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坪村:本土文化恢复推动社区重建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甚至泰国曼谷、越南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有震感。受地震影响地匠中,以四川、甘肃和陝西三省震情最为严重。这三省的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区城乡房屋倒塌,基本生产资料损毁,人员伤亡,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系统受损,农户生计系统基本瘫痪。西部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汶川地震灾区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地震灾害对农村贫困社区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要比一般农村社区更为严重。

      汶川地震对毗邻四川西北边界的甘肃省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产生了强烈影响。处于此次地震带上的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成县、西和县、两当县、徽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遭受重大损失。这些县(区)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灾县(区、其中文县、武都区、康县、成县和舟曲县为特重灾县 (区)。上述八县(区)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是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武都区、文县、康县、舟曲县、两当县、西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2008年6月1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召开“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省扶贫办立即着手编制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并确定在甘肃 5个特重灾县(区)选择5个村开展贫困村灾后重建试点工作。6月20日,甘肃省扶贫办在兰州召开“甘肃省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做好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及试点村工作的通知”。6月29日至7月1日,甘肃省扶贫办在陇南市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召开了“全省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暨试点工作培训会议”,包括上述八个重灾县(区)在内的全省11个受灾县(区乂其余三县是陇南市的宕昌县、礼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扶贫办均参加。会议制定了统一的规划编制程序和方法。会后,省扶贫办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具体指导县、乡、村相关人员参与编制了该村的灾后重建规划,参会的11个县(区)扶贫办规划编制人员现场观摩并参与了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编制过程。文县、康县、成县、舟曲县4个县按照上述程序和方法,分别编制了另外4个首批试点村的灾后重建规划。7月25日,甘肃省扶贫办将编制完成的《甘肃省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上报甘肃省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扶贫办。该规划的内容被纳人了《甘肃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甘肃省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是在灾情评估的基础上,先填制130个样本村规划表并编制5个试点村规划,再根据样本村规划数据推算全省贫困村的方法编制而成的。具体地说,就是甘肃省扶贫办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文县、武都区、康县、成县和舟曲县这5个特重灾县(区)内,选择了5个首批试点村进行该规划编制。往这5个试点村基础上,五县(医)各选取辖区内10%的受灾贫困村(共130个)作为样本村,以此为单位填报“样本村基本情况表"、“样本村灾情调查表”、“样本村灾后需求调査表”和“样本村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规划表”。

      第二节 研究问题缘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直接指导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扶贫办开展100个试点贫困村恢复重建工作,并全面推进其他4 734个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受到灾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称赞和拥护,也得到了国务院、三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支持。这些受灾贫困村在各有关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从实际出发,充分发动群众,将争取外部援助和激发内源活力相结合,及时有效地完成了各项恢复重建任务,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决定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下,选取部分典型村,对其做法、经验、问题、挑战、启示等进行全面总结。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甘肃特重灾县(区)首批试点村之一,唐坪村被列人案例研究村庄。从灾情评估到制定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再到实施此规划,唐坪村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受到了省、市、县各级扶贫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方面的工作到位,措施得力。同时,甘肃省扶贫办在开展全省贫困村灾后重建工作之初,就确定了“把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短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注重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在制定规划阶段,甘肃省扶贫办协调引人了社会组织——北京富平学校参与试点工作。北京富平学校充分发挥小而灵活的社会组织机构特点,在唐坪村灾后重建中不仅以第三方身份,在政府与社区之间扮演了协助者和沟通者的角色,而且也促进了村庄基层组织与村民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在政府主导的框架下,社会组织与社区充分参与贫困村重建全过程——从规划制定到项目设计、实施、管理、验收的每一个环节,均构建了外部支持与内源发展互动的机制,有力、有序地推进了唐坪村恢复重建,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侧重从社区本土文化、社区妇女和社会组织三个角度来重现唐坪村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和关键环节,从中探寻和讨论社会组织在减灾与扶贫方面与政府、社区合作的工作机制以及本土文化在社区恢复重建中的作用,以期对中国贫困农村在未来减灾防灾与扶贫开发方面有所帮助。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建立于实地调查基础上,力求将案例村在重建过程中的各相关方行动及其动因完整表达,并分析当地年代久远的本土文化如何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社区的现实功能。研究者先后于2010年7月和2010年9月两次赴唐坪村开展实地调査。调査资料收集主要是通过重点信息人访谈法、小组座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完成,后期整理分析时则结合了已有研究的定量数据,以增加案例研究对于村民整体状况把握的可信度。

    一、 资料收集方法

      在资料的收集方面,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等方法。

    1. 访谈法

      访谈法又称访问法,指研究者通过与被访者双方面对面的社会互动过程,收集研究资料。访谈因研究的目的、性质或对象不同,具有多种形式。例如,根据访谈中访问者和被访者交流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根据一次受访人数又可以分为个案访谈和小组访谈(集体访谈〉,等等。目前,社会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是按照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进行分类,即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对访谈过程髙度控制的访问,不仅访问对象(被访者)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和方法选取 (一般采取概率抽样〕,而且访谈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的,即对所有被访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通常采取事先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来进行访问。半结构访谈中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进行一定的控制,同时也允许被访者有一定的参与。在半结构访谈中,访谈者通常是先列好访谈提纲,根据研究主题和次级问题对被访者进行询问,同时访谈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无结构访谈又称自由访谈,访谈没有事先固定好的访谈结构,只有一个访谈的主体或范围,由访谈者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体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本研究以半结构访谈为主,根据不同访谈对象运用不同类型的访谈。研究者先后在武都区和唐坪村与涉农及重建部门的基层干部、村庄干部等进行焦点小组访谈,以全面了解全区灾情、唐坪村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灾情严重程度、选择唐坪村为试点村的主要原因等背景资料。深人唐坪村后,研究者首先与村两委(村支部和村委会)了解全村概况、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村民名单等信息,并据此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人户访谈名单及访谈要点提示,作为人户访谈的主要依据。

    2.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直接感知和直接记录的方式来获取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有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信息。在实际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所收集资料性质等不同,观察法也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可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根据研究者所采取的角色的不同,可分为参与观察与局外观察;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等等。简单来说,局外观察就是研究者置身于所观察的现象之外,“冷眼旁观”研究对象的活动和表现;参与观察则是指观察者亲自投入到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去,在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一员的同时进行观察。

      本研究在资料收集中采用的观察法主要是局外观察。研究者在数次深入试点村现场调查时,留意观察村庄重建进展、村民社会交往方式等,并细致感受村民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出的村庄认同等,与调查采集到的信息彼此印证,以期提高研究的可靠度及可信度。

    3. 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研究者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根据文献的来源可以将文献分为官方文献资料和非官方文献资料。官方文献资料通常包括由政府部门颁发的证件和文件、官方统计资料、报纸杂志、历史文献以及与官方有关的文件资料;非官方文献资料通常包括被研究者的日记、信件、备忘录、传等。

      本研究多方搜集关于武都区唐坪村的历史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等资料,主要包括:当地政府部门重建计划、灾情统计、生计概况、工作总结等政府文件;地方史志、民俗记录等当地文化资料;乡级和村级统计报表、工作总结、年度报告等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地方资料。此外,研究者还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查阅并下载了数十篇关于陇南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以及关于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相关研究资料。通过互联网,研究者搜集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陇南武都区等不同领域的新闻报道,力求体现研究报告的立体式资料展示并提高其可读性。

    4. 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问卷这种资料收集工具,收集研究者需要的研究信息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社会研究中,问卷主要有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两种类型。所谓自填问卷,就是由被调查者本人填答的问卷;而访问问卷,则是由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的问卷。本研究的问卷为访问问卷,即所有的问卷均是由调查员人户访问,并根据被调査者的回答来填写的。本研究问卷来源于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由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委托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为主的项目团队完成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为完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主的研究团队选取了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19个试点村中的8个试点村,于2010年7月开展“汶川地震贫困村恢复重建两周年试点效果综合评估”。本研究的案例村庄一唐坪村,正是“汶川地震贫困村恢复重建两周年试点效果综合评估”进行调查研究的8个试点村之一。该课题组负责人向德平教授慷慨共享了唐坪村问卷数据宝贵的数据资料。

    二、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者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进行百分比、频次分布等统计分析,增强了本研究对整体状况的说服力。

    三、 研究技术路线

      总体而言,本研究技术路线可参见图1-1。

    1

      图1-1 唐坪村本土文化恢复推动社区重建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汶川地震发生后,51个极重灾和重灾县(区)中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区)43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区)15个,省级贫困县(区)28个〕,涉及贫困村4834 个。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灾区贫困村灾后重建具有经济上和道义上的双重迫切性。

      汶川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研究一直是学术探讨的热点,学者们从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对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但在社区范围内,特别是以贫困村为聚焦点来研究灾后重建的成果并不太多。陆汉文(2010)指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政策安排、资金配置、村级项目实施等环节对贫困村社区产生影响。恢复重建总体政策安排促进了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但贫困社区从该宏观过程中受益的程度相对较低。资金配置体现了向贫困村倾斜的意向,但贫困程度重的县(市、区)实际落实的资金相对较少。村级项目实施推动了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将比较突出,贫困社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不减反增,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的深入结合仍面临挑战。”吴铀生等。(2009)认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面临因灾致贫、灾区就业困难、资金缺口巨大、涉灾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等严重问题,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建立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灾区群众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新模式是灾后重建的必然选择。一等 (2009)通过调查四川灾区若干案例,探讨了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运行问题,认为民间资金参与灾后重建为灾后恢复重建所需巨大资金与物力投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模式,并提出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作用的政策建议。俞雅乖(2009)根据公私合作伙伴理论视角,将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确定为合作关系:灾后社区重建中,民间组织利用专业优 势能够提供政府无法完成的细致化的公共服务供给,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贏”,可以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李雪萍(2009)在对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试点村——光明村进行实证调査研究后指出,贫困村原本匮乏的公共产品供给遭到地震严重破坏,使得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贫困村灾后重建应该以均衡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为核心。为了有效地满足村民基本生活资料、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灾后贫困村公共产品供给次序应当有别于其他村庄,即按照先基本生活资料后基本生产资料再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村庄环境的次序展开。在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村民合作供给村庄公共产品的多元主体的格局下,政府应肩负更大责任,同时也要注重增加村庄社会资本,黏合各供给主体。李棉管(2010)认为,汶川地震受灾贫困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了不同的扶贫开发模式,在重建的效果上呈现了巨大的差异。 与“单项突破”的扶贫开发模式相比,采取“整村推进”模式具有极大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采取“整村推进”模式的贫困村在住房重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重建和心理文化重建等各个方面都全面领先于采取“单项突破”模式的贫困村。“整村推进”模式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体现在资源整合、增权和参与模式等一系列机制创新中。蒋斌等。(2009)认为,在灾后农村社区建设中主要有两类社区参与,即与个人事务相关的“私参与”和与社区公共事务相关的“公参与”。通过对北川县擂鼓镇灾后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分析,蒋斌等认为,“公参与”同“私参与”边界模糊、相互渗透,且在内容、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较大 差异。“公参与”(真正意义上的社匠参与)明显不足,参与内容少,参与积极 性不髙,参与方式简单并且效果不佳。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少,社区参与以动员参与模式为主,其原因在于涉及农村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少导致村民 追求社区公共利益的意识相对淡薄。符平(2010)指出,灾后重建的规划和实 施仅仅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考虑是不够的,而应将社会资本的培育与促进纳入灾后重建议事日程中。通过对川、陕、甘三省灾后贫困村调查资料的分析,符平认为,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支持,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与功效在所有村庄均同时体现出增进与损害的双重特性,即社会资本在形成互助网络、促进互惠行为、改善村庄社会治安、提髙村庄整合度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作用,是国家正式制度支持的有效补充;同时,社会资本产生的负面功效也很明显,如排斥非群体成员合法的社会权利,损害村庄干群关系,降低村民的民主参与度等。韩伟(2009)在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雅都乡大寨村进行灾后重建调查之后指出,在开展灾后重建项目时,应该注重项目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进而体现项目本身对社区和村民的积极意义。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平台,使政府、外部支持机构和社区村民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实现资源公平、合理的配置和管理,促使社区和村民能够积极参与则是农村社区灾后重建项目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的重要保障。张金玲(2010)认为,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社会及其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灾后文化保护和精神家园重建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她提出六条灾后重建精神家园并促进灾区和谐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统筹各种力量,发挥群众主体性;保护民族文化,重建群众生活方式;加强心理援助,提升职业技能;优化民族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倡导感恩文化,增强民族间的认同;加强理论研究,开展文化服务。

     

    第二章

    唐坪村——龙山之南的贫困村

      第一节 地理环境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巴山区西端,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地处群山深处的唐坪村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汉林乡。要想分析地震灾害给唐坪村带来的巨大影响、灾后重建面临的种种挑战及重建规划的缘由等问题,应首先将其置于陇南山区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大背景中透视并加以了解。

    一、 陇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征

      陇南因其地处陇山之南而得名。其古今地域范围因政治、经济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有所变化。现在所说的陇南,从地理范围上讲,仅指今陇南地区一区八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二县及定西地区岷县。宋以前,还包括陕西凤县、略阳二县,即今长江流域的白龙江、西汉水、嘉陵江上游的甘肃长江流域和陕南西北角。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陇南地区更 名为陇南市,辖武都区、文县、康县、成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徽县,市委市政府驻地武都区城关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2°38'〜34°31',东经 104°1'〜106°35',全市总面积2.79万平方千米,人口 281万(2010年)主要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其东接陕西省,南连四川省,北邻天水市,西近定西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在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如图2-1所示。

      从地理位置看,陇南处于中国内地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髙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整个地形两北高、东南低。西秦岭自东向西绵延,岷山山脉由北向南伸展,两大山系相接形成陇南山区,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陇南全区按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

    2

      图2-1 陇南市在甘肃省的地理位置

      3个地貌类型区:东部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境;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是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县三县全境,如图2-2所示。

      概括而言,陇南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具有以下六个重要特点。

      (1)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由于河流下切旺盛、峡谷幽 深、沟壑纵横、地形破碎,陇南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整个陇南山高、谷深、石多、坡陡、土薄、水急,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其大体比例为“六荒三林一分田”。

      (2)气候多样。陇南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过渡区,南北温差悬殊。同时,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白龙江、白水江沿岸地区川坝、半山、高山为3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川坝可种稻,半山可种洋芋,高山则为草坡。总的气候特点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河流密布。陇南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全境大小河流3900多条,总长达13794千米,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嘉陵江流经境内86.2千米,其丰富的各级支流使得陇南河流密度达每平方千米约0.5条。水能资源理论总蕴藏量为425万千瓦时,可开发量为223万千瓦时,约占甘肃省水利资源的1/3。宝成铁路通车前,嘉陵江及其支流、白龙江均通木船,是甘肃、四川商业往来的主要运道。

      (4)资源丰富。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南北交替过渡的气候,形成了陇南丰富的自然资源。陇南一区八县共有森林面积1 486万亩,约占

    3

      图2-2 陇南市的地貌特征

      全市总面积的 35.5%。自然生长的树木达1300多种,寒、温、热三带树种俱全,其中经济树种达400多种。此外,全市还有1300多种中药材。灌木分布广泛,林间空地和髙山草类茂盛,生长着多种野生植物如蕨菜等。武都区、文县的高山密林是350多种珍贵野生动物如熊猫、金丝猴、金钱豹、麝等的栖息地。其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铅锌矿、锑矿、硅矿等多种矿产储量都居国内前列。

      (5)灾害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普遍,暴洪灾害时有发生。陇南处于地震带上,震灾频发,仅武都区境内从明崇祯元年(1628年)到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250余年间,就有大地震11次。独特的地质结构、高峻陡峭的山地地形、南北过渡的气候成为夏季多暴雨的自然条件,造成当地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早至宋朝时期,碑刻资料中就有关于严重滑坡、泥石 流灾害的记载。近代以来,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的程 度是前所未有的。如近几十年来,仅白龙江流域武都城区以上地段,发生较大泥石流的地方已达500多处,几乎每条山沟都有发生。每逢夏季,一次或数次大暴雨即可引发山洪暴发,且常常与滑坡、泥石流并发,断道路、淹良田、毁村舍,造成重大灾难。

      (6)毗连藏区。陇南与甘南、川北藏区直接相连,陇南古代居民与草原民 族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这种地理位置特点形成了陇南与甘南、川北草原少数民族之间频繁的经济往来与政治、军事接触,对当地古代社会经济有着重大影响。

    二、 武都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004年,国家撤销原有行政建制一陇南地区,改设地级陇南市。武都区沿袭原武都县的行政区域,全区幅员4683平方千米,折合702万亩,其中耕地71.53万亩,林地和疏林地190多万亩,区人民政府位于城关镇。下辖36个乡镇15个社区684个村,截至2010年总人口54万。

      武都区位于陇南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是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髙、沟壑纵横,髙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温暖湿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当地年平均气温14.7摄氏度,年日照时间达1911.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无霜期210〜240天,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当归、红芪、油橄 榄、茶叶、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经济树种的理想适生区,其中“米仓红芪”、“武都黄连”、“大红袍花椒”品质优良,中外有名。武都是全国花椒和油橄榄的生产基地,是全国闻名的“千年药乡”,也是“甘肃省多种经营生产基地”。经初步勘察,有中药材1300余种,仅载人《中国药典》的就有354种。

      白龙江、北峪河是武都百姓的母亲河,其中白龙江河谷地带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地。武都区内水资源总量53.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0.62万千瓦时,可开发利用量为19.53万千瓦时。境内山川秀丽多姿,地形复杂,物产丰富,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誉为“复杂的宝贝地带”。这里有形成于2.5亿年以前的、名列全国四大溶洞之一的万象洞,还有朝阳仙洞、水帘瀑布等228处旅游景点。此外,千坝草原、太白积雪、五凤彩云、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筑广严院和红桐河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文化景观也对古今游人具有莫大吸引力。

    三、 汉林乡唐坪村

      唐坪村隶属于武都区汉林乡,是位于武都城区西北方向20千米的一个贫困村(见图2-3)。整个村庄坐落在群山中的一片半山台地之上,海拔1400〜18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470毫米,无霜期250天,年平均气温10摄氏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封冻早、气温低,常年千旱缺水,屑典型的半山干旱地区(见图 2-4)。

    4

      图2-3 唐坪村在武都区的位置

    5

      图2-4 远眺唐坪

      相对于唐坪村附近的村庄,唐坪村交通比较便利,多年来这里就有通往武都城医的道路,是周围村庄进出武都城区的重要通道。2002年11月到2003年3月,全体唐坪村村民出钱、出力,共同努力,将原来仅能供骡马通行的道路拓宽到了6米,成为可容小型农用机车行驶的通村土路(见图2-5〕,确立了唐坪村成为附近村庄进出武都城区的重要通道及生产、生活用品集散地的地位。周围山区内村民都需到唐坪村坐上农用车或者小班车去武都城区, 或者先到唐坪村来取回托人帮买的生产、生活用品,再用马或者骡子转运回自己村子(见图2-6)。久而久之,唐坪部分村民看到了商机,从武都区购进化肥、衣服及日用品,做起小生意(见图2-7和图2-8〕。经过灾后重建,唐坪村的通村土路得到了修复和加固,村庄内街道也出土路改为水泥硬化路并扩宽至8米,农村商业区粗具雏形。现在,每隔一天就会有通村公交车(见图2-9〕开到唐坪村的中心广场(见图2-10),上午、下午各一趟,方便唐坪村及周边各村百姓。由于地处周边各村进出武都城区的交通要道,唐坪村逐渐从交通中心 向小区域商业中心转变。

    6

    图2-5 唐坪村的通村土路

    图2-6 托班车司机帮买生产、生活用品的附近村庄村民用毛驴运回货物

    7

    图2-7 卖化肥等生产用品的商铺

    图2-8 服装商铺

    8

    图2-9 驶入村里的公交车

    图2-10唐坪村的中心广场

      专栏1-1

      调查员:在地震之前,唐坪村有过什么大的发展变化时期吗?

      唐代福: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也就是最近3个年头的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村子才有大的发展。我们这个地方,山大沟深,边远山区。要说地震之 前的发展呢,就是通了那个通村土路,并拓宽。

      调查员:当时的通村土路是什么时候修的?

      唐代福:这个路是2002年11月开始修的,在2003年的3月修好。

      调查员:路是如何修的?

      唐代福:这个路是我们村民自筹资金修建的,国家没有给一分钱。修这个路的时候,我已经是村干部。在我和其他一些干部的带领下,(村干部们)发动村民集资修路。(经过讨论)群众同意后,(首先是)发动公干(唐坪村在城里的干部)捐款,一  个公干(捐)500元,我们村的公干估计有120个吧。(本村)村民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群众出力、出钱,再对道路占用外村土地进行一定赔偿。

      调查员:2002年修路的时候共投入多少资金?

      唐代福:资金投入了 15万元吧。

      调查员:大型挖掘机怎么解决?

      唐代福:我们去请嘛,人工花了些钱。我们赔偿了邻村34亩土地(占用费〕,才修起这5千米通村公路。当时修的是6米宽的土路。现在(灾后重建之后)又加宽到8米。

      调查员:当时你们是怎么动员村民参与修路的?

      唐代福:主要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也十分欢迎要修这条路,当时都是由村 民选出代表的。

      注:唐代福为唐坪村党支部书记。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特点

    一、 陇南的历史沿革概况

      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陇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相传,人文始祖伏義就诞生在陇南仇池山。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戎人、氐人、羌人等就在这里长期活动。今陇南礼县东北部、西和县北部一带属古西垂地,秦始皇的先祖大骆、秦非子在这里养马、驻防,历经数百年始东迁关中,最后扫平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国古代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白马氐族,也发祥于此。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首置武都郡后,陇南即进人大规模经济发展时期,农牧业、矿冶业空前发展。

      陇南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三秦门户,巴蜀吭背,揽山川之 险”。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西进陇南,激战十余年后始“得蜀”,攻占了四川;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劳而无功,后被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蜀后主无险可守,被迫投降;魏晋南北朝时,氐人以仇池山为中心,先后建立 起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军事割据政权,先后绵延达三百八十年之久。作为处于南、北两大势力之间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存在如此长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山高谷深,易守难攻。宋金交战时期,陇南是南宋的西北边防前沿地带,也是金人志在必得的入蜀要道。南宋著名将领吴玢、吴璘等在此抗击金兵,进行大小战役百余次,坚守南宋西部防线六十余年。自此之后,几乎所有大的动荡都波及陇南。蒙古军先据陇南而后东进灭宋,明初傅友德先破陇南而后南下入川,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先后转战于此。

      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四支主力长征部队都先后途经陇南,足迹遍及全市九县(医)二百多个村镇。党中央在宕昌县哈达铺作出了“会师陕北、建立抗日革命根据 地”的重大决策。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会合后,在陇南发动了“岷洮西战役”和“成徽两康战役”,建立了以岷、宕、成、徽、两、康苏维埃政权为核心的临时革命根据地,陇南人民为红军筹集了数十万斤军粮和大量军需物资,使经过雷山草地、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数万名红军得以休整,数千名陇南儿女参加了红军。陇南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在解放战争中,陇南地下党领导人民群众展幵敌后游击战,策动国民党势力投诚起义。在解放军经过陇南南下解放大西南时,陇南人民积极开展支前活动,为中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悠久的历史为陇南大地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陇南也曾经历过辉煌的社会发展阶段。但魏晋以来长达一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战乱及不合理的开发,也使陇南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

    二、 陇南的社会文化特点

      区位地势、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等基本条件和状况,使陇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特色。这些特色不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塑造了陇南社会百态,势遭遇重大社会变故如自然灾害冲击时,这些经由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点,也成为当地民众应对天灾巨创时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1. 道路建设既是陇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基本内容

      陇南多高山深沟,几千年间,当地大规模道路修建工程持续不断,有地方官吏捐献俸禄、发动民力修建的,有当地驻军与地方官民合建的,也有民间自发集资修建的。陇南历史上几次经济开发高潮的出现,都与大规模道路建设密切相关。

    2. 山泽之利在陇南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资源,陇南古代先民正是通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才不断推动陇南历史发展的。汉代时,这里出产漆、蜜。南北朝时,则是种桑麻,出绸、绢、布、漆、蜡、椒等。唐代有柑橘种植。宋代出现茶叶栽培。尤其是明清以来,当归、党参、大黄等中药材由野生到家种的实现,不仅成为陇南重要的社会经济支柱,而且对整个白龙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并逐渐使陇南地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自此,白龙江流域经济、文化一直滞后于西汉水和嘉陵江流域的状况得到改变。

    3. 防洪抗灾、治河扩田是重要的社会活动

      自古以来,悠悠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养育了两岸生灵万物,孕育了灿烂文化,但暴雨和洪水灾害也对陇南地区造成长期威胁。河流频繁涨 溢浸漫,毁城淹地,冲没村舍居民,迫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世代为抗洪、治河花费心血。如600多年来,武都城一直为水患困扰,这是地理位置和 生态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武都城位于白龙江、北峪河交汇的“丁”字交点 上,不论哪条河发洪水,都有可能冲进城区。明清以来,由于乱砍滥伐森林,过度砍树挖草,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恶化了当地水患。直至20世纪末,通过城防工程、城区排水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才彻底改变了城区内多 年为水所苦的状况。

    4. 水利资源利用较早,航运、灌溉体系发达

      嘉陵江航道自东汉时就已开通,在陇南与汉中、四川的交通联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白龙江航道在明清时航运很盛,是明清以来甘、青两省药材、皮毛入川的商业动脉。陇南灌溉在明清时始趋发达,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川坝几乎全部为水稻田的基础。

    5. 历史上与甘、青草原民族开展贸易是陇南古代商业贸易的重要内容

      早在汉代,武都(今西和县)与成都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武都人民主要是与草原游牧民族进行茶叶交易。历代中央政府也先后设置茶马场、茶马司等专门负责管理当地大规模茶马交易。

    6. 地方手工业是陇南自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五谷丰登,蚕吐丝,蜂酿蜜,熬盐、酿酒,织布、割漆”,这是陇南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的一个方面,而这一经济形态,正是由千家万户家庭副业和个体手工业维系的。蚕桑业、织布织麻业、酿酒业、手工造纸业、土盐熬制、中药材加工等都是当地重要的手工业门类,从事生产的人数多,经济效益好。

    7. 文化底蕴深厍,民俗民情丰富多彩,民间文化异彩纷呈

      陇南是先秦文化、巴蜀文化、氐羌文化的交汇地,自古以来这里的民间文化形式便多种多样,既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起源 于武都山区的髙山戏是甘肃地方剧种之一,是在当地民众“耍社火”、“演故事”等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清中期已流行于当地高山地带,故得名“高山戏”。它以自编自演现实生活内容为主,也穿插一些古典戏本。每年春节,武都城乡都兴办社火。社火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能显示出民间艺人的水平,更能体现出当地民众的精神风貌。各村社火自腊月就开始策划、筹备,社火期间,彩旗、锣鼓、高跷、舞蹈、花船、灯曲等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氛围,也是当地百姓辛劳一年难得的休闲娱乐时节。此外,在山歌、剪纸、戏剧、绘画、书法、篆刻、盆景等方面,当地也是英才辈出,佳作不断。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积淀等共同造就了陇南人坚忍顽强、不畏困 苦、勇于抵御各种灾难的性格。陇南人家庭经营形式多样、商业意识很强,不惧走南闯北,见识广阔;文化生活丰富,乐于组织村落活动等。本研究关注的武都区唐坪村灾后重建过程,充分体现出陇南人的这些社会文化特质依然以活态文化形式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当农村社区遭受巨震重创时,当地百姓从自身社会文化积淀中寻求强大的精神力量,振奋士气,一起为重建美好家园而共同奋斗。

      第三节

      唐坪村的社会经济

    一、 村庄概况

      唐坪村建村历史悠久。虽然缺乏史料记载,也没有传说故事可以确证村庄始于哪个年代,但从分别位于村头和村尾的两座庙宇历史推测,唐坪村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巳存在。敖爷庙(见图2-11)位于村西南头,是唐坪村及附近村庄多年来传统民俗活动的中心。九天圣母庙(见图2-12)位于唐坪村东头七社旁,主要是本村村民们去拜祭。相传最早来到唐坪村的村民姓唐,他们从四川迁徙到此,唐坪村村名也多与此渊源相关。迄今,唐姓依然是村内比较大的姓氏。1912—1949年,唐坪村名为柳林乡平槽崖,该村早在1927年就建成了唐坪村小学。

    9

    图2-11敖爷庙唐坪人的倌仰圣地

    图2-12修复中的九天圣母庙

      唐坪村是汉林乡范围较大、人数较多的行政村。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截至2010年,共有515户2184人1035个劳动力。总面积8.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2609亩,荒山、荒坡8200亩,人均耕地1.2亩,其中梯田0.92亩。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一年一熟,主要为村民自用。小麦平均亩产300 千克,玉米平均亩产400千克,洋芋平均亩产1900千克。图2-13和图2-14所示分别为村民收割小麦和村民收割玉米。全村有大家畜850头,其中每户有生猪1头;经济作物以花椒和中药材为主,全村花椒种植面积690亩,年产量约5万千克,是全村主要的收人来源之一。该村无灌溉条件,人、畜饮水都来自管引与集雨水窖。5•12汶川地震之前,全村刚完成了135户“一池三改”,共有沼气池135座。村内已经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该村有一所“完全小学”,一栋教学楼共有教室12间约1320平方米,学生510人,教师16人(其中,公办教师12人,民办教师4人)。村里有私人诊所3处,商业网点18个,科技培训室1处。

    10

    图2-13 村民收割小麦

    图2-14 村民收割玉米

      2001年,唐坪村被列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村。2004年,在扶贫系统建档 立卡工作中确定贫困户224户,贫困人口1006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8户126人,低收人人口196户880人,贫困面达48.6%,属于陇南半干旱山区典型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村民努力和政府各项涉农项目、惠农政策的实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到2007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14户513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8户81人,低收入人口96户432人,贫困面下降到24.8%。

    二、 经济收人支柱

      唐坪村山高沟深,水源缺乏,常年干旱缺水,属典型的半山干旱地区。当地收人以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为主,需要一定技术的非农收人如外出收购毛 发是唐坪村另一项经济支柱。作为汉林乡第一人口大村,唐坪村长期以来为 突出的人地矛盾所累。在农户家庭有限的耕地上除了种植洋芋、小麦、玉米 等自给性作物外,农业收人主要依靠种植花椒。

      (一)花椒种植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唐坪村多年来就有种植花椒的传统,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空地上、村道旁的闲置土地中,都可以见到成片或独棵的花椒树。地处长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的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的花椒故乡。作为中国花椒原产地之一,武都在西汉时就有了栽培、管理花椒的成套技术,素有“千年椒乡”的美称。花椒在各地均有出产,唯武都花椒最佳。武都花椒一般农历二月幵花,五月成熟。果实深红色,密生粗大突出的腺点。采摘下来的杲实经烈日暴晒,裂开黄口,露出种子。种子称椒目,黑色,能行水消肿,也可榨油用于调料。

      花椒种植是武都的支柱产业。全区除海拔最高的池坝和海拔最低的裕河两个乡外,其余各乡镇均出产花椒。自2002年,武都政府致力于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区)”称号,迄今,已经形成色龙江流域、北峪河流域等5条万亩花椒林带,以及安化镇、蒲池乡、汉林乡等76个千亩花椒示范基地,基本实现全覆盖村401个,花椒种植面积达90.4万亩,年产量达1020万千克。武都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多次在产品交易会上获奖。1994年,武都大红袍花椒以色红亮、含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药效成分广、精油含量髙等特点,在“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0年,武都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

      唐坪村位于武都区半山台地,长期以来与外界交通联系不畅是村里花椒 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也影响着村民们日常外出。直至2003年,唐坪村百 姓在现任村支书唐代福的带领下,共同集资投劳整修、拓宽了村子与外界联系的通村土路,汽车才可以直接开进唐坪村。即便如此,2010年,当本研究调研人员去唐坪村实地调查时,依然被告知:“如果下雨,车子就上不去了,路不行,太滑”。(见图2-15〕通村土路打通了唐坪村农产品进人市场的“致富之路”,村里的花椒产业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有了进一步发展,近年逐渐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11

    图2-15 下雨天就难以通行的通村土路

      图2-16所示为鲜红待采摘的唐坪花椒,图2-17所示为唐坪村成片的花椒园地

    12

    图2-16鲜红待采摘的唐坪花椒

    图2-17唐坪村成片的花椒园地

      专栏2-1

      武都花椒名称由来的传说

      三皇五帝时期,地处白龙江沿岸、武都与文县接壤之地的临江小镇,居住着一对英俊美貌的年轻夫妻。男的叫椒儿,年方二十,是个朴实而勤快的人;女的叫花秀,年方十八,身段苗条,长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显露出山中女子特有的健康和质朴。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地在田野里耕耘,晚上一块儿纺线织布,形影不离,生活过得十分美满,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

      有一年,神农到临江察访庶民生活,当地地方官将神农的伙食安排在椒儿、花秀小两口家。生活朴素的神农提出要吃庶民的家常便饭,这可把地方官给难住了,于是,就把椒儿、花秀叫来商议。心灵手巧的花秀高兴地说:“我做荞麦面摊饼,内卷炒青椒丝,煮小白菜红萝卜汤,满保大家吃了高兴! ”花秀很有把握地转脸对着椒儿说广去准备香料,定让大家吃了还想吃呢!”花秀细心地把家常便饭煮好后,就叫椒儿端上餐桌,请神农用饭。神农刚入座,一股芳香醇麻气味就扑鼻而来,接着花秀把卷好青椒丝的荞麦面摊饼双手贡给神农,神农接过后舒心地吃了起来,花秀又盛了一碗小白菜红萝卜汤放到神农面前,又是一股清香味直往鼻孔里钻。“这饭煮得好,好吃极了!”神农边吃边称赞,然后又问广这是谁煮的?这么香,里面加的是什么?”“这是出自椒儿和花秀夫妻俩之手!”地方官回答。小两口腼腆地对神农说:“饭菜是我们亲手种的荞麦和青辣椒、小白菜、红萝卜,里面放的香料是我们从山上一种‘宝树,上釆回晒干磨成细末做的,这是提味的好香料呢!”神农听后兴趣大增:“什么‘宝树’?我明日上山去看一看。”

      第二天,正逢农历六月初六——“红火节”,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神农在地方官等人的陪同下,汗流浃背地上了山。他分别向白龙江南面和北面的卧龙山和行虎山望去,漫山遍野生长着枝翠叶茂的“宝树”,遍地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香气。神农因尝百草而出了名,他走到“宝树”跟前,细细观察了一番,还向在场的百姓仔细询问“宝树”的情况,又随手摘了一粒红红的果实放进嘴里,醇麻味很快散发开来,向喉咙窜去。神农喝口水将果粒冲到肚子里,不一会儿就感觉到脾胃发热、胃气上冲,他连连点头说:“这的确是个‘宝树’,它还是一种能医病的良药啊!”下山途中,神农与随从们谈笑风生,随口说出“宝树”具有“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精”的特点。神农总结的“禀五行之精”,被古代文人撰书传于后世。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也记载:“《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由此可见,陇南是花椒出产最早的地方,也是花椒原产之地。

      神农临走时,召来了当地的官员、百姓,发布了文书:“把山上生长的‘宝 树’用花秀和椒儿这对勤劳夫妻名字的第一个字‘花’和‘椒’,命名为‘花椒’, 代代相传,为民造福。”花椒由此得名。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 baidu. com/view/21009. htm.

      (二)外出收购毛发

      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由于唐坪村耕地少,每户分得的可耕种土地就更少了,村庄人地矛盾突出问题长期存在。但包产到户还是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村民纷纷选择了在唐坪具有优 势的经济作物——花椒。在人多地少、工业和副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绝产率。耕地少和劳动力过剩,迫使农民不得不采取过密化经营方式,忍受急剧递减的边际报酬,因此,他们只得在外 佣工(黄宗智,1992〉。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唐坪村积极生产却依然生活贫困、勉强维持温饱的深层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城乡资源特别是劳动力高度流动,尽管农户经营规模小,但已经越来越深地进入或者被卷人到一个高度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化体系中。农民进人了社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社会化小农”时期(徐勇、邓大才,2007〉。“社会化小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货币压力,农民需要融入经济发展中通过货币收入来应对越来越大的货币支付压力。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况下,农民外出寻求雇工收人的水平只能保持低位。钽处于人口压力之下,农民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过多投入劳动力,从而造成实际边际效益递减的“过密化”生产。唐 坪村即为此类佐证。虽然唐坪村自1927年就有了村小学,但是村里中年人, 特别是妇女识字很少。2010年调查时了解到:40岁以上唐坪妇女读过书能够识字的寥寥无几;30岁以下特别是22、23岁的年轻姑娘大多只接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因此,村庄中能够外出打工者大多集中于20出头的年轻人中。文化程度偏低的唐坪人外出打工出路并不理想,在人口压力大、土地资源缺乏和文化程度低等多重因素挤压下,唐坪人找到了既非当雇佣工人又季节性脱离土地的第三条出路——外出到边远村庄收购毛发以从中获利。每年农闲时节,村民纷纷带上铺盖和一定资金到边远地区小镇或者村舍收购毛发。他们有的单独出行,有的结伴而行,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唐坪人不管男女都具备了远涉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去收毛发的技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由于花椒价格并不理想,收毛发基本成为唐坪村农户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村民们介绍,全村500多户人家中有400多户都有人从事这个营生,毛发生意已经成为唐坪村中绝大多数农户最主要的非农收入。图2-18所示为村民收购回来的毛发。

      毛发收购是典型的“变废为宝”的挣钱方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基地,我国制造的毛发产品畅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80%的真发制品原料来自我国。如此强的生产能力带来对毛发原材料的强烈需求,据说在销售市场上,最贵的头发一千克能卖到4000多元,行家们由此将头发称为“黑金子”。

    13

      图2-18 村民收购回来的毛发

      毛发生长周期长,并不好收。村民们在农闲时,大多挑起扁担走街串巷 收购毛发。收购者用一副扁担挑着两个货箱,货箱里装着从集镇上选购的床单、被套、针头线脑、糖等日常生活用品,用这些小物品跟农家姑娘或者大嫂们交换积攒的头发、鬃毛等;或者劝她们剪掉长长发辫,换点儿日用品。村民收来的头发,基本上都卖到了档发加工企业。经过丝丝分拣后,分好档的头发就叫做档发,再加工成发套、发条等成品即可进入市场了。

      改革开放后,以唐坪村为主的处于当地高半山地境中的村民们逐渐摸索 出这条致富路。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农闲期间,唐坪人最少两人搭伙,带上自己的铺盖和一小笔资金外出收毛发。他们的目的地大多是边远乡村或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唐坪人之所以选择到边远乡村去收毛发,是因为那里的经济发展更为落后,在浓厚的传统文化风俗的影响下很多妇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早呰年,他们去收毛发的乡村经济条件艰苦,生活必需品匮乏,唐坪人主要带上袜子、被单、被套等日常生活用品作交换,收购毛发,而现在绝大多数是谈好价钱后用现金购买了。在进行毛发收购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现场帮妇女将发辫剪下来,因此,外出收毛发的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发手艺。此外,讨价还价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本身就是小本买卖了,要再不会讨价还价,那肯定啥钱都挣不着。”如前文所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500多户唐坪村村民中有400多户都有家人外出收毛发,而近100户没有出去的人不少就被村民们评价为“脑子不灵活”,即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毛发的价格取决于其长度,收回来后卖给外地老板也是按照长度来算钱 的。长度计算单位只算偶数不算奇数,如12(1.2尺)、14、16、18、20、22、24、26、28等,毛发越长,单位质量价格就越髙。唐坪人收回的毛发中,贵的能卖到上千块钱一斤,便宜的也能卖到几百块一斤。收毛发营生要具备理发手艺,更需要能够与各类人打交道的灵活头脑和讨价还价的口才。因此,唐坪人将收毛发戏称为“做生意”。

      在外“做生意”时,一起搭伙的唐坪人白天走村串户收毛发,晚上回到小镇租房休息。唐坪人在收毛发的过程中,往往是以乡镇为单位的,当镇周围村庄的毛发生意都做完了,又继续迁向下一个小镇。多年持续下来,唐坪人已经几乎走遍了中国整个西部地区,四川、云南、新疆、青海、内蒙古、广西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专栏2-2

      案例1:村民了收毛发的口述史

      今年刚满60岁的唐坪村村民T是目前村里唯一以倒卖其他村民所收购的毛发挣钱的本村中间商。他长期留在村里收购其他村民所收购的毛发,他的儿子和媳妇则在武都区里开门面收毛发。近3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T就跑到四川等地收毛发,是村里外出从事毛发收购生意比较早的农民。“那个时候,扒火车啥的都干过,跑了好多地方,云南、青海那些地方,我都去过,那里喝那个酥油茶,哎呀,跟我们这里不一样。”

      走南闯北的T由于偶然机缘做上了唐坪村及附近村庄的毛发收购中间商。大约10年前,T又到四川农村收毛发,偶遇一个跟他一样下乡收毛发的四川人,两人聊得十分投缘。T说起自己的困惑:收毛发回去之后很难顺利卖出去。而对方则说他有渠道将毛发卖给加工厂,但苦于无法找到充足的毛发货源。两人一拍即合,在当地收购毛发结束后,T就带着这个四川人来到唐坪村,让其住到家里收购村民们从各地收回来的毛发。当时,这位因川同行也是第一次做转手生意,身上也没带多少钱。谈好价钱之后,T答应先将自己收来的毛发赊给他,并且陪他到其他村民家帮助说服乡里乡亲同意赊毛发给这个四川人。T还为此做了担保人,即如果这个四川人卖了毛发之后没有将钱送过来,这些钱全部由T来还。就这样,这个四川人在唐坪村总共收了50斤毛发并顺利地卖给重庆一家毛发加工厂。事后,这个四川人觉得有赚头,就带着赊欠T和其他唐坪村村民的毛发款回到村里,将赊欠款目一一还清,并再次从唐坪村收购了一些毛发。如此一来二去,这个四川人逐渐成为全唐坪人都熟知的老板。这个四川人每次来村里,都是直接到T家收购T已经聚集好的毛发。一传十,十传百,T不仅成了这个胆川人和唐坪村村民的中间人,其他一些地方如山东、河南等地的中间人也都找到他家。逐渐地,T就转变成唐坪村毛发生意的中间人,专门帮助外地老板收购附近村庄的毛发,从中抽取一定的中间费用。

      生意做多了,经验也丰富了。有一次,T认为外地老板给的价格太低,就让他儿子将毛发拉到山东青岛直接卖给厂家,发现利润比在村上卖给中间人要高不少。下的儿子回来后,将青岛收毛发的价格跟村里说了之后,大家决定将唐坪村毛发价格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毛发价格不断上涨,唐坪村到外地做毛发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村民随着毛发价格上涨也逐渐富裕起来,有的村民干脆常年在外收毛发。据T说,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个人到外地做毛发生意每年拿回4万〜5万元(毛收入)的问题不大,两个人出去至少也可以拿回七八万元。所以唐坪村人赶上毛发价格上涨的好机会,收入比种地高多了,好多人家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变。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毛发价格大跌,到现在也没有回到八九百元一斤的价格。

     

    第三章

    汶川地震冲击下的唐坪村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

    一、 村民记忆中的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阳光和煦、四处暖洋洋的日子。唐坪村绝大多数村民如平时一样早上6点就起床,点起炉灶做好饭,匆匆吃点早饭就背起背篓,迎着初升的太阳去山上农田中忙农活,路上时不时飘过互相打招呼逗趣的陇南话。留守在家的老人们有的看家带孙娃,有的到村子里转悠,找老伙伴打牌,还有的出门与街坊四邻串门聊天。村里的学生们早早地背上书包来到唐坪村小学,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不冷不热的5月正是西北山区乡村的好季节,四周平静而祥和,丝毫没有灾害将要降临的征兆。

      下午2点28分,刹那间地动山摇,远处隆隆作响,到处烟尘滚滚,遮天蔽日。村民们最初都惊呆了,经过片刻反应才意识到是地震了!“地动山摇,地里发出轰隆隆的声音,人完全就像站在一个颤动的牛皮鼓鼓面上。”一时间,整个村庄到处房屋摇晃,树木断裂,充斥着牲畜嘶叫和人群惊呼喊叫的声音。村民们惊恐万分,纷纷向村里的开阔地跑。村小学内正准备上课的400多名孩子更是哭喊声四起,一片混乱。学校的老师们迅速把所有学生领到操场并清点人数,发现没有遗漏,稍觉宽慰。惊魂未定之际,老师们把学生围在操场中央,等候家长。

      地震发生时,唐坪村村委会唐书记正在村广场下的山路旁。唐书记回忆道:

      当时我们几个人正在那里打牌玩儿,学生娃也还没有放学,有一些群众劳动去了,我们村广场上人也挺多。地震发生后,我当时大喊了一声:“不要动!原地趴下!”很多人都往房子外面跑。那时我也很紧张,就听到不远处那电线杆子都哗哗作响。那个时间我家里只我一人在广场上,我也顾不上管老婆劳动回来了还是没有回来,就感觉到地震不间断地晃动了20多分钟到半个小时这样就停了。但是村民哇哇的叫喊声却没有停止,到处都乱啊!广场上的人想冲回家里找亲人,在家里的大人也搀扶着娃娃和老人,往广场方向跑。往广场上跑的人不得上来,往广场外跑回家的人不得下去。地震虽然停下来了,但是仍然感觉地还在颤动,墙也还在哗哗作响。大家都不敢乱跑,也不敢回到家里,怕地震再来房子塌了被压在里面。村民们都待在广场和其他空旷地方,都很口渴,特别是娃娃,都吵着要喝水。我看情况好像比较稳定了,就到自己家在路旁的门市部去看看还有什么喝的东西。大地震把我家商店的墙震倒了,墙倒下来也压坏了一些东西。门也被压坏了,有一扇门还打不开,但是另外一扇门可以打开,所以也没有关系,还是可以把没有被压坏的啤酒、矿泉水拿出来。我在自家门市部弄出来了一些啤酒和矿泉水,分给老年人和娃娃。那个时候也都不管钱的问题了,人命都没有了还要钱来干什么,所以就尽管发给他们也不收钱了。我们当时都以为只有唐坪村出事了,所以我就 想打电话到乡里汇报情况,叫乡里来援救,但是那个时候手机一直都打不通。 看着乡亲们都很渴,还有很多人没有水喝,我就赶紧到另外一个商店,把里面的矿泉水、啤酒、方便面等吃的、喝的都拿了出来。大人、小孩都没有吃的了,让他们先泡着吃一些。过了一两个小时后,群众的情绪也稍微稳定下来。渐渐地,天开始黑了……

      处于极度惊恐中的唐坪村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刚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震级最高、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二、 地震给唐坪村造成的严重损失

      这次特大地震虽然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但经由地质构造带传导,也给甘肃省、陕西省境内部分地区带来重大损失。据中国地震局公布结 果,汶川8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与宁陇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内,致使带内的陇南市大部分区域整体向北东方向位移5厘米。甘肃的重灾区集中于陇南,而陇南的重灾区在武都区和文县。武都区距汶川县250千米,是甘肃省境内8个重灾县(区)之一。这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处在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中北段。历史上该区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甚至大地震,有文字记载的7级以上地震就达15次,严重者如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计数。地质学分析表明:由于武 都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汶川地震引起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体现出如下特点:黄土覆盖区破坏严重,地形地貌突变处破坏严重,山上比山下破坏严重;地震破坏呈现成带性特点,从汉林乡到安化镇之间存在一条破坏严重的条带,该带内黄土斜坡崩塌、滑坡普遍,次生地质灾害严重,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即使没有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村庄,也存在大面积房屋倒塌、开裂现象,概括为“三多”一滑坡、崩塌多,伤亡和财产损失多,地震裂缝多。

      武都区全境震感强烈,经测定为7.6级地震,全区36个乡镇684个村15 个社区受灾,涉及12. 36万户51.84万人。其中,汉林乡所辖13个行政村全部受灾,80%民房倒塌,全乡经济损失估计达17 917万元。由于唐坪村地处半山,土质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不仅震感尤为强烈,而且村庄次生灾害严重,如村排水沟发生山体滑坡,进而威胁农户住房和耕地。

      据灾后测算,唐坪村属5•12特大地震波及区,地震烈度为9度。全村共有2人遇难,13人受伤。村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受损,全村515户房屋全部受灾,农田、道路、水窖、沼气池等莲础设施损毁严重,村小学、村活动室、商店和卫生室等也遭到不同程度损坏。据总体统计,汶川地震给国家扶贫工作重点村——唐坪村造成损失达4 956万元,贫困百姓生产生活困难加剧,返贫现象严重。据扶贫办灾后统计,全村原有114户贫困户全部受灾,房屋全部倒塌。因灾返贫373户1559人,全村贫困户达到487户,占总户数的95%。2002年后发展起来的养猪、花椒种植等产业发展项目全部因灾受损。生猪死 伤严重,圈舍全部倒塌或出现裂缝,已无法正常使用。由于剧烈震动,花椒树根系受损、落果严重,部分枯死。地震灾害导致农业收人大幅下滑,地震前一年的2007年唐坪村人均纯收人为1080元,2008年灾后下降为900元以下。加上因灾返贫人口,唐坪村全村贫困面由2007年的24.8%陡升至93%,真是“辛苦劳碌刚脱贫,一下震回解放前”。图3-1所示为灾后严重受损的农户。 唐坪村遭受的重大损失使它被列为国务院扶贫办第一批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点村。

    14

      图3-1 灾后严重受损的农户

      第二节

      灾后紧急救援——疏散与排危

    一、 村庄内部自救

      地震发生后的四五个小时内,大部分村民一直聚集在村广场上。天色渐渐暗下来,家长们陆续从学校领回孩子,基本恢复了平静的村民们逐渐开始自救。大家互相帮着从危房中搬运出日常生活用品,在村里的千部、党员的组织下,用防雨布、油纸、木头等材料在村广场和学校操场集中搭建临时帐篷。平时不少农户家的土木结构房子逢雨雪天容易漏水,因此每家每户都多少备有油纸用于糊房堵漏。现在这些油纸都派上了用场。妇女们也被组织起来,搭起临时锅灶做饭。

      专栏3-1

      天逐渐黑下来了,村民的情绪也基本稳定了,每家都有人回到自已家里去查看损失情况,并且准备晚上怎么过夜。村党支部唐书记回忆说:“我看到这种情形,也觉得这时候要强行组织全部村民一起查看损失情况不现实,就 叫上李主任、郭主任和一些党员(很多年轻的党员都外出打工不在村里,所以就我们这几个人)去统计全村伤亡人员和受灾情况,还要查看村庄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我又用手机给乡上打电话,一直没有打通,我以为是手机不行,就用村委会固定电话打和我自已家里的固定电话往外打,也都打不通。”

      当天晚上,由于唐坪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多处塌方,汉林乡李乡长就带了几个乡干部徒步涉险来到唐坪村,与村两委全体干部一起査看灾情并组织抢救物资。

      专栏3-2

      村支部书记唐书记对那个晚上依然记忆犹新:

      晚上差不多6点的时候,我们李乡长就带着乡里的人翻山越岭地过来了 (路都震坏了,车子进不来)。李乡长询问了灾情并组织安慰群众。说实话,他来这里也给我壮胆了。李乡长当时还说:晚上可能还有余震,要抓紧时间通知村民,让大家做好防震准备。”后来他带着人继续到别的村去了解灾情了。那时候天完全黑了,村里大部分群众都聚集在广场上扎营,因为广场开阔,人也多,晚上地震来的时候可以躲避,人多也可以互相照应。

      李乡长走后,我赶紧召集村干部一起去做宣传,叫村民晚上要提神,要注意安全,随时应对余震;后来又召集村干部和部分党员召开临时会议,商讨第二天如何动员和开展自救行动。

      在会议上,大家商量要尽量将村里的先进分子和青壮年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多个抢险队抢救被压物资,抢修通村土路,为村里的孤寡老人搭建帐篷等。

      在震后最初期的紧急救援、组织中,村庄基层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忙于查看灾情、组织村民救灾、安抚村民、联系上级政府报告灾情等,很多村委干部都是忙到当天深夜才顾上回自己家救灾。

      专栏3-3

      据唐书记回忆,等一切都安定好之后,拖着疲斋的身子回到他自己家,已经是深夜了。回到家,他才发现家里的房子除了厨房之外其他的房子都倒了。从地震之后他就没有回过家,也不知道他媳妇和家里的情况,回来一看房子都倒塌了他媳妇巳经在倒塌的房子旁边搭起了一个简易帐篷。他觉得 这么关键的时刻自己没回家来,当时感到挺对不起家里人的。地震发生时,媳妇正在地里忙农活,她是从地里赶回家的。他那时一天都没有吃饭了,媳妇就在还没有倒塌的厨房里给他做了些吃的,等他吃完饭也快是凌晨1点了。

      当夜,虽然唐坪村村民度过了一个忐忑不安的夜晚,但是村庄的秩序已经基本恢复。第二天早上,村干部早早就在广场上组织村民成立抢救物资队、抢修道路队、拆除危房队等各类抢险队伍,开展抢险自救工作。这一天电话也通了,村委可以通过电话向乡里和区里详细汇报唐坪村的受灾情况。

      专栏3-4

      据唐书记回忆,到了第二天,他们去挨家挨户查看受灾情况的时候,才知道地震砸死了村里一个老人。这个老汉住的是窑洞,窑洞倒塌之后被砸死了,而且窑洞倒了把两边的路都封死了,也没有办法救人。唐书记听到这个情况,觉得问题严重了,也担心自己家里的老父亲,就在抽空回家的时候给他的老父亲选了一个比较宽阔的地方搭了个帐篷,让他父亲住在那里面。现在村民用的这些帐篷都是后来才发的,他当时是用家里的篷布给他父亲搭起来的。

    二、 外部力量积极援助

      唐坪村是汉林乡最大的行政村,距乡政府仅8千米,距离武都城区也仅20千米。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向受灾村镇 挺进。

      5月13日上午,由于通信系统恢复,唐坪村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中午时分,陇南市政协、市人事局,武都区经委、区档案局、区党史办等包乡单位的干部们一起徒步翻山到达唐坪村。干部们査看灾情,慰问群众,支援和组织村里的抢险工作。唐坪村村民们一直深深记得:60多岁的陇南市政协副主席与大家一起搬砖挖土,抢救被埋的财物,在场村民无不动容。

      5月15日,武都区区长朱宝莹也带人徒步进人唐坪村,组织村委和精干的村民骨干成立抢险救灾临时指挥小组,安排指挥抢险,布置村小学复课。地震后不久,在外务工的青年男女听到消息,也陆陆续续赶回到村里,这下村里年轻劳动力大大增加了。村两委集中全村精壮人手70名,组成7个小队,分派工作负责排除危房险情,夜间轮班安全巡逻。地震惊出了远山里的狼群,震后半个月内,村里前后3次遭到狼的侵扰。

      5月16日,甘肃省扶贫办、武都区扶贫办的领导一道徙步来到村里,调査受灾情况,慰问受灾村民,与抢险救灾临时指挥小组一道分析灾情,谋划抢险策略,并向受灾最重的7户村民每户发放慰问金500元,向村小学老师们发放慰问金2000元,这是村里得到的第一笔慰问金。武都区扶贫办人员加入抢险救灾临时指挥小组,协助区长和村两委组织抢险;同日,唐坪村小学复课。地震第五天,兰州军区的解放军进入唐坪村,住在学校里与村民共同抢救物资、拆除危房和抢修通村土路。

      —直到5月29日,唐坪村最为紧张的抢险救灾工作才告一段落。

      第三节

      灾后紧急救援一发放救灾物资

      5月26日,在救灾部队与村民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唐坪村通往外界的主道路在中断了整整2个星期之后终于抢修成功,恢复了通车。外界的救灾物 资相继运送到唐坪村。

      运来的物资除了面粉、蔬菜、水、衣服、鞋袜、棉被、帐篷等生活必需品外, 还有卫生棉、感冒药等物品。武都区政府派来指导唐坪村抗震救灾的工作人员也开办了大灶,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不再在村民家里吃饭。由于唐坪村的倒塌房屋太多,拆除危房和清理垃圾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路通后不久,兰州军区又增派了一个连的队伍进驻唐坪村。战士们在村小学安营,全力以赴清理废墟,打通村内道路,帮助重建。直到8月下旬,救灾部队才撤出唐坪村。

      由于受损房屋主要位于山医,路况危险,信息传送困难。就箅是甘肃省本地人,也没能及时充分了解到陇南受灾的严重情况。2008年5月,记者赴甘肃灾区采访时,当地负责接待的人说:“到现在,兰州的捐款还有好多是捐往四川的。”起初的救援力度也未能如陇南灾区灾民们期盼的那般大。据陇南市武都区区长朱宝莹介绍:武都离汶川仅250千米,受灾极其严重,房子倒塌的有3万户,严重危房的有4万户,可最初分配给陇南的救灾帐篷只有6 000多顶,大部分灾民只能住在用防雨布临时搭成的棚子里。地震后,武都下了两场雨,埋在房子里的粮食都霉烂变质,导致面粉非常缺乏。

      灾后进人灾区调查的某中国作协救灾采访团甘肃团成员说:“他们太惨了,除了头顶上的帐篷,什么都没有”广最缺的还是帐篷”;“刚刚脱贫,地震一来,一下子又倒退十年”。武都区委书记黄华明面对作协的成员,泪流满面。

      随着灾情被不断上报,外界救灾物资开始源源不断进人唐坪村。如何公平高效地分发救灾物资成为唐坪村村委会干部们面临的棘手问题。村委们担心如果物资发放不公平,会引起村民内部的巨大矛盾,影响社区成员团结 和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各级政府为了保障村庄发放物资的公平性,都逐级 下发了救灾物资管理方式、发放原则的规定文件,并且从区到村级都成立物资发放监督小组,并附有专门的监督和举报电话。在村庄内部,有着十几年村干部工作经验的唐书记也知道物资发放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如果救灾物资发放不公平,不仅可能引发村内矛盾,甚至可能发生冲突,影响抗震救灾。唐书记注意到:发放救灾物资面临的难题是物资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村民的需求,发给谁、不发给谁一定要处理好。如果以户为单位发放,由于各户中人数不一样,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比如有的农户是小家庭,家里只有2个人;而有的农户是大家庭,有10个家庭成员,按照每户领取10瓶矿泉水的话,那么 2个人的小家庭每人得到的矿泉水〔5瓶)是10个人的大家庭(每人1瓶)的5倍,这样对大家庭是很不公平的,也会影响到社区内部的团结。

      在多次召开村组干部讨论之后,唐坪村的救灾物资发放由按照户发放变 更成按照人数发放。村民们自由组合,每8个人成1 “户”,村干部就按照这新 组成的“户”分发救灾物资,这样既避免了因农户家庭成员数目差异导致的救灾物资发放不公平,也提髙了物资发放效率。为了照顾妇女、老人、儿童等弱 势群体,救灾物资被优先发放给这三类人群。地震半个月之后,乡里运来了第一批帐篷,由于路险难走,运送救灾帐篷的汽车不能直接开进唐坪村内,村委就组织村民们到距离唐坪村6.8千米的汉林乡政府所在地将帐篷背回。背回村里的第一批帐篷被优先发放给老人、残障人士、在家坐月子或者生娃的 妇女。第二批帐篷则安排给了那些人口多、娃娃多、有老人的家庭。第三批帐篷来的时候,通村土路已经打通,大车能够直接开进村里,因此送进来的物资很充足,全面解决了515户所有家庭的帐篷需求。图3-2所示为村民家中的救灾帐篷。

    15

      图3-2村民家中的救灾帐篷。

      专栏3-5

      每8个人组成1“户”领取救灾物资

      据唐书记回忆,唐坪村发放物资的时候没有出现过哄抢情况。一开始的时候,因为物资不够,其他村子发生过抢救灾物资的情况,但是政策〈指政府发放救灾物资的政策〕出台后,在他们这个地方没有抢物资的情况。为什么没有呢?当天来的物资少得很,农户又很多,他们实施不起来工作方案。唐坪村村干部和这些援建的人都说:“唐主任(当时他还是村主任〕啊,这里的人太多了,7个生产队呢,可咋发呢?”其他村发放物资时都有哄抢情况,抢方便面、面粉等。他们这边呢就开始担心发生哄抢情况。唐书记说不怕的,每个 生产队选取几名代表,人数多的队选5名代表,人少点儿的队选3名代表,人数居中的队选4名代表,全体群众代表和各生产队队长都来参加物资分配会议。那天下着雨呢,物资就放在小学里面,代表们跟村干部就在学校内开会。在会议上他们商量后作出决定,不按户分,要按照人来分,每8个人为1“户”。假如他们有一户有3个人,还有一户有5个人,那么他们两家就合为1户领取。就这样,将8个人组成1 “户”,再把花名册弄好。发放队员(他们有领导小组的发放队员)把货物盘点了之后,就给各社的代表按照分组的花名册领回去,再由代表协助分发。

      为了有序发放救灾物资,唐坪村还成立了救灾物资发放小组和监督小组。物资发放小组由村组千部和通过民主选举的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从 7个生产队中选出,按照各队人数多少,分别选出5名(大队〉、4名(中队〕和3名(小队〕代表。村民代表的工作职责是协助村组干部发放和搬运救灾物资。乡上的救灾物资首先运送到村里,从乡上到村里的物资管理主要由村委会负责,村委会再将救灾物资分发到各生产队队长和村民代表手中,由村民代表和队长分发给各队的群众。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要求登记造册,领到救灾物资的村民还要按手印。监督小组则通过查看救灾物资发放花名册、现场观看救灾物资发放等形式对救灾物资发放进行监督。即便建立了较完备的救灾物资发放、监督制度,并且村干部们也尽可能想得面面俱到,但在唐坪村发放物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专栏3-6

      六队在分发第一批物资时没有出现问题,但在发放第二批、第三批物资的时候,其他队的都全部发给村民了,六队队长在将物资领因去之后,不管是有那个心还是没有那个心,反正是将物资放到了他自己家里了。全队的人都知道了,都纷纷到他家去抢物资。当时抢的时候他(六队队长)就害怕着呢。当时我也在抢险救灾临时指挥小组里。六队队长就给我打电话说队员在抢物资,叫我马上过去。我放下电话就往他家赶,赶到他家的时候,看到六队的队员正在抢物资呢,我就大喊:“把东西统统给我放下!不听我的政策(话)你们就抢,听我的政策(话)你们就放下。”群众见到我过来了,也都把手里的物资放下了。等他们把所有的物资都放到原处之后,我就在六队队长家开了个六队全体队员会议。男男女女都来了。我就说:“5•12这么大的地震汶川死 了多少人?我们这么大的500多户的村子死2个人,还是老汉跑不动被压的。汶川男男女女,伤亡那么严重,有的还没有吃的、喝的,我们都是有吃有喝的人,你们这样做你们丢脸不丟脸?什么时候轮到你们抢啦?!你们现在的这些都是谁给的?国家给的呢!看病的钱什么都不用花,你们难道都是这么自私吗?都按照你们的来?我如果是个心黑的干部,我将所有的物品都拿到我家去,锁起来不给你们发,你们说能够怎么办?你们能抢吗?轮到你们来抢吗?为什么我们要一起组织起来一点一点分给群众呢?因为这都是公共的。”把大家都说下去了之后,我开始批评六队队长。他说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六队是我们唐坪村人数最多的一个生产队,发下来的物资暂时还不够分,就想着先把领下来的物资放到了自己家里,而不是村民代表家里。”我生气啊,就批评他:“为什么领下来东西不发给群众,你放在自己家里干什么? 你作为村组干部,你为什么不把还没有发给队员的物资放到代表家里去,而是放在你自己家里?如果你是把这些物资放到你们队村民代表家里,你这个干部就能说自己在理了。人家代表家里都没有放,你放到你家里了,你穷得很啊?你放在家里,放的时间丧了你不就用了吗?你就占这个便宜的啊?既然你自己也说这个便宜你还不想占,你就更不应该把物资放在自己家。代表是干什么的?代表就是监督干部的!我们选出监督小组是用来干什么的啊?”就这样我把六队的队长收拾了一顿,场面就变得鸦雀无声了。最后的物资也都顺利发下去了。

      注:来自唐书记口述。

      第四节

      历史上的武都大地震

      武都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历来是地震多发区,但强地震发生频 率很低,又具有一定周期性,而且分布很有规律,多集中在活动构造带上。

      从时间分布看,武都位于西秦岭南带,地震活动受西秦岭南带地震活动规律的支配。西秦岭南带的大震周期为1 000〜2500年,其活跃期内发生过几次7级以上大地震。强震周期为二三百年,其活跃期内发生过几次6〜7级地震。中强震周期为二三十年,其活跃期内发生过几次5〜6级地震。武都和文县的地震约占西秦岭南带地震的1/3。因此,武都境内,每隔2000多年可能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每隔二三百年可能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每隔二三十年可能发生一次5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被天水、西和、礼县、宕昌、岷县、舟曲等地地震所代替。

      从空间分布上看,武都地震主要分布在武都弧形构造带上。武都弧形构造带主要由白龙江南北缘两个断裂带组成。白龙江南缘断裂带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拱坝和铁坝,向东南延伸到擂鼓山,折向东北,在响崖坝穿过白龙江,经三河口、黄坪延伸到康县以东。扫龙江北缘断裂带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经舟曲、化马、新寨向东南延伸到石坡儿,折向东北,经五凤山、甘泉、窄狭子延伸到成县以东。所以武都地震主要分布在坪垭、黄鹿坝、擂鼓山一带和池坝、蒲地、武都城关一带。汉王、安化以东都在武都弧形构造带的东翼,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便降低。穿过了打蛇崖,整个洛塘地区都是相对安全的地区。

      历史上当地发生较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如下所述。

      (1)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即汉高后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武都西发生 6〜7级地震。据《汉书》记载:“汉髙后二年正月乙卯,武都道地震、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又据《通志》记载广吕后二年正月地震,羌道、武都山颓。”由于对历史地名记载不统一,中国地震局顾功叙在其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中提出,这次地震震中在黄鹿坝附近;甘肃省地震局的《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则认为震中在成县附近。综合各方观点,顾功叙的看法更具说服力,但震级应该大于7级。

      〔2)1652年,清顺治九年,武都西发生5.5级地震。据《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地震月余城垣尽颓,民屋多坏。”《中国地震目录》收录了此次地震,《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未收录。

      (3)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武都西发生5.5级地震。据《县志》记载:“康熙十三年地震。十五年地震五月余,城垣倾颓,压死人畜甚众。十七年地震、雨雹。十八年地震、树鸣、雨雹。二十年地震。”从《县志》记载看,这次地震有明显的前震,余震也持续了5年,主震发生时城垣倾颓,压死人畜甚众,震级应在6级以上。

      〈4)1874年7月14日至8月11日,清同治十三年六月,武都发生5级地震,《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收录了此次地震,但《县志》无此记载。

      〔5)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武都南发生8级地震。据《县志》记载:“五年五月十二日,地震。南山崩塌,冲压西南城垣数十丈,居民二百余家。城中突起土阜,周二里许。各处山飞石走,地裂水出,杀九千八百十一人。文县大震,山崩水壅,城垣倾圮,杀一万八百三十余人。”据《中国地震目录》记载,南坪、舟曲、西和、礼县、成县、徽县、岷县、天水、秦安、清水均有人口伤亡。波及范围东北达到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山东惠民一带,东南达到湖北云梦、湖南溆浦一带,西南达到贵州,西北达到乌鲁木齐,包括了大半个中国。这次地震至今保留下许多传说,武都高崖滑坡现场还保留着形迹可考。

      (6)1881年7月20日,清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五日,舟曲东发生6.5级地震。据《县志》记载:“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复大震,杀四十二人。”《中国地震目录》和《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皆记作光绪七年,并记舟曲“死一人”,礼县“白家河、岳坪里、大潭等处倒房屋近五千间,死人四百八十名,畜三百头”。

      此外,《县志》上还记载了一些小地震,一部分是邻区(主要是文县)地震的波及,一部分是当地5级以下中小地震,并未造成震灾,不再一一列举。从列出的数次强震资料可以看出武都地震带的时空分布特征。

      由于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距今已年代久远,保留下来的文字记载也残缺不全。《中国地震目录》、《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和《县志》等各官方记录又都有互相矛盾之处,这些资料仅供了解武都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带,自古以来多次发生大震、强震的惨痛经历。相信经过进一步辨析历史资料,结合对震发地点的现场考察,记载资料中的矛盾能够得到理清,有助于当地地震资料积累、地震史记录以及防震减灾方法的探索。

     

    第四章

    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

      第一节

      启动恢复重建规划制定工作

      汶川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社会生产生活系统和群众财产造成了巨大破坏。地震灾害造成灾区城乡地区房屋倒塌、基本生产资料损毁、人口 大量伤亡、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系统受损,生计系统遭到巨大破坏。为有序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党中央和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负责组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工作,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为规划组组长单位;副组长单位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包括国务院扶贫办在内的国务院30多个部门和有关方面为单位成员。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第三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51个严重受灾的县(区〉。

      汶川地震对受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三省 51个极重灾和重灾县(区)其中43个为贫困县(区),灾区共有14337个行 政村,其中4 834个为贫困村。灾区农村受灾人口为1821万,其中贫困人口为218万。地震之后,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急剧上升,贫困人口的生活、生计更加艰难。考虑到汶川地震灾区与贫困地区重复面大,灾区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的特点,国家将灾区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纳人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灾区农村恢复重建,要注意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扶贫开发结 合起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陕西、甘肃两省抗震救灾工作汇报时强调:“把恢复重建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对受灾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把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指示精神,以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有关法规和《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国务院扶贫办启动了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计划。2008年6月16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召开“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扶贫办立即着手编制“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并确定在三省开展试点工作,甘肃5个特重灾县(区)的5个村被确定为第一批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试点村。

      甘肃省扶贫办明确了以下6点作为选择试点村的条件和标准:①受灾较 为严重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②就地重建村;③先期启动农户住房、学校、卫生等公益事业项目;④受灾情况及地貌具有代表性;⑤自然村相对集中,村人口规模在本县(区)范围内属中等;⑥村级班子健全,帮扶措施到位。

      唐坪村距离武都城区20千米,夏季干燥,冬季封冻早、气温低,常年干旱缺水,属典型的半山干旱区。唐坪村属5•12特大地震波及区,地震烈度为9 度。由于地处黄土层山体之上,土质疏松,其震感强烈,灾害严重,损失巨大,屑于汶川地震重度受灾地區。综合以上情况,唐坪村被选为甘肃省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村,它代表了汶川地震中半山干旱区重度受灾贫困村类型的灾后重建。

      作为国家第一批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试点村,甘肃省各级扶贫部门对 唐坪村给予了特别关注。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的制定是在灾情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村民需求调查,村民参与选择重建项目,地方政府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技术论证,区重建领导小组整合重建资源并将其纳人武都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而完成的。甘肃省扶贫办具体指导了《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的整个过程。

      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该村的重建和扶贫开发,甘肃省扶贫办邀请了与其合作多年的省妇联和北京富平学校共同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2008年6月26日至7月3日,甘肃省扶贫办邀请省妇联和北京富平学校工作人员前往唐坪村,协助唐坪村开展需求调査和制定重建规划,为唐坪村试点提供社区能力建设方面的技术支持。在试点基础上,探索社区主导、政府与社会组织多方协作幵展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的模式。自此,唐坪村的灾后重建正式引入了社会组织。

      专栏4-1

      塘坪村灾后重划工作组由省、市、区扶贫办规划工作人员,专家(技术人员〉及乡村干部组成,成员共有10名。其中,组长为任燕顺(省扶贫办副主任〕;副组长为张世华(武都区人大副主任〉、高耀军(汉林乡党委书记)和唐玉春(汉林乡唐坪村党支部书记〕。

      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专家组构成及任务分工如表4-1所示。

    16

      第二节

      村庄灾情评估与需求调查

      在抗震救灾紧急救援阶段,武都區委、区政府就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唐坪村也成立了村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成员包含了区、乡和村不同层级的成员。抗震救灾指挥部是唐坪村抢险救灾阶段的总指挥机关,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半个月左右的紧急救援,5月29日全区转人灾后重建阶段。武都区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是整个灾后重建的总决策和协调机关,由区委和区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区发改委牵头,建设局、教育局、交通局、水利局、电力局、农牧局、扶贫办、林业局、卫生局、广电局等多个部门共同 组成。

      武都全区共有561个村受灾,分布在高山村、半山村和川坝村,涉及人口 12.36万户54.84万人,有6.83万户受灾,占农村总户数的55%,全区2.66 万户贫困户全部受灾。虽然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抽调人员参与灾情调查评估,无奈点多面广,人手依然极度紧缺,只能按照区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逐步开展。由扶贫办、农牧局、交通局等单位组成的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深人到村子里进行详细的灾情评估。灾情评估既要逐户调査、反复核实、登记损失,还要相关技术部门实地勘察,特别要对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塌陷、地裂等多处次生地质灾害和隐患进行评估,是一项烦琐而细致的工作。 大约历时1个月,唐坪村灾情评估才基本完成。

    图4-1所示为唐坪村严重受损的民房。

    17

    图4-1 唐坪村严重受损的民房

      武都区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对唐坪村 灾情的评估结果如下。

      (1)地震烈度为9度,由于地处黄土层山体之上,土质疏松,所以,震感强烈,受损严重。

      (2)人员伤亡:全村2人遇难,13人受伤。

      (3)生产生活设施:全村515户房屋全部受灾,共损坏4 177间,其中,倒塌1295间、危房2715间、可修复167间;死亡猪83头,倒塌牲畜圈舍1030间; 损失粮食9.2万斤;损坏家用电器1268件,生活用具3048件,大型加工设备2台,小麦脱粒机210台,农用车24辆,摩托车24辆。

      (4)农田及农作物:毁坏农田360亩,其中,经济作物240亩(主要是花椒),粮食作物120亩;毁坏草场1亩。农作物减产损失达到43.2万元。

      (5)村内公共设施:村小学倒塌教师宿舍23间(土木结构〉,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出现裂缝;村活动室成为危房;商业门市部和药店18处,或倒塌或成为危房。

    (6  )基础设施和企业:乡村道路塌方6处,受阻4.8千米;村组间桥涵坍塌 2座,损坏3千米;中断管引设施850米,损坏水窖61眼,沼气池91个;损坏 蜂窝煤厂1家,砖瓦厂2家。

      (7)非农产业损失:农户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损失达58万元,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造成劳务收人减少近391万元。

      (8)地震次生灾害及隐患:因地处半山,土质以黄土为主,导致村庄排水沟山体滑坡,威胁农户住房和耕地。

      (9)未发生环境污染以及公共卫生事件,但污水横流,坍塌物及废弃物乱 堆、乱放,存在一定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10)该村无地质次生灾害,属原址重建村。

      (11)根据统计结果初步估算,全村因灾损失达4956万元,返贫现象严重。

      在区重建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的灾情评估之外,区扶贫办按照省、市扶贫办的要求,对唐坪村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受损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评估,评估结果如下。全村114户贫困户全部受灾,房屋全部倒塌。因灾返贫373户1559人,全村贫困户达到487户,占总户数的95%。2002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养猪、花椒种植等产业开发项目全部受损。生猪死伤严重,圈舍全部倒塌或出现裂缝,已不能正常使用。由于剧烈震动,花椒树根系受损、落果严重,半数枯死。地震灾害导致农民收入大幅下滑,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080 元,2008年下降至900元以下。加上因灾返贫人口,全村贫困面将由2007年的24.8%上升到93%。

      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先后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宣传国家和省灾后重建的有关政策,激发群众参与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方式上,规划组采用入户访谈、调査、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妇女代表会议、贫困户代表会议等多种方式,调査了解受灾情况。结合灾情评估的情况和规划组调查得到的数据,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对村民灾后重建需求总结如下。

      (1)安置受灾人口 2184人,需要救助的伤残人员13人,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及未成年人40人。

      (2)新建农户房屋515户。

      (3)恢复建设村组道路、村内排水渠道、护村沟道、村小学、人畜饮水管道、水窖、村活动室、村卫生室、村商业店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4)整理和复垦农田360亩。

      (5)培育抉贫产业项目核桃5 440亩,发展生猪养殖及配套“一池三建”设施515户。

      (6)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结合产业培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包括“两后生”培训等。

      (7)通过政策宣传、恢复重建、社会帮扶、培训等措施,进行心理重建和能力重建。

      第三节

      灾后重建规划制定步骤

      获得大量调查资料之后,规划组和专家组便对群众提出的项目需求进行现场勘察和论证:分析唐坪村灾后重建面临的困难,根据受灾情况,结合当前实际,了解群众对灾后重建项目的意愿。具体分工是:专家组对群众提出的项目需求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初步设计和估箅投资;规划组对专家组的意见进行汇总,提出初步项目建设意见,并将初步项目建设意见反馈给群众,由群众再次进行集体讨论,为群众最终选择、确定项目提供依据。由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推荐并产生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分项目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候选人,草拟各组职责分工。最后规划组、专家组与武都区发改委等业务部门共同协商,提出唐坪村灾后重建项目的初步方案。

      从唐坪村灾情评估和社区灾后重建需求可以看出,汶川大地震不仅使唐坪村的各项扶贫项目受到破坏,延缓了扶贫开发的进程,而且地震灾害导致农民收人大幅下滑,因灾致贫现象非常严重,贫困人口大幅增加,贫困程度加深。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成为唐坪村灾后重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进行灾后重建和推进社區的扶贫开发,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首先确定了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原则、目标和依据。

      (一)规划编制的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与本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次规划要在全面掌握村情、灾情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论证、选项准确的原则进行。

      〔2〉坚持试点村规划与整体规划相结合的原则。试点村规划是整体规划的一部分,是对项目规划的进一步延伸和细化,要保证在整体规划的范围之内进行试点村规划,确保试点村规划与国家整体规划相结合。

      (3)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灾后重建的项目要与扶贫开发项目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按查漏补缺原则,做到灾后重建以后,重建项目能成为扶贫产业的经济支撑和贫困人口增加收人的来源。

      (4)坚持国家扶持、社会帮扶、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国家扶持、社会帮扶多渠道整合资金,发挥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依靠农户主体力量,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按照“近抓劳务养殖,远抓核桃”的产业开发思路,确保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5)坚持灾后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该村灾后重建要按照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对农户住房、道路改造、巷道拓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制定建设标准,确保建成后的唐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二)规划编制的目标

      通过恢复重建项目与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唐坪村计划在2008年内实现户均建成三间或三间以上砖混住房一座,拓宽改造(路面铺砂)村组道路、村内巷道,并建设村内排水沟渠,解决人畜饮水问题。2009年实现产业恢复发展,结合住房建设,“一池三建”普及率达到100%;全村90%的农户户均饲养商品猪2头或2头以上,10%的农户饲养繁育母猪2头,全村发展地埂(含荒山荒坡〕核桃4825亩,人均2亩;引导全村30%的农户从事小商品贩运和异地经商,70%的农户每户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年内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贫困面由灾后的恢复到灾前的24.8%,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2010年,建成文化大院一座,实施科技培训项目,使该村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并且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初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灾后重建相关政策、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笫526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做出安排。”②《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体安排方案》规定:优先安排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其他市州受灾严重的个别县区,优先恢复建设居民群众的住房;优先恢复建设涉及群众直接利益的学校、医院、城镇供水、人饮工程、机关事业单位用房等公益性设施;优先恢复建设灾区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③陇南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印发陇南市地震灾后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用二至三年时间,使因地震灾害造成倒塌、滑坡、裂缝或房屋严重损坏,致使农村无安全房屋居住的农户,全部恢复重建新居,达到安居乐业。

      (2)国务院扶贫办、甘肃省扶贫办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要求。 ①规划期分为3年,以恢复重建为主,通过3年的努力,重灾县(区)贫困村实现《中国农村抉贫幵发纲要口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达到灾区建设平均发展水平;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奠定坚实基础。②扶贫开发与农村各项建设结合。③恢复重建与发展提高相结合。④物质重建与心理重建相结合。⑤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⑥自力更生与政府支持、社会帮扶相结合。⑦2008—2010年使群众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恢复,农民收人来源初步建立,肖我发展信心基本恢复;大部分农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人均纯收人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及社区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村级民主管理能力显著提髙;村容村貌整洁,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加强。

      (3)专家技术论证的方案。以恢复重建农户住房为主,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饮水、能源、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大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4)功农户的意愿。重点为农户住房建设、村内道路建设、村内巷道排水渠及巷道路面铺砂、人畜饮水、护村沟道治理、沼气、养殖业及核桃栽植等。

      第四节

      灾后重建规划项目及管理方案确定

      2008年7月1日,村两委在唐坪村小学操场上正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见图4-2〉,要求每户至少有1人参会,其中1/3是妇女,大约560人。参加大会的还有规划组和专家组成员,国务院扶贫办、省市扶贫办、甘肃省妇联及县乡相关领导。甘肃其他10个受灾县(区)的扶贫办规划人员现场观摩了会议过程。由于此次村民代表大会涉及每户村民的切身利益,加之会前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沟通,引起村民们的极大关注,除了各家参会代表之外,还有很多村民聚拢着围观。村小学校长评价说,这是在土地承包之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村民来开会,是他记忆里参与人数最多的村民会议,可以说规模空前。

    18

      图4-2 唐坪村村民代表大会

      此次村民代表大会主要有三项议题:一是选择重建项目;二是推选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三是初步确定项目实施管理的原则和程序。前两项内容在宣读了选举办法后,通过参会全体村民代表投票确定,后一项内容由规划组工作人员宣读讲解草拟的村两委、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及村民的职责,并回答村民代表提问后,由全体代表举手表决。

    一、 投票确定灾后重建项目

    表4-2唐坪村恢复重建项目投票结果排序表

    20

      进行项目投票前,会议组织者发给每个参会村民一把豆粒。经过专家组、规划组和村民代表共同讨论,提出唐坪村需要发展的项目,参加会议的村民代表用将豆粒投人投票箱投票的方式,选出村民最希望优先发展的项目(见图4-3)。投票结果详见表4-2。

    19

      图4-3 村民用豆粒投票

      专栏4-2

      咱们村是试点村,那天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还有市里的有关领导都到了,就在我们学校院子里开了重建启动大会。(灾后重建)需要做项目,我记得当时好像共有个项目,但是资金有限,不能让每个项目都得到实施,所以最好是选择几个(项目〉先做。我们总共从12个项目中选出了6个优先实 施项目。首先就是修路。地震以后,大批救灾物资要拉到村上,可是地震后的那个路太烂,车子根本就上不来,所以村民们就选择先修路。当初修路的时候都是群众自愿,就是每家出义务工,没有报酬。地震之后,我们首先把这个路整宽了。在那次会上选定的第二件事情是要修房。路通了以后,修房子时拉砖啊、拉水泥啊、拉石头啊就方便了。还有一点,就是要解决吃水的问 题。地震前,我们吃的水是从7千米以外的一个水源引到村上来的。村民们还有投票选能源方面如沼气池和太阳灶的,也有选产业方面的,例如核桃种植,养殖业上养猪、养羊等。

      来自:与唐坪村李福林主任的访谈。

    二、 选举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

      首先由会议主持者宣读选举办法、候选人及职责,清点选举人数是否符合规定,然后由村民代表举手表决选举产生村级规划实施小组与监督小组成员。

      选举结果如表4-3所示。

      表4-3唐坪村灾后霣建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名单

    21

      续表

    22

      其中,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组长为唐玉春;监督小组组长为唐夫庆。 三、讨论通过村两委、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及村民的职责

    1. 村党支部的职赍

      (1)领导本村项目的实施工作,协调村内各组织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支持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开展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2)听取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的工作汇报。

      (3)组织本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支持项目实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 村委会的职责

      (1)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组织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开展工作,及时向村党支部报告工作,协调并解决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2〉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3)组织召幵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监督小组的工作汇报。

      (4)组织村委委员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 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的职责

      (1)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规划实施中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征求村民意见,反映村民愿望,定期向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汇报工作,协调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群众纠纷。

      (3)指导分项目能力建设小组(管理协会、小组)开展工作,组织、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检査项目实施质量,统计项目进展情况。

      (4)参与项目工程招标,参与或组织物资采购,并负责落实到户。

      (5)负责到村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村民的监督。

      (6)参与项目的监测、验收,负责收集、汇总、审核、上报报账资料,公示项目经费开支、村民投工投劳和贫困户受益情况。

      (7)配合有关技术部门搞好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动员、组织村民参加科技培训。

      (8)指导、帮助农户寻找农产品市场,收集和传播科技、市场信息。

      (9)组织、帮助村民办理资金借贷手续,指导村民管好、用好资金,督促村民按期归还借款,建立并管理“滚动发展基金”。

      (1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自身和农户的能力培养,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4. 监督小组的职赍

      接受村民大会和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的领导,监督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的工作;参加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的所有活动,对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负责。

    5. 农户的职责

      〔1〕提出项目建议,提名和选举代表,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择项目,实施项目,对村两委、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

      〈3〉参加物资采购和项目验收,査阅财务账目。

      (4)参加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5)参加项目后续管理。

    四、 技术论证与资源整合

      村民代表大会之后,由县直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拟选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再次实地考察、分析论证,提出项目设计方案。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乡政府将《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草案)》上报区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和区扶贫办领导小组审查。两个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按照规划中项目管理权限和资金筹措渠道,协调有关部门将完善后的规划列入当年项目资金计划,逐级上报市、省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立项审批。

    五、 张榜公布

      8月下旬,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项目中的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获得批准。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人员分别到全村每个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反馈信息,并在村委会院墙上张榜公布了最终的《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内容。

     

      第五章

      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实施及效果

      第一节

      恢复重建实施项目概览

    一、 项目内容

      (1)农户住房建设。该村每户住房按砖混结构一层三间进行设计,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全村共重建515户,建房1545间,建筑面积为30900平方米。其中:特困户建房30户。

      (2)村组道路建设。线路全长6.8千米,按四级公路标准修建,路基宽6.5 米,路面宽6米;新建盖板涵26道、防护挡土墙1019立方米、浆砌边沟6 =800 米;天然沙砾路面铺砂2040立方米。

      (3)村内巷道排水渠道及路面铺砂。主巷道0.6米×0.5米浆砌石排水渠道750米;支巷道0.4米×0.4米浆硇石排水渠道3000米;主巷道1米×0.7米载重盖板750块;主、支巷道路面铺砂27500平方米,厚5厘米。

      (4)护村沟道治理。建谷坊2座、排洪渠2条共500米。

      (5)管引供水项目。①重建人饮水窖61眼;②维修用于灾后重建用水的2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③埋设1寸[15]引水管道7500米。

      (6)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①维修灾后受损沼气池91个;②新建沼气池300个。

      (7)栽植核桃4825亩。

      (8)养猪项目。全村515户,发展商品猪饲养项目465户,户均养商品猪2头,共饲养商品猪930头;繁育母猪养殖户50户,户均养母猪2头,共饲养母猪

    100  头。

      (9)文化广场硬化。唐坪村文化广场占地2670平方米,采用C20混凝土进行硬化,混凝土厚12厘米,共计320.4立方米。

      (10)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项目。举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500人次。

      (11)科技培训项目。培训农民技术员500人次。

      (12)单亲家庭贫困户结对帮扶项目。全村有单亲家庭贫困户5户,需利用社会援助力量,结成对子进行帮扶。

    二、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农户住房建设,需投资2966.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省财政补助 1030万元,特困户扶贫资金补助15万元,贷款1545万元,自筹376.4万元。 重建户共515户,每户建房6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960元,计2 966.4万 元。每户中央财政、省财政补助2万元,贷款3万元;特困户30户,每户扶贫 资金补助0.5万元;每户自筹0.76万元(特困户每户自筹0.26万元〕。

      (2)村组道路建设,共需扶贫投资98.54万元。其中:①路基改建6.8千米,由群众投劳力,每千米需机械费、材料费2万元,计13.6万元;②混凝土盖板涵26道,每道造价0.6万元,计15.6万元;③浆砌边沟6800米,每米造价60元,计40.8万元;④防护挡土墙1019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200元,计 20.38万元;⑤天然沙砾路面铺砂2040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40元,计8.16 万元。

      (3)村内巷道排水渠道及路面铺砂,需扶贫投资40万元。其中:①主巷道 0.6米×0.5米浆砌石排水渠道750米,每米120元,计9万元;②支巷道 0,4米×0.4米浆砌石排水渠道3000米,每米60元,计18万元;③主巷道1 米×0.7米载重盖板750块,承载重20吨车辆通行,每块100元,计7.5万 元;④主、支巷道铺砂1375立方米,每立方米40元,计5.5万元。

      (4)护村沟道治理,需扶贫投资31 4万元。其中:①建谷坊2座,需浆砌 石1500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200元,计30万元;②建2米×1米排洪渠500 米,需浆砌石420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200元,需投资8.4万元。

      (5)管引供水项目,共需投资约26.7万元,全部由水利部门投资。其中:①建人饮水窖61眼,每眼投资2820元,计17.2万元;②1寸引水管道7500 米,投资5.4万元;③维修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投资4.06万元。

      ⑶)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需扶贫投资40.55万元。其中:①维修灾后受损沼气池91个,每个维修费为500元,计4.55万元;②新建沼气池300个,每个投资1200元,计36万元。

      (7)核桃栽植,需扶贫投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20万元。栽植核桃4825亩,每亩需嫁接苗22株,每株4元,每亩88元,共计42.5万元。因建立扶贫资金村内有偿滚动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参照执行商业银行同期利率,需在此项扶贫资金中投入村级发展互助资金20万元。

      (8)养殖业项目,需扶贫投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30万元。其中:①全村共发展 繁育母猪100头,每头补助1000元,计10万元;②良种公猪1头,补助3000元; ③养育商品猪930头,每头仔猪补助200元,计18.6万元;④统一防疫经费1.1 万元。

      (9)文化广场硬化,需投资11.21万元,由部门投资。其中:硬化混凝土共 计320.4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350元,计11.21万元。

      (10)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项目共需投资15万元。其中:培训农民工500人次,每人次投资300元,计15万元。

      〔11〉科技培训项目共需投资2.5万元。其中:培训农民技术员500人次, 每人次培训费为50元,计1.5万元。

      以上11个项目共需投资3289.3万元。总体来说,可将其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农户住房建设投资2966.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省财政建房补助1030万元,特困户扶贫资金补助15万元,农户住房贷款1545万元;二是公共设施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投资255.4万元,其中扶贫 投资217.49万元,水利部门投资26.7万元,其他部门投资11.21万元;三是产业开发扶贫资金50万元;四是科技培训项目扶贫资金17.5万元。

      资金筹措具体方案详见表5-1。

      表5-1唐坪村灾后重建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方案      单位:万元

    23

      第二节

      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

    一、 部门分工与合作

      地震发生后,武都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抢险救灾工 作。从5月29日开始,全区转人灾后重建阶段,区上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小 组,由区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深人灾 区察看灾情,开展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实施。

      各部门的相关职责是:区建设局负责农宅建设设计和规划;区教育局负 责小学校舍的灾后重建;区交通局负责乡、村公路灾后重建规划和实施;区水 利局负责农村安全饮水、河堤、水库、集雨水窖、蓄水池、灌溉及渠道灾后重建 规划和实施;区电力局负责受损农电线路重建;区农牧局负责农村沼气、农 技、农机、畜牧服务体系及农牧业生产灾后重建生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区林 业局负责林业生产和生态恢复建设规划和实施;区卫生局负责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区广电局负责农村广电设施恢复规划和实施。 在明确了各部门在唐坪村恢复重建规划中的职责之后,由扶贫办、农牧局、交通局等单位组成的灾后重建规划组深人到唐坪村,在全面掌握灾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单位对口、项目到村的总方针。

      各部门在唐坪村恢复重建中的具体职责及任务分别如下所述。

    1. 建设局的职赍及任务

      按照全区统一标准,对该村农户住房建设按每户最低不少于3间、60平方米砖混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和验收工作;对村内道路拓宽进行规划和实施:村内T形主巷道拓宽取直硬化,长800米、宽7米,并设置排污渠和路灯,取直拓宽村内支巷道12条,长3200米,宽4米。

    2. 交通局的职责及任务

      对村组道路和村内巷道建设进行规划和实施:村组道路全长8千米,按四级公路标准修建,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新建盖板涵26道、防护挡土 墙1019立方米、浆砌边沟6800米;天然沙砾路面铺砂2040立方米;拓宽村组道路1.5千米,移动土石方198000立方米;主、支巷道路面铺砂27 500平方米,厚5厘米。

    3. 教肓局的职责及任务

      负责村小学维修方案的规划和实施:维修村小学教学楼一栋,1320平方米,建学校围墙500米,地面硬化5270平方米,厕所6间100平方米。

    4. 水利局的职赍及任务

      负责供水建设方案的规划和实施:维修损坏水窖125眼,埋设1寸人饮管道7500米。

    5. 卫生局和广电局的职责及任务

      卫生局负责文化大院的建设方案和实施工作:新建集计生服务室、医疗室、培训室、党员活动室、敬老院为一体的文化大院一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硬化文化广场2670平方米;购置健身器材4套。广电局则负责修复受损 广播设备和器材。

    6. 林业局的职责及任务

      在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调整方案,即发展地埂核桃,栽植4825亩。

    7. 农牧局的职责及任务

      负责沼气和养殖业项目的规划和具体实施:维修沼气池91个,新建300个;户均饲养商品猪2头,50户户均饲养繁育母猪2头。

    8. 电力局的职赍及任务

      负责修复村内受损电线、电路,恢复村内正常供电。在以上八个方面的建设项目中,先期实施的项目有五个,分别是:农户住房建设;村内道路建设;村内巷道排水渠道和路面铺砂;护村沟道治理;管引供水及水窖。

    二、 项目实施过程

      2008年9月,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实施资金陆续到位,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到2009年9月,项目实施基本结束,历时整一年。由于11月下旬至12月初当地进人冬季,唐坪村的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实施是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步骤展开的。

      按照实施进度,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12月。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村民住房建设、学校维修、管引供水工程,首先解决吃水和居住困难(见图5-1和图5-2〉问题。此外,积极申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资金。

    24

      图5-1住房重建中的村民            

    图5-2村民请工匠打新家具

      第二阶段,2009年1—2月。冬季期间,由于天气寒冷,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基本停止。这一阶段,利用农闲和春节,主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妇女的能力建设。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次,共培训860人次。

      第三阶段,2009年3—4月。这一阶段,全面实施种植、养殖项目,结合种植养殖项目的进行,整合部门资金,推进沼气池建设;成立了村级发展互助基金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共吸收会员95人,吸纳股金4.75 万元,投放贷款28.5万元;新修灌装沼气池50个,维修普通沼气池341个,配置太阳灶515台。此外,向村民发放北京富平学校引人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供的住房补助金。

      第四阶段,2009年5—7月。这阶段主要进行村内公共设施建设,包括村组道路、村活动室和卫生室、村内排水设施、供电设施维修、文化广场硬化。其中,移栽村内电线杆18根,安装支高架3个,维修改造线路1500米。此外,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资金建立村级互助资金。

      第五阶段,2009年8—12月。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完成项目涉及的全部硬件建设,强化重建项目的后续管理,推进互助资金向深入发展,为群众增收服务。

    三、 规划的实施管理

      (一)组织管理体系及部门职责分工

    1. 组织管理体系

      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组织管理体系如图5-3所示。

    2. 职责分工

      (1)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全区的规划实施工作;确定当年实施规划的项目村并筹措、落实规划实施所需的资金;组织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

    25

      图5-3唐坪村灾后恢复霣建组织管理体系

      (2)区扶贫办: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村级规划的编制和协调项目实施;指导工程招标和物资采购;协调、落实各类资金的到位和使用管理,审查报账资料,拨付项目资金;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区财政局:参与村级规划的制定,负责资金、计划的监督检查,审核报账材料,及时拨付资金。

      (4)区直有关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配合做好培训和质量监督、验收、提供报账资料等工作。

      (5)乡党委、乡政府: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工作;参与物资采购和招投标;指导、帮助村级规划实施小组收集、整理报账资料,协调落实资金;提供技术服务,检查、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及项目进度和质量;帮助、指导村实施小组制定和执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

      (6)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的职责和作用于第四章第四节已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7)分项目能力建设小组:在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的领导和指导下,按分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带领村民实施项目,完成各项工作。

      (8)项目农户:农户参与贯穿了从项目酝酿、选择、确定到项目实施、验收和后续管理的全过程。农户参与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如:提出项目建议;参加代表提名和选举;参加项目选择大会;参加项目实施;对村两委和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监督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参加物资采购和项目验收、查阅财务账目;参加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参加项目后续管理等。农户对重建项目的参与度,体现在有权提出项目建议,有权对村民代表及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监督小组成员进行提名和选举,有权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物资采购、项目验收,有选举权、被选举权,选举大会投票一人一票等方面。

      (9)技术人员和专家:政府牵头成立项目实施专家组,由各成员单位抽调1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5人项目实施专家组,负责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技术与质量。

      (二)项目管理

      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过程为村两委和村民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机会。按照重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唐坪村的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管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 培训管理

      采用交流学习、实地考察、现场指导、专家授课、座谈讨论、专题会议等方式,对村两委进行扶贫开发政策、扶贫资金使用规定和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程序的培训,以增强其在规划实施中的主导作用。采用组织文化活动、现场指导、专家授课、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村民骨干和妇女进行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关的市场分析、安全生产技术及互助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的培训,以增强农户自我发展的能力。

    2、 资金管理

      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实施资金来自于政府各部门、国际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不同来源的资金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比如,农业、水利、教育、交通、卫生等部门的重建资金由各部门分别管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金由扶贫办统筹管理;北京富平学校筹集的资金由北京富平学校管理、使用。来自扶贫办的财政扶贫资金按照以下方式管理、使用。

      (1)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实施规划所使用的财政扶贫资金,由区财政局、扶贫办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村级规划实施小组(或乡政府)在当地信用社开设专户,单独建账,专人管理,由村级规划实施小组(或乡政府)集体研究,并经村民代表签字认可后才能使用资金。

      (2)资金使用计划。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由村级规划实施小组根据下达的计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经乡政府审核后报区扶贫办,区扶贫办按照批准的年度计划预拨30%的启动资金,开始实施项目,此后的资金通过报账方法拨付。总投资中预留5%的资金作为质量保证金,于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

      (3〕报账制。村级规划实施小组首先使用预拨和自筹的资金,在技术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按规定的程序实施项目。项目完成或竣工验收后,凭培训、招标采购、物资发放、验收等过程中形成的支持性证明材料和发票,经村民代表签字,乡政府审查后,由区扶贫办审核报账。值得说明的是,培训项目报账时,还需提供培训通知、人员名册等支持性证明材料。

      (4)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村民代表推选的监督小组是实行民主理财的 主体,对规划实施过程中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按照进度向 村民公开资金的使用情况。

    3. 采购管理

      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实施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财政扶贫资金 共计291.99万元,其中,217.49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15万元用于住房建设,50万元用于产业开发,17.5万元用于科技培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采用询价和招标两种方式进行采购,由医扶贫办与专家小组一道就设计、材料和技术参数等内容与施工单位签订建筑施工承包合同。

    4. 技术支持

      围绕产业开发项目和农户的技术需求,区扶贫办协调区农牧局、林业局的技术服务单位,采用现场指导和专家授课的方式,对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 项目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5. 竣工验收

      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由建设施工单位向区扶贫办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区扶贫办与区财政局相关人员、乡干部、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及村民代表组成项目竣工验收小组,采取实地察看、总结评审的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其他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项目竣工后,由该部门邀请区扶贫办相关人员、乡干部、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成员及项目农户共同验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官员、专家和区扶贫办、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监督小组一道验收。

    6. 倍息公开

      在区扶贫办和北京富平学校双方工作人员的推动下,监督小组在村小学门前设立灾后重建项目信息公示栏,定期将各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援建的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以及现金和物资的发放情况向村民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

      专栏5-1               

      在确定唐坪村重建的基本原则时,长期担任村干部的唐书记等老人根据村子实际情况坚持了自己的主张,并取得了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从而为唐坪村重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这段经历,唐书记是这样描述的:最早呢,李乡长给我传达通知说唐坪村要整村推进异地重建。当时领导 (李乡长)给我说政策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唐书记,你想不想乡里把你的这个村来个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还说了整村推进就是把住房全部盖成活动板房,然后人搬进里面住。听到这个还有建设新农村,我最初也挺高兴,我们村里群众也是没有掌握方向,他们认为:整村推进就好啊,就是给咱们全部推了重修。考虑了两天,让我做决定的时候我琢磨明白了,就去跟乡长说这个不行,这个整村推进我不答应,不能整村推进。因为整村推进要将所有农户报成重建户,将所有的房子推倒了重建,但是唐坪村户数多,农户物资较多,搬运十分困难,而且很多现有的垃圾也无法处理。另外,515户的活动板房放哪个地方搭啊?!还有缺水、缺电。我就说那个不行。他们(乡上的干部)说:你啥能行?给你你又不认字,你年龄大了,我们给你指挥一下,你还这样,那我们不管了。我说:你们说不管还是要管的,现在515户这么大个村的水、电、交通怎么解决啊?我把这个给他们(乡干部)说了,他们的大领导就说:哎呀,我们没有想到你想的这一点。我的想法是:活动板房我们不要,但整村推进我还是欢迎的。现在的困难实际多着呢。我们这个地方缺水,原来水利公司就给我们做“父母水窖”吃水着呢。我们的水是从很远的地方架水管引回来的,但水还是不够用啊。你如果要整村推进,你把这400多户的水窖填了的话你到哪里去吃水?人畜要饮水,如何解决?!我认为现在群众基本上来说生产用品、生活用品都有了,吃的喝的都有了,帐篷也搭起了,也有住的地方,他们都不怕了,生活都巳经运转开了。但是这只是解决了我们的小问题,实际的大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应该进行的是农村规划,城市建设,拓宽路面,原建 不变。原有的地方建房不便(注:原址重建),路面非拓宽不可,像现在主街道这条路、这些路旁的房子一样,都要面向公路,不面向公路是不行的,要打开路面。打开路面呢,那路面的宽度定多少?我认为应该按照城市建设规定的来做。他们就给我们这个路面确定宽度为12米。

      事情决定下来之后,我就到土地办上去申请,不到一个礼拜,是四天还是五天就批下来了。批下来之后,515户家家户户统统登记,搞工作的就开始搞工作了。

      虽然唐坪村在整个灾后重建中得到政府、社会组织等各种社区外部力量的髙度关注和大力援助,但是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取决于社区基层组织、社区精英与外部力量的共同努力,从村内街道和路面拓宽重建的过程,可以反映出村基层组织、社区精英的协调能力和聪明智慧。

      专栏5-2

      该村重建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劝说农户为街道扩宽出让路面。村干部们和社区精英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给村民们做工作、讲道理,也时不时会遭遇拒绝出让路面村民的质疑甚至责骂。

      从二社原社长唐具银和唐坪村党支部书记回忆劝说农户出让路面的访谈中,可以体会到当地社区精英们的智慧和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从地震过后,我们就忙着赶紧打通道路(通村土路:),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因为这个村子大得很,人太多了,如果不重视这个(通村土路)的话,这个村子落后下来就不得了啊!我们通过十几天的努力,在2008年10月11曰终于把通村土路打通了。但是,村子里的道路还是没有打通,于是又忙着将村里街道拓宽。地震之前,村里的道路就不好走,卡车进来很容易就把道路旁的房子啥的给刮花。地簏后,我们就想趁这个机会,借村内道路重建的机会把村内道路拓宽。但街道旁住的都是一户户不同的人家啊,我们就得上门到每家每户打招呼,给他们做动员工作:“你们的思想开放些,把你们的地方给让一点。”可是有一些人还是舍不得,我们就第二次、第三次上门……给他们做了好多次思想工作,劝他们让一部分地出来拓宽街道。有些人还是很顽固的,上门几次都做不通,但我们也不能硬上,我们还是千方百计给他们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就讲这道理:原来我们村都是在石路上用牲口驮运砖瓦,路通了,街道要宽了,你拉个砖啊、沙子啊啥东西用车子拉比人工强得多。就给他们讲这些道理,讲过以后他们逐渐也听得进去了。其实一开始我们村委就是这样想的:先把道路和街道打通扩宽,再开始搞重建。

      而唐坪村党支部唐书记的描述,则更令人深刻体会到劝说农户出让宅基地这一工作之艰难,而这位唐坪村多年村主任、支书独具特色的强硬工作风格也略见一斑。

      当时,515户重建计划都确定了。小学旁边的那条街道要扩宽,就需要占到路边很多家的宅基地,这些农户需要出让些地基,然后搬到别处建房或者缩小建房面积。在别处有地基的还好说话,在别处没有地基的那些人可就不干了。这个事情把我给难住了,只能暂停。然后我上报了3天,也开了3天会,我就要求他们要达到我的目的(要搬迁)。我说按照8米来扩(原计划是12米宽的路面),接下来将近两个月里几乎是每晚都要开会。我们选出联络员也叫做思想工作的工作队员,还成立了领导小组,选举了六个工作队员。

      这六个工作队员主要是动员需要出让土地的农户,给他们做思想动员工作。唉,给他们做工作时,他们有的骂工作队员,有的还动起手来。我对工作队员说:“打骂不还手,他们骂的话你们就暂时回来,要好好谈。”动员工作是从学校旁边的农户开始的。第一天的思想工作什么都没有谈成,工作队员回来后,我们开了会,我们那时候是没有书记的,我是村主任。就我一个人,主任是我,书记也是我,就一个人,给谁说呢?有人说要我们让步,我说不行不行,半分都不能让。我亲自带队去做思想工作。头一次进去我就说:“给你们做工作,你们听清楚了:农村规划、城市建设,必须拓宽路面,面向公路,原建不变。其他地方,他们的街道是自建的,他们都是面向公路的。其他没有通公路的地方是他们乱搭乱建的,就不管了。但是主街道上的农户必须让路, 不让绝对不行,这是命令。”第一户农户说:“唉,看大家嘛,大家让我就让嘛。”我便说:“好丨先把你定了,签字丨”他又说:“唉,我不签。”然后我们又到第二家去,第二家住在第一家跟前儿,都是住在帐篷里嘛。第二家的态度跟第一家一样,也是表示大家让他家就让。经过多户谈判之后,我就决定先从学校旁边的那家开始谈判,那家原来就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现在修了砖房。协商结束后,当天我就把装载机叫来了。因为我觉得前面做动员工作过程中什么道理都向他们讲清楚了,他们却始终不同意。我把装载机弄来,给他们限定时间,到中午12点准时搬走!不搬走就不行! 一上午他们都还没有搬的迹 象,还有很多家具在里面。到了12点这第一家还是不搬,然后工作队员又连 续给这家做工作,他们还是说不搬,我就向市里的领导请示。市里很快就下发了出让路面的通知。第一个必须出让路面的农户来跟我说:“哥,真的就这么硬啊丨”我说:“是的,思想工作也给你们做了,该讲的道理都跟你们讲清楚了,也给你们补偿了。”后来直到第二天晚上6点的时候才推了第一家的房子,占了农户多少面积,工作队员都进行测量和登记。然后开始与第二家、第三家进行交涉。我们想的是,这三家的地都让出来后,学校这边其他家的谈判就会比较顺利。于是,这三家的房子推倒了之后,我们就开始去其他家谈话,一夜一夜地去做工作,共有20多户为拓宽街道路面让出了宅基地。

      后来出让路面的工作又停下了,这主要是因为具体补偿办法还没有制定出来,村里又没有钱,也没有制定出补偿标准。需要出让路面的农户因为没有给其具体的补偿办法与标准又不给推了。我们只好又去做工作,并说:“占了你们的宅基地,我们都打上线,每平方米都会给你们补偿的。暂时吃亏的是你们少数人,享受的是大多数人,我们大多数人集体出资给你们。”这样,农户才逐渐答应,那条路也才推完了。当推到广场旁那条路的时候,我被其中一家的年轻人给打了。跟他们谈话不成功,把我打了。另外还有一家说要磨刀来杀我。我家人都劝我不要当这个村主任了,说得罪这么多人不好。我当时也这样想过,不当就算了,但是想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大队给布置的任务,不能一遇到困难就这么退缩了,我就决定即使豁出老命也要继续工作。把打我的那家和说要磨刀杀我的那家都不推,这两家所能够享受的各种救灾补助我都给扣下。上面的领导下来也认为是他们不对。打我的那家全家人 都来了,说打错了,就过来跟我谈话了。谈话的时候我就问他们推不推,打我的事就不计较了,他们答应推。当天工作队员就开始进行丈量土地的工作,之后就开始推了。说要磨刀杀我的那家看形势不对,也过来跟我说同意让 推。这家的房子是土地全部都被让出来的,开始推的时候他就要求补偿别处 的宅基地。工作队员不敢表态,就叫我来。我认为干部就应该有决定的权力,没有权力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当时我就表态了:重建的费用给你,三间房给你重建费1.6万元,给家里替换的宅基地我也已经想好了。这家推了,但 是还有另外一家也是类似情况,也是真正在别处没有土地,领导来了也检查 询问过他家的具体情况,的确是没有其他的地基了。但是通过查询得知他们 老汉家还有一些不需要用来修路的土地,所以就让他们到他老汉的那块地基 上去盖新房子,拿了5万元给他们重建,然后就继续往上推。把这家给推了之后,又遇到一个难题是还有一家难以动员的农户家汉子没有了。我们就在她家附近的地方为她买了没有倒塌而比较完整的三间房子。对卖给她房子的农户说,“重建补助别人都是给1.6万元,你把房子卖给她我给你补助2万元。”那人答应了。我说,“你要说话算话”,他说,"算话”。"好,签字。”手印一压,“好,十天给你钱。”钱拿来了就赶紧继续工作。

      第三节

      国际援助重建项目的实施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经自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灾害高发频发这双重因素叠加的中国西部地区,受灾地域中60%属贫困地区,51个极重、重灾县、市、区中包括4834个贫困村,其中贫困家庭36万户约126万人。贫困人群在灾害面前的高脆弱性在这次地震中凸显。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签署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的合作协议,会同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等中央政府部门,四川、甘肃、陕西地方有关单位,中华全国迫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中国法学会、国际行动援助等社会組织、国际机构等一起在26个贫困村开展灾后整体恢复重建试点工作。各项目协调7 实施机构及主要工作如表5-2所示。截至2010年底,项目整体共投人552万美元,内容涉及社区重建,生计和就业恢复,村落环境改善,清洁能源利用,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心理、法律和创业支持,社区减灾能力培养等。以项目为平台推动国际经验本土化,通过探索早期恢复、灾害管理与减贫相结合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致力于“更绿色、更美好”的灾后重建。

      表5-2各项目协调/实施机构及主要工作一览表

    26

      2008年10月,唐坪村被确定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试点村,共完成项目投人66.5万元。其中,23.5万元用于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硬化村组道路项目;8万元用于支持40户贫困农户建造配套圏舍和沼气设施;5万元用做妇女互助资金;3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项目。

      图5-4所示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官员检査项目进度。

    27

      图5-4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霣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官员检査项目进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在唐坪村的实施取得了预期效果。除了直接支持了与村民直接相关的重建建设项目外,更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为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累了实践经验。

      第一,创新恢复与重建模式——早期恢复、持续发展。灾难对受灾地区 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消极影响,这一规律已为世界各地经验所证实。然而如何在应对灾害过程中积极减控其影响,特别是对于髙脆弱性的地区和人群如何开展此类工作,依然是亟待探索的难题。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创造性地将防灾减灾、减贫发展与可持续性生计发展等工作融入灾后早期恢复工作中,并取得了明显实效,从而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巨灾应对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第二,创新灾害应对架构——上下互动、多元参与。针对汶川地震带来的多元冲击,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努力推动“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向“上下双向”的社会多元参与模式变革,建立了重心下移、多部门多层次动态协同的实施体系;搭建了政府决策者(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术界、社会组织及公民之间的信息交互平台,促进了各类资源和理念的国内外、部门间及政府与社会的跨界融合,充分体现了互助合作精神和基层民主治理的理念。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合作机制如图5-5 所示。

      第三,创新实施路径——以社区赋权为本,强化风险管理。社区层面的应对能力始终是有效应对巨灾的重要环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致力于全方位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推动社区发展,将巨灾管理政策体系向社区层面延伸,强化社区及居民的参与程度,以社区需求为核心,探索通过多部门整合与合作提供早期恢复阶段的公共服务,从而在政府政策议程中有效突出个体、社区层面的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了政府执行效力,并在新政策制定和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动公共治理的扁平化趋势。

    28

      图5-5汶川地霣灾后恢复霣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合作机制图

      第四,改变了既有理念思考角度。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改变了中国既有的思考角度,认为恢复重建与减贫发展不应是被灾害割裂的不同阶段。这一思考准确体现了巨灾应对初期贫困社区发展需求的综合特点,将生计发展、环境保护、住房重建、脆弱性减低、弱势群体关注等多种因素提前纳入早期恢复的政策考虑和方案设计中,开创性地探索了社区防灾减灾与减贫发展相结合的模式。

      第五,注重理论领域中研究与知识的共享。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先后支持了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系列研究、试点效果综合评估研究、灾后重建法律援助实用手册、农村社区环境风险规避指南等适用于政府部门、学术界、社区等不同目标群体的总结与研究,体现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仅初步建立起“灾害-风险-脆弱性-贫困”之间的理论关联,而且为国际巨灾应对知识库补充了中国的本土案例。

      第六,激发了新的政策观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显示,政策对于灾害后果的回应应根据不同受灾群体和地域特点而具有一定差异。通过促进中央政策与地方实践的互动探索,若干富有政策借鉴意义的观点逐步成形,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参与式规划实施的深化;绿色低碳恢复重建;后重建时期的减贫发展;社区综合发展的视角等。

      第七,引人了实践层面的新技术与工具。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以工代赈。配合政府的赈灾措施,在灾后恢复的第一时间创造临时性工作机会和提供少量现金补助,吸纳并鼓励受灾百姓积极参与本地灾后早期恢复工作,不仅有助于灾区启动经济恢复工作,更可以激励当地人民重拾生活的信心。②参与式脆弱性评估方法。与国际行动援助等国际非政府机构合作,首次向国内引人参与式脆弱性分析方法,培训各级妇联工作人员运用该方法,并在13个试点村开展了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四类高脆弱性群体的脆弱性评估与分析,不仅与灾区村民共同探讨社区层而预防灾害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帮助弱势群体认识自身脆弱性和有效资源所在,提高他们应对灾害和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③性别视角。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 风险管理项目引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灾后恢复重建中女性赋权与两性平等指南及实践工具,倡导重建中的妇女权益保护和两性平等原则,以支持中同政府在灾害评估和减灾计划中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

      第四节

      恢复重建主要效果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各级部门、社会组织等社医外部力量第一时间进入到村庄,积极参与和引导村庄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村庄外部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内部灾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国家提出了灾后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笔者调研时,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已实施两年多,村里各项重建规划任务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0年7月,在两年灾后恢复重建即将结束之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项目”的综合评估工作,重点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支持的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工作进行调查效果评估。唐坪村是这次评估的8个试点村之一。全村7个组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

      本节以2010年7月这94份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对唐坪村恢复重建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一、 住房和基础设施重建进展

    1. 住房重建进度

      住房是普通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住房重建也是受灾家庭的头等大事。农户住房重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唐坪村全部农户都是原址重建户。

      从图5-6可知,截至2010年7月,从94份问卷可以看出,6外的农户已经完成住房建设,并人住重建新房(见图5-7〉。22.34%的农户已经启动了住房重建工作,经了解,这些农户中绝大部分住房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只是因缺乏装修新房的资金或者新房正在装修中而尚未人住。另有1.06%的农户还没有启动住房重建工作。

      29

    图5-6住房重建进度图

     

    30

    图5-7重建后的农户新房

      说明:图中数据总户数为94,

      以下凡无特姝说明,均如此。

    2. 基础设施重建进度

      人饮、能源、供电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都是村庄不可或缺的生活设施,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地调查发现:93.5%的人饮设施重建已经完成,1.1%的农户已经开始修建,而5.4%的农户还未开始修建。在沼气池、太阳灶等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上,73.9%的农户已经完成,1.1%的农户正在建设,25%的农户还没有开始建设。供电设施重建完成度较高,多达98.9%的农户已经完成了家庭供电设施修建,仅1.1%的农户尚未启动维修或换新件。在村内道路重建方面,85.1%的农户已经完成,1.1%的农户正在修建,而 13.8%的农户还没有开始修建。具体情况如表5-3所示。

      表5-3 村内基础设施重建进度

    31

      说明:户被调查农户中,有7户就人饮设施重建未发表意见,有2户未对可再生能源建设发表意见。因此,这两组的总户数都少于94。

      图5-8所示为新建中的沼气池,图5-9所示为重建后宽阔的社区主干道

    32

    图5-8新建中的沼气池

    图5-9重建后宽阔的社区主干道

      综合来看,唐坪村在住房、人饮设施、可再生能源、供电设施和村内道路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进度都比较快,绝大多数农户已基本完成了住房及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基础设施基本完成重建也表明唐坪村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二、 灾后重建效果评价

    1. 住房重建效果评价

      唐坪村地处髙半山区,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坚固结实的房屋可以有效抵抗自然灾害,减少村民的财产损失。图540所示为重建房屋质量评价图。从图可以看出村民们对于房屋建设质量的看法:超过50%的农户认为新建住房的质量很好;约1/3的农户认为质量一般;2.3%的农户觉得新建住房质量不好;6.9%的农户因他们的房屋主体工程尚未完成,或还没有开始建设房屋而觉得新建住房不适用。从调査数据可以看出,90.8%的农户对新建住房质量持积极肯定态度。为考察新建住房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居住安全性,调查特地问及农户如果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对新建住房安全性的感觉,调查结果如表5-4所示。

    33

      图5-10重建房屋质最评价图

      说明:94户被调査农户中,有7户未涉及重建住房建房质量问题或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

      表5-4住房安全性的总体评价表

    34

      说明:94户被调査农户中,有7户未涉及重建住房安企性问题或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

    2、 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恢复重建评价

      经过两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唐坪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社区居住环境也有了改善。村内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恢复重建的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如表5-5所示。表5-5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村内道路重建、人饮设施重建、供电设施重建、可再生能源重建和环境改善等5个项目中,村民对供电设施重建的满意度最高,非常满意的被调查者比例占19.1%,比较满意的达到71.3%,两项合计高达90.4%。“村内道路重建”项目的满意度次之,表示满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比例为76.6%。“环境改善”项目的满意度居第三,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达到68.1%。“可再生能源重建”项目满意度居第四,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为67.1%。“人饮设施重建”项目满意度最低,只有63.4%的村民表示满意,而有20.5%的村民表示不满意。

      表5-5村内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恢复重建的满意度调査统计结果

    35

      续表

    36

      说明:在“人饮设施狃建”项目满意度调查巾,有1户不适用。在“可两生能源宽建”项目满意度调奄中,由于部分农户在地餛之前已经有沼气池并且在地籐中没有损坏,还布‘部农户并没有参与修建沼气他,在调查中被归为“不适用”对象,这两部分人加起来共有18户。

      图5-11所示为崭新的太阳灶,图5-12所示为村民在使用重建后的沼气池,图5-13所示为宽敞的庭院

    37

    图5-11 崭新的太阳灶

    图5-12村民在使用重建后的沼气池

    38

    图5-13 宽敞的庭院

    3. 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评价

      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上严重不足。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凭借较为发达的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提留来提供村庄公共物品。而对唐坪村这类贫困村而言,村民生活水平较低,乡村蕋层组织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即使有公共产品,其档次也很低,往往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因此,学校、卫生室、活动室、便民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成为唐坪村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

      表5-6所示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从表5-6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村小学重建”项目的满意度最髙,表示非常满意的被调查者占31.9%,表示比较满意的占59.6%,两项合计高达91.5%。“村活动室重建”项目的满意度次之,被调査者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4.0%,表示比较满意的占65.5%,满意度达到79.6%。“村卫生室重建”项目的满意度最低,满意度仅为69.7%。村内便民商店主要由靠近村中心的街道农户来提供,道路扩宽之后,唐坪村商店数量增加近1倍,这些商店除了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外,还提供农具、化肥等多种生产用品。唐坪村虽然距武都区仅20千米,但是一方面,通村公路盘山而上,弯急路窄,道路险阻,雨天往往不能通行;另一方面,村民们进城车费来回需要16元,经济压力也不小。村里的商店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甚至也能够服务于周边同样交通不便的村民们。

      表5-6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

    39

      说明:94户被则进农户中,有15户未涉及“村卫生室重建”项目满意度调奋或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有1户未就“村活动室重建”项目发表意见;有30户未就“村内便民商店重建”项目发表意见。

      图5-14所示为修建好的村幼儿园,图5-15所示为公共娱乐设施,图5-16 所示为村委会综合办公楼

    40

    图5-14修建好的村幼儿园

    图5-15公共娱乐设施

    41

    图5-16 村委会综合办公楼

    4. 生计恢复和能力建设评价

      表5-7所示为村民对于生计恢复和能力建设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表 5-7的数据显示:在生产启动资金扶助、村级互助资金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转移培训等4个项目中,村民对“村级互助资金实施”项目的满意度最髙,表示非常满意的占9.1%,表示比较满意的占45.5%,,被调査者的满意度超过,达到54.6%。“生产启动资金扶助”项目的满意度次之,被调査者的满意度为35.7%。“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的满意度为32.2%。“劳务转移培训”项目的满意度最低,被调査者的满意度不足三成,仅为27%。这体现出与基础设施重建满意度相比,村民们对生计恢复和能力建设项目的评价并不高。

    图5-17所示为参加核桃种植技术培训的村民

    42

    图5-17参加核桃种植技术培训的村民

    表5-7生计恢复和能力建设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

    43

      说明:94户被调查农户中,有25户未涉及“生产启动资金扶助”项目满意度调査,有27户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有16户未涉及“村级互助资金实施”项目满意度调查,有45户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有 25户未涉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满意度调查,有38户来就该问题发表意见;有26户未涉及“劳务转移培训”项目满惫度调查,有42户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

      综合前文,对住房、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及公共服务设施三个方面的恢复重建,唐坪村村民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对住房重建、供电设施重建及村小学重建,村民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村内道路重建和村活动室、村内便民商店等公共服务重建项目的满意度都超过了70%,在三大方面中所获满意度居中。与前述几项相比,村民对生计恢复和能力建设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村级互助资金实施”项目的满意度也只有 54.6%,“生产启动资金扶助”、“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转移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均未超过四成。这提醒推动重建的各方力量:现有扶贫资源分配难以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需求,贫困群体能力培训较欠缺,应进一步加强贫困人群能力培训资源投入。

    三、 公平性与生计发展

    1. 灾后重建的益贫效果

      5•12汶川地震造成唐坪村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因灾致贫现象严重,大多数村民家庭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即使原本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因为财产损失大、家中孩子上学开支大等因素陷入困境。贫困面积扩大和贫困人群间差距缩小,使得准确区分谁是贫困户的难度加大,每个农户都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都认为自己生活贫困。因此,从被调查者主观感受调査到的益贫效果并不明显。图5-18所示为灾后重建是否照顾到了贫困户调查统计结果。图5-18表明:33.0%的被调查者认为照顾到了贫困户;不了解是否照顾到了贫困户的占26.6%;而有38.3%的被调査者认为没有照顾到贫困户;另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地震之后谁是贫困户很难区分,灾后重建是否照顾到贫困户也不好说。

    44

      图5-18灾后重建是否照顾到了贫困户调査统计结果

      在唐坪村灾后重建各种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调查中,7.4%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公平,认为比较公平的达到46.8%,23.4%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公平,认为很不公平者仅占8.5%,如图5-19所示。总体而言,被调查者对唐坪村灾后重建中各种资源公平分配持肯定态度,达到54.2%”(表示非常公平和比较公平的人数比例)。

      综合来看,在社区贫困户间差距缩小、贫困人群瞄准困难加大的情况下,唐坪村灾后重建产生了明显的益贫效果,并得到了村民们

    45

      图5-19灾后重建各种资源分配公平性调査统计结果

      的认可。对唐坪村灾后重建各种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调查结粜也表明,在“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任务要求下,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唐坪村灾后重建的组织者们(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基层组织〕在注重重建效率的同时,较好地兼顾到了灾后重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 生计发展问题

      在调査村民家庭生产生活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在粮食不够吃、饮用水源缺乏、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这四个要素中,村民们认为它们是目前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的比例并不高,最高的仅占三成多一点。这四个方而的百分比分别是31.5%、18.1%、18.1%和31.4%。在调查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时,缺乏生产启动资金、没有合适的产业和缺乏技术培训是村民生产面临的三大主要困难。髙达74.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生产启动资金是当前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认为没有合适的产业者次之,占到55.3%;认为缺乏技术培训者占到50.0%,位列第三。具体统计结果如表5-8所示。

      表5-8农户家庭生活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统计结果

    46

      说明:在94户被调査的农户中,有2户未涉及缺乏技术培训或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有3户未涉及缺乏劳务转移培训或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有2户未涉及粮食不够吃或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有8户未涉及也产配套设施不到位或未就该问题发表意见。因此,有部分问题的有效回答要少于94。

      从表5-8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唐坪村面临的主要困难集中于生产领域。究其原因,除了灾后重建优先在住房、村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方面满足村民需求外,更重要的是灾后重建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压力,造成了农户负债较重,接受调查的村民中高达78.7%的村民都认为目前家庭临的主要困难是债务沉重。

      表5-9用亲友借款、信用社/银行借款、村级互助资金借款和其他渠道借款来反映唐坪村农户家庭融资结构。数据分析表明,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比例最高,被调查农户中向信用社/锒行借款者比例髙达97.9%,平均每户借款额度为19212.8元;向亲友借款次之,有74.5%的被调查农户选择向亲友借款,平均每户向亲友借款18 355.3元;互助资金借款居第三,仅5.3%的农户通过此项途径获得资金,且平均每户借款仅154.3元。这说明在灾后重建中,农户生产生活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和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两种融资途径,农户融资手段单一。与亲友借款和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借款〔信用社/银行借款)相比,村级互助资金借款不管是在借款农户数量,还是户均借款额度上都要低很多。

      表5-9 2010年农户家庭融资结构

    47

      综合来看,唐坪村灾后重建基本完成之后,村民生活已经恢复正常。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于增加收入的生产发展方面,表现在缺乏生产资金,缺乏劳务技术、信息和门路。农户增收意愿迫切,主要缘于灾后重建造成家庭债务明显加重,每户负债3万〜4万元。农户生产增收困难、负债较重是唐坪村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第六章

    本土文化对唐坪村重建的激发

      第一节

      唐坪村本土文化底蕴

      如前文所述,唐坪村各类重建活动都遵循了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的 统一规划,无论是紧急救援还是基础设施重建,唐坪村与其他贫困村都具有 重建进度较快、各级政府组织得力、基层组织推动得力等共同特点。与其他 贫困村重建不同的是,在唐坪村的重建过程中,当地深厚的本土文化积淀和 依然鲜活于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乡村文化活动,展现了唐坪村村民们在大灾面 前依然保有的蓬勃生命力,也给唐坪村灾后重建增添了与众不同的内源活力。 唐坪村距离武都区20千米,其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与后者有着密切关 联。武都区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祖先们的足迹。

    一、 武都地区的节令与习俗

      7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奠定了武都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也是中国重要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送灶神、除夕、春节、社火,等等。唐坪村的多种日常风俗习愤都受到武都民间传统习俗的深深浸润,并且在当代村民日常生活中都保留了众多古风。

    1. 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送灶神之后,便能除尘土。从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家家户户都要把衣物、家具、门窗、地面、墙壁及屋顶逐一打扫或擦拭干净,将坛坛罐罐洗刷通亮。谚语说:“腊月二十三,动手洗衣衫;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冼一冼;腊月二十八,家具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其寓意是把一切“霉气”统统扫地出门,辞旧迎新。图6-1所示为灶王爷和灶婆婆贴画。

    2. 除夕

      除夕亦称“大年三十”、“大年夜”,为武都城乡 居民十分重视的节日。这一天是农历腊月最后一 天。“除夕”原意为驱邪求福。到西晋时,才有分岁、守岁之俗。这一夭,再去尘土,重净门户,贴对联、贴年画,悬挂祖先神主、供奉神主堂、接灶王神位“下凡降吉祥”,接请老天爷(天地君亲师〉,门楣钉桃符、挂彩灯等。夜里零点左右,家家放烟花、 鞭炮,节日气氛骤然变浓。一家人簇拥着,喝年酒守岁(俗称“消罪”),通宵达旦。

    48

      图6-1 灶王爷与灶婆婆贴画

    3.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已有3 000多年历史。夏商时期,人们把木星(岁星)走完一周称为一岁,每年开始称为岁首。周代以后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们祈望丰收,即大有年,并把有年当节日来庆贺,即称过年。 民国以来,多用公历,把农历年分改为春节,时在农历正月初一。实际初一到初五,一般都统称春节。初一早上,全家按辈分依次给祖先、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开始扫墓。一般初一早上做饭不用刀具,所以各种菜肴头一天必须准备好,早饭一般吃饺子(老人吃长寿面)。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初五又称“破五”,主要是于凌晨清扫初一至初五的垃圾并燃于户外,以除晦气,俗称“送五穷”。春节期间,还要供奉天地,将祭祀财神、灶神、土地神、山神、牛神、马神等作为主要内容,以祈全家祥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春节期间,见人互相问好,互祝吉利、祥和、幸福。按农历计,春节为一岁之首,又是春耕前的农闲之时,故民间过年前后的活动很多,一般在腊月二十三 的“辞灶"、“扫尘”、过“小年”开始至正月底结束。以除夕夜和正月十五的闹社火为节日中的两个高潮。

    4. 社火

      社火是民间群众性艺术表演活动。武都社火历来盛行,形式多样、曲调 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武都社火活动主要有“跑旱船”、“跑纸马”、“耍狮子”、“耍龙灯”、“跳老虎”、“踩高跷”、“唱花灯”等,有扮演的各类戏曲人物, 在鼓乐队后载歌载舞,各县大同小异。社火队演唱民间小调,种类繁多,如 《绣荷包》、《洋燕麦青》、《进状元》、《放风筝》、《织手巾》、《十二月花》、《十杯酒》、《蓝桥担水》,等等,曲调欢快明朗。例如:《洋燕麦青》,“九月里菊花(哟咦哟)开满山(哩吆哟咦哟〉,丰收的喜悦(洋燕麦青)到处传(哩吆哟咦哟)……”;《十杯酒》,“一〔呀)杯子酒,正(呀)月正,兄妹双双同年(哎)生,郎是正月元宵会,妹是十五闹花(哟)灯”。各地演唱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别,武都 北部地区的高山戏、文县玉垒一带的花灯戏、西礼一带的影子腔,都是由当地 社火演唱的基本曲调发展而成的不同地方戏种。每台社火的画面均构思新巧、情景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快感。

    二、 社火

    1. 社火的历史渊源

      社火起源于人们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祭拜神灵(土地神)以祈求五谷丰登和平平安安。古代祭社分为两种类型:国家统治者的祭祀社稷活动和民间的祭社活动。古代祭社活动中祭拜神灵时除了要进行祝词祷告外,还要举行敬神娱神的舞蹈活动。国家统治者的祭祀社稷活动后来逐渐减少了乐舞,尤其是减少了祭祀舞蹈成分,变得越来越庄严肃穆;而民间祭社活动中庄严的祭祀因素越来越少,分食、乐舞、娱乐的成分则越来越多。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远古的人们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而加以崇拜。在远古社会,随着人们对火的认识和利用的加强,人们逐渐对火产生了崇拜和敬畏的双重心理。燃野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汉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房屋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出于安全考虑,人们逐渐将祭火形式从燃野火转换成点灯笼。其他民族到现在仍然保留着点火的祭火活动,如普米族的火把节。

      社火由古代民间祭祀土地神、火神等活动逐步融合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其他祭祀活动中的乐舞成分,并将一些杂耍、傩舞的内容纳入其中,严肃性降低,娱乐性增加。到了宋代,社火中娱乐成分已经完全掩盖了庄严的祭祀因素,以至于后人难以说清它的来源。南宋诗人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并自己解释为:“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地以滑稽取笑”。气社火逐渐成为民间群众性艺术演唱互动活动,集舞、戏、曲、武术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当吋的社火由祭祀、巫 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 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等杂戏表演。在社火表演中,脸谱面具必不可少。相传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天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勇猛,好似祌兵下凡。闻太师 难辨寘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驱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社火中。传说毕竟是传说,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起源于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逐渐被用到祭祀表演中,傩舞的明盟特征是舞蹈者都戴着面具。

    2. 武都社火

      武都城乡每年春节都要耍社火(见图6-2〕。社,即土地之神,有了土地就 有了麦熟谷香的大丰收。先民们祭祀土地神的仪式,逐步演变成一种娱神娱人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这就是社火。

    49

      图6-2武都社火

      社火在腊月间进行策划、筹备。从正月初二三开始绑纸火、道具,紧张地排练和装饰,初八九出灯。社火队最前面的是牌灯,上而写着某某街或某某村社火队。紧跟其后的是彩旗队、龙灯、锣鼓、乐队、高台、高跷队、小跷队、舞蹈队、小丑队、旱花船等,狮子扫尾。装饰鲜艳的掌灯子行走在高跷的两边,一是保护跷手们的安全,二是在晚上演出时给跷手们照明。白天耍了社火,晚上还要出灯。过去,社火和花灯主要在晚上看,龙灯、掌灯、旱船都要点亮。龙灯、掌灯、花船上点的都是竹棍、棉花、蜂蜡、采油自做的蜡等。现在还增添了用花灯装饰、配有光电音响设施的彩车。

      农村耍社火每天都有规定程式。首先,由炮手燃放“三眼炮”,咨炮响后所有社火演职人员全部到场。随即,去接“灯官”:到灯官家大门前,鸣炮示礼,灯官家里要备糖、茶、烟、酒招待演职人员。接着,在灯官家院里表演掌灯 舞《送财》,灯官“打茬”,说吉祥祝福辞。最后,鸣炮“出灯”。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门前挂红灯”、“正月里来是新年,又有狮子又有 船”……社火路过谁家门前,主家都要放鞭炮,炮手回放“三眼炮”,舞龙耍狮, 祝福主家。

      到演出地,社火便开始正式演出。首先狮子出场打场子,然后掌灯子、小跷队、高跷队出场表演。跷手们脚上绑着六尺多高的跷杆,扮演成各种戏剧人物,与掌灯子相互穿插,围成大圈,踏歌而行,步调一致,左右摇摆。掌灯的“丑角子”左手举花灯,随着节奏上下颤动,右手挥舞牛尾;“旦娃子”左手摆抖绸帕,右手翻舞彩扇,扭、摆、点、退,载歌载舞。接着表演旱船。随着锣鼓点儿,“船姑娘”担着花草彩灯装饰的龙船,在两个艄公的划引下,跳着“8”字舞、“十”字舞,进退腾挪,轻歌慢摇。只见龙头左顾右盼,船上的“莲花”、“水仙” 等随风摇摆,“仙鹤”、“莲蓬”不时点头抖动。随着一阵紧密的锣鼓点儿,龙灯出场了。两队着装整齐、精壮彪悍的汉子,举着青、黄二龙,上下飞舞,似腾云 驾雾、翻江倒海,一时间,鞭炮齐鸣、掌声雷动,高潮迭起……最后,舞狮扫尾。斗狮勇舞枪弄棒,雄狮扑、跳、滚、跃,好一场人狮大战,全场哗然……。

      第二节

      社区中依然鲜活的本土文化活动

    一、 敖爷庙与庙会

      敖爷庙位于唐坪行政村西南侧,占地约1.8亩。庙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相传敖爷庙里供奉的敖爷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母生了 9个孩子,敖爷排行老三,所以被称为敖三。敖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后来他人道修行,在修行当中仍然坚持帮助穷苦人家。敖三修行了一辈子,最后得道成仙成为龙王。附近村民为了感激敖三的恩德,捐资为他修了庙宇,在传统节日特别是中元节,附近村民都来敖爷庙举办隆重的庙会,祈求敖爷保佑村民平安、五谷丰登。

      现在,中元节敖爷庙会由六大姓氏轮流举办,即六会轮。这六个会分别是:唐会、李会、周会、杜会、巩会、林会。这六个会,有的是多个村庄共同举办的,但都要有一个主办村子,如唐会是唐坪村与周边以唐姓为主的村庄共同筹资举办的敖爷庙会,且以唐坪村为主办方。六会轮中除了唐坪村外还有杜家湾村、马街镇的山坪村等其他村庄。由此可以看出,敖爷庙会不仅仅限于唐坪村,它是具有一定地域性的民俗活动。

    二、 唐坪社火

      唐坪社火通常在正月十四至十六举行,从腊月开始筹备社火。组织社火的头人通常由村上有名望的人来担任。因为有名望者说话算数、有诚信,在各处都能说上话。在传统社会中,通常由那些名声好并且具有一定财力基础的乡村绅士来组织社火;在现代社会,随着村民日益富裕,掌握本土文化且具有较髙名望的人在组织社火时越来越重要,经济和权力的因素逐渐下降。因为村民富裕程度提高了,捐助社火开支占他们生活开支的比重越 来越小。

      头人首先需要确定社火的骨干成员,由这些骨干成员具体负责每个节目和环节的相关事项。头人会召集社火骨干成员开会商讨并确定社火队的组成及晚上表演节目的内容等。节目大致确定之后,头人和骨干成员就通过广播告知村民要举办社火,号召村民踊跃捐款。头人和骨干成员每2人为1组,详细登记村民的捐款数额。经费筹集结束后张榜公布经费筹集情况,包括每户捐款的数额。有了举办的经费,头人和社火的骨干成员就开始为社火表演购买道具并选社火表演的演员。演员都从本村选出,一般是义务演出。村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被选中去演出的人都是敖爷选上的,这是神的事情,不去不成。演员和道具都准备好了之后,有的节目由社火骨干成员自己排练,有的节目需要找懂的人来指导。待节目排练好也快到了耍社火的时间了。所有 的社火耍完后,头人需要张榜公布社火开支明细。

      举办社火的具体流程如图6-3所示。

      唐坪村社火是白天耍三天社火(正月十四至十六〉,晚上表演歌舞,表演歌舞通常仅在正月十五晚上。正月十四,社火队先到位于唐坪七社的九天圣母庙,从此处开始进人七社耍社火。下午从七社出来后,社火队来到靠近七社的一社和二社耍社火。第二天(正月十五、社火队一大早就到敖爷庙去耍社火,以祈求平安,之后,社火队就到三社和四社。这两个社人数多,社火队会在这两个社耍上一整天。到了正月十六,社火队就到五社和六社耍社火,这两个社也是人数较多的,因此也要耍一整天。

      社火表演的具体行程如图6-4所示。

    50

      图6-3唐坪村举办社火流程

    51

      图6-4唐坪村社火表演行程

      社火队路过村民家,村民一般都要放鞭炮迎接社火队,并给社火队队员倒水、递烟和糖果,社火队也会回放鞭炮。据说,社火队在院内或是路旁舞龙耍狮,能给农户带来好运气,因此,村民们都积极配合社火队,非常欢迎社火队到自家来耍社火。唐坪村的歌舞表演通常是在村中心的文化广场上进行的。杂耍的节目包括传统节目和现代节目:传统节目如《杨家将》、武术、旱船、《白毛女》等;现代节目多为流行歌曲、歌舞和诗歌朗诵等。歌舞表演一般表演一至二小时才结束。

      社火原本是由民间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演变而来的,在社火演变中,娱乐性的比重越来越大,祭拜神灵在整个社火流程中的时间越来越短,但祭拜神灵依然是社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社火象征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是社火的精髓。歌舞节目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现在的唐坪村社火活动中,传统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少,特别是一些方言曲艺如清唱、说浑话等。而随着现代舞曲在乡村中特别是被年轻人广泛接受,唐坪村社火中流行舞蹈和歌曲所占比重大大增加。

      第三节

      灾后首次社火

    一、 社火盛况

      社火是唐坪村非常重要的传统民俗,男女老少都要参与。

      5•12汶川地震之前,每年尚未到春节村民们早早就开始筹备社火了。家家户户在准备年货的同时,也都期盼着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2009年春节是5•12汶川地震后第一个春节,汶川地震中地动山摇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地震给村民造成的负面心理仍没有散去,加之全村515户农户都是原址重建住房,每家都忙着住房重建,因此虽然临近2009年春节,村里仍显得格外冷清,社火也不像往常那般早早地就有头人出来张罗。

      打破冷清局面的是帮助唐坪村恢复重建的民间组织一北京富平学校。在唐坪村开展调研的过程中,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与村民聊天时了解到唐坪村社火的历史渊源,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帮助全村百姓找回往日欢乐年节的好机会,遂提出如果今年村民举办社火,北京富平学校愿意提供部分资金。一提出,这一建议就得到了村委会和妇女代表的积极响应。

      确定了举办灾后第一次社火的项目后,北京富平学校的相关人员便回到北京利用其丰富的资源网络,在短时期内为唐坪村灾后首次社火筹集到6 000元的资助费。北京富平学校仅提出了资金使用的原则和目标,具体活动都交由村民自己组织安排。由于充分尊重了他们的意愿,并得到了北京富平学校的大力支持,村民们展示出了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大家自发选举出社火花灯组委会,从村民、社会知名人士、重建帮扶单位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补充活动经费;积极动员各农户参与,明确各自分工;物品采购、现场秩序维持、财务公开等各项工作组织得有条不紊。村子里在外上大学的、打工的青年只要春节返乡,也都踊跃参与到社火文艺演出准备活动中,忙前忙后地策划编排,演练歌舞,主持会场,表演节目等。

      这次社火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连续3天。正月十四早上,社火队首先到后山神庙敬过九天圣母,然后到七社的场坝上进行文艺演出,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草垛、房顶上都站满了人。演出结束后,鼓队敲起锣鼓,一位大叔手中甩着一束扎成马尾状的头发〈唐坪村村民有从事毛发收购的悠久 传统)就着鼓点边走边唱(当地的方言叫做唱喜话,是一种祈福仪式〉。唱完 喜话,社火队沿着黄土沟向下唐坪进发。打头的是马队,其中一个小伙子侧 身骑在马上,一溜快跑先到下个场子报信;两人举着“唐坪社火队”的旗帜。 紧跟着的是一位牧童引着一头由人装扮的牛,其后是舞狮队和舞龙队,随后 是一队戴墨镜的大旗手、举花灯的小旗手,再之后跟随的则是装扮成各种人物的其他演员,有包白头巾的陕西老农和舞扇子的小媳妈,也有戏曲中的人物,如穆桂英、包拯、观音、唐僧师徒等。到下唐坪后,又进人一个场坝给村民表演。社火队先进场,舞一回狮子,舞一回龙,大旗手、花灯队、装扮成戏曲人物依次进场亮相,绕场数圈。大旗手边走边唱祈福吉祥的曲子,其他人踏歌而行,类似秧歌步。场外设有若干临时摊点售卖各色零食、水果、玩具,还有面皮摊、米皮摊,人来人往,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这一天的活动持续到下午4 点左右才结束。

      正月十五是此次社火高潮。清晨,七社和下唐坪的社火队集合后先到对面山上敖爷庙敬神。仪式结束后,在旁边草坪上举行社火队绕场仪式,然后回到唐坪村,在村里最宽敞的一块空地(即将建设成唐坪公共活动中心)上举行盛大的社火文艺演出。区政府、乡政府的相关代表也应邀出席,前来观看演出的四邻八乡的村民将近2万人。场面如此壮观,令到场的政府代表也为之触动,当场向社火组委会捐款以示支持。此次演出由4位大学生主持,所有节目的策划、歌舞的编排也都由他们独立完成,还吸引了许多已搬到武都城的年轻人回来闹元宵。演出节目不仅有传统的说喜话,还有年轻人编排的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诗朗诵《感恩的心》、《人间有爱》等,赞颂了大灾中温暖人心的人间大爱,还有武术表演、现代舞和儿童模特队,甚至有年轻人一展自己 印度舞和藏族舞的风采。

      正月十六是最后一场表演,结束后就倒灯,即烧掉纸扎的花灯,至此,社火正式结束。

      活动期间,一直忙于重建的各村乡亲们交流着彼此家里的现状,互相鼓励、劝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跑前跑后,青年人则信心满满地跳舞、唱歌,尽情展示他们的青春活力和对村庄美好明天的期盼。场坝上不少农户摆摊设点卖小吃、做小生意,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也搞活了地方经济。唐坪村震后首次社火活动热闹非凡,一扫震后村民们心底的焦虑和压抑,增强了大家共建家园的信心。

    图6-5至图6-10所示为此次社火现场的部分图片

    52

    图6-5 社火表演者一

    图6-6社火表演二

    53

    图6-7 社火表演者中的童子军 

    图6-8 群众观看社火一

    54

    图6-9 群众观看社火二

    图6-10 群众观看社火三

    二、 社火对村民及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作用

      唐坪村灾后首次社火耍得尽兴,跳得尽情。这次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对全 村村民及灾后重建工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总结起来,灾后首次社 火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事先未曾想到的积极作用。

    1. 有效帮助村民们释放了灾后重建中积累的焦虑情绪

      地震给村民们心理上带来的紧张情绪及对震后生活不确定性的焦虑难以短时间祛除,而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这些紧张情绪和焦虑不安逐渐转变为偿还债务的压力、生计发展的压力等,每样都令村民们觉得不堪重负,这也是春节前村民难以像往年那样自发组织闹社火的主要原因。在外部非政府组织的引导和资助下最终组织起来的闹社火,给村民们提供了释放焦虑和压力的机会,舒畅了村民们的身心,振奋了他们的精神,也坚定了大家重建家园的信心。唐坪村一位老年人跟调查员提到:“闹个社火啊,心里觉得舒服多了,这 心里一直压得重啊!在社火上一跳一唱,啥都忘啦,又觉得有奔头了。”

    2. 激发青年人参与家园重建的热情

      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村里的青年劳动力是宝贵的人员力量。通过参加组织、举办社火,村里不少青年人加深了对唐坪村的感情,激发了他们参与家乡重建的热情。

    3. 对化解村里的矛盾起到一定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后重建也是资源分配的过程,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在自发组织社火的过程中,村民们通过充分的分工合作,彼此讨论交流,有效地增进了以往发生过矛盾的双方的相互理解,为化解彼此矛盾提供了良好机会。

    4. 为村里有各方面特长的能人们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使有培养潜力的青年人才涌现出来

      以往村民闹社火时,村里对传统习俗了解得比较透彻的老人出面组织和表演的比较多,青年人参与的少,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出现危机。这次社火中青年人参与热情空前之髙,社火后不少青年人也在参与重建的闲暇时间积极跟老辈人学习说喜话等传统文艺节目。

    5. 提离了村民特别是妇女的自组织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

      整个社火组织过程不仅仅依靠村组干部,妇女代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妇女不仅组织自己的表演队,还积极力其他表演队出主意,做演出服,这次活动增进了以往比较保守、羞涩的唐坪村妇女的自组织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

      图6-11 所示为参加社火表演的唐坪村妇女

    55

    图6-11 参加社火表演的唐坪村妇女

    6. 培养了村民在公共事务中财务公开的意识

      以往村里的财务公开仅仅指村委会向村民公开本村的公共开支,而这次社火参与者和组织者大多是普通村民。社火结束后,全部花费财务公开也由组织者们自己来操办。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公共事务财务公开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7. 活跃了地方经济

      三天闹社火活动期间,周边很多村民到唐坪场坝上摆摊设点做小买卖,不仅活跃了社火氛围,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七章

    重建中的唐坪村妇女

      社会性别不平等有两层意思:女性的社会地位优于男性的社会地位,或者男性的社会地位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之上。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由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演变而来。与短暂的母系社会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相比,人们更多的是谴责父系社会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即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的,因此,如没有特别说明,下文所说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均指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的。

      社会性别不平等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而不断被关注。“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凯特·米勒特(Kate Millet)在《性别政治》一书中指出:男女两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政洽关系,男性通过直接镇压、风俗习惯、语言、传统、教育等方式来确定女性的受支配地位,揭示出男女角色的定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文化造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性别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很大扩展,社会性别已经成为从性别角度认知和分析事物现象的工具,并在探索妇女受到压迫的原因、不平等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背景:农村与农业女性化

      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设立经济特区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家庭生产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制度为核心,农村改革举措把中国推上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由于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自主权不断提高的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进人工厂,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成为社会热点。学术界及时跟进,对进人城市的农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随着社会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又增加了社会性别研究维度。

      在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劳动力转移的众多研究中,高小贤(1994)认为, 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行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这主要表现在:①在从农业转移出的劳动力中,男性人数远多于女性;②转移出来后,女性在就业层次上要低于男性;③在转移者逆向转移比例上,女性高于男性。此外,在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女性明显滞后于男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受家务劳动拖累和土地制度制约及受教育程度低三个方面,其中妇女受教育程度低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王黎芳(2006)根据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点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分为两个阶段:①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乡镇企业崛起,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社区内 转移”;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规模庞大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离土又离乡”的“社区外转移”。与高小贤不同,王黎芳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差异表现为三个方面,即非农转移中的性别顺序、非农转 移后的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人的性别差异。其中,在性别顺序方面的差异有:社区内转移的性别顺序体现在“先长后幼,先内后外,先男后女”,女性往往是跟随男性进入乡镇企业填补空缺位置;社区外转移的性别顺序表现为男性外出打工,女性留守家里务农,以及外出的农村女性未婚者比例高于男性。非农职业收人的性别差异,主要由男性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高于女性、男性工作经验比女性丰富和非农行业对女性的歧视等造成。金一虹 (1998)将农村非农化过程看做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重组和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肯定了血缘与地缘对妇女的“社区内转移”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她也认为:非农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差序性、女性职业低层次化;乡村工业体系在结构上复制了父系家长制原有的秩序,两性合作的性别等级被扩大化和制度化;女性劳动力转移后发展资源少于男性等特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是农业女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女性化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农业女性化的利弊,不同的研究者表现出不同的观点。持肯定态度者认为,“男工女耕”时代的来临使得农村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直接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发展。理由如下:①“男工女耕”这一分工使得农村女性成为人格独立的自觉性劳动者;②农业女性化使得农村女性享有对家庭生产和家庭事务的“缺席领导权”,增长了她们的才千,加大了她们在家庭中的权力;③因为“男工女耕”的分工,农村女性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增加,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声望和自我评价。有的学者则将女性与男性进行横向比较,以说明农业女性化对女性不利:①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下降,这意味着在家务农的女性家庭收入占社会总产值比重下降;②不同程度的农业女性化掩盖了农村妇女严重的就业不足现象;③农业的低效益妨碍了农民向农业追加投人的积极性,又使滞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因其劳动量大和收入低,而在农村新的社会分层中地位相对下降;④农业成为妇女的主要劳动,并不等于妇女在农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外出务工丈夫的收入仍然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而且在种植业生产中,65%的决策工作是由男性来做的,只有35%由女性承担,其中男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土地利用等均具有明显的支配权。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唐坪村妇女

      唐坪村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村,村庄市场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男女家庭分工模式上“男主外,女主内”更加明显。唐坪村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洋芋,经济林木以花椒和核桃为主,家庭副业有养鸡、养羊等。

      与武都区大多数村庄一样,地少人多带来的人地矛盾长期以来都是唐坪村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难题,也是激发村民们谋出路的动力。说是动力,是因为当地人均土地少,依靠农业只能勉强维持自给自足,在农民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唐坪村村民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货币支付压力。因此,唐坪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进行就业非农化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劳动力转移方式一收毛发。

      与其他农村不同,唐坪村劳动力转移中进入工厂打工的并不多,有部分未婚女性(一般都在20岁左右)会到发达省份进工厂打工,而已婚女性中几乎没有人外出务工。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花椒价格上涨,花椒收入占农户收入比重也不断提高。

      根据人户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收贩毛发和出售花椒收入几乎占到农户收入的90%以上。因此,本节从花椒种植和收贩毛发这两项活动来描述唐坪村妇女在生活生产中的角色定位,并分析唐坪村社会性别差异状况。

      (一)收毛发生意中的社会性别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唐坪村收购毛发产业逐渐成形,销售的稳定性加上毛发价格不断提高,一些唐坪村妇女也加入了收毛发的队伍中,她们跟随丈夫外出收购毛发。由于收毛发需要深人边远地区的田间地头,生命和财产安全风险髙,加上家里一般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妇女外出收毛发的人数并不多,目前唐坪村家庭分工模式依然以“男商女耕”居多。家里男人同邻居或亲戚搭伴远赴外地收毛发,农忙时节回村劳作;妇女则留在家里务农并照顾老人和小孩。近年来,毛发价格不断上涨,收毛发已经成为唐坪村普通家庭最大的收人渠道。家庭收人中很大比重是通过男性获得的,因此男性在家庭中地位要明显髙于女性,他们在家庭事务中处于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而女性则扮演辅助者的角色。

      (二)农业生产中的社会性别分析

      唐坪村农业种植主要是小麦、玉米、洋芋和花椒。前三类主要用于满足自家消费需求,花椒则是经济作物。男性去外面收毛发,女性大多在家里忙着种小麦、种玉米等,尤其以花椒种植最为费工费力。花椒种植过程包括施

      月巴、摘苗、打农药和摘花椒等,其中摘花椒最为麻烦,不仅正逢酷暑7月,而且要在烈日下用手一点一点地摘下小小的花椒粒,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工。因此,在施肥和摘花椒时节,外出收毛发的男性劳动力通常都会赶回来参加劳动,可以说,花椒收人并不完全是由女性获得的,男性甚至家庭其他成员如小孩都被动员帮助家里摘花 椒。男性参与了关键生产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在经济上对家庭的贡献,因此女性在家庭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图7-1所示为采摘花椒的唐坪村妇女。

    56

      图7-1  采摘花椒的唐坪村妇女

      综上所述,唐坪村妇女对家庭的贡献主要体现于照顾老幼、操持家务等方面,对家庭经济收入的直接贡献度并不髙。一当地的农业女性化集中体现于妇女承担小麦、玉米和洋芋种植,这些作物主要用于满足自家食用和喂养家畜的需要。主要经济作物——花椒生产则由家里男性劳动力参与施肥和采摘等关键环节。虽然妇女是日常农业劳动的主力军,但妇女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家庭收入结构中,丈夫的非农收人占主要地位。妇女在家庭经济上的非主导地位、长期在家照料家务的角色分工,这两个因素形成了唐坪村妇女比较内向、保守和谨慎的性格特点,为人妻母后更是极其尊重家里男主人的意见,事事多以丈夫意愿为主。

      唐坪村妇女主任李仲菊大姐这样评价唐坪村妇女:“以前的时间,我们这里的妇女很怕羞,也没有什么文化素质,女人家嘛,你说给公共事业干点什么人家都骂,怕羞得很,所以没什么人会去做的。”

      第三节

      灾后唐坪村妇女激发社区恢复重建动力

      地震给村庄和家庭带来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一刹那的地动山摇造成农户住房、生活设施严重损毁。无论在短期的紧急救援阶段,还是为时数年的灾后重建,灾区一直都面临着一个难题一劳动力严重缺乏。在唐坪村,常年在家的妇女们在外部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勇敢地站出来,积极参与村里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她们的努力不仅有效推进了家乡重建进程,也为自己在公私两个领域(社区公共领域和家庭内部〕争取到更高的评价和地位。

      5•12汶川地震之前,唐坪村妇女在家庭中多处于被支配角色,在村子里公共事务上更没有发表意见的空间和权力,妇女们自身也认为参加村子里各种讨论和决定只是家里男人的事情。有少数妇女即使对村里大家伙儿的事有自己的想法,也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

      地震之后,在北京富平学校工作人员耐心的引导和激励下,唐坪村妇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人数逐渐增加,成长为村落社区内部恢复重建的重要力量。

    1. 女性村干部参与救灾物资发放

      唐坪村妇女主任李仲菊在访谈中说道:“地震过后,省上妇联的人来了,春涛他们(北京富平学校的项目官员)也跟着来了,然后他们就让我们带头做起来。那时候我是村副主任和一社社长,但并不是妇联主任,我们村老妇联主任退了,新的还没有选出来。当时我们村上就是我们三个村干部(另外两个是唐书记和郭主任)。地震之后全部的救灾物资都是我跟唐书记和郭主任(均为男性)拉回来的。”

    2. 参与灾后重建项目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

      在灾后重建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妇女们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灾后重建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共33名成员,其中有15名妇女代表,占到全部成员人数近1/2。在北京富平学校的支持下,唐坪村妇女逐渐甩掉了参与公共事务时的怕羞心态,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中。

    3. 推动举办社火活动

      社火是唐坪村十分重要的春节习俗,男女老少都要参与。往年都是由男性来组织花灯组委会筹备社火活动,所需费用也是各家自愿分摊。2009年春节,因受地震影响,家家户户都埋头重建,无人出面张罗,显得冷冷清清,村民们为此颇感遗憾与落寞。北京富平学校提供部分资金后,积极鼓励妇女代表出面与村委及若干村民代表协商,积极配合选举出花灯组委会。在组织过程中,唐坪村妇女逐渐展示出了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妇女代表联合村委会动员村民、社会知名人士、重建帮扶单位等筹集资金,补充活动经费,积极动员农户参与,明确分工。物品采购、现场秩序维持、财务公开等各项工作中都活跃着唐坪村妇女忙碌的身影。在她们的感染下,春节返乡的青年人也踊跃参与社火文艺演出活动。询女的积极参与为社火注入了活力,是社火成功举办的重要推动力量。

    4. 参与住房补助金公平发放

      2009年4月,北京富平学校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筹集的唐坪重建资金部分到位,随之而来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外来资源发放不公,最容易引起村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于是北京富平学校召开村民会议,成立了全部由妇女代表组成的村住房补助金发放小组,每个社中也至少有3名妇女参与本社住房补助金发放。各社住房补助金发放小组具体负责补助金发放,各社社长提供现场支持,村委会与北京富平学校项目人员负责监督。住房补助金发放小组与北京富平学校项目人员一起随机入户访谈,组织小组座谈会、社员代表大会,以多种方式收集村民意见,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解释这笔资金的来源、资助方要求、发放原则和目标,并特别强调它与政府的房屋补助政策不一样:如果不满足资助方的要求,资助方将会收回这笔资金。随后,按照此次资金到位情况,北京富平学校项目人员和村两委、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共同制定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发放方案,并再次征求村民意见,经修改完善后最终确定了478户2032个村民每人发放住房补助金380元,共计77.216万元,并将最终名单向全村张榜公示。

      在整个过程中,妇女代表出色地完成了住房补助金发放任务,成长起来的妇女代表中有3位后来又被选人村级互助资金筹委会。这次住房补助金发放过程示范了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程序是如何建立的,妇女们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村民和基层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以妇女为主要力量发放住房补助金,不仅让村民们顺利获得了一小笔资金,也加深了对公平、公正、公开程序的了解和理解。

    5. 主动为村内街道拓宽出让宅基地

      妇女们除了逐渐转变观念,在村庄公共事务中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在协助村基层组织成功劝说农户出让宅基地的过程中,则表现出她们在兼顾公私利益时灵活的处理方法和周到的处事原则。

      专栏7-1

      2009年4—5月,村里实施道路改造项目。武都区建设局确定的设计方案要求将原先村内道路加宽取直,需要14户人家出让面积不等的自家的院子,其中1户更是需要迁居。虽然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村道改造项目获得绝对多数农户同意,但是因为直接损害到需要出让宅基地的14户农户的利益,在实施的时候,来自这14户的阻力非常大。村两委、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北京富平学校多次走访这14家农户做说服工作,但效果甚微。与此同时,北京富平学校项目人员组织的妇女学习发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的活动正在进行。在妇女学习过程中,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结合村道改造的实际困难,告知妇女互助合作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好处,并介绍山西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妇女骨干的做法,这些教育对唐坪村妇女非常有启发,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如何能够帮助村里说服这14户人家。房屋重建互助小组中有3位妇女代表恰好来自需要出让宅基地的家庭,她们从发放住房补助金的实际行动中得到启发,表示愿意为村里的公共事务作出牺牲。回家后,她们多次做家人的工作,跟家人商量为拓宽街道而出让宅基地。最终在村干部、妇女们的共同努力下,说服了所有14户村民,保证了村里道路扩宽建设,奠定了保证重建物资顺利运输的良好基础。

     

    第八章

    社会组织参与唐坪村重建

      第一节

      北京富平学校与唐坪村

      北京富平学校是致力于减贫、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民间组织。它创办于2002年,主要业务为农村社区发展,小额信贷扶贫和农村妇女的培训、转移、就业等,详见专栏8-1。

      北京富平学校是中国较早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多次与政府开展多领域项目合作。2004年,甘肃省扶贫办与北京富平学校、甘肃省妇联合作开展农村妇女培训和转移工作。甘肃省扶贫办提供培训经费和受训妇女到达北京的旅途费用.甘肃省妇联则运用到村工作系统,组织愿意接受培训的妇女,送至北京富平学校在北京举办的家庭保姆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北京富平学校帮助这些妇女与北京当地家庭签订用工合同,并在需要时帮助妇女就业维权。截至2007年,三方共培训和转移甘肃农村妇女8001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北京富平学校又与甘肃省扶贫办在甘肃徽县、渭源县开展农村小额贷款方式的抉贫互助资金试点。与政府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北京富平学校在灾后顺利进人唐坪村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富平学校应甘肃省扶贫办邀请于2008年6月26日至7月3日前往唐坪村,协助政府部门在村民中开展灾情调研及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工作,并与甘肃省扶贫办、陇南市及武都区扶贫办、省妇联达成合作协议,为唐坪村灾后重建试点项目提供社区能力建设与技术支持,以提高社区自主发展的能力,激发社区内在活力,更高效地利用外部(政府及社会)资源重建家园。在试点探索基础上,北京富平学校和省扶贫办也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社区主导、政府与社会组织多方协作的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模式,为其他受灾贫困村的灾后重建及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借鉴及政策建议。

      专栏8-1       

      北京富平学校简介

      北京富平学校成立于2002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汤敏、柳传志等创办并担任理事,致力于减贫、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1. 使命

      北京富平学校的使命是以社会企业家的精神和方法推动社会创新,让服 务惠及穷人,促进社会公正、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 工作策略

      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策略是:提供职业和就业安置、互助网络等服务,帮助贫困人群实现体面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创业培训和金融服务,帮助城乡贫困人口创业,促进自身和家庭的发展;培养和投资社会创新者,通过创办社会企业和创新活动,服务社会需求群体。

    3. 发展历程

      北京富平学校经过近10年的整合与积累,逐渐发展成为以社会企业家的精神和方法推动社会创新、促进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并将核心业务聚焦为微型企业和社会企业提供小额贷款金融服务、创业培训服务与社会投资。截至2009年,其发展历程如下所述。

      (1)1993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以500元人民币开始小额信贷尝试,重点针对贫困农户提供贷款。

      (2)2002年4月,北京富平学校以民办非企业形式于北京市通州区民政局注册,全称为“北京市通州区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除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外,还为贫困地区的女性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支持和权益保护。为便于提供就业服务,同年11月,北京富平学校的创办者们投资设立了中国最早的社会企业之一——北京富平家政服务中心,并在北京市东城区工商局以企业形式注册。

      (3)2002年,考虑到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更多路径,在农村小额信贷试验的基础上,茅于轼教授与汤敏博士等社会有识之士创办了北京富平学校。富平学校旨在为农民提供在城市里的体面就业服务,从而使扶贫工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贫困农村中更加弱势的群体——农村妇女,并由北京富平学校作为平台逐步整合小额信贷等业务,创新扶贫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

      (4)2003—2005年,历经非典的考验和在市场中的历练,北京富平学校在农民工就业服务方面逐渐形成了民办公助的独特模式,并建立了与国家扶贫办及安徽、甘肃、陕西、河南、湖北等省扶贫办的合作关系。这期间,北京富平学校于2004年完善了治理结构,形成了第一届理事会。

      (5)2006年,北京富平学校和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合作,对学校进行重组,在新的平台上开展工作,涵盖社会投资、环境保护、教育、公民社会发展等领域。同时开始与基金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6)2008年9月,北京富平学校与社会投资伙伴共同投资成立北京富平(社会)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富平(社会)投资公司”,主要开展以投资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社会投资业务。

      (7)2009年6月,永济市富平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挂牌营业。所发放贷款全部是2万元以下的涉农信用贷款,最小贷款额度为1000元,平均每笔贷款余额为15100元。贷款用途包括养殖业、生产投资、经商、建房、婚丧嫁娶、家庭教育、家庭医疗及家庭消费性贷款等。

      (8)2009年,北京富平学校结合以往的经验与优势,将业务集中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和创业培训及金融服务,以及为城乡社区发展、企业志愿服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培养社会创新者。

      信息来源:http://www. fdi. ngo. cn/

    一、 参与重建规划

      由甘肃省扶贫办、武都区扶贫办、北京富平学校规划工作人员、专家、技术人员及汉林乡、唐坪村的乡村干部共同组成了唐坪村灾后重建规划组。该规划组采用入户访谈,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妇女代表会议、贫困户代表会议等多种方式,在宣传国家和甘肃省灾后重建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调查了解了村民的重建意愿和迫切度。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富平学校应甘肃省扶贫办邀请于6月26日至7月3日前往唐坪村,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灾情调研及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工作,并与省扶贫办、陇南市及武都区扶贫办、省妇联达成合作协议,为唐坪村试点项目提供社区能力建设与技术支持,以提髙社区自主发展的能力,更髙效地利用社区内部和外部(政府及社会)资源共建家园,并在试点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社区主导、政府与社会组织多方协作的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模式,为其他受灾贫困村的灾后重建及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借鉴及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北京富平学校了解到唐坪村灾后重建的主要需求依次为:①房屋重建;②小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如村组道路重建,村内排水渠道和护村沟道治理,村小学、人畜饮水管道、水窖维修等;③产业发展,核桃种植、生猪养殖及配套“一池三建”设施;④劳务技能培训,结合产业培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包括“两后生”培训等。北京富平学校工作人员也发现,村社干部及村民骨干缺乏参与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大量对内对外协调的重担都压在3位村干部身上,工作担子过于繁重使得一些政策和项目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农户,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阻碍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摸清社区基本情况后,北京富平学校与省、区两级扶贫办达成合作协议,并明确了合作目标和分工。目标为:保证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协助唐坪村完成房屋重建、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的任务,使唐坪村尽快恢复到灾前的生活水平。在分工方面,扶贫办侧重于小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村级互助资金。北京富平学校关注焦点在于社区能力建设,并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筹集资金,用于重建户房屋小额补助金发放、社区骨干培养、建设基于IT平台的社区学习中心等活动。

    二、 协助发现及选出妇女代表参加村级规划实施小组

      灾后重建开始后,北京富平学校工作人员就敏锐意识到外界援助虽然可以帮助村民缓解一时困难,但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需要依赖村民具有互助合作精神及自主发展能力。而他们也了解到,以妇女为主力军的唐坪村村民的互助合作、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必须要有妇女参与。北京富平学校正是以妇女为重点,发现妇女骨干,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妇女参与意识和能力,并协助妇女代表顺利参加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村级规划实施小组。

      5•12地震发生后,为了帮助唐坪村村民提髙自我发展能力,北京富平学校特意邀请山西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校长郑冰共同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调研。郑冰老师具有将近10年的农村发展实践经验,在调研中迅速把握了妇女及贫困家庭的需求,并使她们的需求和期待在规划中得到关注。在北京富平学校与郑冰老师的积极鼓励下,15名妇女代表当选为村级规划实施小组成员。2009年9月,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又派出一支妇女村民骨干前往唐坪村,了解当地灾后重建工作进展,与唐坪村的妇女代表们交流在村里合作修路、清理垃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如何克服它们的经验,鼓励唐坪村的妇女代表们发挥带头作用,齐心协力搞好重建工作。这种来自外界的鼓励和支持使得唐坪村妇女深受鼓舞。

    三、 深人社区走访,沟通各方信息,协助化解村民负面情绪

      在社区调研走访过程中,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发现部分村民对于灾后重建政策落实情况存在一些不满情绪,激烈时甚至曾引发村民与乡村干部之间的冲突。大家详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大多数问题是由灾后重建政策信息不对称,缺乏及时而畅通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机制所导致的。

      通过电视和广播,村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政府颁布的灾后重建政策。但对政策从颁布到落实需要一个过程,以及资金落实并非一蹴而就等具体执行中的问题并不太了解。当村民们觉得政策落实情况与自己想象不一致时,往往会因此对村社干部、乡干部产生种种不满和猜测,有的还会口出怨言。这些不满情绪难免影响到这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间接影响到政策落实的效率,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分析原因后,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主动承担起为村民提供信息的责任。每次到唐坪村,他们都会首先从村支部、村委会处了解有关政策及其执行的最新信息,然后深人社区进行农户走访,倾听村民对于灾后重建政策及其实施的看法和意见,并根据先前所收集了解到的信息,详细向村民解释灾后重建政策的实施过程,这种细致到位的工作做法有 效化解了一些村民的负面情绪。

      专栏8-2

      重建阶段之初,村民们从广播里听说政府颁布了给每户受灾村民2万元住房建设补助的政策。但村民们不清楚从政策颁布到资金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资金也不是一次性到位的。此外,政策还明确,应根据每户房屋损失程度确定实际补助金额。第一次发放住房补助的时候,首先照顾了重灾户,这引起部分村民认为“不公平”,并对村社干部和乡干部产生了种种不满和猜测。有些村民甚至一起找乡长理论,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甚至根本就不听乡长的解释,只管质问。由于村书记唐玉春也是利益相关者,他们更不相信唐书记没有拿到最高标准补助,一时出现了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到现场,首先劝导大家冷静下来。.他们从非利益相 关者的角度,建议村民听乡长解释,因为公平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得到的补助 总额是否一样。经过劝说,村民们冷静了下来,听完乡长的解释后,将信将疑 地离去了。随后,村级规划实施小组成员和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分成4个小组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并向村民们解释因为灾后重建荦涉面非常广,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从制定到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希望他们能够耐心等待。不久,第二批、第三批补助到位,村民们都拿到了相同总额的住房建设补助,而且村书记家的补助也在最后一批中。当初找乡长理论的村民觉得对不住乡长,但是又不好意思去向乡长当面解释。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唐书记商议解决办法。唐书记主动上门请这些村民,并与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一起带他们去向乡长道歉,误会也就此化解。经过这件事情,村民们不只解除了心中的歉疚,也学会了反思自已当时处理方式的不对之处。

    四、 支持村民组织灾后首次社火,凝聚村民重建家园信心

      2008年年底,在唐坪村协助开展重建工作的北京富平学校工作人员发现,村民们在重建压力下情绪不高,村子里公共事务推进也难以得到积极响应,每家每户只是埋头于自家重建,因此,希望寻找到合适的机会激发全村百姓对自己家乡的认同和热情。社火给他们提供了灵感和机会。作为一家有着丰富社区工作经验的非政府组织,北京富平学校敏锐认识到村庄传统习俗恢复将有利于增强村民对社区灾后重建的信心,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与村委及若干村民代表协商,北京富平学校决定为唐坪村灾后首次社火提供部分资金。为了确保最大限度发挥村民自组织与资源动员能力,北京富平学校只规定了资金使用原则和目标,所有具体活动都交由村民自己组织安排。

      2009年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花灯组委会不负众望,成功组织了一连三天规模盛大的社火,周围村庄的村民都前来唐坪村观看此次社火演出。春节返乡的打工者、在校大学生等都加入到社火文艺演出中来。大家尽情歌舞,地震发生之后长期积累在村民心中的紧张和焦虑得以充分释放,笑容又重新固到村民们的面庞,大家对家园重建的信心更足,精神头儿也更加昂扬,村民们特别是妇女的行动意愿和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社区的内在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据估计,3天内共有近3万人次前来唐坪村观看此次社火演出。春节返乡的青年人,不管在上大学的还是在外打工的,都参与到社火文艺演出中,他们策划节目、编排歌舞、主持、表演。演出节目不仅有传统节目一说喜话,用来表达对新年的祈福和祝愿,也有年轻人编排的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诗歌朗诵《感恩的心》、《人间有爱》等,赞颂了在大灾中涌现的大爱。这些节目不仅让村民自地震以来一直焦虑和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也使年轻人参与家园重建的热情被激发,村民共建家园的信心得到增强。县、乡政府代表也应邀参加正月十五唐坪社火的演出,并为社火中体现出的唐坪村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家园的精神所感动,当场向花灯组委会捐赠资金。

    五、 运用参与式方式发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

      发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资助的重建户住房补助金是北京富平学校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此项工作由北京富平学校与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各出2名代表组成项目团队,联合唐坪村村委及各社社长、妇女代表共同完成。工作组首先与村委会及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组长沟通,得出两条信息:①由于每户人口相差悬殊,按户发放不太公平,容易引起村民不满;②由于地震造成每家每户都受灾,都很缺乏资金,以前不是贫困户的人家由于地震中受到较大冲击也成为贫困户,因此,对于目前到底谁是贫困户,谁又更贫困,一时之间很难做出客观判断。

      为了避免出现发放补助金不公平现象,项目组成员分成3个小组分别进入各社。通过人户调研、组织村民小组访谈、召集社员讨论等多种形式,与村民共同探讨公平发放住房补助金的方案。多达99%的村民认为按照人均方式发放补助金是公平的,但是这与资助方要求不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要求发放补助金应以贫困家户为单位〉。工作小组进行了全村人口普査,认为515户的统计数字与实际存在出入;考虑到村民们普遍认为按户发放重建款是不公平的,为避免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北京富平学校将原本设计为按户发放补助金的方案调整为按照重新普査后的人口平均发放。根据人口普査数据,唐坪村共2032人,人均发放380元,共发放77.216万元。

      针对困难家庭的资助方案也遇到了困难。考虑到当时政府的政策已经开始向困难户倾斜,村民们也认为既然都受灾了,那么都应当被平等对待,因此村委对于从全体村民中筛选困难户感到十分头疼,最后为避免加剧村里矛盾,决定暂时搁置这笔资金的发放。但是从之后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来看,这笔暂时搁置的困难户补助金给北京富平学校与村委会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北京富平学校在发放第一批住房建设补助金时,主要兼顾公平原则。虽然每位村民380元的住房补助对于农户建房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村内部缺乏一个有能力的、公平公正的工作团队来合理透明地分配资源,也容易在村庄内部造成种种矛盾和冲突,阻碍村庄的正常恢复重建。政府在重建中,更多强调面上的公平性,难有精力关注到一个村庄内部的公平,许多村庄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也使得村委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难以取得村民信任。因此,发放补助金为富平学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深度介入唐坪村资源发放的全过程,并在村委、村民之间起到了一个缓冲和协调作用。同时,为了发放补助金,工作人员多次与村民、各社开会讨论,大家不仅共同讨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房屋补助如何发放,也会把自己感到不公平的其他种种问题一并倾诉出来。村民的情绪得到释放后,工作人员逐步引导村民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大家讨论如何通过合理方式去解决问题。这种细致到位的工作方法使得富平学校发放建房补助金的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充分认可与支持,也使其与村委、村民都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有效保障了后期工作顺利开展。

    六、 协助监督小组开展灾后重建项目信息公示

      在北京富平学校项目人员推动下,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项目监督小组建立了定期公示灾后重建项目信息的机制。在唐坪村小学校门前设立灾后重建项目信息公示栏,定期将各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援建的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七、 培养妇女骨干,激发其关注和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

      唐坪村妇女是北京富平学校进人该村开展工作的主要关注对象。在进入唐坪村工作近三年的过程中,北京富平学校组织开展了多次活动,鼓励和培养妇女骨干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也正是在北京富平学校的努力和支持下,唐坪村灾后重建中不仅关照到女性需求,妇女们也为村庄重建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1. 组织妇女开展文化活动,激发妇女代表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2009年4—5月,北京富平学校邀请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的妇女骨干来协助开展妇女工作,希望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激发唐坪村妇女代表的自信心与责任感。永济妇女骨干利用下午及晚上的时间教唐坪村妇女跳健身舞,吸引40多名妇女参加。在活动过程中,从各社选出3名妇女代表召开会议,永济妇女骨干介绍了自己所在村妇女合作、共同清扫村庄巷道环境、共同修路等经验,激发了唐坪妇女代表的自信心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责任感。

    2. 支持妇女代表参与发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

      为了进一步增强妇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自信心和热情,增加她们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经验,北京富平学校在与村委开会讨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发放办法时,坚持要求让村庄妇女代表参加补助金发放。经村委会同意之后,北京富平学校先对各社妇女代表进行了培训。在他们的协助下,妇女代表在发放补助金过程中,很好地坚持了“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顺利完成了全体村民补助金的发放任务。公共服务意识得到提高后,北京富平学校又鼓励她们参与了说服农户出让路面工作,在之后修建村文化站、卫生站的项目中,妇女代表也积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妇女们对于村庄资金发放、项目推进和社区共享机制等多方位的深度参与,充分展现了她们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迅速成长的公共事务服务意识,也展现了她们的杰出能力。

    3. 鼓励妇女代表协助宣传互助资金协会

      为了促进灾后生产恢复和发展,武都区扶贫办计划在唐坪成立村级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协会(以下简称“互助资金协会”)。为了让村民理解互助资金协会的意义,吸引大家参加协会,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与永济妇女骨干协助唐坪村妇女代表利用晚上时间,在各个社组织社员动员会,向村民宣传互助资金协会对村子整体发展的好处、如何成为会员、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

    4. 支持妇女在省扶贫办现场会上表演节目

      得知省扶贫办将在唐坪村召开现场会,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永济妇女骨干、唐坪村委及妇女骨干商议,鼓励妇女们排演节目,届时在现场会上展示唐坪村妇女参与灾后重建的决心和信心,推动妇女活动进一步发展,也增强妇女骨干的组织动员能力。

      为筹备这次妇女展演活动,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特别派了3位代表前4天来到唐坪村,与唐坪村妇女骨干一起组织妇女排演节目。经过4天的紧张筹备,现场会当天,有100多位村民齐聚新建的村文化广场载歌载舞,吸引了周边村庄许多村民前来观看。

      整洁一新的新建巷道与房舍,唐坪村妇女所展现出的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使当天前来与会的政府各部门代表深受感染,对开展妇女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在村民灾后重建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徽县扶贫办主任激动地表示,回去后,要借鉴唐坪村的经验,不仅重视物质重建,更要重视通过妇女参与、开展文化活动来激发村民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

      这次活动所获得的成功极大增强了唐坪村妇女骨干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了她们的责任感。来自政府方面的认可,也促使当地村委更加重视此项工作,更加愿意大力支持妇女骨干开展妇女活动。

    八、 协助建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

      协助建立唐坪村村级互助资金是北京富平学校与政府合作的一部分。在合作中,扶贫办为唐坪村村级互助资金注资25万元,北京富平学校引导村民建立互助资金协会,促进农民通过资金的联合,互相信任,逐步实现生产和购销联合与合作,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资金合作、生产合作和购销合作相结合的农村经营新机制,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009年5月,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协助开展社区的动员与宣传工作,让村民理解建立互助资金协会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建立该协会的方法。此外,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还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和项目活动的开展,发掘村民骨干,向互助资金协会推荐合适的理事会人选,并协助协会完善章程及制定资金运作管理规则。互助资金协会章程详见附录6。

    九、 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开展IT培训

      2009年初,北京富平学校向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申请社区学习中心项目并获批淮。截至2010年1月,该项目向唐坪村捐助了11台旧电脑、1台投影仪(与唐坪小学公用八1张1年期的无线上网卡等硬件设备,并提供电脑操作培训(借用村活动室中的图书室作为培训教室,开办电脑技术培训班)和文化活动支持。自2009年以来,已经开办了 2期信息技术培训班,共培训31人,学员都是村里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年轻人。

    十、 探索利用社区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乡村社区教育工作的途径

      2010年1月18—22日,北京富平学校邀请北大乡村文化研究专家牛剑春赴唐坪村,就武都地区文化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并与村委、乡政府共同探讨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乡村社区教育工作,以提高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经讨论,达成以下初步共识。第一,北京富平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提供资金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应当定位于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二,社区文化站的培训内容先以乡土教育、公民教育及妇女教育为主。由北京富平学校负责组建由外地及本土专家组成的乡土教材开发团队,编写乡土教材并面向乡村教师、本地文化爱好者、大学生等,使他们能够利用各自的平台推动乡土教育的实践活动。第三,如果2011年唐坪社火能在妇女参与、促进大学生关注本地社火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一些椎动,北京富平学校将考虑给予一定支持。

      第二节

      北京富平学校在唐坪村实践的思考

    一、 北京富平学校参与社区恢复重建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一)北京富平学校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特点

      北京富平学校在唐坪村的尝试,是以农村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主导的一种灾后重建方式。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北京富平学校在唐坪村灾后 重建中扮演的是协助者的角色。总体而言,北京富平学校构建的灾后重建方 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农村社区及居民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与主人

      北京富平学校认为,灾后重建不应是村民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成为一个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救助、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唐坪村灾后重建工作 中,北京富平学校注重将灾后重建资助款如何使用、如何发放等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和决定权交给社区成员,以培养农村社区组织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的能力,使得农村社区成为灾后重建真正的主体。这种社区主导的工作方式需要不断发掘和培养农村社区组织及社区骨干,并最终实现农村社区主体意识与能力的不断增强。

    2. 社会组织是社区自救的协助支持者

      作为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的社会组织,北京富平学校在唐坪村的重建中 发挥了信息沟通、社会资源动员、村民骨干发现及激励、社区组织培育等多重作厢。北京富平学校与永济农民协会共建的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派出的妇女代表有丰富的动员和组织农村妇女开展文化活动、学习及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唐坪村村民骨干的发现与激励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社区文化重建推动灾后恢复重建

      地震不仅造成了受灾村民物质财产受到损失,也使得村民的精神和文化 受到巨大冲击。如何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处理好物质基础建设与文化精神恢复二者的关系,这往往是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中被忽视的问题,因为人们直观感受到的是房屋、村道路等看得见的实物被破坏带来的冲击力,而地震 带给村民精神上的压力以及社区文化的冲击,外人甚至受灾村民自身都难以意识到其严重性。作为长期帮助妇女等弱势群体的本土社会组织,北京富平学校对于社区文化和弱势群体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其工作人员到唐坪村不久就感受到了地震造成村民精神上的压抑,以及社区文化活动——社火的中断。他们认为,人在灾后重建中是首位的,灾后恢复重建更应该侧重于人的精神状态和社区文化活动的恢复与重建。通过人和社区文化的恢复与重建来推动社区物质层面的恢复与重建被北京富平学校认为是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首选模式。

      专栏8-3

      唐坪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受损物质层面的重建,还包括农村社区的组织重 建、农村社区的自信与能力重建、农村社区的文化重建。政府的资源投入注 重基础设施重建与产业发展,但如果社区缺乏自立自强、互助合作的文化,社区组织能力薄弱,资源的注入和产业扶持亦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平,激化社区原有的矛盾,引致村民上访,从而阻碍社区的重建。因此,北京富平学校在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非常关注社区文化与社区组织建设,尤其注重发现和激活社区巳有的文化资源或文化活动,这是因为这类活动在乡村向来具有较好的自发性、组织性及广泛的参与性,有助于社区认同感的建立,进而化解社区矛盾和冲突。比如,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项目启动之初,我们与村 委的沟通并不顺利,他们担心资金发放不好,反而引起诸多矛盾,囡此谈了许久仍是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当大家兴致转入低谷时,我们无意中问到村里怎么过春节,村民立刻神釆飞扬地谈起往年正月十五他们如何组织闹社火的情景,但今年因遭灾恐怕社火组织不起来,言谈中村民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于是我们当即表示只要他们还有兴趣,我们愿意给予支持。事后证明,这次社火组织得相当成功,不仅帮助村民释放了自地震以来积压的种种焦虑紧张的情绪,而且村民的积极参与也使得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得到极大增强。

      (二)北京富平学校参与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成绩

      北京富平学校参与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要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促进农民与基层组织的有效沟通

      灾后重建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村民重建家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信 息的产生与传播。这些信息包括了政策信息、项目信息、物资分配信息等。 在唐坪村灾后重建过程中,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察觉到各类与灾后重建 相关的信息(如政策信息、项目信息等〕在基层村民中的传播与沟通是很不通畅的。这很容易导致村民间、村民与乡村干部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缓解村庄灾后重建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北京富平学校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实践中北京富平学校探索了以下几种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①社会组织由于与外部信息沟通具有优势,应主动承担起信息员职责。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每次到唐坪村之前都完整地收集政府相关各类政策信息,进人社区后通过社区走访,了解唐坪村灾后重建的进展及面临的困难,向村民解释灾后重建的有关政策,化解村民的负面情绪。此外,他们还通过简报及面谈形式定期向扶贫办反馈村民的意见和想法。②协助村民选举产生监督小组,帮助监督小组建立项目信息定期公示制度,有助于减少村民对于灾后重建项目的种种猜测和谣言。③以不定期的项目简报形式,向甘肃省扶贫办、陇南市扶贫办及武都区扶贫办汇报项目工作进展,包括工作方法经验的总结、发现的问题和需求。

      此外,甘肃省扶贫办、陇南市扶贫办及武都区扶贫办在项目过程中经常 主动邀请北京富平学校参与扶贫办组织的各种研讨会、培训及工作会议,使 北京富平学校得以及时了解政府项目的进展及各项政策,并得以与村委、乡政府之间进行顺利的合作。曲于北京富平学校与扶贫办双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均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彼此的互动与了解,从而得以建立较为顺畅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

    2. 发现并培育农村社区文化妇女骨干

      在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调研阶段,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就与甘肃省 扶贫办系统讨论并达成共识:必须选出一批热心的村民骨干与唐坪村村委共 同组成村级规划实施小组,以顺利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而北京富平学校也将 发现和培养灾后恢复重建中唐坪村村民骨干(特别是妇女骨干)作为其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的重点工作。以唐坪村妇女骨干的发现和培育为例,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的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请来了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的妇女骨干,让她们通过跳舞等各种活动来发现唐坪村的妇女骨干,并在多次的交流中不断提高妇女骨干参与社区重建与发展的意识。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的妇女骨干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和了解,并具有丰富的农村 社区动员和组织的实践经验,能够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的方式迅速地发现村民 骨干并激发村民骨干的自信心与社区责任感。在她们的带动和帮助下,唐坪村妇女骨干队伍很快就形成了。这些妇女代表后来都积极参与到了唐坪村的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发放等各个环节中。

      专题8-4

      我们基本的方法是:从文化活动入手,吸引妇女参与;通过妇女活动选出 具有组织动员能力,并对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有热情的妇女骨干,建立妇女骨干小组;引导妇女骨干学习有关农村发展的政策,树立互助合作的意识,鼓励 妇女骨干独立开展妇女文化活动,并逐步组织妇女参与村庄恢复重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具有潜力的骨干,推荐其加入灾后重建的各个项目组,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项目中的住房补劭金发放小组、文化站/社区学习中心建设及管理小组、互助资金协会,并根据其承担的不同任务,进行跟进的支持,并提供相应的培训。

    3. 推动农村社区合作和农民组织化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除出台一 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之外,政府各行业、各部门也积极推动部门资源下乡,建设农村社区。例如,扶贫办在贫困村设立扶贫互助资金,农业部支持农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唐坪村属于贫困地区重点贫困村,其社区组织化建设资源有扶贫系统支持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在唐坪村扶贫办投入资金引导村民建立互助资金协会,促进农民通过资金的联合,互相信任逐步实现生产和购销联合与合作,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资金合作、生产合作和购销合作相结合的农村经营新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北京富平学校充分意识到农村社区组织化的重要性以及难度,迎难而上,主动协助开展社区的动员与宣传工作,让更多村民真正理解建立互助资金协会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建立互助资金协会的方法。此外,北京富平学校还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和项目活动,发现村民骨干,向互助资金协会推荐合适的理事会人选,协助协会完善章程及制定资金运作管理规则,推动了 农村社区合作与农民组织化。

    二、 北京富平学校参与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北京富平学校虽然是本土社会组织,但在参与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农村社区建设中,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与挑战。比如,进入农村社区后,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社会组织援助公平性原则与社区恢复重建效率冲突问题,农村社区精英外流与社会组织推动社区组织与发展问题,等等。下面将结合唐坪案例,从社会组织参与灾后重建角色定位、社会组织协调社区资源分配、社会组织推动农村社区持续发展等方面,简要阐述中国社会组织在参与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角色定位矛盾

      重建过程中,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共同合作的探索难免遇到困难和挑战,角色定位存在矛盾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富平学校认为,自己不应该是带来资源并将其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人”,而是应着力于社区文化教育和能力建设方面,因此将工作重心放在培育社区基层组织之外的村民积极分子特别是妇女代表上。而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等社区基层组织则更多地认为,既然是政府部门介绍北京富平学校来到村里,那么北京富平学校就是“准政府”组织,因此他们更希望北京富平学校首先投入资金来参与村子灾后重建;其次,他们也希望北京富平学校与村两委等社区基层组织更紧密合作甚至是指导基层组织的工作,而不应放太多精力于深入社区发展其他村民积极分子。

      双方对外来社会组织的定位差异导致对社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期待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在后来的工作进展中不时会阻碍双方的顺利合作。

    2.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发放规则与唐坪村现实之间的矛盾

      为保证贫困弱势群体得到更多支持,北京富平学校为唐坪村支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时,后者提出两个要求:①以户为单位,发放515户建房补助;②针对困难家庭,发放额外住房补助。在项目协议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强调:如果不能按协议执行这些原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可能收回资金。

      出于良好意愿的设计在具体执行时遇到了很大困难。唐坪村的具体情况是:515户这一统计数字是5•12汶川地震之后,为领取住房建设补助金村委会紧急统计后上报的数字。但后期北京富平学校深人全村进行人口普查后发现,在户数统计上存在一些差异。因为对“户”的标准缺乏统一标准,村委会统计时主要依据户口本信息,而部分村民办理户口本较为随意,因此出现多种情况:有的八口之家虽然已分开生活多年,但只登记了1个户口;有的三口之家因孩子外出读书等原因办有2个户口,等等。另外,5•12汶川地震之后,虽然政府户口管理部门已经关闭了灾区分户通道,但仍有一些农户为了多领住房建设补助金通过关系分开了户口本。因此,如果以户为单位发放中国红十字签金会住房补助金,极有可能造成不公平而引起村民们不满。村委会从社区稳定的角度出发,反对以户为单位发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同时人户调查发现高达的村民也认为以户为单位发放补助金是不公平的。

      此外,地震发生后,农村社区中因灾致贫现象非常严重,大多数村民家庭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压力。即使原来条件较好的家庭,因为财产损失大、家中孩子上学开支大等因素也陷入困境,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了,区分谁是贫困户谁不是贫困户的难度大大增加。按照原有的贫困户名单发放补助金也会引起村民不满,进而影响到社区团结和村民灾后重建的信心。

      面对重重矛盾和挑战,北京富平学校多次与村委会、村民代表讨论之后 仍未能形成明确的发放方案。暂时搁置了一段时间后,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再次与村民代表共同对社区进行了深人的分组调研,了解社区对以户为单位发放具体存在哪些不满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方案:先在唐坪村开展一次人口普査,以普查后人口为单位发放补助金;为保证有限的贫困户补助金能够帮助到特别困难家庭,北京富平学校与村委会、妇女代表多次讨论后,决定根据各社人口比例确定每个社贫困户数,然后各社再分别召集社员民主选举贫困户发放补助金。

    3. 村民骨干的发现与培养缺乏长期与可持续的组织机制的保障 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虽然可以发现有潜力的社区骨干,但其能否真正发挥作闬,依赖于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并逐步由单纯的跳舞娱乐转向学习,组建各种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社区文化活动有了相对稳定和能自我运作管理的组织基础,才能持续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并有助于村民借助社医文化活动这个平台实现相互交流与合作。村民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又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以及组织的完善。

      尽管北京富平学校在参与唐坪村的灾后重建中,成功地发掘和培育了唐坪村社区妇女骨干,并且,这些妇女骨干通过北京富平学校的努力也积极参与到了村庄各项灾后恢复重建活动中,对村委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与好评,然而唐坪村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构架并未形成。随着灾后重建各类项目的结朿,村民逐渐恢复到日常生活状态,如何维持围绕社区文化活动的村民组织化,将是北京富平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随着重建工作的结束,一些村民骨干陆续外出打工,北京富平学校组织村民开展工作的难度将增大。

      出于美好意愿的政策设计在实际执行时,由于当地社区具体情况而遭遇困境和挑战,这在许多灾后重建村庄中都普遍存在。在唐坪村案例中,正是由于北京富平学校工作人员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小而灵活的特点,既能坚持关照弱势群体、给村民带来实惠等原则,又能承认并正视村庄的现实状况,还能够在项目设计原则和所追求达到目标之间灵活协调,鼓励村民们充分参与讨论,才能最终将一个原本被认为无解的挑战妥善处理。北京富平学校在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出的责任心、勇于担当的勇气和虚心兼听的工作作风,应为更多重建行动机构借鉴学习。

     

      第九章

      唐品案例的思考——谁的重建?

      重建什么?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参与——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兴力量

      经过近30年的减贫行动,中国贫困状况得到了显著缓解。在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的同时,贫困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减贫新时期,需求日益多样化逐渐成为贫困人群的显著特征。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贫困人群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来摆脱贫困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贫困农户通过市场获取的非农收人占家庭总收入比例日益提髙的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地被卷人到一个开放且流动的、高度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中。经济市场化和生活社会化使得贫困农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货币支出压力。因此,贫困日益表现为农户家庭货币缺乏和进入市场的资本(人力资本和信息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满足农村贫困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在贫困村灾后重建中也反映出此类特点,即使是处于偏远山区的唐坪村,农户需求多样化特征也非常突出。

      尽管政府部门间资源整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扶贫部门资源投入不足,但仍难以满足广大贫困人群在技能、人力资本提升、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需求。首先,贫困群体的需求往往具有个性特征,若过多依赖政府扶贫部门满足贫困者的多样性需求,无疑需要付出高昂成本,而政府部门的政策设计成本和执行成本都有一定限度。再者,扶贫部门主要致力于从普遍性上(共性需求)提供扶贫资源供给。扶贫部门执行成本实际上就是扶贫资源的供给成本,贫困人群需求满足程度和社会公平实现程度也就是扶贫部门的效益。但是,目前除了设定贫困线以监测贫困发生率来衡量政府的扶贫效益之外,尚未形成更直接、有效的办法。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在扶贫资源供给与贫困群体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样的状况下,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够有效弥补贫困人群多样化需求和政府普遍性供给之间的缺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增多的社会组织在环保、扶贫等领域开展活动。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在于其公信力,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信用”。公信力的建立并非靠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而是依赖于其对社会需求的有效回应。社会组织不具有威权性特点,其工作范围也不受行政区划限制,规模可大可小,极具灵活性。和政府部门相比,社会组织有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可供投人,能充分了解贫困人群的多样性需求,在小范围内具有信息成本优势。此外,社会组织还具有发动文化活动和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能够很有效地推动村民能力建设。这些长处对于事关公平、公正的扶贫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唐坪村案例中,作为社会组织,北京富平学校在与政府合作中,首先将自身工作聚焦于本土文化、社区学习、社区组织建设、社区骨干培养等政府扶贫资源覆盖少或者难以覆盖的领域,致力于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需求。此外,北京富平学校还主动与武都区扶贫办保持联络,了解国家关于灾后重建的各种政策信息,也向各扶贫部门转达在社区调研中收集到的村民意愿,为各扶贫部门及时调整工作提供了宝贵信息。

      在参与唐坪村的重建工作中,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尊重当地的原有权力格局,不断调整与村委会等社区基层組织的有效互动方式,保证了项目顺利进行。北京富平学校将自己参与唐坪村灾后重建的目标定位于提供社区能力建设与技术支持,提髙社区自主发展能力,从而帮助贫困村重建。进入唐坪村后,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逐渐意识到,培养妇女骨干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实现村民自主发展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式。这种路径设计反映出强烈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也为政府主导的贫困村重建更细致回应妇女等弱势群体需求探索了方法。在具体工作中,北京富平学校一方面鼓励妇女加人灾后重建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鼓励妇女代表参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发放等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也不断与村干部沟通,帮助村干部理解妇女参与重建对于整个社区恢复的重要意义。对灾后重建中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视,使这个对于当地还比较新鲜的工作角度在实践中促进了唐坪村重建和社区团结,也拉近了村委会与北京富平学校的心理距离。

      面对社区在重建压力下缺乏活力的困境,北京富平学校与村委会成员一起集思广益,敏锐意识到发动村民们的传统文化活动,能够帮助村民们舒缓心结、增强对村子和邻里的认同感和彼此支持。灾后首次社火活动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唐坪村委会对北京富平学校的信任,随后进行的项目合作也水到渠成。

      当项目设计与社区现实存在较大差异时,作为外来社会组织的北京富平学校不可避免地同村委会产生了矛盾。在矛盾处理过程中,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多次深人农户家访谈,另一方面反复与村干部商量如何兼顾各方利益,最终妥善解决了矛盾。

      第二节

      促进妇女发展一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978年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农村进入快速转型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户对土地等生产资料拥有了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城市 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使得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中国式的农民工人。由于男性在教育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家庭分工中具有劳动力转移的优先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差异使得农村和农业生产女性化成为普遍现象。留守在家的迫女们不仅是传统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且也构成了农村社区的主体。男性劳动力在农村家庭和社区“缺席”后,虽然妇女在数量上成为社区的主体,但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家庭和农业生产任务重等原因,农村妇女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家庭决策中都处于边缘地位,扮演次要角色。现实中已经成为社区主体的妇女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缺乏话语权,已成为中国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长期留守在家的妇女比外出打工的男性更了解村落情况,更清楚乡村社区的发展真正需要什么,但她们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边缘化甚至“缺席”,使得农村的扶贫资源投入难以有效瞄准贫困村社区发展的真正需求。这也是政府实施的扶贫项目虽然也进行了广泛动员,但是社区参与度仍然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富平学校在唐坪村的项目合作中,努力探索了鼓励农村女性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宝贵经验。在灾后重建需求调查中,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发现,唐坪村妇女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偏低。为此,北京富平学校特意邀请山西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的妇女骨干来到唐坪村,帮助推动妇女工作。外来的辅导员们充分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教唐坪村妇女共跳健身舞,并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焰女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永济妇女骨干介绍的自己村子中女性参与社区活动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激发了唐坪村妇女骨干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北京富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激励下,唐坪村妇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 意识不断加强,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在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的 村级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的33个成员中就有15名妇女代表。妇女骨干积极协助村委会说服村民为街道扩宽出让路面。此外,她们还全程参与发放中国红十字蕋金会住房补助金,积极组织筹办灾后首次社火,等等。人们能够在各活动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唐坪村妇女骨干的身影,她们也逐渐成为村子里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妈女更具同情弱者的心态、更倾向于采取满足各方的协调平衡方法,她们积极参与各项公共事务有助于推动社区资源的公平分配,化解社区发展中由资源分配不公平造成的内在矛盾。另外,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经验增多,间接促进了社区自我管理水平和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在那些妇女成为主体力量的村社区,妇女组织化和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农村社区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节

      文化活动恢复——社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

      汶川地震除了给灾区贫困村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心理创伤外,社 区本土文化也遭到重创。与伤员抢救、住房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及心理创伤 治疗相比,灾后社区本土文化的恢复往往处于不受关注甚至被忽略的尴尬境 地。本土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特别是一些传统民俗场所如村庙、祭台等的修 复与重建,在灾后重建中鲜少受到关注。

      中国近30年的社会快速转型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现代文化知识迅速积累,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特别是社区本土文化不断萎缩甚至消亡。在市场经济不断深人的条件下,社区本土文化所承载的社会团结功能受到极大削弱,经济利益关系维系社区团结的作用日益突出。事实上,本土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并不等于失去了作用,唐坪村民俗文化活动具有的强大发动力和玉树地震中藏族同胞们面对亲人骤然离去的平静与坦然,都证明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在唐坪村的灾后重建中,妇女代表和村委会在北京富平学校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村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火活动,有效化解了村民中存在的大小矛盾,增强了社区凝聚力,释放了村民震后长期积累的紧张、焦虑情 绪,增强了村民共建家园的信心。

      在拥有悠久民俗文化传统的唐坪村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时,北京富平学校 正是成功把握了以文化活动为切入点,通过举办多项活动鼓励妇女参与文化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最终带动了峑村村民摆脱大灾带来的负面心理,上下一心投入到重建工作中。

      第四节

      政府与市场功能边界一唐坪村实践的启示

      理论上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理论并非处处能得到印证,尤其是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也提供部分私人物品。从扶贫资源具体形态来看,扶贫部门除了提供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和技能培训之外,还提供经营性资本。比如种养业项目所需的设施和原材料,这类资源就不属于公共物品,虽然它们在所有权让渡之前不具有竞争性,但是具有排他性:当把一株作物或者一头牲畜提供给某个贫困者时,其他贫困者就不能再享有这项资本及其带来的收益。恰恰是因为这种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混合,给贫困对象的瞄准带来困难,利用扶贫资源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搭便车”现象吋有发生。比如,当唐坪村发放中央财政给予的专项住房 建设补助金时,政策规定应按照户籍登记户数发放,于是,村里个别有关系的村民就在发放之前办理了多个户口本,借以搜取公共资源,也造成村民中的不满和质疑。北京富平学校项目人员发放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供的住房补助金时,也遇到了相同困难。为了最大限度达到资助方对特别支持贫困群体的要求,北京富平学校的工作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核实每家农户的实际人口数,培训本村妇女代表协助统计村民人数,并与村两委共同制定详尽的工作方案,最后才达到了令村民满意的结果。政府部门面对千家万户的受灾农民,不可能支付这样高昂的工作成本。因为任何个人和组织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它缘于信息的不充分,以及信息识别与处理能力的有限性。无论政府工作人员付出多大的努力,在紧急情况下,此类“搭便车”现象还是不可能完全杜绝,这是政府工作的功能边界。

      只要是稀缺资源且具有排他性,就必然存在竞争,竞争方式包括竞价方式和机会主义(凭借权力或者关系等)方式等。排他性与竞争性不可分割的实质联系是公共扶贫资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采用小额贷款方式运行的村级互助资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小额贷款“无抵押、小额、短期、高息”的设计原则,很好地适应了贫困农户小规模、短周期的投资需求,并从客观上将非贫困人群阻隔在公共扶贫资源之外(因为非贫困户一般从事较大规模的经营项目,对小额贷款需求不多),此外,他们还可能获得额度较大、贷款期限较长、利息较低的商业贷款。

      但是,村级互助资金有效运行的一个最大阻碍是互助资金协会的能力不足和缺乏公正性。唐坪村在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中建立起来的村 级互助资金一直难以进人良性运转,村民们在严重缺乏灾后重建资金的高压下,依然选择向信用社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方式筹钱,鲜少求助于互助 资金协会。除了村级互助资金主要用于生计发展的指向性限制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唐坪村互助资金协会缺少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从其他社会组织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开展小额贷款的实践经验来看,当资助方完全退出项目之后,原先建立的村民自己的组织大多不能很好地坚守小额贷款的原则,或者失败于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者失败于经营能力的缺失。因此,社区经济组织能力提升应是后重建时代的关注重点。

      唐坪村的实践表明,如何界定好政府和市场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中的作用边界,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总结。

      附录

      附录A

      唐坪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规划

      甘肃省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

      (二〇〇八年七月〉

      表A-1所示为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基本情况表;表A-2所示为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灾情调查表;表A-3所示为甘肃省贫困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需 求调査表;表A-4所示为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规划表。

      表A-1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基本情况表

      续表

     

      注:表中数据,地震前指5月11日的数据,地溪后指5月12日后的数据。

      表A-2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灾情调査表

      说明:①家庭财产指农户家用电器(如电冰箱、电视机等)及生产用具〈指单件/套价值超过500元的工具、②农业生产损失林果业等指药材、干果、水果等,经济作物指蔬菜、食用菌等;③牲畜指猪、 牛、羊等大牲畜,家禽指鸡、鸭、兔。

      表A-3甘肃省贫困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需求调査表

      武都县  汉林乡(镇) 唐坪村

      表A-4进教区汉秣乡唐谉村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规划表

      续表

      附录B

      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村级扶贫 发展互助资金协会章程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支持农民在自愿和民主条件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的精神,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特制定章程。

      第二条 本协会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按照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成立。本协会定名为“陇南市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村级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办公地点设在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村委会综合办公室。

      第三条 成立本协会的目的:立足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农民经纪商的联系和合作,有效发挥资金联结农民的作用,促进村民民主自我管理、自助互动促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第四条 本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资金自聚、责任自担”的原则,实行自主互助、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五条 本协会依法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在经济和其他活动中承担民事责任,并接受区扶贫办和村两委班子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本协会的任务:

      (―)通过创立村级发展资金,调剂农户的资金余缺,缓解农村生产、生活资金紧张的矛盾;

      (二)以资金的自治民主管理为纽带,建立村民自助互动促发展的经常性活动机制,推动协会成员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本村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农民通过资金的联合,互相信任,逐步实现生产和购销联合与合作,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资金合作、生产合作和购销合作相结合的农村经营新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七条 建立村级发展资金的原则:一是入股有收益(红利、用款有费用〔管理费);二是闲散资金得利益,急需资金得方便。

      第八条 资金的构成原则:

      (―)农户自愿人股;

      (二)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投人;

      (三)企业、单位、团体、个人的捐赠等。

      第九条 凡承认遵守本章程,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村民,向协会提交申请 书,缴纳人股资金,经审查批准,核发持股证(会员证)即可成为本协会成员。

      第十条 成员的权利和成员的义务

      (一)成员的权利

    1. 有权参加本协会成员大会及活动,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 享有本协会提供的各项服务;

    3. 享有人股分红的权利;

    4. 毛享有借款的权利。

      (二)成员的义务

    1. 遵守本章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成员大会的决议;

    2. 维护本协会的利益,保护协会的共同财产;

    3. 严格履行与本协会签订的合同;

    4. 发扬互助合作精神,与协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全体成员会议教育无效,经多数成员 表决同意予以除名,并办理推出协会手续;被除名成员的人股资金在满规定 年度年终决算后2个月内退还个人出资部分。本协会经营盈余,分给其应得红利;本协会经营亏损,扣除其应承担的亏损份额。

      (一)不遵守本章程规定;

      (二)不履行成员义务;

      (三)3次不参加本协会组织的活动;

      (四)其自身行为给本协会名誉和利益带来严重危害。

      第十二条 成员死亡的,可由其法定继承人办理加人协会手续,继续承 担义务和行使权利。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十三条本协会设立全体成员大会,是本协会的最髙权力机构,由全体成员组成。全体成员大会的职权是:

      (一)审议通过本章程及资金操作规程,决定本协会的解散与其他组织合并、联合等重大事项;

      (二)选举或罢免协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

      (三)审议批准本协会资金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财务预算方案;

      (四)审议决定扩大股本金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四条成员大会每年召开1〜2次,遇有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

      第十五条协会成员大会,应当有2/3以上的成员出席方可召开,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因故不能到会,可书面委托其他成员代表,1个成员最多代理1名。各项决议须有出席会议的2/3以上成员同意方可生效。

      第十六条协会设理事会,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由3人组成:理事长1 名,副理事长兼出纳1名,会计1名。由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对全体成员大会负责,任期3年。

      协会设监事会,负责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由3人組成。由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对全体成员大会负责,任期3年。

      至少有2名妇女代表参与理事会或监事会。   

      第十七条本协会下设互助小组,由地域或成员自由结合组成,5名(户)以上成员为1组,小组长由小组成员推荐产生。互助小组发挥联保功能。

      第十八条本协会章程的修改须经过2/3以上成员同意,且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对于本协会成员不按该章程第十一条规定遵守的,须经过2/3以上全体成员大会同意予以罢免和除名。

      第三章 资金及财务

      第二十条本协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 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建立财务制度。第二十一条本协会资金来源:

      (―)成员股金;

      (二)政府扶持资金;

      (三)本协会每年从经营结余中提留的公积金、公益金;

      (四)接受的捐赠和其他资金。

      第二十二条本协会的股金为村民人股。

      第二十三条扣除当年服务成本,年终盈余按下列顺序和项目分配;

      (一)公积金,按利润的20%提取,用于扩大服务能力;

      (二)公益金,按利润的20%提取,用于文化、福利事业;

      (三)股金分红,按利润的60%提取。

      第四章 终止和清算

      第二十四条本协会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报请有关机构审定后可办理终止;

      (一)成员少于5人,无法开展活动;

      (二)股金亏损3/4以上,不能经营;

      (三)经营活动销亡。

      第二十五条本协会决定解散时,应由区扶贫办或其委托的职能业务部门与村两委会成员代表组成清查小组,对本协会的资产和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在确定解散后,理事会应在30天内向成员和社会公告,并制定清偿方案报成员大会批准。本协会共有资产按下列顺序清偿:

      (一)支付清算费用;

      (二)支付所欠职员劳动补贴;

      (三)抵偿债务;

      (四)将剩余财务在成员中进行分配。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本章程由协会全体成员大会通过,并报区扶贫办及村两委备案,未尽事宜,由区扶贫办委托的业务指导机构与协会补充和修订,经全体 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实施。

      附录C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发放过程记录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的发放是由北京富平学校与永济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项目团队,与唐坪村委及各社社长、妇女代表合作完成的,详细过程如下所述。

    1. 项目团队先与村委及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组长沟通

      项目团队首先了解了房屋重建进展的情况,再介绍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发放的原则和目标,之后与村委及村级规划实施小组组长共同协商在这个原则和目标之下如何确定具体的发放方案。交流过程中,他们提出两点担心:一是按户发放不太公平,村民会有不满情绪;二是困难家庭比较难选出。但考虑到要调整资金发放的标准,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和具体的证据,才能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出申请,否则会存在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发放而致使资金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收回的风险。因此,协商的结果是:项目组人员先花几天时间在村里做农户访谈,待对村民的想法及村里的具体情况有更深 入的了解之后再定具体的发放方案。

    2. 项目组成员开展社区调研,了解村民对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发放的建议

      项目组成员分成3个小组分别进入各社,以人户调研、组织村民小组座 谈、召开社员讨论会(通过七社社长召集到50多名社员)等形式,与村民共同 探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全体村民都享受的住房补助金以什么样的方式发放比较公平,同时在探讨过程中特别强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项目资金使用是有一定原则和目标的,所以有一部分资金需要用于对相对困难的家庭予以额外支持,但这笔资金要等我们先顺利地发放了全体村民都享有的那笔资金之后再经讨论并发放。通过这一轮调研,我们大致了解到:就村民全体平等享受的这部分补助金,99%以上的村民都认为按人均方式发放较公平;如果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不同意,那么村民也可考虑接受按5•12汶川地震之前的户数发放,因为5•12汶川地震之后,有很多家庭为了领重建款,通过关系多办户口本,造成三口之家2个户口本能领到两户重建款,而八口之家1个户口本只能领到一户重建款的不公平现象,等等。相对来说,5•12汶川地震之前的户口登记会公平一些。此外,村民也提到,无论采取何种发放方式,最好都能做一次人口普查,并将信息公示,这样村民更放心。

    3. 依据村委之前提供的花名册,项目组成员进入各社开展人户普査与核实

      项目组成员先与村民就人户统计的原则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首先,人 口的统计中,有城镇户口(学生户口除外)的、出嫁到外村的女儿、已死亡的不记人唐坪现有人口统计中,2008年12月底之前出生的婴儿可记入现有人口中;村民需出具户口本、身份证,如证件均在地震中丢失且尚未补办,则需有其他非亲属关系的村民作证。其次,对于户的统计,先设定户的标准,一律以 5•12汶川地震之前办理的户口本为准,5•12汶川地震之后办理的新户不算,与之前的老户合为1户;学生单立户即便是5•12汶川地震之前办理的,也需与父母合为1户。这样的原则确立后,所有村民,包括村干部都须遵守。经过一轮人户普查后,我们发现,如果继续之前设计的方案发放存在一定问 题,因此基于对资金发放目标和原则的把握,我们对资金发放的方案做出了如表C-1所示的调整。

      表C-1资金发放方案调整

      对于困难家庭的资助方案,考虑到现阶段政府的政策已经开始向困难户 倾斜,而站在村民的角度则认为既然受灾了都应当公平对待,村委对于筛选 困难户也感到十分头疼,因此我们决定:为避免加剧村里的矛盾,这笔资金的 发放暂时搁置。

    4. 将人户普查的结果进行公示

      公示内容包括每户有资格领取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住房补助金的人名及金 额。如果村民对此有异议,2周之内可通过社长、村委向项目组反应。项目组统 一汇总村民的意见后,再进行入户核实,并根据补助金发放的原则做出解释。

    5. 根据公示结果发放住房补助金

      截至2009年10月底,第一笔住房建设补助金,共计772 160元已顺利发放到村民手中,覆盖村民2 032人。补助金发放全部由各社房屋重建互助小组负责执行,互助小组由至少3名妇女代表组成,各社社长提供现场支持,村委与项目团队负责监督。这一程序的公正、透明得到了村民的充分认可与支持,也使得我们与村委及村民建立于很好的信任关系,为之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附录D

      唐坪村参与式社区需求评估报告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评估组

    一、 项目评估目标、内容及方案

      (一)项目评估背景——北京富平学校关于调整剩余经费使用方式的建议

      自5•12汶川地震之后,北京富平学校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处申请到一笔总计1163500元的项目经费用于援助唐坪村的房屋重建,其中772160元已经按人均380元的标准发放到位,340元作为社区学习中心的运作经费,尚余 391000元。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这笔资金对于唐坪村灾后重建长期发展的作用,北京 富平学校经过征求村委及个别村民代表的想法,建议不要将这笔资金发放到 户,而是投人由唐坪村村民共同商讨确定一项大家能够共同参与的集体合作 经营的项目,且经营获得的收入用于长期支持村庄集体开展公益、福利及环保事业。

      北京富平学校经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协商,原则上同意这个方向,但须 邀请专家作为第三方来协助村民共同参与设计具体的操作方案及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并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出正式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按新方案执行。

      (二)项目评估内容方案及目标

    1. 前期提交内容及方案说明

      根据北京富平学校在该项目第一阶段唐坪村的调研基础上的两个替代方案:一是作为本金注人唐坪村互助资金协会滚动使用;二是与10万元的文 化站、卫生站建设经费合并,用于建设小型社区商业文化中心,集体经营超 市、卫生所、电脑学校、妇女文化中心。作为评估方,初期我们根据北京富平 学校提出的这两个替代方案将需求评估内容及排序设计为:农户基本信息、 妇女能力建设、互助资金协会、社区商业文化中心。

    1. 调整评估重点后的评估目标、内容及方案

      经北京富平学校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协商决定,将剩余资金用于集体合 作经营项目上,故作为评估方,我们又调整了评估的重点,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参与式的社区评估方法,获取各层面对于村庄集体合作经营项目较 为集中的意愿。调整后的需求评估内容排序为:农户基本信息、希望做什么 样的集体合作经营项目、辅助了解互助资金协会、妇女能力建设及社区商业 文化情况。

    二、 评估目标及参与评估的人员

    1. 评估目标

      通过对武都唐坪村项目进行参与式评估,项目评估方——兰州大学哲学 社会学院评估组与武都区.扶贫办、武都区汉林乡乡政府、唐坪村村两委、唐坪 村村民等合作方,以及陇南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共同对项目剩余资金的使 用去向进行充分评估和论证,获取各层面对于村庄集体合作经营项目较为集 中的意愿,并试图找到村庄集体经营项目与妇女能力建设的结合点,为项目 持续开展提出有关妇女能力建设的建议;同时结合评估,对北京富平学校在 村民灾后房屋重建补贴和相关活动开展的实施效果以及村庄整体现状予以 了解,为未来项目的跟进打好基础。

    2. 参与评估的人员

      参加武都唐坪村集体合作经营项目评估的成员有:兰州大学魏淑娟、李 涛、李龙、张甜甜、刘丹;陇南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张明秀等三人;北京富平学校孔静;汉林乡党委书记、乡秘书万鸿;唐坪村书记唐代福、妇女主任李仲菊、驻村干部杨某及村民。

    三、 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

    1. 评估方法

      (1)召开与项目相关的各方利益主体的征询座谈会。

      (2)村庄实地调查,采用人户访谈、小组座谈、村民大会等形式,进行参与式的社区评估。

    2. 评估流程

      (1)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村两委等不同政府层面的座谈会。

      (2)人户访谈。入户访谈打破社界,采用随机加立意的方法确定访谈对象,最大限度地获取与评估目标相关的被访户访谈信息。

      (3)有针对性地对几类村民进行重点访谈,包括沿主街道的商铺户和私家诊所。

      (4)小组座谈,分女村民小组座谈和男村民小组座谈。

      (5)村民代表大会。

      (6)公布评估日程及内容安排表。

    四、 需求评估总结分析

      (一)“5•12”灾后重建,唐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唐坪村灾后重建情况

      汉林乡唐坪村全村包括7个村民小组515户2184人,耕地面积2609 亩,人均年收入1080元,人均占地0丨8亩,人均粮食收人90千克,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在5•12地震中,全村515户全部受灾,2 人遇难,13人受伤;损坏房屋4177间,其中倒塌1295间,危房2715间,可修复房屋167间;全村受灾损失达4956万元,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加剧,返贫现象凸现,是5•12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也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灾后 重建和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村。唐坪村灾后恢复重建自2008年7月1日启动实施,到2009年9月,累计获得各类扶贫重建资金400.5万元。完成重建之后,一进村庄,迎面就是两条T形主巷道,村庄除七社外,其他社都很集中,支巷道纵横清晰,重建后的村民住宅依巷道而建,整齐有序。据乡村领导介绍,灾前该村主巷道只有2〜3米宽,支巷道一般不足0.5米宽,有些只有1尺宽,下雨、下雪时,道路泥泞,极其难走。临街的商铺近40家,货物种类齐全,是村里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对于一个处于山区且相对封闭的只有500多户的村庄来说,商铺的数量和规模出人意料。根据唐坪村灾后重建建设总结,村庄现有7米宽,长800米的2条主巷道,4米宽的支巷道12条3200米,2条0.6米×0.5米的主排水渠750米,支渠共3000米,此外还新修管引工程1 处,新建水窖61眼,维修灾后受损沼气池91座,新建村学校宿舍、文化广场、村委文化活动室等,提供了村民文化生活阵地。灾后唐坪村的建设速度快、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观,村民生产生活设施也明显改观,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 北京寓平学校在村民灾后房屋重建补贴及相关活动开展的实施效果

      我们在走访中,农户对唐坪村灾后重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对各方捐助表示感谢,特别对北京富平学校一对一的重建捐助款发放记忆深刻,对北京富平学校项目人员通过深人农户访谈、参与式的社区评估、最后确定发放方案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

      房屋重建资助是北京富平学校参与唐坪村项目的主要工作,此外,北京富平学校还通过一系列活动动员村民骨干组成各种小组,与村委共同承担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在项目中融人能力建设方面的内容,使灾后重建成为一个村民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结束,能力小组发挥的作 用有限。我们在召开男女村民小组座谈会及村民代表大会时,灾后重建中各种小组成员到会人员很少,不排除有部分人外出做生意或打工,但从侧面反映了能力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此外,社区活动的主体——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能力建设的缺乏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村庄集体经营项目各种渠道的评估分析

    1. 依托种植、养殖的集体经营项目的社区发展瓶颈

      由于花椒适宜于干热、光照丰富的地区,唐坪村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花椒,农户一般主要种植花椒,仅留小部分土地种植小麦、洋芋、玉米等。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不论是武都区还是汉林乡,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当问及发展何种产业来发展当地经济时,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同一个答案一种花椒。其原因有三:一是土地面积少,唐坪村人均耕地仅有0.8亩,农户土地面 积最多不超过1亩,没有土地发展养殖业,而且养殖业对水的需求也远远髙于种花椒;二是发展果蔬业需要充足的水源,而唐坪村年平均降水仅470毫米,村民饮水主要来自附近的泉水,还有地窖雨水,目前来看,饮水不成问题,但如果发展果蔬业及养殖业,没有充足的水源就成为最大的瓶颈;三是即使发展果蔬业及养殖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现有的支持不足。

    2. 成立花椒协会、毛发协会的规模及社区限制

      在村庄集体经营项目的征询中,我们始终与各方探求一个能够依托唐坪村现有资源和优势的集体经营项目,并通过此项目来提升村民尤其是妇女的社区参与能力,活跃村庄生机。

      在调査访谈中,有村民提出要成立花椒协会,这样可以增加集体谈判的砝码,保护农户利益。其实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武都区其他乡镇,如马街镇、安化镇等地,花椒种植规模都远比唐坪村大,而且武都区已成立了花椒协会,作为一个村成立花椒协会的条件显然不成熟。

      我们在与汉林乡领导座谈时得知,汉林乡所辖各村都有做毛发生意的传统,大概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原因是该乡处于半山干旱区,人多地少,为了生存,就开始了毛发收购生意。我们访谈的农户家庭,大多都从事这一生意,收入不好的家庭每年1万〜2万元,收入中等家庭每年3万〜4万元,好的家庭仅毛发生意就能收人5万元以上。乡秘书万鸿介绍,由于地震后毛发价格,降低,现每户家中至少有1万〜2万元的毛发货存货。

      唐坪村的毛发生意完全是民间自发行为,早些年前村民大多是以以物易物的形式从青海、西藏、甘肃等地收购毛发,最近几年,随着毛发来源地商品 流通的便捷,以物易物的收购方式已不多见,大多采用现金交易。唐坪村农 户收购的毛发,大多需要经过外地收购商贩这个中间环节,而毛发最终流向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农户在毛发生意上挣到的只是东奔西跑的 辛苦钱,但在我们的访谈中却从未听到农户的不满,可能的解释是农民对农 业收入外还有额外的毛发收人比较满足。当我们问及为什么不成立毛发协 会来提高农民收人时,武都区扶贫办牛主任介绍,原因有以下几点:没有资金,协会成立需要启动基金;协会发展要有会员,但人会要交费,村民可能不愿意;协会要有能人大户带动才能发展,但村委会可能会插手协会负责人的产生,而民主选出的理事会可能会与村委会有矛盾,不利于协会发展;村民对集体不信任。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农户以家为单位的收益计算的本位意识,不是缘自他们不懂得产业协会和合作社的市场优势,更多的是他们对协会的不信任。如果有运行良好的协会给予示范,那农民并不排斥协会的存在。

      到目前为止,唐坪村还没有任何形式的产业协会。从以上我们的调查可以总结出,发展协会是村民也是村庄社区和乡政府的潜在需求。但是考虑到本次需求评估是村级层面的,从唐坪村的花椒种植面积及从事毛发生意的农户数来看,成立花椒协会和毛发协会的市场规模都很有限,但建立汉林乡花椒协会和毛发协会,就目前来看较为现实。

      我们在与乡上和区上领导沟通时,他们都有共同的心声:如果条件成熟,可以成立花椒协会,来带动汉林乡花椒产业的发展。武都区扶贫办牛主任赞成成立乡级花椒、毛发协会,理由有三:一是成立乡协会,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会员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二是乡级协会可以打破村界,避免像唐坪村这样的村委会对协会的干预;三是可以把产业做大。

    3. 已有社区商业卫生服务的市场供给充足

      一进村庄,沿着丁形主巷道上两侧都是整齐布局的二层楼,其功能几乎全是商住两用:一楼为铺面,二楼用于居住。粗略估计有近30家。此外,还有支巷道上的商铺,据村民介绍总共有40家(没有具体统计,这里所谈不包括七社)。对于一个只有2184人的村庄,而且是处在半山区的村庄来说,其规模让同类村庄羡慕。在几天的走访中,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唐坪村种类齐全的社区商业服务供给,较为潮流的服装店、日用品店、蔬菜店、瓜果点、小吃店、美发店、加工馒头面条店、烟酒店、农资店等一应俱全。除村级社区医疗中心外,私家诊所就有8家(没有核实〉,而且规模也相当可观。在访谈五社周中秀(女主人)家时,她家经营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服装日用品店,她自己也做些缝纫活。据她介绍,地震前全村才有几家商铺,震后借着灾后重建的契机,很多临街农户修起了商铺,因此现在生意没有以前好做了。在访谈时,不时有小学生和成人进来买零食和烟等,这与笔者在甘肃其他贫困农村看到的迥然不同。

      村庄共有私家诊所8家,在访谈时多数村民认为,村医疗所和私人诊所的收费和服务质量差不多,只是觉得需要配备一些好的检査设备,最好能有医术高的从医人员。当然,这毕竟是村民的美好愿望,但客观地评价村级社区医疗所的服务功能时,我们认为就目前规模、数量、质量足以满足本村甚至邻村村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在访谈中也获知有个别私人诊所由于药品价格及医术等原因,其就诊率是一般诊所的150%,且邻近乡及村的就诊者都找上门来就诊。五社的郭李林自2009年6月后,租四社村民临街的商铺开诊所,年租金2000元。从郭李林租铺面开私人诊所这一点,就足以表明唐坪村社区商业卫生发展的市场化力度。

      唐坪村在改革开放之初,村民中就有在村庄内从事小买卖的人。据说,20世纪80年代城里有录像厅的时候,唐坪村就有录像厅。村庄商业的发展完全是村民自发的市场行为的结果,其步伐几乎与城镇同步。但唐坪村毕竟处在半山区,北靠山,汉林乡与蒲池乡、马街镇毗邻,其商区只能辐射本村及临近乡的邻近村范围,社区商业发展的外生力量有限。因此,从以上对唐坪村社区商业卫生服务状况的总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社区商业卫生服务规模已较为成熟且能满足本村及周边地区的商业卫生服务需要。

    4. 互助基金

      1〉互助基金现状

      唐坪村是武都区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工作于2008年2月实施以来确定的四个试点村之一,村互助基金协会运行良好,现有资金规模达到35万元,有86户农民入股,每户交纳500元入会费,每户股东最高可贷3 000元现金,并得在1年之内还清,利率与信用社差不多,股东可按出纳资金分红。互助资金协会有专门的管委会、监事会、会计出纳。全村共515户,入股户占总户数的17%,之所以规模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现有资金规模小,不能满足村民的人会需求。

      (2)人会需要交纳入会费500元,很多贫困农户拿不出这部分钱,享受不 了互助资金贷款。

      (3)因要分次付息,借款占用费每月利率为9‰,许多困难户担心按期还借款占用费有一定困难,加上自身生产能力有限,到期还本困难很大;对于村庄能人,借款规模有限,但由于灾后生产生活建设需大批资金,虽数额有限但可以部分解燃眉之急,他们所占比例较高。

      2〉对互助基金的需求

      扩大互助基金规模,使更多想参加互助资金协会的人能参加进来;能提高每笔借款额度(现为每笔3000元);简化借款程序等。村领导认为,如果在文化建设项目完成后有结余,可以考虑将余款充实到互助资金中。

      3〉对唐坪村互助资金发展的意见

      区扶贫办牛主任认为,有必要扩大互助资金规模,但目前不宜扩大,有以下原因:互助资金的宗旨是解决农民短期小额生产生活燃眉之急,因此,贷款时间短、借款额度小是它本身的特点,同时借款便捷,是对信用社的有效补充,要坚持小额贷款的原则,不能扩大每笔贷款的额度;关于资金规模扩大方面,资金规模大,资金安全就会有问题,管委会成员的能力有限,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跟不上,村民的偿还能力、还款的信誉等都可能带来资金安全问题,同时资金规模大,村里权力精英可能会发生寻租现象对资金信用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小额互助资金的运作还在试点时期,需要总结经验,也不宜扩大。

      汉林乡、唐坪村干部认为项目结余资金有限,如用于文化建设,就没有用于扩大互助资金规模的资金了。

    五、 立足社区实际,文化项目众望所归

      我们在与乡政府、村两委干部进行座谈时发现,他们对文化项目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初的感觉是政府的关注点一般是政绩工程,而对于具体的项目不感兴趣,毕竟漂亮的文化广场是政府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随着我们评估过程的推进,在充分了解唐坪村的现状后,觉得无论从村民的需求表达,还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定位,文化项目建设不再是政绩工程,而更多的是村民和官员的理性选择。

    1. 村民需求

      本次社区需求评估我们一共访谈了45户村民,除七社我们有一组成员专门集中访谈外,其他社由于居住集中,社与社的界限不是特别严格且同质性强,我们打破社界人户访谈。刚开始入户时,采取随机的方法确定被访户,然 后通过滚雪球的方法,让第一个被访户介绍好、中、差条件的人家,立意选取被访户,并开展以后的人户访谈。这样既提髙了效率,也能较全面地了解经济条件不同的村民的需求。

      访谈中,我们引导村民站在村庄集体利益和发展的角度思考,比如在谈及目前村庄最急需发展什么时,很多被访者刚开始时都有相似的回答一发展什么都好,村里说做啥就做啥,村里说的就好。不是他们不表达,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和体会,被访者的确不知道村里需要什么,他们也从未想过这些问题。原因之一就是被访者大部分是女性,且绝大多数没念过书,甚至20多岁的小媳妇也有没上过学的。对于没读过书或读书不多的他们,我们只能引导他们思考并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这些需求不仅是他们家的需求也是别人家的需求,而且可以通过村上得到解决的。经过这样的引导,村民表达了许多村级层面的现实需求。根据3个组的访谈情况汇总来看,村民的需求意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项目,如修戏台、电脑室、图书室、活动功能室等;二是成立花椒协会;三是修建公共厕所;四是垃圾处理,修建垃圾池等;五是各种技能培训,如电脑、推土机、挖掘机等;六是妇女能力建设,如文艺表演、刺绣(十字绣)等能力培训;七是普法安全教育;八是修路;九是改善卫生所设备等。

      我们在入户访谈的基础上,分别组织召开男、女村民小组座谈会。在座谈会刚开始时,介绍项目宗旨及目标,并向村民介绍人户访谈情况,要求他们从村庄集体利益和发展的大局着眼,对列出的需求意向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下:

      男村民小组前三位分别是文化项目、花椒协会、村庄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女村民小组前三位分别是妇女能力建设、文化项目、村庄公共福利设施建设。

      从男、女村民的需求排序结果看,大家对文化项目和村庄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的需求较集中。

    2. 村两委、乡政府、武都区扶贫办文化项目建设意愿

      在上面分析唐坪村社区有关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成立花椒协会、毛发协会以及扩展商业卫生服务方面的局限性和瓶颈时,我们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根据村现实状况,发展文化项目,不仅是村民的意愿,也是村两委、乡政府及武都区各级政府都认为现实可行的需求。人多地少,村庄相对偏远,发展现实且可行的路径是通过文化建设,让更多的人接受培训,走出去,提高劳务输出技术含量,提高家庭收入,促进社区发展。当然,我们评估组也保留了我们的疑问,那就是文化站的建设不等于村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技能的培训也不等于村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 对于文化项目建设的建议

    1. 召开部分村民代表会议,征询文化项目建设的建议

      按照最初的评估方案,我们要开社区村民代表大会来对需求进行最终排序,并将最终排序作为项目后续建设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村民意见和男、女村民代表小组座谈会的意见非常一致,我们将社区需求代表大会改为关于文化项目建设征询代表大会。我们就需求徘序的前三项一文化戏台修建、垃圾 池修建、公共厕所修建等征求与会代表的建议。村民关于文化项目建设的讨论内容汇总如下。

      (1)关于文化戏台。文化戏台的建设要配套建设电脑室、图书室、培训教室、排练室等多功能活动室,单就建设规模、成本、监督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建议,提议可以参考感恩村的戏台建设。

      (2)关于垃圾池、公共厕所。与会村民代表对垃圾池的大小规格、数量、地点,以及如何清理维护、如何收取清理管理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解决方案。

    2. 评估组关于文化项目建设的建议

      我们在入户访谈和与村民小组座谈时,都没有村民直接提及修建公共厕所和垃圾池的建议,这些需求都是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并引导才得出的。

      我们入村的第一天在村委会开座谈会,需要方便时却找不到公厕,只能借用私家厕所,在此后的村庄调查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同样尴尬的问题。其实,唐坪村中有许多家庭没有厕所,尤其是临街的住户,由于灾后重建,以前临街的住户大多要让出自家一定的住宅地修建村主巷道,有限宅基地上没有修建厕所的空间,就只能借用别人家的厕所,当然这不是长久的解决途径,修建公共厕所是十分必要的。

      5•12地震后,村民们的卫生观念普遍提高,对于生活垃圾一般不会随处倾倒,而是集中后倾倒在村边的深沟里,村民觉得这样做很合理。伹进一步追问,村民认为垃圾倾倒后可能会堵塞下游水流,被堵水流发生漫溢会毁坏困地,另外也会对下游水源造成污染。这些想法虽没有专家证实,但至少看到村民们有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的意愿。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与村委会及乡干部反馈村民需求评估情况时,评估组建议将公共福利设施(如公共厕所、垃圾池、洗澡堂等)的建设作为文化项目建设的配套工程进行总体规划,该提议得到了村委会、乡政府及武都区扶贫办的认可。

    3. 依托文化建设项目,开展妇女能力建设

      北京富平学校非常强调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妇女能力建设,这也是唐坪村项目的特色所在。因此,评估组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始终关注妇女能力建设这一核心,并认为只有将妇女能力建设纳人到具体项目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本次评估的目的是向北京富平学校、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交评估报告并 提出剩余资金用于唐坪村文化项目建设的项目评估建议。如能批准,我们在 后续项目推进中将依托文化项目开展一系列妇女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

    4. 关于妇女能力建设的初步建议

      由于文化项目在建设中和建设后的实施、管理及维护等方面,都需要有严格的项目实施管理委员会负责,而社区活动的主体是妇女,成立以妇女为主要成员的各种妇女小组来具体负责监督、实施、管理、维护,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可以依托此项目,在下次入村时,选举产生项目监督、管理、实施、维护等若干个妇女小组,真正发挥文化项目活跃村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能力建设、联系村民和社区的文化桥梁作用。

      在文化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要培养妇女参与、监督等能力。在文化项目建成后的实施、维护、管理过程中,重点培养妇女领导、管理经营、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

    七、 讨论和思考

    1. 关于文化站项目

      不论是乡、村,还是村民,对文化站的建设都寄予了很大的热情和期望,但文化站能否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不想让它成为一个摆设、一个政绩工程,那就需要村委会和村民共同的努力和参与,需要项目提供方持续地关注和支持,需要与项目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关注,让它真正成为村民文化娱乐和能力建设的大戏台和阵地。

      灾后村小学的漂亮教学楼和宿舍楼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已转到城里的学校读书,剩下的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付不起高价学费的学生们,老师流失严重。同样,我们不愿意看到漂亮的文化戏台仅是过年过节给上级领导汇报演出的台子。

    2. 实地调查中的发现

      (1)由于村庄集体经济的缺失,村民的集体归属感弱,村民集体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村两委集体动员乏力。不论是男、女村民小组座谈会,还是村民代表大会,村委会广播动员,村干部提前通知并动员,但参加会议的人数不尽如人意。

      (2)村庄权力精英对村庄事物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村两委的职能发挥。村两委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两个核心人物手中,村两委中其他成员作用发挥有限。

      (3)管委会等民间组织的独立性值得怀疑。在武都匠扶贫办走访时,据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唐坪村互助资金管委会成员的民选过程受到村委会干预,最终只有1名民选代表人围,其他成员都是村两委主要成员。

      我们认为,项目管委会成员的选举一定要独立于村两委,真正发挥他们服务于公益事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脘出版社,1992.

      [3]卢福营,刘成斌,等.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一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盂宪范.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韩博文,陈启生.陇南风物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6]陈启生.陇南地方史概论兰州[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7]田仁信.武都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8]黄承伟,向德平.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救援与重建政策效果评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黄承伟,赵旭东,等.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与本土文化保护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黄承伟,[德]彭善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社会影响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黄承伟,陆汉文.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进程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2]黄承伟.加强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案例研究[J].中国扶贫,2010(19).

      [13] 陆汉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贫困社区的影响[J].江汉论坛,2010(19).

      [14]符平.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社会资本问题[J].人文杂志,2010 (2).

      [15]韩伟.参与式灾后重建的实践和思考——以四川省茂县雅都乡大寨村灾后重建调查为例[J].农村经济,2009(10).

      [16]张金玲.汶川地震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汶川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1).

      [17]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4(2)

      [18]王黎芳。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9]金一虹.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焰女[J].社会学研究,1998(5).

      [20]吴铀生,丁一.汶川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的困境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21]丁一,俞雅乖.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资金运行机制探析基于四川 灾区若干案例调查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5).

      [22]俞雅乖,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J].科学决策,2009(10).

      [23]李雪萍.灾后村庄重建:公共产品供给——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光明村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24]李棉管.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扶贫开发模式——“整村推进”与“单项突破”的村庄比较[J].人文杂志,2010(2).

      [25]蒋斌,侯成.灾后农村社区建设中村民社区参与现状与模式研究——以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7).

      [26]李智信.社火溯源[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8,19(4)

      [27]《中国西部》编辑部.千年不熄的民间社火[J].中国西部,2007(3)

      [28]李永进,叶伟林.5•12汶川地震在武都区造成灾害的特点分[J].甘肃科学学报,2009,21(2).

      [29]万静.甘肃武都“内伤”:最缺的还是帐篷[N/OL].南方周末,2008-05-29.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99.

      [30]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农业经济导刊,2006(11).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