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czmcdnxc普通调研报告

    2013年“百村观察”暑期调研

     

    撰 写 人:彭堂超

    调 研 员:廖武钢 彭堂超

    调研类别:非百村贫困村

    调研地点:四川省沐川县大楠镇新场村

    调研时间:7.23-8.03

     

    四川省沐川县大楠镇新场村调查报告

     

    一、村庄概况

    新场村是四川省沐川县大楠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大楠镇,沐川县辖镇。1942年为大楠乡,1958年改公社,1961年民政、龙水两乡分出,1962年太平乡划出,1984年复置乡,1992年明月、云峰两乡并入,199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54.7平方公里,人口1.3万。沐(川)干(剑)、沐宜公路过境。辖义和、龙水、建农、高山、白云、麻央、石堰、李子、水口、新场、禾加、四河、金盆、文昌14个村委会和大楠街道居委会。

    新场村位于大楠镇的南部,距离大楠镇约8公里,是大楠镇下辖的十四个行政村中的一个。全村有382户共1378人,其中男性有746人,女性632人。劳动力781人,其中男性532人,女性249人。在外务工人员587人,男性巨大多数,其中女性只有138人。新场村所在的沐川县境内山高林密,溪河纵横,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有“干中都、湿沐川”之称。属气候温暖而湿润,雨量充沛,阴湿寡照,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雪少见,无霜期长。该村夏季阳光充足,且多夜雨,十分适合农作物、林木的生长。但是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该村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明显。全村近十年来退耕还林2026亩,现有耕地面积650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主要种植在坡度较小的山坡上。该村没有整块平坦的稻田,所以水稻零星地种植在山腰,或山坳的梯田中。主要经济作物为黄、生姜,套种与玉米地中,但由于近年价格不高,农民种植的热情不高。本地林地主要种植各类竹子,如紫竹、苦竹、篾竹等,有少量的自然林。在养殖方面主要以养猪为主,基本没有其他牲畜的饲养。全村共有171户建档立卡平困户,2012年脱贫人数约200人。新场村与邻近的文昌村交界处有一个水库和电站,但是电站、水库不属于村集体,该村对其不具有管理权限,对该村基本没有影响,除了电价便宜以外。

     

    二、村庄的房屋结构和交通条件

     

    (一)房屋结构

         新场村的房屋以砖木结构的瓦房为主,近些年楼房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村中现存最为古老的房子为建国以前的地主家的木瓦结构的房屋,以石头为地基,木柱架起整个房屋的结构,以木板分割屋内空间。老房子现在仍有人居住,但是房屋已经很破败了。

    另一类值得一提的房子为胡正华家房子。房子由泥土与砂石混合后版筑墙体,上以木梁覆瓦为顶。这类房屋在村中还存在较多,但是仍有人住的较少,胡正华家是特例。此类房屋取材方便,结实耐用,估计是上个世纪下半叶最为普遍的居住形式。土房由于墙体干燥、地基下陷等原因会逐渐开裂,大多都属于危房。

    下一代房屋为砖木结构的瓦房。村中有一条县道穿村而过,随之而来的便是极大地降低了建筑材料的入村价格,使得更多的农民有能力修起砖瓦房。这里的砖瓦房和外界类似,建造速度快,更为坚固舒适,这些优点也使得它成为了村中最多的建筑。

    不管是土墙瓦房还是砖瓦房,大多是长方形,前后只有一间,横向分割成几个单间。有些房子建在坡地,会建两层,下层为猪圈或牛栏,上层为人居住。

        现在新修的房子以两层楼房或单层平房为主,内部空间大。

    (二)交通条件

         沐川县交通便利,213国道线和沐屏公路横穿全境。全县通车里程达690km,其中水泥路、沥青路面达100km余,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达44千米,实现了乡乡通汽车、75%的村通公路。

         大楠镇新场村有县级公路通过,而且公路质量很好,相对于其地处山区可以说是交通非常便利的了。但是作为山区公路其弯道多,坡度大,行车条件并不是很好。

    全村的水泥路有2.5公里,碎石路有9.4公里,虽然做好了通村公路,但是没有做好每个组都通公路。新场村离大楠镇有8公里路,客运由私人营运,是村里面去镇上的最主要交通工具。从村里面到镇里坐面包车每人每次需要七元钱。村里面摩托车很少,蓄力的使用也很少,主要靠步行和人力。每逢赶集的时候,一些家庭条件贫困的村民会发上三到四个小时,直接步行到大楠镇。

    在村里面组与组之间的道路还没有硬化,村子里面交通十分不便。从最远的十组到村委会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道路十分崎岖难走。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村民一月才赶集两到三次。很多农产品基本运不出来,生产生活的各种必需品也很难获得,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村里去年开始集资修路,争取做到每组都通公路。

     

    三、村庄内部经济发展状况

     

    (一)传统种植业的发展状况

      新场村的传统种植产业主要有水稻的种植、玉米的种植。这二种种植产业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村民们的栽培技术十分娴熟,种植的田块分布基本延续着传统的种植田块分布。全村只有200左右的水田,水稻主要中稻的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水源充沛且相对平坦的山间坡地,亩产量不高,500到1000斤左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新场村的种植比重较大,一般一山坡而种,对地势、水的要求不高。由于新场村各个小组的土地并不一致,导致各组之间人均耕地差异非常大,每户玉米种植的面积也不同,最多种植将近十亩玉米,最少的大约0.2亩左右。玉米主要作为饲养饲料,是作为精料参杂在其他的饲养用料之间,有的农户也直接将整个玉米棒子连同玉米秸秆加工成饲养饲料。水稻和玉米都很少销售。

    (1)水稻的种植

       在新庄村水稻有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几乎是每家每户都种植水稻,将稻谷作为他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水稻的种植时间长,新庄村村民对水稻的栽培经验十分丰富,对水稻的种植技术十分娴熟。新庄村水稻主要是中稻的种植,但是由于光照或土壤的原因,水稻产量不高,亩产最多1000斤,普遍的是500-600斤。新场村水稻种植很少,一是由于水稻田不多,退耕还林之后,全村只有200亩的水田;二是,产量低,该种玉米的多了。

    村民种植水稻主要是为了自己食用,出售的非常少,而且一般出售还仅发生在村民之间。由于产量低,村民并不能从水稻种植中获得很大的利益,大多是为了省去买米的钱而种植的。单从水稻种植这块来看,新庄村村民间的收益差异不大。

    水稻种植的主要成本是种子和化肥,一斤水稻种子30块钱以上,一包尿素110元。另外本地的耕田费用非常高,不但要算耕田费还要算人工费。农药很少使用,很多农民表示是自己吃的,能不使用农药就不适用农药,反正虫子也吃不完。

     

    (2)玉米的种植

    玉米在新场村的种植比重较大,一般是依山坡进行种植,玉米对地势和水的要求不高,所以玉米种植的也就相对多些。新场村去年开始有一个玉米高产示范项目,由政府提供种子和肥料,由村民种植。但是据村民反映效果不明显,具体原因不清楚。由于去年和今年新场村所种的玉米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灾害,去年很多遭受了风灾,有的绝收,有的亩产只有500斤;今年有很多遭受了虫灾和雨灾,很多玉米在玉米地里就已近腐烂了,有村民表示是种子的原因。

    玉米作为牲畜的饲养饲料而种植的,不用来销售,因而不能用玉米的市场价格来对玉米的种植收益进行估算。玉米主要是作为精料参杂在其他的饲养用料之间,有的农户也直接将整个玉米棒子连同玉米秸秆加工成饲养饲料。玉米的种植收益主要通过作为牲畜的饲料体现出来。从玉米的种植投入上来看,种子、肥料、除草剂是主要成本。

     

    (二)经济作物的发展状况

    新场村的经济作物有黄、白姜,现在最主要的是黄姜。黄姜是新场村所在的沐川县的特产,黄姜只是当地村民其的叫法,其学名应该为姜黄。姜黄外形和常见的生姜—白姜类似,只是其颜色为深黄色,所以多称其为黄姜。

    沐川的黄姜主要用于食品、药品、印染、化工等,沐川黄姜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有机农产品认证,其精加工产品畅销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沐川白姜根茎肥大,肉质白而细嫩,干姜块坚实饱满,粉性足、色白、筋细、辛辣、味浓,以“白皮粉口”享誉省内外。自2005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生姜示范基地县以来,该县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制定《沐川黄白姜丰产载培技术通用准则》,成立黄白姜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在大楠、沐溪、箭板、杨村、底堡等乡镇建立项目示范区,加强对姜农的技术培训指导,普及推广无公害生物肥,让姜农逐步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走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黄白姜产业之路,提高了黄白姜的品质产量,在海外打响了“沐川姜”品牌。2007年,该县黄白姜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通过国标委和全国供销总社验收。

    然而新场村从前几年开始黄姜价格急剧降低,去年最高的只有0.5元每斤,在通路的村组,有些只有3、4毛钱一斤。近几年来的低价导致了村民黄姜种植的意愿不高,不愿意进行田间管理。很多村民只种不管,导致黄姜的亩产只有四五百斤,只有其最高产量的十分之一。黄姜一般是套种于玉米地中,在玉米收获之前就种下去,待到12月左右开始收获。村民现在本着聊胜于无的心态种些黄姜,但是不肯投入太多,否则只有亏本。

     

    (三)林业发展情况

    沐川是中国有名的竹子之乡,竹海一景便位于沐川县城东南方的永福镇。在当地一望无垠的竹海碧波荡漾,看日出,听涛声,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同时“竹海”常年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是美誉。整个沐川县的林地多为竹林,新场村退耕还林的两千多亩林地几乎全部种的是竹林。当地以种植麻竹为主,其生长速度快,成竹体积大,林业产值较高。也有种植其他种类竹子的,比如毛竹、紫竹、苦竹等等。一亩林地每三年可以砍一次成竹,大概两至三吨,每吨价格500元左右。现在主要问题是竹子在山里面,没有公路可以便捷的运输出去,造成其运输成本很高。

    村里面有两个竹子初加工厂。说是工厂其实就是一个小作坊,有四五个工人,一台打孔器,一间瓦房而已。主要是利用当地的毛竹制造建筑工地用的脚手板。一个工人将毛竹锯断,然后劈成寸宽的长竹条,一人用打孔器在竹子上等距钻孔,两个人用长钉将竹条串起来。另一个是收购竹子将其打成碎片然后运输贩卖到县城的造纸厂去,技术含量更低。

     

    (四)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养殖业在新场村发展还行,养猪的很多。新场村散户居多,几乎每家都会养猪。一般家庭养猪的多少和其玉米种植面积、产量有关。因为当地玉米总产量很少,交易很少就更少了,基本没有外面的粮食收购商去收购粮食,自家的玉米也就只能用来喂猪。村中有几个养殖大户,最多的养了80头猪。

    村民养猪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消化掉自家的玉米,而是用来自己吃肉。村中只要是养过猪的农户都会留一头或者两个头猪自己杀了吃,而不是卖掉。根据当地的生活习惯,一般家庭都是春节的时候杀一头年猪,做成熏肉可以供全家吃半年左右。有的家庭粮食富余就会再养几头,每头猪出栏是平均约有两百斤左右,价格波动很大,大概在8元左右。所以一头猪大概能买1500元,这是比较 的水平。

    养猪的一般规律是肉猪不赚钱,但是养母猪能有不小的收入。肉猪每头的利润大概在100-200元之间,具体的得看当时的生猪价格,仔猪价格虽然波动更大但是其利润也更大。一头母猪每年大概产仔猪20头左右,每头根据其重量不同,可以卖到300-500元,养母猪的收益是不错的。母猪最大的成本在于饲料,仔猪要吃掉大量的饲料。肉猪养殖的根本在于规模化,否则单靠每年养个几头猪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不大。

     

    四、社会生活状况

    1、    教育

    村内在三队附近的大路边上有一小学——吉象明月小学,据说其前身是明月寺,还残留着一些建筑。2008年以前,学校都是叫明月小学。地震对学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建筑毁坏严重。因为灾后重建是由乐山市吉象木业捐助捐助的,所以小学名字前就加了个吉象二字。自重建以后,吉象木业公司每年都会派人带着丰厚而实用的各种物品亲自来学校看望孩子们,充分表达了他们对这里山区孩子们的那份爱与牵挂。小学对面是当时的新场村广播电视室,现已废弃。

    全村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不详,但在笔者走访的30户家庭中,文盲数量少,且年龄偏大,大部分都有小学文凭。村内基本无任何文化投入,村委只有一个常年关闭着的图书室。在受访的三十户中,有两户有大学生,一个已经毕业,一个在读。村主任的女儿也在上大学。

     

    2、    风俗习惯

    村庄农户基本上没有信仰某类宗教的,但据农户介绍,前些年基督教在村内还有些活动,现在情况不太清楚。要说信仰,基本上每户家里大堂内墙上都会贴有“天地君亲师”字样的红符,符上右侧是关于该氏先祖,左侧是神。这种风俗应该是四川地区常见的,笔者在屏山县调研的时候也见到很普遍。这种一般是放置在墙上较高的位置,并设坛烧香敬拜。另外,笔者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在村内有些路旁还设有土地神,就是很简陋地搭设了一个神龛,里面供着尊像。接着要讲一下赶人情。在这边乡村,赶人情是很兴盛的,而且赶人情的花费也很高。很多农户讲,现在赶人情有种跟风的怪习存在,赶人情包红包是包得越来越多了,基本上一次都是上百的。这跟中国传统的人情来往情节是有很大关系的。再者就是摆龙门阵。摆龙门阵是四川话里的闲聊,谈天,而安逸一词又是讲快活自在的意思。都说四川人很悠闲,生活安逸,但这主要是在讲他们的生活心态。村民每月多会到大楠镇赶场至少3次,而且是每逢农历三、六、九的日子。

    3、  婚姻

    村中单身汉很多,并且都是三四十岁的男性。在受访的三十户中,有三户是单身汉家庭,牟贵方家里有一个父亲,牟贵方和其在外打工的兄弟都是单身,且其已经年近四十。另两户也都是单身兄弟,兄弟两个人都是单身,吕章华与其弟弟分开居住,另一户和其兄弟一起吃住。婚姻挤压现象在新场村很严重。

     

    五、结语

        新场村作为一个贫困村,虽然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在近几年都获了一些改善,但是总是上看发展还很不够。通组公路没有完全修通,生产的林地、耕地也没有大路可以通行车辆或机器。村中支柱产业没有,黄姜种植基本带来不了太多的经济收益。由于新场村的山地面积不大,2000多亩山林分摊到一千三百多人中去,一人也就一亩多,增加不了经济收入。所以现在新场村富裕的群体大多不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外出打工、从事个体户等等,才能为其带来远高于普通村民的收入。调研之后才发现,要了解真是的农村状况,必须要亲身到农村去,尽可能了解每一个个案,才能把握农村的全貌。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