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扶贫经验案例3

        三、特色产业扶贫案例
     
        (一)贵州省长顺县特色产业扶贫案例
     
        1. 研究背景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以汉、布依、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本课题以长顺县为具体调研点,具有特殊意义。首先,长顺是一个扶贫重点县,贫困问题显著。1991年长顺列为省级扶贫县,1994年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2001年列为新阶段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其贫困面之广、贫困度之深,一度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2008年1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针对长顺县竹子托村的贫困问题,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83期刊发了《寒冬腊月贵州长顺县贫困村农民生活目击》一文上作出了“要探索因地制宜,开发扶贫的路子”的重要批示。长顺扶贫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为省内甚至国内其他贫困县提供经验借鉴。其次,长顺深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产业扶贫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其攻坚难度之大,为他省所未见。因此,长顺产业扶贫经验的总结将有助于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再次,再次,长顺属于民族聚居地区,对民族村寨的深入调研,将有助于为产业扶贫对民族村寨的影响做出准确评估。
     
        2. 决策主体
     
         1991年长顺县开始实施扶贫开发工作,截止1993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2415.64万,扶贫资金1031.1万元。1994年人均收入396元,上级安排全县农发扶贫项目16个,总投资557万元,年内有2108户1.14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446元,全县有1.42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被评为贵州省“八五”期间扶贫开发先进县。1996年通过“以工代赈”坡改梯的改造,有力遏制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现象,完成坡改梯1.49万亩,农民人均收入650元,4000户2.2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绩,贫困人口降至10.9万人。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长顺按照“发展北部、带动中部、扶持南部”的发展思路,打造四个产业示范带的总体布局,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规划先行,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指导,按照综合投入、项目到村到户的原则,分期分批对贫困村进行综合投入,实施整村推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努力探索“一品为主、多品共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产业化扶贫新路子。从2001到2011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645.85万元,建设项目925个,特别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16万元,建设项目307个,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3. 决策实施内容
     
        长顺县产业扶贫项目的制定,主要是立足于长顺的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状况,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规划区内各贫困村现有资源为出发点,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按照“开发式扶贫、项目到村到户、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以整乡推进、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为方法,以期达到扶持一片,见效一片,稳定脱贫一片的效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性作用,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与龙头企业合作,本着“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什么赚钱发展什么”,长顺县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一品为主、多品共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山地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的整合与协调,严格产业扶贫项目的监督验收制度,通过组织培训,提高农户素质,来保证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后,农户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增长,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的制定
     
        长顺县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主要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经过调研、评估、分析后制定出来的。首先成立产业扶贫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的预选区域进行考察、评估。乡、镇、村干部在农户中宣传发动,村民提出项目选择和申请,由村干部把关,主要是核实该户是否有能力发展产业项目以及确定项目户的种养规模。审核通过后,移交乡、镇,再由乡镇移交县里批准。
     
        从内容上看,长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共划分4大类: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其他项目建设。项目之间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意义,如产业发展项目通过集中连片抓好核桃种植、绿壳鸡蛋养殖、林下养鹅等产业发展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是加强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公路、水利、人畜安全饮水等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是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项目、农村农家书屋项目建设,进而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其他项目建设如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产业化技能培训等,是提供农民综合素质和自我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而产业项目规划的最终建设目标是实现产业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目前,长顺县已成功规划出四条产业带,即威远—凯佐的“果、猪、沼”生态农业产业带,羊角屯—敦操的喀斯特种草养羊产业带,白云山—新寨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带,威远—广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产业带总长120公里,覆盖17个乡(镇)75个村1276个组43590户农户,分别占全县总乡(镇)、村、组、农户的100%、92.5%、78%和72.8%。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对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按照长顺县扶贫产业发展目标,到2013年,项目实施结束后,规划项目区初步形成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基础设施明显增强,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贫困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到2015年底,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985元增加到2550元,基本解决规划区农户的贫困问题
     
        (2)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流程
     
        从长顺县对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来看,主要是通过执行一整套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结对帮扶等机制,将政府、企业、农户充分带动,服务于产业扶贫项目。
     
        a.项目的运行采取“滚动扶贫”方式
     
        对于科技扶贫养羊,主要采用二种生产模式:一是以中心+基地+联营农户的集中连片产业化经营为模式;二是集体转产模式,即农户改变传统耕作制度,发展种草养羊,由种植业整体转向养殖业。项目产品由项目单位所属“草地畜牧中心”与农户签订协议,合理定价,订单收购,统一销售,保护农户利益。按照“一品为主、多品共融、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群众增收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种草养羊为主,养殖绿壳蛋鸡为辅,采取以物投物、滚动发展模式。具体情况如:羊,投放到农户中饲养的羊群,所产的羔羊,实行中心与养殖户分成,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中心与养殖户按2:8分成(中心2,养殖户8)。第五年,当农户羊发展到90只或自有羊50只时,按原发数从养殖户手中收回基础母,再投放扶持新的贫困户。
     
        一般合作社的运行模式有两种:一是由合作社组织项目区将农户自己的土地种草、种树,并由农户写申请,合作社视其家庭经济情况、文化素质、人口劳动力结构确定其养羊规模,然后采取种树还果、借鹅还鹅、借鸡还蛋、借羊还羊的方式,按照借还协议发放树苗、鸡苗、鹅苗和种羊,到期按合同回收,滚动发展。二是培养规模养殖户,是在项目区选择文化素质、热心产业扶贫、责任心强的种养能手,按照群众以土地、种草、树种方式入股,按照养殖规模户70%、农户30%的分成比例进行规模养殖,土地流转个别农户采取自愿原则给规模养殖农户务工,按工取酬助推规模养殖农户的发展,剩余劳动力采取培训后劳务输出的方式到外地务工,最大化提高了土地和闲散劳动力的利用率。
     
        b.建立健全领导保障机制、示范带动机制、政策扶持机制和结对帮扶机制
        领导保障机制。实行扶贫开发“集团承包”,变“部门单打”为县级统筹,由县四家班子成员按区域分别牵头承包,县直部门领办、乡镇主体实施,严格实行年度考核排位制度,有奖有罚,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攻坚、带民奔富的良好局面。同时,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民自治,成立“组管委”,建立“产业党支部”,动员群众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
     
        示范带动机制。通过培育壮大1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技术推广繁育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在生产合同等环节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民利益连接机制,整合资金数千万元,使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真正成为扶贫资金使用的受益者。同时,鼓励机关干部提前预领5年工资,下村挂职领办扶贫产业。
     
        政策扶持机制。每年挤出239万元作为转产农户的吃粮补助,坚决保障退耕缺粮户的吃粮问题,农户退出一亩耕地种植牧草,按239元/亩标准补助给农户,连续补三年。对种植100亩以上经果林的农户实行3年贷款贴息,注资1000万元成立县担保公司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担保,近两年共为154户农户办理贷款1457万元。县草地畜牧中心无偿提供草种、种羊及防疫治病药品(项目实施第一年)和各种配套技术服务。
     
        结对帮扶机制。建立挂乡包村制度,全县70个部门均与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行机关干部“1+1”结对帮扶制度,全县851名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帮扶贫困农户筹资金、传信息、出点子。
     
        (3)产业扶贫项目的整合与协调
     
        a.土地资源的整合和项目内容之间的协调。由于长顺人多地少,且土地分散,所以产业带规划首先就得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为达到这个目的,长顺县在鼓扬、中坝、长寨等乡镇整合集中连片的耕地、退耕地和荒地,用来发展牧草,栽种核桃。其后,针对部分项目内容之间出现冲突,管理部门随机进行了协调。
     
        b.产业带之间的整合与协调。为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长顺县把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及资源、人力进行有机整合,捆绑使用,形成积聚效应,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初步建成四条农业产业带,即威远—长寨—种获—广顺—马路—凯佐“果、猪、沼”生态农业产业带,羊角屯—竹子托—中坝—营盘—睦化—代化—鼓扬—交麻—敦操喀斯特扶贫开发产业带,白云山—广顺—马路—新寨新型烤烟产业带,威远—广顺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各产业带互相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
     
        c.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相协调,积极探索水利、生态、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坚持石漠化治理、水利生态建设、产业培育“三措并举”。通过核桃种植、种草养鹅、绿壳蛋鸡养殖等产业项目,可使自然生态得到改善和修复,实现“经济、人口、生态”综合协调发展。2010年,长顺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工程项目区为乌麻河小流域,完成棚圈建设5300平方米,草地建设810公顷,其中:人工种草770公顷,改良草地40公顷,配套养羊500只、鸡10000只、鹅3000只。
     
        d.扶贫开发与村庄整治相协调,改善农户居住条件。长顺县开展以“三清五改”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作,注重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普及沼气池,带动农村改厕、改厨、改圈,建设生态家园。完善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有效解决垃圾乱堆乱放、污染环境问题。整修村庄道路,搞好绿化硬化亮化美化。目前全县共建成沼气池11000余口,水窖9800口,农户建新房17660幢,农民搬迁970户4218人。
     
        e.部门和资金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在《长顺县2011年“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上,长顺县整合发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的项目资金4128.15万元,其中水利局382.15万元,交通局24441万元,发改局210万元,林业局254万元,财政局471万元,国土局260万元,农办72万元,文体广局38万元。资金整合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4)产业扶贫项目的监督与验收
     
        监督与验收是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必须环节,严格的监督与验收是产业项目健康发展的保证。以长顺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性的监督与验收主要是依据产业扶贫项目的相关文件、规划、实施方案等来进行的。
     
        a.监督。长顺县成立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领导、组织、规划及方案审定、检查验收和总结等工作。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监督产业扶贫项目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物资的使用等方面,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来操作。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县委政府督查室、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等单位组成检查监督组,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和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等进行跟踪检查监督,发展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在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认真执行“三项制度”(即公开、备案、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资金使用透明度,强化群众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财政部下发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方法》以及省、州、县扶贫和财政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规定,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三专”管理和报账制度,杜绝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产业扶贫项目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向上级部门领导反映。
     
        b.验收。各种项目工程完工后,项目单位先进行自查,逐项对照,汇总资料,作出总结,并提请县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县级验收。验收主要包括项目基础工程设施的验收,如羊圈、鸡舍、水窖等工程质量验收;项目种子验收,如核桃苗、羊羔、种羊、鸡苗等;项目管理验收,如施肥、防病虫害、防疫等验收;项目产品的验收,如核桃、羊肉、鸡蛋、鸡肉等产品验收。例如,核桃种植项目,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开始要对果苗的验收,是否达到实施方案标准(苗高、粗壮),然后对农户根据一亩地挖22个核桃窝的标准(深度、大小)进行验收,合格的发放果苗栽种,督促农户填施农家肥(分量),之后对核桃成活率的验收。接下来是田间的管理,施肥、防病虫害、人工授粉的验收,最后根据成熟核桃检测的结果,对核桃产品的进行验收。
     
        (5)产业扶贫模式的特点
     
        长顺县产业扶贫的模式特点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a.因地制宜,整合优势。长顺县产业扶贫模式是在长顺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基础上孕育而生的。长顺作为贵州省喀斯特的典型分布区,坚持将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积极探索水利、生态、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产业扶贫开发。目前长顺县根据全县不同区域、不同资源条件,规划发展不同的产业,如在北部规划发展优质烟叶,在中北部规划发展果猪沼立体循环农业,在中南部的喀斯特山区规划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在中北部规划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这是“长顺做法”的特色。
     
        b.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考虑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特点。在长顺鼓扬镇,当地布依族有养殖绿壳蛋鸡的传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绿壳鸡蛋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有益于提高儿童、孕妇和老人的机体免疫力。1997年绿壳鸡蛋被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将情况报长顺县畜牧部门。同年,由长顺县畜牧局牵头,在长顺县鼓扬镇进行绿壳蛋鸡和绿壳鸡蛋的状况进行考察,并于1998年就长顺绿壳蛋鸡和长顺绿壳鸡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2001年,长顺县委、长顺县人民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扶持以鼓扬镇为主的绿壳蛋鸡养殖生产基地,林下养鸡30多户3000余羽。2004年,为打造长顺绿壳蛋鸡品牌,成立了长顺鼓扬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到2007年末,合作社入社农户370户,其中养殖大户12户,绿壳蛋鸡养殖存栏2万余羽,合作社理事成员15人。2008年初,长顺县鼓扬镇格道村被确立为绿壳蛋鸡养殖专业村。2008年末,成立长顺鼓扬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长顺鼓扬绿壳蛋鸡养殖协会养殖绿壳蛋鸡达10万余羽,养殖户1200户,其中养殖大户30余户。绿壳蛋鸡产业化发展以来,年销售鸡蛋600万枚,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养殖户2630户,实现养殖户年人均增收398元以上。
     
        c.以合作社为依托,实施产供销一体化。长顺的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社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农户联合在一起,它一头与市场相联系,一头与政府部门协作,进而推进产业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合作社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收购和销售产品,利润分配等。农户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的方式开展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如鼓扬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鹏博养殖专业合作社、格丁种养专业合作社等。截至2010年9月,长顺县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5个,其中种植业23个、畜牧业17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他10个。入社(会)成员6637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这些合作社实现了项目的产供销一体化,有效化解农户的项目风险,保障了他们的基本利益,增强了农户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d.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长顺县坚持“一品为主、多品共融”的原则,以种核桃为主,在草地上套种优质核桃,同时发展肉羊、绿壳鸡蛋、肉鹅等项目,既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前农户的生活都比较困难,人均纯收入在500元左右,参与项目实施后,农户养羊增收明显。生态效益:项目充分利用人工草地,秸秆饲料资源实施饲养山羊,牧草、秸秆通过“过腹还田”能为耕地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牧草产量;利用退耕还林地、荒山荒坡种草,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把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农户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增加经济收入,修建了新房,新建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民族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风气良好,同时项目户的成功发挥积极了示范作用,带领一批农户发展产业扶贫项目。
     
        e.长短期利益兼顾。长顺产业扶贫模式兼顾了农户的长短期利益。短期利益,即针对区域内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在未产生效益前,县财政每年挤出资金每亩按239元的标准作为转产农户的吃粮补助,并积极扶持农户发展种草养鹅、林下养绿壳蛋鸡等产业,确保当年见效。中期效益,即通过扶持农户发展种草养羊产业,确保三年大见成效。长期利益,即以草地种植优质核桃为主,确保五年见效。通过长短结合,使群众能够在3至5年后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进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又是长顺扶贫产业发展模式的特色。
     
        4. 决策实施效果
     
        (1)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以来,部分农户收入增加。如图所示,在参加项目92人中,有67人觉得参加产业扶贫项目有助于增加收入,66人觉得从产业扶贫项目中获益,分别占参加项目人数的73%、72%,其中增加收入和项目获益的农户对项目的满意度分别为:增加收入满意的28人,占42%,项目获益满意的25人,占38%;增加收入一般的35人,占52%,项目获益不满意的38人,占58%;增加收入不满意的4人,占6%,项目获益不满意的3人,占4%(觉得参加项目没有增加收入和获益的农户不参与满意度调查)。总体来看,农户还是基本满意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长顺中坝、鼓扬一带以种植核桃为主,核桃要三五年之后才见效益,而大多数的农户是2010年才开始参与项目的,所以,有一部分农户觉得获益慢,对此不满意。同时,有的农户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是当前物价水平的总体攀升,不免让农户觉得收入没有那么明显。
     
        (2)生产技能提供明显,本地就业机会有所增加。在92人参加产业扶贫项目中,有81人觉得生产技能提高了,75人觉得增加了本地的就业机会,分别占参加项目人数的88%、82%,其中,认为生产技能提高了的农户满意度是“满意”的35人,“一般”的41人,“不满意”的5人,分别占43%、51%、6%;认为增加本地就业机会的农户觉得“满意”的30人,“一般”的43人,“不满意”的2人,分别占40%、57%、3%。在长顺的中坝、鼓扬都有一支活跃在产业扶贫项目区的技术人员,现场传授农户种植核桃、饲养山羊、绿壳蛋鸡、白鹅等技能,举办“雨露计划”农业技术培训班,大部的农户都切身体会到通过参与项目提供了生产技能。除了自家的产业项目外,一些农户在农闲的时候帮助种植大户除草、施肥等,一天可以获得60元左右的收入,但至少目前,据我们调查了解,其实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
     
        (3)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组织、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还有待加强。在92人参加的项目中,50人表示龙头企业“有”推动作用,占54%,但42人则持否定态度,占46%,而即使表示龙头企业“有”推动作用的50人当中,也只有极少数人(仅7人)表示“满意”,占14%,而多数人的答案是“一般”(占68%)和“不满意”(占28%)。致使低评估的原因主要有:农户对龙头企业如长顺天然食品公司鸡蛋收购价格不满意、认为龙头企业偏重大户而对小户支持不够,等等。另外,在培育合作组织、合作组织的作用评估中也出现类似的现象。由此说明,龙头企业及相关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需要加强,应多帮助解决一般农户的实际问题及相关技术难题,争取得到农户支持,实现互利共赢。
     
        5.决策经验教训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它是一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的“造血”式扶贫方式。近年来,长顺县将本县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总结为“一品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长短互补”,形成“长顺做法”。结合长顺的调查案例,对产业扶贫模式的思考主要体现如下:
     
        (1)产业扶贫要明确目的,即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户脱贫致富的基础,而农户的脱贫则又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协调好产业发展与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之间的关系将对未来产业扶贫发展有着深刻意义。从项目实施的早期阶段来看,很多项目都是注重产业整体效益,而忽略贫困农户个体的效益。引进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是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从项目实施的中后期阶段来看,产业扶贫的重点应该向贫困农户倾斜,利益分配应考虑他们的需求,缩小贫困户与大户分层差距,由三七分层趋向对半分层。此外,大户一方面要带动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另一方面,贫困户要加强培训学习,掌握技能、管理、市场方面的知识。总之,产业扶贫项目在产业发展之后应把工作重点放到真正意义需要帮助的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上。
     
        (2)适度降低扶贫产业项目的参加条件,带动贫困户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产业扶贫的目的是通过让贫困户参与项目发展脱贫致富,但在实际操作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长顺县来说,当地以发展大户为主,而真正的贫困农户参与度不够。在长顺县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中,对参与的项目户有一定要求标准,例如:种草养羊的项目就要求项目户具备有投入养羊的劳力,有投入养羊一定的经济能力,有投入人工种草的土地,有一人以上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即在经济、文化、资源上均有限制,这些条件无疑将更多的无助贫困户阻挡于致富的大门外。目前的做法就是,把贫困农户作为大户协议合作户纳入,而不是作为发展项目户纳入,他们的土地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种给大户。这种重点发展大户的运作方式是不利于产业项目产生扶贫效应。因而,政府部门理应首先帮助贫困户脱贫,以增强贫困户创业致富的信心。
     
        (3)从少数民族社区及其文化来看,产业扶贫项目应该充分考虑民族的特殊性。长顺县是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语言、服饰、节日等方面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民族地区开展产业扶贫项目,首先要过民族语言这一关,要懂民族语言,就必须培养懂民族语言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方便作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动员、项目宣传、技能培训等工作。在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方面:长顺布依族、苗族都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传统上种植薏仁米,这种是岩溶地貌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不脱壳的薏仁米市场是5元每斤,脱壳的15元每斤。去年干旱薏仁米没有减产。同时也大量种植玉米、稻谷,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少数民族养旱鸭是守家防蛇,养鹅是守田,养狗是打猎守家。要在当地发展产业扶贫项目,也要考虑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否适应这种产业的生产方式。
     
    (4)产业扶贫项目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从长顺县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种核桃、种草养羊等项目发展方式,生态环境较从前改善多了。而从调查反馈来看,农户对于这点也形成共识。但从长远来看,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的承载量。在长顺县养羊项目的实施前期,由于没能处理好养羊与种草之间的关系,在土地上种草,草长之后又放羊把草吃了,加上过渡放牧,结果不但没能起到保护生态,反而给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后来将羊从放养改为圈养,生态压力才有所减缓。在长顺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农户在种草时施用大量化肥,这不仅污染了环境,还破坏了土壤结构,为水土流失埋下了隐患。在产业扶贫项目发展中,管理科学,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是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但是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我们在开展产业扶贫项目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生态效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