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东盟区域减贫合作

      建立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中国— 东盟国家关系, 特别是携手共进, 消除贫困, 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关切的问题。“ 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 旨在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从多维度消除贫困, 促进人类发展, 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减贫交流合作平台。第八届中国—东盟减贫和社会发展论坛以“ 深化中国—东盟区域减贫合作” 为主题, 主要回顾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援助合作, 分享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减贫和包容性发展的实践和经验, 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减贫和包容性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倡导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深化区域减贫合作的愿望。此次论坛内容, 主要体现在以下5 个方面: 
      第一, 回顾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援助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合作起始于1950 年,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始阶段(1950—1970 年), 中国帮助越南抗击法国殖民者斗争以来, 中国先后同柬埔寨、老挝、缅甸开展发展援助合作, 除部分年份起伏较大外, 对上述4 国的援助约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90%, 其中越南更是重中之重; 增长阶段(1971—1978 年), 对外援助规模急剧扩大, 中国向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提供援助。1971—1976年, 对上述4 国的援助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80% 左右, 越南仍然是重点援助国, 支持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抗美救国战争是援外工作的核心。当时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 的动乱之中, 为完成繁重的援外任务, 改进援外工作, 先后召开5 次全国援外工作会议。1977年, 中国压缩对外援助规模, 随后停止对越南的援助; 调整阶段(1979—2000 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继续对援外工作进行调整, 控制规模。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一提供援助的形式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这一阶段, 中国向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国提供过援助, 年度援助规模长期保持在3 亿元人民币左右。由于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逐步加大, 对东盟国家援助占援助总额的比重除少数年份外, 均不超过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20%; 发展阶段(2001 年至今), 进入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对外援助能力明显提高。中国大力推进援外工作改革创新, 与东盟国家进入全方位合作新时期。2005年以来,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主张, 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利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推出援助举措。中国主要向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国提供过援助, 对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援助主要用于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中国对东盟国家援助占对外援助总额的比重基本不超过20%, 相对平稳。60多年来, 对外援助始终是中国发展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外形势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援助合作经历了起始、增长、调整和发展四个阶段, 合作领域逐步拓宽, 方式不断丰富, 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发展与经济贸易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 总结各国在减贫与发展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宝贵经验。各国在促进区域增长和就业、农民增收、社区发展、微型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 缅甸通过小额信贷项目促进农村发展, 有效地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文莱和柬埔寨以小额信贷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就业。新加坡和中国把减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支持, 对无劳动能力人口采取社会救助政策, 有效地构建了社会安全网。印度尼西亚通过对社区组织赋权, 提供专项减贫资金, 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中国改革对贫困县的政府绩效考核, 把减贫和生态建设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并建立更加精准的贫困识别系统和到户到人的帮扶制度。越南建立了完整的减贫与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减贫政策等。泰国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采取了健康保险、增加教育机会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马来西亚在城镇化进程中仍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的建设, 采取措施鼓励农村人口留在本地, 为缩小城乡差距发挥重要作用。各国减贫和发展的经验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深化减贫合作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合作内容。
      第三, 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减贫与包容性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过去几十年, 通过有效的经济增长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减少。1990年以来, 以每天1.25 美元贫困线衡量的千年发展目标, 关于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提前实现。然而,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减贫进程并不平衡, 多维度贫困现象依然突出。尽管一些国家的减贫成效较为显著, 但其他一些国家的贫困和不公平现象依旧十分突出。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长的不公平挑战, 城镇化进程中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挑战。同时, 穷人正面临着遭受日益增长的各种风险的侵袭。不平等现象依然严重, 在一些国家还在不断上升。城市中非正规就业比例依然高启。城乡分割十分突出。灾害风险和环境问题也影响着本地区的减贫进程。总之, 减贫与包容性发展仍然是本地区的核心议题。这为中国和东盟深化减贫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基础。
      第四, 各方都关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成为减贫的新型合作伙伴。从与会各国经验可以看出, 私营部门的资源对促进减贫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 印度尼西亚以立法的形式规定采矿和能源类私营企业需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支持社区减贫项目, 政府对参加社区减贫项目的企业进行奖励。缅甸建立政府机构、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组织和捐助者等构成的发展合作财团, 定期召开会议确定发展政策和减贫项目。老挝充分发挥农村企业在减贫中的作用。菲律宾政府建立与社会组织良好的伙伴关系。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潜力巨大, 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减贫最后一公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活动, 如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一非常活跃的非政府组织。
      第五, 与会各方达成深化中国与东盟减贫交流合作共识, 认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减贫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减贫区域性解决方案之一。中国同东盟国家的援助合作方式主要有建设成套项目、提供物资设备、派遣专家进行技术援助、邀请官员和技术人员来华交流与培训、派遣医疗队和志愿者、实施债务减免、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从2007 年开始,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发起每年一次的“ 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 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女士所言:“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平台, 致力于促进该地区各国在减贫和社会发展领域开展对话、分享经验。中国今后对东盟国家援助方向将侧重于以民生减贫、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能力建设、环境保护、地区和平安全等领域为重点, 优化援助布局, 创新援助方式, 软援助与硬援助相结合, 政府渠道和民间渠道相兼顾, 重点增强东盟国家的造血机能。与会代表提出进一步的合作方案, 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下, 加强中国—东盟发展合作, 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加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合作, 加强知识分享和支持地区安全, 加强防灾减灾合作等。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