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平泉县榆树林子镇炉上村—普调

    关于贫困村入户调查的调研报告

    ——基于平泉县炉上村和围场县立新村的调研

    社会学院   王小曼

    一、贫困村调研缘起与基本情况介绍

    1.调研缘起

    本次调研主要是对贫困村村庄整体情况调查和农户家庭各方面情况调查,旨在收集“贫困村观察”核心数据。此次调研工作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项目组安排组织,该项目以“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为特色,为国家“三农”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地方政府及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反馈作用。

    2.贫困村调研的基本情况介绍

    从2013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们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榆树林子镇炉上村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道坝子乡立新村进行了入户调查。我们调研的这两个地方位于河北、辽宁、内蒙三省的交界处,这个地方很缺水,村民的住房都是瓦房,主要是因为冬天的时候这里非常冷,屋顶建成拱起来的瓦顶要比平房保暖效果好一些。炉上村和立新村都是国家级贫困村,一般情况下国家对贫困村的扶持只有五年,今年这两个村已经是被评为贫困村的第三年了,贫困村的评定每隔十年评一次,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子评过一次以后就不再评定了。所以,现在两个村子都在抓紧时间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调研期间,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结下了良好的关系,对这两个贫困村的村庄情况和村民生活各方面情况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本次调查样本共有62个。炉上村有1份村庄问卷和30份农户问卷,其中,24户是去年原有调查对象,6户是今年新更换的调查对象;立新村有1份村庄问卷和30户农户问卷,其中,26户是去年原有调查对象,4户是今年新更换的调查对象。

    二、贫困村的现状及贫困原因的探讨

    1.贫困村的文化建设有待完善

    炉上村和立新村的农民生活其实很单调,文化活动非常少,基本就是白天干农活,晚上睡觉。一到天黑,村里就看不到什么人了,大家都各回各家吃饭睡觉了。村里没有路灯,天黑后在村里的路上非常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和人的活动声,只能听到山上动物嚎叫的声音,隐隐约约还有远处狼的声音,近处就是蟋蟀的叫声,整个就是荒郊野外。因为山上有狼,所以村民晚上一般没事的时候都不出来,而且基本上家家都喂有狗。炉上村附近每隔三四天就会有集市,规模很小,卖的也都是农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必备物品,但是,农村集市也是一种文化形式,给村民提供了一个聚集在同一场合见面交流的机会。而立新村没有集市,并且距离道坝子乡坐车也还有四十分钟的路程。

    文化无处不在,贫困村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并且,加强贫困村文化建设对于贫困村脱贫致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建设。文化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它能够感化人的心灵,让人们从精神意识层面认同某一信念,从而为之共同奋斗。当前,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贫困村的文化建设以及他们对中国梦的思考。

    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贫困村不仅需要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发展文化。从长远来看,单纯的经济建设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文化建设,认识到文化建设在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才能使贫困地区形成良性循环。

    贫困村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而要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作为时下中国梦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大力扶助受益面广、灵活实用的活动文化馆,集影视放映、文化演出、图书展览为一体的流动文化车,使得文化建设贴近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落后和野蛮的民族,一个不懂得珍惜和积累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2.贫困村缺少致富的有效管理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为了自身生计而劳动,农民是在一个松散形势下从事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由经营,自我发展,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单打独奏。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经营活动,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不起直接管理和决策作用,也就是说,农民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一些相关机构和一些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这些机构和官员的积极性很难充分的发挥出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为了自身生存调动起了积极性,却逐渐使得相关管理部分和人员的意识消极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广大农民来讲解决了一个温饱问题,调动的是为了生存小农经济的积极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物质追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需要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它的发展空间极限性及各种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在当今这个社会和时代里,要想真正地让农民致富,单靠农民各自干自家的活计,在这个自然环境比较差的村子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是不太可能的。亟须培训一些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管理者,在农村搞一场农场经济,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把村里的劳动力集中起来,实行股份制,农民没有资金,可以按农民的土地入股,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场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农场盈利了大家都能赚钱,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把劳动力用在关键之处,通过管理者有效地管理,大家才能都致富。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农村基层组织协调参与管理,前期阶段由国家出部分资金扶持发展下去,稳定下来以后主要靠农场自行发展。

    平泉县是食用菌大县,平泉县的炉上村也发展有很多食用菌大棚,但是还有很多村民也想扣大棚,养蘑菇,但是却没有资金。围场县的立新村也有很多年轻人想养牛,但是要么是没有场地,要么是没有资金,要么是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像这样有意愿没资本的村民还有很多,如果发展农场规模化经营,就能把这些劳动力都吸收进来,帮助大家共同致富。

    3.村和人:贫困原因的两个层面

    从调研的情况看,贫困村贫困的原因可以从村和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村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从调研的情况看,承德市炉上村和立新村处于燕山山脉的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中仍有部分道路没有硬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村里的网络普及率极低,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导致运进村子的农资比其它村镇价格贵,来村收购农产品的价格反而便宜,农民两头吃亏,影响农民增收。其次,农业生产结构没有调整到位,品种单一。由于农作物品种结构欠佳,增值潜力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之对农产品的深加工缺乏技术和资金,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再次,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抗拒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从人自身来看,贫困原因主要有:首先,劳动者素质低,市场经济意识浅薄。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村民的主要家庭成员文虎程度低,基本上属于文盲、半文盲,他们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和转化难度较大,对市场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也知之甚少。一些村民因不懂技术和管理不通信息,盲目投资失败而处境更加困苦,更多的人因市场经济意识浅薄,缺乏观察市场和辨别商机能力,而终年仅靠在土里刨食。因此,可以说,劳动者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延缓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直接原因。其次,陈规陋习对农民思想的束缚。由于受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积淀了不少陈规陋习,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农村社会进步起到了阻碍作用。例如,农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方面农民生活拮据,平时省吃俭用,另一方面遇到红白喜事,尤其是婚娶时,不惜举债累累,大操大办讲排场。

    4.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炉上村和立新村都在交通不便,又远离城市和大型企业的山区,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对这两个村的致富就非常重要。思想开放,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贫困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有时起着决定作用,许多贫困村依靠能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炉上村和立新村的资源优势之所以未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一定的科技水平的制约,又有政策、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上的困难。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贫困村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地开发,重点是在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同时,发现、选拔能人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另一类是通过人口流动实现脱贫,就所调研的炉上村和立新村这两个村子来说,可以劳务输出,向外地提供有偿劳动服务,这种形式投资小,见效快,非常适宜这两个贫困农村的现实条件,集体组织、能人牵头或个人自找门路等多种渠道输出都是劳务输出的方式。

    此外,鉴于这两个村子比较闭塞,尤其是立新村,因此,发展农村市场也很重要。一方面能够使之成为沟通区域间商品交换的“桥梁”,发展贫困村与各地的经济往来关系,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系;另一方面还能带动贫困农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兴起,如饭店、旅馆、商店等。

    5.调研期间的其他一些发现

    访谈过程中,当问到村民是否愿意住成建制社区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回答是不愿意住在成建制社区,追问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实质性机会居住。当问到村民觉得种田有前途还是打工有前途时,有很多村民认为种田有前途,虽然调查样本不足够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制定政策的人和享受政策的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有差距的,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想“离土离乡”,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希望能够把地种好,从土地上盈利,而不是抛开土地,背上行囊,外出打工。这给我们提了个醒,农民有农民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愿望,我们不能一味地想把农民流入城市,做城市的建设者,做农民工,而应该应该了解每个农民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如果他想好好种地,那我们就应该想法设法教他如何把地种好。

    农民信息闭塞。很多农民全年基本不外出,一直都在村里,即使有外出的农民,外出次数也不多,外出范围基本在县市以内。外面的变化他们很不了解。村民基本没有电脑,两个村庄的调查对象中只有两个教师家里有电脑,并且其中平泉县榆树林子镇炉上村的那位教师家里有热水器,其他村民家里基本都没有电脑和热水器。种植作物单一。平泉县榆树林子镇炉上村基本只种植玉米,围场县道坝子乡立新村基本农作物主要也是玉米,还有一部分土豆。请雇工的村民也特别少,在所调查的农户中只有一位教师家请过雇工。

    虽然是贫困村,但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村中,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可谓是再穷的地方也有富人,再富的地方也有穷人。村民的生活和消费情况并不像去之前想像得都在同一个水平,这里有人住土坯房子,生活相当贫困,但是也有人住新瓦房,屋里还铺了地板砖,有个别农户家里还买上了小汽车。就养殖业来说,炉上村养殖业主要是羊,立新村养殖业主要是牛。在平泉县炉上村,家里有蔬菜大棚或者香菇大棚或者喂养一批羊的农户就大大地比村上其他人有钱。

    村民对城市生活的理解不全面,有偏差。当问到村民最想实现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有一位教师的妻子竟然告诉我们她想住高楼!在她看来,城市人就是住在高楼上,她也想成为城里人,她觉得首先要住高楼。闭塞的小山村让淳朴的农民对城市的认识非常表象化,城市在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高楼,他们并不是很了解城里人的具体生活是什么样子,城市由于人口密集而盖起的越来越多的高楼成了小山村中农民对城市的最大认识。

    围场县立新村村民很爱国,爱国意识强烈。村委会院里飘着红旗,村民不信任何宗教,只信共产党,有位大婶儿甚至开玩笑地说:“俺啥都不信,信那玩意儿能干啥,俺就信共产党。哈哈”村民的心理防卫意识比较弱。在我们不带调研证、不出示介绍信并且没有村里人带路的情况下,调查对象照样一五一十地回答我们问的所有问题。

    此外,村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年老的一代很多人没上过学,年轻的一代(20岁左右——30岁左右)也有很多是小学文凭,这让我很吃惊。

    三、贫困村调研的一些思考

    1.扶贫重在扶人

    围场县立新村的山很美,但是只有山,没有水,缺水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离县城并不远,开车四十分钟就能到县城,不能说太偏僻。村子中,组与组之间住的很分散。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改建是有尽头的,无非就是道路、电、水等,只要钱到位,这些设施迟早会建好,但是贫困村村民的意识的改建可以说是无尽头的,贫困是不会消除的,世界上永远会有贫困。梁漱溟先生所提出的“愚、穷、弱、私”就很好地概括了小农的弱点。比如,需要更换调查对象时,带队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亲戚,他的潜意识认为填这份调查问卷会给调查对象带来好处,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好处当然是先给“自己人”,这充分显示出了小农的“私”的思想。

    2.“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从总体上讲,扶贫工作对贫困村的扶持还没有真正地使农民的原始积累得到大的提高,主要注重的是输血工程的实施,而忽略了农民自身造血功能的实践,对带有普遍性的贫困村讲,多年的扶贫工作,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使农民从自身发展、自我完善中得到验证。在政策上准许少数人富起来中,还没有实现带动大多数人走上富裕之路。应当承认,小农经济国家,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相应措施和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的极限性和落后程度,与城市发展的明显差距都说明了这一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扶持之后,更重要的是激发村民的造血功能,把建设好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村民才能日子越过越好,贫困村也才能脱贫致富。

    3.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理论来看,产业结构发展的高度化趋势是由第一到第二再到第三产业渐进发展的,对大多数贫困村来说,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业发展对于脱贫致富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增长的基础条件更加扎实了,才有可能保证稳定协调地发展第二、三产业。但对于具有特殊资源优势或具有优越地理位置因素的贫困村,依靠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贫困村经济开发,对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平泉县主要发展的是食用菌,围场县主要发展的是旅游,该县有很多旅游景点,加上承德历来就有避暑圣地的称号,该县的旅游业发展的很好。立新村的山景要比炉上村的山景好看得多,树木繁茂,植物繁多,立新村若能够以围场县旅游业为依托,发展旅游,也会是一条致富路。

    4.贫困村农民消费不足

    消费拉动生产这一理论在贫困村显得非常无力,贫困村村民消费水平非常低,总体来看,可以这么概括贫困村农民的消费情况: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一般不买,不买不行的东西一般会买。炉上村和立新村都是偏远的山区,村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相对于其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明显要高。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首先满足的是低级需要,然后才会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人首先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然后才会考虑诸如发展、享受等高层次的需要。对于贫困村农民来说,在极端有限的收入水平限制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活问题,其次才会是发展问题。此外,贫困村农民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是其消费情况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商品意识、人情意识和封建思想残留意识。

    提升贫困村农民的消费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快经济发展,夯实脱贫基础,为贫困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证。针对当前炉上村和立新村的经济社会状况,要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来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证。需要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尽量把贫困村青年农民转移出来,增加贫困村农民的收入,增长贫困村农民的见识。要盘活贫困村农民的土地,搞好贫困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大力支持和引导贫困村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外来客户合作。其次,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各方资金,为贫困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再次,完善扶贫政策,健全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为贫困村农民消费情况提供保障。此外,还可以积极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扶贫理念和成功的扶贫做法,为贫困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最后,还要提升贫困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贫困村农民消费的优化营造氛围。提升贫困村农民消费水平的同时还应该高度重视贫困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村活动室、医疗卫生室等硬件条件的建设要及时满足,及时吸收和接纳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农民入党,加大对贫困村赤脚医生的培训力度。从而逐步强化贫困村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切实提高贫困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贫困农民消费理念的全面提升。

    5.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对策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委会的强弱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在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强贫困村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重点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好、廉洁奉公、有魄力、有威信、有创新意识,又有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使农村基层组织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真正起到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其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再次,抓好农村文化教育,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这就需要加大对贫困村小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贫困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到贫困村开展支教工作。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贫困村农民进行培训,鼓励和引导贫困村有条件的农民自主创业,带动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