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西县赵家岔村王太吉--权家湾乡赵家岔村综合调研报告

     

    甘肃省陇西县权家湾乡赵家岔村综合调研报告

     

    王太吉

     

    一、村庄概况

    (一)陇西县概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东接定西市通渭县,南连漳县,天水市武山、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辖9镇8乡,215个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4万人。

    全县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9亩。全县海拔1612—2778米,年均气温7.7℃,日照时数2292小时,降雨量445.8毫米,无霜期146天,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998年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本世纪开始由稳定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是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201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8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其中工业14.33亿元、建筑业3.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9亿元,财政收入5.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4.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4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8.53亿元和59.62亿元。

    (二)权家湾乡概况

    权家湾乡位于陇西县东北部,因乡政府驻地权家湾而得名,解放前属云田乡,1949年先后属高窑、嘴榆林、水泉等乡管辖,1958年归属通安公社管辖,为通安公社榆林管理区。1961年成立水泉公社,驻地丁家沟,1965年撤销。1973年从渭阳公社、云田公社和宏伟公社划出9个大队,新建水泉公社。地名普查中因与靖远县水泉公社重名,1983年4月更名为权家湾公社,同年改乡。

    全乡总土地面积124.82平方公里,东与通渭县交界,南邻渭阳乡,西与云田、通安驿镇相邻,北靠宏伟乡。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3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2165户10021人。

    权家湾乡地貌为黄土丘陵沟壑状,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总耕地面积51924亩,人均5.18亩。海拔最高2213.5米,平均海拔1875米,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40天。年降雨量350450mm左右,且分布不匀,多集中于8-10份。是典型的西部干旱山区,干旱少雨是全乡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全乡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全乡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洋芋、小麦、碗豆、扁豆、玉米及荞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党参、柴胡、黄芪等。

    (三)赵家岔村概况

    赵家岔村位于权家湾乡乡政府驻地东南部,距县城49公里,距乡政府13公里,平均海拔1790米,年平均气温6.9℃。全村总土地面积13.06平方公里,有耕地6165.8亩,人均7.4亩;草场面积3888.5亩,林地面积(包括退耕还林面积)2516.2亩。

    根据2012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赵家岔村有4个村民小组,204户834人(男404人、女430人),结婚登记夫妻是245对,在2012年出生的人口为6人,男性4人,女性2人,死亡人口3人,男性2人,女性1人,其中非正常死亡0人,全村患有精神异常的人数为0人。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按照“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调优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改善基础设施”的工作目标,形成了以洋芋、玉米为主,劳务输出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同时,通过大力修梯田、建道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36元。

    二、村庄经济情况

    (一)村民收入情况

    1、农户家庭经营收入

    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是赵家岔村村民的基本收入,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产品的收入。其中最主要的是出售马铃薯和玉米的收入,全村马铃薯和玉米种植面积达总耕种面积的60%以上。2012年,由于干旱的气候环境、病虫害和冷冻灾害的发生,直接导致这两类作物产量的下降,农民的实际收入也随之下降约3成多。

    根据调研发现,该村以前平均每户饲养2头毛驴或者骡子,现在由于气候干旱,缺乏饲草料,特别是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庭留守人员开展农业生产开始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每户农户饲养大部分饲养1头牲畜。畜力以前主要用于运输,由于近年来村庄道路交通有所改善,这也是造成牲畜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从总体来说,出售牛、羊、驴等牲畜获得的收入的基本为零。

    该村有1户养羊专业户,为村支部书记张振江,养殖规模规划达到100只,但是目前只有40只羊,养殖的收益不是特别高,2012年最大的经营产值为95000元(毛收入估算),且防疫等方面的风险比较大,养殖业的附加值特别低,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全村没有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就连经营商店或小卖部、餐馆等便民服务的个体户也没有。

    2、外出务工收入

    赵家岔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一般稳定在150人以上,常年外出务工农户10户。外出务工的月工资在15003500元之间,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偏大者一般去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主要从事建筑或者建材制造、装卸等重体力活工作。年轻人一般去东南沿海从事电子制造业等工作,部分女性从事餐饮、理发等服务业。由于从事的工种不同,其基本的工资标准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拥有一技之长的务工者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只是打临工的务工者,收入可能相对要低一些,同时外出务工的时间长短有别,所得的年收入也就有较大的不同。

    3、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村民从政府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费用、农业补贴,其中农业补贴主要为种粮直接补贴项目。赵家岔村有低保户48户,享受低保人员179人,低保标准分为170、140、80元/人·月三个等次;有五保户5户共5人,标准为180元/人·月。粮食直补是15元/亩。2012年,全村全体村民共获得粮食直补金215792.5元,人均获得258.74元;

    政府实施的转移性保障费用支出对于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特别贫困的家庭、五保户来说,无疑是维系其生存、生活的主要依靠;但在调研中发现,除五保户有硬性的评定标准外,低保户在评定过程中的公平性尚待商榷,有部分村民对此也表示质疑,即部分富裕家庭或个人以此政策增加了“额外”收入,促使村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4、工资性收入

    这主要包括村干部、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村干部的年工资一般在6000元左右,在年底一次性支付。但在乡政府的各种考核中,村干部总有不能完成的任务指标,最后又以扣发工资为处罚手段,村干部实际领到手的工资达不到这个标准。在赵家岔村,村小学7名教师的年工资师最高的,每月的收入在2600元—4300元之间,工资高低因学历、工龄、教学实绩而论。

    (二)村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204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429.20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

    2、农民增收渠道窄,难度大。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粮、果、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途径少。农民收入中基本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只有外出务工收入是货币资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

    (三)当前制约村民收入增加的瓶颈性问题

    调研发现,虽然经过上级党委政府多年的扶贫帮助和全体村民的勤劳致富,赵家岔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从总体来看,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排查,当前制约村民收入增加的瓶颈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差,发展经济限制多。赵家岔村地处海拔较高的二阴地带,冬季严寒低温,夏秋季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去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麦、扁豆等农作物普遍,特别是因晚疫病的发生导致马铃薯减产达50%;今年,受雨水、冰雹的影响,农作物减产40%左右,部分农作物只能收回籽种。由于特殊的干旱山区地理环境,无法种植经济果林,也无法种植塑料大棚,种植药材收益虽然较好,但本地土壤不能培育主要药苗,要创办矿业更是无有原材料。交通设施滞后,村庄硬化道路(砂石)仅有14公里,其余十数公里为泥泞土路,而且坡度陡弯度大,农民出行困难,运输农产品更是难上加难,这些严酷的自然条件严重的制约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2、群众思想观念滞后,致富信心不足。一是思想保守,对种植、养殖业的发展缺少信心,不敢投入。例如:育苗培植周期长、见效慢;该村只有一名养殖(羊)户,还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其他群众因不懂防治技术,怕有风险,不敢规模养殖;二是有的贫困户懒汉较多,自己不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在家务农,好吃懒作,只想得到政府的扶持,没有上进心。三是当前政府的扶贫政策普遍是给钱给物,暂时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但也助长了群众的等、靠、要的思想,全村47户低保户约占全村户数1/5过,一些没有确定为低保对象的贫困户对村及乡政政府有想法、有意见。

    3、无集体经济,影响着脱贫致富。加强集体经济建设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社会各项公益性事业,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特别是可以为农民在家门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获得稳定可靠的工资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公共积累随之雄厚,实现整村脱贫致富就有了坚实基础,全国首富华西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但赵家岔村至今没有一点集体经济和公共积累。目前,村上还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村干部个人名义从信用社贷款替部分困难群众上缴农业税而产生的债务9500元。

    4、无产业协会组织,农民收入明显减少。村上目前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管理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获取更大的收益。就马铃薯种植而言,虽然面积较大,产量有高有低,产品自主出售,商贩从中赚取了较大利润,而种植户收益不高;就外出打工而言,也是没有集体组织,各自为证,全国创荡,没有稳固的地点,收入也是时多时少,有时还会出现工资拖欠等现象,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5、惧怕投资风险,不愿扩大种植规模。去年以来,政府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该村部分地域比较适合发展药材种植和苗木繁育,但因种植药材每亩需投入2300元左右,农民惧怕销售价格难以预料,每户每年只种植1—2亩而不敢扩大种植。

    6、“三无问题”极为突出,制约了全村经济发展。所谓三无即无人才、无技术、无资金。虽然这是全国发展地方经济的普遍性问题,但对赵家岔村而言却极为突出。在204户834个农民中,初中以上毕业者寥寥无几,大多为小学毕业或者文盲不识字,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无论是打工还是种植养殖,都缺乏优秀的领军人才,缺乏良好稳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农民靠自己摸索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在种植养殖方面,全村至今没有一个专业技术员和兽医保障。在资金方面,村集体无企业无公共积累帮助,农民因房屋建筑、男子成婚、供子女上学等重大开支也无资金积累,惠农资金方面的好多贴息、低息贷款,因手续复杂且严格,农民难以办理,打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这样要想种植养殖或扩大规模举步维艰。越是贫困户经济越困难,以至于失去发展能力,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7、乡村干部缺乏工作抓手。调研中,许多农户希望干部带来信息、带来技术、带来方法、带来路子。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部出思路、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点子并不多,存在重物质帮扶,轻视产业谋划,轻视政策宣传、轻视疏导情绪,没有找准为民富民的着力点,忽视造血功能的培育,工作停留在给钱送物,没有围绕挖掘村户优势、谋划产业发展这个重点,找不到好的办法和出路,工作没有切实有效的抓手。

    三、村庄政治状况

    (一)村级组织建设及运行情况

    赵家岔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8人,其中2012年入党人数为1人,设村支部书记1名。赵家岔村设立村民委员会,受村党支部领导,现有村主任1名。另外有村文书1名。3名村干部全部为男性,都为初中学历。

    根据村支部书记介绍,对村里的重大决策,先由村支部形成决议,然后提交村支部和村委会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最后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在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既保证了村委会民主自治权利的落实,又实现了党支部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也从根本上克服村支部“一言堂”现象。2012年共召开两委联席会12次,召开党员大会4次。

    根据村委会主任介绍,村委会建立了向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的制度,把计划生育、补助金发放等各项工作的情况及时向支部汇报,对一些把握不准或会对村内造成较大影响的工作积极向支部请示。通过这样的“双向沟通”,村支部和村委会之间能形成工作的合力,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效能。2012年,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4次,召开村民大会2次,民主评议两委次数4次。

    在调研中发现,村干部的产生在形式上为公推直选或村民选举,但实际上为乡党委任命或确定人选后,走走选举的形式而已。当然,村两委班子选举经费主要来源为乡政府补助。另外,该村从来没有设立过民主监督等政治性组织,村里的大小事情主要还是由村干部特别是由乡政府驻村干部说了算,缺乏对决策及执行等环节的监督。

    2008年,由陇西县委组织部建设配备了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上面要求每个月要组织党员、村民观看一定的影视资料,内容包括法治宣传、农业科技、娱乐等方面。但是,由于设备原因,该系统至今还未使用过,当然就没有党员、村民来观看影视资料。

    (二)全村社会治安情况

    在调研中获知,2012年赵家岔村刑事发案为零,也没有发生纠纷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村民的上访事件,全村社会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经调研发现,赵家岔村村民的法律意识是比较淡薄的,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全村社会秩序良好呢?经过调研分析得知,赵家岔村绝对多数村民的灵魂深处有“宁死不告状”、“远亲戚不如近邻居”等朴素观念,在劳作、生活的时时处处奉行着与人为善与邻为伴的良好信念,即使村民之间发生了纠纷,他们一般都会主动选择私下通过各自都熟悉的庄间或族内长辈说和了结。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有了不快乐(指矛盾或者纠纷)就先忍一忍,慢慢就又好起来了”,不会借助法律或上诉法院,这对全村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村庄文化与教育状况

    (一)赵家岔村小学概况

    赵家岔村小学是1所六年制小学,学校共占地4.5亩,位于赵家岔村颉家湾社,目前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女教师1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5人,中师学历者2人,教师平均年龄在48—49岁,所有老师的家都在农村。学校有教室6间,教师没有专门的宿舍,办公室即为老师的宿舍,除女教师外,男教师2人共用一间房子,房子全部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全校设有1至6年级6个班级,共有38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17名)。所有学生都享受营养早餐补助,每人每天可食1个鸡蛋和1盒牛奶。

    该村无幼儿园,小学也未设学前班,可以说,学前幼儿教育在该村为空白。

    在调研中得知,因为计划生育等原因,村内适龄儿童数量下降,目前小学一年级学生不足10人且会越来越少,学校面临被降为教学点或者撤销的可能。而且,此类情况在周边各村级学校都不同程度的都存在,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二)全村学生情况

    该村现有初中在读学生40名,个别家庭情况较好且学习成绩优秀者在陇西县城读书,绝大多数则在权家湾乡初级中学就读;现有高中在校学生25名,全部集中在县城高中就读;全村有在读大学生(包括高职、研究生)6名,分别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重点名牌院校就读。总体来看,该村近年来的教育事业发展还是较快,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化。家长都梦想着子女能认真学习,经过高考成为大学生,同样,严酷的自然环境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本身对良好教育的接受,主要是师资力量的缺乏,但是恰恰又是这种困境让孩子们更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加刻苦奋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三)村庄文化活动开展状况

    赵家岔村没有设立“农家书屋”,仅在村部办公室设立简易书报阅览室1个,书刊缺乏且时效性不强,村民也几乎不去阅读。常住村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消费。除小学教师、村干部外几乎没有农民订阅报刊、杂志、书籍,家庭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基本全部为子女教育的费用。村民家家都有电视机,他们白天干活比较累,晚上一般休息的比较早,如果有闲时间则喜欢坐在家里看电视或者串门闲聊。

    全村没有健身广场及健身器材,也没有文化大院等民间文化设施,村民对农家乐、网吧、棋牌室类经营性娱乐网点等设施更是不敢奢望。2012年春节,由返村务工人员捐赠500元,由村上组织村内各组和周边组社群众参加的篮球友谊赛,这已经算是全村的一场文化大宴,让村民之间的感情有了很大的加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五、村庄社会情况

    (一)村民居住状况

    赵家岔村民居主要以土木的瓦房为主,家庭富裕的农户大都住进了砖木结构的砖瓦房,而经济困难的农户大都仍住在土坯房里。近年来,政府通过实施住房潍坊改造项目,给予部分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助,重建或改建了一大批原有危旧房屋。炕在北方是很普遍的。村民晚上休息时就睡在土炕上,也是冬季家庭取暖的主要方式,炕里填充牲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煤炭渣子等作为燃料以取暖。炕的大小不一,但宽度一般为2米,高0.7米,长度的变化看房子大小而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家庭出现了中老年人睡炕年轻人睡床,炕与床并存的现象。

    (二)村庄医疗卫生情况 

    全村200户80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98.04%、 95.92%,每人每年需要缴纳60元的费用。住院报销比例乡镇卫生院为80%,县级医院60%,省级医院40%。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无疑能够改善村民的医疗条件,减轻医疗负担,但是村民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1、医疗机构建设的滞后,基层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偏低。赵家岔村没有村级卫生室,村民生病就去找附近邻村的一名卫生员诊看。最近的医疗机构有权家湾乡卫生院,该院共有8名医务人员,医疗器材严重缺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常规性的治疗。

    2、村民健康卫生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极差的生活条件使群众养成了不讲究卫生的陋习,直接影响着村民的身体健康。村民生病了,则“小病能拖就拖,大病实在扛不住了就去医院看看”,村民的一些疾病就是因为拖而不治导致严重化。

    3、合作医疗治疗费和药价虚高,药价比市场上同类药虚高2到3倍。被访农民反映,有病在诊所或其他医院500多元就治好了,如果到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则要2000至3000元或更多的钱,结果按比例报销医药费后甚至比不参加合作医疗治病花钱还要多。合作医疗就像一块唐僧肉,农民就医时只要一听说是合作医疗报销的,药价立即上涨2倍到3倍,哪个医院、哪一道关都想咬一口,最后吃亏的还是农民。

    4、合作医疗设定的程序多是有利于医院或管理者的,没有站在农村农民实际的立场设定程序。合作医疗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所有程序都应该是方便于农民治病和报销,但是,由于制订规则的人不是农民,所以,各种程序多是限制农民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因为谁也无法预测什么生病,所以农民生病住院往往会就近紧急去诊所或医院治疗,常常面临无法报销药费的局面;按规定农民病了须到指定医院住院才能报销药费,但是,现在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留守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晚上在家看家,生病了白天去医院挂水治疗晚上必须回家看家,不能在医院里过夜就不给报销,明显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5、农民反映乡卫生院无能力医治的病大多也不让转院,不经批准转院就不给报销,这是明显的职权主义,实际剥夺了农民的自由就医权利。农民反映如果当年从未住过院,医院就到村里通知让农民去拿药,都给拿些农民不需要的保健药,村民说如果不拿药合作医疗交的钱也不退。被走访的农民都强烈要求当年如果未住院报销,将当年所交的合作医疗钱存到下一年,作为下一年的合作医疗费用,农民还很苦交一点钱确实不容易。

    6、村民希望建立村级诊所并与县合作医疗联网,村民可以不出村在村诊所就能医病和报销费用。村民希望村级诊所应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保证合作医疗的公益性。

    (三)电器与能源使用状况

    赵家岔村,农户使用的能源有秸秆、煤炭、太阳能、沼气。冬天比较寒冷,农户除填热火炕外还要用煤炭生炉子以取暖。同时,炉子还可以用来烧水、做饭。一般而言,农户平常做饭主要燃料是农作物的秸秆。目前,全村有沼气使用户25户,绝大部分家庭都用起了太阳灶,利用沼气、太阳能不仅速度快,而且环保经济。今后,太阳能、沼气灯能源应该普遍推广,对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扶贫开发目标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赵家岔村,最为普遍的家用电器是电视,家家户户都有。洗衣机只是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能用得起。除读大学的个别学生用电脑外,农户使用电脑率为零。除此以外,赵家岔村民农户家中很少有其它家用电器。

    (四)电力、通讯、交通、饮水基础设施

    赵家岔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通电了,近年来进行了电网改造,目前电力电压比较稳定,部分农户已经用电子炉等新型电器进行做饭,这与以前采用秸秆、木材、煤炭相比,比较清洁卫生。

    手机已经成为了赵家岔村民的家庭必备品,人们之间的日常交流已经离不开这一工具。权家湾乡境内设有移动、电信和联通发射基站塔各一个,赵家岔村的手机无线信号当然十分畅通,方便了群众的通讯联络。

    近年来,赵家岔村被列入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由政府出资修建了一条从山梁顶延伸到村内颉家湾、赵家岔两个组社的沙砾路14公里。2011年夏天,由于出行的困难,由乡政府出面组织,群众自筹资金,拓宽修建了颉家湾到郭家阳山组的搓板路。两条道路的修通,极大方便了村内群众的出行,为农产品的运出提供了道路保障。

    赵家岔村的饮水只要靠121工程水窖,窖水虽然没有大的污染,但是水质还是比较差。每当下雨时,村民会把屋檐上以及院子里的雨水收集到水窖里面,供日常人畜饮用。缺水,是制约这个地方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