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统稿(张利明11.25)

     

    以长效机制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对全国15省75个贫困村2259位农民的调查与研究

    (内容摘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

     

    【报告要点】当前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进村率总体较高,农民对帮扶工作队和责任人的期待较高,对其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利于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但另一方面,现有的驻村帮扶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驻村帮扶虽然进了村,但入户率较低;农民对驻村帮扶的知晓率偏低,接受过帮扶的比率也偏低;同时驻村帮扶活动的开展较为单一,农民对其作用认可度较低。这就需要从建立系统、科学的长效机制出发,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工作。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驻村工作队制度,是全面推行扶贫开发工作到村到户的重要举措,是把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提高扶贫开发绩效的重要保障。目前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进村入户状况如何,其成效怎样,面临哪些问题,农民又有哪些期待,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依托“百村观察”平台,对全国15省75个贫困村2259位农民就“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进村率总体较高,农民对帮扶工作队和责任人的期待较高,对其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利于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但另一方面,现有的驻村帮扶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驻村帮扶虽然进了村,但入户率较低;农民对驻村帮扶的知晓率偏低,接受过帮扶的比率也偏低;同时驻村帮扶活动的开展较为单一,农民对其作用认可度较低。这就需要从建立系统、科学的长效机制出发,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工作。

    一、当前驻村帮扶工作的成效

    (一)帮扶工作队进村率总体较高

    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进村情况来看。在73个有效样本村庄中,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村庄有54个,占比73.97%;没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村庄占比26.03%。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贫困村庄中,七成村庄在扶贫工作中有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率总体较高。另一方面,从不同区域来看,老少边穷地区和非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村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比重分别为74.58%66.675%,即老少边穷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进村率更高。

    (二)帮扶责任人到村情况整体较好

    68个有效村庄样本中,扶贫工作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的村庄有57个,占比83.82%;没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的占比为16.18%。可见,在调查的贫困村庄中,八成以上村庄有明确的帮扶责任领导人,说明责任领导机制的普及面广。

    另一方面,从明确到户帮扶责任人的配置情况来看,受访村庄有明确到户帮扶责任人的比重为61.76%;没有的占比为38.24%。可见,超过六成的村庄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同时,帮扶责任人会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占比为61.54%。这种“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扶贫政策真正入户,提高扶贫政策的扶持效率。

    (三)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期待高

    2195个有效样本中,受访农民认为帮扶工作队“非常必要”与“很有必要”的比重分别为21.64%47.33%,两者合计占比68.97%;认为必要性“一般”、“不太必要”和“完全没必要”的比重分别为22.28%7.47%1.28%。总体而言,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期待较高,近七成农民认为帮扶工作队有必要。

    另一方面,就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必要性评价而言,2129位受访农民中,有1253位表示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占比58.85%18.13%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派驻帮扶责任人。这说明多数农民希望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引导和扶持。同时,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其对派驻帮扶责任人的期待更高,认为有必要的占比为61.96%

    (四)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高

    从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来看,受访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分别为26.23%50.41%,两者合计占比76.64%,即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表示满意;对帮扶责任人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7.79%2.05%。另一方面,就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满意度而言,其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占比为76.37%,满意度总体较高。可以看出,在帮扶责任人得到落实的农民家庭中,帮扶责任人的工作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这将有利于后期帮扶工作的开展。

    二、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四大问题

    (一)农民接受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率偏低

    一方面,从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来看,在2198个有效样本中,受访农民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49.55%,没听说过的占比50.45%。由此可见,半数农民没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率总体偏低。

    另一方面,从农民接受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情况来看,在2159个有效样本中,“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有572户,占比26.49%;“没接受过”帮扶的比重为73.51%。可以看出,超过七成的受访农民没有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说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落实情况不够理想。同时,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其“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略高,占比 30.29%,高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1.56个百分点。

    (二)固定帮扶责任人入户率低

    2120个有效样本中,明确表示家庭有固定帮扶责任人的有248人,占比11.70%,没有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占比68.21%,还有20.0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目前配置帮扶责任人只是在少部分农民身上得到了落实,固定帮扶责任人入户率总体偏低。从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占比为16.08%,这一比重虽然高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49%,但其比重也明显偏低。

    (三)驻村帮扶工作的作用认可度低

    一方面,从促进村庄发展的作用评价来看,受访农民表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促进村庄发展“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的比重分别为10.39%30.84%,两者合计占比41.23%;农民反映“作用一般”、“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占比依次为17.64%5.73%4.33%;此外,还有31.07%的农民表示“不清楚”。另一方面,就促进家庭发展的作用评价而言,受访农民表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促进家庭发展“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的比重分别为8.60%20.29%,两者合计占比28.89%;反映“作用一般”、“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比重分别为20.36%9.81%9.23%;此外,31.71%的农民对此“不清楚”。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促进村庄发展层面,还是在提升家庭发展方面,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认可度均比较低,说明当前的驻村帮扶工作亟需进一步完善。

    (四)帮扶活动单一,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从驻村帮扶工作队所开展的活动情况来看,“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的占比最高,为33.39%;其次为“引导村民发展产业”,占比22.03%;“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和“争取扶贫开发项目”的占比分别为21.19% 19.49%。由此可知,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是帮扶工作队开展的最主要活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挖掘贫困村村庄的内在资源和动力。

    另一方面,就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期待而言,在2113个有效样本中,农民最希望给予“资金支持”的比重最高,占比51.25%;其次是最希望获得“产业支持”,占比23.19%;最希望获得“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就业培训支持”和“其他”支持的比重分别为9.56%6.53%6.86%2.60%。由此可知,目前农民最期待获得帮扶工作队的资金支持和产业扶持。

    三、完善驻村帮扶工作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驻村帮扶工作队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工作也面临多重问题,因此需要从建立系统、科学的长效机制出发,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工作。

    (一)探索建立专职驻村干部专员制度

    针对目前部分驻村帮扶工作流于形式的现状,应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驻村干部服务专员制度,可以将这些专员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范畴,并设置相应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这种制度应不同于大学生“村官”制度,更需追求长久性和专职性。侧重对优秀人才入驻农村时进行指导,形式上可以不需要采取笔试和面试的形式,而是内部选派,使其专职驻守农村。

    (二)推动驻村工作方式的本土化和实体化

    在选派工作上,注重“入口关”,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建立村级人才信息库,选派优秀的本土干部进行驻村;在培训工作中,突出本土和本地经验的讲授,充分发挥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帮扶作用。同时,包村帮扶在帮扶到村的过程中应增强帮扶工作的实用性,从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实际需求,重点加大贫困农民亟需的产业扶持、就业培训支持等,充分利用贫困村本地资源,发展本地优势产业,完善对特色产业的支持政策。

    (三)建立科学的驻村帮扶考核机制

    可以建立动态考核体系,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评。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和年度工作目标承诺制度,可以综合采用个人陈述、工作汇报、村民投票、村干部会议评价等形式进行考核。同时,加强驻村工作队日常工作监督。定期对工作的进度和成效进行检查,要求其对工作按时做出总结和汇报,例如每周书写工作周记、每月进行月度汇报、每季做出工作总结、定期撰写调研报告等等。同时,可以把对日常监督和检查的情况记录到工作档案中,作为日后评优和奖罚的重要依据。

    (四)健全体系化的驻村帮扶激励机制

    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对驻村干部实行分类晋档、实现业绩与待遇挂钩。凡考核优秀的,评选先进优先、提拔使用优先,同时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并做好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可以把包村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年度成果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工作考核不合格、民主评议满意率过低的驻村干部给予一定的惩罚。形成良性竞争、争先创优的局面。

    (五)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内源动力

    驻村帮扶是做好内源扶贫的重要手段,需要充分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内生的发展潜力,而不仅仅是为他们盖新房、办产业。需要为贫困人口将脱贫愿望付诸实践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比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引导村民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致富项目、为村民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等。


    以长效机制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基于全国1575个贫困村2259位农民的调查与研究

    (报告正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驻村工作队制度,是全面推行扶贫开发工作到村到户的重要举措,是把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提高扶贫开发绩效的重要保障。目前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进村入户状况如何,其成效怎样,面临哪些问题,农民又有哪些期待怎样,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依托“百村观察”平台,对全国1575个贫困村2259位农民就“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进村率总体较高,农民对帮扶工作队和责任人的期待较高,对其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利于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但另一方面,现有的驻村帮扶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驻村帮扶虽然进了村,但入户率较低;农民对驻村帮扶的知晓率偏低,接受过帮扶的比率也偏低;同时驻村帮扶活动的开展较为单一,农民对其作用认可度较低。这就需要从建立系统、科学的长效机制出发,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工作。

    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情况

    (一)扶贫到村帮扶责任落实情况

    1、超过七成贫困村有驻村帮扶工作队。

    考察贫困村庄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情况。在73个有效样本村庄中,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村庄有54个,占比73.97%;没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村庄占比26.03%。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贫困村庄中,七成村庄在扶贫工作中有驻村帮扶工作队,说明驻村帮扶人员基本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接近三成村庄没有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村帮扶人员有待进一步增加。

     

    表1  贫困村村庄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单位:个,%

    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

    样本

    占比

    54

     73.97

    没有

    19

     26.03

    合计

    73

    100.00

    有效样本:73  缺失值:2

     

    2、中部地区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比重最低。

    分析不同地区贫困村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情况。在73个有效样本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分别为80%70.37%75.61%,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比重最高,占比80%;中部地区占比最低,还有近三成的村没有驻村帮扶工作队。

                                                                                                                  

    表2  不同地区贫困村村庄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单位:个,%)

    地区分组

    没有

    合计

    东部地区

    80.00

    20.00

    1005

    中部地区

    70.37

    29.63

    10027

    西部地区

    75.61

    24.39

    10041

    有效样本:73  缺失值:

     

    3、中等收入村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覆盖率最高。

    考察不同收入贫困村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情况。驻村帮扶工作队占比最高的是中等收入贫困村,占比为87.50%,其次是低收入村、中高收入村,占比分别为80%72.22%,高收入村、中低收入村有帮扶工作队的占比较低,分别为55.56%66.67%。这说明不同收入村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覆盖情况有所差异,总体而言,中等收入村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覆盖率最高,高收入村庄覆盖率最低。

                  

    表3  不同收入贫困村村庄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单位:个,%)

    收入分组

    没有

    合计

    低收入村

    80.00

    20.00

    10015

    中低收入村

    66.67

    33.33

    10015

    中等收入村

    87.50

    12.50

    10016

    中高收入村

    72.22

    27.78

    10018

    高收入村

    55.56

    44.44

    1009

    有效样本:73  缺失值:

     

    4、老少边穷地区村庄驻村帮扶工作队覆盖率较高。

    59个老少边穷贫困村中,74.58%的贫困村有驻村帮扶工作队;而在9个非老少边穷地区,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66.675%;不清楚村庄是否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到80%。总体来看,老少边穷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占比较高。

     

    表4  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村庄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单位:个,%)

    老少边穷地区

    没有

    合计

    74.58

    25.42

    10059

    66.67

    33.33

    1009

    不清楚

    80.00

    20.00

    1005

    有效样本:73  缺失值:

     

    5、八成以上贫困村帮扶工作中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

    考察贫困村庄扶贫到村帮扶责任领导人的落实情况。在68个有效样本村庄中,扶贫工作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的村庄有57个,占比83.8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贫困村庄中,八成以上村庄在扶贫工作中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说明责任领导机制的普及面广。但是仍有16.18%的贫困村没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扶贫到户政策的落实。

     

    表5  贫困村村庄帮扶是否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单位:个,%

    是否有责任领导人

    样本

    占比

    57

    83.82

    11

    16.18

    合计

    68

    100.00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7

     

    6、中部地区贫困村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最低。

    从不同地区来分析贫困村是否有明确的帮扶责任领导人。东部地区5个样本都有驻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西部地区的39个样本中,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到近九成,而中部的24个样本中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70.83%,没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比重近三成。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扶贫到村领导人落实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

     

    表6  不同地区贫困村村庄是否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单位:个,%)

    地区分组

    合计

    东部地区

    100.00

     0.00

    1005

    中部地区

    70.83

    29.17

    10024

    西部地区

    89.74

    10.26

    10039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

     

    7、贫困村帮扶责任领导人比重因村庄收入不同而呈橄榄形分布。

    村庄收入状况与是否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下表可以看出,中等收入村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最高,为93.33%,没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6.67%;低收入村有明确帮扶责任人的占比为73.33%,没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到了26.67%;高收入村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为71.43%,没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到28.57%。总体而言,以中等收入村为中心,随着村庄收入向两头分别递减和递增,村庄有明确帮扶责任领导人的占比依次递减,贫困村帮扶责任领导人占比因村庄收入不同而呈橄榄形分布。

     

    表7  不同收入贫困村村庄是否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单位:个,%)

    收入分组

    合计

    低收入村

    73.33

    26.67

    10015

    中低收入村

    84.62

    15.38

    10013

    中等收入村

    93.33

    6.67

    10015

    中高收入村

    88.89

    11.11

    10018

    高收入村

    71.43

    28.57

    1007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7   

     

    8、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高。

    分析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的帮扶责任领导人情况。在68个有效样本中,54个贫困村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为85.19%,没有的占比为14.18%;有9个贫困村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其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为66.67%,没有的占比为33.33%。可见,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高。

     

    表8  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村庄是否有明确的责任领导人(单位:个,%)

    老少边穷地区

    合计

    85.19

    14.81

    10054

    66.67

    33.33

    1009

    不清楚

    100.00

    0.00

    1005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7  

     

    (二)农民眼中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情况

    1、四成农民表示本村来过驻村帮扶工作队。

    从农民对本村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来看,在2197个有效样本中,表示本村“来过”帮扶工作队占比43.55%,表示“没有来过”工作队的占比26.45%,“不清楚”是否来过工作队的占比30%。由此可见,四成农民表示本村来过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比重总体不高。

     

    表9  农民对本村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单位:个,%

    来过帮扶工作队

    样本

    占比

    957

    43.55

    没有

    581

    26.45

    不清楚

    659

    30.00

    合计

    2197

    100

    有效样本:2197  缺失值:62

     

    2、中部地区农民反映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比重最低。

    就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本村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农民反映来过工作队的比重最高,占比80.24%;其次为西部地区,占比43.49%;中部地区农民表示来过的比重最低,为36.10%。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表示本村没有来过驻村帮扶工作的比重分别为8.98%28.18%27.69%。可见,中西部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率不高,中部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到村比重最低。

     

     表10  不同地区农民对本村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单位:个,%)

    地区分组

    来过

    没来过

    不清楚

    合计

    东部地区

    80.24

    8.98

    10.78

    100167

    中部地区

    36.10

    28.18

    35.72

    100809

    西部地区

    43.49

    27.68

    28.83

    1001221

    有效样本:2197  缺失值:62

     

    3、偏远山区农民表示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比重较高。

    考察偏远山区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在1594个偏远山区农民中,45.73%的农民表示来过驻村帮扶工作队,26.16%的农民表示没有来过,还有28.11%农民不清楚是否来过;在非偏远山区中,来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为37.77%,没有来过的占比27.79%,说不清是否来过的占比34.33%。从总体来看,不管是否偏远山区,驻村帮扶工作队来过村的比重都不高,但是,相对而言,驻村帮扶工作队去偏远山区比重较高。

     

     表11  是否居住偏远山区农民对本村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单位:个,%)

    是否住偏远山区

    来过

    没来过

    不清楚

    合计

    45.73

    26.16

    28.11

    1001594

    37.77

    27.79

    34.44

    100511

    说不清

    40.70

    19.77

    39.53

    10086

    有效样本:2191  缺失值:68

     

    二、驻村帮扶工作队入户情况

    (一)扶贫到户帮扶责任落实情况

    1、超过六成的贫困村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

    目前不少地方在扶贫开发中推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调查显示,在68个有效样本中,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的比重为61.76%;没有明确责任人的占比为38.24%。可见,超过六成的村庄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这种“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扶贫政策真正入户,提高扶贫政策的扶持效率;同时,责任到户的扶贫有待加强。

     

    表12  贫困村村庄是否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单位:个,%

    是否有帮扶责任人

    样本

    占比

    42

    61.76

    26

    38.24

    合计

    68

    100.00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7

     

    2、西部地区贫困村帮扶到户覆盖率最高。

    考察不同地区贫困村的明确到户帮扶责任人情况,在39个西部地区贫困村中,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的占比为74.36%,在东中西三区中占比最高;中部地区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的占比为45.83%,半数以上的村庄没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明确到户帮扶责任人占比最低的是东部地区,为40%,没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占到六成。由此可见,扶贫到户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贫困村帮扶到户覆盖率最高。

     

    表13  不同地区贫困村村庄是否有明确到户的帮扶人(单位:个,%)

    地区分组

    合计

    东部地区

    40.00

    60.00

    1005

    中部地区

    45.83

    54.17

    10024

    西部地区

    74.36

    25.64

    10039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7  

     

    3、扶贫到户责任人覆盖率因村庄收入不同而呈橄榄形分布。

    考察村庄收入状况与是否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中等收入村有明确到户帮扶责任人的占比最高,为80%;低收入村和高收入村有到户帮扶责任人的占比较低,低收入村有明确帮扶责任人的占比为53.33%,没有明确到户责任人的占比接近五成,高收入村有明确责任领导人的占比为42.86%,占比相对最低,没有明确到户责任人的占比接近六成。总体而言,以中等收入村为中心,随着村庄收入向两头分别递减和递增,村庄有明确扶贫到户责任人的占比依次递减,扶贫到户责任人覆盖率因村庄收入不同而呈橄榄形分布。

     

    表14  不同收入贫困村村庄是否有明确到户的帮扶人(单位:个,%)

    收入分组

    合计

    低收入村

    53.33

    46.67

    10015

    中低收入村

    61.54

    38.46

    10013

    中等收入村

    80.00

    20.00

    10015

    中高收入村

    61.11

    38.89

    10018

    高收入村

    42.86

    57.14

    1007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7

     

    4、六成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有明确到户帮扶责任人。

    如下表所示,在68个有效样本中,54个贫困村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有明确到户帮扶责任人的村庄占比为61.11%,没有的占比为38.89%;有9个贫困村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其有明确到户责任人的占比为55.56%,没有的占比为44.44%。总体来说,六成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扶贫责任到户在老少边穷地区落实相对良好

     

    表15  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村庄是否有明确到户的帮扶人(单位:个,%)

    老少边穷地区

    合计

    61.11

    38.89

    10054

    55.56

    44.44

    1009

    不清楚

    80.00

    20.00

    1005

    有效样本:68  缺失值:7   

     

    5、接近七成村庄的帮扶责任人在村公布。

    考察贫困村村庄帮扶责任人的公开情况。调查显示,在64个有效贫困村样本中,帮扶责任人在村庄公布的有44个,占比68.75%;另有31.25%的村庄没有公布帮扶责任人。可见,接近七成的村庄公开了帮扶责任人,做到了帮扶透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村民对村庄的扶贫帮扶工作的监督。

     

    表16  贫困村村庄帮扶责任人是否在村里公布(单位:个,%

    是否在村里公布

    样本

    占比

    44

    68.75

    20

    31.25

    合计

    64

    100.00

    有效样本:64  缺失值:11

     

    6、中部地区村庄帮扶责任人在村公布比重最低。

    分析不同地区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在村公布情况。在64个有效样本中,中部地区有21个,帮扶责任人在村公布的比重为57.14%,未公布的占比为42.86%,是东中西三区中公布比重最低的。相比而言,在西部地区的38个贫困村中,帮扶责任人在村公布的比重占到73.68%,未公布的占26.32%。因此,西部地区帮扶责任人在村公布的比重较高,而中部地区则相对最低。

     

    表17  不同地区贫困村村庄帮扶人是否在村里公布(单位:个,%)

    地区分组

    合计

    东部地区

    80.00

    20.00

    1005

    中部地区

    57.14

    42.86

    10021

    西部地区

    73.68

    26.32

    10038

    有效样本:64  缺失值:11 

     

    7、扶贫责任人的公布率因村庄收入不同而呈橄榄形分布。

    村庄收入不同,帮扶责任人公布的占比也不同,具体而言,如表18所示,中等收入村庄的帮扶责任人在村庄公布的比重为85.71%,未公布的占14.29%;而低收入村帮扶责任人公布的比重为50%;高收入村公布帮扶责任人的占比为42.86%,未公布的占比过半。总体而言,中等收入村公布率最高,中高收入村公布率其次,低收入村和高收入村公布都偏低,扶贫责任人公布的比重因村庄收入不同而呈橄榄形分布。

     

    表18  不同收入贫困村村庄帮扶人是否在村里公布(单位:个,%)

    收入分组

    合计

    低收入村

    50.00

    50.00

    10014

    中低收入村

    69.23

    30.77

    10013

    中等收入村

    85.71

    14.29

    10014

    中高收入村

    81.25

    18.75

    10016

    高收入村

    42.86

    57.14

    1007

    有效样本:64  缺失值:11  

     

    8、近七成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公布了帮扶责任人。

    调查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帮扶责任人是否在村公布。表19显示,在64个有效样本中,52个村庄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而且69.23%的村庄帮扶责任人都在村里公布了,未公布的占比为30.77%;非老少边穷地区公布率为62.50%;不清楚是否是老少边穷的村庄,其扶贫帮扶责任人公布在村的占比达到75%。这表明,老少边穷地区在帮扶责任人公开上做的较好。

     

    表19  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村庄帮扶人是否在村里公布(单位:个,%)

    老少边穷地区

    合计

    69.23

    30.77

    10052

    62.50

    37.50

    1008

    不清楚

    75.00

    25.00

    1004

    有效样本:64  缺失值:11   

     

    9、六成帮扶责任人能坚持到户开展帮扶。

    扶贫到户的帮扶责任人是否坚持到户开展帮扶,是衡量扶贫效果的前提条件。调查显示,在65个有效样本中,40个村庄表示帮扶责任人会坚持到户开展帮扶,其占比为61.54%,没有开展帮扶的占比为24.62%,还有13.85%的村庄表示不知道有没有开展帮扶。总体来看,六成帮扶责任人能坚持到户开展帮扶,这为扶贫效果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表20  贫困村村庄帮扶责任人是否坚持到户开展帮扶(单位:个,%

    责任人是否坚持到户开展帮扶

    样本

    占比

    40

    61.54

    16

    24.62

    不知道

    9

    13.85

    合计

    65

    100.00

    有效样本:65  缺失值:10

     

    10、西部地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比重最高。

    分析不同地区贫困村的帮扶责任人是否坚持到户开展帮扶情况。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38个样本中,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占比为71.05%,没有坚持开展帮扶的占比为24.62%,不知道的占比为13.85%;中部地区的22个样本中,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占比为50%,没有坚持开展帮扶的占比为36.36%,不知道的占比为13.64%;东部地区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占比为40%。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比重最高,中部其次,东部最低。

     

    表21  不同地区贫困村村庄帮扶责任人是否坚持到户开展帮扶(单位:个,%)

    地区分组

    不知道

    合计

    东部地区

    40.00

    20.00

    40.00

    1005

    中部地区

    50.00

    36.36

    13.64

    10022

    西部地区

    71.05

    24.62

    13.85

    10038

    有效样本:65  缺失值:10   

     

    11、中等收入村庄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帮扶的比重高。

    考察不同收入条件下,扶贫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情况。如下表所示,高收入村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比重最低,占比为28.57%,没有到户开展帮扶的占比也为28.57%,表示不知道的占到了42.86%,反映出高收入村对开展扶贫到户帮扶不太重视。低收入村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比重为57.14%,不到六成。中低收入村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比重最高,占比为76.92%,其次为中等收入村,占比为71.43%。总体而言,中等收入村庄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比重高,低收入村、高收入村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比重低。

     

    表22  不同收入贫困村村庄帮扶责任人是否坚持到户开展帮扶(单位:个,%)

    收入分组

    不知道

    合计

    低收入村

    57.14

    35.71

    7.14

    10014

    中低收入村

    76.92

    15.38

    7.69

    10013

    中等收入村

    71.43

    7.14

    21.43

    10014

    中高收入村

    58.82

    35.29

    5.88

    10017

    高收入村

    28.57

    28.57

    42.86

    1007

    有效样本:65  缺失值:10   

     

    12、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帮扶人坚持到户帮扶的比重较高。

    数据显示,除了13个非老少边穷和不清楚是否是老少边穷贫困村外,在52个老少边穷贫困村中,扶贫到户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占比为61.64%,未开展到户帮扶的占比为25%,不知道是否开展帮扶的占比为13.46%;在8个非老少边穷贫困村中,扶贫到户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占比为50%,未开展到户帮扶的占比为37.5%。可见,老少边穷地区帮扶责任人坚持到户开展帮扶的比重较高。

     

    表23  老少边穷地区贫困村村庄帮扶责任人是否坚持到户开展帮扶(单位:个,%)

    老少边穷地区

    不知道

    合计

    61.54

    25.00

    13.46

    10052

    50.00

    37.50

    12.50

    1008

    不清楚

    80.00

    0.00

    20.00

    1005

    有效样本:65  缺失值:10  

     

    (二)驻村帮扶工作队入户帮扶情况

    1超过七成农民未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

    考察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落实情况。在2159个有效样本受访农民中,“接受过”扶贫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有572户,占比为26.49%;“没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农民有1587户,占比73.5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贫困农民中,超过七成贫困农民尚未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说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落实情况不够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

     

    表24  是否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情况(单位:个,%)

    是否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

    样本

    占比

    接受过

    572

    26.49

    没接受过

    1587

    73.51

    合计

    2159

    100

    有效样本:2159   缺失值:100

     

     2不同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情况差异明显。

    考察不同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落实差异情况。如下图所示,在2159个有效样本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农民“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情况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最高,占比为58.08%,接近六成;“西部地区”其次,约三成贫困户“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中部地区”不到两成农民“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由此可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工作差异明显,同时落实尚不到位。

     

    表25  不同地区的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情况(单位:个,%)

    地区

    接受过

    接受过

    合计

    东部地区

    58.08

    41.92

    100167

    中部地区

    15.47

    84.53

    100782

    西部地区

    29.26

    70.74

    1001210

    有效样本:2159  缺失值:515  

     

    3教育水平高的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较高。

    不同教育水平的贫困户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情况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数据显示,“高中”水平的贫困户“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占比最高,达到33.33%,其次为“大专及以上”,占比为27.78%;“文盲”、“小学”及“初中”水平的贫困户“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的情况差异不大,分别为26.83%25.78%25.92%。总体而言,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的比重更高,但是差异并不明显。

     

    表26  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情况(单位:个,%)

    教育水平

    接受过

    没接受过

    合计

    文盲

    26.83

    73.17

    100369

    小学

    25.78

    74.22

    1001059

    初中

    25.92

    74.08

    100571

    高中

    33.33

    66.67

    100141

    大专及以上

    27.78

    72.22

        10018

    有效样本:2158  缺失值:101  

     

    4农村管理者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较高。

    农村管理者作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连接纽带,与政府、农民双向交流都较多。数据显示,农村管理者表示“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高达41.82%;务工者“接受过”帮扶的比重为31.72%,位居第二;教师、务农者、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的比重分别为26.67%25.89%26.67%。由此可见,农村管理者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最高,而务农者接受帮扶情况有待提高,若帮扶到户村干部占了绝对多数,那么政策落实就有失衡之处。

     

    表27  不同职业的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情况(单位:个,%)

    职业

    接受过

    没接受过

    合计

    务农

    25.89

    74.11

    1001734

    务工

    31.72

    68.28

    100227

    教师

    26.67

    73.33

    10015

    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22.22

    77.78

    10027

    农村管理者

    41.82

    58.18

    10055

    其他

    18.56

    81.44

    10097

    有效样本:2155  缺失值:104 

     

    5收入较高的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较高。

    收入水平对于是否能够接受到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有一定影响。从数据上来看,中等收入以及中高收入的农民“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相对较高,均接近三成,占比分别为29.06%29.61%;中低收入很弱低收入农民接受过的占比相对较低,占比分别为25.29%22.09%。总体来看,收入较高的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较高。

     

    表28  不同收入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情况(单位:个,%)

    收入水平

    接受过

    没接受过

    合计

    低收入

    25.29

    74.71

    100427

    中低收入

    22.09

    77.91

    100430

    中等收入

    29.06

    70.94

    100437

    中高收入

    29.61

    70.39

    100439

    高收入

    26.39

    73.61

    100413

    有效样本:2146  缺失值:113 

     

    6、干部身份获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较高。

    不同身份对于能否获得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有较大影响。从数据上来看,有接近四成的干部“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占比为36.45%;而非干部身份的贫困户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相对较低,占比为25.86%,比干部身份的低13.59%26.67%。由此可知,干部身份因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接触较多,更容易获取资源与信息,因而接受到帮扶就相应更多。

     

    表29  不同身份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情况(单位:个,%)

    是否干部

    接受过

    没接受过

    合计

    39.45

    60.55

    100109

    25.86

    74.14

    1002046

    有效样本:2155  缺失值:104  

     

    7、党员身份的贫困户获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更高。

    党员作为村庄里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群,其获得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机会较之于非党员农民要更高一些。从数据上来看,党员身份农民与非党员身份农民“接受过”帮扶的机会分别为34.80%25.69%,但党员身份获得帮扶高出非党员9.11%,可见差异较为明显。

     

    表30  不同政治面貌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情况(单位:个,%)

    是否党员

    接受过

    没接受过

    合计

    34.80

    65.20

    100204

    25.69

    74.31

    1001950

    有效样本:2154  缺失值:105   

     

    8健康状况越好获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越高。

    健康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家庭的脱贫能力与致富水平。从数据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健康状况的不断下降,获得的机会逐渐降低,大致呈现递减趋势。从具体数据来看,身体状况为优的农民“接受过”帮扶的比重最多,高达33.45%,身体状况很差的农民获得帮扶的机会为18.18%,较之身体状况为优的农民获得帮扶的机会要低15.27%。由此可见,由于身体状况好的农民更容易脱贫,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身体状况好的贫困户帮扶更多,即身体状况越好获得的帮扶机会越多。

     

    表31  不同健康状况农民接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情况(单位:个,%)

    健康状况

    接受过

    没接受过

    合计

    33.45

    66.55

    100873

    24.27

    75.73

    100618

    19.09

    80.91

    100372

    20.08

    79.92

    100249

    很差

    18.18

    81.82

    10044

    有效样本:2156  缺失值:103  

     

    9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更高。

    考察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与获得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之间的关系。由数据可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的比重超过三成,为30.29%;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的比重为18.73%,比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重低11.56个百分点;有19.94%的不清楚自己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民“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总体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的比重更高一些。

     

    32  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驻村工作队帮扶的情况(单位:个,%)

    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

    接受过

    没接受过

    合计

    30.29

    69.71

    1001423

    18.73

    81.27

    10011

    不知道

    19.94

    8.06

    100321

    有效样本:2155  缺失值:104   

     

    (三)固定帮扶责任人入户情况

    1、近七成的受访农民表示没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目前地方帮助贫困村农民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在2120个有效样本中,明确表示家庭有固定帮扶责任人的有248人,占比11.70%,没有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农民占比68.21%,还有20.0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在调查的贫困村中,配置帮扶责任人只是在少部分的农民身上得到了落实,农民对固定帮扶责任人仍缺乏了解,政策的落实情况不甚理想。

     

    33  农民眼中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情况(单位:个,%

    固定帮扶责任人

    样本

    占比

    248

    11.70

    没有

    1446

    68.21

    不知道

    426

    20.09

    合计

    2120

    100.00

     

    2、中部地区农民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比重最低。

    从不同地区来看,在调查的2120个有效样本中,东部地区农民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占比为20.96%,占比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占比为14.67%;中部地区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所占比重最少,为4.73%。总体而言,在农民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地区分布来看,呈现东、西、中依次减少的趋势,中部地区农民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比重明显偏低应引起重视。

     

    34不同地区农民眼中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情况(单位:个,%

    地区分组

    没有

    不知道

    合计

    东部

    20.96

    53.29

    25.75

    100167

    中部

    4.73

    72.03

    23.24

    100740

    西部

    14.67

    67.93

    17.39

    1001213

     

    3、建档立卡贫困户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比重更高。

    从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来看,如表35所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占比为16.08%;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占比为3.49%,远低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这一比重。总体而言,建档立卡贫困户反映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的比重更高。

     

    35是否建档立卡农民表示固定帮扶责任人帮扶情况(单位:个,%

    建档立卡贫困户

    没有

    不知道

    合计

    16.08

    66.83

    17.09

    1001393

    3.49

    81.30

    15.21

    100401

    不知道

    3.11

    57.45

    39.44

    100322

     

    (四)农民对固定帮扶责任人的需求

    1、接近六成农民存在帮扶责任人需求。

    考察农民对固定帮扶责任人的需求情况,2129个受访农民中,有1253户表示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占比58.85%,有18.13%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派驻帮扶责任人。这说明农民自身有着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也希望有固定帮扶责任人引导和扶持。

     

    36  贫困家庭农民有无必要派驻帮扶责任人情况(单位:个,%

    帮扶责任人派驻

    样本

    占比

    非常必要

    385

    18.08

    很有必要

    868

    40.77

    一般

    490

    23.02

    不太必要

    331

    15.55

    完全无必要

    55

    2.58

    合计

    2129

    100.00

     

    2、中部地区农民对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需求最弱。

    如表37所示,从不同地区来考察农民对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的需求,从各个地区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认为“有必要”(将“非常必要”“很有必要”合并为“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占比分别为64.07%47.82%65.06%。西部农民认为“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占比最高,东部农民认为“有必要”占比次之,中部农民认为“有必要”占比最低。可见,中部地区农民对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需求最弱。

     

    37  不同地区农民对固定帮扶责任人需求情况(单位:个,%

    地区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无必要

    合计

    东部

    28.74

    35.33

    20.96

    14.97

    0.00

    100167

    中部

    14.40

    33.42

    28.40

    20.74

    3.04

    100757

    西部

    18.92

    46.14

    19.92

    12.37

    2.66

    1001205

     

     

    3、中年农民对固定帮扶责任人派驻需求更为强烈。

    如表38所示,将农民认为“非常必要”和“很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合并为“有必要”,年龄为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的农民认为“有必要”的占比分别为56.25%60.67%62.88%59.35%54.34%4049岁的农民认为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的比重最高,60岁以上的农民认为有必要的比重最低。另一方面,在认为“非常必要”和“很有必要”中,4049岁均为同类中最高,说明中年农民对固定帮扶责任人派驻需求更为强烈。

     

    38  不同年龄农民对固定帮扶责任人需求情况(单位:个,%

    年龄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无必要

    合计

    30岁以下

    18.75

    37.50

    23.75

    15.00

    5.00

    10080

    3039

    19.25

    41.42

    16.32

    20.08

    2.93

    100239

    4049

    19.68

    43.20

    21.28

    12.80

    3.04

    100625

    5059

    16.98

    42.37

    22.52

    16.22

    1.91

    100524

    60岁及以上

    17.05

    37.29

    27.25

    16.13

    2.28

    100657

     

     

    4、小学、初中文化农民对帮扶责任人需求更强。

    从不同文化程度来考察农民对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的需求。如表39所示,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农民认为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的占比分别为56.20%59.41%60.32%56.84%52.9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需求占比最低,比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低7.3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农民对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需求较低,小学、初中文化农民对帮扶责任人需求更强。

     

    39  不同教育水平农民对帮扶责任人需求分析(单位:个,%

    教育水平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无必要

    合计

    文盲

    19.01

    37.19

    26.72

    12.67

    4.41

    100363

    小学

    17.47

    41.94

    22.55

    16.22

    1.82

    1001042

    初中

    18.17

    42.15

    20.63

    16.05

    3.00

    100567

    高中

    18.71

    38.13

    25.90

    15.11

    2.16

    100139

    大专及以上

    29.41

    23.53

    23.53

    23.53

    0

    10017

     

     

    5、农村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派驻帮扶责任人比重最高。

    分析不同职业农民认为有必要派驻帮扶责任人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农业管理者认为有必要的占比为66.04%;务农、教师和务工职业认为有必要的占比分别为58.92%60%60.89%;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认为有必要的占比最低,为34.61%。由此可见,与其他职业的农民相比,农村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派驻帮扶责任人的比重最高。

     

    40  不同职业类型农民帮扶责任人需求分析(单位:个,%

    职业分组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无必要

    合计

    务农

    16.97

    41.95

    22.94

    16.03

    2.11

    1001709

    务工

    19.56

    41.33

    22.22

    12.89

    4.00

    100225

    教师

    26.67

    33.33

    20.00

    20.00

    0

    10015

    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26.92

    7.69

    26.92

    30.77

    7.69

    10026

    农村管理者

    35.85

    30.19

    16.98

    15.09

    1.89

    10053

    其他

    20.62

    36.08

    27.84

    8.25

    7.22

    100(97)

     

    6、中等收入以下的农民对派驻帮扶责任人需求较高。

    不同收入群体农民认为有必要派驻固定帮扶责任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如表41所示,在2116个有效样本中,中低收入农民认为“非常必要”、“很有必要”的比重之和最高,为64.75%;其次为中等收入农民,认为有必要的占比为64.02%;高收入群体农民认为有必要派驻的比重最低,为50.49%。总体而言,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对派驻帮扶责任人的需求较高。

     

    41  不同收入类型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需求分析(单位:个,%

    收入分组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无必要

    合计

    低收入

    15.61

    42.44

    23.90

    14.63

    3.41

    100410

    中低收入

    16.36

    48.39

    18.89

    12.90

    3.46

    100434

    中等收入

    19.39

    44.63

    20.79

    14.25

    0.93

    100428

    中高收入

    17.28

    38.71

    26.73

    15.21

    2.07

    100434

    高收入

    21.71

    28.78

    25.12

    21.22

    3.17

    100410

     

    7、偏远山区农民对帮扶责任人需求度更高。

    从表42中可以看出,在2128个有效样本中,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对派驻帮扶责任人认为“非常必要”和“很有必要”的比重共为64.93%;非偏远山区持相同需求的农民占比为44.33%。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民认为有必要派驻帮扶责任人的比非偏远地区的高出20.60个百分点。同时,地处偏远山区农民认为“不太必要”和“完全无必要”的比重之和为15.83%,比非偏远山区的22.87%7.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需求高于非偏远地区的农民。

     

    42  是否偏远地区对帮扶责任人的需求情况(单位:个,%

    偏远山区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无必要

    合计

    21.92

    43.01

    19.23

    13.01

    2.82

    1001560

    7.69

    36.64

    32.79

    21.05

    1.82

    100494

    说不清

    6.76

    20.27

    37.84

    32.43

    2.70

    10074

     

     

    8、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帮扶责任人需求度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2129个有效样本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为派驻帮扶责任人“非常必要”和“很有必要”的比重分别为18.24%43.72%,合计占比为61.96%;非建档立卡农民认为“非常必要”和“很有必要”的比重合计为57.14%。在认为“不太必要”和“完全无必要”的合并为“不必要”,则非建档立卡农民认为“不必要”占比为19.75%;建档立卡农民占比为17.14%,建档立卡农民认为“不必要”所占比重低于非建档立卡农民。以上分析可见,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帮扶责任人需求较之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更高。

     

    43  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需求分析(单位:个,%

    建档立卡贫困户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无必要

    合计

    18.24

    43.72

    20.90

    14.33

    2.81

    1001354

    20.81

    36.33

    23.10

    17.99

    1.76

    100567

    不清楚

    9.62

    33.65

    36.54

    16.83

    3.37

    100208

     

     

    (五)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的满意度

    1、近八成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

    考察贫困村农民对待帮扶责任人工作的评价情况,在244个有效样本中,明确表示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的占比为76.64%,表示很不满意的占2.05%。可以看出,在帮扶责任人已得到落实的农民家庭中,帮扶责任人的工作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将有利于后期扶贫工作的开展。这种“固定帮扶责任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扶贫政策真正入户,提高扶贫政策的扶持效率。

     

    44  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的满意度(单位:个,%

    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

    样本

    占比

    非常满意

    64

    26.23

    比较满意

    123

    50.41

    一般

    33

    13.52

    不太满意

    19

    7.79

    很不满意

    5

    2.05

    合计

    244

    100.00

     

     

    2、东部地区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度最高。

    从农民的地区分布考察帮扶责任人的工作状况。如表45所示,将“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合并为“满意”,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家庭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最高,为100%;其次为西部地区农民,满意度为74.13%;中部地区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度最低,满意度为65.71%。由此得出,就地区分布而言,东部地区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度最高。

     

    45  不同地区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的满意度(单位:个,%

    地区分组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合计

    东部

    45.71

    54.29

    0

    0

    0

    10035

    中部

    25.71

    40.00

    22.86

    11.43

    0

    10035

    西部

    22.41

    51.72

    14.37

    8.62

    2.87

    100174

     

    3、中年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较低。

    如表46所示,在已调查的243个有效样本中。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占比分别为100%75%74.47%69.64%84.85%,可见满意度较低的有4049岁、5059岁农民。另外,将“不太满意”与“很不满意”合并为“不满意”,发现3039岁、4049岁、5059农民对帮扶责任人“不满意”分别占比为12.50%11.70%14.29%。总体来看,中年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较低。

     

    46  不同年龄群体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的满意度(单位:个,%

    年龄分组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合计

    30岁以下

    66.67

    33.33

    0.00

    0.00

    0.00

    1003

    3039

    33.33

    41.67

    12.50

    12.50

    0

    10024

    4049

    19.15

    55.32

    13.83

    9.57

    2.13

    10094

    5059

    28.57

    41.07

    16.07

    8.93

    5.36

    10056

    60岁及以上

    30.30

    54.55

    12.12

    3.03

    0

    10066

     

     

    4、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因教育水平不同向两极递增。

    教育水平不同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也不同。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表示满意的占比分别为72.08%70.27%。而文盲、高中学历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表示满意的占比分别为92.10%94.74%。总体而言,小学、初中教育水平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较低,文盲、高中教育水平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度高,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满意度因教育水平不同向两极递增。

     

    47  不同教育水平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的满意度(单位:个,%

    教育水平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合计

    文盲

    36.84

    55.26

    7.89

    0

    0

    10038

    小学

    26.13

    45.95

    17.12

    7.21

    3.60

    100111

    初中

    25.68

    44.59

    14.86

    13.51

    1.35

    10074

    高中

    10.53

    84.21

    0

    5.26

    0

    10019

    大专及以上

    0

    100

    0

    0

    0

    1002

     

     

    5、主干家庭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度最低。

    生活在不同家庭类型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评价也有所差异。可以看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空巢家庭类型的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占比为75%70.59%89.29%,主干家庭满意率最低。主干家庭对帮扶责任人工作中表示“不满意”比例也相对最高,占比为16.71%。由此可见,在对帮扶责任人工作的评价中,主干家庭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满意度最低。

     

    48  不同家庭类型农民对帮扶责任人工作的满意度(单位:个,%

    家庭类型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合计

    核心家庭

    22.06

    52.94

    15.44

    8.09

    1.47

    100136

    主干家庭

    23.53

    47.06

    13.24

    11.76

    4.41

    10068

    扩大家庭

    57.14

    42.86

    0

    0

    0

    1007

    空巢家庭

    42.86

    46.43

    10.71

    0

    0

    10028

    其它类型

    50.00

    50.00

    0

    0

    0

    1004

     

     

    6、非建档立卡农民对帮扶工作人工作满意度高。

    调查发现,建档立卡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占比为76.37%,表示不满意的占比为10%;非建档立卡农民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占比为85.71%,没有不满意的农民。可见,非建档立卡农民对帮扶工作人的工作更为满意。

     

    49  是否建档立卡农民对帮扶工作人工作的满意度(单位:个,%

    建档立卡贫困户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合计

    24.55

    51.82

    13.64

    7.73

    2.27

    100220

    50.00

    35.71

    14.29

    0

    0

    10014

    不知道

    30.00

    40.00

    10.00

    20.00

    0

    10010

     

     

    三、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认知与评价情况

    (一)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

    1、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率总体偏低。

    分析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总体情况,如下表所示,在2198个有效样本中,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49.55%,没听说过帮扶工作队的占比50.45%。由此可见,近半数农民没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率总体偏低。

     

    表50  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是否听说过帮扶工作队

    样本

    占比

    听说过

    1109

    50.45

    没听说过

    1089

    49.55

    合计

    2198

    100

    有效样本:2198  缺失值:61

     

    2、东部地区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率高于中西部地区。

    从不同地区来考察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农民表示“听说过”帮扶工作队的比重为82.63%,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民“听说过”的占比分别为41.29%50.49%,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表51  不同地区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地区分组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合计

    东部地区

    82.63

    17.37

    100167

    中部地区

    41.29

    58.71

    100809

    西部地区

    50.49

    49.51

    1001222

    有效样本:2198  缺失值:61

     

     3、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越高。

    考察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了解情况,文化程度为文盲“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为44.33%,占比最低;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农民,“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依次为48%51.72%63.6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农民知晓度最高,占比72.22%。总体来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率呈上升趋势,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越高。

     

     表52  不同教育水平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教育水平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合计

    文盲

    44.33

    55.67

    100379

    小学

    48.00

    52.00

    1001077

    初中

    51.72

    48.28

    100580

    高中

    63.64

    36.36

    100143

    大专及以上

    72.22

    27.78

    10018

    有效样本:2197  缺失值:62

     

    4、务农、务工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低。

    职业不同,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也不同。具体来说,在1769位务农农民中,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47.26%,还不到五成;57.83%的务工农民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66.67%的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教师中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为73.33%;农村管理者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最高,占比达到85.45%。由此可见,职业也是影响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知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管理者与教师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高,务工和务农的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低。

     

    表53  不同职业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职业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合计

    务农

    47.26

    52.74

    1001769

    务工

    57.83

    42.17

    100230

    教师

    73.33

    26.67

    10015

    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66.67

    33.33

    10027

    农村管理者

    85.45

    14.55

    10055

    其他

    43.88

    56.12

    10098

     

     5、党员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远高于非党员农民。

    从不同政治面貌来考察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如表4所示,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农民听说过帮扶工作队占比为70.73%,非党员农民听说过帮扶工作队的比重为47.33%,即党员农民比非党员的农民的知晓率高出23.4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知晓度要远高于非党员农民。

     

    表54  不同政治面貌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政治面貌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合计

    党员

    70.73

    29.27

    100205

    非党员

    47.33

    52.67

    1001988

    有效样本:2193  缺失值:66

     

      6、乡村干部对驻村工作队的知晓度明显高于普通群众。

    考察不同身份的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表格数据显示,在干部身份中,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77.06%,近八成,没听说过的占比22.94%;在普通群众中,听说过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48.11%,不到五成,没听过的占比51.89%。可见,乡村干部对驻村工作队的知晓度明显高于普通群众。

     

    表55  不同身份农民对驻村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是否干部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合计

    77.06

    22.94

    100109

    48.11

    51.89

    1002085

    有效样本:2194  缺失值:65

     

    7、收入水平与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知晓率呈正相关关系。

    收入水平与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的农民“听说过”帮扶工作队的占比分别为40.63%43.27%50%55.45%59.18%,低收入的农民知道帮扶工作队的占比最低,高收入的农民知道帮扶工作队的占比最高。综上所述,收入水平与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知晓率呈正相关关系。

     

     表56  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收入水平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合计

    低收入

    40.63

    59.37

    100443

    中低收入

    43.27

    56.73

    100446

    中等收入

    50.00

    50.00

    100442

    中高收入

    55.45

    44.55

    100440

    高收入

    59.18

    40.82

    100414

    有效样本:2185  缺失值:74

     

    8、偏远山区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相对较高。

    考察偏远山区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发现,在1595个偏远山区农民中,51.91%的农民表示“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没听说过”的占比48.09%;在非偏远山区农民中,表示“听说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占比为42.66%,“没听过”的占比57.34%。由此可见,相比非偏远山区,偏远山区的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知晓度较高,这也说明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到了偏远山区。

     

     表57  是否居住偏远山区对帮扶工作队的知晓情况(单位:个,%)

    是否居住偏远山区

    听说过

    没听说过

    合计

    51.91

    48.09

    1001595

    42.66

    57.34

    100511

    说不清

    48.84

    51.16

    10086

    有效样本:2192  缺失值:67p=0.001

     

    (二)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必要性评价

    1、近七成农民认为帮扶工作队有必要。

        分析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必要性评价,2195个有效样本中,受访农民认为帮扶工作队“非常必要”与“很有必要”的比重分别为21.64%47.33%,将二者合并为“有必要”后,共占比为68.97%;认为“不太必要”与“完全没必要”的分别占比7.47%1.28%;认为必要性“一般”的占比22.28%。因此,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必要性评价较高,近七成农民认为帮扶工作队有必要。

     

    表58  农民对帮扶工作队的必要性评价(单位:个,%)

    帮扶工作队必要性

    样本

    占比

    非常必要

    475

    21.64

    很有必要

    1039

    47.33

    一般

    489

    22.28

    不太必要

    16

    7.47

    完全没必要

    28

    1.28

    合计

    2195

    100

    有效样本:2195  缺失值:64

     

    2、中部地区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必要性评价最低。

    从不同地区来考察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认可度,如下表所示,东部地区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非常必要”与“很有必要”的占比均最高,将二者合并为“有必要”后,合并占比为85.03%;其次为西部地区,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有必要”的合并占比72.54%;中部地区农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有必要”的占比60.28%,相对最低,认为“一般”和“不太必要”的占比分别为26.26%12.25%,相对最高。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热情不高,对其的必要性评价最低。

     

     表59  不同地区农民对帮扶工作的必要性评价(单位:个,%)

    地区分组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没必要

    合计

    东部地区

    35.33

    49.70

    13.17

    1.80

    0.00

    100167

    中部地区

    16.22

    44.06

    26.36

    12.25

    1.11

    100808

    西部地区

    23.36

    49.18

    20.82

    5.08

    1.56

    1001220

    有效样本:2195  缺失值:64

     

    3、党员农民认为帮扶工作更有必要。

    分析不同政治面貌的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必要性评价,调查显示,在2190个有效样本中,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农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非常必要”与“很有必要”占比较高,将二者合并为“有必要”后,占比76%,非党员的农民认为“有必要”的占比68.21%,低于前者7.79个百分点。可见,党员对于帮扶工作的认可度更高。

     

     表60  不同政治面貌农民对帮扶工作的必要性评价(单位:个,%)

    政治面貌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没必要

    合计

    党员

    31.71

    44.39

    15.12

    6.83

    1.95

    100205

    非党员

    20.60

    47.61

    23.02

    7.56

    1.21

    1001985

    有效样本:2190  缺失值:69 

     

    4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认为帮扶工作更有必要。

    是否居住在偏远山区也影响着农民对帮扶工作的认可度。从下表可见,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认为帮扶工作“非常必要”与“很有必要”占比均较高,分别为23.97%50.06%,而非偏远地区的农民认为帮扶工作“非常必要”与“很有必要”占比分别为17.06%40.78%,分别低于偏远地区6.91%9.28%。由此可以看出,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对帮扶工作的认可度更高。

     

     表61  是否居住偏远山区农民对帮扶工作的必要性评价(单位:个,%)

    是否偏远山区

    非常必要

    很有必要

    一般

    不太必要

    完全没必要

    合计

    23.97

    50.06

    19.32

    5.90

    0.75

    1001594

    17.06

    40.78

    27.84

    11.77

    2.55

    100510

    说不清

    7.06

    36.47

    41.18

    11.76

    3.53

    10085

    有效样本:2189  缺失值:70

     

    (三)村干部眼中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

    1、六成以上贫困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作用大。

    从贫困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作用评价来看,在61个有效样本中,将“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合并为“作用大”,则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占比为65.58%;认为“作用一般”的占比为22.29%;将“作用较大”和“作用很小”合并为“作用小”,则认为“作用小”的村庄占比为11.48%。由此可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成效是良好的。

     

    表62  贫困村村庄对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评价(单位:个,%)

    作用评价

    样本

    占比

    作用很大

    19

    31.15

    作用较大

    21

    34.43

    作用一般

    14

    22.95

    作用较小

    6

    9.84

    作用很小

    1

    1.64

    合计

    61

    100.00

    有效样本:61  缺失值:14

     

    2、中部地区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的占比较低。

    分析不同地区贫困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的作用评价。数据显示,中部地区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很大”、“作用较大”的比重共57.15%,认为作用一般的占比为28.57%,认为“作用较小”、“作用很小”的比重共为14.28%;西部地区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很大”、“作用较大”的比重共68.57%,认为“作用较小”、“作用很小”的比重共为8.57%;东部地区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很大”、“作用较大”的比重共80%,认为“作用较小”、“作用很小”的比重共为20%。总体而言,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贫困村对帮扶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作用评价较高,中部地区贫困村对帮扶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作用评价较低。

     

    表63  不同地区贫困村村庄对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评价(单位:个,%

    地区分组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样本

    东部

    20.00

    60.00

    0.00

    20.00

    0.00

    1005

    中部

    19.05

    38.10

    28.57

    9.52

    4.76

    10021

    西部

    40.00

    28.57

    22.86

    8.57

    0.00

    10035

    有效样本:61  缺失值:14   

     

    3、中低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的占比最高。

    不同收入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作用有不同的评价。低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占比为53.84%,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7.69%;中低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占比为83.33%,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8.33%;中等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占比为64.28%,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14.29%;中高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占比为62.5%,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13%;高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占比为66.67%,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16.67%。综上所述,低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最低,中低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的占比最高,达到八成以上,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的都在六成以上。

     

    表64  不同收入贫困村村庄对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评价(单位:个,%

    收入分组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样本

    低收入村

    38.46

    15.38

    38.46

    7.69

    0.00

    10013

    中低收入村

    33.33

    50.00

    8.33

    8.33

    0.00

    10012

    中等收入村

    28.57

    35.71

    21.43

    14.29

    0.00

    10014

    中高收入村

    18.75

    43.75

    25.00

    6.25

    6.25

    10016

    高收入村

    50.00

    16.67

    16.67

    16.67

    0.00

    1006

    有效样本:61  缺失值:14   

     

    4、近七成老少边穷贫困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

    考察老少边穷地区村庄对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作用的评价。调查发现,在61个有效样本中,49个属于老少边穷贫困村,在这些老少边穷贫困村中,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推动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占比为67.34%,认为作用一般的占比为22.45%,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10.20%。可见,多数老少边穷贫困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

     

    表65  老少边穷贫困村村庄对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评价(单位:个,%

    老少边穷地区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样本

    32.65

    34.69

    22.45

    10.20

    0.00

    10049

    28.57

    42.86

    14.29

    0.00

    14.29

    1007

    不清楚

    20.00

    20.00

    40.00

    20.00

    0.00

    1005

    有效样本:61  缺失值:14   

     

    (四)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促进村庄发展的作用评价

    1四成农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大。

    村民对于驻村帮扶工作的认可度体现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成效。从数据上来看,四成多农民认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成效(即认为帮扶成效“作用较大”和“作用很大”的农民),共计达到41.23%。具体数据如下:认为“作用很大”的有10.39%,认为“作用较大”的有30.84%,认为“作用一般”的为17.64%,认为“作用较小”的有5.73%,有4.33%的农民认为“作用很小”。值得注意的是,还有31.07%的农民表示“不清楚”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对于促进村庄发展的作用,是农民自身认知问题还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未做到位,值得探究。

     

    66  村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促进村庄发展的作用评价情况(单位:个,%)

    作用大小情况

    样本

    占比

    作用很大

    185

    10.39

    作用较大

    549

    30.84

    作用一般

    314

    17.64

    作用较小

    102

    5.73

    作用很小

    77

    4.33

    不清楚

    553

    31.07

    合计

    1780

    100

     

    有效样本:1780  缺失值:479

     

    2干部身份农民对于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认可度更高。

    考察不同身份的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帮扶成效大小的评价,在1777个有效样本中,干部身份农民表示作用“很大”和“较大”的比重分别为20%31.57%,合计占比为51.57%;非干部农民选择作用“很大”和“较大”的比重合计40.61%。以上分析可见,干部身份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的认可度较之非干部农民更高。应该注意的是,仍然有32.64%的非干部身份农民“不清楚”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于村庄发展的帮扶作用,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帮扶工作还未深入普通民众。

     

    67  是否干部身份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干部身份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20.00

    31.57

    22.11

    11.58

    8.42

    6.32

    10095

    9.87

    30.74

    17.42

    5.41

    4.10

    32.46

    1001682

    有效样本:1777  缺失值:482  

     

    3党员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推动村庄发展认可度更高。

    考察不同政治面貌的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成效的评价。在1778个有效样本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党员比非党员要高出7.24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分别为16.97%9.73%;认为“作用较大”的党员比非党员要高出5.50个百分点,分别为35.76%30.26%;认为“作用一般”的党员比非党员高出3.25个百分点,分别为20.61%17.36%。总体而言,党员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推动村庄发展认可度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非党员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认可度仍然不高,在此方面更应加强。

     

    68  农民政治面貌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政治面貌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党员

    16.97

    35.76

    20.61

    9.70

    4.84

    12.12

    100165

    非党员

    9.73

    30.26

    17.36

    5.33

    4.28

    33.04

    1001613

    有效样本:1778  缺失值:481  

     

    4中部地区农民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的帮扶认可度最低。

    就全国而言,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认可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成效(即认为“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的合并)的比重均已超过三成,分别为54.43%32.40%44.90%。中部地区的认可度最低,且表示对推动村庄发展“不清楚”的比重高达40.34%,这说明中部地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成效不大,且农民认可度不高,帮扶政策有待深入百姓心中。

     

    69  不同地区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地区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东部地区

    20.89

    33.54

    20.25

    11.39

    2.54

    11.39

    100158

    中部地区

    6.54

    25.86

    13.71

    6.70

    6.85

    40.34

    100642

    西部地区

    11.22

    33.68

    19.80

    4.18

    2.96

    28.16

    100980

    有效样本:1780  缺失值:479

     

    5、老年农民对扶贫项目的作用评价最低。

    从年龄角度来看,将“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合并为“作用大”,则按照年龄分组顺序, 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认为扶贫项目对村庄发展“作用大”的农民占比分别为42.38%43.30%44.34%42.25%36.62%。可见,60岁以下农民对对扶贫项目的作用评价均超过四成,60岁以上农民对扶贫项目的作用评价最低。

     

    70  不同年龄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年龄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30岁以下

    13.56

    28.82

    11.86

    6.78

    1.69

    37.29

    10059

    3039

    11.86

    31.44

    21.65

    5.15

    2.58

    27.32

    100194

    4049

    9.02

    35.32

    17.85

    4.80

    5.18

    27.83

    100521

    5059

    11.69

    30.56

    16.63

    7.19

    5.17

    28.76

    100445

    60岁及以上

    9.71

    26.91

    17.41

    5.59

    3.79

    36.59

    100558

    有效样本:1777  缺失值:482   

     

    6少数民族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认可度更高。

    表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740份有效问卷中,少数民族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评价为“作用很大”、“作用较大”的比重共为47.25%;汉族农民持相同态度的占比为39.80%,少数民族农民对扶贫项目的满意度高出汉族农民7.45个百分点。同时,少数民族农民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比重之和为8.15%比汉族农民的10.96%2.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对村庄发展作用评价要高于汉族农民。

     

    71  不同民族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民族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汉族

    10.34

    29.46

    16.89

    5.92

    5.04

    32.35

    1001249

    少数民族

    11.20

    36.05

    19.75

    5.30

    2.85

    24.85

    100491

    有效样本:1740  缺失值:519  

     

    7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认可度高。

    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评价也不尽相同。大专及以上农民认为作用“很大”和“较大”的比重之和最高,为64.28%;文盲农民表示作用大的比重最低,为37.13%;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农民持积极评价的比重分别为41.14%43.13%41.79%。另外,“不清楚”作用大小的农民比重因文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文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农民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的认可度、辨别清晰度也越来越高。

     

    72  不同教育水平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教育水平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文盲

    11.07

    26.06

    18.24

    4.89

    3.26

    36.48

    100307

    小学

    9.32

    31.82

    18.42

    5.36

    3.38

    31.70

    100858

    初中

    10.42

    32.71

    16.25

    5.83

    6.25

    28.54

    100480

    高中

    13.22

    28.93

    16.53

    9.09

    6.61

    25.62

    100121

    大专及以上

    35.71

    28.57

    14.29

    14.29

    0.00

    7.14

    10014

    有效样本:1780  缺失值:479  

     

    8农村管理者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作用认可度最高。

    对不同职业类型农民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管理者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作用大的占比最高,为57.45%;其次是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表示作用大的比重为52%;务工者的认可度为45.32%;务农者的认可度为40.64%;教师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作用认可度最低,占比35.71%由于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其项目涉及产业发展等,与教师的关联度不大,因而导致其评价较低。

     

    73  不同职业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职业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务农

    9.49

    31.15

    17.16

    5.63

    3.87

    32.70

    1001422

    务工

    10.42

    34.90

    18.23

    5.20

    7.29

    23.96

    100192

    教师

    0.00

    35.71

    14.29

    21.43

    7.14

    21.43

    10014

    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16.00

    36.00

    28.00

    4.00

    4.00

    12.00

    10025

    农村管理者

    27.66

    29.79

    21.28

    8.50

    4.26

    8.51

    10047

    其他

    15.58

    12.99

    19.49

    5.19

    5.19

    41.56

    10077

    有效样本:1777  缺失值:482  

     

    9低收入农民对于驻村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成效评价最低。

    通过数据可知,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于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不同,但是总体呈现一个递增趋势,即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于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好评率逐渐上升,具体为:将“作用很大”与“作用较大”合并为“作用大”,可得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水平的农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的比重依次为33.43%42.40%43.78%42.12%44.07%。因此,低收入农民对于驻村工作队推动村庄发展成效评价最低。

     

    74  不同收入水平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收入水平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低收入

    10.29

    23.14

    18.57

    5.43

    1.71

    40.86

    100350

    中低收入

    9.74

    32.66

    16.91

    3.15

    2.87

    34.67

    100349

    中等收入

    14.12

    29.66

    16.67

    5.65

    3.39

    30.51

    100354

    中高收入

    8.42

    33.70

    19.29

    7.34

    6.25

    25.00

    100368

    高收入

    9.04

    35.03

    16.67

    7.06

    7.34

    24.86

    100354

    有效样本:1775  缺失值:484   

     

    10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作用评价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1777个有效农民中,在认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成效(即认为“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的总和)的情况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重高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5.3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作用认可度更高。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扶对象关键在于扶持贫困农民,而贫困农民对其作用认可度高,也正表明扶贫项目落实到了贫困户身上,精准扶贫有了一定的成效。

     

    75  农民建档立卡与否对驻村工作队对村庄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10.43

    34.40

    17.29

    5.17

    4.10

    28.61

    1001122

    13.42

    26.03

    16.71

    8.22

    5.21

    30.41

    100365

    不知道

    6.55

    23.10

    20.00

    4.83

    4.14

    41.38

    100290

    有效样本:1777  缺失值:482   

     

    (五)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促进家庭发展的作用评价

    1、近三成村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家庭发展作用大。

    考察村民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促进家庭发展的成效认可度。通过数据发现,对于驻村帮扶工作队促进家庭发展持积极评价态度(即选择“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的比重为28.89%,近三成;评价为“作用一般”的占比20.36%,认为作用小的占比19.04%;还有三成多农民对帮扶工作队促进家庭发展的作用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促进家庭发展的作用还比较有限,帮扶到户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76  村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促进家庭发展的作用评价(单位:个,%)

    作用大小情况

    样本

    占比

    作用很大

    150

    8.60

    作用较大

    354

    20.29

    作用一般

    355

    20.36

    作用较小

    171

    9.81

    作用很小

    161

    9.23

    不清楚

    553

    31.71

    合计

    1744

    100

     

    有效样本:1744  缺失值:515

     

    2干部对于帮扶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认可度更高。

    考察不同身份的农民对于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不同评价。通过数据可知,农村干部对帮扶工作队对家庭发展的积极评价高于非干部,具体数据为:认为“作用很大”的干部(15.38%)比非干部(8.24%)高7.14个百分点;认为“作用较大”的干部(26.38%)比非干部(19.94%)高6.44个百分点;认为“作用一般”的干部(21.98%)比非干部(20.30%)高1.6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仍然有33.03%的非干部“不清楚”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的成效,可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成果未能真正惠及到普通百姓。总之,干部对于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认可度更高。

     

    77  干部身份与否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干部身份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15.38

    26.38

    21.98

    12.09

    16.48

    7.69

    10091

    8.24

    19.94

    20.30

    9.70

    8.79

    33.03

    1004650

    有效样本:1741  缺失值:518   

     

    3党员对帮扶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更为积极。

    1742个有效样本中,如表所示,党员农民认为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作用很大”、“作用较大”的占比均较高,分别为12.10%25.48%,比非党员分别高出了3.845.73个百分点。党员中有15.29%农民不清楚作用大小,而非党员表示“不清楚”的占比达到33.63%。由此可以看出,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农民对帮扶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更为积极。

     

    78  农民政治面貌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政治面貌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党员

    12.10

    25.48

    23.56

    10.83

    15.29

    12.74

    100157

    非党员

    8.26

    19.75

    20.06

    9.72

    8.58

    33.63

    1001585

    有效样本:1742  缺失值:517  

     

    4中部地区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最低。

    考察不同地区的农民对于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通过数据可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认为“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之和分别为:46.87%17.04%33.47%;中部、西部地区均有三成以上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表示“不清楚”。通过对比发现,东部地区积极评价最高,中部地区积极评价明显最低,中部地区尚需在此方面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力度上进行适当性调整,对于农民不清楚作用的原因应加以考虑。

     

    79  不同地区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地区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东部地区

    20.00

    26.87

    18.75

    17.50

    5.63

    11.25

    100160

    中部地区

    3.57

    13.47

    17.54

    11.36

    15.75

    38.31

    100616

    西部地区

    9.92

    23.55

    22.42

    7.54

    5.68

    30.89

    100968

    有效样本1744  缺失值:515   

     

    5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更高。

    从不同文化程度来考察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如表所示,将“作用很大”、“作用较大”合并为“作用大”,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农民认为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作用大”的占比分别为26.66%28.50%29.18%35.65%35.71%;文盲农民认为驻村帮扶队“作用大”比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低9.05个百分点。因此,文盲农民认为“作用大”占比最低,大专及以上农民认为“作用大”占比最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更高。

     

    80  不同教育水平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教育水平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文盲

    8.66

    18.00

    19.67

    8.00

    9.00

    36.67

    100300

    小学

    8.31

    20.19

    21.73

    9.86

    8.08

    31.83

    100842

    初中

    8.25

    20.93

    19.03

    10.78

    10.57

    30.44

    100473

    高中

    9.56

    26.09

    20.00

    8.70

    11.30

    24.35

    100115

    大专及以上

    28.57

    7.14

    0.00

    21.43

    21.43

    21.43

    10014

    有效样本:1744  缺失值:515   

     

    6农村管理者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最高。

    不同职业的农民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也不同,如表所示,职业为务农、务工、教师、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的农民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作用大的占比分别为27.73%35.94%8.33%16.66%47.73%。可见,农村管理者作为村庄代理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及效果更为熟悉,对于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最高;教师、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因其工作带来的收入较为可观,与扶贫关联度相对不高,其对于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较低。

     

    81  不同职业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职业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务农

    7.76

    19.97

    20.91

    9.63

    8.76

    32.97

    1001392

    务工

    10.94

    25.00

    15.63

    13.02

    10.93

    24.48

    100192

    教师

    0.00

    8.33

    16.67

    16.67

    25.00

    33.33

    10012

    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4.16

    12.50

    33.33

    16.67

    16.67

    16.67

    10024

    农村管理者

    22.73

    25.00

    20.45

    6.82

    15.91

    9.09

    10044

    其他

    11.69

    16.88

    18.18

    3.90

    3.90

    45.45

    10077

    有效样本1741  缺失值:518 

     

    7低收入家庭对于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最差。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低收入家庭认为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大(即“作用很大”加上“作用较大”)的比重为22.48%,远低于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的29.94%32.66%29.22%30.06%。由此可知,收入水平对于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评价的影响较大,低收入家庭认为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作用大的评价最低,这一结果应引起扶贫工作者注意。

     

    82  不同收入水平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收入水平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低收入

    8.07

    14.41

    21.33

    6.63

    5.76

    43.80

    100347

    中低收入

    8.14

    21.80

    19.19

    8.14

    5.81

    36.92

    100344

    中等收入

    10.98

    21.68

    19.08

    9.83

    8.66

    29.77

    100346

    中高收入

    8.43

    20.79

    20.51

    14.32

    10.67

    25.28

    100356

    高收入

    6.94

    23.12

    21.68

    10.12

    15.02

    23.12

    100346

     有效样本:1739  缺失值:520  

     

    8、建档立卡贫困户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于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较高。

    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影响农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于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如表所示,将“作用很大”、“作用较大”合并为“作用大”,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为“作用大”的比重为31.76%;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为“作用大”的比重为26.99%,要低于前者4.77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17.96%,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为作用小的占比为25.85%。总体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于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较高。

     

     83  农民建档立卡与否对驻村工作队对家庭帮扶成效的评价(单位:个,%)

    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作用一般

    作用较小

    作用很小

    不清楚

    合计

    8.75

    23.01

    21.66

    10.56

    7.40

    28.62

    1001108

    9.66

    17.33

    13.07

    9.66

    16.19

    34.09

    100352

    不知道

    6.76

    13.17

    24.20

    7.12

    7.82

    40.93

    100281

    有效样本:1741  缺失值:518  

     

    四、驻村帮扶活动的开展与农民的期盼

    1、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是帮扶工作队开展的最主要帮扶活动。

    考察驻村帮扶工作队在贫困村中所开展的活动情况。调查显示,在开展的所有活动中,“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的占比为33.39%,其次为“引导村民发展产业”,占比为22.03%,“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的占比为21.19%,“争取扶贫开发项目”的占比为19.49%。由此可知,驻村帮扶工作队为帮助村庄发展,根据不同村庄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帮扶活动,“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是帮扶工作队开展的最主要帮扶活动。

     

    表84  贫困村村庄驻村帮扶工作队主要开展过哪些活动(单位:个,%

    哪些活动

    样本

    占比

    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

    40

    33.90

    引导村民发展产业

    26

    22.03

    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

    25

     21.19

    争取扶贫开发项目

    23

     19.49

    其他

    4

    3.39

    合计

    118

    100.00

     

    2、超过五成农民需要帮扶工作队予以资金支持。

    “对口帮扶,按需帮扶”,一直被认为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农民最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帮扶的内容进行考察,在2113个有效样本中,农民最希望帮扶工作队给予资金支持的有1083人,占比为51.25%;最希望获得产业支持的有490人,占比为23.19%;最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就业培训支持和其他支持的所占比重分别为9.56%6.53%6.86%2.60%。由此可知,超过五成农民在帮扶工作队帮扶需求上,需要予以资金支持。这也说明,在帮扶工作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帮扶效果较好。

     

    85  农民最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情况(单位:个,%

    帮扶工作队支持

    样本

    占比

    资金支持

    1083

    51.25

    产业支持

    490

    23.19

    技术支持

    202

    9.56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138

    6.53

    就业培训支持

    145

    6.86

    其他

    55

    2.60

    合计

    2113

    100.00

     

     

    3、中西部地区农民最希望获得产业扶持。

    从不同地区来考察,区域差异比较明显的是产业支持方面的扶持,东部地区农民最希望获得产业扶持的占比为10.18%。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最希望获得产业支持的比重分别为24.70%24.06%,比重均高于东部地区。所以,就不同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民最希望获得产业扶持。

     

    85  不同地区农民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情况(单位:个,%

    地区分组

    资金

    支持

    产业

    支持

    技术

    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就业培

    训支持

    其他

    合计

    东部

    55.69

    10.18

    11.98

    8.38

    11.38

    2.40

    100167

    中部

    53.40

    24.70

    7.61

    4.67

    5.61

    4.01

    100749

    西部

    49.29

    24.06

    10.44

    7.44

    7.02

    1.75

    1001197

     

     

    4、农民对发展性项目的希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

    分析不同年龄农民获得帮扶工作队的支持情况。数据显示,在资金方面,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及60岁及以上获得帮扶队支持的占比分别是41.98%42.02%45.54%52.59%60.28%,呈增长趋势;在产业、技术及就业培训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获得帮扶队支持的整体都呈递减趋势。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民希望获得帮扶队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希望获得发展性项目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小。

     

    86  不同年龄农民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情况(单位:个,%

    年龄分组

    资金

    支持

    产业

    支持

    技术

    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就业培训支持

    其他

    合计

    30岁以下

    41.98

    30.86

    12.35

    4.94

    8.64

    1.23

    10081

    3039

    42.02

    24.79

    14.29

    6.72

    10.08

    2.10

    100238

    4049

    45.54

    26.90

    11.99

    5.35

    7.94

    2.27

    100617

    5059

    52.59

    20.73

    9.98

    8.45

    6.14

    2.11

    100521

    60岁及以上

    60.28

    20.09

    4.91

    6.29

    4.75

    3.68

    100652

     

     

    5、农民对技术扶持的需求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分析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民对帮扶项目的期望。数据显示,在资金支持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对资金的需求比重分别为57.94%50.15%50%48.20%47.06%,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在技术支持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对技术的需求比重分别为6.96%9.23%10.92%12.95%11.76%,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见,文化水平高的农民更希望通过技术帮助来脱贫,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对技术的渴求度更高。

     

    87  不同教育水平农民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情况(单位:个,%

    教育水平

    资金

    支持

    产业

    支持

    技术

    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就业培训支持

    其他

    合计

    文盲

    57.94

    17.55

    6.96

    6.41

    6.69

    4.46

    100359

    小学

    50.15

    23.42

    9.23

    7.00

    7.97

    2.24

    1001029

    初中

    50.00

    26.06

    10.92

    5.11

    5.46

    2.46

    100588

    高中

    48.20

    24.46

    12.95

    9.35

    3.60

    1.44

    100139

    大专及以上

    47.06

    17.65

    11.76

    5.88

    17.65

    0

    10017

     

     

    6、低收入农民希望得到资金支持比重最高。

    调查发现,资金支持在不同的收入水平的农民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低收入农民中,希望帮扶工作队给与资金支持的占比为63.79%,而希望产业、技术支持的相对其他收入农民明显较低,希望产业、技术支持的占比分别为13.05%7.14%。可见,低收入者最希望得到最直接的资金支持而非其他发展性支持项目

     

    88  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情况(单位:个,%

    收入水平

    资金

    支持

    产业

    支持

    技术

    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就业培

    训支持

    其他

    合计

    低收入

    63.79

    13.05

    7.14

    7.14

    5.42

    3.45

    100406

    中低收入

    49.18

    24.01

    10.26

    7.46

    6.99

    2.10

    100429

    中等收入

    50.81

    23.43

    10.67

    4.41

    8.12

    2.55

    100431

    中高收入

    49.07

    23.38

    10.42

    5.79

    8.80

    2.55

    100432

    高收入

    44.03

    31.84

    9.20

    7.46

    4.98

    2.49

    100402

     

     

    7、偏远山区农民希望得到产业、技术支持较高。

    考察是否偏远山区与农民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之间的关系。如表89所示,在1544位偏远山区农民中,希望帮扶工作队给予产业、技术支持的占比分别为24.81%10.23%,分别高出非偏远山区同项目5.3个百分点和3.7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偏远山区农民希望得到产业、技术支持较高,帮扶工作队对偏远山区农民的这一需求予以重视,以更快促进偏远山区农民脱贫。

     

    89  是否偏远山区农民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情况(单位:个,%

    偏远山区

    资金

    支持

    产业

    支持

    技术

    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就业培

    训支持

    其他

    合计

    49.29

    24.81

    10.23

    6.15

    6.74

    2.78

    1001544

    58.13

    19.51

    6.50

    7.52

    6.71

    1.63

    100492

    说不清

    46.05

    14.47

    15.79

    7.89

    10.53

    5.26

    10076

     

     

    8、贫困户对产业支持项目的希望低于非贫困户。

    如表90所示,在1352个贫困户中,希望得到资金支持、产业支持、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就业培训支持的农民占比分别为53.85%21.97%9.91%6.21%6.29%;非贫困户希望得到资金支持的占比低于贫困户8.07个百分点,相比而言,非贫困户对产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更高。总体来看,贫困户更倾向于得到资金支持,非贫困户则倾向于产业支持。

     

    90  是否贫困户农民希望获得帮扶工作队支持情况(单位:个,%

    贫困户

    资金

    支持

    产业

    支持

    技术

    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就业培

    训支持

    其他

    合计

    53.85

    21.97

    9.91

    6.21

    6.29

    1.78

    1001352

    45.78

    28.01

    7.36

    8.08

    7.36

    3.41

    100557

    不清楚

    49.02

    18.14

    13.24

    4.41

    9.31

    5.88

    100204

     

     

    五、有效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驻村帮扶工作队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工作也面临多重问题,因此需要从建立系统、科学的长效机制出发,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工作。

    1、探索建立专职驻村干部专员制度。针对目前部分驻村帮扶工作流于形式的现状,应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驻村干部服务专员制度,可以将这些专员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范畴,并设置相应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这种制度应不同于大学生“村官”制度,更需追求长久性和专职性。侧重对优秀人才入驻农村时进行指导,形式上可以不需要采取笔试和面试的形式,而是内部选派,使其专职驻守农村。

    2、推动工作方式的本土化和实体化。在选派工作上,注重“入口关”,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建立村级人才信息库,选派优秀的本土干部进行驻村;在培训工作中,突出本土和本地经验的讲授,充分发挥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帮扶作用。同时,包村帮扶在帮扶到村的过程中应增强帮扶工作的实用性,从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加大贫困农民亟需的产业扶持、就业培训支持等,充分利用贫困村本地资源,发展本地优势产业,完善对特色产业的支持政策。

    3、建立科学的驻村帮扶考核机制。可以建立动态考核体系,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评。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和年度工作目标承诺制度,可以综合采用个人陈述、工作汇报、村民投票、村干部会议评价等形式进行考核。同时,加强驻村工作队日常工作监督。定期对工作的进度和成效进行检查,要求其对工作按时做出总结和汇报,例如每周书写工作周记、每月进行月度汇报、每季做出工作总结、定期撰写调研报告等等。同时,可以把对日常监督和检查的情况记录到工作档案中,作为日后评优和奖罚的重要依据。

    4、健全体系化的驻村帮扶激励机制。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对驻村干部实行分类晋档、实现业绩与待遇挂钩。凡考核优秀的,评选先进优先、提拔使用优先,同时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并做好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可以把包村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年度成果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工作考核不合格、民主评议满意率过低的驻村干部给予一定的惩罚。形成良性竞争、争先创优的局面。

    5、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内源动力。驻村帮扶是做好内源扶贫的重要手段,需要充分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内生的发展潜力,而不仅仅是为他们盖新房、办产业。需要为贫困人口将脱贫愿望付诸实践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比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引导村民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致富项目、为村民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等。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