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 罗城县”) 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 大力实施“ 开发扶贫攻坚工程”, 按照“重点治贫促发展” 的理念, 转变观念, 精准发力,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国家贫困人口识别标准, 截至2014 年年底, 罗城县贫困人口从2011 年的20.97 万人下降到10.02 万人, 4 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95 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2011 年的62.51% 下降到2014 年的33.9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 年的3384 元上升到4956 元, 增长了31.72%, 年均增长7.93%。
【基础设施建设】2014 年, 罗城县新建通村公路3 条29.9 千米,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率达88.8%; 新建通屯道路76 条112.85 千米, 居住农户20 户以上自然屯通公路率达95.8%; 改造农村危房3000 户24.42 万平方米; 自然村通电率达100%; 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6 个、家庭水柜7 座, 解决2.56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产业扶贫】加大扶贫产业培育力度, 全力推进毛葡萄、核桃、糖料蔗、桑蚕、特色养殖、优质特色柑桔水果产业等7 大扶贫主导产业建设。“毛葡萄一年两次挂果” 技术创新试验获得成功, 新增毛葡萄面积1.2 万亩, 总面积达7 万亩; 新增糖料蔗面积3045 亩, 总面积20 万亩, 2013— 2014 年榨糖季进厂原料蔗89.3 万吨; 新增核桃种植面积2.5 万亩, 累计面积达8.93 万亩, 建成县、乡、村三级核桃示范基地59 个; 新增桑园面积2500 亩, 总面积达6.7 万亩; 在开发扶贫“ 整乡推进” 黄金镇示范区发展优质特色柑桔水果产业6060 亩, 带动群众自发发展达2 万多亩, 建成宝亮屯月亮山特色水果示范基地和宝庙屯特色水果示范基地; 新增林下经济5.02 万亩, 总面积93.4 万亩, 总产值3.38 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初步建立长寿农业有机蔬菜、红心猕猴桃种植等3 个示范区。全县出栏香猪、黑土猪等特色养殖6.26 万头, 瑶鸡12.5 万羽, 山鸡、黑豚、竹鼠、肉鸽等14.6 万只, 大水面及名特优渔业产量1200 吨。基本实现扶贫主导产业对所有贫困村的全覆盖, 对低收入人口的带动达到80% 以上, 有效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外, 罗城县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 大石山区野生毛葡萄特色产业技术示范和推广获得科技部立项, 罗城县农业科技园区被评为“首批广西农业科技园”。
【信贷扶贫】2014 年, 向810 户贫困户投放扶贫贷款1155.68 万元, 发放扶贫贴息资金57.58 万元; 为2 个扶贫龙头企业争取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贷款2900 万元, 贴息资金87 万元, 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新安排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2 个, 罗城县共17 个村级扶贫互助协会, 向222 户贫困户发放借款144.1 万元, 有效缓解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雨露计划】2014 年, 罗城县实施雨露计划, 资助普通高校本科、中高职学历教育贫困生207 名, 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农户105 期6885 人,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4 期3450 人次, 残疾人农技培训及种苗补助140 人, 县、乡、村三级农村党员培训153 期1.35 万人次, 通过各类培训引导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提高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
【公共服务】组建了中等专业学校, 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在校生率99.21%; 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0.54%;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5 万人, 参保率97.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达30.75 万人, 参合率99.54%; 行政村有合格卫生室的覆盖率达100%; 村村通广播电视, 逐步实现保障贫困人口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扶贫措施】( 一) 产业带动, 开辟稳定增收新渠道。罗城县确定毛葡萄、核桃、糖料蔗、桑蚕、特色养殖等7 大产业为新阶段扶贫重点产业, 集中全县力量, 以“ 会战” 形式推进产业发展。在继续扶持发展核桃、“两性花” 毛葡萄、桑蚕等产业的基础上, 大力引进沃柑、“W· 默科特” 柑橘等特色水果产业, 全力打造以优质水果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 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扶贫互助组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 鼓励扶贫对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逐步形成“公司+农户+基地” 的扶贫模式, 罗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84 个, 互助金协会17 个, 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加快落实金融扶贫服务机制, 全面深化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 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贴息补助, 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杠杆作用, 缓解扶贫资金短缺局面, 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
( 二) 多措并举, 力推精准扶贫新突破。一是抓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2014 年圆满完成罗城县新一轮农村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全面完成67 个贫困村、12.04 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和数据采集录入。二是精确实行进退机制。严格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 深入分析致贫原因, 对贫困户实行分类施策, 为贫困村、贫困户“ 量身定做” 帮扶项目, 确保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三是创新实行“321” 结对帮扶制度。明确规定处级干部每年帮扶3 户, 科级干部每年帮扶2 户, 一般干部每年帮扶1 户贫困户, 实现结对帮扶全面覆盖贫困村、贫困户。四是强化基层扶贫力量。建立县、乡镇领导联系帮扶工作责任制,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责任制,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选派44 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贫困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 选派265 名干部担任“ 美丽广西” 乡村建设( 扶贫) 工作队队员进驻所有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进驻2—3 名队员, 确保扶贫工作队全覆盖, 贫困村扶贫帮扶力量得到有效加强。
( 三) 整合资源, 强推基础设施新改善。按照“ 渠道不乱, 用途不变, 各负其责, 各记其功” 的原则, 将各级部门的扶贫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 重点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四难” 问题, 实施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池的“ 五改” 工程, 实现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 五通” 目标, 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奋力突破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
( 四) 强化培训, 力促农民素质新提升。大力实施各类扶贫培训, 转变观念, 变送钱送物式的扶贫模式为观念扶贫、智力扶贫和技术扶贫, 以产业为支撑, 走向脱贫致富。深入落实学历教育补助政策, 对中、高职学生的生活补贴、“ 雨露计划” 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和职业学历教育培训等补助资金实行直补到人, 切实解决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 保障农村贫困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实现就业。围绕产业扶贫项目创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依托扶贫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通过技术承包和购买服务的创新培训组织形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帮助贫困户组织生产、自主创业、增产增收。
(五) 扶贫生态移民, 力推扶贫开发新方式。整合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扶贫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资源投入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 采取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方式, 在县城、乡镇所在地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 择址建设生态家园、生态搬迁安置点,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加快不宜居地区贫困群众搬迁进程, 2011—2014 年,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647 户7510 人。搬迁群众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利用扶贫补助资金自主创业等逐步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有序推进。
( 六) 整合力量, 开创社会扶贫新路子。深入推进广东帮扶、柳州帮扶等社会帮扶项目, 2011—2014 年间已建设完成9 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迅速改善, 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创新社会帮扶模式, 深入开展“ 千企助百村” 行动, 落实与村屯结对共建的非公企业35 家, 认捐款项1200 多万元, 目前已到位资金物资折款近700 多万元, 计划帮扶项目50 余个, 结对帮扶30 多个村, 探索出一条村企联建、和谐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七) 连片开发, 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创新开展开发扶贫“ 整乡推进” 罗城县黄金镇示范点建设, 并将乡镇扶贫开发工作由点式辐射带动到面式全面发展, 探索出一条支撑农民脱贫致富和带动全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截至2014 年年底, 已整合各部门资金2.. 5 亿元投入7 大类18 项80 个子项目建设中, 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培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保障工程等, 全面改善全镇落后面貌, 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深入实施44 个贫困村“整村推进” 开发扶贫工作, 以重点贫困村为重点, 按照“ 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责任帮扶到单位” 的“ 四到” 扶贫措施, 重点解决贫困村饮水工程、村屯道路、危房改造、社会事业、环境整治、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贫困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坚持“ 人下山、树上山、气入户、羊入圈、药盖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 的思路, 兼顾改善生态和减贫增收双重目标, 全力推进岩溶治理和石漠化治理。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开发扶贫“十百千” 示范工程, 推动旅游开发扶贫示范乡( 镇)、示范村( 屯)、示范点建设, 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开创新路子。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李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