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里田镇江南村--普调

    “百村观察”综合调查报告——江西省永新县里田镇江南村

    一、基本情况方面

    江南村地处永新县里田镇西南方向,距离里田镇集市不足一里,距县城30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北面与里田街隔河相望,河水河环抱全村,南面靠罗宵山脉,分文铁路纵贯全村,洋房公路途经该村。

    江南村是丘陵地貌。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两侧向中部倾斜,海拔约500米。该村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8摄氏度,最低气温一月份均温6.2摄氏度,最高气温七月份均温28.9,大于5的积温为六千二百一十七度,大于10的积温为五千五百四十六度,因属亚热带气候,所以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300—1500毫升,但分布不均匀,春季雨量多,秋冬要少,因而会出现春夏洪灾,秋冬干旱。

    全村辖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江背、如里屋、如尾屋、田里屋、南边、曹下、吴家、王家。全村均为汉族,村庄共有农户508户,人口2320人,总耕地面积1763亩,其中桑园面积685亩,全村养蚕1500多张,产茧1000余担,仅此项户平收入1200多元,村内有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江南小学现有学生300人,教职工13人,乡村幼儿园现有60人,教师3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南村,笔者认为要隆重地介绍一下永新县和里田镇。

    首先介绍永新县。永新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隶属江西省吉安市,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地理坐标为北纬26°47′—27°14′,东经113°50′—114°29′,县境东与吉安县毗邻,东南部与泰和县交界,南与井冈山市相连,西与莲花县和湖南省茶陵县为邻,北与安福县接壤。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境内有禾山这一旅游景点。全县通行赣语。永新县南、西、北三面为低山区,中、东部多丘陵、岗阜和谷地,禾水流贯中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潮湿性天气,天气温顺,年均温18.2℃,年降水量1530.7毫米。

    全县土地面积2194.5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1%。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从南北两侧向中部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县有耕地面积2.95万公顷,可种早稻2.27万公顷,晚稻2.47万公顷,是省内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也是赣中南农业开发县之一;有水面1.1万公顷,可捕捞面积0.85万公顷;全县有林面积9.8万公顶,活立木蓄积量达32万立方米,是江西林业重点县,红心杉、九陇松、小江木等优质木材驰名省内外。矿产资源已勘查探明各类矿藏20余种,其中铁矿石、石膏、瓷土、石灰石、混合稀士储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

    永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公元215年(建安九年至二十年),分扬州庐陵郡地置永新县,因境内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北宋名将刘沆、元代明儒谭天如等历史名人皆祖籍永新。上世纪50年代授予将军头衔的有42位,同一时期担任省委书记活省长的有4位,“两院”院士2位。贺子珍、贺敏学、贺怡三兄妹的革命传奇故事广为流传,为全国第六大将军县。

    永新交通便捷,特产丰富。浙赣铁路分文线经永新直达文竹镇,319国道和省道穿境而过,距赣粤高速公路65公里,距井冈山机场75公里。主产水稻、蚕桑、烟草、油茶、杉、竹等,工业主要有电力、电子、化工、服装、皮革、建材、茧丝绸、食品、矿产和木竹加工等。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

    永新县是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湾改编"旧址群、中共湘赣省委旧址和红军湘赣军区总指挥部旧址、七溪岭战斗指挥、龙源口桥、毛泽东旧居、宋塔、红枫湖、梅田洞、碧波崖等革命旧址、古迹胜景。

     近年来,该县按照"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构想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永新"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良好。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1.0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7747万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由1997年的53:27:20调整为39:32:29;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引进了海天药业、鑫阳光制革等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总量同比增长21%,工业总产值达8.2亿元,同比增长8.7%;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扶持壮大了蚕桑、果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总产值达8.98亿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5亿元,年均增长9.5%。

     崛起的永新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便捷的程序、更加周到的服务,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其次介绍里田镇。里田镇位于永新西部,东与河川镇相邻,南与在中乡相靠,西和沙市镇相连,北与台岭乡、龙门镇相邻,是永新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全镇纵横144平方公里,管辖27个村委和1个居委会,204个村民小组和自然村,总人口40168人,总户数7252户,现有耕地面积33929亩,其中旱地面积3322亩,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1.85亿,财政收入45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

    里田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以水稻种植为主,蚕桑是该镇多年培植起来的支柱产业,全镇共有桑园面积4500亩,去年年产鲜茧4134担,产值400万元,是全省的重点蚕桑乡镇之一,连续几年获得全县蚕桑生产先进单位。   

    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经济稳步提高,以镇缫丝厂为龙头的乡镇企业,解决本镇闲散劳力300多人,每年上交税金55万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的湘宇制丝有限公司、明锋工艺、创欣制革、富新纸业等工业企业为里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芰田、双江的玻璃拉丝一度占全国市场的40%,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共有拉丝机40多台,年产值220万元,实现税收13万元左右,同时解决剩余劳力200多人。   

    全镇的科教文卫、通讯事业稳步前进。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提供保证,全镇有线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两个有线电视站,2300多用户,邮电、通讯发展迅速,28个村(居)都通了程控电话,新建了移动通讯塔和联通通讯塔,信号已覆盖全镇所有地方,为全镇人民通讯和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里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村庄经济情况

        1、水稻种植

    江南村现有2320人,总耕地数量1763亩,其中705亩旱地用作种桑养蚕,剩下1058亩用来种植水稻,人均耕地仅有5分多点。因此,江南村的水稻种植多数农户家庭没有现金收入,他们所种的粮食大部分都只够自己家的口粮。即使有些农户家里田比较多,他们依然没有余粮可卖,原因在于这些人一般选择只种一季稻,所种粮食够他们自己吃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目的。近几年,在粮食直补的政策下,江南村的村民种田积极性依然不高,原因有二:一是化肥、种子、农药、机耕费用巨大,种田依然很不划算;二是,村民有种田以外的收入渠道,对种田不屑一顾。本村村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但是抛荒现象并不严重,笔者在江南村一路看来,几乎没有看到抛荒不种的稻田。

        2、种桑养蚕

    绿油油的田咋看上去是村里的一道美丽的景色,江南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种桑养蚕,至今已有20多年的种桑养蚕的历史。走在村中,到处见发展桑产业的标语,由此我们不难推断,村中的种桑养蚕是在政府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东桑西移”是众多标语中最为显眼的字样,具体说来,是将江浙地区的桑蚕产业已到中部江西。然而,笔者一路访谈过来发现,这项由政府为主导推动的桑蚕养殖在江南村似乎发展的并不好,江南村至今的种桑养蚕依然采取的是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江南村村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由于人多地少的缘故,80年代初村民们种桑养蚕的初衷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然而,调查发现,每亩桑田的纯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可见村民的养蚕效益并不高。相比水稻种植来讲,种桑养蚕又是一项更为累人的活计,村民们一年养五次蚕,分别是早春蚕、晚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每次放入新蚕种之前都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养蚕过程中每天都要在家观察管护,另外每天的桑叶采摘也是必不可少的,加上对桑田的管理,是的种桑养蚕更显累人。这项既累人有低效益的经济活动事实上存在这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村民一年当中五次养蚕事实上只有早春蚕和晚秋蚕能有净收入,晚春蚕,夏蚕,早秋蚕,这三季蚕由于温度高的缘故,残发病率很高,村民几乎没有净收入,甚至还要倒贴,为什么农民还要去养这三次蚕呢,他们给我的解释是舍不得那么好的桑叶烂在田里看着心疼,农民在此一点上似乎称不上是理性的经济人。

    问题二:村民自组织性差,种桑养蚕依然采取的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至今没有成立行之有效、名副其实的经济合作组织。江南村在去年六月应上级指示成立了一个养蚕经济合作组织,目前为止只有五个人加入,分别是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村妇女主任、村党支部某一成员,大多数村民不知道这一组织的存在。

    问题三:残的发病率高,但是村民对于上面提供的一些技术知道很是排斥,他们依然坚持自己传统的养蚕技术,即使出现蚕大规模的死亡。

    问题四:桑田里的桑葚在中小城市有着很好的销路,然而江南村的桑葚没有任何经济产值,大片大片的桑葚烂在田里,村民们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外销。

        3、外出务工

    江南村与众多南方农村一样,劳务输出在本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与我的老家相比,本村外出经商的人很少,因此他们的总体收入并不高。江南村外出务工的地点多在附近、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所以从事的主要是服务业、建筑业、之前也有以及废品收购,务工所得收入视年龄的不同有所不同,调查发现80后的年轻人出去打工,这些人的务工收入多数只够自己开销,每年上交家里的钱很少,或者可以说几乎没有钱上交,父母们多数也不指望这些孩子的钱补贴家中,只是希望趁着孩子年轻让他们在外面好好历练一下,待今后他们娶妻生子或是嫁为人妇的时候,他们自然知道攒钱养家糊口。与80后年轻人相比,中年人在外打工的则显得更加务实些,他们的务工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包括修建新房、子女教育、子女成家婚礼等的主要费用都来源于此,而总的务农收入也只能够家里的日常开销。在调研的访谈中,本村的一位外出务工村民告诉我,他92年开始出去做工,十几年的务工积蓄算下来也有15万左右,去年家里盖了新房几乎被掏空,他还想接着出去做两年,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近五十的他出去找活干也越来越难了,对于今后的生活他满是担忧。可见,“房奴”一词离开城市在农村地区依然使用,这位村民劳劳碌碌十年,终究挣得只是一所房子。

     

    二、社会方面

    (一)、江南村的建筑风格

    从里田镇穿过到江南村必经的大桥,放眼望去,村道两旁布满了近几年新建的房屋。当真正走进村庄内部,就可以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式民居,这些老房子具有典型的江西风格。下面介绍一下江南村老式房屋的大体结构、特点:从外观上看,像是一层半的“假式”楼房,外墙以青砖修葺而成,屋顶上则是土方烧成的瓦,门还是老式的木门,有很厚重的门槛。

    进门正对的就是宽大阴凉的大厅,大厅的正中放着一张靠墙的桌子,桌子放着香炉和已经仙逝的先人的遗像。大厅的后面有堵墙,墙后面还可以通向后院,同时,大厅的两侧各有两大间房,每大间房又分为两间房,前面的房间大一些,后面的则小一些。两侧的房间各有一个通往房屋两侧的小门,也是木制的。

    总的看来,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既经济有适合居住,尤其是在有山有水的江南村,给人一种村民如村庄生活的感觉。

    洋江刘氏大祠是村中现存的唯一的一座老祠堂,它始建于1890年,迄今已有119年的历史。由江南村下设的八个村民小组中的江背、如里屋、田里屋、如尾屋、南边、曹下六个自然村合力而建。之所以没有现在的王家村和吴家村,是因为这两个村民小组是在2000年合并成组才被划入江南村的行政区划。刘氏大祠外部形象初看只是更大的老民居,它的精华都包裹在内部。走进祠堂,眼观四方,发现他成左右对称的结构。祠内屋檐重叠,光线微弱,加上年久失修,一走进去,很是阴森,在里面停留片刻就会感觉有些恐怖的感觉。历经文革的磨难,加上年久失修,现在的刘氏大祠早已破败不堪,甚是惨淡。这座昔日发挥重大功能的洋江刘氏大祠,如今仅被用作老年协会的聚集场地。或许这座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刘氏大祠终难逃脱在现代化过程中消亡的命运。

    与刘氏大祠的破败不堪相比,七所兴建的礼堂显得更加气派。兴建的七所大礼堂大体相似,完全采用现代的建筑风格,各个礼堂的造价师说礼堂面积大小在20万到30万不等。礼堂约四层楼房的高度,正面用红色的琉璃瓦做装饰,顶端二龙相望,其下刻有“江背礼堂”等字样,两旁刻有“洋集百川浩瀚无边蛟龙起;江流万里络绎不绝劲风扬”类似的对联,外端贴有白色磁瓦,于江南村近几年新盖的楼房外观很是相像。新建的礼堂,不仅是在名称和外观结构上不大相同,而且其所承载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礼堂主要用座议事商讨、节日拜访、红白喜事、休闲娱乐。与老祠堂祭奠祖先、歌功颂德教化族人、聚会议事等主功能相比,新礼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除了继承了老祠堂某些聚会议事的功能之外,其他功能都带有明显的现在化特征。传统与现代在七所大力大堂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江南村的教育情况

    江南村自古以来是个文化开放的地区,早在民国间本村村民刘国友就开办了私塾,当时附近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慕名送往这里就读,后刘匡时创办过保学。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办了江南小学,首任校长刘文友,原有的江南小学历经多年风雨,2003年村里向县教育局申请资金,在原江南小学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如今面貌一新的江南小学就是我们进村看到的样子。1972年9月我们村还办过戴帽附中,80年代后期戴帽附中合并到里田镇中学,至此,戴帽附中早已不复存在。本村可谓“人才济济”,现有留学生2人,博士生1人,研究生8人,大学生(含大专生)30人,合计171人,高中、初衷、小学上千人,出老年人外,全部脱盲。

    由于笔者到江南村的时候正值学生们放暑假,学校并没有开放。学校就在村支书家对面,我站在学校门外,对江南小学做了个大体的观察。

    (三)、江南村的风俗

     村里的大的红白喜事包括添丁酒、周岁酒、大学酒、嫁女酒、娶亲酒、进房酒和白酒,其中最为隆重的要数大学酒和娶亲酒,这两种酒席的席面一般都在二十桌以上。村里重要的大节日包括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月半和中秋,比较有特色的风俗有除夕夜的开采们和封财门;正月十三的用葛根洗脚;正月十五的扎龙灯;中秋节的放火筝、等等。村中特产主要有酱姜,本人在村中调研的时候到哪家都能品尝到。这个外人眼中看起来有点脏的东西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的必备品。

    村里还有一项有意思的风俗就是村里新出生人口,家里给新取的名字。在该村笔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某某仔”,小名有取“猫、猪、狗”之类的,做外一个外来者,我听到这些名字感到很好奇。于是,在做问卷的过程中,就冒昧的问了一户,户主告诉笔者:这种取名字是由来已久的,并且重名的也很多;另外一个原因是,名字不好听,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四)、江南村的土特产

    1,和子四珍。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这么一联。在永新,即使是普通的农家,客人来了,在腊酒待客之前,好客的主妇会从一列小坛子里掏出几大捧土货,用盒盘装上作为茶点,然后,斟上一杯热茶,叙友情,拉家常。这些“土货”便是永新很有名的橙皮、酱姜、蜜茄、酱萝卜。

    相传唐开元年间,永新的民间女歌唱家许和子被选人宫时,因为思念家乡,便随身携带家乡的土特产——橙皮、酱姜、蜜茄、酱萝卜。也有人说,因她长期食用橙皮和蜜茄,歌喉格外清亮、浑洪,艺压群芳,成为一代歌妃。一次皇后娘娘头昏头痛,许和子得知后献上酱姜,皇后贴用和服用后,头昏顿消,李隆基便下令,将永新县四大特产作为贡品,从而一下轰动京城长安,被誉为“和子四珍”。

    橙皮,是采摘果实还刚形成比拳头稍大点的柚橙,带青皮切成月牙形的薄片,与铜器一起煮(为了使橙皮保持肉白皮青的原色)之后,在流动的山泉水中漂洗,拧干,再拌上白糖晒干。年轻的姑娘出阁前都要制作特产,待过门后的新年招待客人。她们在晒制橙皮时,往往还会独具匠心地把橙皮用小刀雕刻成鲤鱼、蝴蝶、花朵等图案,拿出来,简直成了一件件工艺晶,真有点舍不得吃了。

    橙皮,边色翠绿,脯如白玉,香气清幽,味甜爽口。具有开胃消食、养肝明目之功效。品茗之际,嚼它几片佐茶,不仅满口甜香,而且能通中导滞,调理脾胃。

    蜜茄,取优质未成熟的茄子和上等蜂蜜(或白砂糖),用传统工艺九蒸九晒精制而成,俗称九蒸蜜茄,成品呈深咖啡色,视之清亮透明,闻之香气扑鼻,食之味甜蜜口,可谓色香味俱全,是一种很有名气的特产,加之营养丰富,感观诱人,有高雅食品之称。能润肺、止咯血,对肺病、支气管炎等有一定疗效。

    酱萝卜。每年的7到9月,在江南村,那制作酱姜和酱萝卜的情景,可以说是一道漂亮的景观:一排排酱钵整整齐齐地安放在各家的屋顶上、院墙上、晒场上……到处是压压挤挤,色泽浓褐的酱,在阳光下散发着醉人的香味。酱制的过程,比制橙皮复杂多了,并要求严格讲究清洁卫生。第一步是起酱。把糯米蒸熟,让它长出有益的生物酶菌,调水后在阳光下曝晒7天,制成浓香深甜的酱。第二步,如果是酱姜,则把刮皮洗净的生姜在水中稍煮,放人酱中再在烈日下曝晒7天,洗去酱,晒干表面的水分,密封在陶罐中。月余后,姜的表面便生出一层厚厚的芳香而清甜的白砂(生物酶糖)。白砂越厚,质地越好。酱姜的肉层略呈红糖色,红里透黄,味咸、甜,稍辣,具有暖胃、补脑、提神等功效,治头昏、头痛尤神奇。永新有“晨起吃酱姜,胜似喝参汤”的说法。酱萝卜呢,则是取腌制好的咸萝卜与酱晒制而成。成品外表也是一层白砂,疏松细腻,甜咸适中。它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实属上乘的保健食品。另外,酱姜和酱萝卜可以用来烹泥鳅、炖鸡鸭,既去腥,又可调剂汤的味道,显得格外鲜甜。

    2,永新狗肉。说起永新的风味小吃,就离不开永新狗肉。永新人烧狗肉颇有讲究,大体分为烹、烧、炒三种。大狗则烹,切的块头也大;小狗则炒,切得较为细碎。红烧者,则不论大小均宜,把狗生杀后,狗血沥在酒里,也不剥皮,去毛后用早稻稻草烧烤,然后剖取内脏洗干净,剁成小方块,在锅里用清油武火煎炒,再加水文火慢焖,加入血酒,放上辣椒、八角、橘皮、桂皮等。煨烂了,出锅装盘再撒胡椒粉。这样烧出的狗肉,吃起来嫩嫩的、香香的,油不腻,饱而不厌,其味道美不可言。留下点狗肉汤在锅里煮豆腐或芋头等,或者把煮熟的蛋去壳后再放入狗肉汤里煮,那味道更是特别。狗肉冬天吃了暖骨健胃,能治风湿性关节炎。有的人为强化狗肉的药理功能,还生吃狗血酒。如今在永新,只要贵宾来了,就会杀狗宴请。永新狗肉的味道得到美食家的赞赏,不仅列为江西名菜,而且也列人中国名菜。据说,饱食了山珍海味的末代皇帝溥仪,也爱吃永新狗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总理陈毅,因熟知永新狗肉味美,曾用这道菜招待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宾。蒋经国在台湾,也曾专请永新人做永新狗肉吃。

    (五)江南村的医疗现状和问题

    从村会计吴庆建那里得知,江南村现有508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有496户,村民的“参合率”位97.6%。调研中发现,90%的村民认为中央推行的这项合作医疗政策很好,“中央越来越为农民考虑了”,然而有时90%的村民认为这项政策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稍微大点的病镇卫生院不能看,只能去县医院或者是更大的医院,然而医院等级越高,报销比率也就越低。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是因为20元每人每年对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多大的金额,花二十元至少能买个心安,图个心安是他们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最主要的原因。村中现有三个卫生室,三个医生均为外村人,三家卫生室的条件都差不多,看得最多的是村民们的小伤小病,稍微严重一点的病症村民们度都会选择去镇卫生所或去更大的医院住院治疗。

     村头卫生所得刘医生告诉我:农和医疗是所有医疗改革中最为糟糕的一项。农民从农村合作医疗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受惠的是只是20%的重病农民,另外80%的农民是多花钱身体受损。农村合作医疗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医疗资源浪费,这种方式村医生不得力、多数农户身体受损三方不得好的局面。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普通村民的小感冒在没有实行医疗合作之前,在乡村门诊里看四瓶吊针外加一点药,两天就能好,看病费用120元左右。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之后,他们去镇卫生院看一个小感冒是五天左右,按一天80元保守来算,五天的费用至少要400。在这400元中,农民需要100元垫底,其余300安85%来报销,剩下的15%农民自己支付,45元,这样与垫底支付的100元相加,农民自己最重要支付的总额是145元,相比农村合作医疗前的120元,农民还是多花了25元。刘医生告诉我,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不仅是造成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农民自身也是受害的。因为原来两天就能看好的小感冒,现在乡镇卫生院要5天,由于用药量加大,是药三分毒,农民身体的耐药性和抗药性增强,由此一来会产生很多因源性疾病。但是村民很少有人会去算这个帐,在他们的脑中一直认为住院天数越多他们就越的便宜。此外,乡村医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由于垫付资金导致自身资金周转的不开,所以乡村医生对于拿农合医疗卡看病的人是能推则推。

    四、政治方面

    全村辖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江背、如里屋、如尾屋、田里屋、南边、曹下、吴家、王家。全村均为汉族,村庄共有农户508户,人口2320人。一路调研过来,不管是在村委会与支书和主任的几次交道还是与村民的闲聊家常的过程中,江南村的政治是种典型的冷漠政治。在做村庄问卷的过程中,村支书对于本村的村财务状况不是很清楚,村主任对于我的到访甚是冷淡,许多问题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在与农户的访谈中,村民们对于去年的村委会选举多数只是知道而已,尽管本村有高达78%的投票率,然而这么高的投票率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真实的因素。2008年的村委会投票村里采取的是抱着选箱上门投票的方式,以此方式来投票如此高的投票率也不难解释。然而,村民们对于选谁不选谁多是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无关,当问及他们对于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工作如何评价他们最常用的回答是“这个不好说,他们做了什么我都不知道我怎么说啊”。当问及他们是否愿意竞选村干部时,他们回答依然是“我没想过,跟我没什么关系”。村民们对村庄公共事务如此冷淡,政治冷漠或许是最好的解释。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