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村—胡亮亮

    移民搬迁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基于安徽省太湖县白云村的调查

       

        水库移民也即水工程移民,是居住地由于水利工程的需要,必须根据政府安排搬迁到他处的群众,也叫库区移民。国家对此有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期配套政策等措施来保障水工程移民的顺利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中型水库移民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花凉亭水库,是安徽省第二大水库。位于长江流域皖河支流长河的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供水、养殖、航运、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距太湖县城5公里,花凉亭水库淹没区所辖范围均在太湖县境内,含4个区,计划需移民11508户共46329人,拆除房屋49662间,淹没耕地43713亩。 

        太湖县江塘乡白云村甘和洲移民新村就是上述需要搬迁人口的一部分。甘和洲移民新村于2000年开始组建,村民来源于太湖县原建制的5个不同的乡镇。现有村民150户,650人,分3个行政小组。从搬迁至今,移民新村的村民们在住所、出行、生产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分属于不同地域的他们突然集中在一起居住生活,在移民新村的内部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搬迁落户点——江塘乡白云村的整个村庄的治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 背景:移民搬迁,村民陷入两难境地

    19544月,安徽省水利厅编制《皖河全流域查勘报告》,提出建花凉亭水库。自那时候起,移民搬迁便陆陆续续的开展着。移民搬迁在农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农户对移民工作持着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农户支持移民工作,他们十分乐意配合政策,从山区、库区迁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居住、生活;更多的农户对移民搬迁持有一种反对情绪,他们对拟搬迁点毫无所知,对那里的环境一点不熟悉,因此他们并不乐意配合政策进行搬迁。他们多半选择留在山区,因为那里的生活他们已经适应了。为了满足花亭湖库区建设的需要,他们则选择搬迁到山区更高的地方居住。甘和洲移民新村是本世纪初的第一批移民。作为新世纪的第一批移民农户,农户中间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到底要不要搬迁。

    汪正明,现在是移民新村的一位农户。在移到甘和洲这个地方之前,在花亭湖水库的山区居住,他是那里的一民乡村医生。对于移民搬迁,他和妻子张大姐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汪医生对妻子说:移民搬迁,搬下去我们就要面临失业,在库区里面生活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各个方面,没有什么好搬的,我坚决不同意搬迁。妻子张大姐的观点则恰恰相反,她向汪医生争执道:“搬!必须要搬!搬迁下去即使乞讨,我都愿意。住在山上太麻烦了,我想回娘家都困难,你不搬迁,我俩就离婚。对于移民搬迁,一时间村民都陷入了两难境地。汪医生和张大姐的争执并不仅仅代表了他们一家人的争执,更多的也反映出了当时很多家庭面对搬迁的两难境地。

    (一)搬迁之前库区移民的生活状况

    1.住所:质量差、数量少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方,住宿基本不成问题。大部分居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有些条件稍好的农户也盖起了平房,或者楼房。住宿条件对农村中的大部分农户来说,在当时的历时条件中,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再来看一看,处在山区、库区之中的农户们居住的条件和环境。“我们那个时候呀,都在山区里面住,交通不方便啊,哪有楼房住啊,平房都没有啊。基本上都住的是土坯房,有些人家住的是砖瓦房就算是条件不错的啦”章大爷向我回忆着没有搬下来之前的房屋状况。他一边回忆,一边叹气,看得出来,以前住宿条件的艰苦至今令他还很难忘。章大爷跟我诉说道:“老伴是1996年去世的,那一年天特别冷,她以前身体就不太好,那年冬天因为出来捡冬天烧饭用的柴火摔了一跤,让她丢了性命。真觉得对不起她。”正因为如此,当安徽省启动建立花亭湖水库的项目,出台了需要让安全水位线以下的村民异地搬迁的政策时,章大爷毫不犹豫的同意了,当场签下了搬迁协议。他现在生活的还不错,“至少现在我们比在山区里面住好过些,在山里面住,我哪能像现在这样住上楼房啊”这是我临走之前,章大爷的儿子再一次和我肯定他们搬迁下来的正确性。

    路女士是搬迁下来的另一位农户,她向我介绍到,她家住在山区的时候,家庭住所条件与其他农户家庭相比,算是不错的。他家因为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常年的务工收入让他们家里的经济相对宽裕一些。在1992年的时候他们家盖起了他们村里面的第一所装瓦房。“那时候的能够建起来装瓦房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家是我们村建新房子的第一户呢”路女士甚欢的说着。“那时候在山区建一所砖瓦饭太吃苦了。是你们这些孩子想想不到的。为了这所房子,我们吃尽了苦。房子的原材料,砖块、瓦片是我公公婆婆自己建小炉窑烧制。因为交通不便,我无法从外面运入这些建筑材料。“那建筑用的水泥怎么解决呢”,我好奇的问到。“也算是自家制作的吧。大部分用的是土泥,山上的黄土很多,水泥也用了一些。那都是我们用肩膀一包一包抗上去的,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距离县城太远了,山区里面又没有通车。所有需要外购的东西都是我们夫妻两一点一点的挑上去的。

    2.出行:无班车、靠步行

    在山区居住,要说住房条件差,就不得不说到道路的问题。即:农户们平时出行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个需要解决却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花亭湖四周都是山区,农户们平时的出行一般都要经过两个路段:一条蜿蜒不断的山路,一条碧波荡漾的水路。那时的山路,都是没有经过硬化的道路。晴天,步行在山路上,最困难的是山路的险陡。要是碰上雨雪天,步行在山中,不仅面临陡险,湿滑的危险无处不在。住在山区离县城的路程,每家每户都不一样,住的离水库坝头比较远的农户,步行得走上三四个钟头,才能搭乘到客船。即便是住的比较近的,也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方可到达水库坝头。陶阿姨,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她是因为出嫁才来到了这个山区的。她和丈夫陈叔叔是远房亲戚。因为家里亲戚的介绍,两人才走到一起的。陶阿姨娘家以前是住在畈区,虽说经济条件也是极其落后,但是,出行条件相对山区条件,还是要好些的。她说:“到山区居住之前,我住在畈区,一个月我还要去县城好几次呢。每次去县城也是步行。我们去县城主要是卖一些土产品,比如:板栗。有的时候一天要去好几次呢。不像在山区,一天最多只能跑一趟县城。而且时间还比较急。后来到了山里面居住,我都后悔嫁给他了。出来一趟太难了。我得走两个小时山路,再搭乘客船一个小时才能到达花亭湖大坝的坝头。到县城的客船班线一天只有一班。春夏两季出行的时间是上午5:30出发,下午4:30返程。秋冬两季出行的时间是上午6:30出发,下午3:30返程。那时候出行一趟,我都要兴奋好些天。正因为出行得不方便,我回娘家的机会都很少。一年才回去两、三次。”80、90年代,且不说在山区,就算是在畈区,道路的交通便捷问题也是制约人们发展经济的一大障碍。由此可见,山区的道路是何等的落后,村民的出行时何等的不便。

    3.生产:不稳定,靠天收

         在小农经济的中国,农民最大的财产便是他们的土地,有土地,种庄家,农民们才可能解决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对于花亭湖库区的农户们来说,田地的收成是他们最大的担忧。因为处在山区,农田的位置一般来说,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只有这样的地势,农作物才更便于耕种。但是,因为处在库区,水库蓄水的需要,农作物经常遭受被水淹没的命运。庄家的收成受到库区蓄水以及洪水的影响,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之中。1998年是我们国家饱受洪水之灾最深重的一年,这一年,对于生活在库区里面的每一位农民来说,都是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们经历了亲人的突然间永别、房屋被水突然间冲走的悲惨境况。这一年,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庄家都是颗粒无收。袁老是经历了这一年大灾的农户之一,他回想起1998年发洪水的情景,至今都胆战心惊。“那一年,我们在山区,因为洪水,淹死了好几个人啊,要不是消防官兵的营救,我哪能站在这里说话啊。”袁老激动地说着,“在山区种庄稼,最怕的就是洪水,只要有洪水,我们辛苦一年的农作物就没有了。另外,库区蓄水也是很大的问题,经常性的让我们没有庄家收啊。我家搬迁了好几次家了,每一次都需要往更高的地方搬迁,才能居住。这样反反复复,我们都被搬迁整怕了。心里想着,要是能有一块地方居住下来,以后不要为种庄稼而烦恼,那该多好啊。”当搬迁迁到畈区的政策出台之后,袁老是第一个同意搬迁的农户。这或许就是袁老这么快搬迁同意的原因。

    (二)移民搬迁的两难境地

    1.同意搬迁的村民:能不能适应

    对于移民搬迁,从山区搬到畈区,不管是在生活方面,出行方面,生产方面都将会发生着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也不能完全说是进步意义的。比如:山区搬迁到畈区,整个居住环境变化了,能否适应,将是搬迁农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这样的疑虑在农户们身上显然是有的。同意搬迁的卢大哥,对于当初面临搬迁工程时,自己的不确定,任然记忆犹新。“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花亭湖库区生活,我自小就在山区长大,对山区的整个环境掌握的很清楚。怎么样生产,怎么样生活,在山区我们能够淡然的面对。但是,要是搬迁,搬到一个没有任何亲属可以依托的地方,开始一个家庭的新的生活,我还是很害怕的,不知道那里的环境能不能适应。如果说仅仅是出行上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生活上不适应,生产上有障碍,还不如现在的情况。那搬下去岂不是死路一条。更何况,这次的搬迁听说要搬几百户的人家,这么大型的安置工作能不能统筹规划好,能不能保障每户人家生活和经济的后续发展,这是我最大的担心。所以面对搬迁,我也犹豫不定。”

    2.不同意搬迁的村民:此时不搬等何时

        不同意搬迁的村民,也占有很大一部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担忧。在山区生活,可以说是被这里极不方便的出行条件、极不稳定的生产条件等方面,整的心力交瘁。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脱离这种苦海,自己在内心当然有所触动。他们综合了一下各方面的条件,还是决定留在山区继续生活。对于不进行移民搬迁,他们也有着自己很强烈的担忧。如果不搬迁,就意味着自己得在山区往上的方向,重新寻找一块能够生存的地方,这样等到下一次库区蓄水量达到临界点的高度,自己又得重新寻找安置点。每往上搬迁一次,花费的代价是巨大的,虽然说政府对往上搬迁的农户也有补助,但是对于农业生产、出行条件的改变,上级政府也是无能为力的。农户们每向上搬迁一次,自己以后面临的生活的不方便、生产的不稳定系数就会增大一点。所以,面对这次的搬迁,他们担心如果错过了这次的机会,每一次都选择向上搬迁,如此搬来搬去,何时才是一个尽头。何时才能稳定,如何才能摆脱贫困的境况。如果这一次不选择搬迁到畈区,以后再想要搬迁,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

        

     

    二、 兴起:搬迁政策优厚,村民报名踊跃

    面对搬迁,村民陷入两难境地,一时间到底要不要搬迁在村民中间成为最大的困扰。很多农户受到不搬迁农户的影响,原先准备搬迁的农户也打退堂鼓,计划着迁往更高的山区居住。面对这种僵局,太湖县移民局为了号召村民们积极响应移民政策,摆除村民对搬迁以后生活、生产的后顾之忧。与1998年年底,拟定并出台了《花亭湖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条例》,条例关于移民的补偿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条例中显示,此次花亭湖库区移民搬迁本着一个自愿的原则进行。同意搬迁的农户需签订搬迁合同。对于移民搬迁,太湖县政府以及太湖县移民局为了更好的帮助解决搬迁之后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对于同一搬迁的农户,按照人口给予相应的住房安置,按照人口给予相应的田地安置,按照人口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具体的各项安置补助额度如下表:

     

    补贴项目

    具体补贴额度

    备注

    房屋

    80㎡(4人以下户)

    110 ㎡(5人以上户)

    小户共90套;大户共60

    田地

    0.4亩水田/

    0.6亩旱地/

     

    资金

    600元//

     

    1996年以后出生的没有

     

    此项补贴政策一出台,立马受到村民的一致追捧,原先准备搬迁,后受到未打算搬迁农户的影响,准备不搬迁的农户一下子又改变了观点,准备下库区考察后再做决定。原先不同意搬迁的农户,现在也开始动摇原来的决定了。正是这个搬迁配套政策的出台,让他们看到了搬迁以后的生活、生产的希望。他们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想搬迁下去的想法了。积极的报名参加了拟搬迁意向书。而后太湖县移民局安排时间和人员,分批次的引导村民下库区,到拟搬迁点进行实地考察。

    汪医生和他的妻子张大姐也是签订拟搬迁意向书的一户。对于搬迁,两人意见截然相反。面对新出台的搬迁补贴政策,两人在关于搬迁的立场上各退让了一步,最终两人商定,先签下拟搬迁协议,然后下库区亲自考察,考察结果使双方都满意,则正式签订搬迁合同。如果,不满意,则继续留在山区居住。因为两个人对搬迁这件事特别着急,在移民局还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和行程之下,两个人便自己主动下库区实地考察。汪大姐,很清楚的记得下库区考察的日子:1999316号。“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那一天天特别冷,当时还下着小雨,老汪说我们改天再去吧,我没同意。硬是要过来看看情况。当到达如今的这个地方,我们都惊呆了。这里的房子已经动工了。大片的农田就在房子的前面。道路虽然还不是水泥路,可是还是很平坦,不像是山路那么崎岖。”“这里的自然条件可比咋们山区好多了啊。你看,农田都这么平坦,道路也这么宽阔。搬迁到这里,有了政府给我们补助的1亩田地,我们温饱可以解决了。”亲自下库区考察以后,汪医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也同意搬迁。两个人终于不用再为是否搬迁而争执了。

     

    三、 运行:配套组织不断涌现,移民搬迁态势良好

    1998年年底出台的《花亭湖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条例》,条例中所涉及的安置政策,受到花亭湖库区村民的一直好评,加之在太湖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太湖县移民局的妥善安排之下,农户分批次的被安排对拟搬迁点做实地考察的实践。花亭湖库区移民搬迁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了。农户们纷纷积极主动配合搬迁工作。最终在移民局的通盘考虑之下,确立的本次搬迁的农户共计150户。确定要搬迁的农户, 分别于太湖县政府签订了搬迁合同。根据搬迁合同规定,本次搬迁的农户在200051号以后开始实施搬迁工作,计划在20001231号,完成全部搬迁工作,包括搬迁涉及的一切手续问题、补助问题。就这样,花亭湖库区的农户们于200051号以后开始陆陆续续的实施搬迁工作。农户们与2000年底正式完成了150户的搬迁。搬迁以后,共有150户农民,约650人。因落户的村庄后方有一处河流,名称叫做甘河。所以,大家将自己的村庄名称定为甘和洲移民新村。

    1.成立甘和洲移民新村临时管理委员会

    搬迁的农户中,有几位村民在库区居住时就曾担任过村干部。他们对村务的参与度显然要高一些。搬下来以后,在最开始阶段,就是这几位曾担任过村干部的村民主动承担起整村安置的内部外协调的工作。并在村民章松艳的倡导之下,甘和洲移民新村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临时管理委员会在过度时期充当起了村委会的角色,在内外部事务上替整村村民排忧解难。当时的临时管委会成员及其职责主要如下表:

     

     

     

     

     

    甘和洲移民新村临时管理委员会

    成员

    姓名

    主要职责

    会长

    章松艳

    负责召集临时管理委员会成员,并与其他成员商讨内外部协调的各种具体事项;主要任务:安置工作的后续事项内外部联系;

    副会长

    汪正钧

    负责甘和洲移民新民村民在新入住的村庄内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纠纷协调工作。主要任务:内部纠纷调解

    委员

    刘占球

    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甘河州移民新村一组的各项具体事物

      委员

    秦生如

    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甘河州移民新村二组的各项具体事物

    委员

    韦正中

    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甘河州移民新村三组的各项具体事物

     

    说到临时管理委员会,它的发起人章松艳这么描述这个当时特殊时期的组织。“没有人愿意做这项工作啊。又没有工资拿,一旦有事情你还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跑啊。我们当时的五个人以前因为都在村委会呆过,可能责任心大点,也就没办法了。硬着头皮把事顶下来了。我当时想着,总得有个人站出来说话啊。所以就考虑建立这个组织。为大家解决一些事情,也为自己家安置工作还没有落实好的地方,督促尽快落实。”在调查中,我们向村民了解当时的临时管理委员会工作到底怎么样。村民们给出的一致回答是:临时管委会在当时的确大家帮助解决了不少困难的事情。但是有很多问题是他们无法解决的。由此可见,章松艳倡导建立的临时管理委员会在某种意义上,对移民搬迁后续农户的安置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成立甘和洲移民新村村民委员会

    甘和洲移民新村临时管理委员会运行了一年多以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原先的五位成员中有两位后来经常外出务工,对所属职责的履行无从谈起;移民新村中,很多事务的协调,村民根本不听从管委会的协调;管委会的成员没有公务经费补贴,积极性逐渐降低等等。这样的问题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了。纠其原因,临时管理委员会毕竟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在处理内外部相关事务方面,总会受到身份的质疑。临时管理委员会将工作上的被动向上级部门做了详细汇报。太湖县江塘乡以及太湖县移民局也充分认识到目前临时管委会所面对的困境。于20035月初,开始帮助移民新村筹划建立正式的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在上级政府的积极安排下,甘和洲移民新村村民委员会于2003714号,正式揭牌成立。这一次村民委员会的成立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村支委是上级政府委派的,村主任是经过选举产生的。成立后的移民新村村民委员会,以正式的组织机构负责整村事务的内外部管理。自村民委员会成立以后,村委会领导班子有了归属感,工作做起来干劲十足;村民在处理内部纠纷上,也有了可以调解的去处和组织了;在督促移民后期安置工作的事务上,移民新村也有了真正可以为大家谋福利的机构了。

    3.成立移民新村后扶理事会

        为加强和规范太湖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管理,提高后期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安徽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结合太湖县移民工作的实际状况,决定在移民新村中成立移民后扶理事会。20038月,移民后扶理事会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成立后的理事会,主要责任是对于后期扶持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当然,村民委员会任然是后扶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本村后扶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监管和项目建设条件的协调。因此,经过商定的结果是,村两委成员应该进入理事会,但人数不得超过理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最终,本次成立的移民后扶理事会一共7人,其中村两委人员占两人。具体名单如下表:

     

    1

     

     

    图中加粗的名单为村委会的成员。9人的理事会仅有2人为理事会成员。移民后扶理事会的成立,对于敦促后期安置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的成立,让移民新村的村民对于从库区搬迁下来,未来的稳定生活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四、 成效:库区移民喜忧参半

    花亭湖库区农户从山区搬迁下来,在住房、出行、生产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农户的话来说:“简直是从地狱到天堂”。然而在整个移民新村内部以及移民新村与白云村的交往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在移民新村内部,主要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占地为王,各自谋利。在移民新村外部,主要存在着的现象是移民贵地,备受欺凌。原移民新村村委会主任章松艳在被问及对于移民搬迁有什么感受,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喜忧参半吧。

    (一)山区到畈区,住行翻天地

    1.住所:入住新房子,村民乐开怀

        2000年51日之后,花亭湖库区农户开始实行搬迁工程。农户们从库区搬迁下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住所问题。移民新村建房150共计150套,其中60户大套,即建筑面积110个平方;90户小套,即建筑面积80个平方。房屋工程于199910月份正式竣工。竣工以后,政府对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20003月,村庄的道路、自来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工作全部落实到位。同年4月,政府于农户们一一签订入住移民新村的房屋协议。48号,是卢大哥前往政府签订他们家入住协议的日子。他很清楚记得48号这个日子。那一天应该是农户签订入住协议最多的一天。“因为签订这个入住协议,政府跟我说的是4月份以后都可以签,截止日期是420日。我们家是特地选了这个日子去签协议的。搬迁对于我们来说,意义太大了。我们农村像这样的事情,属于喜事。喜事得选个好日子,图个吉利。8是代表发的意思啊。我们想搬迁到这里以后能够发财啊。我们农村都很重视这个吉利的数字,所以,那一天到移民局签入住协议的农户算是最多的,我一大早就过去了,还要排队。”卢大哥家父母目前都还健在,加上他的妻子、儿子,家里一共五口人,这样他家就顺利的分到了一套大房子,110个平方。提到移民搬迁住房的改变,卢大哥现在说起来还乐得合不拢嘴巴。整个移民新村村民目前居住的房屋,建筑面积适中,采光效果好,格式整齐划一。对于从库区搬下来的农户来说,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家,这是最大的安慰。农户们对于房屋的安置也很是满足。

    2.出行:山路变平路,出行很方便

    住在山区,一切的出行,面对的都是一条漫长的泥泞山路。移民甘和洲,村民面对的不再是泥泞的山路。因为甘和洲移民新村处于畈区,道路一般来说,比较平坦。现在的移民新村主干公路一条长1.25km,都是经过水泥硬化的公路。支路道路4条长2.85km,约有一半是水泥硬化路,还有一半是砂石路。以前在山区,每家每户每人都离不开长长的雨靴,这种雨靴可以覆盖腿的一半,穿起来很笨重。如今,这种雨靴再也不用穿了。现在,下小雨,根本不用穿雨靴,如果遇上大雨,农户们只需要准备一双浅浅的雨鞋就可以应对了。以前,下雨天农户想要外出,就必须得忍受路面的湿滑。而如今,农户们再也不用为路面的湿滑而担心了。拿陶阿姨来说,她如今去县城或者回娘家,再也不用为出行的麻烦而头疼了。她现在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去乡镇或者县城采购生活用品。回娘家的次数也变得十分频繁了。原因都在于现在居住的移民新村出行条件相当的便捷。“原来我去一趟县城或者回一趟娘家,要走上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之后再搭乘一个小时的客船。现在不用了,我从家走到村子的路口,花上个十来分钟。在村子路口就有公交车直达县城,40分钟就到了。很方便的。所以现在,我经常去县城,也经常回娘家。”陶阿姨现在所描述的和之前告诉我们的出行条件真是千差万别。

    3.生产:田地位置优,作物生产好

    甘和洲移民新村现共有耕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田300亩,旱地480亩,沙丘地220亩。移民搬迁协议中提到的人均1亩农田,其位置就在村子前面宽敞的地域上。与库区农田位置相比,农户们种地极为方便。农户种庄稼,不需要再跑上几里路程了。现如今农田沟渠13条,长约5170米。水利渠道条件好,灌溉自然不成问题。而移民新村原改造地址是一处农场,田地土质条件优越。基于以上条件,农户种植的农作物长势良好,收成自然比较高。水稻亩产可以达到750公斤。农户们依靠田地完全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农作物每年都有剩余。且种庄稼的农户大多有较多时间空闲。因此,农户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一些非农工作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章传法,一位68岁的老爷爷。身体比较硬朗。目前和儿子居住在一起。儿子和儿媳妇育之前育有一个儿子,2010年,又生了一对双保胎姐妹。家中负担挺重,好在目前农田土壤、水利等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所以对于种植农田,章大爷和其老伴就完全可以兼顾得了。二老耕种庄家便可以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儿子和儿媳妇便有时间和精力外出务工,赚取收入养育家庭。章大爷感慨道:“要不是这一亩三分地,要不是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好,我哪能种得了庄家啊。种不了庄家,我的三个孙子就要饿肚子了。”

    (二)面对新环境,内忧且外患

    1.内部:占地为王,各自谋利

        2000年底,库区农户正式完成了移民搬迁。本次移民搬迁涉及农户150户,约650人。分别来自原山区、库区不同建制的5个乡镇。大多数农户之前都不认识。由于搬迁政策的缘故,大家突然集中在一起居住生活,很多邻里之间的生活方式、作息时间都不一样。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当彼此之间有某种利益冲突之时,农户们往往会相拥而上,互不相让,以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农户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每家每户在自家房屋的屋前屋后私自搭建违规房屋,这就导致了相连房屋交界地的归属产生问题,在移民新村中,因为这个问题而发生口角、争执,甚至打架的村民大有人在。2005年,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因房屋交界地归属问题的纠纷事件。本村村民卢大姐和民营连长汪大哥两家住房是彼此相连的,算的上是一墙之隔。两家都在屋前屋后私自搭建房屋,但是汪大哥在屋后搭建的房屋越过了自家范围内,并且他坚决声称那一小块地是他家的,坚决不予退还。这样,卢大姐便不服气了。出口便大骂,极力要求汪大哥退还场地。汪大哥丝毫不退让,就是认为地是自己家的。他没有占用卢大姐家的场地。在对骂没有解决问题之后,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升级,相互动起手来,这时的卢大姐当然吃亏了。后卢大姐叫回外出务工的老公帮忙,矛盾又进一步升级。卢大姐的老公回来后,见自家场地被霸占,妻子被欺负。二话没说,跑到汪大哥家,两人大大出手,村民拨打了110,民警过来以后才平息了这场风波。汪大哥头被卢大姐老公用锄头砸伤,缝了十针,住院了一个多星期,花去医药费4000多元。而卢大姐的老公则被拘留十五天。

    2.外部:移民贵地,备受欺凌

    甘和洲移民新村,在地理位置处在邻村白云村的东南角。2000年移民搬迁以后,由于搬迁政策的优厚性,农户的生活过的都还不错。尤其是人均每年600元的库区移民补助政策,更是让享受不到这项待遇的白云村村民心生嫉妒。从2000年开始,白云村村民就对移民新村的村民“另眼相看”,两村有利益纷纷之时,白云村村民由于人数较多,总是占据上位。即便在2006年撤乡并镇,移民新村并入白云村以后,两村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合并而随着消失。矛盾依然严峻。

    (1)霸占田地

        移民新村村民的旱地与白云村村民的旱地同属于一块地方。历史的缘故,两村的旱地并没有明确的交界地划分线。白云村村民一直霸占着交界的100亩左右旱地。搬迁协议中规定的移民新村人均0.6亩的旱地也因此处于虚亩状态。为了夺回这些霸占的土地,2003年两村就发生过一起严重的群斗事件。有一天,白云村和移民新村的村民聚集在这块有争议的土地上,双方村民发生了肢体性冲突,但任然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后这件事反映到了太湖县县政府。县政府根据搬迁协议,认为土地应当归属移民新村。这一结果更加加剧了白云村村民的怨恨之心,认为政府只照顾移民村村民利益,没有照顾他们的利益。两村之间的矛盾也因此越积越深,隔阂越来越深。即便在2006年,两村合并以后,这种利益之争也并没有随之而消失。现在的100亩田地,使用权任然在白云村的村民手中。移民新村的村民虽然很想收回这些土地,可是因为自己是后来搬迁到这个地方的,加之移民新村人口相对较少,彼此之间又不熟悉,无法形成一种团结的力量与白云村较量,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2)政治排挤

    2006年,赶上撤乡并镇的政策,江塘乡在通盘考虑之下,根据地缘的远近,以及村庄规模的大小等等标准,决定将移民新村并入白云村。这一政策出台之后,在两村之间引起不小的反映。2006年,两村合并之后,甘和洲移民新村分为三个行政小组,分别称为移民一组,移民二组 ,移民三组。甘和洲移民新村的称呼不再启用,两村通称白云村。合并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举新的村委会领导班子。这一次的选举,选出白云村村委会的领导班子,共计8人。现领导班子成员主要如下:

     

     

     

    职务

    姓名

    书记、主任

    甘正年

    副书记

    朱汉华

    副主任、文书

    章松艳

    计生主任

    曹小云

    民营连长

    汪成良

    妇联主任

    张映红

    调解主任

    甘正来

    出纳员

    朋刘保

     

    章松艳,是原移民新村村委会的村主任。作为移民新村村委会领导班子的一员,他表示,原先移民新村领导班子6人,如今仅有他一人进入了现村委会两委之中。这种非常态的人员构成,是白云村村民选择“熟人政治”的结果。移民新村属于白云村的“养子”,在政治上受到了极大的排挤。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之中,纠纷的调解,利益的分配等等,白云村总是极力照顾亲子,而忽视“养子”。

     

     

    五、总结和思考

        水库移民既是经济资源、要数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又是社会结构的局部性变迁和发展、社会关系重构的过程。花亭湖库区移民,从搬迁之前的两难处境,到搬迁之后面临的喜忧参半,尤其是其村民内部之间的矛盾以及与白云村之间的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库区、山区等需要移民地方的村民在搬迁前后生产、生活等方面面临的现状,思考为何移民新村在搬迁之后会出现内忧外患以及移民搬迁对拟搬迁村庄的治理会带来哪些影响,将有利于我们更为有效的解决移民搬迁所面临的困境,对于探索创新移民搬迁对村庄治理的有效实现形式也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思考:移民新村为何会面临内有外患

    1.农户自身:为利而弈,组织化程度低

    不论是移民新村的内部,还是移民新村与白云村之间的接触,在某种程度上看来,都是一个社会生活、生产、交往的缩影。在政治生活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一切的政治行为都是由利益关系产生的。那么,对于移民新村内部村民来说,在彼此生活交往中,相互之间必定会产生交集,必定会存在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同样,移民新村和白云村两村由于地域上的相邻关系、角色上的从属关系,两村之间必定会有利益之争。另一方面,面对利益,移民新村村民的构成是库区原建制的5个不同的乡镇,彼此之间不熟悉,当突然聚集在一起,整个村庄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内无法形成一股和谐之势,对外更不能做到团结一致。内部,当彼此之间存在利益纷争之时,村民们便一拥而上,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自然最终的结果是内部的村民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而纠纷不断。外部,移民新村作为“外来人”,其是享受着一些优惠政策而进入白云村的领土安家乐业,白云村因自身享受不到一样的政策待遇而心生妒忌,并且搬迁后的移民新村和白云村会在资源的使用上形成了竞争之势,这种结果势必导致两村之间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而矛盾重重。

    2.村委会:“熟人”社会,新生力量对原有权力的冲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熟人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在移民新村与白云村,就存在着一种“熟人”社会。拿村委会的选举来说,移民新村的村民由于是外来人,在选举过程中,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白云村依靠内部原有的权力组织对新生的权力机构进行极力的打击,反映在政治选举上,移民新村村民选举村干部受到白云村村民的排挤。再者,两村合并之后,白云村和移民新村在公共事务的处理问题上,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因为村委会的成员大多是白云村的村民,因为白云村村民是这块土地原先的主人,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会受到“熟人”社会带来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移民新村的村民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

     

    (二)总结:移民搬迁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1.利益博弈,对村庄的安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移民新村内部,150户农户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必定会产生交集。然而150户彼此之间的历史无交集,村民没有归属感的这种现象就会导致一旦有利益资源,村民们就会迎面而上,不顾仁义和道德,以自己最强硬的手段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的博弈,势必会让村庄中村民之间的对立增多,矛盾加深。反映在邻里之间为土地的交界地争执一事,倘若他们是生活了多年的老邻居,一来土地界限会有历史依据,二来他们会因为相互熟悉而避免争吵。然而现在他们的状态是历史无交集,没有归属感。这种状态的结果就会导致村民不考虑仁义和道德,不断增加彼此之间的矛盾,降低农户们对村庄的认同感,破坏村庄的安定生活,给村庄内部的治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利益的博弈还反映在移民新村和白云村在交界土地的纷争上。在白云村和移民新村之间,这里存在一种“本地人”和“外来人”的现象,“外来人”的落户生根是带有一些优惠政策的,这就造成来了“本地人”和“外来人”之间的不公平待遇。“本地人”对“外来人”享有的优惠政策便产生一种羡慕和嫉妒。这种结果会导致“本地人”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资源分配上极力占据有效地位,以期弥补自身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

    2.权力冲击,对村庄的政治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移民新村现有农户150户,约650人,从数量上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2006年,移民新村并入白云村,两村对外一致称白云村,白云村在人员和地域上较之前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并一个有150户,650人的村庄,从村庄权力的结构上来说,并入的移民新村必然会对原有的村庄权力机构产生很大的冲击,白云村在应对这种权力的冲击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回击性。反映在村干部的选举上,白云村的村民便有意识的带有一种排外的心理进行投票选举,最后的结果移民新村只有一名人员入选。白云村以其潜在的力量在尽力维护着原有的权力结构。权力结构的维护就是利益的保护。移民新村和白云村在与田地的纠纷问题中,因村委会成员,8人中7人都来自于白云村,不论是从村委会的角度,还是从涉及的人员数量对比来看,移民新村在权力对比上均处于劣势,这也是移民新村至今没有收回被霸占土地的一大原因。权力结构的不对等,双方要想博取更多的利益,新生力量必然要对原有权力结构不断发起攻击,而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则,原有权力结构对新生力量要及时予以还击,以最大的力量扼杀其成长。不论是从移民新村内部来看,还是从移民新村与白云村的交往来看,新旧两种权力之间的这种抗衡,必然会造成村庄内部,以及村庄与村庄的争执和矛盾,这种争执和矛盾的结果给村庄的治理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14级基地班

                                                       胡亮亮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