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季报第三季度

    热点聚焦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率中国扶贫代表团访问莫桑比克

      2012年7月21-25日,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率中国扶贫代表团对莫桑比克进行访问。代表团成员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组成。

      访问期间,范小建主任会晤了莫桑比克总理埃雷斯•阿里以及计划发展部部长库埃雷尼亚、妇女和社会行动部部长辛图拉等莫方高级官员,出席了“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办的“中国-莫桑比克减贫政策研讨会”。

      阿里总理对范小建主任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认为中莫两国长期以来持续的高层互访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对彼此友好关系的重视。阿里总理指出,减贫也是莫桑比克政府施政的核心要务之一,中莫两国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必将有利于莫桑比克政府增强在减贫领域的计划和组织能力,更有效地落实本国的减贫政策和战略规划,加深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范主任指出,中莫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外交、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减贫领域的合作获得了新的进展。“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的成立表明,中莫两国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开启在政府合作基础上吸引企业参与的新机制。范主任说,中心成立之后主要开展四方面的工作,即政策咨询、能力建设、合作研究和社区示范。

      7月23日,“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坡拉纳酒店隆重举行。范小建主任率领的代表团全体成员、中国庆华集团代表以及来自莫桑比克政府计划发展部、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总统夫人办公室的官员,约80人参加了仪式。“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揭牌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莫两国在减贫交流领域的合作活动正式启动。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揭牌致词中指出:“‘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莫减贫交流合作的平台正式成立,对促进两国的减贫交流合作事业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莫桑比克计划发展部联合举办,中国庆华集团支持的“中国-莫桑比克减贫政策研讨会”在马普托举行。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主持,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研讨会开幕式作主旨报告,莫桑比克计划发展部部长库埃雷尼亚先生在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莫两国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减贫与农村发展的政策,与会代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研讨会是“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项活动。会议认为,中莫两国在发展振兴道路上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愿意与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分享经验,应对挑战,共谋发展,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推进两国减贫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

      7月24日,范小建主任率领代表团全体成员参观“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并与中国庆华集团莫桑比克公司全体员工合影留念。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出席“中国-坦桑尼亚村级减贫学习中心”落成仪式

      2012年7月26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率领的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代表团,前往距离坦首都达累斯萨拉姆360公里的摩洛哥罗大区基洛萨县鲁代瓦乡佩雅佩雅村,考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该村实施的社区综合发展示范学习项目,并出席了“中国-坦桑尼亚村级减贫学习中心”(以下称“减贫学习中心”)落成典礼。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坦总统府计划委员会常务秘书Philip Mpango和摩洛哥罗大区专员Joel Bendera随行前往,并共同出席了减贫学习中心落成典礼。

      佩雅佩雅村村级减贫学习中心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展中坦减贫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村级示范项目。项目的目标是在实地示范通过强化村级组织和村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核心,开展小规模、多样性示范活动,促进提高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减贫。中国农业大学和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分别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示范项目内容包括能力建设、技术培训、农业示范、小型加工和微型灌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从2011年4月启动,目前已经建成村级学习中心、公共饮水设施和卫生设施,整修了村级道路,开展了玉米种植示范和多次农业技术、微型金融、妇女发展培训。

      范小建主任和Joel Bendera先生共同为学习中心落成剪彩。Joel Bendera先生、Mpango先生先后致辞,对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支持当地社区发展表示感谢,并要求做好示范项目后续工作,使之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的示范中心,成为中坦友谊的见证。吕友清大使对村级减贫学习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肯定了以建设能力为中心的减贫合作模式。范小建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中坦村级减贫学习中心的落成,对中坦减贫交流与合作事业是具有里程碑有意义的一件大事。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各参与方的大力协作,使合作试点取得圆满成功,使村级减贫学习中心为两国互助发展和增进友谊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代表团参观了新建成的村级学习中心(该中心同时兼做村委会办公室)、公共饮水设施,了解了示范户实施项目的情况。代表团一行还考察了中非农业投资公司坦桑尼亚公司剑麻农场、剑麻农场医院和职工俱乐部。范小建主任为剑麻农场题词“为了中坦两国人民的友谊,同志们辛苦了”。

     第三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

      2012年7月28日,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统基奎特、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和非洲的政府官员、学者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机构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包括来自坦桑尼亚、加纳、肯尼亚、厄立特里亚、毛里求斯等8个国家的20余名部长级代表及非盟农村经济和农业专员、东南非等非洲地区组织的高级代表。

      本届会议为期一天,以“农业现代化与减贫”为主题,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坦桑尼亚总统府计划委员共同举办,旨在分享中非农业发展经验,并探讨如何通过农业现代化以及发展合作促进减贫。会议探讨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制订及非洲农业发展政策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和“农业产业链和农民的组织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等问题,与会代表讨论热烈,发言积极。

      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在开幕式讲话中说,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刚结束之际,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坦桑政府联合主办以农业现代化和减贫为主题的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显示了对坦桑的重视,机会宝贵,恰逢其时。这个主题与非洲非常相关,许多国家需要在农业方面实现自立。撒哈拉以南非洲80%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地区,靠农业生活。这些地区的农业落后,技术十分不发达,贫困和粮食安全非常突出。5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每日不足2美元。非洲饥饿人口占世界的25%。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使非洲的人民更加健康富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决策者、私营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

    基奎特表示,坦桑独立以来,政府在农业改革方面做出很多努力,2006年开始了农业开发项目,2009年政府开始大力与私营部门合作,应对资金不足,共同发展农业,争取实现粮食自给并争取出口。在“农业第一”战略指引下,坦桑将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并帮助自己的邻居和世界,成为全球粮食供给的重要一员。“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基奎特强调,坦桑需要与中国合作,因为中国积累了大量减贫和发展的经验并有足够的能力帮助非洲实现农业转型,支持非洲农业基础设施的改进,协助非洲进行农业研发,并开展人员培训。中国的私营部门也可以与坦合作建立加工制造企业。中国有13亿人口,是非洲农产品的重要市场,坦桑希望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进入中国市场。

    范小建在开幕式致辞中说,7月2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刚刚在北京闭幕。会议探讨了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式和途径;确定了今后三年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举措,并制定相关行动计划;会议宣布了中国政府加强对非合作的新举措。本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刚刚闭幕就在坦桑尼亚召开,更具重要意义。
      范小建指出,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处在发展中阶段,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和非洲各国积极探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发展道路,在促进增长、加快减贫进程、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率先在全球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目标。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自2005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都在下降。
      范小建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实现增长和减贫的重要基础。这次会议针对提高农业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推动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减贫,对促进非洲和中国的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是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的旨在促进中非减贫与发展交流合作的重要会议。第一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于2010年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国开发署与埃塞俄比亚政府共同主办。第二届会议在中国深圳举办,迄今,该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与非洲共享发展经验的重要平台。

     “第六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在广西柳州举行

      2012年9月26日,由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广西柳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东盟秘书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等机构支持的“第六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在广西柳州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等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中资企业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国际组织代表100余人与会。本届论坛围绕“中国-东盟:包容性发展与减贫”的主题,倡导通过促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区域贸易,消除社会排斥和制度障碍,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论坛倡导改善收入分配,让穷人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成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柳州市党委书记陈刚,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郑俊康,东盟农村发展与减贫高官会特别代表阮敏天(Nguyen Minh Tien),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叶兴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国别主任白桦(Christophe Bahuet),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吴宇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蒋家柏等出席开幕式。

       范小建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为进一步推动包容性发展和减贫,中国政府于2011年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总体目标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中国政府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完善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的制度安排,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方愿意与东盟国家共同分享减贫发展领域的经验和体会。

        9月27日,第六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落下帷幕。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出席闭幕式并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减贫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加强中国和东盟国家减贫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论坛期间,各方充分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共识:深入分析了包容式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关系,详尽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对贫困的影响机制,积极提出了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和有效促进减贫的建议。中方希望充分利用论坛这个平台,努力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会后,与会人员实地参观考察了产业扶贫项目点——鲁比葡萄基地,以及太阳村镇卫生院和养老院。

     实地调研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调研组赴武陵山区开展贫困地区调研

        2012年7月1-8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调研组赴武陵山区开展贫困地区调研,分四个专题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开展调研。
        7月1-6日,专题之一: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调研组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开展调研。调研组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相关专家组成。

        此课题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与可持续发展系列课题之一,旨在通过分析武陵山区贫困与生态之间关系,理清生态环境、资源及贫困的作用机制,找到目前武陵山区在扶贫开发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措施,并利用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措施,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建议,避免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武陵山区陷入先破坏后治理,越发展越破坏的陷阱。

        7月2-8日,专题之二: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赴建始开展了为期7天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关问题研究”的调研活动。该项研究以建始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总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理论,探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可行模式,理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关系。通过研究为各级政府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政策依据,为武陵山片区贯彻落实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具体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调研组一行先后对建始县扶贫办、民宗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并赴红岩寺镇、三里乡、长梁乡等乡镇,深入贫困农户家庭进行调研,了解当地主要的致贫原因,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开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7月3日,专题之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总协调员程恩江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马九杰教授带领调研组,赴湖北省建始县就“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扶贫开发”问题进行调研。
    调研期间,调研组分别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座谈,并对部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建始县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为完善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开发政策搜集了基础性资料。

        7月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了解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以来片区县级实施规划编制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导同时开展的几个专题调研,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在听取了生态补偿机制调研组的汇报,就调研目标产出及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后,率联合专家组赴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开展最后一个专题调研。
        此次调研旨在通过与恩施州、建始县扶贫相关部门开展分组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对建始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做法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为连片特困地区县级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建议。专家组成员分别来自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发改委国土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等机构。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人员与牛津大学专家赴吕梁山调查

        2012年7月8-10日,为做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扶贫空间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实施方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人员与牛津大学全球多维贫困测量著名专家萨比娜•阿尔基尔教授,赴山西省贫困县柳林县进行调查。山西省扶贫办张建成处长陪同调查组考察。调查组与柳林县扶贫办就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发展差距、贫困状况、反贫困措施进行了座谈,并重点就2011年实施的8个整村推进项目村进行了介绍。国际专家对我国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将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整治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推进,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当了解到在制定整村推进项目计划时,农民有参与,并对贫困户做了需求调查,而且把“贫困户优先扶持,透明、公平、民主”作为基本工作法则,给予了高度评价。
        调研组深入柳林县下岔沟村对村卫生室、贫困农户居住的窑洞、龙头企业参与实施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项目进行了深入考察。考察之后,调研组就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支持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将“环境和生态维度”纳入现在的多维贫困测量,拓展多维贫困测量的“教育、卫生和生活标准”三个维度为四个维度进行了初步研讨。认为利用GIS数据,将贫困地区环境和生态指标纳入到多维贫困测量,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在可持续发展与减贫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刚刚召开之后,即进行积极研究探索的有益尝试。

     资讯联播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会见英国国际发展部首席经济学家

        2012年7月17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会见了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首席经济学家Stefan Dercon先生一行。黄承伟副主任简要介绍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机构设置和主要业务工作,并就对方感兴趣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网络建设、中国农业发展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及南南合作下的经验学习和分享活动进行了交流。双方认为,应继续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机构间信息沟通和研究成果的分享。DFID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顾问Shantanu Mitra、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总协调程恩江博士和研究处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见。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会见世行独立评估局中国知识合作项目及成果评估团 

        2012年7月17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会见了世行独立评估局专家Hjalte Sederlof先生和孙晓伦女士。此次评估旨在对2006-2011年中国开展和完成的知识合作项目及成果进行评估,总结项目经验教训,最终评估报告将提交世行董事会、管理层和中国财政部。

         黄承伟副主任简要介绍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推动南南合作下的知识分享方面所开展的培训、研究、交流、合作和信息分享活动,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对世行与中国合作减贫项目做了总体评价,并具体就世行组织的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评估报告《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及世行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的三期“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研讨会”进行了评价,建议世行更充分发挥知识银行的作用,在知识分享和政策设计方面加强与中国政府的合作,优化合作网络。针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适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和减贫工作的建议;加大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南南知识分享平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与分享。研究处处长王小林介绍了世行作为支持方参与“中国-发展援助委员会研究小组”的有关情况,肯定了世行专家的智力支持和贡献,建议世行加强与中国的软合作,带动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低谷。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会见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刘凯阳

         2012年8月13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会见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单位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刘凯阳,就探索合作领域、加强伙伴关系进行交流。

         黄承伟副主任简要介绍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成立的背景、宗旨及开展的五大类业务活动。刘凯阳副秘书长则介绍了交流协会上半年开展的主要活动和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并指出,随着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交流协会将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并丰富民间外交的理论和实践,而减贫这一深得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重视的议题,也越来越成为其关注的重要领域,因此希望加强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日常沟通,并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
         黄承伟副主任表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可为民间外交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并建议可以从四个方面推动双方合作:一是加强两机构的全面交流,增进了解;二是参加或支持对方机构举办的重大活动;三是合作推动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以及扶贫外交等外交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创新;四是优势互补,共同举办相关活动。

     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片区)产业开发扶贫现场研讨会在河池举办

         2012年8月17日,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办,河池市委、市政府承办,凤山县委、县政府协办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片区)产业开发扶贫现场研讨会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召开。会议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主持,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吴宇雄、河池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河池市市长何辛幸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政府相关部门,广西29个片区县和6个片区规划县的分管领导和扶贫办主任等共计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明确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战略,探讨河池地区扶贫开发的新思路与新对策,为实施好《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

        2012年2月,受河池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课题组赴河池开展调研并形成了“河池市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咨询报告”。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调研报告成果具体化的一项后续行动。研讨会上,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王小林博士就此项研究向全体参会代表作了专题汇报。此外,会议还邀请了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叶兴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张立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拉平等专家学者,他们就贯彻落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和推动河池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真知灼见。会议还组织了全体代表赴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陇碰屯参观考察核桃产业的种植与发展。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会见英国国际发展部代表

        2012年7月10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会见了到访的英国国际发展部高级经济顾问Shantanu Mitra先生和吴琳女士。双方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水利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开展对非合作交换意见。

         何晓军副主任表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欢迎并愿意与水利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开展在非洲的合作,合作内容可以具体协商,并通过合作备忘录明确各方责任。何晓军副主任还向Mitra先生介绍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坦桑尼亚的示范项目,将要与水利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组织的对坦桑尼亚官员的培训工作准备情况,回答了与非洲开展减贫合作的资金、项目建设、评估机制等问题,希望英国国际发展部支持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非洲开展的能力建设、技术咨询和示范项目小型设施建设活动。英国国际发展部表示愿意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开展能力建设活动。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会见中联部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安月军

         2012年8月23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会见了来访的中联部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安月军。双方就加强业务联系、开展扶贫领域合作等交换意见。
         安月军副主任简要介绍了国际交流中心的成立背景、机构概况以及主要业务等,希望通过选派专家授课、合作举办考察活动、委托举办减贫专题培训等形式,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展合作。

         何晓军副主任介绍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机构设置、主要业务等有关情况,表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举办国际减贫培训和交流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和优势,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出席“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南南知识合作的政策与经验”高级研讨会

          2012年9月13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参加了在亚行总部召开的“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南南知识合作的政策与经验”高级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做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南南知识合作的平台”的发言。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郑晓松和亚行行长黑田东彦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商务部、外交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亚太财经中心等单位代表,以及柬埔寨、泰国、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和日本协力机构派代表参会。

     

         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创建于2009年,是中国利用亚行资源优势,与亚太发展中国家深入开展南南知识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次研讨会围绕南南知识合作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南南知识合作中的经验与挑战,进一步提高南南知识合作的质量与效益等问题展开。

    委内瑞拉驻华公使衔参赞到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2012年9月17日,委内瑞拉驻华公使衔参赞冈萨罗•比瓦斯•冈萨雷斯先生到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就委内瑞拉代表团参加今年1017国际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以此契机商讨扶贫办与委内瑞拉公社和社会保障部《2012-2013年合作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等相关事宜进行沟通。
         委内瑞拉今年计划派出由公社部副部长率领的代表团来华参会。委使馆此次专程派员前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商议,体现了委方对与我开展减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视。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参加了会谈。

    “中国省区扶贫办官员赴韩国开展扶贫能力建设培训班”在韩国首尔开幕

         2012年9月17日,“中国省区扶贫办官员赴韩国开展扶贫能力建设培训班”在韩国首尔祥明大学开幕。此次培训活动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办,韩中文化协会和韩国祥明大学联合承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支持。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以及中国8个省区扶贫办负责国际减贫培训工作的17名官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首尔祥明大学副校长朴容成先生出席欢迎晚宴并致辞、国务院扶贫办机关党委副书记夏更生代表主办方及全体学员致辞。

         此次培训活动为期15天,旨在促进中国和韩国在农村减贫与发展领域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促进中国扶贫部门对国际减贫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最新成果、韩国农村减贫与发展政策和经验以及韩国农村减贫与发展政策和经验的了解,促进中国扶贫开发部门在开展国内和国际减贫能力建设方面技能的学习。

         培训分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三个部分。专题讲座由来自祥明大学、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国民大学、农村振兴厅、国立粮食科学院、国立农业科学院、启明大学、韩京大学等相关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分专题介绍,主题包括韩国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介绍,韩国农村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韩国农民组织体系的组建、运行和管理,韩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模式,韩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营和管理,韩国农村教育发展模式、韩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等。案例分析包括韩国农村社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模式、农村社区合作组织的运行模式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模式。此外,代表们还赴大邱、庆州和釜山考察韩国特色创新减贫项目,全面了解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措施、特色农业作物栽培带来的商品化和高收益、韩国农业金融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并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

         此次培训活动加深了中国与韩国在扶贫领域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为各级扶贫部门的官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促进了扶贫队伍的能力建设。 

    培训活动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派员参加全球发展学习网络亚太区域年会 

         2012年7月3-6日,全球发展学习网络(GDLN)亚太区域年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信息处派员参会。全球发展学习网络亚太区域年会每年举行一次,今年由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承办。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扣庆、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GDLN区域协调员Philip Karp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信息处副处长王大军在“南南知识分享与全球发展学习网络”一节做主旨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南南合作领域所做的贡献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全球发展学习网络是一个世界性的合作项目,参与合作的交流中心(GDLN网络成员机构)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和远程学习手段,将世界各地从事发展工作的组织和人员连接在一起。GDLN网络(www.gdln.org)由世界银行于2000年6月启动,成员机构从最初的11个发展到了目前的110多个,主要目标是利用多种先进的远程教育手段与方法,与全球范围内的多种群体包括政府机关、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性单位等合作,通过建设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远程学习中心(Distance Learning Center,简称DLC),开展灵活多样的远程教育,建设全球性学习发展社区,促进资源共享,加速全球解除贫困的进程。

     “中国—国际农发基金第四届南南合作研讨班”在北京举行

         2012年7月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及国际农发基金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承办,山西省扶贫办协办的“中国-国际农发基金第四届南南合作研讨班”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国际农发基金以及中国和农发基金成员国的18名代表参加了研讨班。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副司长吴晋康、国际农发基金政策与技术咨询局局长阿道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助理王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财政部国际司处长叶建第主持开幕式。
         本次研讨班的主题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完善小农产业链”。研讨会为期7天,从7月5日起至11日止,分实地考察和专家研讨两个部分。7月5至8日,各国参会代表已完成了赴山西省的实地参观考察,全面了解了中国的农村发展和减贫项目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实地了解山西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服务、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运行、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等相关内容。7月9-10日,研讨会围绕“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小规模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及产业链完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造”三个专题展开了专家授课和研讨。
         7月10日,“中国-国际农发基金第四届南南合作研讨班”在京闭幕。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处长叶建第主持闭幕仪式和结业典礼,财政部国际司吴晋康副司长、国际农发基金中国项目经理萨那•杰塔先生分别致辞,并为参会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社会扶贫创新暨包商银行定点扶贫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2年8月3日,为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有关社会扶贫工作的要求,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包商银行联合主办的“社会扶贫创新暨包商银行定点扶贫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党校、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包商银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包商银行定点帮扶旗县的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主持,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中央党校前副校长孙庆聚及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致辞。郑文凯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社会扶贫是“大扶贫”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社会扶贫需要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政府的帮助与引导下利用自身优势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社会扶贫创新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企业积极参与、不断实践。郑文凯副主任同时指出,2012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第一次实现对全国592个重点县有定点扶贫单位,这为全面实现2020年扶贫开发目标提供了保障。

         此次会议分两部分,一是社会扶贫方法创新研讨,二是包商银行与定点帮扶旗县对接。在社会扶贫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大学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从公共政策、扶贫理论、社会实践等方面对企业参与扶贫及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案例。在下午的包商银行与定点帮扶旗县对接讨论中,来自七个旗县的领导与帮扶分行进行对接,讨论主要围绕旗县需求及包商银行的金融扶贫计划展开。经过讨论,帮扶单位与定点旗县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今后的帮扶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中国扶贫战略监测与评估培训班在北京举行

         2012年8月6日,中亚国家“中国扶贫战略监测与评估培训班”在北京开幕。此次培训活动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共有来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UNDP驻华代表处助理国别主任侯新岸、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司长巴霍杜尔•艾什波耶夫(Bahodur Eshboev)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助理王曙主持。

         本次培训班为期两周,主题为“扶贫战略的制定、实施、监测、评价”。与会代表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扶贫战略的制定,扶贫项目的管理、实施、监测和评估,以及贫困数据收集和处理等,进行多角度的学习和交流。中亚国家代表还赴四川省实地考察整村推进、产业发展、灾后重建等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了解扶贫战略和规划在中国地方的具体实施情况。

         8月17日,“中国扶贫战略监测与评估培训班”圆满结束。

    “坦桑尼亚农村水利发展与减贫研修班”在北京举行 

         2012年8月8日,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办,湖北省扶贫办协办的“坦桑尼亚农村水利发展与减贫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北京举行。开班仪式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助理王曙主持,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致辞。英国国际发展部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顾问单明(Shantanu Mitra)先生、学员代表坦桑尼亚水利部农村水利处处长约翰•阿什拉•马库姆(John Achila Mukumwa)先生分别在会上发言。

         本次研修班的主题是“农村水利发展与减贫”,为期12天。研修班分专家讲座和实地考察两个部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介绍了“农业增长、农村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水利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中国农村发展绩效及其政策框架”;“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的规划、政策、模式和经验”;“中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及成效”;“中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国大中型灌区建设工程”;“中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与成效”等相关专题。研修班学员还赴湖北省实地参观考察。

         8月18日,在京举行结业典礼。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培训处副处长张慧东致辞,祝贺本次研修班取得圆满成功,学员代表亚当•阿博勒•左库(Adam Abdalla Zuku)先生代表全体学员发言。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组团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举办的公共政策影响评估培训 

         2012年8月27-9月1日,亚洲开发银行在泰国曼谷举办了公共政策影响评估培训,亚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在培训开幕式致辞并在开幕式后简短会见了中方代表团。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组织来自国务院研究室、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哈尔滨银行、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的11人代表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由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耶鲁大学贫困行动创新所、麻省理工学院贫困行动实验室及花旗银行基金会等承办。来自亚洲、非洲20余个国家和机构的80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发展领域的实践者等参加了培训。培训主要围绕国际发展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即公共政策影响评估对政策制定、实施的作用,影响评估的基本方法和评估案例、评估的成本控制及评估实践等开展。培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公共政策评估来提高公共政策有效性,各位代表互动积极、讨论热烈,充分利用此次培训机会进行了交流。
         8月30日-9月1日, 11名中方代表还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主办的政策影响会议。会议由亚洲开发银行和耶鲁大学贫困行动创新所、麻省理工学院贫困行动实验室及花旗银行基金会等联合主办。来自亚太地区20余个国家和相关国际机构的200余名政策制定者、发展学者和实践者代表参会,围绕“来自治理、金融包容和创业精神的实证”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亚洲国家发展(减贫)理论与实践官员研修班在京举行

         2012年 9月20-27日,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办,甘肃省扶贫办协办的2012年度“亚洲国家发展(减贫)理论与实践官员研修班”在京举行。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张亚强和泰国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合作政策局局长Pattanida Punthumasen女士应邀出席并致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主持开幕式。

         本次研修班的主题为“公共服务与农村发展和减贫”,旨在促进中国和亚洲国家在农村发展与减贫领域的政策共享和经验交流,分析中国和亚洲国家在农村发展与减贫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探讨完善中国和亚洲国家农村发展与减贫模式及战略的途径。共有来自孟加拉、印度尼西亚、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14个亚洲合作对话机制成员国的26名官员和学者应邀参与研讨交流。

         研修班为期10天,分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三个部分进行。专家研讨分6个专题,分别是“农业增长、农村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框架与经验启示”、“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农村市场性公共服务”、“农村技术性公共服务”和“农村社会性公共服务”。案例分析介绍了甘肃省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战略体系及其减贫效应。与会代表还考察了甘肃省农业生产服务、农村市场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服务以及农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项目。

         9月27日,研修班在京闭幕,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培训处副处长张慧东和新加坡社区发展、青年与体育部李珍妮(Jane Lee)女士出席闭幕式并分别代表中方主办单位和参会各国代表致辞。

         在闭幕式上,与会代表都做了总结发言,对中方组织举办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会议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并就下一步继续加强亚洲国家在农村发展和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出了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媒体报道 

    新华网报道:莫总理会见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代表团

         新华网马普托2012年7月23日电(记者刘大龙)莫桑比克总理阿里23日在总理府会见到访的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代表团时高度赞赏和积极评价了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表示莫政府将高度重视吸取借鉴别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观点,希望莫中两国今后在减贫领域加强合作,取得更大成绩。阿里还说,过去,莫桑比克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现在,莫桑比克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仍然需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代表团团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说,此次访莫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增进中莫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两国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强调说,在减贫领域,吸取借鉴别国的经验必须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确定减贫战略和政策。  

         当天,中国国务院扶贫办、莫桑比克计划和发展部和中国庆华集团在马普托举行“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的揭牌仪式。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莫桑比克计划和发展部长奎雷内亚和中国庆华集团国际业务总经理武宗元为中心揭牌仪式剪彩和揭牌。随后,中莫双方又举行了“中莫减贫与发展政策研讨会”,两国专家就减贫问题交流了经验。 

         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代表团还先后会见了莫桑比克妇女与社会行动部长辛图拉、计划和发展部长奎雷内亚,双方就加强扶贫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中国驻莫桑比克使馆临时代办薛冬霄参加了上述活动。  
         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代表团21日抵达马普托开始对莫桑比克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还参观了位于莫加扎省的中国万宝集团农场和位于马普托省的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新华网报道:“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在坦桑尼亚举行 

         新华网达累斯萨拉姆7月28日电(记者田野 张平)第三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28日在坦桑尼亚举行,此次为期一天的会议以“农业现代化与减贫”为主题,吸引了来自非洲多国、国际组织与学术机构120多名代表参加。

         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在开幕致词中说,这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尤其是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刚结束之际,对于落实会议的决定和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7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地区,依靠传统农业方式耕作,生产力和产量低下,导致贫困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非洲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刻不容缓,非洲各国对此也都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和准备。
         基奎特强调,为实现这一目标,坦桑需要与中国合作,借鉴中国积累的大量减贫和发展经验,而中国也具备帮助非洲实现农业转型,改进非洲农业基础设施,协助非洲进行农业研发,并开展人员培训的能力与意愿。
         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是非洲农产品的重要潜在市场,中国的私营部门可以与坦桑合作建立加工制造企业,坦桑希望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表示,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处在发展中阶段,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双方共同的奋斗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和非洲各国积极探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发展道路,在促进增长、加快减贫进程、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说,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实现增长和减贫的重要基础。这次会议针对提高农业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推动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减贫,对促进非洲和中国的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坦桑尼亚总统府计划委员共同举办,旨在分享中非农业发展经验,并探讨如何通过农业现代化以及发展合作促进减贫。会议探讨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制订及非洲农业发展政策分析,并分两个分会讨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和“农业产业链和农民的组织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与会者包括来自坦桑尼亚、加纳、肯尼亚、厄立特里亚、毛里求斯、乌干达、塞拉利昂和毛里塔尼亚等8个国家的20余名部长级代表和非盟农村经济和农业委员会等非洲地区组织的高级代表。

         “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是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的旨在促进中非减贫与发展交流合作的重要会议。第一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于2010年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第二届会议在中国深圳举办。

     减贫合作深入非洲农村社区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2年7月28日,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统基奎特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和坦桑尼亚、加纳、肯尼亚、厄立特里亚、毛里求斯、乌干达、塞拉利昂、毛里塔尼亚等国的政府官员、学者,非盟、东南部非洲地区的高级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等机构的代表,围绕“农业现代化与减贫”这一主题,就如何进一步分享减贫经验,密切中非合作进行深入探讨。
         消除贫困是中非共同奋斗目标。
         基奎特在致辞中说,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刚刚结束之际,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坦桑尼亚政府联合主办这次会议,机会宝贵,恰逢其时。他说,撒哈拉以南非洲80%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地区,5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每日不足2美元,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基奎特表示,中国已积累了大量减贫和发展经验,坦桑正在按照“农业第一”战略,促进农业转型,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
         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表示,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处发展中阶段,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率先在全球实现了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自2005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都在下降。根据《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中非双方将不断扩大在减贫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非盟农村经济和农业事务专员皮斯说,本次会议主题与正在实施的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相呼应,体现了南南合作的精神。针对中方代表介绍的中国经验,她表示,非盟非常欢迎中方以科研与技术合作为重点,通过帮助发展农业实现减贫的做法。基奎特和皮斯都希望中方继续支持非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非洲进行农业研发和人员培训。
         减贫合作不会带走资源,反而会把技术经验留在非洲
         与会代表比较分析中非农业发展政策,并分成两个小组讨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农业产业链和农民组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等议题,其中中非如何进一步展开以农业、农村发展带动的减贫合作是核心话题。
         塞拉利昂财政与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卡尔博对本报记者说,他对中国通过发展农业行之有效地实现减贫有着浓厚兴趣。卡尔博说,发展经济离不开农业,削减贫困同样需要仰仗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他强调,在南南合作框架内,中非以农业合作促进扶贫合作意义深远。减贫合作不会带走资源,反而会把实用技术与宝贵经验留在非洲土地上。
    坦桑尼亚减贫研究所执行主席旺格韦表示,非洲国家应当充分学习中国减贫的方法,借鉴其中的精华,再结合各国、各地区具体情况应用到实践当中。中国的减贫经验给人很多启发,中非之间共享农业知识与发展经验对非洲国家农业领域的能力建设大有裨益。他认为,通过农村最基层的帮助与指导,村级合作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由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由下而上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得农民在减贫第一线受益。
         毛里塔尼亚经济事务与发展部私营部门促进部副主任迪达表示,减贫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的经验可帮助非洲国家把这一过程缩短。他本人首次参加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认为这是交流减贫经验的一个良好平台。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认为,中非在农业领域的减贫合作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也有比较优势,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将在这些合作中发挥新的作用。
         分享消化中国经验,需要农村基层实践
         此次会议期间,中国与坦桑两国代表都提到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佩雅佩雅村的村级减贫学习中心项目。
         佩雅佩雅村位于达累斯萨拉姆以西300多公里的莫罗戈罗省基罗萨县鲁代瓦乡,是坦桑尼亚一个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介绍说,中国在村级实现减贫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在村一级具有很强的领导和组织动员能力,村民高度参与经济活动。这个项目就是将中国经验与坦桑尼亚农村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试点。
         第三次到佩雅佩雅村驻点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周圣坤博士说,这个项目自去年4月实施以来,通过少量外部资助和村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已建成了200平方米的村委会和村级减贫学习中心、简易冲水厕所、雨天也能出行的两公里土路,部分村民还用上了清洁的井水。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玉米种植示范户已产生巨大效应。按照项目设计的选用当地良种、少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除草等四项简单易行的要求,村秘书乌莱迪的玉米地亩产330公斤,而以往亩产只有150公斤。上月,在乌莱迪玉米地里举行的现场会,吸引了上百名本村和邻村的农民。40来岁的村民西蒙斯表示,施用化肥非常好。据介绍,在一系列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中还将继续这种示范。
         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剑麻农场常务副场长汪路生亲历了佩雅佩雅村村级减贫学习中心项目揭牌仪式。他说,中国扶贫代表团在那里受到了热烈欢迎,政府部长、省长、县长、乡长都来到了现场。莫罗戈罗省省长称赞该项目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与尼雷尔总统结成的传统中坦友谊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认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是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开发工作推动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和完善。非洲国家要想分享消化中国经验,需要佩雅佩雅村这样的基层实践。
         坦桑尼亚总统办公室计划委员会执行副秘书长凯西说,佩雅佩雅村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村民,有效的合作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中国专家因地制宜,用适当的方法向当地民众传授技术,同其分享实用易操作的农业经验,使村民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范小建向本报记者表示,中非减贫合作深入非洲农村社区,是防止中国经验在非洲水土不服的有效途径。日前中国—莫桑比克庆华减贫合作中心已挂牌成立,这是中非第一个减贫合作中心,也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在非洲投资兴业的私营企业合作帮助非洲减贫的新尝试,首先选定的项目也将是农村社区。

    机构建设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工会举办摄影知识讲座

         2012年8月9日,为加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文化建设,丰富职工业余文体生活,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工会举办了一期摄影知识讲座,邀请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副司长谭卫平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为职工介绍摄影知识和技巧,分享摄影心得和体会。
         谭卫平司长以“第三只眼睛看世界”为主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摄影的相关专业知识,向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同志们展示的自己的部分摄影作品,分享了创作灵感和人生感悟,并鼓励同志们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发觉生活的美好。
         此次摄影讲座受到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职工的一致赞同,普遍认为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纷纷表示今后应多举办类似形式的知识讲座或座谈会,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召开1-7月份工作总结会议

         2012年8月10日,为全面系统回顾总结和交流国际中心1-7月份工作,明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召开1-7月份工作总结会议。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机关党委夏更生副书记及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处长柯小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主持。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有关人员汇报交流了1-7月份中心开展的重大国际交流活动情况,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党支部副书记王曙、各处负责人及工会和团小组负责人分别汇报工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领导向“我为中心献计策”活动的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在听取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后,郑文凯副主任、夏更生副书记及柯小华处长对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工作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黄承伟副主任和何晓军副主任分别就相关工作做了点评和总结,并对做好8-12月的工作提出要求并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派员赴雅加达参加牛津大学多维贫困培训班

         为了加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员工能力建设,提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人员在贫困测量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连续两年派员参加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国国际扶贫中心(OPHI)举办的“人类发展与多维贫困测量”暑期培训班。
         2012年8月22日-9月4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选派张德亮和周梁两位具有Stata计量分析基础的员工,参加了牛津大学贫困和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办的人类发展与多维贫困测量暑期培训班。通过培训,这两位员工初步掌握了人类发展与能力方法的基本理论,多维贫困测量的Alkire-Foster方法,以及使用Stata软件和DHS数据进行编程和数据分析的方法。2011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选派徐丽萍博士参加了该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已经建立起一支能够进行多维贫困测量的研究团队。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展贫困测量、监测和评估研究打下基础。
         来自世界银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研究机构、政府统计部门、非政府组织的48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牛津大学贫困和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Alkire Sabina教授等6名教师为培训班授课。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