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蓬村—蔡露

    “美丽乡村”为何“清而不洁”

    ——以广西宁明县上蓬村为例[1]

    [摘要]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不仅体现在农村以往脏乱差的环境条件在根本上得到治理,更是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直观体现。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以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为主要目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笔者在暑期赴广西宁明县上蓬村调研期间,对本次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村庄在活动中存在认识不足、方法不当等问题以致清洁乡村建设陷入困境。针对问题笔者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清洁乡村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洁乡村、困境、建议 

     

    上蓬村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板棍乡,下辖7个自然村,共有农户462户,人口1906人。耕地面积6813亩,林地2876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甘蔗种植,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4750元。上蓬村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村庄经济主要依靠上级补助和拨款,唯一的集体收入仅3000元。上蓬村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占地约18.5平方公里,所产稻米主要供自家食用,属于边境村庄,村庄经济主要依靠上级补助和拨款,唯一的集体经济渡船也在2014年夏季的”亚马逊”台风中破旧毁坏不得不停止使用开始维修.村内基础设施贫乏:无硬化水泥路,无污水排放处理设施,无垃圾处理设备等。村民房屋分散而杂乱,村民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普遍较差。整体村庄环境不容乐观。

    一、    写作背景

    2014年7月26日至8月10日,笔者到宁明县上蓬村进行跟踪调查,在这期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公厅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实施和开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宁明县地处桂西南边陲,辖于崇左市,西接龙州县和凭祥市,南与越南接壤,笔者的调研点是位于宁明县地域中心的板棍乡上蓬村,位于宁明县中部,板棍乡是一个很有名的穷乡。全乡管辖8个村委会,62个自然屯,总人口20856人。由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厅决定自2013年起,为改善全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在2年之内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

    由于上蓬村距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仅200公里左右,一路进村途中笔者发现清洁乡村活动正进行的轰轰烈烈:城市的马路、绿化都被清扫的整齐、洁净;从首府到县城公路两旁无不充斥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醒目标语;路两旁的树木修剪整齐,田野里稻子都仿佛井然有序地生长着。感叹于自治区政府和人民的勤劳智慧,笔者怀着满心欢喜和敬佩地奔向调研地点,闭上眼睛似乎看见了上蓬村干净的道路,整齐的屋舍。盼望着的车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走在上蓬村的小路上,满眼所见仿佛另外一个世界一般:上蓬村村内无硬化水泥路,覆盖着厚厚地落叶的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狭窄地仅容一两人并肩通过,杂草丛生的路旁垃圾和牲畜粪便随处可见,而下午农闲的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坐在门前的石头上谈论着家长里短,而村部大楼的空地上正挂出醒目却已经褪去颜色的红色标语“美丽乡村是我家,家里环境靠大家”。笔者瞬间感到难以置信,理应美丽、整洁的上蓬村为何却是这样脏乱差?

    (一)美丽乡村的政策背景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为了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建成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紧接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现代化建设总布局。这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普遍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丰硕成果:不少农村建立起了整齐漂亮的小洋房,文化活动广场和村道路灯,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有的村庄则以清洁能源为主,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太阳能,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与此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广西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则以“美丽广西”为主题,“清洁乡村”为切入点,把十八大的“建设美丽中国”战略任务具体化,决定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2月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通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项目,笔者在2014年7月到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上蓬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在本村开展的全部过程以及效果。笔者发现清洁乡村运动的开展确实给上蓬村的面貌带来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活动的的结束,村貌逐渐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致使本次清洁乡村活动昙花一现,清而不洁。

    (二)村情概况

    上蓬村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板棍乡,下辖7个自然村,分别是上蓬、下篷、板志、那关垌、红岭、白坟、农浪等。共有农户462户,人口1906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占地约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13亩,林地2876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等经济作物,所产稻米主要供自家食用,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甘蔗种植,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村庄人均年收入4750元。上蓬村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村庄经济主要依靠上级补助和拨款,唯一的集体经济是该村通往乡镇的一艘渡船,构成村庄年收入3000元。

    村内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农田水利方面,虽有电排、电灌各一个,但皆因年久失修而废弃。生活设施方面,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仍是一个“空壳子”,村庄的道路交通问题是该村村民共同的困扰,村内无硬化水泥路,村道基本是晴通雨阻,下雨天出行基本只能靠走路和赶牛车,非常泥泞;村内无垃圾回收设施,村道总是覆盖着厚厚的落叶和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几乎长年无人清扫维护;村庄人畜饮水工程尚在建设中,只有一小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大部分村民饮用井水,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多导致井水异常浑浊,所以该村村民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另外村民环保卫生意识普遍较差,村内养牛农户大多养在路边,牲畜粪便任意排放,一遇下雨天污水横流;农户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不少农户直接排往村道;村庄房屋建设分散且杂乱,呈点状、小线段状。农户自由选点建造,甚至有些农户回家需要穿过邻居的院子。总之,上蓬村村容村貌整体不容乐观、甚至在清洁乡村建设完成以后也没有明显改善。  

     

    二、    上蓬村清洁乡村活动情况及存在问题

    随着清洁乡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八桂大地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清洁乡村建设的创新模式和先进典型。根据笔者调的情况,在上蓬村清洁乡村活动开展期间,共悬挂宣传横幅1次,集中打扫卫生4次,填埋垃圾3吨,焚烧垃圾8吨。在村干部和上级领导的带领下上蓬村的“美丽乡村是我家,清洁乡村靠大家”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政府及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参与下,使村庄及地头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起到了减少污染,美化村容的作用。同时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对群众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是一次很好的保护环境的现实教育活动。

     与其他地区活动结束后的美丽整洁乡村比,入村走访期间,笔者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况,所见所感却与活动取得的成效有很大出入:在快要进入村庄的入口处,悬挂着一条“美丽乡村是我家,家里不能脏乱差”的横幅标语,横幅的颜色已经退落,破败不堪,迎风飘动,仿佛是这场声势浩大的清洁活动的见证者。由于村子没有硬化公路,泥泞的土路被压得坑坑洼洼,上面堆积了一层厚厚的甚至有些发黑的落叶,显然已经好久没有清理过了。不少路段都长满了杂草,偶尔还可以看到几片已经被太阳晒得干枯的牛粪,路边甚至飘落着一些食品包装袋和纸盒碎片。村委会门前的空地被改造成篮球场,上面也是落叶满地,很久没人清扫了。由于种地的需要,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牛,行走在村屯之间,随处可见水牛被拴在路边的空地上,吃喝拉撒全部排泄在路边,又无人打扫,因此卫生状况很是糟糕。农户的下水道是直接通往路上的,因此不时可以看到排出的生活污水四处横流。在绕村而过的河边,可以看到经常有村民在河边洗衣服洗菜,甚至清洗农用工具,对河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另外根据笔者在访谈中的了解,上蓬村在此次清洁乡村运动中向上级申请建造硬化公路,设立保洁员,及建造垃圾池等多个项目,可是截至笔者访谈结束离开也没有得到专项资金的支持。

    基于以上笔者的见闻,可见本次清洁乡村运动随着活动的总结验收已经宣告结束。村干部及民众并未形成自觉维护和打扫的意识。归根结底本次活动也只是一次应付上面检查的面子工程而已,因此笔者得出结论:清洁乡村运动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当初预期的成效。

    上蓬村本次清洁乡村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整个活动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造成在活动过程中清洁不彻底,不持久,因而在活动过后,村庄整体环境并无太大改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一)宣传发动阶段

    活动情况:2013年4月至5月为上蓬村清洁乡村活动宣传月。根据广西区“美丽办”的相关指示,板棍乡政府在宁明县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板棍乡清洁乡村办公室”。2013年4月中旬,上蓬村村支书兼村主任陈锡兴到板棍乡清洁乡村办公室进行清洁乡村活动的学习和培训,回到上蓬村立即召开上蓬村所有村干学习并传达了相关指示,决定以村支书陈锡兴、妇女主任廖英、常委黄琪禄、会计曾训雄4人为中心,在7个自然屯,462户农户中分四组,以挨家挨户讲解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周的清洁乡村的动员宣传工作。根据统一部署,4月底上蓬村集中召开了一次“清洁乡村动员大会”,并在村部前悬挂起有“美丽乡村是我家,家里不能脏乱差”字样的横幅。

    在活动开始时,村干部经过讨论便已形成活动实施方案,累计向宁明县申报建造垃圾处理厂2座,设立垃圾池20个(平均每个屯2-3个),全村配备6名保洁员负责每天清扫及对垃圾的处理,并配备相应的垃圾车等相关清洁工具,同时申报村庄修整硬化道路30公里。整个规划需要资金预算大约690万元左右,可是截至笔者离开,并未了解到有相关项目得到批准或者下拨支持资金。由于没有财政拨款的支持,再加上村里集体资金有限,难以支付以上的各项开支,而村民又不愿自己掏腰包,因此除进行卫生打扫外,并无其他任何硬件设施的支持,垃圾处理也只能采取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因此决定了此项活动在没有上级的检查督导下,很难持续开展下去。

    存在问题:1. 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活动的宣传动员阶段正值早稻收割和晚稻播种的农忙时节,由于人手及精力有限,难以抽调专人参加动员大会,因此宣传动员进行的不是很顺利,只有一小部分农户象征性地派出闲在家里的老人等出席了这次动员大会,且会后没有及时告知其他家庭成员会议精神和要求,截止活动验收结束,上蓬村只进行了一次宣传动员。2.宣传动员不足。在整个宣传动员阶段村干只是按照上级部署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通知,且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宣传动员草草结束,并未在村民中进行二次动员,因此村民认识不足,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宣传动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制约了活动的具体实施。

    (二)全面推进阶段

    活动情况:2013年5月至6月为上蓬村清洁乡村运动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清洁乡村运动首先由几名村干和党员干部等人带头做表率,村干部组织并要求各组群众加入。按照上级布置和要求,村干带领村民分头行动,开始对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垃圾进行清扫,期间上蓬村进行村内主干道垃圾清理一次,田间地头废弃农药瓶、编织袋清理一次。同时根据宁明县板棍乡工作要求,上蓬村逐步核实了村里7个自然屯共需要建设4座垃圾池、25个垃圾桶、铁锹、扫把若干、村屯硬化水泥路等,把上蓬村清洁乡村运动所需要的建设数量和经费预算核实并报上级部门,预计共向上级申报经费约15万。

    存在问题:1.缺乏有效激励监督机制。在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主要依靠村干督促及农户自觉清理,并无其他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因而导致积极性高的村民没有得到相应地表彰及激励,而消极怠慢的农户也没有受到相应的监督和批评,做不做都一个样,因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2.建设基础设施资金不足。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无第三方供给来源,且村庄经济贫困,在此阶段向政府申报的15万元经费并未落实,因而村庄基础设施诸如垃圾池、村庄保洁员等配套措施均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本次活动的成效,使村庄陷入循环清洁的困境。

    (三)验收总结阶段

    活动情况:2013年6月至7月为上蓬村清洁乡村运动的检查验收阶段。为了迎接县乡领导的检查,6月下旬,上蓬村村干组织村民集中进行了一次清理行动,此次行动历时一天,有效地清理了上蓬村的“面子”,清理村庄主干道垃圾3吨,清除村道旁杂草2吨,对于圈养家禽,乱排乱放的农户要求其整改清理。然后邀请乡领导下村检查清洁乡村工作,此次检查上蓬村勉强通过。7月上旬,上蓬村收到关于宁明县美丽办的调研小组将下乡检查工作的消息后,村支书委派几名村干分头行动,带领各村屯的农户开展了田园地头、明江河畔、房前屋后的清洁整理工作。几天后,调研小组如约而至,只在明江河畔巡视一番就草草通过。至此,上蓬村清洁乡村工作彻底结束了。

    存在问题:1.上级监督松散。在此阶段,上级验收人员并未对村庄的整体清洁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而是重点检查了被村民着重打扫的“面子”地段,便轻松通过。监督松散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缺乏长效机制。清洁过后的上蓬村,由于没有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村庄清洁队,并建立相应的保洁监督机制,且相应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落实,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很快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因而上蓬村清洁乡村建设陷入困境,流于形式。

     

    三、村庄清洁乡村建设的困境

    上蓬村在经历了短短两个月的清洁乡村建设后,村容村貌、农民的生活条件、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均无明显改善,清洁乡村运动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

    首先,清洁乡村建设无章法,走一步算一步。2013年4月至5月为上蓬村清洁乡村活动宣传阶段。在本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态度呆板:根据广西区党委办公厅下发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通知,广西区成立了“美丽办”总指挥室,紧接着,崇左市,宁明县相应在上级指示下成立了清洁乡村办公室,然后,板棍乡政府在宁明县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板棍乡清洁乡村办公室”,并指导下属各级村庄传达要求开展工作。上蓬村的做法:村支书召开所有村干学习并传达了相关指示,决定以村支书陈锡兴、妇女主任廖英、常委黄琪禄、会计曾训雄4人为中心,在7个自然屯,462户农户中分四组,以挨家挨户讲解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周的清洁乡村的动员宣传工作。4月底上蓬村召开了一次“清洁乡村动员大会”,并在村部前悬挂起有“美丽乡村是我家,家里不能脏乱差”字样的横幅。但是由于人手有限以及村民积极性不高和农忙等原因,宣传动员进行的不是很顺利,只有一小部分农户象征性地派出闲在家里的老人等出席了这次动员大会,且会后没有及时告知其他家庭成员会议精神和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县乡领导对于活动精神的传达,还是基层村干的活动通知及任务开展,均较官方呆板,清洁乡村建设困境重重。

    其次,农民政治参与冷漠。农民乡土观念、官本位思想等传统思想政治文化深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建议、决策、过程、绩效都是村干决定、领导说了算,村民只处于服从和执行的被动状态,农民无处参与加剧了他们的政治冷漠感。例如,在活动宣传阶段,上蓬村动员大会只有一小部分农户象征性地派出闲在家里的老人、小孩等出席了这次动员大会,且会后没有及时告知其他家庭成员会议精神和要求,可知村民对于官方活动尽量不参与也不关心。在全名推进阶段,村干部组织并要求各组群众加入清洁队伍,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农忙时节,不少农户不愿意出人参与清洁;有的农户认为这样只是为了完成乡里交代的任务,没有实际意义而就此拒绝。可见村民的政治参与度底。在验收总结阶段,为了迎接县乡领导的检查,6月下旬,上蓬村村干组织村民集中清理了上蓬村的“面子”,对于圈养家禽,乱排乱放的农户村干要求其整改清理却未遂,可知,村民对于活动认识不足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清洁家园的重要性,环保意识未得到改变。造成上蓬村清洁乡村建设遭遇村民政治参与冷漠的困境。

    再次,村民卫生意识、生产习惯和生活条件无明显改善。宣传动员不够,群众对清洁乡村认识不足。在活动过程中,上蓬村村民思想和行动都处于被动地位,活动进展不顺利。活动中,村民一切行动靠指挥,村干让做才勉强答应,有些村民出现抵触情绪,更有甚者因为耽误了自己家事或者农活而表现出不满而拒绝改变。特别是,清洁事后并无人检查和表扬批评,更无专人监督检查,建设成果很难持续。因此上蓬村此次清洁乡村活动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无论是村容村貌、村民的卫生意识无改变,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无明显改善。

    最后,建设成果昙花一现。活动验收阶段,为了迎接县乡领导的检查,6月下旬,上蓬村村干组织村民集中进行了一次清理行动,历时一天,有效地清理了上蓬村的“面子”,清理村庄主干道垃圾3吨,清除村道旁杂草2吨,对于圈养家禽,乱排乱放的农户要求其整改清理。然后邀请乡领导下村检查清洁乡村工作成效,上蓬村勉强通过。7月上旬,上蓬村收到关于宁明县美丽办的调研小组将下乡检查工作的消息后,村支书委派几名村干分头行动,带领各村屯的农户开展了田园地头、明江河畔、房前屋后的清洁整理工作。几天后,调研小组如约而至,只在明江河畔巡视一番就草草通过。至此,上蓬村清洁乡村工作彻底结束了。由于没有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清洁队,建立相应的保洁机制,且相应基础设施没有落实,整洁的田园、屋舍似乎只是昙花一现,没有了领导督促和检查,村庄很快恢复原来脏乱差的旧模样。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如果还有检查,上蓬村又会陷入这种昙花一现的循环困境。

     

    四、上蓬村“清而不洁”的原因探析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当地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班子和自上而下具体可行的执行措施,这是导致上蓬村清洁乡村建设流于形式的直接原因。从上蓬村整个清洁乡村运动的具体过程和各级机构的反应来看,清洁乡村流于形式的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激励监督机制

    首先,从各级政府的反应和做法来看,整个活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应自治区“美丽办”指示,崇左市建立了“美丽崇左、清洁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其领导下,宁明县成立了“美丽宁明、清洁乡村”办公室,并指导了板棍乡政府成立了“美丽板棍、清洁乡村”办公室。在这自上而下的指挥和要求下,上蓬村应声而起很快开始了以上蓬村村干为领导核心的清洁上蓬村运动。由此可见,整个活动的开展只是层层开会传达精神,工作方法单一,且毫无章法性和全局性的,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作执行,由此为上蓬村活动失败埋下伏笔。

    其次,基层政府组织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上蓬村清洁乡村开展的动机来看,一是为了响应美丽乡村建设号召,根据上级领导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二是为了应付检查,给县乡领导一个满意的答案。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村干村委最为了解村情村况,应该因地制宜[2],结合清洁乡村建设的伟大契机提高上蓬村人民生活品质。农村基层村干要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工作方法。上蓬村村干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机制,因而难以对活动的开展形成良性的把控。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蓬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多家庭相当贫困,家人都在为生计而奔波,这样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其无心搞好环境,对环保意识淡薄。

    再者,由于贫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甚至缺乏基本的硬件支持,对于无垃圾堆放点,无硬化公路这样的事实而言,许多保护环境的举手之劳也难以实现。

    由此可见,在经济水平未提高的前提下,环境保护很难深入人心,并且难以让村民养成维护环境的习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执行过程中也确实使干部和群众都参与进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村民开始重视起环境卫生,但是由于以上主要原因,使得本次活动旨在倡导的观念和目的并未能随着运动的结束而持续下去,久而久之,村庄面貌又恢复了以前的状况。

    再次,从活动通过验收过程来看,官员“理性经济人”的缺陷暴露无遗。为了使活动通过验收,乡镇官员督促上蓬村开展工作做足了面子工作,并且邀请领导下乡检查,草草通过。乡镇政府官员对“政绩”和自身利益的追求,部分机构部门及村民没有清楚认识到清洁乡村的深远意义,从某种程度上催化了上蓬村清洁乡村建设成果的昙花一现。

    最后,从活动开展时间来看,正好赶在农忙时节开会宣传,效果可想而知。七月份活动的宣传动员阶段,此时正值该地早稻收割和晚稻播种的农忙时节,农民必需抢收抢种;而且上蓬村大面积种植的甘蔗七八月也到了杂草密布蔗田的时候,农民需要进行甘蔗后期的除草和病虫防治阶段为十月份的甘蔗丰收做准备。村民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村干的清洁宣传。更是由于人手不够及精力有限,农户难以抽调专人参加动员大会,只有一小部分农户象征性地派出闲在家里的老人和不谙世事的小孩做代表等出席了这次动员大会,且会后没有及时告知其他家成员会议目的。因此可以看出上蓬村农民时间开展宣传动员是不恰当的,为后期村民消极懒惰埋下伏笔。

    (二)没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首先,纵观上蓬村清洁乡村活动,从宣传动员到实干再到检查验收,均是村干部在其中发挥着中心骨的作用,而村民的积极性都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在农忙时节开展宣传动员,村民除了生产无暇顾及其他,因而使得宣传动员草草结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村民一致认为早日实现村庄的硬化水泥路,修建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才是家园干净整洁的必要条件,否则就算他们打扫的再干净也白费力气,而且难以长久维持。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使他们对于暂时的清扫毫无动力,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上。因此导致本来对村民极有利的清洁乡村运动变成了村民避之不及的形式主义,因此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其次,村干应是群众想法和利益的代表者。从村干自主宣传口头动员到带领村民实干,几乎没有人问过农民的意见,全凭村支书决断,这就注定了清洁乡村建设中农民积极性不高、参与不足的活动困境的到来。而上蓬村干在开展工作中多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更没有调动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昙花一现的美丽上蓬终究无法维持,清洁乡村建设上蓬村陷入劳民劳力的循环困境。

    (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村庄的发展

    该村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础设施的落后。村庄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科技、文化、交通、教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也对农户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上蓬村基础设施基本是“空壳村”的原始状态,村庄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本次活动中,申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得到落实,因而严重地制约了清洁乡村的开展。再次,上蓬村本为老少边穷地区,村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且村庄经济贫困,农民更是无力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因此造就了村庄清洁运动的苍白无力。同样的,村庄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的清洁积极性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落后的交通设施使生产要素不能引进,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困难,农户生产、交换、消费行为受到双向制约。而交通不便直接影响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通,直接制约了村庄对外交通和运输,严重影响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中,上蓬村上报的建设硬化公路,采购垃圾处理工具等硬件建设并未得到落实和批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村民清洁活动的自信心和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因此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清洁乡村活动只是初级层面的。因此想要长期保持清洁成效,必需想方设法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村庄公共服务。

    四、走出清洁乡村建设困境的建议

    当前广西区内普遍开展清洁乡村运动,陷入困境或止步不前的村子不止上蓬村一个,要想破解困境,就应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并建立系统的激励监督机制,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使之成为长效持续机制,才能确保干净清洁的农村环境得到长期保持。

    (一)转变政府角色,制定工作方法

    第一、推进政府角色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一个服务型政府,首要的特征实现了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3]。在基层政府组织上,要促使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权;乡镇和基层之间的权力下放;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使公民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的愿望,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可以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某些方面,乡镇政府放权给基层党组织,从监督者、控制者、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位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不包办决策,不代替招商引资,不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4]。建设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干部队伍。其核心在于基层党组织放权给农民,引导群众集思广益,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调动农民广泛参与到清洁乡村的建设中并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建议由村民自主推选人员成立上蓬村清洁乡村理事会,由理事会来决定如何开展清洁乡村建设,实现村民的自主实施、自主管理。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新工作模式。第三、由理事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如,由清洁乡村理事会集合农民的意见,制定村规民约,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如责任落实到户,理事会通过阶段性进行评比,奖励先进,发现问题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通过激励与监督双向机制来约束村民,使之真正发挥主力军作用,从被动变为自觉,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

    (二)突出农民主体,强化宣传引导

    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政府是清洁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农民是清洁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是建设着、管理者和维护者。离开了农民的主体资格,建设后的新农村就不再是农民自己需要的新农村。只有农民这一主体的参与,清洁乡村建设才能真正的“放活”[5]。第一、让农民自觉成为清洁乡村的主力军。清洁乡村运动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清洁乡村建设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让农民群众自觉成为清洁乡村的主力军,这项工作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在清洁乡村活动的宣传动员阶段,要善于运用农民喜爱并且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慢慢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生产的习惯[6]。按部就班的学习精神、指示难以深入普通村民的内心,要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整治成果,促进乡村环境逐步净化、美化。最后、清洁乡村工作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要通过持久大力的宣传,促进群众自觉形成习惯。有的地方却想在几年甚至一两年内马上见到成果,这是不现实的。要有长期性规划。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资源性物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我国自上而下单一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了政府供给的城乡公共服务总量不足且供给结构失衡。建议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供给能力与效率[7]。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其次,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差异非常明显。因此要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大农村地区基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农村发展迫切需要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最后、要多途径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参与性。依然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社会融资,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也不能满足庞大的基础建设设需求,可以鼓励农民或者企业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并对运营机构实行优惠政策等。从宏观视角来看,“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应该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一体化价值理念达致城乡公共物品的统筹供给。

    (四)尊重农村现实,建立长效机制

    清洁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必过于追求高效快速。笔者认为,对于持久的村容改观来说,首先要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有钱了村庄富裕了才是硬道理.只有农民生活富足了,大家才会有心思搞好卫生顾及其他除了温饱以外的整洁美观。举例来说,当一家人由原先的瓦房住进装修得当的楼房,在不用为基本的生计奔波的同时,自然有心思把家里打扫的漂亮一点。同理,只有家家户户富裕起来,村集体才能富裕,这也就为改善公共措施和集体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因此,不遗余力的发展农村生产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事关环境卫生等其他各项问题的解决。

    首先,建立长期规划,原来农村的房屋、村路建设基本上没有规划,建议在村屯路建设和改造过程中聘请专业人员指导规划,分阶段有条理有步骤地规整农民房屋和道路。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本身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占重要地位,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该了解并清楚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建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且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最后,乡村建设仍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推动“美丽广西”建设。

     

    综上所述,建设美丽的乡村虽然是每个农民的心愿,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并且在政府、村民、社会的多方努力下,狠抓不懈,多管齐下,才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造就一个真正清洁的上蓬村,为“美丽广西”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

    [2]罗兴佐,刘书文:《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农田水利的双重困境》2005年第6期。

    [3]连志慧.《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

    [4]赖芳艳:《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经济与管理科学, 2011年第s1期。

    [5]卢美贞,蓝文权《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建议》,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1期

    [6]徐森鸣:《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思考》,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

    [7]于凤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黄金民:《科学合理地开展清洁乡村工作》,中国环境报,2013年

     



    [1]作者:蔡露,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政府经济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2]卢美贞,蓝文权.《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建议》,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1期,第7页。

    [3]连志慧.《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第9页。

    [4]徐森鸣:《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思考》,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

    [5]赖芳艳:《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经济与管理科学缉》, 2011,年第s1期,第30页。

    [6] 黄金民:《科学合理地开展清洁乡村工作》,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于凤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