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蒙山县新圩镇壮村普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新圩镇壮村调研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2011级政府经济学  刘思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等政策与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都是以一定的农村客观实际与需求为依据。为了便于国家有关部门掌握乡村发展现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数百个村庄,作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村民自治观察点。为此,笔者作为调查员于2013年7月22日来到广西省蒙山县新圩镇壮村村,并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形式对村庄进行调查与了解。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处在鸡冠山脉与大瑶山山脉间的丘陵盆地中。跨东经110 °20′至110 °44′,北纬23 °52′至24°25′,靠近北回归线。东界昭平县,西连金秀瑶族自治县,南邻平南县、藤县,北与荔浦县相接。蒙山县的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处于桂梧公路中段。县城蒙山镇陆路距广西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东南由黄村镇大化村经蒙昭省道通达昭平,西南由夏马公路可直达平南县。

    蒙山县境内层峦叠嶂,丘陵蜿蜒起伏,江河纵横,风景雄秀,自然条件优越。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管辖六个乡镇,分别是蒙山镇、西河镇、新圩镇、文圩镇、黄村镇、陈塘镇,同时辖有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汉豪乡3乡。总共78个村委会,5个街委会,1660个村(居)民小组。全县人口21万多人,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多人。

    蒙山是我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著名的策源地之一,是太平天国开国封王的永安州。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建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时间。现在在县城保留的太平天国封王遗址,位于县城永安大桥东侧,已经建设成一个文化公园。内有永安州古城墙、武庙、玉兰古树、窨井土坑、太平天国诏旨令碑廊、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城外还有东西炮台、南王冯云山指挥所;日址,均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壮村村概况

    壮村村这个村名的由来,在《蒙山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相传在明代以前,村庄原本在现在村东南一里处的田垌里,是一个较大的村庄。一天,村里有个寡妇带着个孤儿,看见几个村民正在分一条大鲤鱼。儿子嚷着要吃鱼肉,寡妇自知无权分享鲤鱼,只好答应回家杀鸡给儿子吃,当寡妇切鸡肉时,鸡腿凑巧被狗叼走了。寡妇和孤儿立即去追赶,要夺回鸡腿。当他们追到村边的半山坡时,突听到一声巨响,回头一看,村庄不见了。原来,他们在追狗时发生了地陷,村庄全部被埋没了,因此,全村只剩下他们母子及一只狗。明朝时就把村名叫“葬村”。明清以来,外来人又在旧村边重新建起村庄。历经几百年,葬村又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民国时,村民感到这个名字不吉利,决定改为“壮村”,葬、壮同韵,取兴旺壮大之意,沿用至今。

    壮村村所在的新圩镇位于蒙山县西北部,是金秀县和荔蒲县的交界点。321国道线二级公路穿全镇南北,北通桂林、南达梧州。新圩镇总面积为141平方公里,包括9个村委会,191个村民小组,人口总计23000多人。全镇财政收入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1元。新圩镇是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现已初具规模。新圩镇盛产优质稻米,生产的“七丝粘”、“七桂粘”优质米在区内外市场享有声誉,境内屯巴白毛茶,在广西区茶叶评比中荣获名茶称号。石灰石开采全县最多,重晶矿蕴藏丰富。土特产有桑蚕、松脂、大肉姜、柿子、椪柑、脐橙、干鱼、山猪、果蔗等。全镇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7300亩,产量1300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产品远销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全镇有3500亩柿子果园,年产柿子350万公斤以上,部分鲜果可加工成柿饼,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全镇3000亩椪柑,年产鲜果450万公斤,产值200万元。镇办企业有7个,私营企业13个,个体企业820个,从业人数2034人。镇骨干企业有新圩水泥厂,年产优质“南雁牌”水泥13万吨,产值达2000多万元。另外,镇办企业还有红砖一厂、二厂、屯巴茶场等。全镇企业收入17465万元。

    笔者调研的壮村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桂东山区农村。壮村村的村庄面积是18.9公顷,属于丘陵和山地的地貌。村庄的耕地面积为2550亩,农户承包地面积为1502亩,林地面积18111亩,人均耕地面积0.78亩。壮村村属于一个行政村,有三十个村民小组,共1068户,3362口人。有两条河流流经村庄,对于农业生产的灌溉有很大的帮助。2012年水渠硬化项目工程开始实施,目前村中已有6000米的水渠实现了硬化。村庄近年来十分注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2009年村庄公路基本实现“组组通”,为村民的出行,特别是偏远山区小组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近两年在村委会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动员本村村民筹资的情况下,本村七成左右农户家通了自来水,吃水问题得到解决。村委会还争取修建了公共汽车候车亭,道路桥梁的维护等。可以说近年来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进,但是还有许多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二、壮村的政治发展

    (一)2008年的换届选举

    1、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方式

    壮村村现在的村委和支委都是2011年换届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的选举不是通过海选的方式而是先由各村民小组推荐候选人,然后再由全部村民对候选人投票,根据票数的多少决定最终的选举结果。根据村委会提供的数据,2008年村委会选举中,参加选举投票的人数是2540人,投票率是98%。2011年的村主任选举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得票率最高的是李玉兰,但其不愿担任主任一职,更乐意于文书一职,因而重新选举。从数据反映,壮村村的投票率很高,但是也不能盲目的相信数据,以此推断壮村村在民主选举上做得很好。因为在壮村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而他们基本都是有选举权的人,但是他们自己并未投票,没有履行自己的选举权,而是由家属或是选举委员会的人代为投票。外出务工者也并未签订委托投票书,这种情况在现今的农村十分常见。在农村大部分村民都不在意自己的选举权,随意对待自己选票的情况很突出。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由户主代表家里有选举权的人投票。这一方面看出贫困地区的农民对于政治权利的漠视和无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家长制的残余影响。

    党支部的选举,采用的是两推一选的方式,即先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投票推荐党组织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确定村党组织正式候选人,在党员大会上全体党员投票表决,正式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委员会的委员。村党支部书记也从党组织委员中选举产生,通常,得票最多的人就是党支部书记。

    2、村两委成员的构成

    村两委由五个人组成,村主任官昌学,在村里杀猪做屠夫多年,所以和村里人的关系都处得比较好。村支书徐锦贵,靠种养起家,现在家里还承包了大片的山林,种植椪柑和柿子。村文书李玉兰,同时兼任副主任和副书记。同时还有两个成员是挂职的,不承担村委会的工作,不用值班。所以上面提到的三人就构成了壮村干部的领导班子。在日常的工作中,村委会和支委的工作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因为三个村干部家里都有种植、养殖,所以每天只在上午会有两个人到村委办公室来值班,处理村民需要办理的事务。之前,有一大学生村官到村中来任职,但不到两个月便被镇上调用。

    (二)村民小组长

    如果说村委会是中国农村与农民接触最多的人,那么村民小组长则毫无疑问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本小组的村民直接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壮村一共有30个村民小组,每个组一个组长。组长是所在组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具体方式是一户出一个代表,在规定的时间投票,选举出本组的小组长,他们一般都是各组比较有威望的人。一般而言,一个组长任职时间都很长,有的甚至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长转变为小组长的,以至于现在在农村还有很多村民都还习惯于称其为生产队长。小组长都是村民代表,村里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时候他们都被要求参加,小组长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传达村两委会议的一些内容,尤其是有关村庄公共事务的内容,涉及到村庄重大事项的决议,一般都要首先争取村民的同意。

    (三)村庄各种会议

    随着税费改革的实行,村庄的事务相对来说减少了,最重要的任务——收取农业税的废除,无疑为村庄减压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干群矛盾。但是村庄还是有一些例行会议。2012年村两委联席会议有8次,全体党员开会2次。村民代表开会7次(一般是和村两委联席会议一起开),村民大会0次,村民主评议两委次数2次,村务公开4次,也就是每个季度一次。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村来说,这样的村治活动基本上是与经济的发展相一致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村民大会的召开,村民大会是最能体现农村基层直接民主的会议。但是在一个有一千多户,三千多人口的大的行政村,要召开一次村民大会谈何容易。在整个2009年,壮村没有召开过一次村民大会。一方面是客观条件不允许,难以找到能容纳如此多人的会议室,另一方面主观上也没有必要。一般来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不失为一种更为实际的做法。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代表(一般都是小组长)来听取上级文件精神和意见,会议结束之后再把会议要点传达给组里的村民,效果其实都差不多。出了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村民代表会议的主要内容石讨论村庄的一些公共事务,例如修路、修自来水、种养知识等等。会议结束后再由各个小组长自行组织本组的村民开会,对于需要讨论通过的问题,由本组的村民举手表决或是投票表决通过。

    (四)村庄的民主监督

    壮村有两个民主监督组织,分别是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主理财小组。第一个有6人组成,第二个有5人,共11人。成员多为村里年纪较大、比较有信服力的老党员和个别组的组长,平均年龄在47岁左右。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两个组织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可以说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虚设的两套班子。

    (五)普通村民在村中的作用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普通村民对于村庄政治丝毫不关心,调查的十五户中有13户完全没有听说过村委会组织法,只有书记和主任两人表示听过,但是具体内容他们也不清楚。村两委的成员都如此,就更不用说普通村民了。大部分村民表示不知道有村务公开,一小部分村民表示知道有,但是觉得没有必要看。对于2008年的选举,我们访问的十五户农户都参加投票了,但是原因基本都是村委会要求去,壮村的选举也是由选举委员会组织将投票箱送到每家每户,农户当场投票的方式。大部分农民表示不关心选出来的人是谁,有的甚至认为选不选不重要,反正村主任一职总是不会出现空缺的。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的直观感受是农民政治意识观念的淡薄,许多农民对于选举这样的村庄大事都不关心,甚至认为那些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农户较之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农户更甚。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在现阶段农民更加关心直接使自己受益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对于政治生活,如选举村委会成员,他们觉得很虚幻,也不是自己一人之力能改变的。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地的农户都十分辛苦,起早贪黑的干农活,基本上没有闲暇时间去关注村庄的事务。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落后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壮村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农户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质量也令人担忧,一方面孩子难以接受优质的教育,另一方面整个地区的社会风气影响和家长的忽视,两者结合导致很多很多孩子在小学或是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务工了。教育的滞后的长期果就是知识的匮乏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三、壮村的经济发展

    蒙山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境内山峦起伏,崇山峻岭连绵,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地形气候丰富多样,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土地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灌溉条件优越,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农作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壮村是一个傍山而成的村庄,有两条河流流经村庄,这样的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到目前为止,村庄的经济主要还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在农业经济作物方面也有不错的发展。但是在工业和服务业方面却是及其落后。该村许多农户都是依靠外出务工来赚钱,而需要从整体上改变村庄经济局面和农民的收入方式,还需要探寻更加实际和正确的方式。

    (一)村集体经济

    壮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只是出租了一层楼,每年收取租金2300元,出租的房屋位于村委会的一楼。因为将村委会大楼的一般出租出去,壮村的村委会办公室显得非常拥挤,只有一间大的办公室,主要的日常活动都是在这里处理。旁边的一间小房子挂的牌子是计划生育工作站,笔者发现壮村村委会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一个办公室挂几块牌子。村庄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集体经济,也没有积累,不存在债务债权关系。村两委的管理费统一由新圩镇政府负责拨付,村干部的工资也是有上级政府统一发放,一个月700元左右。小组干部的务工补助主要由村集体发放,一人一年200元左右。总之壮村可以算得上是“半要饭村”,依靠镇政府的补助,村集体出租等能基本上维持一个3000多人的大行政村的运转,实属不易。

    (二)村庄农业经济

    1、种植业

    在粮食作物种植方面,每家每户都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稻。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地理条件,村里的田地不多,人均近八分分田,一家四口大约三四亩田。在取消农业税和公购粮之前,基本上所有的田都是用来种水稻的,但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可以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以增加农作物种植的收入。很多农户都选择用一部分的水田来种植水稻,产出的大米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很少在市场上出售。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壮村水稻亩产大约在一千斤左右(一季),一个四口之间只要种植一亩半的水稻,年总产量就是3000斤,基本上能自给自足。我们调查的十五户中只有一户租入了一些田地,将自家的田和租入的田都种上水稻,除去自家的口粮,其它的都用来出售,他家播种、收割、犁田等采取的都是机械化作业,实现了机械种植。同时他还利用自己购买的机械帮助村民播种、收割,赚取加工费。就整个村庄来看,大部分村民都没有租入土地,只是种植自家为数不多的田地,这样的农户,根本不依靠水稻作为经济收入,纯粹的是自产自销。

    除了种植水稻,这里几乎家家都种植了玉米,但是他们种植的玉米不是作为粮食作物,而是用来喂猪的。玉米不同于水稻,是种在旱地上的,田间的管理工作相对于水稻来说,简单很多,种植玉米因此也成为一些体力稍微差一点的农民的选择。我们调查的有一户农户,年纪比较大,家里只有一个人,他就选择的种玉米。这种选择不同于家里喂了一定数量的猪的农户,他们主要是将玉米出售,而不是喂猪。但是从壮村总体情况来看,他们种植玉米主要是作为猪饲料的补充。玉米的亩产约800斤,单价是0.9元,销售收入同水稻差不多。

    在经济作物方面,壮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热潮。笔者听村民说起在九十年代的时候,生姜是最有市场的经济作物。当生姜可以卖到几块钱一斤的时候,很多农户就成了村里新一代的富裕户。但是九十年代后期,生姜的价格随着市场的饱和而下降,很多农民就放弃了种植生姜。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村里曾经有过几年种植椪柑的热潮,但是很多人没有技术,种植的产量不高,质量一般,并且后来价格也下跌,很多人都亏本了,导致很多村民将大量的果树都砍了。在前几年,县城里有人来投资木薯加工厂和蚕茧加工厂,为村庄经济带来一丝新的希望,县政府也曾大力宣传、号召全县农民种植木薯和桑树,一度有过两年的好时光,但是时间长了,价格又降下来了,极大打击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到目前,养蚕和种植木薯得农户已经非常少了。因此,笔者发现,在农村,政策的不稳定会给农民带来极不好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如果有一个项目能够保持价格的稳定,形成一个极强的产业链,那样既可以为本地农民谋到一条致富的道路,还可以保证对企业的经济产物的源源不断的供应,将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目前来看,在经济作物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少量的花生,一般也就两到四分地,主要的用途是炼油,这样的话农户就可以不用买油吃了,尤其是这两年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农户依靠自家的花生油,在加上杀猪的猪油,一般很少会购买食用油了。还有少数的农户会种植桑树,用桑叶养蚕,下面我就概述一下壮村的养殖业。

    2、养殖业

    现在壮村还有少数的农户种植桑树,用桑叶养蚕,养蚕是一种相对好的的增收方式。据农户提供的资料,以养10张蚕为例,每一张平均产80斤左右的蚕茧,每斤蚕茧的价格大约是8元,销售收入大约是6400元,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除掉2000元左右的农药、化肥等的投入,纯收入在4400元,这只需要用不到两亩地种上桑树。但是种桑养蚕的工作量特别大,人工投入是非常大的,就每亩而言,比种植水稻和玉米需要更多的工时。用农民的话来说就是养蚕很麻烦,所以一般家里养了猪的农户基本上不会再去养蚕。

    蒙山猪仔一度是远近闻名的养植物。在现今的壮村,很多农户家里都会保持养着几头猪,少则两头,多则十几头。养猪一方面可以处理掉剩菜剩饭,另一方面还可以供应沼气,同时卖猪肉也能有些收入。但是如果想单靠养猪靠致富,则必须达到一定的养殖规模。在壮村,现在养猪上规模的很小,基本上都是几头到十几头,但就是这样的规模在去年和前年猪肉价格上涨的那段时间里,销售收入也较为可观。一旦猪肉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上涨,销售收入就不值一提。因此实现规模化养猪确实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养殖业发展方向,可以尝试成立养殖合作社,实现公司+农户的这种模式。农户负责提供生猪,公司负责销路和价格协商等等,一方面保证了生猪的来源,另一方面保证销路。同时成立合作社还可以使农户连成整体,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壮村养鱼的人不多,而且都是在自己的小池塘里养,基本上都是养着自己来吃,很少拿到市场上去卖。这个就像是很多农户家里都会养有鸡、鸭一样,都是养着十来二十只,平时喂着,过年过节就不用去市场上买。所以,在养殖业上,壮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笔者在和村文书的聊天中了解到,这两年,县里有商人来投资建立了兔肉食品加工厂,现在正在掀起一股养兔的热潮。村干部按照上级的要求需要带头养兔,她家里也养着两百只兔子。目前的兔肉价格还是不错的,而且县里还有免费的专门的养兔技术培训,可以为养兔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但是她以及很多养兔的农民也还是会担心,这个厂能否一直做下去,能否保持收购兔肉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这才是养兔户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壮村很多农家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是壮村农民一个最常见的收入来源。据村里文件的登记,有八百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平均一个四口家庭就有一个人在外务工。外出务工的人员,年纪从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外出务工的地点主要是广东,近些年也有到浙江和上海,只是相对比较少。据笔者了解,在广东务工的,很多人都是从事纺织业和服务业,还有制造业。一般的工资都是一个月一千到两千之间。每年过年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一起包车从广东返回壮村,那也成为每年最热闹和温馨的时候。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村里最早出去务工的人就开始常年在外务工了,也慢慢带动了更多的人出去,形成现在的状况。那些早期出去务工的人,大多都已经小有成绩,要么在外面当上一些公司的小领导,要么赚了钱就回来自己做点小生意或是别的事情,他们也成为村里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4、副业

    在壮村,除了种田,有些人还从事一些副业,也就是在农闲的时候去做的事情。村主任就是一个例子,他多年以前就开始做杀猪的活儿了,杀猪是早上的事情,一般都是抢在天亮之前就杀好了,然后就可以运到卖猪肉的地方。如果卖的好的话,就可以早点收摊回家做别的事情。碰上农忙的季节,就可以把杀猪的活儿放一放,先忙家里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又可以做个点副业来为家庭创收更多收入。村里还有一种副业,就是建筑队。往往是由有建筑经验的人领着几个会建筑的人,组成一个小建筑队,在农闲的时候到村里或是附近村庄给需要建房子的人家建房子,一般一年也能建三四栋房子,平均每天也有几十块钱,对于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来说,已算是不错的收入来源了。近些年,随着一些企业来到蒙山投资,也需要招人,所以也会有些人去县里务工,一般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或是过节的时候和农忙的时候就回家,显得比较灵活,既照顾到家里,也可以有多一条挣钱的途径。

    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壮村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好的,对于农业的种植和养殖都有利,但是为什么没能使农民致富。笔者认为原因有:一、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不够。笔者注意到,许多年前还是可以用的农田水渠,现在很多已经失修,很多都已经不能再用了。现在很多人想买现代化的农业耕种机械,可是农田的机耕路是一个大问题。二、政策的不连续性和易变性。就像从九十年代开始的许多种植和养殖,有一两年的市场需求,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因此农民没有能够坚持种养下去,一个种类的方式就这样结束了。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很小。如今在农村要农民想要致富,只能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争取能创一村一品。目前农村这种种植和养殖结构,一方面是特定地方地理和地形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农民思想的保守和落后。我认为在缺少土地的广大南方,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一家一户的种植和养殖最多只能是农民糊口,如果遭遇天灾,生存都是问题更别提致富了。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品,走规模化经营才有可能。在村庄的农民要转变观念,思考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在外务工的农民要认识到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年纪大了始终会回到农村,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要思考的是怎样能利用脚下土地来致富。

    四、壮村的社会和文化

    (一)社会情况

    壮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比较滞后,例如壮村只有一间诊所,一个医生,但是基本上全年不开门,也很少有人去诊所看病。壮村目前还没有养老院,因为那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村里没有办法负担得起,大多数老人都是跟着子女一起生活,如果确实是没有儿女的,就当成五保户来对待。壮村没有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村里的公共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只是为相应县里文化下乡的政策。村里没有娱乐性经营场所,一般的休闲都是在家看电视或是串门。壮村订阅报刊的农户有20户,主要是村干部和一些关注时事的人,比如木矛组的组长谭汉光,他订阅的是《农业科技报》,可以从中了解到农业最新的发展和外面农业发展的情况。但是对于一千多户的村庄来说,20户确实比较少。

    2012年壮村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每个人一年缴纳50块钱,其实不算多。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却发现很多村民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是很满意,他们认为自己很难从中享受到好处。能够享受到医疗补助的都是那些大病并且住院的,但是在农村,农民一般生病,不管大小,都是能拖就拖,不愿意到医院去住院,因为住院的花费是非常大的,即使享受补助,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非是不得不治的大病,村民才会选择住院。对于那些住过院并且从中享受到合作医疗补贴的参保者就体会到了合作医疗中的惠农之处。整个蒙山县都没有新农保的试点,可能是由于广西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地方财政难以支撑这样大的一笔开支。

    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慈善上,在壮村村中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基本上没有享受过任何的社会符合,也没有得到过任何的慈善捐赠。仅有的福利只包括90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33元的高龄补贴以及为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书。

    (三)文化教育

    壮村现在只有一所小学,在校学生只有150左右。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在甘集组还有一个小学,但是在前几年,由于人数实在太少,师资分配也不到位,所以就把那个小学撤销了,因此就只剩下壮村中心小学。壮村小学教学楼在2000年得到重建,现在的条件比较好。有教师11人,以大专学历为主,且部分是家住壮村的老师。笔者听说九十年代的时候,壮村曾开展了扫盲运动,那时候很多人都跟着学着,起码也要争取小学毕业。但是2000年以后,一股厌学之风在村里蔓延。近些年,很多学生还没有读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要么在家里帮着做农活,要么就出外面去务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少的家庭的孩子还在上学,而这其中其实有不少是应该还在读书年龄段的。究其原因,实在太多。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二是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和引导不当,三是经济的落后引发的连锁反应。由于在最基础阶段的教育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能上高中和大学的人更少,因此,在壮村,目前的教育情况着实叫人担忧。壮村有一所幼儿园,也是近些年才有的。因为很多农民平时都要务农或是做别的事情,那些家里没有办法照顾小孩的就只能把孩子送至幼儿园去,另一方面,很多人也认为从小把孩子送至幼儿园,起码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幼儿园有教师5人,小孩有60多人,一般都是家长早上八点钟送小孩去,晚上5点到6点去接回家。

    (三)文化习俗

    1、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壮村的方言是蒙山土话。蒙山话属于粤语方言,有极其丰富的词汇,表现力极强,而且保留了许多古汉语成分。蒙山话的流通范围很小,只在蒙山县的范围之内。蒙山县北面的荔浦县是属于桂林地区,讲的是桂柳话;蒙山县往南是讲粤语的藤县,但是和蒙山的却还存在极大的不同。蒙山人可以听得懂藤县的粤语和荔浦的桂柳话,相反,他们却不能。蒙山话就在这个夹缝中生存了下来。在壮村,除了讲蒙山话,还有讲客家话、壮话和瑶话的,但是客家话、壮话和瑶话都是在小范围内流通,而蒙山话是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所有人都是用蒙山话来沟通的。

    2、饮食文化

    壮村保留有丰富的饮食文化,有丰富的食物。这里生产大米,糯米尤其突出,糯米可以做成粽子、糍粑和饼等,一般都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做,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就会包粽子。在壮村,以至新圩,还保留有过年打白糍的习俗,也是用糯米做成的,白糍可以烤着吃,也可以煮着吃。在餐桌上的文化也很丰富,比如肉丸汤,它吃起来香脆可口,营养好,利消化,远近小有名气,喜事宴席头一道菜便是肉丸汤。结婚宴的最后一道菜往往是酸味的,比如萝卜酸丝、酸瓜丝等,酸和孙在蒙山话中同音,托以“添孙”之意。乔迁新居的,来庆祝的亲朋好友一般会制作发糕糍前往,有“发”之意。小孩的“三朝”、“半月”、以及“满月”酒,主人一般设有汤圆糍,有幸福美满之意。这些都是平时比较讲究的饮食文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村民一般以米饭为主食,天气热的时候就会熬粥来食用。清淡和香甜是当地比较喜欢的味道。

    3、房屋

    现在,在壮村主要存在两种风格的房子,一种是比较旧式的瓦木房子。一般是一栋三间居多,中间为堂屋,两边是住房。住房还分两层,一层是住人的,楼上是装谷类以及别的杂物。旧式的房子是用泥砖砌成的,上面用木条架构,再盖上瓦片,这种房子夏天比较舒服,冬天的时候,住在一层也很温暖,但是泥砖经不起风吹雨打,往往过了十几年就需要翻修了。另外一种是九十年代开始流行于村里的新式房子,主要就是用火砖砌成的小洋楼,当地也称为“平顶屋”。它一般是一楼是堂屋和厨房,二楼是住房,三楼或四楼是装谷物和杂物的。到目前为止,两种风格的房子在村里大概各占一半比例。但往往比较富裕的人家都会建成小楼房,比较实用,也比较美观。建房子是要“看风水”成为了当地的风俗,坐北朝南往往成为比较流行的位置,并且多选择山环水绕之处。

    4、婚丧嫁娶习俗

    婚嫁和丧葬的很多习俗都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在村里,还有很多婚姻是靠“说媒”来达成的,但是随着很多年轻人出去务工,很多也是靠在外面认识并回来成亲的。在结婚的礼仪上,还保留着拜堂、行拜茶礼等仪式。在这里,有入赘,及上门的习俗。那些家里没有男子的家庭,往往会招一个男人作上门女婿,现在在一些村庄还比较流行。丧葬的仪式也保存着很多的传统,在死者去世后,家人要为其披麻戴孝,家里贴上白对联。亲朋好友也会前往道别。将死者抬出家门的时候,是最动人的时刻,有“哭送”之说,家人往往会随着送至所葬山腰,就返回了,而一般在过后才去烧香祭奠。在清明节,去给死者祭奠,清理坟头的杂草,烧鞭炮,烧纸钱这些传统,在壮村还保存的很好。

    5、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在壮村也得到很好的保保存,比如最重要的春节,即使常年在外务工的人,也会赶回家过春节。春节一般指农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年三十十二点过后,家家户户就点鞭炮了,第二天早上的正月初一,小孩子就会挨家挨户去拜年,讨“利是”。过年也是去旧迎新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贴上对联和门神话,还会在家祭祖。在壮村,还有社日这个独特的风俗。社日一般设在春、秋两个季节,称为春社和秋社,主要是村里人聚众凑分宰猪祭当地的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祭完以后,纠纷吃猪肉,俗称“吃社”。端午节也是当第一个比较传统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来吃。在当地,对孩子来说还存在端午节是可以到河里游泳的开始之说,因为端午节往往会下大雨,天气也开始变得相对暖和。之后,农历七月初七是当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俗称“鬼节”。在鬼节,一般要杀鸭子来祭奠死去的人。中秋节是较大的节日,吃月饼,家人团圆,这些在壮村和全国各地没有没有什么区别。下来的冬至和小年月,都是一般性的节日。而到了年三十,就是比较大的节日。各家各户会团聚在家里,祭奠祖先,请他们回家吃年月饭。从此可以看出,在壮村,许多节日传统和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地方还是很相似的。保持民风的淳朴性和节日的传统性,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引用自《蒙山县志》的第643页。《蒙山县志》由蒙山县志编撰委员会编写,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6月出版。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