培训重心下沉,开展县以下扶贫系统和重点贫困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协调深圳、大连、青岛、天津等东部发达城市,发挥人才培训优势,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了15期、900多人次的县以下干部培训。通过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参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2.培训形式不断创新。在组织全国各地学习“双到”的同时,协调部分省区赴广东实地学习考察;采取送教上门方式,邀请广东同志到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进行培训;更多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如在中青年骨干培训班上开设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情景模拟、浙江绍兴“枫桥基层社会治理”案例教学、广东清远扶贫“双到”(计划到户,责任到人)等。组织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较强的参训学员与专家、学者座谈,针对培训主题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3.培训体系逐步完善。①打造培训示范教学点。根据扶贫培训教学需要,对扶贫开发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高,对培训教学机构进行规范,建设培训示范教学点。

    ②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发挥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指导和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清华大学、吉首大学等院校合作举办培训班,进行案例教材、规划的研讨,探讨培训基地设置方法等,实现优势教育资源互补,逐步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培训网络。

    4.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在加强业务能力培训的同时,把干部培训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和弘扬优良作风永葆清正廉洁等课程纳入培训内容。同时,逐步加强对行业扶贫干部和社会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贫困地区防灾减灾及灾害应对】1.主动、迅速应对四川芦山、甘肃岷县地震灾害。20134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后,国务院扶贫办动员协调办主管的4家社团开展救援,4社团共募集1.53亿元的款物支援灾区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组成调研组到四川雅安开展调研,提出了支持灾区的建议。为更好地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扶贫办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框架协议》。722日,甘肃岷县发生地震后,国务院扶贫办及时了解分析灾情,研究提出了利用2013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倾斜支持岷县灾后重建的建议。

    2.完成《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印发。20117月,国务院扶贫办研究决定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以下简称“志书”),志书编纂工作历时两年,于20138月正式出版印刷。这是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志书,是扶贫系统参与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的历史辑存。

    3.全面统计汇总贫困地区受灾情况。组织开展了2013年度贫困地区灾情分析,完成了《2013年贫困地区自然灾害情况分析报告》,全面分析了各省(区、市)贫困地区受灾情况,并按照扶贫资金集中使用办大事的原则要求,参照灾损分级标准,综合考虑各省受灾地区贫困程度、灾害应对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将22个受灾省(区、市)分为3个等级,提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全部用于灾情严重省份的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扶贫资金与扶贫资金管理】2013年中央和各省按照新纲要和中办2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突出精准扶贫到户,突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改革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努力提高效益。

    2013,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共计602.4亿元,2012年增加105.9亿元,增长21.3%。其中:中央安排394亿元,增加62亿元,增幅为18.7%;省级安排208.4亿元,增加43.9亿元,增幅为26.7%。此外,拓宽扶贫投入来源,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2亿元。

    突出资金使用重点。各类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项目资金到村到户,突出重点工作和重点区域。

    1.增强扶贫资金使用针对性,加大项目到村到户扶持力度。各地按照中办25号文件、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要求,切实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把资金使用和建档立卡成果相衔接,以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切实使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据各省数据统计,2013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用于直接扶持到户比例达到76.6%

    2.围绕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推进各项扶贫重点工作。支持开展雨露计划、信贷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据统计,中央和省共安排资金113.3亿元,占上报资金总量的20.6%;继续开展贫困村整村推进,安排资金202.9亿元,占上报资金总量的37.3%;开展科技扶贫、互助资金、连片开发、边境扶贫、灾后恢复重建等各类试点,安排资金135亿元,占上报资金总量的22.6%

    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以上3方面的资金分别为63.1亿元、147亿元和98.2亿元,占上报中央投入总量的20.6%39.8%24%

    3.调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结构,加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力度。各地进一步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中央和省级资金中直接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为282.8亿元,约占总投入的51.7%,比2012年增加1.7个百分点;用于农田水利、村级道路、人畜饮水、沼气等能源项目、危房或住房改造项目等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90.1亿元,约占总投入的35.8%,比2012年下降2.5个百分点。

    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以上两方面的资金分别为206.8亿元和129.7亿元,占上报中央投入总量的53.7%34.5%,分别比2012年增加2.7个百分点和下降3.8个百分点。

    4.资金重点用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县,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部分重点用于片区。据各省上报数据,2013年中央、省级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县的扶贫资金总量为408.4亿元,约占上报资金投入总量的69.6%(用于14个连片特困地区334亿元,占63.1%)。

    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片区县和重点县319.3亿元,占上报中央投入总量的78.8%(用于14个连片特困地区273.6亿元,占74.1%)。中央新增部分资金用于片区约占累计新增总量(以2010年为基数)的83%

    加强扶贫资金监管。

    1.开展扶贫资金审计及整改。201345月,国家审计署对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省区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督促6个省区迅速整改,并部署有扶贫任务的28个省(区、市)全面开展扶贫资金自查自纠。在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积极研究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此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已全面纳入当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和资金绩效考核,对违规违纪严重的省份取消优秀评定资格。

    2.研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2013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扶贫开发工作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汇报,对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出了要求。20131218日,中办25号文件印发,把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作为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具体部署。在调研和征求地方、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财政改革的有关要求和审计反映的地方管理使用资金存在的问题,财政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研究起草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管机制进行改革。同时,部署各省在利用市场方式分配扶贫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以及整合不同渠道资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4个方面,开展相关试点和探索。

    3. 完善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继续对各省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强化了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和运用。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省加大资金投入,规范资金使用,强化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资金拨付和项目实施进度加快,并在加大直接扶持到户规模、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引导片区资源整合推进规划实施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适应扶贫开发形势任务变化,根据新纲要和中办25号文件要求,修订完善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和办法。201311415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总结暨培训班”,对绩效评价工作开展6年来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征求各省对考评办法和指标的意见,推动了绩效评价工作有序开展,提高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水平。

    4.加强资金监督检查。全面推进信息公开。加强扶贫宣传,发挥审计、监察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监督检查作用,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在推进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的同时,要求省、市两级政府要将工作重心转变到强化资金和项目的监管上来。探索第三方监督、基层组织就地就近监管、扶贫对象参与管理等做法,构建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对出现的问题严格问责、严肃处理,形成一条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允许触碰的“高压线”。

    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资金使用和投向更加规范,监管措施不断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扶贫对象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