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宣汉龙泉调研报告

            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四川宣汉县龙泉土家族自治乡高架村的调查报告

         摘要:国家扶贫政策得到贯彻以来,对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影响深远,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在脱贫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项目组通过对四川省宣汉县龙泉土家族自治乡高架村进行问卷调查和专门访谈,发现在脱贫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便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现真正脱贫。

         关键字:四川省  龙泉 土家族   脱贫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幅员4271平方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辖55个乡镇、497个村、50个社区,人口123万。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龙泉乡是2004年由四川宣汉县原鸡唱、自由、龙泉三乡合并而成,根据200592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33号)批准,同意宣汉县龙泉等4个乡建为土家族乡。龙泉乡位于宣汉县东北部,地处两省(四川、重庆)四县(重庆市城口县、开县、四川省达州万源市、宣汉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31°43’07N,108°24’19E。辖13个村64个村民小组,268810096人,土家族人口7337人,总面积223.64平方公里。前河纵贯全境,有号称"中华第一漂"的百里峡漂流,是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百里峡腹心地。龙泉乡系盆缘高山区,群峰连绵,沟谷纵横,山高坡陂,最低海拔580米,最高海拔2480米,平均海拔1530米,耕地面积4877亩,其中30度以上坡地占70%以上。全乡退耕还林92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

         高架村位于龙泉土家族自治乡东北部, 距县城中心123km, 距达州市185.1km, 属典型的边远贫困地区。全村面积28 350, 其中耕地440亩,农户承包地面积440亩,林地面积(包括退耕还林面积)13000亩,2012年耕地占用面积380亩。全村地貌特征属喀斯特地形地貌, 属典型的西南山地。全村有185户,人口总数765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土家族,其中男性460人,女性305人,为国家级贫困县宣汉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一.高架村现状

     1.1 经济状况

    高架村位于高山地区,以林地为主,居民在坡地主要种植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所种粮食作物主要用于家庭食用。在山地地区,主要种植药材,其中药材以厚薄,云木香为主,这些药材种植主要是国家扶贫生产性项目的一部分,由于处于刚实施阶段,且这些药材生长需要10-15年生长成熟期,现今没有任何药材销售收入。所以常年在家居民主要以挖掘野生药材,销售家禽,玉米,土豆为主要经济收入。由于消耗大,粮食作物产量低,且野生药材只是偶尔才能获取,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且水平很低,当地居民主要以打临时工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该村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多达215人,占全村比例为30.06%,在这些居民中,主要从事建筑等高危行业为主。目前该村没有任何便利店,餐馆等服务点,经济状况比较落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仍处于贫困状况。

        1.2础设施状况

        村域内公路里程6.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4公里,砂石公路里程2.5公里,村村之间,村组之间没有公路连接, 主要以农村羊肠土路为主。该村185户村户全部通电,通自来水村户37户,使用沼气农户数量为5户。村民的生活用能源主要依靠柴草,除少数村户通自来水外, 其余村民组家家户户主要靠取用污染严重的“天坑水”。由于地形缘故和资金缺乏,目前该村无任何饮用水水库和灌溉系统,当地农业、牲畜主要靠“天降水”。由于高家村处于四川、重庆的交界处,且位于高山地区,通讯发射塔缺乏,目前手机等移动通讯基本上无法使用,当地群众和外地沟通极其不便。

         1.3 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前该村没有村委会办公场所,主要在村干部家里进行日常办公,加上通讯不便,村务工作的展开,困难比较大。在医疗方面,该村没有医疗卫生服务站, 当地群众主要去乡里看病医治,在文化娱乐方面,当地群众以闲聊,邻居互相串门为主,无其他娱乐项目。由于公路交通极其不便,当地外出主要以步行为主。总体上讲公共设施几乎为零。

     

    二.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对高架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高架村经济社会的各方面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村民们对于国家扶贫政策的认识和评价如何? 对扶贫建设的意愿是什么? 高家村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高架村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调查访谈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与乡、村干部座谈, 以及对高家村30家农户的抽样问卷调查, 最后通过问卷分析研究。发现广大村民对国家扶贫政策实施的重点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对当前扶贫政策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是在程序上过于复杂

    根据与乡、村干部、群众代表的座谈, 以及对高家架村30户的入户访谈问卷调查, 95% 的农户认同、支持国家扶贫政策, 农民对中央的生产性项目扶贫的满意度高达100%;,但是在生活性项目的扶贫投入方面满意度为75%。同时在调查中,有多大95%的村民认为扶贫项目在审批过程中,程序过于复杂繁琐,且审批效率低下,不利于扶贫项目的实施、

    2.2 国家扶贫资金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不足,对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作用不明显

    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地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饮水工程资金,通讯设施投入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在2012年150万扶贫资金分配中,其中97万用于当地药材的片区种植,53万用于村落基础社会等其他建设,其中大部分主要用于公路建设,在饮水工程建设和通讯设施方面投入资金为零。饮水和通讯是影响当代农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但是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目前该村饮水以污染极其严重的“天坑水”为主,当地村民通讯主要是以“山里大声吼”原始的方式进行,同时通过与龙泉乡政府干部座谈发现,由于通讯和交通不便,当地行政成本很高,且行政效率比较低下。

    2.3 对村民教育技能方面投入不足,村民没有“能力”脱贫

        高架村一直属于边远山区的典型,历史上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受访村民中,多达90%的群众只有小学文化,其中10%的村民没有上过学,另外10%的村民属于村里的高学历“中学文化”。在对高架村整体情况问卷调查中统计到2012年在读大学生(包括高职)1人,在读高中生(包括中专,中职)10人,在读初中人数17人,在读小学人数37人,可见高架村年轻人的受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在2012年高架村的150万扶贫资金中,仅有4000元用于支助学生上学,这会严重影响当地村民子女通过接受更多教育进行脱贫。同时该村基础教育设施没有,离该村最近的小学,幼儿园远达5公里,该村未成年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山高路险,村民子女上学极其困难。不管是成年人的技能培训投入,还是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投入,国家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造成当地村民及其子女缺乏脱贫的能力。

    2.4  村民缺乏脱贫自主性,在脱贫努力中没有门路

        在30户农户的入户问卷调查中,多达95%的村民主要寄希望国家扶贫政策以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村民缺乏自主能动性,在脱贫方向上比较迷茫。在和村干部、当地村民的访谈交流中,得知当地村民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封建闭塞生活,比较“认命”,在脱贫积极性方面也不足。在脱贫门路上,有多达90%认为外出务工是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剩下60%的人因为没有外出务工信息渠道才选择留在家中务农。可见村民在脱贫过程中毫无方向感。
    2.5
    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村民无法承受意外事故

    高架村处于高山地区,耕地坡度较大,当地村民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一些家庭由于意外事故丧失主要劳动力,老人和妇女作为弱势群体无法生存。在30户的入户调查中,其中一户,户主为61岁的老妇人,去年意外事故,儿子和老公双双离去,家庭留下她和9岁孙女,本已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扶贫资金在分配过中,缺乏对意外事故家庭的重视,导致部分村民生活严重困难。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高架村普通村民及村干部的调查及访谈, 我们发现两者的意见大致相同。综合双方的意见, 针对高架村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际迫切需要,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大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简化扶贫项目审批程序

        尽管村民对国家扶贫政策比较满意,但是有高达75%的村民对国家扶贫政策并不了解,对扶贫项目也并不熟悉,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扶贫项目应该更加公开化、透明化,让普通村民更加主动的参与扶贫项目。针对扶贫项目审批程序方面,政府层面应该尽量简化审批程序,防止不同政府部门互相推诿。

    3.2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针对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方面,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并联系企业和社会名人以进行民间捐赠,增加扶贫资金总量。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明确重点,特别是要以交通,村民饮用水工程,通讯等关系到贫困山区村民重大便利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攻克这些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为村民脱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3 设立专项教育扶贫基金,并大力引进教育资源

        针对当地村民技能培训投入和村民子女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项教育扶贫基金,专项基金必须在扶贫资金中占有一定比例,且该部分资金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只能用于教育设施的改善以及教育资源的引进。在教育资源的引进上,主要采用“就地取才”的原则,贫困地区所在省市高校以及其他高职院系在政府牵头下,服务于贫困地区,主要措施包括1.高校优秀教师特别是和农林相关专业的一些专业直接为贫困村农民提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种植方面的技能培训,该地高校支持并鼓励优秀教师免费培训贫困地区农民,扶贫教育基金给予适量补足用于培训期间教师的日常生活。2.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应该鼓励贫困地区所在高校优秀学子在该校校团委的牵头下,定期输送学生去贫困地区学校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只给予日常生活补贴,补贴从扶贫教育基金中抽取,这既可以解决当地的师资缺乏问题,也可以增加年轻大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在技能培训上和基础教育培训上加强后,贫困地区村民脱贫能力会有质的提高。

     3.4  政府加强统筹规划,为农民脱贫指明方向

        政府部门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门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解决当地群众消息闭塞的弱点,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农产品销售建立稳定渠道,有力的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3.5设立扶贫应急基金,为农民提供应急保障

        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意外事故,贫困地区农民都无法承受,需要政府出面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扶贫应急资金的使用方面,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审核发放,杜绝骗取资金。同时政府可以从扶贫应急基金中,为贫困地区农民购买个人商业保险,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农民能从困难中走出来。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