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平孟镇平孟村--平孟村专题报告

    边境少数民族山区贫困问题及治理研究

    --以广西那坡县平孟村为个案

    (谢宏秋 武汉 430079)

     

    摘  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平孟村因经济落后以及农业资源缺乏、环境恶劣、社会问题、历史战争和农民知识贫乏等原因,而形成严重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积极进行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平孟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当前平孟村仍然存在着贫困,尤其是环境恶劣的贫困山区问题更加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和挑战。本文选取广西那坡县平孟村作为研究个案,探讨该村农民的贫困问题,并提出治理对策。

    关键词:边境  少数民族山区  贫困问题  治理

     

    一、引言

    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引起学界和国家的重视,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贫困人口不断下降。然而,广西经过30年的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5年,农村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数由2100万下降到76万,到201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贫困人口主要是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山区,生活十分艰难。主要是贫困人口数量仍然较大。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2300元扶贫标准,广西目前有贫困人口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23.9%,贫困面大。所以了解边境山区贫困状况才能更好的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有助于扶贫开发进一步实施,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贫困问题研究的观点很多。比如贫困的界定,康晓光(1995)对贫困的定义是:“贫困是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长期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而《世界银行2000一2001年度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贫困意味着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然而,有些学者对发贫困的研究主要有,周大鸣认为:救济式的扶贫方式容易造成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而且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缓贫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的能力,转变穷人的观念,让贫困人口参与到扶贫开发中,倾听他们的利益需求,并由他们自己最终走出贫困。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改善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利用市场机制,使得贫困人口获得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是一种有效解决大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贫困问题的办法。

    笔者通过广西那坡县平孟村的调研,力图对平孟村的贫困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分析贫困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二、村庄基本情况

    1、平孟村地理位置、人口等基本情况。

    平孟村位于中越600至669界碑旁,南与越南高平省河广县朔河社接壤,全村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全村下辖平孟、弄平、六沙、弄更、吞板、盘河、弄依、新平、规来、下邦、那荣等1街11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其中平孟、弄平、六沙、弄更、那荣、规来等自然屯贴边居住。平孟村由于处在大石山区,地形比较复杂,环境很恶劣,村里的屯主要以分散型居住,交通极为不便,屯与屯之间最大的距离有10多公里。该村有461户,1678人,其中男909人、女769人,居民均为壮族,农业劳动力1108人,其中外出务工328人。其中贫困户有320户,贫困人口1124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66.98%。平孟村现有党员41人,其中男35人,女6人。30岁以下的有6人,占党员总数15%;30-39岁4人,占党员总数9%;40-49岁13人,占党员总数32%;50岁以上18人,占党员总数44%。2012年人均收入为2200元左右。

    2、种养殖业情况

    全村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788亩(其中水田176亩,旱地612亩),人均0.5亩;林地面积867.7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189.7公顷,生态林面积68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经济林主要有八角、杉木,分别为4500亩、2500亩。全村第一产业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畜禽产品为主。平孟村以边贸互市,八角、玉米、生姜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边民互市占有份额近70%。

    1、种植情况。

    据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平孟村主要以山地为主,土地相当贫瘠,在山上主要种植少量的树木,基本没什么收入,同时每家每户就种一亩左右的玉米,产量相对比较低,大约一亩只产400斤左右,没有出售,主要用来养猪和养鸡鸭,养出来的猪、鸡、鸭留给自己食用,基本没有出售。山下低洼的地方可以种植水稻,每亩每年产量大概在700斤左右,主要是留自己食用,没有出售。在种植上几乎没有收入。在2012年期间,平孟村为了使农民在种植业上有所增收,推行了那坡县火龙果种植示范项目,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落实了50万元资金启动平孟村火龙果种植示范项目,项目现已完成种植100亩,农民种植火龙果种子政府全部免费提供,主要示范基地在平孟村的弄平屯,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虽然在短期内没见到什么成效,但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会有很好的收获。据笔者调研发现,该村由于存在大石山区,森林覆盖面积巨大,环境恶劣,农民在林业经济收入几乎没有。

    2、养殖发展情况。

    首先,平孟村组建“那坡县新兴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为平孟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2012年争取到平孟村的贫困村党建产业培植资金4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努力说服平孟街经济能力及村党员干部及驻村大学生村官入股组建“那坡县新兴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安全无优、携手共赢”原则吸收入社股东,第一期工程实施两项:第一项为投资40余万元的规模化黑豚养殖示范场,示范场建设占地面积十余亩,其中建筑面积余1000平方米,现已投入生产,年内养殖场预计实现产值30万元。合作社第一期工程上半年增加周边村屯群众5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屯群众养殖黑豚30余户,现合作社黑豚存栏近3000只,年内可带动发展养豚农户达100户以上,并组建百都乡分社、龙合乡分社等辖区境外分社扩大合作社生产规模。第二项目为投资10万元的口岸贸易服务公司,该公司依托平孟口岸主要以农产品及涉农生产资料贸易服务为主要业务范围,延伸“新兴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服务的产业链。现公司注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待合作社扩股正式注册经营。农户与合作社签约销售合同,保证农民的利益,但是合作社刚刚起步,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比较强烈,害怕亏本赔钱,短时间内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农民的经济收益并不多。

    3、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状况。

    平孟村由于很贫困,大约有一半房子还属于木瓦房子,有些甚至还是茅草房,都属于危房,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村道路主要是以泥路和砂石子路为主,共有25公里,还有11公里没有硬化,由于屯与屯之间距离比较大,两个屯之间最大距有10公里,在建设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存在饮水问题,因为该村属于石山山区,水资源相当缺乏,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相对比较差。

    三、村庄贫困的原因分析

    (一)生存环境恶劣原因。

    平孟村处在中国与越南交接的地方,地形属于大石山区,村庄的自然屯居住比较分散。平孟村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一些农户居住在深山区里,距离村委会大概有10公里左右,山区里的农民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还有一些没有摩托车的农民很少出行,交通相当闭塞。这些地区经常受到暴雨或者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路面经常被冲垮,给农民出行带来不便。平孟村人均土地不足0.5亩,深山里的农户主要是靠种植玉米维持生活,玉米主要种在石缝里,土地相当贫瘠,经常被老鼠和野猪吃,收成很低。这些地区遇到经常干旱或者是暴雨天,玉米几乎没有收成。水是生命之源。平孟村居住在山里的农民饮水主要靠聚集天上下雨的雨水,农民把雨水聚集到水柜里,基本每家每户都有水柜,春、夏季的时候饮水问题能解决,但是到了秋、冬季节,饮水问题就很严重。据笔者深度访谈得知:在大石山区里居住的农民每年大概都有三个月左右是缺水的,农民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回家里,有些村民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取水,水源都没有经过处理,卫生得不到保障,生活相当艰苦。住房情况,在大山里的自然屯主要是以木构的瓦房和茅草房为主,房子相当的陈旧,相当的不稳固,每当遇到暴雨台风,一些农户都面临着房屋倒塌的危险,农民的安全受到威胁。

    (二)、历史战争原因。

    平孟村地处中国边境,与越南相接,解放前是革命根据地,连年发生战争,土地又少,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生活非常疾苦。中国解放后,接着抗法抗美援越的战争又开始,战争一直持续大概30年左右,平孟村当时也是战场,农民基本的农业或者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活非常的艰苦。抗法抗美援越战争结束不久,对越自卫反击战争又开始,1979年长排山战役,因为长排山战役的主战场就在平孟村的弄平屯,当地的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中,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稳定。连年的战争给平孟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发展起步慢,造成了现在的贫困。

    (三)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

    村部(乡镇所在地)这边有初中、小学、幼儿园,我们村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小学文化或者文盲,大概占全村人口的60%,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全村人口35%,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全村人口的5%,我们村的受教育程度水平是比较低的。文化素质低,种养殖科技技术低,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和种养殖技术,基本都是干体力活的,技术含量低,农民在种养殖业经济几乎没有收入。平孟村很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多时候都是等着国家给钱他们,希望国家能拨更多的钱给他们,这样的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笔者访谈平孟村的第一书记时了解到:

    李书记说:“自身原因,他们的思想比较守旧,他们的“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做什么事都不敢为人先,做什么事都是跟风式的,看见别人种得好东西,一窝蜂似的跟着别人做,市场他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人多做的时候,物极必反,你这东西种多了,市场的价格就一下子就可能下跌,你又没有什么公司,或者公司加合作社来保障市场的价格。那你一跟风似的做,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农民的态度就变得消极,那就等了,今年等,明年等,后年等,一天等一天,就没事做了,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还比较守旧,遇到一些困难就退缩,之后就靠等着国家和政府的救助。”[6]

    (四)公共基础设施较差。

    平孟村的自然屯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分布面积广,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困难很大,投入的人力和资金都很大,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所以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差。

    1、村道路难行。平孟村村处在延边公路,现在从那坡县到平孟口岸建二级公路,村部正好在交通的主干道上,交通还是可以的,可是屯内的和村内的干道还是比较差点,村内的道路在下雨的时候,路面有损坏,难走,出行不方便,主要是泥路和沙子路,山地上的主要是沙子路为主,丘陵地带就是以泥路为主,大部门没有硬化路。村的道路总长度大概有25公里左右,屯内的道路大概有16公里左右,没有硬化的道路大概有11公里。这样会给农民出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2、饮水、用电工程发展缓慢。笔者在调研中得知:平孟村在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72万元建设平孟街安全饮水工程及吞板安全饮水工程,两项目现正在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平孟街和吞板屯近300户余1500人的饮水问题。完成了投资10余万元的那荣屯安全饮水工程。但是据村民反映:平孟村的村民每年都有两到三个月存在饮水困难,每个屯虽然都建设有水柜,还是没有足够的水够农民饮用,这些农民主要是在大山区里,生活相对比较艰苦。据笔者了解,平孟村的六沙屯的电网还没有改造,其他的自然屯都改造,由于六沙屯离村部相对比较远,只有十几户农户,人数比较少,所以没有进行电网改造,给农民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3、建房子导致贫困。据调研了解,平孟村自然屯里还有很多是木构的瓦房,农民为了建房子,由于在大山里建房子,成本相当高,农民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并且还向亲戚借钱,有些农户还要跟银行贷款。这样在经济上给村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从而导致农民更加的贫困,生活更加的艰苦。

    (五)政策项目资金投入不足

    据笔者深入调研访谈发现:2012年平孟村全村村民获得政府的补贴一共1134280元,补贴主要分为粮食补贴、边民补贴、家电补贴、农机补贴、医疗补贴等等。其中粮食补贴有993240元。边民补贴,陆地边境0-3公里范围内的行政村农村居民享受边民补助政策。补助时间与标准,从2011年1月1日起,陆地边境0-3公里范围内的行政村农村居民边民生活补助,自治区本级财政按每人每月80元的标准发放。该村的粮食补贴和边民补贴可以为农民减轻一定的生活负担,这些补贴只能解决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但是不能使他们脱贫致富。补贴的金额总数看起来很大,但是这些钱的用途很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用去大部分,分到农民手里的并不多,政府在种植和养殖产业项目投入很少,政策项目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没有发展新型的种养殖产业,没有更好的带动农民在种养殖业上创收,造成很多农民只靠等着国家要钱,从而导致农民贫困。

     

    四、治理对策

    (一)改善生存环境,消除贫困生活。

    据笔者调研得知: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因频频的自然灾害而导致贫困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新时期在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平孟村生存环境因客观条件所限而很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那只有通过筹集资金,有计划地实施异地移民来脱贫,在移民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因此,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加强耕地的保护,积极贯彻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切实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绿色通道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在进行扶贫开发工作中,首先要解决农民的生存环境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支持贫困农户兴建”小水池、小水窑”等微型蓄水工程;要把发展种养业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二)加大边民补贴,发展新型产业。

    平孟村由于历史战争原因,一直以来都处在战争状态,直到80年代末才能稳定发展。政府应该在扶贫开发中,提高边民补贴,给予更好更多的项目支持。特别是在新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给予农民更多的补贴和帮助,通过建立合作社,健全合作社制度和机制,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协议,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加强农村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农村居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其增加收入脱离贫困的关键所在。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加大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投入,使农村有更好的教学设备,接受更好的教育。要积极推进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造就具有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引导农民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走出来,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寻找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平孟村由于自然屯相对比较分散居住,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当大的困难。1、在扶贫开发中,应该加大对贫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动员社会和村民一起来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农村地区在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倾斜。2、建设更多的蓄水池,水是生命之源,加大力度建设水柜或者水池,解决农民的饮水的问题。3、加大危房改造补贴。加强与帮扶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帮助农民建好房子,使农民能住上安全的楼房。

    (五)政策资金倾斜,促进农民致富。

    边境的贫困村庄,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政策资金应该向边境和特困地区倾斜,提高边民补贴力度,加大新型种养殖产业建设补贴力度,健全产业扶持的制度,营造一些品牌的打造,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比如现在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发展,打造品牌,形成特色产业的投入。品牌是打入行业的产物,最好的产业就是品牌。品牌打造要有大的资金,由扶贫及相关部门引导给予支持,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带动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作者谢宏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政治学理论专业 2011级硕士研究生。

    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8,10,第15页。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9,第428页。

    周大鸣:《参与式社会评估一在倾听中求得决策》,广州:中山人学{日版社,2005年,第29卜292页。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9,第20页。

     

     来自访谈资料,李书记名字李政晨,是那坡县民政局的副局长,在平孟村挂职平孟村第一书记。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