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依据经验发现解决气候问题是实现减贫的关键,因此,呼吁各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贫困人口遭遇灾害风险后的损失。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14-09-25
2 2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充分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减贫成就。指出在中国有 2/3 人口脱贫是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贫困和弱势群体来说意义重大,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帮助人们摆脱贫困。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4-09-22
3 3 、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 就中国在减贫方面的经验做法、坦桑尼亚如何解决贫困 、中国应该如何在减贫方面为坦桑尼亚提供帮助和支持等问题做出回答。中国政府愿意把自己扶贫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坦桑尼亚朋友进行分享,继续加大对坦桑尼亚的投资力度,积极为坦桑尼亚经济发展和减贫做出贡献。
信息来源:驻驻坦桑尼亚经商处 2014-09-21
4 4款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克林顿全球倡议”项目将拨款 6 6亿美元帮助全球贫困地区女孩接受中学教育。希拉里表示,女孩获得同等机会进入中小学受到有质量的教育,就会帮助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促进经济的增长。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09-25
5 5 、亚洲开发银行将向甘肃省提供 1 1 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持甘肃六盘山贫困。 片区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的农业发展。贷款项目区选择在甘肃省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且区域相对集中的中东部地区,覆盖 5 个市(州)的 11 个县,建设内容包括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企业及合作组织培育、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2014-09-25
6 6 、联合国环境署前任主席劳伦斯·布鲁姆表示近期的中国发展非常好,应将生态系统服务算作 P GDP 的一部分。同时,建议中国将生态建设等纳入考核,在扶贫减贫过程中注重环保、民生、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4-09-22
7 7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宁夏考察调研时强调, 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 扶贫 开发目标,着力抓好政策、责任和工作 落实 ,提高扶贫成效,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步伐。汪洋副总理指出,要根据不同贫困类型和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4-09-24
8 8 、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援疆公益项目捐赠仪式近日在乌鲁木齐举行。各爱心单位及企业向新疆捐赠 3000 万元,用于实施“春蕾计划”、“儿童快乐家园”等公益项目,帮助新疆各族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14-09-25
【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中国扶贫日”与共进小康之梦想
2014 年注定是中国扶贫最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重要之年,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贫困地区并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代会上提出“继续向贫困宣战”,2014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了我国新时期扶贫脱贫新战略和新行动,2014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10 月 17 日”为中国扶贫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主持研究扶贫日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印发《2014年扶贫日活动方案》,各省市自治区高度重视扶贫日,并就相关工作做出部署。全国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积极筹划 10.17 扶贫日活动。中国“扶贫日”的确定,标志着中国扶贫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继续向贫困宣战的集结号,是中国走向共同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梦想的冲锋号,更是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重视和全社会共同责任的体现,是形成中国“扶贫文化”的新考验和新体验。
一、从“国际消贫日”到设立“中国扶贫日”
减贫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难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共同行动最一致而无分歧主题之一,也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是联合国组织在 1992年 12 月 22 日会议上通过 47/196 决议,由 1993 年起把每年 10 月 17 日定为国际灭贫日,提高全球的灭贫意识,每年联合国为此纪念日订立主题。2007—2013年世界消除贫困日主题:贫困人口是变革者、贫困人群的人权和尊严、儿童及家庭抗贫呼声、缩小贫穷与体面工作之间的差距、关注贫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消除极端贫穷暴力:促进赋权,建设和平、从极端贫困人群中汲取经验和知识,共同建立一个没有歧视的世界等等。我国从 2007 年开始连续 7 年开展了“国际消贫日”国际高层论坛。2010 年广东省经国务院批准率先设立了“广东扶贫济困日”,3 年来,累计接受社会各界认捐款物 134.4 亿元,实现了 3409 个贫困村157 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扶贫济困日已经成为广东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平台。2014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10 月 17 日”为中国扶贫日。中国扶贫日设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2.是党和政府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和贫困人口的关心,彰显了政府继续向贫困宣战的决心。3.是创新和号召社会扶贫参与的动员令和平台,也是扶贫脱贫力量和成就的一次展示和宣传,更是扶贫脱贫理论和实践的交流活动。2014 年首届扶贫日活动,将开启新时期中国扶贫脱贫历史篇章,标志着扶贫开发新时代来临。
二、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发扬 ---- 扶贫文化重新开启
“中国扶贫日”设立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在新时期形成中国扶贫文化再凝聚。市场经济发展给国家社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综合国力增强除了经济实力之外,还有国家精神理念和文化意识等软实力的增强,富裕不仅仅是金山银山的财富,还包括了精神财富的拥有。一个人的小康和富裕不是真正小康和富裕,只有全社会的小康和扶贫才是真正的小康和扶贫。扶贫济困就是让一人的小康富裕走向全社会共同小康和富裕的过程,扶贫济困不是个人财富的损害和减少,而是个人财富的增值和升华。给别人带来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给别人带来快乐才是最大快乐。在目前我国扶贫脱贫过程中,扶贫文化重新开启,正是“中国扶贫日”设立的重要意义之一。扶贫济困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延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济贫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大体说来,包括了儒家的“民本”、“仁政”、“大同”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德治”思想;所谓“民本”、“仁政”,认为执政当局应当以民为本,以仁为纲。《礼记》曰:“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其中明确提出了要“振穷恤贫”。《孟子》中也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谓“大同”,在这里是指对贫困问题的社会控制。《孟子》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主张人民之间在贫困等问题上相互帮助。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提倡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互助互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提出了在济贫问题上的“有力出力,有财出财”。可见,扶贫济困乃中国传统美德。
三、中国扶贫日 --- 彰显消除贫困的全社会共同责任
中国扶贫日的设立不简单理解为宣传活动,其深层含义在于扶贫脱贫是一种社会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和完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除贫困,不仅是贫困地区政府和扶贫部门职责,也是全社会整个国家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既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就必须制定一个社会约束机制,建立共同负责、共同参与的制度和机制。第一是制定“消除贫困--全社会共同责任”国家政策。正像计划生育和保护耕地以及环境保护是国家基本国策一样,消除贫困也应该是一项基本国策,全社会都应担负起消除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制定一个专门的政策和法律,让每个社会公民和团体都能分担消除贫困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将会大大完善我国扶贫开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扶贫开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第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调动社会创造力,通过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创造脱贫环境,通过研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扶贫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四、中国扶贫日 --- 促进扶贫倾斜政策即扶贫优先
“中国扶贫日”的设立,彰显了国家政府对扶贫脱贫工作重视,“扶贫日”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扶贫,设立扶贫日就在于扶贫的艰难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扶贫脱贫是国家发展战略重要且特殊组成部分。首先,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贫困特殊性和扶贫脱贫艰难性也决定了扶贫脱贫应该优先。扶贫脱贫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必须优先。扶贫脱贫是实现“中国梦”重点和难点,应该优先。扶贫脱贫对维护民族团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族问题需要政策优先。第一、国家应根据贫困人口的比例和贫困地区面积比例,确定每年国家专项扶贫财政资金规模。第二、国家在公里铁路和道路建设、生产水利和安全用水建设、贫困地区的通电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保障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优先贫困地区的建设预算投资。第三、国家要在金融政策方面实现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和优先、优惠政策,制定贫困地区的特惠金融政策。在利率、贷款标准、还款期限等方面制定专项优惠政策,从而加快贫困地区扶贫脱贫步伐。唱响扶贫日,宣传扶贫日,弘扬扶贫文化、形成扶贫新文化氛围,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的社会扶贫大格局,确立扶贫脱贫的全社会共同责任理念,推进扶贫优先的国家政策基点,勇敢地承担起扶贫脱贫的历史使命,将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最大历史功绩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承办