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水草坝--调研普调1

    调研报告(普调)

    2013年8月16日至26期间,我背负着一切的期许。又一次在这里续写我的调研生活,这一次感觉比前一次在各方面的调研工作中熟练、简单了很多。至少毕竟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一片区域里,虽然这是第一次前来,但以前就对我们这方圣土已有所了解。走进这个村庄民风的淳朴,同胞的热情让我深深难忘,在感动之余我还是把握好我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久我在村庄所知道和了解的村庄概况、村庄经济情况、村庄政治状况、村庄文化教育情况、村庄社会情况及贫困等方面呈现出来。

    一 村庄概况

     本村庄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水草坝。烂泥箐乡地处宁蒗县城东部,而该行政村隶属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地处烂泥箐乡北边,距烂泥箐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县城25公里。东邻四川盐源县,南邻烂泥箐村委会,西邻大二地村委会,北邻大兴镇。辖农场、小水草坝 、红升等11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的有海坝、坪子山、磨房沟、阿加亩等、小坪子、萝卜地、小水草坝、白草坪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36户,有乡村人口1336人,其中农业人口1023人,劳动力99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01人。全村国土面积32.28平方公里,海拔2815米,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1250毫米,适合种植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0410亩,林地9241亩。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本村居住的是单一民族—彝族。本村没有电站等水利设施。交通上来说,从县城到本村是较为狭窄的硬化公路。但由于本村处在宁蒗海拔较高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资金回报率低,对于整个村庄来说,公路的普及率低。到目前为止,全村还有7个小组未通路。因为海拔高,风大,这几年头当地的政府部门牵头发展了风电,所以实现了村村、户户通电。由于地处偏远的缘故,本村的村民相比以前生活好了很多,也通了电,有些家庭也修其了漂亮的房子,可是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比,这里的人们感觉显得非常落后。这个村委会来说,拥有现代家庭设备例如洗衣机、电脑、网吧、休息场所等聊聊无几。整个村委会目前只有一个厕所,1336人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厕所。没有一个家庭是修建了厕所,大家都比较热衷于大自然式的厕所;没有一个洗澡间,有很大部分人一年都没有洗过澡。即使是年轻人想要洗澡也得趁来县城的机会,在县城里洗上一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提倡、鼓励、和投资修建这里村民的卫生间、洗澡室等甚至包括整个凉山彝族片区应该必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本村的1336人中,其中男人占800,女人占536.在全国各地都离婚率上升的今天,这里因为有其历史文化的特殊原因—彝族一般结婚了就涉及到俩个家族的问题,其次离婚涉及的东西太多,所以这里的离婚也较低,目前只有5对。

    二 村庄的经济情况                                                     

     这个村庄因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增收难,致富慢,农作物品种单一,市场化、商品化水平低,产业支撑能力弱,农户居住分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乡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建设资金困难,集体经济十分脆弱。所以这就限制了这里向外面的农村一样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结构合理的农业的模式,本村的家庭和人民的收入主要靠打工,种植高寒作物如马铃薯、荞麦等。

     本村目前有340人的外出务工人员,有12户的养殖大户和1户种植大户。本村具有良好的养殖条件,覆盖地域广,海拔高不适合种植却草场丰富,可发展规模化的畜牧业。这几天的调研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很多村民都看到了发展规模化、市场化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现在市场上一只绵羊可以卖到2000元,然后根据这里的大理条件的草场条件可以承载一家50只的牲畜,只是他们大多都苦于自己手里没有资金和政府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农业的话,村民们也看到了这里发展农业发展的不可改变的瓶颈。这里气温低,大部分土壤pH近中性偏酸,速效磷总体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有机质、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水平偏低,只适合种自给自己的马铃薯、荞麦。对于他们的另外一个收入的来源—打工,因为他们大多都知识文化层次较低,大多都在本县附近从事劳力的第一产业和出去深圳、广州等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服务业。所以出去打工学技术回来搞创业的很少,都是在外面打工积攒钱然后回来修房子、供孩子读书、从事运输业。从目前来说,虽然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和农民的意愿,但全村336户家中只有12户搞养殖业,搞畜牧业有很大的空间,却依旧任重而道远,还看不到发展规模化,市场化的曙光。所以,现在的全村的经济状况显得很贫困,只能靠种植和打工。很多家庭的收入入不敷出,贫困家庭随处可见。

     

     

    三 村庄政治状况

    本村有11个村民小组,有四个村干部。有37名党员。在今年刚进行了村委会的选举,投票率很高。但选举程序不是很规范,家支、家族观念对选举的影响较深,,所以在人民群众中因为选举而产生的矛盾很多,小组里面又被割裂为好几个派系。有些地方的选举没有选上那些公正、公平、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人。也有些部分存在着贿选的现象、相关部门打击力度不大。2012年,本村上访和群体事件的发生为零。本村在处理纠纷方面,有个很好的探索。充分争取了家族中的德高望重的人来参与纠纷的解决中来,成功处理了村民间发生了3起纠纷。四  村庄的文化教育情况

    虽然村庄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发展、政治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但相比过去确实是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相信未来只要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会变得更好。相比这俩部分,村庄的文化教育情况显得过于滞后。全村1336的人口中,没有幼儿园,一个小学学生为110人,小学教师5人,初中生30人,高中为15人,大学生为15人,这个比例显得很低。本村村庄举办的农民技能培训的次数和活动均为零,这与靠打工和种植来养家糊口的村庄现状有很大的不符性。同时本村的书报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活动室、健康广场和器材、远程教育服务站也均为没有。上级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也没有,同时这样一个单一民族应该有的民间文化设施也没有。网吧、录像厅、茶馆室及歌舞厅都为空白。2012年上级的文化投入经费也为零。本来以上这些都应该成为现代农民的生活中的不可分割一部分,可在这个村庄一切都是那么空白。好像和这个时代有一种代沟的感觉,他们接触外界世界的最好方式是看电视,靠外面去打工自己展开眼见。跟据了解,很多出去打工的本来知识文化层次也低,政府又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引导政策,出去之后辨别和理性思考力较弱,所以导致部分打工者的道德素质低下,触犯法律的事情时有发生。国家的政策一直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发展,可是像这个村庄一样现状的全国无数个村庄真的很值得我们及党和政府高度警惕和关注。

    五 村庄社会情况

    本村的社会保障情况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其中医疗保险做到了全覆盖,养老保险的收益人数为672人,目前已经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100人。低保户数为200,低保人数为300。村民对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较满意,但希望以后更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和低保的收益范围,对低保的收益流程实行透明化运作,也望医疗保险取消地域性的限制。村民们认为这些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因病返贫的比例,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村五保户为20户,享受人数为36人。村卫生所一个,村庄小汽车数量为11辆,货车为1辆,拖拉机为5辆。不足的是,在新一届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政放权,在社会各界都将协会的力量的和代表视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该村委会如经济合作组织、政治性组织、文化娱乐性组织为空白。这位以后村庄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总以上村庄概况、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方面的概述,该村庄相比过去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村民的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村民看病难和没有钱看病、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减少,社会保障的涵盖面也越来越广。但从横向相比,由于村庄发展道路的定位准确,政策方面的很多原因导致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上升,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依旧任重而道远。

    六 村庄民间风尚

    一)这个地处山间的小小的村庄,也和许多其他地方的彝族地区一样。一个年只有俩个节日,也是对于彝族来说最重要的节日。第一个是过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而彝族它本身是不过春节。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包括该村的凉山大部分彝族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过年分为准备、过年和访亲三个阶段。临近过年的1个月左右就进入准备阶段,开始选定日子,组织年货,缝制新衣,积柴火,磨刀具,编制各种草垫,捕垫座位,清扫家屋,清洗衣物和餐具等等,把家整得井井有条。“枯史”的头天家人团聚,彝称“就洛基”即除旧迎新、迎祖灵,按家庭条件杀猪、杀鸡、煮豆腐不等。

    过年阶段为三天,期间不得息灭烟火。第一天,凌晨鸡叫时起床,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开始忙碌。妇女们做粑,过年的粑比较小,一块只有2两左右,可以做成各种形象,小巧、精制,逗得孩童们爱不释手。汉子们集中起来,从辈份最高的那家开始,一家一家地杀猪。猪依家庭条件,杀几头都行。平日里乱杀生,手脚不干净的人不能杀过年猪,杀猪者在杀猪前先喝上一杯主人家的酒,以清洗各种不祥。孩童们尾随大人一家一家地“维西纳古坡”(割猪蹄)。你割我家的,我割你家的,一路嬉戏,一路闹喳,一路欢笑……                                                                     

    第一顿肉少不了心、腰、肝、舌,因为那是祖宗的祭品。煮好了先祭祖宗,祭词常说:神祖在上,保佑家人,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祖完毕,主人家选尝一口,才请客人吃。饭后就是酒,酒是自己酿造而成的,泡水酒、稀饭酒、白酒任你挑选。当然,第一碗还是祖宗的。酒足饭饱后,妇女们装香肠,汉子们烟制腊肉。彝家的香肠、腊肉色鲜味美,叫你看了唾涎三尺。任务完成了就开始“波良”(拜年),男女老少各建各的队伍,一家一家地拜,不分种族,不分主客都可以拜。每到一家都争着唱丰收歌,说祝愿词,主人家将献上香肉美酒。那歌声词意,美酒香肉以及彝家的热情,让你终身难忘,不愿离去。 拜年不分白天黑夜,进行到过年阶段的最后一天。在拜年的路上,调皮的男孩们总抽点时间来摔跤取乐、比勇。    

     第二天,寨子里的孩童们带上各自的猪肉、小粑和豆腐,集中在一棵大树下、一个大石头上或一座小山头进行新年野餐,彝称“阿依什仁”。他们常常比谁家的猪肥大,比谁家的小粑和豆腐精美。尔后把所带的食物集中起来共同聚餐。野餐谁也不许先吃,先得要给树、石等万物吃。祈求万物有灵,保佑人间,保佑孩童,安康成长,前程光明。

     第三天,凌晨鸣叫时起床,用一顿丰盛的美餐举行欢送祖先灵魂仪式,彝称“阿普吉。鸡叫后欢送仪式越早越好,好让祖先的灵魂早上路。  

    第四天就进入访亲阶段,彝称“就古”。晚辈们背上过年肉、香肠、美酒、鸡蛋等礼品,一一拜访长辈。每到一家拜访,左邻右舍都相聚起来看年猪肥大、问安康、品美酒。每位都要给来访者赠送一定的钱或礼物。钱依据自己的家庭能力而送,物依据自己的家庭能力和对方的需求而送,服装、餐具、猪、鸡、牛、羊均可,送牛为荣。就这样,寨子里的人,张三家的晚辈来了,欢聚在张三家;李四家的晚辈来了欢聚在李四家……这个时间持续1个月左右。

     

    (二)彝族的火把节 可以看成是彝族的第二个非常重要节日,甚至重要性超过了其过年。最近几年彝族的地区的火把节被外界都熟知了。火把节的由来的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思惹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另一种传说:天神恩梯古兹派喽罗到人间收取苛捐杂税被杀后,为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间。俄体拉巴相邀大家用火把焚烧害虫以保平安,虽说法不一,但各地过火把节的时间是相同的,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庆祝共为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三)丧葬文化  因为本村交通不便,又是地处彝族的腹地。所以凉山彝族的特殊的丧葬文化也体现在这里,这里的丧葬文化也体现着凉山彝族的丧葬文化。凉山彝族的丧葬形式为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次之。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备丧、祭奠、指路、招魂、出葬、火化、聚食等仪节。同时,在长者去世后的一定时间内,还要举行安灵仪式和超度送灵的安魂仪式。真可谓是隆重典雅、虔诚之至。整个丧葬祭魂仪式,较完整地保持了彝人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习俗。首先备丧。一个人病重了,家里人便请“苏尼”或“毕摩”前来驱鬼治病。老人一去世,立即朝天鸣枪,以向亲友报丧。紧接着进行的是穿寿衣,即将弥留之际的病者的旧衣全部换下,家人以热水或酒为其浴身,然后换上新衣。其次是编制抬尸用的尸架,形似梯子,但横档有着它特别的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如死者是男性,尸架的横档就用九根手臂粗的木棒;如死者是女性,则用七根木棒。扎尸架限用麻线或布条,不能用其它类绳索代替。再次是理遗容。在放置尸体时,男女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分,规矩是男右女左,把尸体整理成弓状(双脚屈卷于腹部)。男以右手朝上,以便死者灵魂归祖时好使用刀枪;女以左手朝上,以便死者好抱子孙。第四是择葬日和通知亲属。尸体安顿好后,就要请来毕摩择安葬日期,最吉利的葬日是虎日和猴日。日子择定后,便根据葬日来确定放尸体和亲属们赶到吊孝瞻仰的时间。第五是祭奠。彝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一家死人,千家赴吊。祭奠活动一般为一至三天,内容有敬酒祭酒、吊丧、对守灵歌等。第六是敬祭酒。长者去世后,其儿媳妇(包括侄儿媳妇),便要穿上漂亮的衣裙,在念经老头的引领下边唱边围着死者尸体转绕敬酒,以示永远虔诚地侍奉着老人。敬毕酒后,就要留下两名最美丽娴淑的媳妇站在门口迎接吊丧者,并向他们敬酒。第七是吊丧。老人同宗近支的亲属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带上应出的一份粮食和牲畜尽快赶赴死者家。奔丧者中,女儿婆家族人为最多。在一般情况下,还要带上刀舞队和枪队。还须在本家族中选择一至二名能唱会道,善背家谱,识天文地理者,来念指路经和唱悼词。客人从数里之外就以鸣枪来表示他家的奔丧队已到。主人家听到枪声后,马上派出事先已组织好的刀舞队和放枪队前去迎接,并要鸣枪以示还礼。如今鸣枪之礼已改为鸣放鞭炮。第八是守灵对歌。入夜,在死者家门外坝子上烧上熊熊篝火开始对歌。客人中出场顺序是依死者之女的长次来排列,长者为先,主人一方要对答。谁的调子多,歌声悠扬,舞姿优美,懂得的天文、地理、历史、家支谱系多,并且能背得流利、熟悉者则算谁家胜。其次,主客队人员要依次到死者面前唱起魂调(哭丧歌)。第九是指路。翌日晨,人们将遗体挪动一个位置,妇女们拥向灵前大哭,男人们则立于灵前围成圈,一位德高望重的毕摩领头念诵《指路经》,意即为老人的灵魂指明通往祖先居住地的道路。因为彝人的观念中都认为人死归祖,葬礼上则宴请祭司毕摩为亡灵指路送魂,亡灵方可顺利到达祖界“兹兹蒲乌”。第十是招魂。指路完毕,毕摩又为死者的亲属一一招魂,以防止其灵魂跟随老人而去。毕摩手拿一束从高山上拔来的野兰花草对死者念道:“送是要送你,跟是不跟你走,走在你前面的人,要用手拉回来;跟在你后面的人,要用脚蹬回来”。第十一是起灵。招魂完毕,再次鸣枪致哀,便起灵出丧。此时要把覆盖尸体上的白布撕成几块分给死者的子女。4个青年男子抬起尸架前行,几个人手执剥皮柳杖守护左右,以象征用古代的长茅来刺杀路上的妖魔。其余的人有的手执一条带叶树枝。一路上妇女走在尸架之前,男的跟在尸架之后,放声恸哭,以声大为哀。一直把死者送至村寨公用的火葬场地。第十二是化形。是日晨,鸡鸣头遍,毕摩就带着一个帮手上山去定火葬地点,同时安排一些年轻人去砍柴。然后在毕摩指定的位置上先挖一坑,新砍一颗松树劈成四块摆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然后在上面按井字形一层层堆放干柴。尸体要面东头北,俯卧于尸架上,盖以树枝。然后再把盛有玉米或荞粑的竹箕和装有水及木勺的木盔置于其侧。尔后用四根干竹子扎成火把,由负责火化的二人从头、脚两处点火,进行火化。火葬化形后,骨烬下落坑内,即将木盔内的水泼于地,再将木盔、木勺打烂弃之。再行壅土,上压石块,砍些刺笆盖住,以免人畜践踏,但不砌坟。火葬毕,毕摩在屋侧烧烫一块石头,在地上插上神枝,将水泼于石上,水蒸汽即升腾而起,烧尸者和所用的工具都要从水蒸汽上过一遍,即表示去邪除秽。第十三是聚食。人们从火葬场退出后,不分老幼、贵贱、亲疏,都来到一块指定的空地上参加丧后宴。先由装扮好的妇女,在一面白旗的导引下,排成单列绕场一周,边走边向人们散发兰花烟,以示慰劳。然后由负责款待亲友的帮手抬着荞粑、砣砣肉,一人一份地平均分发。食毕,葬礼即告结束。第十四是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父母去世后,儿女辈一定要请来毕摩制作一个灵牌,灵牌即死者的牌位,做好的灵牌都供起来,安顿在死者家中锅庄左侧的墙上,以示纪念死者。灵牌做好后,其子孙后代每当逢年过节或家人有病时,都必须以酒食虔诚祭献。第十五是超度送灵。灵牌在家中供奉一年或数年后,要请毕摩来举行超度送灵仪式。这是彝人宗教祭祀中最隆重和最复杂的仪式。整个仪式一般要三日才能完成。

       这个村的调研之中,让我的身心得到了洗礼。我才发现实践也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很多知识当我们做在教师里或在书本上看到的时候,感觉我们自己什么都会了。可是来到现实的我才确切感受到很多事情不知从哪里入手,即使找到了切入点也因为理论的欠缺、组织问题能力的不足、思维嗅觉性和深度性不足,也不知如何写才是最好的。其次,对于我的民族文化来说,当年感觉我从小就生长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应该大多的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方面我是懂的,可是进村和那些老人交谈我才感觉出自己的很多方面还要进一步的提升。例如,自己民族的葬礼“男以右手朝上,以便死者灵魂归祖时好使用刀枪;女以左手朝上,以便死者好抱子孙”这样的规矩,我是第一次听说。因为这样习俗虽然在现实经常使用着,但我们以前是小孩的缘故,大人们故意让我们躲开一切丧葬活动,所以我对这方面的知识过去是一片空白。但愿今后自己在我的专业上、民族文化上更加努力的学习,为农村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尽一点微薄之力。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