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岳欣--综合调研报告——甘肃省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

                     

     

               甘肃省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综合调研报告

     

    调研员:岳欣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研究生

     

     

    一、村庄基本概况

    上庄村隶属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榆中县是省城兰州所辖三县之一,自秦始皇33年建县以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区马家山新石器文化遗址、更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的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全国三大牡丹基地之一的和平牡丹园,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全县共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人,总面积3302平方公里。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兰州市东郊,西靠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东邻定西市安定区,西南与临洮县交界,北隔黄河与白银市相望,东北与会宁县、靖远县接壤,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8镇15乡、4个社区、268个行政村,268个村委会,14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8万人,有汉、回、壮、满、土家、藏、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12个民族。

       (一)马坡乡概况

       1.自然现状

    马坡乡位于省城兰州东南50公里,榆中县城西南15公里,属高寒二阴山区,海拔2600——2700米,年平均气温3.2度,年降雨量量550毫米,无霜期184天。全乡总面积165.5平方公里。乡共有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100个。总耕地面积44987.5亩,人均耕地2.7亩,总户数4078户,总人口16648人,上年人均纯收入1650元。

        2.农业概况

        全乡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洋芋、豌豆、蚕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胡麻,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耕种技术比较落后,加之气候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对自然条件过分依赖,严重制约全乡经济发展。近年来,乡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种植百合、药材、百灵菇、喜凉蔬菜,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效益,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目前,种植无公害喜凉蔬菜已成为我乡农民增加收入的新的增长点。

    马坡乡有三家小型百合加工企业,每年产10吨左右百合干,发往东南沿海,虽售价较高,但受市场价格规律影响,波动较大,加之成本又高,因而利润不大;羊上村有十三家养鸡专业户,每家养鸡300只以上,最多达600多只,生产的鸡蛋主要供应本乡及银山乡,经济效益较好。

    3.产业概况

    马坡乡有二十多家企业,其中有十三家私营企业。一家农具厂、一家口杯厂、一家砖厂、三家石灰厂、七家石子厂,其余为个体企业。家具厂主要为木器加工,生产简单的农具和家具;口杯厂生产一次性口杯,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产品销路也较好,利润比较可观;砖厂生产红砖,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品质差,打不开销路,处于半停产状态;石灰厂和石子厂除石灰厂效益稍好外,其余均处于半停产状态。

    全乡的三轮、四轮、卡车、出租车、招手停总计近500辆,以三轮、四轮为主。其中三轮、小四轮、卡车大多在外地或本地跑货运。一年来所赚运费也比较可观。出租车、招手停则在本地跑客运,总共近20辆。总体来说,由于车辆多,产值大,运输业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坡乡共有小卖部(包括供销社驻各村的分店)120余家。由于没有集贸市场,商品交换和流通不是很顺畅,因而商业贸易不是很发达。大多数小卖部小本经营,规模小、商品种类和数量也少,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另外,马坡乡交通便利,离县城较近,很多农民群众都选择去县城购买一些必需品,造成我乡商业贸易不景气。

    马坡乡主要有修理、磨房、理发、餐饮、旅游等行业。修理行业大多为机械维修和焊接,可简单修理一些电器、摩托车、汽车、焊接门窗。理发仅有三家,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磨房有二十多家,平时可粉草料,到夏收结束后,生意特别多,每年能赚近万元。餐饮业仅有马坡村、羊上村、羊下村的几个小饭馆,每个饭馆每年的营业收入可达0.5-1万元。旅游业是马坡乡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颇具潜力的行业,现有绿之韵山庄和官磨滩度假村两家旅游企业,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夏季时生意非常好。

    4.经济发展前景

    农业方面,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粮扩经,利用南部二阴山区阴湿的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生长期长、成熟晚的特点,引导农民种植喜凉蔬菜,逐步建立并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立相应的蔬菜加工(百合)和销售(喜凉蔬菜)企业,形成我乡的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户养牛、养羊、养鸡,推行种养结合,以种带养的新型农业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工业方面,除对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外,积极引进外来项目落户我乡,发挥原有的资源、交通、劳动力优势,使工业强乡成为马坡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方面,马坡乡地处马衔山脚下,夏天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新型旅游服务项目,潜力巨大。在现存的绿之韵山庄和官磨滩度假村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特色旅游项目。如民俗旅游,到农户家里体验农家乐趣以及开发马衔山旅游项目等等,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马坡乡观光旅游,进一步促进马坡乡经济的发展。

    (二)上庄村概况

    上庄村总面积7.7平方公里,主要是山地地形,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业村,以汉族为主的单一民族聚居村。村庄耕地总面积5350亩,农户承包地面积4614亩,林地面积为1600亩。村里仅有一个卫生室,医务人员3名,病床2张。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要收入,同时也种植大麦、胡麻、大豆和土豆,但主要为自家食用,也有少数农户种植柴胡。

    1. 人口情况

       上庄村现有农户417户,共1740人,其中男性950、女性790人。结婚登记的夫妻数量为550对,离婚夫妻数量为25对。2012年出生人口为22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12人。2012年死亡14人,其中男性8人,女性4人。

    2.基本设施情况

    上庄村的公路里程有3公里,但都是砂石公路。“村村通”、“组组通”和“户户通”无一实现,村内的路基本是土路。在雨雪天气时,路上都是泥水或冰,很是危险,为村民出行和蔬菜运输都带来了很大困难,成为了上庄村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庄村通电农户为417户,通有线电视的农户为380户,村里不使用沼气,也没有自来水,上庄村几乎无现代水利设施,村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食用山泉水,同时灌溉农田。

    上庄村没有村干部办公大楼,只是暂用卫生院的两个房间做临时办公室,平时村干部也不在办公室,多时在家办公,有领导到村里时才会在办公室接待。村里也没有居民议事会,没有代办服务机构,村部建设很是简陋。

    二、村庄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是村庄政治、文化、社会等其它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定程度上,村庄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村庄政治、文化、社会等其它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考察一个村庄的整体情况时,就必须首先要对村庄的经济状况进行较详细的了解。

    (一)村庄经济情况

    上庄村2012年只有上级补助拨款120万元,没有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也没有原有积累,而生产建设性支出也为120万元,基本持平。村庄收入和支出情况比较单一,也没有债权债务关系。2012年全村村民获得的补贴总额为24万,其中,粮食补贴总额为14万。

    上庄村个体户只有12户,且都是商店,都具有工商业执照。但由于在交通不便的村子内部,店面一般都是农户家的一间房。笔者观察,很多商店很狭小,进去之后甚至很难转身,且村民的消费水平都很低,一般都是买一些洗衣粉、肥皂、酱油、灯泡之类的生活用品,很少买食品,所以很多商店的一些食品都是过期的,甚至是没有质量安全保障的“三无”食品。

    (二)农业生产状况

    上庄村有540人长年外出务工,约占全村总人口的1/3,而长年外出务工的农户有90户。其余村民基本都靠务农收入为全年家庭收入,主要是种植菜花为经济作物,同时也种植大麦、胡麻、土豆、大豆,个别农户还种植柴胡。但村里没有专业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由于交通不便,农户收入与每年收获季节的天气所造成的路况也息息相关,很是被动。

    三、村庄政治与干群关系状况

        (一)村庄基本政治状况

    在上庄村,有12个村民小组,现任村干部共有4人,其中1名女性。4名村干部都是中共党员,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村干部受教育最长为12年,最短为6年。由此看出,村干部年龄都偏大,且文化程度不高。

    上庄村的党员数量很少,共有中共党员41名。其中,30岁以下的党员有5名,30-39岁的党员有11名,40-49岁的党员有6名,50-59岁的党员有10人,60岁以上的党员有9人。

    2012年,上庄村召开村民大会2次。在村子里,调研员没有看到一块村务公开的公示栏或者通知栏,没有一次村务公开活动,据了解,村民获得消息一般是通过村领导口头通知,再由其他村民交流传播。村子里的消息流通效率很低。

    (二)村庄政权建设状况

    上庄村最近一年换届选举在2010年。党支部以党内直选为换届选举方式,具有投票资格的有36人,其中,实际参加投票的人数为30人。村委会采用推荐候选人,再选举的方式换届,其中实际参加投票的人数为930人,选举产生符合参选资格的有2人。村民代表有村民推选的方式产生。最近一次上级人大换届选举在2009年,村里符合上级人大参选资格的有7人,其中,符合乡镇人大参选资格的有7人,实际参选人数为5人,当选乡镇人大代表的有5人。

    在选举过程中,选举支出基本为零。经了解,村里选举的投票箱、选票基本由村民自己制作,只需一个纸箱稍加裁剪便成了。因此没有选举支出,也没有专门的选举经费。

    村委会选举成立了选举委员会,但是有村干部指定产生的,并且选举委员会中存在有些成员是村委会成员的情况。在选举之前,上级并未组织人员前期培训,但是下发了具体的选举流程方案。全村的固定投票点有1个,流动投票箱有3个,但只有在选举期间才能看见投票箱。

    (三)党群关系状况

    上庄村很大一部分村民认为本村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太好,当前农村党员村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为群众服务,村干部应当廉洁诚信,有奉献精神,并且能够公平公正处理村庄的各类矛盾。但是村民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有着很大质疑,干部群众之间的疏离现象愈益加重。由下表可见,调研中上庄村30户村民对村干部工作满意的为0户,比较满意的为2户,不太满意的为5户,很不满意的为16户,不清楚的为7户。可见超过一半的农户还是对村干部的工作存在很大不满的。

    甘肃省兰州市S村30户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

    程度

     

    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清楚

    户数

    0

    2

    5

    16

    7

                                       表1

    上庄村一部分农户存在小农意识, 对掌握权力者或是敬而远之, 或是逆来顺受,心中虽然对村干部的工作不满,但不愿意表现出来,怕被村干部报复“穿小鞋”。调研员在做农户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调查时,7户选择“不清楚”的农户中有4户明确表示:“这种调查不能做,说了实话,就是明摆着跟村上的领导过不去,说了假话,自己心里过不去”。而部分村干部认为农民素质太低,上庄村的丁姓干部表示:“村民的利益很难协调,上面安排下来的项目和优惠政策很有限,一个村子里总有分不到好处的人,这样我就是最受气挨骂最多的那个人”。

    造成上庄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村干部的工作繁琐,没有好的办公环境。上庄村很多工作任务几乎由村支书和文书两个人包办,但却没有一间办公室,只是借用了卫生院的两间平房做临时办公室,以便上级领导来时有个去处,平时都是在家办公。“我们基层政府是国家政策执行的最低端,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国家最广泛的基层群众,群众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基层干部去处理,所以工作量大;再加上村干部本身又是农民,也有自家的农活要忙,还得忙着应付上级检查,难免会顾不上村庄事务”。村支书如是说。

    2.基层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确。在调研中上庄村的支部书记表示,村支书、文书和村长的职责严重不清,很多时候都是有活大家一起干,没有明确的划分。

    3.村民的期望值与村干部的工作能力之间不成正比。上庄村很多村民表示,村干部没有能力为村子争取来发展项目和优惠政策,所以导致了村子多年来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并且村干部在执行政策时,只是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农户名额,不管不顾其他村民,处事不公,因此村民的怨声很大。

    (三)治安情况

    2012年,上庄村发生了5次民事调解事件。据调研员走访,事件起因是有外地老板买了某农户的地想做养殖场,通过村干部向农户付了钱,可最后农户收到的钱后发现金额少了很多,因此怀疑村干部从中私自占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钱。事情闹得很大,据说农户还在村里到处贴了大字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外地老板也由此撤了资金离开。该农户认为村干部腐败,到县里上访,因此进行了调解,但很多村民都不清楚最后的调节结果如何。

    四、村庄文化与教育情况

    (一)村庄文化基础设施状况

    上庄村内只有一座小学,因近年来国家对基层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大,调研员调研时小学内正在建设新的教学楼。村里没有书报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也没有网吧、台球室、茶馆、农家乐等经营性的娱乐场所。2012年上级财政和村庄自筹的文化投入经费都为零。可见上庄村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设施,村民的闲暇时间基本都是看电视或者在家呆着,由此村民很难接受外界新鲜事物,信息闭塞,也没有任何娱乐健身条件。

    (二)村庄文化教育状况

    上庄村上幼儿园的学生有20名,很多农户的家庭更愿意小孩自己在家玩,觉得上不上幼儿园都无关紧要,年龄到了直接送去上小学就可以,家长对孩子的学前启蒙意识很淡薄。村里的小学生有110名,小学教师8名。由于村里就有一所小学校,因此孩子们上学很方便,加上近些年国家对教育大力的财政支持,学生上小学到初中学费全免,还有“营养午餐”计划,都是孩子们上学的有力保障。村里的在读高中生(包括中专生、中职生)有40名,在读大学生(包括高职生、研究生)有28名。

    2012年,村庄举办了两次有关于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共有400人参加。上庄村的文体设施很是匮乏。

    五、村庄社会情况

    (一)医疗保险

    上庄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有410户,共有1579人。住院报销的比例为:村卫生室不报销,马坡乡卫生院的报销比例为70%,榆中县医院的报销比例为65%,甘肃省医院的报销比例为60%。但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员发现只有住院,并且在县医院住院后才能报销,很多村民看病治病花了很多钱,但因为没有住院或者没有到县医院住院不能报销。有村民说:“这年头都不敢生病了。辛辛苦苦了一年挣了点钱,一生病去买药打针就得花掉三天的卖菜钱,要是住院就得借债了”。

    (二)养老保险

    上庄村参加“新农保”的有411户,共有1120人。目前已经领取养老金的有260人。村子里没有高龄补贴项目。调研过程中很多村民反映,像这样的政策是农民真正切身需要的政策,给高龄或者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带来了切实的生活保障。

    (三)低保情况

    上庄村参加低保的有90户,共有280人。低保有三个标准:165元/人·月,145元/人·月,60元/人·月。低保的确定由村干部共同讨论决定,因此很多家庭困难的农户对此表示了很大的质疑,甚至认为是村干部处事不公,只为与之关系好的农户评定资格。由此有很多村民对村干部有不满情绪,认为评定过程不公开透明,只根据村干部指定,导致很多家庭实实在在困难的农户没有低保。而村干部却觉得村民素质有待提高,认为很多村民没搞清楚就对他妄加指责,低保名额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受益,群众利益太难协调。

    (四)“五保户”和社会扶优情况

    上庄村有6户“五保户”,共有6人参加“五保”项目,标准为:200元/人·月。村子里没有“三属”,“三红”和残疾军人。复员军人有38人。

    (五)村庄医疗

    上庄村没有私人诊所和药店,只有一个卫生室。共有医务人员3人,2张病床,并设有计生服务站。卫生室在一排小平房的几间里设置,平时村民有什么头疼脑热都会来这里吃药打针。同时调研员也发现,这里还是村干部办公的地方。村里没有办公场所,所以只能临时将这里的两间房作为临时办公室。但实际上村干部都是在家里办公的,这里只是作为接待上级领导的临时办公室,存放着一些长久不用的资料。

    (六)村庄卫生

    上庄村没有定点垃圾投放点、垃圾箱和污水处理设施,也没有专人清扫村庄卫生。聚集的垃圾由村庄内部做处理。

    (七)村庄社会组织数量

    上庄村没有民间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社会法庭等),没有政治性组织(如选举、决策、监督等),也没有文化娱乐性组织(如秧歌、棋牌、体育组织等)。只有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养殖方面),共有25人,但村民表示其基本没有对村庄的管理作用和经济作用。由于交通不便,没什么人愿意来村里投资,村民也没有能力自己筹资办场。只能靠农户自己的劳动种地或者打工赚钱。

    (八)村庄宗教与宗族

    上庄村的主要宗教为道教,村里有3人信教,有6处寺庙,但没有主要的宗教公共活动场所。村庄里不存在有明确族规、族长等组织特征明显的宗族。经调研员了解,每年村里会有庙会,村里人都会参加,但妇女不能进庙,可见村里多年以来的习俗还一直在沿用。每逢此时村里很热闹,村民也把庙会当做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来操办。

    (九)村庄车辆

    上庄村共有小汽车12辆,货车10辆,其中5吨以上的大货车4辆,小型拖拉机180台,但没有大型拖拉机和大型收割机。在上庄村,家里有货车甚至小汽车,被看做是家庭富裕的标志之一。但由于村庄的道路都是土路,交通闭塞,菜贩子互相串通,肆无忌惮地压低菜价,因此农户普遍都不能将蔬菜卖个好价钱。于是很多农户就用自己的货车把蔬菜运输到外面再卖,以免一年的辛苦得不到相应的收获。

    六、贫困村基本情况

    (一)村庄类型和土地情况

    上庄村属于二类贫困村。耕地总面积有535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2000亩,梯田面积为1200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600亩,荒地荒坡面积为1500亩。村庄内没有桑园、果园和茶园。

    上庄村临靠榆中县兴隆山,因此也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村子附近的山都有树林植被,土地肥沃,适合种庄稼。村子里有一条小河横穿而过,饮水,浇地都是用这条河里的水。站在村子高处,俯瞰村子,整个村子都被绿色包围着。在缺水干旱,到处是黄土高坡的甘肃一带,这里也无疑是个世外小桃源了。

    (二)村庄基础设施

    上庄村距离乡镇、最近的初中、最近集市、最近邮电所的距离都为15公里,离最近小学的距离为1公里。村子里没有邮电所,也没有老年人健身设施,也未开展过老年人文体活动。在上庄村,几乎看不到有什么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由于道路都没有硬化,这里就是一个还保留着早期农村样貌的地方。

    (三)村庄人口情况

    上庄村共有少数民族3人。在村庄总人口中,妇女有580人,老年人有270人,儿童有180人,残疾人有28人。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150人,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人口有580人。从事产业劳动力的有96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700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有16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00人,男性劳动力有520人。

    (四)贫困和扶贫开发情况

    上庄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81户,贫困人口共有1300人,村庄脱贫的有200人,2012年脱贫的有80人。

    2012年上庄村遭受了一次自然灾害,主要为病虫害。受灾有410户,共有1700人。受灾程度一般,灾后也并未产生疫情,因害也未产生缺粮户。主要受灾结果表现为农作物损失两成,大牲畜和猪样、家禽、住房及生产都未受损失。

    七、扶贫政策与扶贫活动

    (一)帮扶资金

    上庄村帮扶到村的累计资金为250万。帮扶到户的累计资金为18万。其中,帮扶生产资金投入为10万,主要用于帮扶购买生产资料,帮扶生产设施建设没有资金投入。帮扶生活资金投入为8万,主要都用于住房改建投入;慰问及补贴、资助子女读书、购买新农合和新农保都没有资金投入。

    由此可见,上庄村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很低的,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也很小,这为村庄的经济发展首先带来了源头上的制约。

    (二)帮扶责任落实

    上庄村帮扶工作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也有明确的每户挂扶责任人,在村中也会公布责任人。责任人会坚持到户开展帮扶。

    (三)帮扶项目个数和资金投入

    帮扶项目只有一个农业项目,资金投入为10万。没有工业项目、旅游商贸项目和其他项目。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村,如此匮乏的帮扶项目和资金投入,是上庄村迟迟不能摆脱贫困最关键的原因之一。

    (四)扶贫项目开展情况

    2012年,上庄村共组织400人参加了免费的农技培训。完成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一个,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户35户。但没有经劳动力转移培训并且外出务工的人员,也没有硬化道路项目和文体建设项目。

    八、受访者对扶贫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经调研员调研,村民大多认为国家扶贫到户政策的效应不大,对上庄村的扶贫建设状况都不太满意。村民认为,扶贫工作应该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着手,使大部分人受益,集体致富,才是真正的“扶贫到户”。而村民普遍认为上庄村扶贫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村民的利益难以协调。要做好贫困村扶贫工作,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加强扶贫统计和贫困监测。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负责人的责任不能完全落实,都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上庄村调研期间,调研员调研的31户村民全部表示“若要致富先修路”,村子里根本没有硬化道路,这不仅仅给村民出行、农忙带来了不便,也大大制约了上庄村的经济发展。而紧张的干群关系,也成为了上庄村更好地发展的拦路石。

     

     

     



    此数据来源于“百村十年”观察项目问卷——2013年“贫困村观察”核心数据(村庄调查).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