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 —工业发展:非洲和中国的跨区域视角

     

    2014年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

                    工业发展:非洲和中国的跨区域视角

     

    第一节 会议背景及主要目标

    一、会议背景

    2013年《非洲经济展望》描绘了非洲经济美好的中短期未来图景。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非洲经济增长4.8%2014年将达到5.3%。总体上,这一经济增长基础相对深厚,并得益于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强劲增长,石油产量以及资源丰富国家采矿活动的增加。

    除预期增长外,在追求繁荣和稳定的过程中,非洲仍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非洲青年劳动力可以获得有薪水的工作,因此益贫增长的跨领域主题仍然需要嵌入到各部门的区域机制和机构的政策和计划中。但我们应该保持希望。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向其他快速增长的东亚新型工业经济体学习,并保持了接近10%的高经济增速。非洲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非洲可以抓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机遇,这一产业正从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向非洲迁移。

    因此,非洲未来的工业发展不只是从非洲国内外的发展路径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而是全球、区域及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非洲结构转型应有助于包容性及以人为本的发展,这点已经形成共识。为此,需要重新巩固和重塑政策框架,公平和包容性增长也应一直作为议程的重中之重。高层设计的工业转型是十分必须的,因为这可以释放非洲大陆比较优势的潜力并强化同其他各部门的关联。因此,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对非合作中将有望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为非洲工业发展提供理念、策略知识、机遇和发展资金,这将在未来几年中帮助非洲增加就业岗位和开展能力建设。

    第二节 会议举办概况

    一、会议基本情况

    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非洲联盟、埃塞俄比亚工业部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41118-2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共同主办了第五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中方由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行政人事司司长司树杰带队,组成了13人代表团赴埃塞出席了会议及相关活动。

    此次会议为期三天,20141118日至19日上午在中方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研讨,1119日下午赴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考察入驻的中国企业,1120日参加非洲工业化日有关纪念活动。

    会议期间,200余名来自非洲和中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非政府组织代表以及国际/区域组织代表就“工业发展:来自中国和非洲的跨区域视角”进行讨论。与会代表一致呼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减贫交流与合作。

    主办各方对会议高度重视。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先生(Mulatu Teshome)、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行政人事司司长司树杰、非盟委员会贸易工业委员法蒂玛•阿塞尔女士(Fatima Haram Acyl)、中国驻埃塞大使解晓岩、联合国驻埃塞协调员尤金•奥乌苏先生(Eugene Owusu)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穆拉图总统在致辞中指出:“学习中国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只通过非洲自身的技术路径就能将非洲建设成为统一、繁荣的工业化大陆并实现非洲梦。”

    非盟委员会贸工委员法蒂玛表示,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富有启迪性,非洲希望利用中非之间良好的伙伴关系学习中国经验。她特别引用中国谚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能为非洲国家及非盟提供能力建设相关培训。

    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解晓岩提出:非洲在经济发展与减贫领域虽也取得进展,但其速度和成效尚不足以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国与非洲面临同样的发展目标,愿意与非洲国家分享自身工业发展经验以加速非洲减贫进程。

    司树杰司长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是落实2014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非盟期间发表的《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的具体行动,中方愿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加强中非减贫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知识,共同推进千年发展目标以及2015年后发展进程。

    代表团在参会期间,还拜会了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解晓岩,了解了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合作情况,并与大使探讨了在埃塞俄比亚开展减贫合作的可能性。解大使提出,今年7月,埃塞俄比亚总统访华时,我国领导人提出,支持将埃塞俄比亚建成非洲减贫示范中心。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协商如何落实领导人指示,使馆愿意协调在埃塞中资企业参与减贫合作。

    此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大力宣传了论坛及中国通过工业化推动减贫的相关经验。据不完全统计,央视新闻(CCTV News)、新华社、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上海日报、苏州评论、非洲评论(Africa Review)、埃塞俄比亚新商业(New Business Ethiopia)、全非网(All Africa)等二十余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相关报道,非盟、欧洲发展政策管理中心等区域性机构也在其网站发放了会议新闻和相关链接。

    二、启示和建议

    第一,参会代表对本次会议工业发展的主题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重视中国的工业化经验,特别是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引导作用。非洲代表对于中国在过去30多年保持高增长、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十分认可,迫切希望学习中国经验,乃至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并实现非洲梦。

    建议今后设置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主题时,延续目前的需求导向传统,通过中心的学员网络系统及国际机构合作伙伴,积极采集非洲国家需求,设立相应主题、起草契合非洲需求的相关背景报告。

    第二,非洲国家对中国减贫与发展经验的需求已经从泛泛吸取经验,转向希望中国提供具体的针对其发展和转型需求的经验,并对有关经验在非洲落地提供技术支持。

    建议在现有与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合作基础上,适时考虑在非洲重要战略支点国家埃塞俄比亚开展“四位一体”(政策咨询、研究培训、能力建设及社区示范)的减贫合作,落实我领导人提出的帮助其建立减贫示范中心指示,与驻埃塞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小型农村减贫示范项目,让中国减贫经验落地并增加其可复制性。

    第三,通过此次多方合作办会,我们感到,作为区域性国际组织,非盟的协调动员和人员能力有限,行政效率较低;UNDP等联合国专门机构囿于西方主要捐助国捐赠意愿下降,资源不足,人员和专家能力显著下降。相比之下,埃塞俄比亚政府官员、行政效率以及合作积极性高出很多。但非盟的价值在于其作为非洲大陆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UNDP也可以继续发挥其网络资源和专家优势。

    建议在落实《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时,综合考虑各类机构的比较优势。涉及具体项目时,与非洲国家政府开展双边合作,在多边层面多开展交流与宣传,扩大政治影响。 

    第三节 历届会议主要发现及观点摘要

    本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主要围绕一下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和发言的:(一)非洲工业发展的经验、挑战与机遇——全球、区域及国家视角;(二)反思中国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三)巩固工业发展基础:政策、机制、基础设施及人才发展。

    1)非洲工业发展的经验、挑战与机遇——全球、区域及国家视角

    内罗毕大学教授Bethuel Kinuthia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围绕“中非工业发展经验”做了主旨演讲。Bethuel Kinuthia教授提到:在过去十年间,非洲经济平均每年增长了5%-7%左右,但是贫困、就业难和不公平问题仍然困扰着非洲。对非洲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率非常小,结构转型非常困难,国民经济正由生产行业向服务业转化。所以,非洲国家需要成立一个工业政策组织来制订有效的工业政策。非洲想要解决存在的社会矛盾,就必须实现工业化,提高工业效率,进行工业园区或者工业集群等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获得统治精英的支持,促进公共和私人部门开展合作。非洲要制定连贯的工业发展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等要保持一致。非洲还需要促进创新和技术转化,提高工业技术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非洲不可忽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好准备充分应对气候变化,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资源优势,确定经济优先发展领域。

    林毅夫教授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原因时讲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前,和非洲国家一样,中国已经深陷贫困几百年了。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54美元,不足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但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目前,中国已经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0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知道如何利用在技术、产业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方面的后发优势,就能够以几倍于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率增长数十年,直到缩小与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1979年邓小平启动经济转型之后,中国采取开放政策,并且开始利用“进口世界上其他国家所知,出口其他国家所需”的潜力。中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贸易依存度的大幅上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流入,均表明中国开放政策的成功。而且,中国工业 制品出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玩具、纺织品和其他廉价产品升级到2000年之后的高价值的和技术尖端的机械、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中国利用后发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崭露头角,并通过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转型,实现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

       战略政策规划局(AUCChristopher Kachiza为大家介绍了非洲“2063年愿景规划”。“2063年愿景”是一项旨在50年内建成地区一体化、和平繁荣新非洲的议程。该规划体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注重发展、期待繁荣、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非洲描绘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值得非洲人民为将它变成现实而孜孜奋斗,也必将引领非洲步入发展快车道。非洲2063年发展规划将在促进非洲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技能培养和商业环境变革、释放青年创造力和能量、加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转型、实现非洲粮食自给等方面设立多个项目。该规划的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在第一个十年中将非洲愿景转变为现实所有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十年发展计划有利于推动非洲发展愿景与区域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愿景和计划的结合,促进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2)反思中国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教授围绕“非洲能从中国工业发展中借鉴什么?”的主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中国工业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53-197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追赶发达国家;1979-1999年,兼顾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同时鼓励私营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2000年后,重视重工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由传统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这与其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非洲不可能走同中国一样的道路,但是可以借鉴中国发展中的经验。中国工业化成功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是国家导向的工业政策。非洲国家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重塑国家角色,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达成发展工业的共识,并集中资源发展工业,最终实现工业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优先开发的顺序,而是要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发展战略,以便于链接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这对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全球工业化转型为非洲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非洲必须抓住机会,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经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余淼杰教授围绕“加工贸易如何推动中国减贫”作了发言。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中国实现了工业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产业升级。中国企业的生产率也得到大幅提高,出口更多复杂的、差异化明显的产品,包括加工贸易模式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即使在扣除加工贸易的因素后,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在三十年中有明显的升级换代。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递增是中国产业不断升级的主要动力。新世纪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产业升级所倚赖的两股动力(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递增)不断弱化。为保证产业升级得以继续,企业生产率继续提升,应该赋予改革开放政策以新的时代内涵,由“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向“对外改革,对内开放”转变。对外改革,开发新的贸易伙伴,降低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以分散系统化风险,同时加快建设同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调整加工贸易模式。对内开放,破除各地区的贸易壁垒,放开各要素市场,进一步开放产品市场。通过“对外改革、对内开放”政策,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非洲工业发展可以借鉴中国发展的模式和经验。

    肯尼亚经济学家Peter Gakunu 围绕“聚焦经济特区发展: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发言。建立经济特区对于中国和非洲而言,都面临着相同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经济技术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技术转化的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面基础设施不足、行政管理薄弱、高投入低生产率的劳动力供给、特区选点不合适等挑战。非洲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与国际经济挂钩,由政府开发和管理,依托比较优势,利用美国、欧盟等贸易优惠发展经济特区。从1970年开始,非洲相继建立了加纳、马拉维、坦桑尼亚等经济特区。中国建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首先建立的是深圳、汕头、珠海和厦门4个沿海经济特区。随后,中国陆续建立了其他经济开发区。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是由政府主导逐步放权的过程。从非洲和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想要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需要做到根据本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来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政府负责协调土地、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协调配套服务等。

     

    3)巩固工业发展基础:政策、机制、基础设施及人才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驻乌干达高级首代Ana Lucia Coronel女士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结构变迁的先决条件”为主题作了发言。她从结构转型和衡量标准、如何实现结构转型、结构转型的好处三大方面对结构转型进行了分析。首先,结构转型的衡量标准一般采用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多样化。多样化就是产出多样化,通过将资源转移到结构转型和服务上,达到重要部门的生产增值。其次,她讲到结构转型的先决条件包括:良好的经济政策、农业现代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对教育的高投入、人口结构的改变、完善的管理机构。具体来看,好的经济政策能够促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外债下降。撒哈拉以南非洲外债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左右下降到2013年的20%左右就是很好的证明;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产量增加需要提高化肥使用量,培育良种,改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市场准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对于道路、通讯、能源、水、电、基础教育等方面投入;想要实现人口结构转变,必须抓住机会实现人口转型。现在非洲15-64岁之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的55%左右预计在2100年增加至65%左右。但是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预计该比重在2100年的时候呈现下降趋势,均低于60%。最后,Coronel女士提到结构转型有利于增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与世界的联系,实现产业增值。结构转型将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人均GDP,最后实现整体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结构转型需要注意的是加速结构转型的同时兼顾高效,并且结合各个经济体和各种推动力来挖掘结构转型的潜力加速其发展。结构转型将会促进本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数。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