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江团村--2013江团村普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江团村调研报告

     黎  涛   谢宏秋

     

    一、江团村概况

        江团村位于东山乡的南部,距巴马县城57公里,距东山乡政府8公里。从巴马县城出发,经过G323到凤凰乡,转上X912到东山乡政府,再上村级沙路。村寨坐落于大石山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见图一)。全村辖有16个生产队276户,分散地坐落在石山谷或者山腰间,布局相对分散,全队距村委会平均距离约1.8公里。  全村人口1976人(2013年4月统计),分别为瑶、汉两种民族,瑶族占总人口的96.3%,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下有1402人,占整个村寨人口71%。贫困人口1063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83.3%(2013年4月统计)。全村实有土地1706亩,人均0.6亩,土地均为旱地,土地一块块被分割在石缝间,俗称“九分石头一分土”,耕作方式只能用人工方式,无法用机械或者牲口耕作。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此外偶尔还有猫豆、黄豆、扁豆、红薯等。唯一经济作物是火麻。该村属东山乡四个淹没库区之一,没有经济产业,主要靠养殖山羊、鸽子、母猪、土鸡为家庭支柱产业。绝大部分靠外出务工为经济收入。

    3

     

     

    图一、江团村卫星图

    二、江团村政治

        江团村唯一的组织机构是村委会,没有其他的社会组织团体,村寨的政治生活只要也是围绕着村委会运转。

    1、村委会及其人员构成情况:村委会是一栋两层楼的楼房(见图二),占地约90平米,一楼是会议室和一个电脑房,电脑房有一台电脑和复印机,没有网线。会议室的两面墙是几个书架,书架排放着各地募捐书籍约4千册。二楼是一个房间和一个空厅,由于建筑质量问题,二楼墙面破裂,已经成为危房。基于交通的缘故,村委会2010年由原来的的弄阳队搬迁过来的,因为村级沙路通到此地,而且预计2013年底,村级水泥路也将通村委会。由此带来了7户农户搬迁来此地,其中,村主任兰正辉就在这里建了两座钢筋混水泥结构房子。虽然村委会离各个生产小组距离远,但是村委会还是该村的政治生活中心,村委会门前广场是春节和瑶族传统“著祝”节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江团村村委会有江团村支部党员有20名,预备党员2名,其中30岁以下党员有2人,30岁到50岁有4人,50岁以上有10人,村委会的7名成员都是党员。村第一支书卢万元,54岁,大专文凭,是201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选派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工作方案》和自治县党委、政府关于《千名干部入乡住村,创先争优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确定从公推公选中脱颖而出的18位科级领导干部选派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由原来是巴马县财政局信息中心主任到江团村挂职2年。驻村一多以来,为村里办了以下这些事情:通过网络微博“钓鱼”形式,拉回了来自广东深圳等志愿扶贫组织三次到该村进行帮扶,该村的小学的书桌、衣物等物资都这些志愿组织带来的,还成功地牵连了13名学生进行“一对一”长期帮助;修路方面,2012年3月,在他努力下,争取到了从东山乡到村委会的村级水泥路指标;此外,他还争取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资金10万元为解决江团村村部道路硬化和弄良屯弄牙两个集雨水柜项目;联络县财政局党支部为江团小学捐助一套办公电脑、30付床架、104张蚊帐、192个书包和3箱衣物价值2余万元,联络县农业银行为江团村部捐助一套办公电脑等等。这些事情得到村民认可,在推动江团村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村寨孩子的教育上,村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都尊称他为“第二校长”。村主任兰正辉,54岁,小学文化,从村大队长干起,已经在村里当干部23年,生育有3个儿子,其儿子都自己成家,而且都育有子女。相对于村里的农户,村主任家庭还是比较宽裕,2012年建成了一座约90平米的楼房,简单装修,其房子是村里5座能装修的房子之一,这一点上让他感到很自豪。村支书韦汉忠,54岁,小学文化,担任村干部25年。相对于村主任,其家庭较贫困,家里房子还是未能装修的石砖房。村文书蒙应成,32岁,初中文化,已婚,对村务非常热爱,村里大小事务目前基本上均由其打理,是未来村委会的接班人。2012年在与目前担任村计生员蒙求圣竞争该职位的时候,选取得票678张,占78%。另外,还有村副主任3名,村妇联1名。

    2、村委会政务情况:对于村委会的工作,由于村寨集体资源匮乏,使得村委会的失去了独立运行的物质保障,其主要工作大都是承接乡政府派下来的任务,在笔者驻村调查的8天时间里,有7天的时间里村委会主要成员都在办理四件事,一是配合我做农户调研,二是低保材料整理,三是征兵工作,四是计生工作。而这些工作内容从性质来讲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村委成员的必须无条件执行的,而村委会日常管理费用均来自乡财政补贴,其中,村主任和村支书每月工资400元,其他村委成员是300元。报酬与管理成本的巨大反差,即使在这样的贫困村寨,也成为了村级政治管理中失去动力的根源,村寨政治在没有经济保障的条件下,逐渐失去了活力用村主任兰正辉的话“这点工资斗都不够乡干部下来请他们吃一餐饭的钱,谁想当这样的干部呀”。

     

    三、江团村经济及基础设施

    江团村由于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限制,经济发展相对于巴马整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是该县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下面简单总结江团村经济发展情况和基础设施情况。

    (一)江团村经济发展情况

    1、村寨收支情况。2012年江团村收入主要有筹集筹劳款和上级补助拨款,筹集筹劳款有4500元,而上级补助拨款有8万元,捐赠款物3万元,村寨一共收入是11.45万元。2012年的村庄生产建设性支出10万元,村组干部等误工补助6000元,管理费支出1800元,村寨支出合计10.78万元。村庄无欠债。江团村没有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村寨的种养殖纯属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维系着村民基本生存问题。2012年江团村人均收入为1025元,比国家新订的扶贫新标准人均年收入1196元还少171元,是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中国将实行惠及4000多万农村人口的新扶贫标准要求下的目标对象。

    2、村寨产业情况。一是农作物种植。将团村“九分石头一分土”的旱地决定了只能种植玉米、红薯、黄豆等农作物以及火麻等经济作物。限于土地的噶斯特特征,农作物耕作方式沿用刀耕火种,收割作物基本上由人力背运(见图三)。村民户均拥有土地0.6亩,95%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玉米,国家实行良种补贴政策以后,每年的玉米种子都有国家全额购买给农户,户均约获得4斤玉米种子,折合人民币约60元。在化肥方面,每年户均花费500元,其中国家补贴60元。因此,整合起来,2012年农户平均获得国家农业补贴约120元。玉米是江团以前的主食,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人们开始用钱购大米,而玉米则用来喂养家禽家畜。村民告诉我,要是在10年前,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客人到家才有大米饭吃的,目前几乎所有农户都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火麻作为该村唯一的经济作物,随着巴马养生旅游品牌的推广,火麻作为长寿食品价格不断攀升,目前市场收购价是8元一斤。江团这几年来,种植火麻的农户越来越多,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大部分村民只是零星地把火麻种植在玉米地缝隙间,产量极少,大部分村民只能满足自家用的食用油,拿出去买卖的很少。至于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种植火麻,调查中了解,村民普遍认为火麻不能当饭吃,而且户均土地少,不敢冒风险种。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村民市场意识落后,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让他们从骨子里都不敢去尝试拿赖以生存的土地去冒险种植那种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满足生存的“非传统农作物”。二是家禽畜牧养殖。江团村主要养殖黄牛、猪、鸡、鸭、鸽子、黑山羊等,其中,由于山区土块面积小,大部分土地无法用牲口耕作,由此黄牛养殖很少,全村共有8头。养猪户均有1.5头,大部分煮肉作为逢年过节食品,很少拿出去售卖。鸡鸭户平均有约15只,也是家庭自足食品。鸽子和黑山羊养殖量也很少,鸽子户均有约4只,山羊户均有约1.5头,全部用来售卖,当地每只成年鸽子市场价35元,黑山羊毛售价是18元一斤。总体来讲,家禽畜养殖仅作为村收入的一小部分,占家庭收入约8%。三是核桃种植。2011年在县政府实行“产业扶贫”计划推动下,全村1706亩地中80%都种上了核桃,户均有1.2亩核桃地和约35棵。核桃树苗均由政府免费提供,每个核桃坑化肥补助5元。值得提醒的是,由于江团村没有林地,核桃大部分都是和玉米一起种植在一块地里,目前几年核桃树还小可以在其周围种玉米,等到核桃长大玉米就无法种植,届时村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将由市场来提供,村庄的发展将面临一次巨大的转型挑战。

        3、村寨打工经济情况。全村长年外出务工人数256人,打工返乡创业人数没有,外出务工地主要是广东沿海等地。另外,外出务工人中有一大部分是在周围县乡做建筑临时工,工价一般是一天80元,而在省外打长期工的收入较高,月均3000元。务工收人是江团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调查者发现,村里修建的水泥混转楼房大约占整个村寨的40%,而这部分楼房只有4户装修瓷砖,能起楼房的都是家里有人在外务工,建房费用无一例外地来自外出无收入。务工家庭中,没有夫妻皆外出务工家庭,夫妻基本上都是有一方在家务农,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个地区的瑶族大都有早分家的传统,信奉“家不分不发”信条,只要子女结婚就会分家,而结婚后的新家庭和原来大家庭关系淡化很快,新婚夫妻的子女一般都是自己抚养,家庭生计也是自己打理,两边公婆几乎不会干涉,由此,夫妻就必须有个人在家务农;二是作为少数民边区,对瑶族的生育政策比较宽松,加上村民生育观念落后,信仰多子多福,导致了整个村寨每对夫妻生育3个子女以上,最严重的一户40岁的夫妻生育了7个子女。如此,就必修有一方在家照看孩子。

    (二)江团村基础设施情况

    1、学校教育。江团村作为少数民族边区,文化比较落后,全村只有5人为大学生,在读高中生13人,初中生30人,小学生219人。全村没有一人在国家事业单位任职,也没有一人在外面从事有体面的工作,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是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力活,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是在周围乡村从事临时建筑工。大部分孩子都是在读完小学就回家帮父母干农活,教育的落后是该村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用卢书记的一句话概括“现在的贫困是因为20年前没有办学校教育的结果,而现在虽然办了小学教育,但孩子们上不了大学,20年后又是一个贫穷的轮回”。下面简要介绍该村小学情况。

    江团广汇希望小学迁建于2000年,该校是2009年6月由新疆广汇集团捐款20万元,地方人民政府配套10万元新建的一所小学现由广汇希望小学和卡桥小学两校全一,校园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48平方米。在校生192人,开设学前、一、二三个班级,二三年合为一个复式教学班,在校住宿生163人。学校有4名教师。目前学校办公设备不足,无电脑、打印机,图书册数少,学生课余生活单调。2012年学校实行”学生营养计划”以后,上级拨款修建了一个小食堂,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煮饭,煮饭分别由4位老师轮流来做,偶尔也阳学生自己在校外自理煮饭。(见图四)学生每天补贴7元餐费。基础条件依然相对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条件相当滞后,教育教学及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交通不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弱。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上学、住校、看病仍是最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4

    图四 江团村卡乔小学学生中午学校附近生火做饭

    2、交通道路。江团村距离东乡8公里,目前是一条村级沙路,从X912路口到村委会,2012年2月卢书记驻担任第一书记后,争取到翻修成村级水泥路得指标,笔者在调研期间刚好准备动工修建,预计2013年底完工。除了这条主干道,江团还有三条屯级沙路,这些路只能是农用车或者摩托车通过,路面很不平,尤其是雨天人车几乎无法行走。由于江团村农户分散区住,仍有8个小组没有通沙路,相互往来就是相当崎岖的山路,部分屯里农户建新房或者水柜时搬迁材料只能是靠人力或者牲口背运,这样给建房带来了巨大的成本。组组之间尚且如此,户户之间就不可能有硬化路通,由此,道路修建成为了江团村未来几点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

    3、饮水情况。人畜饮水在这样一个石山地区的村寨,也是一件大事,由于交通不便,修建水柜成本高,多年来水一直困扰着江团村的经济发展。地理条件的不允许和资金短缺,目前全村只能平均每2户公用一个60立方米的水柜,而且很多水柜由于年久失修,蓄水功能弱化,在访谈中,当问到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一致回答:修建更大的水柜。水是制约江团村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无论是人畜饮水还是农作物用水,都只能祈祷上天风调雨顺。碰上雨量过大的年份,会把谷地里的玉米淹没,雨量过小人畜饮水就成了问题,在2012年的南方旱灾中,江团当时成为巴马县的重灾区。也正是由于雨水对村民重要性,传统上也有了每年过新年村民祈祷风调雨顺的仪式。

    4、电路和通讯情况。江团村1998年通了电,每户基本都通电,只是在用电上,村民都很节约,笔者在调研期间,发现每个农户家客厅里只安装一盏灯,没有一户农户装有路灯,即使在村级沙路边,所以晚上走访农户特别不方便。通讯上,有电视的农户都买了一个“小锅盖”收信号器,电视频道有国内各免费频道、阿拉伯频道、凤凰频道等等。家庭固定电话部分家庭安装,约有18户左右,手机信号只能是中国移动信号,联通和中国电信信号都没有。

        

     

    四、江团村社会及文化

        巴马东山乡是红水河边上一个瑶族同胞集居地,全乡13000多人口中有98%的人口为瑶族。这里有三个瑶族支系,一个支系是布努瑶,另一个支系是土瑶,还有一个支系是安定瑶。江团村人口1796人中有96.3%的人口是瑶族且都属于布努瑶,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如五彩斑斓的刺绣,著名的射弩、铜鼓舞和民间流传的歌谣等等。这些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给村民带来精神巨大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其精神力量的强大与江团村落后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村寨饮食文化情况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此外,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特别的是,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笔者在调研期间,几乎每天都不得不陪着村主任喝酒。另外,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这与社会上认为招赘有碍脸面形成鲜明对比。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二)村寨传统节日文化。

         在这里主要的节日是春节和瑶族特有的盘王节及著祝节。春节里与其他地方差不多,只是在节日里的主要饮食方面有所不同,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

    著祝节。这个节日也是该村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布努瑶的“著祝节”,这天,每个寨子都会举行蔡祖仪式,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欢聚一堂,打铜鼓,唱瑶歌,跳起瑶族独有的猴舞和陀盘舞。在当地的学校教育中,凡进校的孩子都要学习地方瑶族歌舞和传统技艺,在当地少数民族节日或是学校的重大节日,都要有瑶族本土的舞蹈文艺节目表演。

    养鸟风俗。瑶族人都具有养鸟习惯,几乎每一户农户都有鸟笼养鸟,他们喜欢讲鸟笼挂在屋檐,听鸟美妙的叫声。传说瑶族同胞善于唱歌都是从鸟这里学习来的。笔者在访谈中,当问到为何不搬迁出外面有土地多一点的地方或者城镇区住时,村里人很文艺的回答到“在这幽谷里区住天天能听到鸟儿的歌唱,享受山谷的幽风,即使生活困难,但是外面也感觉快乐、幸福的”,鸟成了村寨人们传统的精神伴侣。也因此,村里人也特别喜欢养殖鸽子,江团村约80%的农户都在养殖鸽子来买卖,有8户还养殖了不少,鸽子收入也是江团村农民收入的一个来源。从产业的发展角度来讲,要使江团村脱贫致富,养殖鸽子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产业。

     

     



     作者:黎 谢宏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2011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非传统农作物,在这里笔者认为指那些通过交易再能满足农民食物需求的农作物或者经济作物。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