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联合国、 世界银行 赞赏孟加拉国扶贫 成效 。联合国近日发表的“孟加拉国贫困评估报告”称,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规划,孟加拉国今年扶贫事业取得出色成果。该报告显示,孟加拉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经降至1990 年水平的 57%。据孟加拉国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0 年,孟加拉贫困人口数量占总人口 48.9%,其中 34.3%的人处于极度贫困水平。但到 2010 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下降到了 31.5%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之的人口比例下降到了 17.6%。究其原因是,2000-2010 年的 10 年间,孟加拉政府通过提高工资水平、降低人口增长、促进就业等措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平均每年帮助 180 万人摆脱极度贫困的境况。孟加拉国前财政顾问米尔扎指出,近几年孟加拉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一直保持在 6%的水平上,这有力地保证了孟加拉国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世界银行驻达卡办公室的一名官员说,孟加拉国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是减少贫困的关键。
信息来源: 国际在线 2013-06-20
2、 、 甘南藏区:立足生态扶贫,大草原变成“绿色银行”。甘南州从 2003 年退牧还草开始,全力恢复草原生态,十几年来,全州已累计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项目 61.3 万亩,完成退牧还草 3245 万亩,并全面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县、乡、村、户四级禁牧管护。结合国家、甘肃省下达的一系列扶贫、生态及惠农项目,甘南州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项目,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积极培育扶持和打响了“燎原”“华羚”“雪原”等品牌,肉制品、乳制品、藏中成药制品等一大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在国内同行业站稳了脚跟。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13-06-24
3、 、 广东省恩平市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扶贫。日前,恩平市结合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决定从市直有关部门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帮扶镇村进行挂职锻炼和开展扶贫工作,在帮助基层发展的同时,提升优秀年轻干部综合素质。派出的 6 个帮扶工作组会对 6 个重点帮扶村进行定点帮扶。每个工作组选派驻村干部不少于 2 名,常驻帮扶时间为三年;从 2013 年开始,恩平市将用 3 年时间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即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教育和就业扶贫工程、信息兴农扶贫工程、社会保障扶贫工程,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增强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贫困户收入,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2013-06-25
4 4 、 巴西和墨西哥 等中等收入国家( MIC )在减贫方面取得了 良好成效 。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CCT)计划率先在拉丁美洲、美国实行,如巴西的“家庭补助金”和墨西哥的“机会”,这些几乎都帮助这些国家赢得了战争与贫困。有关人员指出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关系(PPPs)有助于补充公共部门的财政资源。
信息来源:菲律宾每日询问者报 2013-06-18
5 5 、 青海为 0 100 个贫困村建立村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 。结合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和藏区实际,青海省从 2013 年起开始为全省 100 个贫困村建立村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村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由财政扶贫资金、扶贫信贷资金(银行贷款)、入会社员缴纳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等构成。据悉,青海省今年安排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 1 亿元,每村 100 万元;扶贫信贷资金计划指标 1 亿元,每村 100万元;贫困户缴纳的入会资金可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确定,每户最低须缴纳500 元。村级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是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实行村民民主管理、共同参与,民主决策、共同监督、有借有还、滚动发展的办法,支持贫困村群众发展短平快的生产项目。青海省计划从明年起,进一步加大村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力争 5 年内使扶贫产业资金覆盖全省贫困村。
信息来源: 农民日报 2013-06-17
6、 、获 全国近百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获 30 万元创业资金支持 。据悉,来自全国29 个县的 94 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获得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资金支持,每个项目的支持额度为 30 万元。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2013 年 6 月 21 在山西省长治市举办了“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创业培训班。据协会副会长温克刚介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自 2011 年起启动了“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目前已有来自全国 17 个省(区、市)、446 个贫困县的 1500 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接受了各项扶贫知识和技能培训。协会自去年 8 月份以来,共从“星火扶贫创业基金”中拨付了 2800 万元支持 94 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同时协调各省按照一比一比例配套资金。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13-06-21
【 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
民族发展与减贫
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是民族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民族发展又是一个难度很大、很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问题,21世纪以来,民族发展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国际格局,也成为世界各国和国家内部矛盾冲突多发点,因此,世界各国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民族发展与减贫研究和实践探索,显得极其重要。
一、中央和 各级 政府高度 重视 民族发展与减贫问题自 2000 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发展,定期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西藏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等,先后制定了多项民族区域发展规划,如 2011 年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制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 年)》也曾提出“中国-喀什经济特区”建设设想,出台并批准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扶贫办将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也纳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规划编制,作为中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二、民族 发展与减贫 取得长足进步,但任务 依然很艰巨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按照新贫困标准,2006-2010 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人口占同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44.5%、52.2%、52.5%、54.3%和 38.5%,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2006-2009 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2010 年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发生率分别是 18.9%、18.6%、17.6%、16.4%和 8.7%,逐年有所下降,但与全国同期 6.0%、4.6%、4.2%、3.6%和 2.8%的贫困发生率相比,仍然高出 12.9、14.0、13.4、12.8、
5.9 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同期的贫困发生率。
三、民族发展与减贫 的关键是分析其贫困 特殊性 和反贫困差异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以其独特文化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有其特殊性,而且因为中国 56 个民族,少数民族间也有其自身的差异性,再加上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同和聚集区上的差异性,从而呈现出在反贫困模式、方式以及扶贫开发效果上的巨大差异性。民族贫困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特殊性,是整个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最根本的基础。研究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问题上来,突出强调民族贫困地区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为了扶贫开发工作寻找到更有力的切入点。提高民族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文化教育、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综合素质,分享改革成果,提高生计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必经之路,但应以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为前提,而不能仅简单的采用灌输“先进文化”的作法。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如何引导和发扬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扬长避短,这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关键。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各主要民族多维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的藏族达到了 84.04%,最低的土家族则是 43.65%。如果把至少处于一个维度的贫困定义为多维贫困,则主要少数民族多维贫困发生率依次是藏、回、彝、布依、苗、侗、维吾尔、壮、土家族。因此,中国的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不仅突出,而且各族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制定和实施‘亲民族’扶贫项目,提高扶贫政策‘益民族’效果是关键中的关键。
四、更加重视民族发展与减贫十分必要且更加迫切
实践证明,不了解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及差异性和反贫困的特殊性,无疑会引起少数民族同胞心理上的疏远、认知上的反感、行动上的抵触和抗拒,甚至出现冲突与矛盾。我们必须提高传统观念较强的少数民族对扶贫开发、甚至对国家的理解和认同感。以少数民族视角进行思考,探寻一条更具有广泛共识、包容性扶贫开发模式和方法。为此建议: 第一、加强与国家民委的合作。充分利用“十四个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推进中部委联系制度机会,加强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民委在民族发展与减贫合作,以武陵山区扶贫为试点,进行综合试点,探索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新方式、新思路。 第二 、 加强对中国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成果资料库建设。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和全面分析评价国内外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历史文献和最新成果。 第 三 、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现状、分布及其特点。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民族地区贫困程度、强度、区域分布和不同民族地区的不同贫困现状及差异性和特殊性。 第四、研究分析中国民族地区特殊类型 贫困的主要因素和根源。
剖析民族地区贫困的历史、环境、区位、经济、制度和文化,明确的分离共性致贫因素和特性致贫因素。 第 五 、开展中国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的反贫困模式及其效应综合评价。通过构建评价体系,研究评价我国目前的产业扶贫、整体推进扶贫、社会扶贫、城镇化扶贫、社会保障、文化产业扶贫、绿色发展扶贫在民族地区的效应。 第 六 、研究新时期中国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