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康县城关镇史家沟村---“百村十年观察”项目2013康县史家沟村综合调研报告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史家沟村综合调研报告

     

     

    一、村庄概况

    (一)城关镇概况

    城关镇位于康县中部偏北,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东与王坝乡接壤,南与岸门口镇毗连,西与碾坝乡、长坝镇相接,北与大堡镇为邻。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28700,2005年合并原三官乡10个行政村。现辖东街、中街、西街3个居委会以及嘴台、赵坝、罗家沟、斜崖、香子坝、郑家沟、江家湾、杨河坝、孙家院、土黄沟、甘石坝、三官、史家沟、东沟、冯家峡、刘庄、万院、勾坝、黄坝、吴沟20个村委会,97个自然村。

    全镇地势起伏较大,苏家大梁横亘该镇境男,东段娃娃崖,海拔2038米,中断雷达崖,海拔1928米,两条南延山脉东西对峙,构成“一线天”似的大峡,燕子河奔流期间,成为北中部通往南部的唯一要道。西北部关防山,海拔1862米,大崖山与刘家山满杯对峙,期间蒲家峡为略武公路之天险要隘。全镇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成东西走向,平均海拔1300米。湿润多雨,年降雨量800mm左右,多集中于秋季,年均气温11℃。镇政府驻地为嘴台村。

    (二)史家沟村概况

    史家沟位于康县城关镇西北侧,距离县城2.5公里,全村共8个社,235户,853人,全部为汉族,没有宗教组织。耕地面积1213亩,人均1.42亩,退耕还林3679亩。核桃果园面积238亩,人均0.28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783元。全村平均海拔800米,年均温度11℃,年降水量835mm.全年无霜期237天,适宜核桃、苹果、梨树种植。气候温和,林地3500亩,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优越,是一块适宜农作物及动植物生长的沃土,更是一个休闲度假的避暑胜地。

    史家沟村原隶属于三官乡。史家沟村村口原来有一个宫殿是“三官殿”,殿内供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这里地形地貌特殊,自然风光,旖旎动人。村口有一标志性的山叫狮子山,因形状酷似一头“得陇望蜀”的雄狮,狮子山上有座庙宇——慈云寺,初建于唐代,早先只是供奉观音的小庙,现已年久失修。庙门前石梁上刻有一尊威猛无比活灵活现的青师,狮子山呈青色,山门前的青师也是纯青一色,故名曰“狮子山”。山上有一林,叫双凤林,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对雌雄凤凰栖居此处。周围有“重叠崖、八仙洞、顶尖峰(刀背石)、小凤凰山、拴马桩、拴龙桩”等景点和相应的神话。还有一个苍龙宫。东方青龙名“苍龙”,传说此山是由青龙被周赧王斩断幻化而成,山上有一苍龙宫(被毁年代不详),供奉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所有这些当中最有名气的还属凤凰山,正因如此,史家沟有望更名为“凤凰谷”。

    史家沟村目前有5个水库,其中有3个是2012年修建的,有3个是病险水库,正常发挥作用的是2个水库,水库就修在半山腰。自从2007年在这里实施“自来水”工程以来,截止2012年年底,全村235户全部使用了纯天然的干净自来水。

    史家沟村没有小学,但是史家沟村村口有一小学——三官小学,这为村民解决了学生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原来的史家沟村就是下辖在三官乡的,这里距离三官乡很近,村民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省事、放心。

    史家沟村过去曾是三官乡的一个重点村,但随着三官乡撤并到城关镇后,失去中心优势,受交通和农业基础条件限制,群众经济收入单一,贫困面较大,几年时间就成了康县城关镇典型的贫困村之一。

    二、村庄政治及基层民主自治

    史家沟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基础设施建设良好,2012年投入使用办公大楼一座,耗资32万元人民币,全部由政府出资。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功能基本健全,“两委”工作可以正常有序开展。现有村干部三人,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是43岁。村主任是大专学历,副主任也是大专学历,村支书现在是由镇政府秘书暂代。全村有党员26人,年轻党员占少数,40岁以上的党员占了69%,党员老龄化趋势明显。

    党支部换届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选举的方式是党内直选。最近一次的村党支部换届是在2011年,具有投票资格的人数是24人,实际参加的是22人,符合选举规定。选举期间不会发放误工补贴。

    最近一次的村委会换届是在2011年,通过海选的方式产生。换届时先选支委再选村委会。村委会通过村民会议的方式成立选举委员会,有部分选举委员会成员就是村委会成员。为了保证选举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在选举前上级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前期培训,在选举时下发具体选举方案。由于村子不是很大,选举的固定投票点只有一个。介绍候选人的时间就是在选举大会上,由于村民有各种原因不会到场,就会选择委托到场,这个选举是无记名投票的,按期选举并建立档案。村委会选举经费由乡镇补助,选举经费不会影响选举的组织工作、不会影响选举的基本程序、不会影响选举的最终结果。

    村里党群关系明显好于干群关系。2012年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但是发生了4起村民间的纠纷,其中调解成功的有3件,没有调解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土地纠纷,村民为此事到县里进行过上访,上访处理结果不太清楚。

    2012年投入使用了一个党员活动室,里面配备了远程教育系统,目前活动室功能正在完善当中,党员活动室除了日常的党员会议外,还承担其他大型事务,比如2012年春节的节目排练就在此进行,就占用党员活动室这一事情来说,村民是比较认可的。

    村内民主监督组织只有一个,即史家沟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但是这是一名存实不存的组织,大事还是村委会说了算。

    三、村庄经济

    史家沟村属于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重大损失,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后,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一场灾后重建几乎花光了村民的积蓄。整个史家沟村的经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

    第一,由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里的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务农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少,村民仅靠种地已经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计。在村民收入结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收入水平无法有效提高。为了生存,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劳务输出了,“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留守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现象普遍,潜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村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撑。长年在外打工的有40户,132人。还有一部分是在附近打短工。村民出去打工每月大概净收入大概有一千多元,一年省吃俭用下来,回家拿来的钱也有一万多元,好一些的家庭能拿到两三万,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这种打工收入已经越来越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那么多的农民工出去打工,返乡创业的屈指可数,从事养殖的有6人,从事运输的有4人,经商办工厂的都没有。

    第三,村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由于村民不同的经历,掌握的技术有差异,挣的钱有多有少。这种情况久而久之会更加拉大贫富差距,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家里经济稍微宽裕的现在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差一点的至今都还是土木结构的房子,且安全不能保障。

    发展经济是村里的第一要务,但是现在缺乏一个发钱致富的好路子。2012年陇南市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崔景瑜深入史家沟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崔景瑜要求:要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组织,分户养殖,统一营销,保障群众利益;组建建筑施工队,抓好青壮年人群的建筑技术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素质,走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的路子,增加务工收入;发展以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和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产业,要远近结合,长短结合,男女结合,形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经济的发展在于项目真正的实施,否则就是空谈了。种养业这一方面,史家沟村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人工的努力,应该是可以很快脱贫致富的。结合双联行动,史家沟村有了进一步明确的实施计划,打算种植中药材700亩;养猪3350头、养牛1200头、养鸡6700只。纯天然的农家饲料喂养出来的牛羊鸡,能卖的上好价钱,能够为村民增加实质性收入。

    三、村庄文化教育

    (一)史家沟村教育概况

    这里仅有的一所小学——三官小学不是史家沟村的小学,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这里比县城里近,花费比城里少。据村文书介绍,基本上大部分的小学生选择在这里上学。在读的高中生有6个,在读的大学生有3个。小学教师有3个,幼儿教师有1个。

    就村民来说,识字的不在多数,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只是小学或是初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是极少数。当年的高的教育投资大多数换来了较高的回报。除了村主任、副主任,村里还有这样一位能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康县、为陇南、为甘肃、为国家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就是已有81岁高龄的文彦平老人,以他为主要完成者的“食用菌人工栽培”项目获得1978年甘肃省科技成果奖,为康县乃至全国的食用菌发展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法律教育方面整体欠缺。据部分社长和村民反映,村民的整体法律素质还很低,法律素养还没有培养成,村民大部分是法盲,不懂法律,不知道法律,知道的也就是能明显判断出来的犯罪行为。建议应该在史家沟村进行普法宣传,让村民参加普法教育。

    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应该持续关注村民的多方面教育,真真切切带给他们帮助和需要,在思想方面一定要有大的提升,村民的经济可以暂时落后,但是思想意识方面一定要有大的进步,有了好思想的指导,村民的行为举止才不会过于盲目。

    (二)村庄文化活动开展概况

    截止2012年,全村共有10户人通了互联网。以互联网为媒介和外界沟通的农户不多见,由于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状况,即使有了互联网,他们所利用的部分也就是看看电视、看看电影或是其他娱乐之类的节目。

    据副主任娄富君介绍,村里是准备办一个“农家书屋”的,只不过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村里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节目来进行的,大部分家里现在都有了“户户通”,农村俗称“锅”,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有选择的观看节目,了解世界,了解各地的文化,可想而知的是,通过电视教育的作用并不明显。现在长时间呆在农村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年轻劳动力也就是晚上回去了看一会电视,而且大多数是看电视剧、娱乐节目打发时间的。长期这样,对他们的文化素养不见得有所提高。

    村里的大喇叭所起作用甚小,这里不会通过大喇叭播放广播节目,村民收听不到广播节目,农村广播、中国之声等优秀广播节目在这里听不到。村里的一些事情大都通过“你传我我传你”的方式展开,或是通过村里的那个不大的宣传栏张贴。

    比较典型的一次文化活动是在2013年春节,进行了第一次大型春节文艺活动。这次活动是由城关镇政府、康县文化体育局、康县图书馆协办,凤凰谷(史家沟村)乡村旅游专业村主办的“篝火晚会”。主要分了两个阶段:下午的灯谜和晚上的篝火晚会。前前后后有13个文艺节目,这些文艺节目都是村民自己排练的,排练地点就是在史家沟村党员活动室,负责排练节目的有村里的幼师也有小学老师,还有村里的一些艺人,他们是表演天分的。整个活动反响不错,是一个在附近村有影响力的节目,是一次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五、村庄社会

    (一)基础设施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村级“两委”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积极筹资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室,并修建活动广场、安装党员远程教育设备、配置办公桌椅,实现了村党支部“有活动室、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宣传栏”的目标,改善了村级“两委”办公条件。2012年村内新修并硬化王上面、文家沟两社1.5公里通社道路,现已投入使用,现在村里的硬化水泥公路共3.5公里,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

    自2007年以来的自来水工程已经全面完成,每家每户都能喝上自来水了。全村用电问题已经解决,不光是可以用电照明了,而且大部分村民家里都实现了节能灯的照明。史家沟村虽处山区,可是现在移动通信已经覆盖,并且有10户村民家里已经有了宽带。公路两旁已有大型垃圾房3个、小型垃圾箱6个。

    计划建立核桃观光示范园所用苗木8000余株已全部栽植完毕;竹子2200株,红叶李200株,行道树栽植已完成。 “文化广场”、“休闲小广场”、“停车场”已基本完成基础、地面处理、广场砖铺设和绿化。史家院社、王上面社、阴坡社旧房亮化和新房风貌改造开展良好,拆除18户,拆除危旧房面积1200平方米,已美化旧房面积238平方米。

    虽然村内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征地修路、修建广场的时候答应给农民的补贴迟迟不到位,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原来的规划有了出入,公开透明度不够。

    (二)村民居住状况

    史家沟村村民现在居住的房屋大部分属于灾后重建项目,而且大部分都已经住上了新房子,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安全住房,花园式的农家小院是史家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尤其是重建之后的大型“亮化工程”,把农户家的外墙颜色统一用一种规格亮化了,真把把史家沟村弄了个大变样,有这样一种说法来形容这种变化:“五年前和现在相比那就是天上地下的。”截止2012年底,有90%以上的农户是住在砖混结构的住房,也有10%左右的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村里面富裕人家也是有的,其中有4%的人家是有2层到3层的楼房。

    美中仍然有不足,目前仍有部分村民的住房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村民娄银彩、文风良、文耀孙等家庭的住房岌岌可危,若遇强降雨,住房很有可能被泥石流冲毁。曾多次协商解决,可是这样的问题还是遗留着。

    (三)村民医疗卫生

    史家沟村全村235户,每户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是100%,2012年的参合费用是每人每年50元。参合筹资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不强。但是相比于之前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而言已经有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类现象的发生。2013年的参合费用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医疗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超过40%,就是灾难性支出。目前史家沟村的“新农合”的绝大部分资金已经用在了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补助上。

    史家沟村有一个村卫生室,2名医务人员和1张病床。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买药或是输液。这个卫生室在村子里起了很大的作用,多年来村医一直是全心全意的为百姓服务,患者住的地方稍微有点远了,行动不便的时候,他就会立即提上诊断工具,带点药就去了,从无怨言。有时候甚至是在半夜的时候听到有人敲门或是打电话让去瞧病呢,村民的健康要紧。村医成了他们村的传奇。有稍微严重一点的病情,自己拿不稳的时候就建议赶紧送往县城,不敢耽误,这种工作态度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基层医疗条件比较落后,整个村里就只有1个医务室,2名医务人员,没有专门的计生服务站,没有1家私人诊所。长期在农村生活的部分村民卫生习惯不好,对于自己的医疗保健意识特别差,也不注意大的环境卫生。本来不太大的村医务室既有中药又有西药。而且有些西药的质量令人担忧,特别是对过期药品的销毁或回收方面存在漏洞。

    村里的自然环境不错,但是卫生方面就不太乐观,现有的3个垃圾房,6个垃圾箱,基本上是满负荷运作,这垃圾房子里的垃圾大致是一月一清。村里并没有人专门清扫垃圾,习惯的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那种状态。而且扫的垃圾基本上是乱推或者是倒在水渠里随水漂流。

    (四)村庄社会保障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就是以家庭为主。农民“老有所养”一直以来不仅仅是这个乡村社会的家庭责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体现。可是现在年轻劳动力越来越不能够承担起这个重任了。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是开始实行养老保险了,现阶段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2012年史家沟村参加“新农保”158户共474人,目前已经领取养老金的有11人,超过89岁的还有一年760元的高龄补贴。

    史家沟村有低保50户,共158人,占全村人口数的18.5%。低保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实行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低保的实施为这里的部分村民缓解了生活的压力,也受到了村民的好评,感觉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

    史家沟村享受五保的有5户,共5人。所谓五保户就是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对象是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史家沟村的五保对象占了总户数的2%,不是很高,可见村里的基本生活还是可以的。

    (五)家用电器与能源使用状况

    一般来说,从家用电器的使用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现在史家沟村的家用电器主要集中在这么一些方面,那就是,电视和手机占大多数,其次是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用空调的几乎没有,小汽车也是寥寥无几,全村只有6辆,货车也是只有3辆。

    能源方面,主要是以煤炭和电最为集中,大部分家庭是辅以柴草的,煤炭和电用着方便,电每家每户都通,煤大部人家有能力买一些煤取暖过冬,只有一少部分还是以柴草为生的。柴草取得方式也还可以,现在都不砍松林了,就是弄一些灌木,这些东西第二年还可以长出来,取灌木,一方面为自己,另一方面也为后代着想。现在煤电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村民掠夺自然的压力。早前还没有通上电的时候,运煤还不方便的时候,村民主要是以山里的柴草为主要生活能源的。现在不同了,这只是一种辅助燃料,但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六)村庄特色

    史家沟村的产业主要是核桃产业和旅游产业,这称得上是史家沟村的特色。核桃在早些年的确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可是近年来,核桃的产量锐减。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的村民说是农药闹得,农药施重了怕把树给弄死,农药不够了又是怕把虫子杀不死,近些年来虫子是越来越多了。还有的村民说是肥料弄的,早前都是农家肥,可现在农家肥都不上了,直接改为化肥,化肥的使用改变了土壤的机制才导致核桃树没产量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村里真正懂核桃种植的人很少,没有丰富的科技经验也是导致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但是不管怎么说,核桃的产量是下降了,给当地的村民收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借着“双联”的东风,这里的核桃产业即将有新的转机,在史家沟村的“双联”帮扶项目里面有这么一条就是:发展核桃产业“双十”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达到全覆盖,培养核桃技术管理员235名,达到每户有一名技术员,仅核桃产业一项收入翻两番。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史家沟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不发展旅游产业,真真是浪费。可喜的是,现在村两委和上级政府都很重视这里的发展,支持力度也比较大。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有八卦园、太极广场、龙凤广场等,计划修的有文氏祠堂与观音庙、形象大门一个,继续开发旅游一处:计划在文家大梁建成集娱乐休闲、野生动植物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山庄一处,新修通往文家大梁硬化路一条。这样一来就可以极大便利文家沟社的交通,加强对外的往来。为了配套旅游项目,村里现在有农家乐——惠香园一个,但是就目前而言,还不足以满足众多的需求,计划通过提供场所引进外资或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就康县而言,绿化面积林地面积大那不是特色,但是在整个甘肃来说,也算是一大特色,也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如此美妙的自然环境和,村民们可以喝上干净天然的山泉水,因为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这儿是把山泉水积聚起来修了6个大水库,目前正常运行的有3个,这可以使村民们的饮水安全得到提高。对于游客来说,可以喝到纯净的大自然的水是一种享受。

    一个民族有民族的特色,一个村庄有村庄的特色。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文环境成就了一个地方。

     

     

     

     

     


    后  记

     

    2013年6月,我有幸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持的“百村观察”项目组的调研员,选取了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关镇史家沟村作为调研点。我在这里展开我丰富的暑假生活,调研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轻松,前期的准备工作,正式的开始调研一直到后期的调研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前前后后一个在做具体事情,我也确实得到了锻炼。

    在此我特别感谢康县扶贫办的张康主任,城关镇史家沟村的驻村干部南诊强,城关镇史家沟村主任史佐宏、副主任娄富君、村文书史德义,还有老社长万玉荣。他们在我调研期间给了我特别大的帮助。

    我也特别感谢前期和后期王勇老师的指导和调研团队队友的鼓励与支持。

     

     

     

     

    调研员:骆朋强

    2013年8月

     

     

     



    [1]调研员骆朋强系西北师范大学2013届行政管理毕业生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