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平泉县榆树林子镇炉上村—专调

    藏在黑色大棚下的“富娃娃”

    ——平泉县炉上村专题调研报告

    社会学院   社会学专业   王小曼

    一、炉上村入户调查的缘起与基本情况

    1.炉上村调查的缘起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中国科学院在《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力依然巨大,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地形限制,很多农民却常年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他们生活水平低下,过着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生活。贫困村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主要类型,把贫困村的情况把握清楚,对于国家制定政策,促进贫困村村民脱贫致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百村观察”项目以我校中国农村研究院为依托,以“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为特色,紧紧围绕中国农村发展开展服务性、对策性、前瞻性研究,为国家“三农”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地方政府及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反馈及智库作用。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有幸参加了该项目的调研工作,调研地点之一便是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榆树林子镇炉上村。

    2.炉上村调研的基本情况

    炉上村位于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地处燕山山脉,气候干旱,雨水较少,村民靠天收粮,农作物品种单一,基本上只有玉米一种作物,一年一茬庄稼。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住房主要是瓦房,这里雨水很少但房屋却建成瓦房,主要是为了御寒,冬季这里很冷,而瓦房顶的保暖效果要比平房好得多。炉上村是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贫困村,此次贫困村入户调查在炉上村的调查样本共有1份村庄问卷和30份农户问卷,其中有24户为原有被访者,6户是新更换的被访者。

    二、炉上村的经济状况

    1.平泉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平泉县是有名的食用菌大县,食用菌是该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县城最有名的宴客方式便是蘑菇宴,一顿饭可以让客人品尝三十六种蘑菇,营养价值很高。平泉县虽为贫困县,但是属于承德市,历来享有“避暑胜地”的美称,近年来,平泉县又打出了“契丹族始源地”的牌子,号称“魅力平泉,契丹始源”,更增加了该县浓厚的人文特色。承德美丽的自然景观颇多,平泉县作为其中一县,自然风光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却没有比较出名的景点,也基本没有开发出旅游景点。这其中的一方面原因和这里的山有关,这里山上的地质有很多属于喀斯特地貌,远远望去,能够看到山体上的石头,山上即使有树木也比较低矮,野草居多。这样的地貌在这个历来雨水不多、比较干旱的地方很难开发。

    2012年,平泉县的GDP达到了13个亿,这其中要属食用菌的贡献最大。平泉县历来以食用菌著名,该县种植食用菌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拉动了整个平泉县的经济增长,为整个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奠定了雄厚的基底。除了食用菌,万寿菊也是平泉县经济作物之一,这万寿菊主要是用来加工食品添加剂,由于万寿菊是纯天然的,因此倍受商家的青睐,但是该县的现有水平对万寿菊的加工还比较粗糙,只能加工成半成品。所以,对万寿菊技术水平含量高的加工都是由外界完成的,该县从万寿菊身上的盈利就不是特别可观。

    2.藏在黑色大棚下的“富娃娃”

    从承德东站开车走高速到炉上村得用两个多小时,一路上,可以不断地看到一个个、一片片黑色大棚向后移去。藏在这黑色大棚下的正是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食用菌,这也是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是有资金的农民还是没资金的农民,都想搞个黑色大棚,种植食用菌,走上致富路。所以,黑色大棚下的食用菌可谓是当地人民心中的“富娃娃”。炉上村也有很多黑色大棚,主要种植的食用菌品种是香菇。走进大棚里,看到一簇簇香菇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得肥胖胖的,真的犹如一个个小娃娃。今年,好的香菇能卖8元一斤,村里种植香菇的农户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黑色大棚里,把这里面的“富娃娃”照顾好了,就能赚到很多钱,这是村里种植香菇的农民们的主要收入。

    但是,种植香菇其实非常辛苦。要想把这些“富娃娃”照顾好,每天都不能睡安稳觉。由于香菇喜阴,所以一到晚上长得特别快,等到天亮了,好多香菇就长得裂开了,裂开的香菇就卖不上好价钱了,要比好的香菇便宜得多,好的香菇能卖8元一斤,裂开的香菇差不多就只能卖上2元一斤,这样辛辛苦苦种植香菇的农民收成就会大大下降。正因为这个原因,种植香菇的农民们每天晚上都要从事大量劳动,为的就是尽量在香菇长裂之前就把它摘下来,尽力减少长裂的香菇。在我们调研期间,正好住在一户种植香菇的农户家里,这家的夫妇二人每天晚上两点多就要起来去黑色大棚里摘蘑菇,虽然是七、八月份,但是这里是山区,晚上很冷,温度大概只有十度出头。村里其他种植蘑菇的村民也是这样,每天晚上基本上就在黑色大棚里陪“富娃娃”过夜,而且,因为香菇长在地面上,一簇簇的,有的能摘,有的不能摘,所以,摘蘑菇需要不断地站起来、弯腰、蹲下去,再站起来、弯腰、蹲下去,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一个晚上下来,村民腰酸背痛,非常辛苦。天亮之后,简单吃点早饭,他们就要赶紧把晚上摘的蘑菇小心翼翼地装上农用三轮车,拉到附近收购蘑菇的小贩那里,去晚了还得排队,等小贩检查了蘑菇的质量,称过蘑菇的重量,把钱给了农民,这一晚上的劳动才算有了结果。

    种植蘑菇虽然盈利很让人羡慕,非常可观,但是投资也很大,而且每年都要投资,投资多,风险大。香菇的种植很复杂,炉上村村民采用的香菇种植法主要是代料栽培,简单说就是利用各种农林业副产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辅助材料,制成培养基,用来栽培香菇的主要代用料是树木屑、刨花、玉米秆、玉米芯等。栽培香菇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三分栽培,七分管理”,从这句话中就可以想象得到香菇种植的复杂性。菌块要发酵、要注菌种,每个阶段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都不一样。一袋儿栽到地里的成本大概得两块六七,一亩地能栽八百多袋儿,十亩地是一个园区,一个园区也就才能栽八千多袋儿。像我们调研期间住的这家,他们家的香菇头一茬才卖了一千多块钱,但是第二茬卖了将近两万,当然以后还可以收成好几茬。香菇对水源也有很高的要求,种植香菇的村民家里都必须得有井,在蘑菇大棚里,每隔几步就有一个浇水的管子,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都是有讲究的。

    到目前为止,炉上村种植香菇的出售情况还算可以,一年一袋儿最高能卖六块多钱,一袋大概是三块钱的成本,差不多对半算,一袋还能赚三块钱。但是,香菇的生长和气候紧密相关,就炉上村来说,并不是一年四季都能种植香菇,一般情况下,香菇的生长期从夏季五一左右到快冬天的时候,持续大概五个多月,剩下的半年香菇就不能种植生长了。这半年里,种植香菇的村民所有的心思都花在香菇上,种植香菇投资虽大,但是管理好了,盈利也大。像我们住的这家,今年他们家栽培了两万四千多袋,管理好的话,今年能赚十万块钱。前年炉上村的王主任栽培了两万多袋,卖了十二万,去掉四万块钱的成本,还能纯赚八万。这远远高于种地的盈利,在炉上村一年能赚这么多钱并不多见,是炉上村村民都很羡慕的一件事情。村里没有资本种植香菇的农民只能忙时种地,闲时外出打工,一年下来收入很少。种地的话,在炉上村一年一茬庄稼,只能种玉米,亩产最高的时候是一千四五百斤,收完之后去卖,最贵的时候是一块一毛多钱一斤,加上种子和化肥特别贵,种地一年一亩地也就弄三四百块钱。这还是赶上好年头,如果要是遇上旱年头,那种子和化肥就全都搭进去了。

    3.炉上村村民间的贫富差距

    炉上村还有十多户村民住在六十年左右的房子里,全是土房。调研中发现有的村民已经四五十岁了,却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常年住在亲戚家的房子里。在炉上村拥有自己的房子并不像在城市里买房子那么困难,村民在自己村子里盖房子,要先方一片地,盖一栋一般的瓦房几万块钱就足够了。可见,这些极个别年过五旬却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的生活是何等贫困。但是,村里的农民并不都是这种情况,即使在这个国家级贫困村,也不乏有人生活比较富裕,家里买上了小汽车,安上了暖气。

    炉上村的好多空巢老人成了边缘人口,更糟糕的是,村里有不少空巢老人的儿子离婚,在外打工,老人还要常年带着孙子生活。再有就是村里空巢老人特别多,常年只有老两口在家生活,其实,他们也有儿有女,但因为这儿是山区,儿子招出去了,女儿嫁出去了,只剩下老两口子在村里。儿女去的地方离炉上村都比较远,好多去的都是定州,十年八年的,子女都不回来一趟。像这样的农户在炉上村大概有二十多户!炉上村一共也就二百四十七户人家,空巢老人就占到了十分之一,比例相当大!由于村里贫困人口较多,在评定低保户的时候,这些空巢老人都算是有儿有女的,基本都评不上,他们中稍微年轻的、身体好点的还能干干地里活维持生活,年纪大的、身体不好的维持生活也很困难。

    据炉上村王主任说,扶贫资金是针对产业项目的,而不是仅仅针对人的,如果单单是人穷,没有任何产业项目,那么几乎不可能有拨款扶持。就是在村里申报了这个食用菌项目,才有了扶贫资金到村里。村里的年轻人,想种植蘑菇,越干越有资金扶持他们;而村里年纪大的村民,想干也干不动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生产资金扶持他们。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年轻人越干越有钱,年老的空巢老人越来越穷。

    4.炉上村村民的经济来源

    在炉上村,村民要想过上好日子,单靠种地是不行的,村里的庄稼地都浇不上水,只能靠天收粮,而且一年一茬庄稼,全年种地也收不了多少。地里的粮食基本上就是用来换米换面,做口粮吃。虽说村里的山林地都分给了村民个人,但是,大多数的山林地是没有开发的,是空着的,有的山林地上栽有杏树,可以卖杏和杏核,但是这一项收入也是极其有限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四种。

    首先,外出打工。炉上村年轻人身体好,能吃苦的选择外出打工的比较多,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打工虽辛苦,但是比在家种地盈利多。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民没有什么文化,父母辈的村民好多都没有上过学,有的是小学,农民又没有技术特长,只能趁着年轻力壮,出去干体力活,打工挣钱养家。其次,搞养殖业。炉上村也有村民选择在家喂养牲畜赚钱的,该村喂养的主要是羊。一头羊一般情况下能卖八百左右,在这里,好好喂羊,一年若能卖上一二十头羊,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是喂羊要搞防疫,目前榆树林子镇就流行着一种布鲁氏菌病,就是从羊的身上传给人的,当地已经对这种病引起了重视。再次,种植蘑菇。种植蘑菇这一经济来源已经在前文做了相对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展开述说,总之,种植蘑菇盈利大,投资也大,风险也大。最后,扣蔬菜大棚。这是和黑色的蘑菇棚不同的另一种大棚。扣蔬菜大棚一平米的成本需要一千多,一个大棚要是建个百十平米的就得十多万,没有资金是建不起来的,而且,蔬菜大棚的建设对光照有很高的要求,扣大棚必须得有阳面。炉上村共有六个组,今年建了十六个蔬菜大棚,因为是山区,有些地方光照不行,四组、五组和六组虽有充足的土地,但是自然条件不行,无法建蔬菜大棚,只有一组、二组和三组具备建蔬菜大棚的自然条件。这几年蔬菜价格高,像百十米的大棚,一年一般都是纯赚,就是头一年扣大棚成本大,以后就是稳赚了,这也正是和黑色蘑菇棚最大的不同之处,蘑菇棚年年都得投资多,风险特大。刚开始,蔬菜大棚能赚几千块钱就觉得很多了,后来赚一万觉得不少,现在管理好的话一般都能赚到七八万。蔬菜大棚里主要种的是黄瓜,茄子,辣椒,也有西红柿,其中黄瓜最有名。冬季,山东、北京、天津等地的蔬菜都是从这里批发的。所以,蔬菜大棚也是炉上村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三、思考与总结

    1.满山杏花开,无人来观赏

    调研期间,炉上村的王主任曾告诉我们,杏花开的时候,一座座山,一片片山,都是白花花的,非常美丽壮观。我们去的时候错过了杏花开的季节,但是听着王主任的描述,不由让人想起了武大的樱花。同样是花,武大的樱花开的时候,全国有那么多人聚集武汉看樱花,而炉上村这美煞人间的杏花却孤零零地开在这大山里,没有人专门前来观赏,只有炉上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陪伴满山的杏花怒放与凋零。炉上村的大山缺乏开发,若能在杏花开的季节吸引外来游客观赏杏花,在杏果收获的季节吸引外来游客采摘杏果,也许能够带动炉上村的发展。

    2.炉上村贫困的原因

    从调研期间来看,炉上村之所以贫困,主要是自然原因,其次也有人口方面的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炉上村地势属于贫困山区,十年九旱,缺水。炉上村主要就是山多,俗话说靠山吃山,但是,这里的山没有主产,主要就是人们栽点果树,但收成极其有限,想吃饱饭关键还得靠搞种植,靠山下的耕地。从人口方面来看,山多、偏僻导致村里人口流动畸形,人口流动的趋势呈现出流出多,流入少的形态。村里好多孩子是单亲,访谈过程中,当问到村民最想实现的梦想时,不止一位村民回答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孙子的母亲回来照顾孩子。外来媳妇留不住,这又给孩子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炉上村村民中很多年轻男子选择入赘到山外做上门女婿,很多年轻女子选择嫁到山外。不正常的人口流动对炉上村的长期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