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扶贫经验案例2

        二、金融扶贫经验案例
     
        (一)甘肃省金融扶贫经验案例
     
        金融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六大机制之一。金融扶贫的效能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不断进行案例发现和经验总结,金融扶贫潜力巨大,效果显著,非常值得进行梳理和分析,是扶贫开发经验案例库建设重要内容。本报告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以甘肃省为调研对象,进行金融扶贫研究背景、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并提出金融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最后对金融扶贫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梳理,同时对其推广价值进行评价,形成案例。
     
        1.研究背景
     
        (1)地域背景。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2.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72%。
     
       (2)扶贫开发概况。甘肃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1年,国家确认甘肃省贫困人口为722万人,占全国扶贫对象的5.9%,规模居全国第7位,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2位。从发展速度看,2011年底,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把甘肃省58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分别纳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四省藏区3个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的特困县,大都处在自然条件严酷、交通不便的地方,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实现脱贫致富受到多重制约。
     
        2.决策主体
     
    面对严峻的扶贫开发形势,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及“挪穷窝”、“改穷业”、“换新貌”、“拔穷根”的扶贫开发新目标,并明确要求金融机构有所作为,积极创新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平台、抓手和机制。从甘肃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需求相对不够活跃,但供给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足,农民金融知识和市场意识缺乏,这三个问题最为突出和明显。为此,农行甘肃分行从党和国家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程的大局出发,从甘肃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出发,从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责任和使命出发,立足甘肃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有效破解金融支持扶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3.决策内容(流程)
     

    1

        (1) 双联惠农贷款:输血又造血。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没有发展的本钱,是多年制约农民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贷款难,关键是农民很难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担忧风险控制。贷款贵,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农民利息负担重。
     
        甘肃是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表现更为明显。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就有2000万。一方面,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大多数很难被正规金融机构纳入支持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县域及以下金融机构少,农民不仅难以获得贷款,涉农贷款利率更高,普遍上浮超过50%,一些地区甚至超过100%。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在农行“双联惠农贷款”推出之前,已经有15年没有获得过银行贷款,农民资金需求主要靠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为25%,最高的达40%。这两方面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农民贷款问题上“雪上加霜”。
     
        相比其它涉农贷款,“双联惠农贷款”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由各级财政注资,组建58个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全程全额担保。第二,省级财政对农民贷款全程全额贴息,并采取“先收后贴”的间接贴息方式,即农行先向贷户按季收取利息,再由财政把贴息直接打到农户的惠农卡上。第三,农行对贷款执行基准利率,这在全国商业性农村金融领域基本上没有先例。第四,在贷款办理流程上,农行与政府联合组建担保调查团队,共同开展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
     
        (2) 金穗惠农通工程:零距离服务“三农”。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又一突出问题。为弥补农村网点少、服务能力弱的问题,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农行甘肃分行根据农总行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深化与甘肃省人社厅、卫生厅、商务厅的合作,争取代理项目,完善运作模式,在调整优化物理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电子渠道、流动服务、委托代理等渠道,做好新农合、新农保代理工作,优先选择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乡村卫生室(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及电信网点、乡村商品销售点设立惠农服务点,着力建设以金穗惠农卡为载体,以电子渠道为手段,以农行核心业务系统为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惠农金融服务网络,并不断规范管理,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是农行积极践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努力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一项实际行动,也是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农行得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农行搭建的金融服务网络,政府惠农政策一步到位,既赢得了民心,又节约了经费投入;农民在获得惠农、强农政策扶持的同时,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农行既拓展了服务渠道、扩大了服务覆盖面,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 三农金融辅导员制度:扶贫更扶“智”。 受各种因素和条件制约,甘肃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金融知识了解很少,对金融产品与服务运用不足,对现代化农牧业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知之有限。知识和能力不足,也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经济的瓶颈之一。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实践中,农行甘肃分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在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发挥扶“智”作用,从2013年8月份起,农行甘肃分行建立“三农”金融辅导员制度,开展“三农”金融辅导工作。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生产经营技术、基础金融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致富案例。通过宣传辅导,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从宏观层面,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教育和引导农民重合同、守信用,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金融生态;从微观层面,通过送知识上门,帮助贫困农户寻找致富路径、发展富民产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技能,不仅让农民能贷款、贷到款,更要让农民会用款、还起款。
     
        辅导工作的具体实施,采取业务同步辅导和集中宣讲辅导两种方式,依托产品推介、专题营销、客户维护、聘请农科专家集中宣教等活动,借助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等载体,利用外界组织的座谈汇报、专题会议等渠道开展。辅导工作将全面覆盖甘肃省58个贫困县已发放或准备发放双联贷款的村、已建成的信用村、已建成惠农服务点的村、农行“双联”帮扶点,以及与农行有信贷关系的龙头企业、涉农产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并逐步扩大覆盖面。通过开展辅导,既融资又融“智”,为甘肃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4.决策效果
     
       (1)“双联惠农贷款”产品推出以来,因利率低、手续简便、农户无需担保等特点,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7月和4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分别深入甘肃视察工作时都给予了积极评价。特别是俞正声主席,对双联惠农贷款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维护稳定、发展生产、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相继进行了多角度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更是称赞双联惠农贷款是“甘肃扶贫新政”,连续5次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至2013年7月末,农行甘肃分行已给农户发放“双联惠农贷款”7.2万户、49亿元。虽然运作时间短,但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种比较可行和有效的办法,是商业性扶贫开发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2)通过大力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近两年,农行甘肃分行已在省内建成惠农金融服务点1.1万个,布放ATM、POS、转账电话等自助机具2.39万台,能够为全省70%的行政村、90%的农户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银行账户查询、转账、小额取现、自助循环贷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特别是农行甘肃分行与甘肃省卫生厅联合创新推出了“金穗惠农新农合联名卡”。这是一张向参合农户发放的、集磁条卡与IC芯片卡功能为一体的惠农卡,具有识别参合农户身份、新农合省内异地实时结算以及助农取款等金融服务功能。目前,已发卡415.4万张,覆盖全省90%的参合农户,使甘肃农民率先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先看病、后付费”,成为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3)目前,“三农”金融辅导工作主要依靠农行甘肃分行省市县三级行现有“三农”业务人力资源,并根据各县实际情况,从全省“双联”干部、大学生村官、双联惠农贷款担保调查团队成员、团省委推荐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农行惠农金融服务点商户中选请部分有爱心、有热情、了解金融知识的外部人员担任社会辅导员,协助农行开展辅导工作。
     
        5.决策的经验教训
     
        (1)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和带动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甚至民营资本进入扶贫开发领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政府主导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可有效降低贫困地区农民贷款准入门槛,使绝大数有生产能力的农民能够得到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贷款难”的有效途径。
     
        (3)财政全额或部分贴息,商业银行适当让利,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贷款贵”问题,真正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水养鱼”,对民间借贷具有很大的“挤出”效应。“先收后贴”的贴息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让农民认识贷款的商业性质,了解国家扶持政策。
     
        (4)充分借助政府力量,运用政府行政资源,协助金融机构开展农户贷款的
     
    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一方面可有效减轻金融机构工作量,弥补金融机构网点、人力不足的问题,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抓手。
     
        (5)依靠科技手段,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布放电子机具、自助设备、发行惠农卡等手段,可有效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和人员的不足,有效解决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6)贫困地区发展慢,不仅是缺资金,还缺知识、缺信息、缺技术。因此,在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既要“扶贫”,更要“扶智”,要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一方面,帮助贫困农户寻找致富路径、发展富民产业、提高生产经营技能;另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农民重合同、守信用,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和诚信环境。
     
        (二)金融扶贫创新案例汇总
     
        1. 案例1:河南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内置金融模式”
     
        (1) 背景
     
        与城镇化进程中千百个普通村庄一样,郝堂村位于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的一个小山村,四年前一片凋敝,千余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留守老人生活艰难。针对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外置金融”长期难以解决的农民“融资难”、农村“金融贫血症”等问题,郝堂村独辟蹊径地进行农村“内置金融”试验。经过4年多探索,当地通过发展村民共同体内部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使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经内部融通得到体现,实现村庄内部信用“变现”,缓解了农民“融资难”问题。
     
        (2) 主要做法
     
        a. 成立养老互助合作社。2009年,三农专家李昌平在郝堂村成立村社共同体??夕阳红养老互助合作社,他个人5万、平桥区政府10万、7个村民骨干共14万,再加上愿意入股的老人,每人2000元入股,一共筹得34万元启动资金,通过这笔钱放贷到村民,产生的利息用于村里老人年终分红。到2011年第三次村里分红时,每位入社老人已能分到720元钱,入社老人达到90多位,占到全村老人的近80%。
     
        b. 民主制定合作社章程。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章程,按照村民制定的章程规定,合作社可以吸收村民存款,现时向村民发放生产生活贷款,比如规定三个月以上定存,月息较信用社上浮1个点,而贷款1年月息1分,3-6个月的月息1分半,1-2个月的月息2分。此外,一个股东老人仅可以担保5000元的信贷额度,年轻人要贷款,要先去和老人搞好关系,要贷得钱多,就得同时找多个老人担保。每年利润中只拿40%用于给老人派红利,其余用于风险预控和管理成本等。
     
        c. 规划建设新农村。2011年平桥区提出在郝堂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老禹主动邀请原本正在宜昌问安镇做乡村建设的孙君过来合作。当年,李昌平与孙君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乡建规划设计院,办公地点设在北京。乡建规划设计院设计的精神内核是“将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第一个案例就是做郝堂村,共涉及到村容村貌总规、房屋修复、村道及景观修复等乡村主体规划设计、以及村庄金融、土地流转的内置金融设计、乡村组织建设能力设计、住家养老服务设计等四大块,但只有第一块设计内容由当地政府购买,其它三项都是乡建规划设计院掏钱来做。
     
        d. 土地流转变景观。为了发掘乡村秀美景色,郝堂在村内流转了205亩水田,将之深挖成百亩荷塘,夏天满塘风荷,清香溢人,成为村内乡村游的主体景观。一个莲蓬卖2块钱,非常受游人欢迎,除莲花观景、莲蓬卖钱外,荷塘同时还兼着全村污水的最后一道自然净化程序。而最初那些莲花的种子,还是李昌平从自己老家?湖北监利引进过来的。
     
        e. 民居改造保存农村元素。对村民民居的改造修复,是乡建一大任务,但郝堂自始至终未拆农民一间房。李昌平称规划院非常注重农村原有元素的保存与利用,比如村里原有的茅草屋破烂不堪,但按孙君的设计,寥寥几笔,在保留外形的情况下,新装上一个宽格的豫南民居大窗,整个茅屋在房前屋后瓜棚豆架的映衬下,顿时亮了起来。再如村里的古树、小溪、村道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农村元素。经营“农家一号院”的张厚健院子真变漂亮了:开放式的小院内,修竹成林,清凉匝地,院内错落有有致地铺着音符般跳跃的青砖;院内还挖有一鱼塘,塘内四季鲤鲫游泳,塘畔则菖蒲百合盛放。前来村里游玩的人多爱来此吃饭,一天接待70-80桌。
     
        f. 目标是让城里人来养老。村里环境变好,土地也开始随之增值。信阳市一老年歌唱团来了一次郝堂后,便为之深深吸引。城里老人们凑钱在郝堂买了块地,准备建一个自己的活动中心。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自己也在郝堂村花18万元,买了荷塘边的1.7亩土地,用于建规划院址。当前村里还将其中一个村民小组的数百亩土地流转过来,正在建一个规模较大的茶文化体验区以及村庄戏曲文化中心等。2013年4月,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另一家住家养老服务中心,专门通过收费来为村里老人提供洗衣、做饭、搞卫生等服务。通过这些当地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经营的村民经营体,如今郝堂村村社共同体的经济积累已由四年前的零,增长到了2000多万元。而原先陆续外出打工的100多位村民,也悄悄回到了故乡。李昌平认为,郝堂村实验,其实也是在探索抢救中国自然村落的方式之一。
     
        2. 案例2:山西永济蒲州镇寨子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富平模式”
     
        (1) 背景
     
        a. 地域背景。蒲州镇位于永济市市域西南部,秦、晋、豫交界的黄河三角区域,南依条山、西临黄河。蒲州镇自古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著称于世。境内有山、川、滩,有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普救寺、古蒲津渡遗址、中条第一名刹万固寺、唐开元黄河镇河大铁牛以及即将对外开放的闻名全国的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
     
        b. 扶贫概况。 早在2005年,央行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8年,央行和银监会又下发指导意见。目前,据央行最新统计,全国已经开业的达到1334家,成为微型金融发展的新兴力量。虽然全国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势头强劲,但目前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所针对的客户对象主要是小企业,真正面向农村开展农户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并不多。农村微型贷款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富平模式”提供了一个样本。
     
        (2) 主要做法
     
        a. 成立保姆学校。2002年3月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和汤敏在北京成立了专门培养家政服务员的“保姆学校”??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富平学校”)。“富平”这个校名是茅于轼起的。一是因为“富平”和“扶贫”谐音;二是体现了他一贯主张的“使平民百姓富起来”的美好愿望。学校实行的是学校贷款给学生上学、等工作后再归还学费的办法。
     
        b. 合伙乡村领导人。2004年6月7日,郑冰所创办的永济市蒲州农民协会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农民协会。蒲州果品协会现在涵盖了35个村,3000多会员。在富平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沈东曙眼里,郑冰是当之无愧的乡村领袖。小额贷款公司的骨干基本都是果品协会培养出来的积极分子。这些本地的农民信贷员显然也在降低放贷的风险,乡里乡亲,谁讲信用谁有还款能力,到四邻间一打听便八九不离十。
     
        c. 试水小额贷款。从2006年开始,富平学校开始了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果品协会联合的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服务项目。该项目实行无抵押,无担保,单笔额度2万元以下。到2009年的3年间,这一项目累计发放贷款1687笔,累计贷款总额近700万元,1000多个农户家庭受益。在这一项目经验基础上,2009年5月,北京富平创业投资公司(由富平学校发起成立)联合北京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3个自然人共同注册了永济市富平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富平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家设在村子里农户家的小额货款公司。截止到2010年5月31日的一年间,富平小额贷款公司共发放贷款2017笔,总金额3105万元,累计回收517笔,金额595万元。现有贷款1500笔,贷款余额2500万元,平均每笔贷款余额1.6万元,到期还款率100%。
     
        d. 合理确定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金价格随市场波动,按照规律,供过于求就要降价,供低于求就要涨价。现在富平小额贷款公司21%的利息率,我认为反映了当地资金供给的需求情况,证明有足够的用户到我们这来贷款,现在我们不是资金量大贷不出,而是资金不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非常高。”茅于轼在会议现场引用了《纽约时报》的数据:墨西哥的小额贷款平均利息率是70%,全球的平均利息率是37%。根据在几个地方做小额贷款的经验,他认为,20%上下的利息率是可行的。农民是否能接受21%的利率?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首席金融专家王君说,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论证说明,微型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其资本回报率在50%、100%、200%,甚至高达700%。在亚洲、拉美,包括在永济所考察的农户,他们能够承受较高利率。
     
        e. 富平模式的遗憾。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长沈东曙说,公司注册资本仅3000万元,银监会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吸储,但到现在,发放贷款已经超过3100万元,余额2500万元,转贷压力非常大,下一步资金从哪里来?他直言,希望商业银行给予转贷支持。在致力于推动农村小额金融的吴晓灵看来,最近的政策鼓励尽管不是完全针对扶贫,但是针对5万元以下的农户小额信贷,仍带一点普惠金融的理念。吴晓灵直言,目前的农户小额贷款政策仍有遗憾之处:第一,它不包括没有金融牌照的,但是多年以来或者是近几年以来一直在为扶贫发放小额贷款的组织。另外,从政策的优惠程度来说,虽然营业税全免了,但是所得税其实只免了10%,因为其税金是按90%来制订的,因而优惠的力度还不太够。
     
        3. 案例3:互助合作金融小额信贷的“开县模式”
     
        (1) 扶贫背景。
     
        1997年10月,经重庆市扶贫领导小组批准,开县农户自主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注册成立了。开县农户自主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是在开县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定位是开展资金互助,实施小额信贷,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中低收入农户、城镇低收入居民、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业务主管部门是开县扶贫办。为推动小额信贷发展,重庆市政府、开县县政府及市人行、农行、扶贫部门先后出台文件推动小额信贷发展,明确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扶贫贴息贷款,减免小额信贷机构的所有税费,给予小额信贷机构适当的经费补贴和小额信贷奖补政策等。业务运作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GB”模式,即整借零还模式。工作人员常年背着背包吃住农家、游走于乡间小道,开展小额信贷,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解决农户借款难问题,被山区广大农户称为“背包银行”、“山区的流动银行”。 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有很多的做法备受国内外业界和专家的关注,特别是小额信贷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成效成果等,得到了国际国内相关机构、部门和领导的认可;该合作会于2005年在中国NGO国际扶贫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被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确定为联系单位,成为中国小额信贷联盟会员单位。该合作会3名员工先后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和花旗集团微型创业小额信贷奉献者一等奖和二等奖,通过合作会小额信贷扶持起来的5位农民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和花旗集团微型创业奖,其中2人获一等奖。
     
        2008年前,开县农户自主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注册资本金为5万元,资金规模3000万元,全部为农业银行给予的扶贫贴息贷款,有乡镇分会20个,从业人员80人,由于点多面广,规模效益差,机构年年亏损,只能靠政府补贴生存。2008年,开县农户自主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推行股份制改革,43名职工入股76万元。2008年8月,“开县农户自主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更名为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简称民丰互助会),后经过5次增资扩股,发展到2012年7月中旬的73个自然人股东,注册资本金2019万元,总资产1.1亿元。改制后,民丰互助会资金规模迅速增长,实现了年年有盈利,在全县8个远边山区乡镇修建了自己的办公场所。2012年7月中旬,民丰互助会内设财务部、稽核部、信贷部和办公室,在一些乡镇和村所在地设有10个分会,有从业人员54名。授信会员3万余户,有效会员12000余户,累计发放各类借款14亿元。受益农户达15万户次,帮助50万人实现增收。
     
        (2) 主要做法
     
        a. 创新借款模式
     
        合理确定借款种类及额度。合作会主要扶持农村中等收入以下的会员农户发展生产,进行创业,重点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小商业、贩运业、房屋改造及美丽乡村建设等。会员借款3万元以下的实施信用借款,3至5万元实行“三权”抵押借款(农村房屋产权、林权、土地经营权)。
     
        借款期限:一般分为3至12个月,最长不超过24个月,具体由借款会员根据发展项目确定。
     
        资金占用费标准:按照略高于当地银行贷款利率标准执行,目前资金占用费在12‰左右。
     
        借款申请办理程序:借款人提交书面申请书和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会员证、借款证等。老客户随到随办,新客户2个工作日内办结。
     
        还款办法:实行按季结付资金占用费,到期还本,费随本清的方式。
     
        加强借款回收,控制资金风险。多年来,合作会始终坚持农户借款调查,发放,回收责任制,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每笔贷款由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控制贷款风险,除人力不可抗拒的灾害造成损失外,其余借款损失由责任人赔偿。合作会多年来借款回收率均达99%,不良借款率保持在1%以内。
     
        b. 实行会员制
     
        为简化借款程序,加强农户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互助会在授信评级的基础上推行会员制,所有资金服务只在会员内开展。针对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纪守法、诚实信用和有致富愿望的农户,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农民会员不承担风险责任的原则,每户可由1名当家理财的人提出申请,缴纳100至1000元身份会费,办理会员证,成为互助会会员。会员身份会费原则上两年内不予退还,两年后,如会员与互助会无经济往来,会员可以自愿退会,互助会按银行两年定期存款利率支付身份会费的资金占用费。互助会坚持在乡镇分会行政区域内会员互助、合作、发展、共赢为目的,入会会员在互助会借款只需要10分钟就能办结,同时会员还可以享受项目服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可以参加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2012年7月底,互助会已发展农民会员10338人。
     
        c. 对农户评级授信
     
        在全县73个村级农户自治中心分别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小额信贷的基本做法,逐户调查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生产资料及财产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负债能力等,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建档立卡,评级授信(1-5级分别授信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0.5万元),并对那些守信的农户给予重复借款和信用升级而获得更大贷款额度的机会,由此建立起了一种激励农户还款的机制,有利于实现较高的贷款偿还率。截止2012年7月底,互助会授信评级28863户农户,授信评级面占互助会业务覆盖范围内农户总数的61.5%,其中一至五级授信农户分别占比28.27%、49.44%、21.93%和0.36%。
     
        d. 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试点
     
        2006年,互助会被重庆市扶贫办、市财政局确定为农户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试点参与单位,在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银监办、县人民银行、县农业银行等部门的配合下,对农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从互助会得到贷款的贫困农户,可以获得财政资金的贴息。小额到户贷款扶贫贴息必须直接到农户,用于贫困村农户发展生产,支持贫困村确定的扶贫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互助会筛选相对贫困的白泉乡、关面乡、满月乡、大进镇、河堰镇、敦好镇、紫水乡、九龙山镇等8个乡镇的75个行政村作为贷款贴息发放范围,截止2011年底,共发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4318万元、3500户,贴息151万元,3362户(其中:建卡贫困户2500户,占贴息农户总户数的74%),累计应收借款12969万元,实收借款12941万元,资金到期回收率达99.1%。充分发挥了到户贴息资金的“造血”功能,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e. “三权”抵押借款试点
     
        2011年,县委县府把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作为农村金融创新,开展“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单位之一。合作会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即组织人员开展培训,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等工作。从7月开始在8个乡镇投放三权抵押借款,当年投放农户万元增收借款213户、860万元(其中:林权抵押借款132户,借款530万元;土地经营权抵押借款79户,借款322万元;农户房屋产权抵押借款2户,借款8万元),已完成全年计划投放2000万元的43%。
     
        f. 指导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
     
        自2006年以来,互助会承担重庆市在开县实施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帮助扶贫协会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完善制度、监督管理等,已帮助发展76个村级扶贫协会,为重庆市扶贫办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模式,帮助重庆市扶贫办授课培训1130人次。同时互助会还承担了大进镇、河堰镇、敦好镇、九龙山镇和关面乡等5个乡(镇)的14个贫困村的互助资金托管任务,降低贫困村互助资金行政管理成本并提高防风险能力。
     
        4. 案例4:“国开行小额农贷”的“石阡模式”
     
        (1) 背景。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地占贵州国土面积93%,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艰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依然存在盲区,一些种养户往往就差一点资金就能成功,但因缺乏抵押物被一些商业银行拒之门外,“开行小额农贷”正好破解这个难题,国务院扶贫办将这种“银政企农”合作共赢,推动农业产业开发扶贫的工作模式称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贵州模式”。
     
        (2) 主要做法。
     
        石阡县茶叶管理局局长周胜维对“开行小额农贷”的“石阡模式”进行了解读,他说地方政府是组织推动者,国开行贵州分行是贷款人,石阡县国资公司是借款人,石阡县泉都担保公司是担保人,农户、合作社及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是用款人,石阡县茶叶管理局和国资公司是贷款业务的管理人,贵州省扶贫办对国开行贵州分行茶叶贷款贴息。其流程是农户首先申请贷款,村和乡进行认定,然后报国资公司、茶叶管理局及扶贫办备案评审,最后担保公司出具担保函,农户申报贷款的时间最长不超半个月。
     
        4.3 扶贫效果
     
        自2012年4月项目启动以来,国开行贵州分行授信2.5亿元,目前已申报贷款21721.754万元,其中茶农贷款2593户,金额15361.754万元;企业贷款9户,金额3020万元;茶叶专业合作社11家,贷款3340万元。经国开行贵州分行和省扶贫办联合行文批复确认的贷款金额12444.285万元,其中茶农贷款1805户,金额9614.285万元;企业2户,金额660万元;茶叶专业合作社11户,金额2170万元,其余资金正在审核中。通过国开行贵州分行贷款,保障了石阡县茶产业发展资金,茶叶面积从2007年的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2.5万亩,今年全县茶叶产量和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倍。
     
        5. 案例5:农村贷款合作社的“濮阳模式”
     
        (1) 背景。
     
        河南濮阳农村贷款互助社2006年合作社成立,截至2013年6月末,合作社总资产突破2亿,有9家分支机构,参与群众1.5万户,累放贷款9.1亿元。其中解决农民生活、生产困难的贷款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生病住院、孩子上学、婚丧嫁娶、过节修屋等不一而足。被外界称为“国内首家农民互助贷款组织”、“农村金融探路先锋”、“新型合作金融探索样本”。
     
        (2)  主要实施内容
     
        a. 许文盛的金融梦。许文盛的金融梦想来源于他的工作经历。2004年从农行工残休息后,自筹资金,依托中国社会科院小额信贷试验基地创办了合作社。经过两年多的奔波,合作社终于在2006年7月艰难“诞生”。
     
        b. 组织架构。合作社采取“总社+分社+互助中心”的组织架构,目前已经有9个分社,608个互助中心,采用“公司治理+乡村治理”的模式。
     
        c. 资金来源。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投入的原始股、投资股和资格股。据许介绍,原始股承担合作社经营风险,分红据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定,近年来平均每年的分红约在30%;资格股是社员获得较低利息贷款权利的前提,收益参照定期存款利率;投资股类似于公司的优先股,收益参照央行贷款基准利率。
     
        d. 风险控制。贷款的风控主要依靠乡村的熟人社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每笔贷款首先要通过互助中心的村民对借款人的“人品”进行考察,考察后再报给分社的客户经理。客户经理进村对贷款人和担保人的家庭收入进行调查,提交分社审批后再办理贷款手续,最后放款。2006年、2007年、2011年年末数据显示均未有逾期贷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年逾期贷款占比分别为0.96%、0.12%和 0.01%,贷款发生风险的概率较低。按照小额信贷机构广泛运用的风险贷款率衡量,截止2011年底,合作社的风险贷款比率为0.78%。
     
        e. 利率。社员的贷款额度可以放大到股金的5-10倍,并享受一定的利率优惠。据介绍,社员贷款的年利率约为10.8%-16.92%,非社员的贷款利率约为14.4%-23.4%。
     
        f. 身份难题。合作社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其机构的合法性长期以来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不属于金融机构,但却在从事着资金组织、贷款这种金融活动,这种法律地位不明确的状况严重影响了贷款合作社的社会信誉度、融资能力以及与其他经济主体的缔约能力。许文盛的目标是创建可以和孟加拉乡村银行媲美的“农民互助银行”,但要想进入体制内,成为“合法”的金融机构,似乎总有一面看不见的墙阻挡着,让他无法突破。
     
        6. 案例6:乡村发展协会的“仪陇模式”
     
        (1) 背景。
     
        四川南充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是1996年3月在县民政局注册成立的一个非盈利性的民间社团组织(NGO)。其宗旨是:以人为本的乡村扶贫与可持续发展。协会获得李连杰壹基金100万元的典范工程资助金和《2009中国慈善导航行动》“最具公信力示范项目”奖,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秘书长高向军入选 “2009《华西都市报》十大年度致敬人物”,曾两次向联合国专家提出小额信贷方案修改意见,她让世界关注仪陇乡村发展。
     
        (2) 实施过程及内容
     
        a. 业务范围。协会主要活动领域是:农民组织建设、小额信贷服务、乡村扶弱济困与妇女参与、社区能力建设与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协会现有职工23人,内设3部1室,下辖7个分会。服务由7个分支机构直接执行。县总部负责统一组织、控股经营和进行贷款监控和余缺调剂,并对分支机构实行内部二级核算管理。自2005年起,在县政府配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协会选择了17个行政村,协助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协会的发展部负责辅导互助社进行组织建设,各分支机构对互助社进行业务指导与培训,财务支持与监控,帮助互助社的贷款员做好小额贷款服务。互助社则通过分支机构实现资金的调剂与拆借。互助社与协会分支机构之间形成了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益的双向互动关系。协会以农村金融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b. 小额信贷。仪陇协会第一笔金融资产始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5年试点时期投入的294万元,经过13年的努力,成功地建立起了无需担保抵押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商业运作模式,吸引了众多国际机构纷纷投入资金达478万元,加上职工投入的个人股金40万元,迄今(2007年)协会的金融资产已经达到812万元。在国际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仪陇协会开发和建立了小额信贷财务和管理软件系统和集信贷操作、日常管理、财务监督、风险控制于一体的协会贷款管理系统。建立了信贷资本金保全经营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既实现了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无需任何担保、抵押的金融服务,同时又实现了机构的自负盈亏和资本金的保全经营。自2004年9月至2007年10月,协会累计发放贷款4689笔,金额229万元,准时还款率达98.93%,贷款拖欠率为0.63%。获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小信贷评估评级组织M-CRIL的高度评价。
     
        c. 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协会提出了以建立村级资金互助社为纽带把农民组织起来增收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试点自2005年启动,三年多以来,共在17个村推动了1667户农户加入互助合作社,在政府为一般社员配股、为低收入社员赠股的政策支持下,17个村的资金互助社建立起村级基金共198.6万元,2007年累计发放贷款1323笔,金额478.34万元。各村资金互助社结合自身条件,通过资金的借贷、汇聚和融通,推动了本村特色产业发展,如燎原的肉鹅、昆山的生姜、万兴的柑橘等。协会帮助各村的资金互助社形成联合购销行动网络。截止2007年年底,17个互助社已联合购进玉米、水稻种子5000余斤;联合购进各类肥料700余吨。此外,17个社还联合销售蚕茧50多吨、商品兔10000余只、生猪2000余头;组织饲料加工服务近10吨。
     
        7.  案例7:国开行创新金融扶贫的“勉县模式”
     
        (1) 背景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全县辖19镇,242个行政村,总面积2406平方公里。勉县的矿产资源贮量大、品位高,位于“勉略宁”金三角,为陕西省汉中市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2013以来,国开行陕西分行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陕西省勉县政府合作,探索建立起了“村组选点、产业推链、县区成面,点链面结合”的金融扶贫模式,累计承诺勉县扶贫贷款2.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主要做法
     
        a. 村组选点 做好对口帮扶
     
      勉县同沟寺镇照壁山村是国开行陕西分行的扶贫工作对口帮扶单位。该行针对照壁山村实情,搭建机制,创新模式,融情帮扶,融智筹划,融资支持。
     
      充分发挥金融小额贷款的作用,联合勉县发改、财政、就业、扶贫、镇村等部门,建立风险分担、资本补偿、公示监督以及财政贴息等机制,打造“四台一会”联合“互助资金协会”扶助贫困农户的“银行+政府+互助协会+农户”的开发性、造血式统贷扶贫模式,动员了互助资金协会的参与意识,提高了风险防范的能力,为该村15名贫困农户发放贷款58万元,支持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b. 产业推链 发挥规模效益
     
      油脂、魔芋、茶叶是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禀赋产业,但受自身条件等限制,融资困难、生存艰难,长期得不到发展壮大。国开行陕西分行将支持这些优势产业发展作为勉县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重要推手,结合当地油脂、魔芋、茶叶企业的实际,发挥“龙头企业+协会+订单+农户”的联结机制、系统作用和规模效益,构建持续的资金进入机制和健康的商业运行模式,实现优势产业壮大升级,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在油脂产业领域,形成以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春光油脂公司为核心的“油脂循环经济产业链”贷款模式,累计提供贷款1.5亿元,建立起覆盖汉中6县1区的油菜籽种植基地60万亩,发展订单农户30万余户;在魔芋产业领域,形成以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锦泰魔芋公司为核心的魔芋产业链贷款模式,累计提供贷款0.3亿元,建立起魔芋种植基地1万亩,发展订单农户4万余户;在茶叶产业领域,形成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清波农业公司、卧龙茶叶公司、华阳实业公司等为核心的茶叶产业链贷款模式,累计提供贷款0.49亿元,建立起茶叶种植基地1万亩,发展订单农户3余万户。
     
     c. 县区成面,推进扶贫攻坚
     
      国开行陕西分行注重将农村安全饮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等作为重点建设和帮扶内容,从多个方面助推勉县扶贫攻坚。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承诺勉县贷款项目30个,金额8.06亿元,涉及基础设施、保障住房、教育医疗、水利环保、中小企业、助学贷款、抗灾救灾等领域。
     
      其中,县域项目15个共计5亿元,中小企业项目14个共计2.86亿元,助学贷款0.2亿元,惠及3486人次贫困大学生。此外,国开行陕西分行组织青年员工赴勉县开展“垄上行”“捐资助学”等活动,解民情、知民意,进行文化扶贫,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丰富扶贫工作内容,使扶贫帮困薪火相传,为扶贫工作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8.案例8:农行金融扶贫的“内蒙模式”
     
        (1) 扶贫概况
     
        农行内蒙古分行围绕政府出台的贷款补偿担保金政策,以金融扶贫富民为出发点,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导,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为支撑,积极创新信贷产品。针对贫困旗县扶贫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研发了“金穗强农贷”产品,针对农牧民研发了“金穗富农贷”产品,切实解决贫困旗县扶贫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的担保难、贷款难问题,放大扶贫资金效益,做大做强扶贫优势产业,加快贫困地区、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到2013年9月末,该行在57个贫困旗县所在地支行的各项贷款余额近200亿元,增幅达10%,增长近16亿元.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全区扶贫攻坚工程,以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工作为龙头,在全区38个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和其它19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2013年先确定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行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金融合作单位,自治区扶贫办与其就“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进行全面合作。从2014年开始,积极支持和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并执行相同政策。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也要参照自治区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择优选择当地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从2013年起,农业银行连续5年安排县域扶贫专项投放,第一年度(按照完整年度计算)专项投放50亿元,以后逐年递增,5年累计投放不低于500亿元,确保38个重点旗县平均每个旗县第一年度不低于1亿元、其它19个贫困旗县第一年度不低于5000万元、以后逐年递增,用于支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投放计划落实到每个旗县,并由农业银行按月统计贷款发放情况。自治区从2013年开始,每年拿出4.75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的补偿担保本金;从2014年开始从增量扶贫资金中拿出不超过2.1亿元,并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加约2.1亿元用于贴息。
     
        (2)  扶贫内容
     
        农业银行结合业务实际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发放专门信贷产品,主要包括“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和“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两个产品,分别用于支持个人类和公司类客户。其中用于支持农牧民到户的贷款原则上占当年“金融扶贫富民贷款”总额的70%左右。
     
        a. “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
     
        s 主要用途:用于农牧民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主要包括:
     
        (1)从事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
     
        (2)从事运输、多种经营、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链带动下的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活动。
     
        s 贷款金额:单户贷款起点1000元,最高额度为5万元(含),从事专业化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最高为300万元(含)。
     
        s 贷款期限:应根据贷款项目生产周期、销售周期和贷款对象综合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一般不超过3年。从事林业、果业等回收周期较长作物种植的,可适当放宽贷款期限,但最长不超过5年,并可随借随还、周转使用。
     
        b. “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
     
        s 主要贷款对象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扶贫互助组织)、扶贫龙头企业。
     
        s 贷款额度主要根据客户提供抵押担保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贷款真实需求、信用状况等因素确定,原则上最高额度为5000万元。
     
        s 贷款期限比照“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并按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确定。
     
        s 要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带动作用,鼓励采取“公司+基地+农牧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模式,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和贷款的最大效益化。原则上扶贫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按照辐射和带动贫困农牧户的比例给予贴息。
     
        c. 贷款利率
     
        农业银行本着保本微利、让利于农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自身资金及管理成本、贷款方式、风险水平等要素,在自身承受能力范围内实行最优惠利率,并最终由各旗县金融分支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最高不超过40%。
     
        d. 贷款贴息
     
        “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由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其中,“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贷款年贴息率5%;“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贷款年贴息率3%。贴息期限与贷款期限一致。
     
        “金融扶贫富民贷款”采取间接贴息方式。农业银行按合同约定向贷户正常收取贷款利息,扶贫资金按年向贷户补贴利息。贴息资金项目经旗县扶贫办汇总核实,经旗县财政局审核后,联合上报盟市扶贫和财政部门审核审定。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根据盟市扶贫、财政部门上报的申请报告,在规定额度内下达资金。财政贴息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
     
        e. 担保补偿
     
        自治区连续5年给38个重点旗县每个旗县年均注入担保补偿金1000万元,给其它19个贫困旗县每个旗县年均注入担保补偿金500万元,用于“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担保补偿本金。农业银行按照担保补偿金总额的10倍左右放大贷款额度。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扶贫、财政部门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担保补偿金存入农业银行进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农业银行签署担保补偿协议。
     
        建立担保补偿的激励和退出机制,自治区根据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对每年按期完成足额放贷计划任务、并有效化解风险的旗县,采取以奖代投方式逐年增加担保资本金投入;对不良贷款率连续3个月超过3%的旗县,停止该项贷款业务,组织清收,直至不良贷款率降至3%以内,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后再行开展该项贷款业务。
     
        f. 贷款程序
     
        农业银行按照与扶贫部门签订的贷款合作协议,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贷款发放对象和金额最终由农业银行自主确定。具体贷款程序在农业银行“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管理办法中规定。贷款发放要遵循“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旗县扶贫、财政部门对贷款对象的担保、贴息资格及扶贫效益进行评估、审核、确认。同时要充分发挥嘎查村委会、苏木乡镇政府的作用,与农业银行共同做好贷款推荐把关、贷后管理、贷款偿还及贴息等工作。农业银行按季向自治区扶贫办报送“金融扶贫富民贷款”投放总额及分盟市、旗县、客户、产品、金额明细。
     
        g. 贷款风险补偿管理
     
        “金融扶贫富民贷款”形成的贷款本息损失,由旗县扶贫、财政部门共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核。经审核确认金融机构无道德风险和管理责任的前提下,由担保补偿资金进行补偿。担保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担保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h.  保障措施
     
        s 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政府成立由扶贫、财政、相关金融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协调与管理工作,在自治区扶贫办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同时要求各相关旗县比照建立相关组织。
     
        s 明确工作责任。本着“旗县主体、盟市协调、部门支持”的原则,旗县承担“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的主体责任;盟市负责做好协调服务、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自治区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资金筹措、检查指导、考核评比等相关工作。
     
        s 健全管理制度。农业银行按照自身职责制定“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管理办法,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制定担保补偿金管理办法和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自治区扶贫办与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各相关旗县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并与当地农业银行等合作金融机构签订具体合作协议。
     
        s 做好协调联动。按照方案要求,由自治区领导小组牵头,组织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和金融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
     
        s 完善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金融扶贫富民贷款”风险分担、防控机制,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金融部门积极引导相关保险公司出台与“金融扶贫富民贷款”对接的专属保险产品,制定优惠政策,对出现自然灾害、人身意外事故的风险进行补偿,有效分散、转移贷款风险。
     
        s 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考核目标,把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对考核指标的运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控、督查,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措施不当的旗县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落实到位、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旗县进行表扬、表彰。建立奖惩机制,每年的担保补偿资金本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投入,并通过有奖有罚、调剂放大等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工作落实,逐步形成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督事、评绩、考人“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真正发挥扶贫专项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9. 案例9:“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工程的“宁夏模式”
     
        (1)  扶贫背景
     
        2011年宁夏开始启动“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扶贫工程。计划用5年的时间,按照分期进入、有序推动、稳定发展的思路,将全区1000多个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社”全部纳入“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扶贫项目,从而实现农户贷款额度突破和资金放大的金融扶贫效果。
     
        (2) 主要做法:联手捆绑式扶贫。“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扶贫由宁夏扶贫办与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发起,以村级“资金互助社”为平台,以互助社社员为服务对象,实行村级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联社“两个法人主体”联手,互助资金与信贷资金“两个金融产品”捆绑模式。运行两年以上的A类资金互助社的社员,经互助社推荐和农村信用社审核,可获得5倍于互助资金借款额度的小额担保贷款,突破了资金互助社3倍贷款的上限限制。
     
        一是实现贷款利率优惠与财政贴息并行。对符合条件的互助社社员,农村信用社普遍采取较低贷款上浮比率。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还对一定数额内“捆绑贷款”给予贴息,有效增强了“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项目的吸引力。
     
        二是有效提高透明度和办贷效率。通过向农户公开贷款种类、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和贷款程序等,使农户清楚了解互助资金贷款的基本信息。同时,进一步简化办贷流程,开辟互助资金贷款“绿色通道”,优先发放互助资金贷款,确保项目村贫困农户能及时获得信贷资金。
     
        三是不断强化制度管理与风险防范。建立完善入社农户管理、贷款发放和收回相关制度,持续跟踪关注贷款发放对象个人、家庭及相关项目进展,有效降低互助资金贷款的违约风险。四是强化项目运行和贷后管理。互助资金管委会不定期调查了解贷款农户项目发展情况。贷款到期前管委会通知贷款人还款日和金额;贷款到期一定期限内,由贷款人持还款通知书,将贷款本息存入当地农村信用社互助资金专户。农户持信用社确认后的通知书,在管委员会办理还款协议。超过还款日期,由管委员会负责催收;超过一个月,管委会将未还款人名单在全村范围内公示,并按照贷款协议依法强制回收,两年内不再安排任何扶贫项目。
     
        (3)   实施效果。
     
        宁夏19个县(市、区)、268个项目村的1.38万名互助社社员获得了“千村信贷互助资金”贷款支持,即全区86%以上的县域和24%的乡镇已纳入“千村信贷互助资金”贷款项目区。2013年,新增贷款近3亿元,新增受益农户9295户。同时,在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引导项目村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下,信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户按期还款意识显著提高。
     
        10. 案例10:农行金融扶贫的“山西模式”
     
        (1)  背景
     
        山西省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全省96个县(市)中57个是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35个。全省3400万人口,其中2400万是农民。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给人的印象是低利润、高成本、高风险,一度时期各大银行纷纷从农村撤离,新兴的商业银行又迟迟不愿进入。如何帮助众多贫困县脱贫致富,解决大多数贫困农民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问题,是新形式下扶贫工作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新课题。农行山西分行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在信贷扶贫的同时,努力构建“点、线、片、面”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助农新模式,通过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百万棚设施蔬菜,构架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在新的形势下实现了金融扶贫工作突破。
     
        (2) 主要做法
     
        a. 实施“村村通”工程,金融服务全面覆盖山西贫困地区
     
      2010年开始,农业银行山西分行开始实施“机到村、卡到户、钱到账”的“村村通”工程:向贫困地区布放转账电话,具备条件的每个村少则一部,多则九部;向农民发放惠农卡,每户最少1张;用惠农卡代理发放新农合、新农保及各项惠农补贴,确保资金到账。为了改善农民金融民生,对装机户和农民实行“五免费”服务,免费布放转账电话,免收惠农卡工本费、免收年费、免收省内转账手续费、免收小额账户服务费。2010、2011年已投入2亿元,全面实施“村村通”全覆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喜爱。与省联通公司合作,向“村村通”转账电话装机户推出“两免两优惠”服务,免收新装固定电话工料费、手续费,免收惠农转账电话刷卡(含查询、转账、消费)通信费,将月租费调整为最低消费,不限时免费拨打同城联通电话等;向惠农卡用户推出免费赠送联通手机卡一张及50元话费,以村乡为单位组建综合语音VPN网等“一免一优惠”服务,多方合作,给广大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实惠。到2011年12月末,已在全省布放转账电话49657部,按全省28253个村测算,平均每村1.76部;发放惠农卡682万张,覆盖具备发卡条件农户的99.42%,惠及全省2000多万农民,基本实现了“机到村、卡到户”两个全覆盖
     
        b. 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支持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成片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1年,农业银行山西分行坚持把连片脱贫致富作为主战场,把扶贫开发作为主途径,坚持扶贫开发与全省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城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相结合。以晋中为重点,推进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制定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关于支持全省百万棚设施蔬菜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关于支持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金融服务方案》,更好地指导了金融扶贫工作的加速推进,做到了结合区域优势重点突破。在大同、晋中和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408个项目中,优先支持一批条件成熟、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实施信贷倾斜政策,对39个项目与客户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已发放贷款10423万元,其中:企业贷款6051万元,小额农户贷款4372万元。截止2011年12月底,全行共有36家支行开办了设施蔬菜贷款业务,其中含国定、省定贫困县11个。当年共发放设施蔬菜贷款5867.7万元,余额达到8698.7万元,共支持设施蔬菜面积7312亩,2804棚室,共覆盖66个乡镇的216个村庄,支持农户2326户和1户法人客户。
     
        c. 以构造产业链金融为着力点,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打通脱贫致富“线”。
     
      陕西海升运城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浓缩果蔬汁生产加工企业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运城设立的生产基地,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小时加工苹果100吨,日加工苹果2400吨。2011年,农业银行山西分行抓住海升果业的苹果加工产业链,针对其原材料分布于万荣、夏县等贫困地区的实际,为果农在产销各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发放惠农卡与布放转账电话满足果农日常生活、生产的消费和小额支付金融需求。同时,抓住农户主要参与的种植、收购、仓储等环节,提供了2.375亿农户生产经营贷款,通过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支持合作社社员1000多户农户,农户小额贷款3000万元,采用海升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的模式向海升公司合同户授信1.5亿元用于发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已向59户合同户发放了5770万元贷款,户均贷款97.8万元。目前,正在探索冷库经营者+农户的担保模式,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为产业链各个节点提供存款、结算、信贷支持的同时,使金融服务融于整个产业链,打通了果农脱贫致富“线”。
     
        d. 探索银企扶贫新模式,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点”。
     
      山西凯盛肥业有限公司是运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成立于1998年2月18日,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营复合肥、叶面肥、种子、冲施滴灌肥、氨基酸有机肥的生产和销售业务。2011年该企业在农业银行山西分行的信贷余额达3600万元,在农业银行山西分行金融支持下,取得了超常发展,扶贫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以来,企业为残疾人进行技术指导10万余人次,扶植百积100万亩以上,扶持投入累计650余万元,残疾人增收总额累计达2亿元。2011年凯盛肥业实施100户残疾人种植示范户工程,累计赠送各种肥料100余吨,价值18万元,优惠供肥1000余吨,举办技术讲座80余场次。2011年,农业银行山西分行与该企业联手组织开展了“农行结算点点通,银企惠农百万行”活动。为山西凯盛肥业有限公司所有在运城市各县(市)区的生产资料经销点和关圣农产品合作社服务部安装转账电话1000部,惠及农民100万(100万农民学会用惠农卡通过转账电话进行支付结算),年交易额达到5000万元。除凯盛肥业外,还向运城德信隆化工有限公司发放信贷资金1300万元。向全省132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发放惠农卡9.1万张,布放转账电话200部,通过支持这些扶贫龙头企业,带动22万户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e. 抓住大型连锁超市供应链,创新扶贫“路”。
     
      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连锁百强企业,在太原乃至山西零售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太原市有38家连锁门店,2010年销售金额达21.98亿元,与省内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有业务往来。2011年,农业银行山西分行以与美特好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推动“农超对接”,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在贫困地区第一批选择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作为其供应商,构建“银、农、超”三方有效对接,做到了每一个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开立结算账户,开通企业网银,布放转账电话;每个合作社的社员(或经纪人)都持有惠农卡;美特好对合作社的每笔货款都通过农业银行网银支付,合作社对社员的结算款通过农业银行结算渠道支付。实现了结算渠道从无到有,方便了贫困地区金融结算,促进了农民增。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