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扶贫

      【企业概况】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公司”) 成立于2009 年5 月, 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实施“ 两圈一带” 战略( 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湖北长江经济带及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带), 推进鄂西圈发展成立的大型国有控股旅游投资集团, 公司由省政府, 宜昌、襄阳、十堰、荆州、荆门、恩施、随州、神架8 市( 州、林区) 政府以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清能地产集团等大型企业共同出资组建, 注册资本金19.2 亿元, 由省政府控股。公司员工5543 人, 资产总额300 亿元, 拥有全资子公司15 家、控股子公司17 家、参股子公司10 家, 其中上市公司2 家, 以及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生态农业、金融服务四大产业板块, 正在朝全国大型文化旅游企业第一方阵迈进。
      公司成立6 年来, 始终牢牢把握主业, 尽心履行职责, 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 认真履行“ 投资、融资、资本营运” 三大职能, 充分发挥“ 龙头引领、资源整合、资本放大、品质提升” 四大作用, 迅速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运转规范有序、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国有控股旅游投资集团, 成为振兴湖北旅游经济的重要引擎, 为鄂西圈乃至全省经济跨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企业扶贫概述】公司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旅游投资融资平台功能, 以旅游扶贫为重点, 累计筹措近百亿元资金, 投资建成了30 多个特色旅游产业项目, 每年为湖北贫困地区提供税收上亿元, 直接和间接带动20 多万人就业, 成为湖北扶贫攻坚的重要社会力量。2014年10 月, 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
      【旅游扶贫】布局大项目, 激活地方旅游资源。公司坚持项目优先在贫困地区落地, 资金优先在贫困地区投入, 先后在湖北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和幕阜山四大连片贫困地区, 布局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 实现了“ 开发一方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的显著效果。在武陵山区, 投资30 多亿元, 整合开发恩施大峡谷、坪坝营、黄金洞、清江画廊、柴埠溪等优质旅游资源, 打造大清江国际旅游目的地, 推动当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秦巴山区, 投资1.5 亿元, 开发房县温泉项目; 投资2 亿元, 高标准建成神农架国际滑雪场; 投资5000 万元, 支持保康尧治河旅游区开发; 投资2 亿元, 启动武当山五龙景区开发。在幕阜山区, 投资3.5 亿元, 重点完善了九宫山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预计该景区5 年内年接待人数将破百万, 旅游收入过亿元, 可解决当地近千名贫困农民就业问题。在大别山区, 以五祖寺景区为核心, 整合四祖、老祖、挪步园等文化旅游资源, 全面启动黄梅禅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打造大品牌, 培育旅游产业强县、强镇和强村。根据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 因地制宜, 整合资源, 打造旅游品牌, 培育旅游产业强县、强镇和强村, 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地处武陵山区的恩施大峡谷景区, 过去名不见经传, 公司2009 年进驻后, 对景区进行整体包装, 升级改造, 从2010 年开始, 每年的旅客接待量保持50% 以上的增长速度。2014年, 景区直接收入1.2 亿元, 对当地税收贡献超过2600 万元, 带动恩施市沐抚办事处餐饮住宿、农副土特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该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大峡谷核心区所在的木贡村、营上村、前山村位于大山深处, 过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通过景区的开发建设, 有653 位村民直接在旅游公司就业, 公司按有关规定为员工购买了“五险”; 在景区内从事特色交通( 轿夫、背篓) 的人员达93 人, 全部为当地老百姓, 为支持老百姓脱贫致富, 公司未收取任何费用;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 对当地居民的荒山荒坡进行了林地流转, 共流转326 户居民, 平均每户所得补偿收入达20 万元, 最高补偿达140 万元, 直接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景区投资修建的商铺以比较低的租金提供给当地老百姓创业, 平均每个商铺的年纯收入达4.5 万元, 最高的可达20 多万元, 带动365 人创业。同时, 随着景区发展, 带动恩施屯堡、沐抚, 利川团堡等周边建成100 多家农家乐, 当地乡村旅游日渐升温。2014年12 月5—6 日, 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 重点推介了恩施大峡谷旅游扶贫经验。同样地处武陵山区的长阳县清江画廊景区, 经过公司的精心打造, 2013 年跻身国家5A 级景区, 成为全县旅游业的龙头, 逐步形成清江画廊生态旅游产业带, 带动长阳境内近10 万人直接或间接就业创富, 为全县人均纯收入提升的贡献率达到40% 以上。
      【产业扶贫】在“千企帮千村” 活动中, 公司结对帮扶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 围绕“ 有机富硒茶叶”“ 特色观光农业” 两大主导产业, 投入1188.1 万元, 实施了3 个产业项目, 帮助该村建设有机富硒茶叶生产基地、白柚生产基地和农业特色观光旅游基地。为提高村民自我脱贫能力, 公司组织开展了10 多次技能和管理培训, 并组织劳务输出, 吸纳村民到公司就业。2014年, 麻柳溪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 万元, 比2013 年增长近30%。
      【民生工程】公司累计投入283 万元, 在4 个“三万”(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 活动驻点村启动了一批民生工程, 重点新建了麻柳溪村羌寨文化剧场和坪坝营村旅游运动休闲中心, 帮助向家寨村旅游实施公路绿化工程, 帮助白家河村实施花红寺移民点亮化工程, 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革命老区洪湖推出公司首个新型城镇化“ 试水” 项目——— “鄂旅投·圆梦城”, 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2014年, 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重大项目———农产品加工园区全面推进建设, 致力于打造中国硒谷, 形成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金融服务】公司2013 年成立基金公司, 2014 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 为贫困地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生态农业】公司旗下的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在大别山地区建设30 万头优质山羊全产业链项目, 年产值18.1 亿元, 利润2.9 亿元, 税收2808 万元, 带动农户约1.12 万户, 带动农民增收23.84 亿元。
      【扶贫成效】带动了大量贫困农民就业。公司不断加快在贫困地区布局旅游项目, 大力实施精品战略, 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打造了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的旅游项目, 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拓宽了当地百姓的就业渠道。恩施大峡谷2014 年推出了全国最大峡谷实景音乐剧《龙船调》,附近有近百位村民白天务农经商, 晚上在演出现场当群众演员, 每天可获得100 多元的额外收入。
      改变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 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环保、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和政策向旅游项目地集中, 水、电、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 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创造了良好旅游环境, 逐步将贫困村打造成“ 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居美化、生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新农村。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在恩施大峡谷景区的带动下, 招引了一大批项目资金和社会投入,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跻身“ 全省最美村镇”。
      推动了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崛起。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生态产业。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业“ 一业兴、百业旺” 的行业带动优势愈发显著, 在旅游景区成功开发的同时, 餐饮业、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和包装销售、旅游纪念品开发, 房地产业、客运业等也发展起来, 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得到挖掘与展现, 从而带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找到了一条能够发挥贫困乡村资源优势、适合发展的新路子。公司集中在地处武陵山区的恩施和宜昌打造“大清江” 百亿级旅游板块, 带动清江沿线各地调整产业结构, 形成以旅游为主的产业格局, 既保护生态环境, 传承地方文化, 又发展地方经济, 促进百姓脱贫致富。
      变革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 不仅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而且影响了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贫困群众以前过着农耕生活, 交往范围小,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 取代了原来的封闭生活, 眼界与从前大不一样。贫困农民更加渴望文化知识, 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环保意识也显著增强。恩施大峡谷、清江画廊等景区在公司的开发下, 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景区, 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同时, 外地游客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强烈冲击。通过几年的经营, 当地居民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显著增强, 山村文明新风也逐步形成。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 郑大为)
    (湖北省扶贫办推荐)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